❶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有哪些方式,農業
這種創意與方式樣式太多。也很難細講清楚,農家樂,觀光農業,原生態保護……不計其數。最要緊的是互聯網+農業。
❷ 怎樣培育農村文化產業經營主體
(一)加強宣傳引導,營造發展氛圍。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宣傳
中央
、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關於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精神和相關政策法規、專業知識及成功典型、經驗做法等,增強農民的合作意識,引導更多農民加入和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加強培訓,盡快培養一批熟悉合作理論、合作政策和合作實踐的 「明白人」、「帶頭人」,培養一批致力於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幹部,增強發展後勁,提高輻射帶動能力,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優化發展環境。建議市、區政府結合地方實情,及時出台支持和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資金扶持、項目支持和用地用電、綠色通道、信貸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全面、系統的政策扶持機制,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協調服務,並將各項優惠政策的受益承載主體予以明確,防止個人從中投機取巧。各鄉鎮要加大執行力度,保證把各項優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三)正確處理關系,保障發展前提。一要正確處理好家庭經營和合作經營的關系。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自願、民主原則,由農民自行成立民辦、民有、民管、民受益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二要正確處理好自我發展與政府推動的關系。政府要不斷引導和促進農民自願聯合,不搞強迫命令、隨意捏合,更不能包辦替辦,做到引導不強迫、支持不包辦、服務不幹預。三要正確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一蹴而就,要做長期的探索和實踐。要在滿足特色產業發展需要的前提下,注重支持好具有凝聚力、帶動力和發展潛力的區域項目培育工作。
(四)加強試點示範,激活發展活力。要結合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選擇帶動農戶多、發揮作用好、發展潛力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規范化試點建設,每年安排一定的試點經費,用於內部建設、內部管理、宣傳發動等啟動工作,經費額可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開展情況、覆蓋面和農民滿意度等方面掛鉤。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開展縱橫向交流活動,一方面強化內部交流機制,相互取長補短,總結提高,另一方面積極創建外出考察學習平台,組織人員深入發達地區學習借鑒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功經驗,並注重引導,做好學以致用。
(五)突出優勢產業,挖掘發展潛力。在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程中,要從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優化農業品質和布局出發,圍繞農業、牧業、漁業等有特色、有規模的主導產業,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產業大戶等與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聯合經營,利用龍頭企業具有的資金技術優勢幫助克服發展難題,最終實現規模發展。在操作模式上可以實行「合作社+公司+農戶」、「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等社企聯合運作模式,走雙贏發展道路,鞏固積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優勢,進而轉化為發展潛力,進一步拓寬合作發展渠道。
(六)強化內部管理,拓展發展機制。要依法建立健全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探索現階段符合農村實際的運行機制,在發展中既體現公平,又體現效率;既講求服務,又講求贏利;既注重分配,又注重積累。採取邊發展邊規范的辦法,切實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可持續發展,早日實現構建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目標。
❸ 農業跨界理論如何利用到農村文化產業中去
利用到農業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發展生態旅遊。
農業跨界理論:農業不再是純農業,早就跨過了工、商、文、體的界限。
現在名人開始做農業、代言農產品,標志著我國農產品開始走向品牌化道路。IT、金融業大佬轉戰現在農業,主要是看好未來農業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提升,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將日益增長,也願意為其高品質付出較高的成本,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旺盛,發展空間較大。其次,涉足現代農業能夠享受的政策優惠,同時農業屬性有利於其分散自身行業經營風險,拓展新的盈利點。
農村文化產業的生長呈現出三個趨勢性特徵:
一是市場化運作。
二是產業化經營。
三是特色化發展。
這三個鮮明特徵賦予農村文化產業極強的生命力。
❹ 如何實現農業多功能,打造新產業新業態
一要以農耕文化提升區域品牌。區域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品牌的背後是品質和文化,是人們腦子里的記憶點和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說。農耕文化與休閑農業資源的融合會形成更為古樸的文化特色,系統整合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農村風情風貌中的文化要素,將促進休閑農業與文化保護傳承的良性互動,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農業文化遺產、歷史古村、特色民居等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的科學利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實體藝術的傳播,就會形成「農旅文」融合發展、延續農耕文化內涵、充分發揮精神文明財富的經濟價值的新業態新格局。
