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業農村畜草產業指的是什麼
農業農村畜草產業指的是,農業農村局轄下的,農業,林業,草原牧業。
B. 我國草地畜牧業的現狀與前景如何
我國草地畜牧來業主要集中自在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重慶、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266個牧區及半牧區縣,這些縣多處老、少、邊、窮地區,草地面積約佔全國草地總面積的56%,草地畜牧業是當地支柱產業。我國草地畜牧業基礎薄弱,國家投入少。2000年以來通過退耕還林、天然草地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退牧還草等重大工程的實施,投資大幅度增加,但每年每公頃草地投資仍不足2元。大多數家畜仍然只能依靠天然草地放牧生產畜產品,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並導致草地嚴重退化。今後,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加大草原保護建設投入,草地畜牧業生產將由牧區及半牧區進一步擴展到農區,以人工草地和牧草產品為基礎發展現代草地畜牧業將成為推動我國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C. 請問有畜牧產業牧草行業的產業數據嗎
第105回 錦衣軍查抄寧國府 驄馬使彈劾平安州 第106回 王熙鳳致禍抱羞慚 賈太君禱天消禍患
D. 飼草和飼料作物具有怎樣的前景
飼草來飼料是家畜賴以生存的植源物性食物和發展畜牧業的物質基礎。畜牧業及其畜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與飼草飼料生產的數量和品質有密切關系。飼草飼料生產在畜牧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國內外畜牧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沒有量足、質優的飼草飼料,畜牧業要穩定、優質和高效率發展是不可能的。依賴於天然草地放牧家畜的草地畜牧業,既是不穩定的,又是脆弱的,放牧過度又會造成草地的嚴重退化、沙化和鹽鹼化。因此,畜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我國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業由二元結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向三元結構(糧食作物、飼用作物和經濟作物)轉變,畜牧業由草地畜牧業向草地農業轉變;以草為業,草產業的迅速崛起,高產、優質、穩定的飼草飼料生產將成為草地農業和草產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因此,飼草飼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將不斷擴大,需要的優良品種也越來越多。在廣大牧區,天然草地的補播改良,半人工草地的建立;在半農半牧區,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的建立;在農區,優質、高產和穩產的人工飼草飼料地的建立等方面,飼草和飼料作物都將具有更加廣泛的應用和推廣的前景。
E. 為什麼要發展牧草產業
為什麼要發展牧草產業
可以帶動畜牧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發展
目前優質高產牧草品種有:
增潤草,甜象草,皇竹草等。
F. 畜牧產業是什麼
畜牧業是指利用畜禽等已經被人類馴化的動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獺、鵪鶉等野生動物的生理機能,通過人工飼養、繁殖,使其將牧草和飼料等植物能轉變為動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絨、皮張、蠶絲和葯材等畜產品的生產部門。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極重要環節。畜牧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畜牧業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
(1)它的擴大再生產同各類畜禽內部的公畜、母畜、仔畜、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關系。因此,保持合理的畜群結構,對加快畜牧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2)飼料是畜牧業的基礎,只有不斷解決好飼料問題,才能加快畜牧業發展。
(3)畜牧業的商品性很高,而產品又不便於運輸而且易於腐壞。因此,要求收購、加工、貯藏、運輸等方面密切配合。
(4)畜牧業對於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有較大的適應性,即可以放牧,又可以舍飼。
畜牧業主要包括牛、馬、驢、騾、駱駝、豬、羊、雞、鴨、鵝、兔、蜂等家畜家禽飼養業和鹿、貂、水獺、麝等野生經濟動物馴養業。它不但為紡織、油脂、食品、制葯等工業提供原料,也為人民生活提供肉、乳、蛋、禽等豐富食品,為農業提供役畜和糞肥。故搞好畜牧業生產對於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出口物資,增強民族團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展畜牧業的條件是:自然條件適宜,即光、熱、水、土適合各類牧草和牲畜的生長發育,草場面積較大,質量較好,類型較多;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生產潛力很大,能做到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廣大農民具有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經驗和技能等。
畜牧業的類型很多,其中按飼料種類、畜種構成、經營方式,可分為牧區畜牧業、農區畜牧業和城郊畜牧業。
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
①提供肉、奶、蛋類等動物性食品。
②為工業提供羊毛、山羊絨、皮、鬃、獸骨、腸衣等原料。
③通過畜產品出口取得外匯。
④促進畜牧業投入品工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增加勞動就業機會。
⑤為農作物生產提供有機肥料。
⑥增加農民收入。
⑦為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提供畜力。
⑧促進廣大牧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加強各民族間的團結。
G. 如何種植優良牧草發展草食畜牧業
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適合發展種植業;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適合發展林業;氣候乾旱、降水稀少牧草良適合發展畜牧業;河湖較水資源充足適合發展漁業
H. 草場與畜牧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一、功能區劃與空間布局
(一)草原功能區劃
結合全國和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阿勒泰地區草原資源承載力、人為及自然災害對草原的破壞程度等,進行草原功能區劃。阿勒泰地區可具體將草原劃分為:禁牧區、限牧區和允許放牧區。在阿勒泰山地等地區,堅持保護、建設和利用並重,加大建設力度,全面推行休牧和劃區輪牧,實現草畜平衡。
1.禁牧區
將嚴重退化、沙化、鹽鹼化、荒漠化的草原和生態脆弱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的草原分布區域劃定為禁牧區。禁牧區實施禁牧。地區行署、各縣市根據劃定的草原禁牧區,發布禁牧令,在草原禁牧區域的主要出入口、圍欄區域、人畜活動區域設立界樁、圍欄、標牌等設施。實施禁牧的農牧民可以享受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規定的禁牧補助。
2.限牧區
將退化、沙化、鹽鹼化、荒漠化比較嚴重的草原,以及生態較脆弱區、一般水源涵養區的草原分布區域,劃定為限牧區。禁牧區內限制開展畜牧養殖活動。實施限牧的農牧民,可以比照禁牧區的補助標准,適當享受限牧補助,補助標准低於禁牧區標准。
3.允許放牧區
將禁牧區和限牧區以外的草原,劃定為允許放牧區。區內不享受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規定的有關補助。但應加強對草原承載力的監測,防止草原退化、沙化、鹽鹼化和荒漠化。
(二)畜牧業生產力布局
根據阿勒泰地區畜牧資源分布特點、畜牧業在不同縣市的發展狀況及趨勢等,提出如下生產力布局。
1.優質牛羊肉產業布局
在阿勒泰市、福海縣、富蘊縣集中優先發展優質牛羊肉業,進而輻射帶動全區牛羊肉業發展。積極開展以新疆褐牛、阿勒泰羊等地方良種為主、各具特色的肉類生產,努力構建地方良種與進口肉用牛羊之間經濟雜交為核心的現代肉類生產體系,建設一批良種化程度和飼養水平較高的商品肉生產基地。
2.奶業空間布局
在阿勒泰市、福海縣、布爾津縣、哈巴河縣重點發展奶業,帶動吉木縣馬奶業和駱駝奶業的發展。城郊以養殖荷斯坦高產奶牛為主,農區以養殖荷斯坦、西門塔爾牛為主,牧區以養殖新疆褐牛為主。
3.毛絨業布局
在青河縣集中發展山羊絨業,以此帶動全區絨山羊改良,提高羊絨細度、長度和個體產絨量。
二、戰略措施
(一)完善草場管理體制,依