二要以農耕文化開發農村資源。農村擁有文化、生態、特產、民俗民族特色等資源,通過農耕文化的滲透融合,就可以開拓農業農村資源利用新型模式和領域,帶動觀賞類農產品消費、餐飲住宿接待、交通運輸、建築文化、民俗文化的全面發展,在不增加農業資源的前提下實現單位面積的多功能產出,促進農民形成「一季兩收、四季不斷」的多元收入格局,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重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和鄉風文明水平。
三要以農耕文化增加城鄉互動交流。促進綠色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都需要具有文化內涵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作為載體,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受過度開發,補充綠色景觀和生態修復區域,促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開展,為城市居民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農村生活的場所,也給農民帶來了城市生活體驗和文化體驗,同時城裡遊客把先進理念和信息帶到農村,使得城鄉二元文化漸趨融合。
四要以農耕文化增加產業業態。結合傳統農耕文化,可以打造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於一體的休閑農業示範園,也可以打造依託林園、果園、花園、茶園而建的生態觀光休閑農庄,可以發展「吃農家飯,嘗農家菜、睡農家炕」的農家樂,可以烘託大型農業生產過程的時空景觀,展現壯美自然風光和場面宏大的農事景觀和文明淵源,讓遊客觀賞景觀、體驗農耕文化。
❺ 創意農業有哪五大發展模式
創意農業的發展,基於不同的鄉村農業資源及社會環境,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研讀國內外創意農業的發展案例,遠景設計院梳理出創意農業有五大發展模式:
(一)理念主導型模式
理念主導型模式最大的特徵,在於依託創意理念,結合時代發展潮流與時尚元素,賦予農業與鄉村時代特色鮮明的發展主題。
(二)文化創意型模式
該模式要求項目區具有一項或者多項突出的農業文明與民俗文化的積淀。以傳統民俗文化為基礎,抽提核心元素,對接社會發展趨勢,針對區域市場需求,依託休閑旅遊,開發以民俗文化休閑為發展形式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三)產品導向型模式
該模式重點落腳於特色農產品的創意開發。通過產品設計與營銷上的創意,保留農產品自然、生態的優良品質,融入文化創意元素,對接時下流行的健康、品質的消費潮流,將原有的農副產品進行品質與品牌的雙重提升,賦予農產品新時代的榮譽標簽,並與鄉土地理掛鉤,形成「特色產地的特色產品」固化品牌,實現創意農業的效益最大化。
(四)市場拓展型模式
市場導向型創意農業由旺盛的市場需求而促進發展。這類創意農業對傳統農業基礎沒有必須的要求,更多受區域市場的引導,把握市場動向,發展特定的受市場熱捧的鄉村農產品或相關鄉村休閑活動。市場拓展型模式擺脫了資源消耗型的價格戰「紅海戰略」,拓展消費者剩餘增加的休閑市場空間,從而實現農民與消費者共贏的「藍海戰略」。
(五)產業融合型模式
產業導向型模式充分利用鄉村既有的農業產業基礎,延伸發展,選擇第二、第三產業中的適宜實體,提升原有農產業的層次,延長原有農業產業鏈條,實現產業的進化與創意發展。
❻ 什麼是農業跨界理論如何應用到農村文化產業中
農業跨界一方面可以理解循環利用,將農業產生的糞便可以發電--------我也曾經憧憬過,後來沒結果。
❼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有哪些方式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方式有:
將傳統的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有機結合,藉助文化創意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 這就是——文化創意農業。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而發展文化創意農業不失為一種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市場前景廣闊。
專業型文化創意項目
1、農產品農場 文化創意農產品農場,指的是單純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開發與種植的農場,它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種植為主要功能,通過批發文化創意農產品作為盈利手段。它的規模可大可小,主要目的為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化創意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2、農藝工坊 文化創意農藝工坊,是以文化創意農產品包裝、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設計、創作與生產為主,以銷售此類商品為主要盈利途徑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3、農品專營店 此種開發模式,主要結合城市或者旅遊服務區,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創意農產品、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銷售服務,以此來獲得盈利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以上項目規模較小,項目主題較強,因此盈利模式相對單一。
綜合型文化創意項目
1、主題農庄 主題農庄模式,是以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貫穿,以農業要素為主體和題材,輔以花園、果園、田園、菜園、樹園、牧園等農業生態環境,主要以為遊客提供農事活動體驗、農業文化欣賞、居住、游樂、養生等功能服務為主要目的的一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於其中,可以增加文化創意農業景觀,品嘗、購買文化創意農產品、工藝品,體驗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等農業項目。
2、親子農園 親子農園模式,是以生態農業景觀、農作物、畜禽動物、農事活動等為主要元素,供親子家庭游樂、體驗的一種農業樂園。可以將文化創意農業景觀、農產品、工藝品、農業技術展示、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體驗融入其中,從而提升親子農園的品位與價值。
3、休閑農牧場 休閑農牧場,其實是休閑農場與休閑牧場的統稱,也有兩種結合的情況。此類開發模式主要是以農場或者牧場為經營主體,以農業種植、牧場養殖為主要目的,並輔以休閑、游樂體驗服務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融入,能為其增添更多樂趣與價值。
4、酒庄 酒庄,一般為紅酒庄園。它主要以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為主,並輔以紅酒文化體驗、展覽、銷售、休閑度假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加入與運用,可以為其增添更豐富的產品和更高的價值,增強其發展競爭力。
5、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主要以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現代農業生產為主,並輔以參觀、體驗等休閑度假服務。同樣,於其中並入文化創意農業,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示範和游覽作用與價值。
❽ 如何將休閑旅遊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1、鄉村旅遊與農業科技相融合一是展示農業新品種。充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人工培育的優勢,挖掘開發新穎的農作物蔬菜園藝等新品種,豐富鄉村旅遊的內涵、體現不同鄉村旅遊景點的差異性。二是展示農業生產新工藝。無土栽培、高架立體等現代園藝栽培新方法會給遊客帶來新的感受。三是展示農業新產品。農業科技使餐桌上的食品更加豐富和多彩,水果蔬菜、葯材蔬菜、野生蔬菜讓遊客大開眼界,迷你瓜、超大果、創意葫蘆等讓遊客愛不釋手,跑山雞、烏嘴鴨、藏香豬等讓遊客讒饞涎欲滴。2、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典型代表,為鄉村旅遊的智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與移動互聯網融合,開發微博、 、網路社區、易信等自媒體平台,可以提升鄉村旅遊信息咨詢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遊客提供導游、導購(團購)、導覽、導航等智慧化服務。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僅僅是信息的推送、新的營銷推廣平台,更要創新服務、產品、市場。如通過可穿戴移動終端,將虛擬信息和現實世界的畫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遊體驗。開發鄉村旅遊動漫、游戲等產品,將旅遊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戲中去,讓遊客玩游戲的同時,也能體驗到當地鄉村文化和歷史,從而增加遊客黏性。伴隨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精準定位鄉村旅遊消費者地域分布、消費特徵,進行精準營銷、跨界營銷。可以通過移動終端產生的大數據對鄉村旅遊進行客源分析和流量預測,幫助相關部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提高監控和危機管理能力。3、鄉村旅遊與鄉土文化相融合鄉村旅遊的根本在於「鄉村性」,要從旅遊要素出發,深度挖掘並融合鄉土文化、休閑文化、創意文化,突出生態、綠色、環保、休閑特色,抓住文化、資源、生態和生活差異,滿足市場需求。一是與鄉土文化有機融合。挖掘村落文化,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合理改造,優化布局,培育以美麗田園為代表的鄉村文化游。挖掘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文化內涵,形成與觀光、體驗相結合的旅遊業態。舉農味鮮明的鄉村旅遊節慶或鄉村美食節,營造出有別於城市的鄉村文化旅遊氛圍。二是與休閑文化融合。培育知識型鄉村休閑旅遊、休閑型鄉村休閑旅遊、養生型鄉村休閑旅遊,形成不同層次的鄉村休閑文化游,實現引人、怡人、動人、養人目的。三是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培育鄉村文化旅遊創意項目,如形成鄉村演藝、影視等創意案例。用創意升級鄉村旅遊產品,用創意強化鄉村旅遊營銷,用創意文化引領鄉村旅遊消費。4、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建設相融合鄉村旅遊的發展能拉動和提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的建設,而後者又能為前者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及資金積累,加快其發展。應積極推進以鄉村旅遊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專業村建設,形成鄉村科技旅遊社區、鄉村景觀旅遊社區、風景名勝旅遊配套服務社區、農家樂服務群旅遊社區等,從而實現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的融合發展。鄉村旅遊特色村應堅持產業集聚、差異化布局,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建設中須強調城鎮特色與文化氛圍,尊重鄉村風貌、記得住「鄉愁」,打造特色、注重體驗;注重引導、強調社區參與,多模式共建;整合資源、塑造品牌;強調土地利用的適度集約,堅持保護優先、注重智慧平台構建,建設資源型鄉村旅遊小鎮、鄉村旅遊服務型小鎮,發揮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5、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融合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鄉村旅遊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同時,旅遊市場的開發、創意產品的營銷更新了農民的市場觀念;另一方面,農民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優旅遊產業,實現良性發展。因此,有效推動兩者的融合創新,既能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也能促進鄉村旅遊的健康快速發展。
❾ 農業是否屬於文化創意產業
傳統農業不屬於,但某些現代農業屬於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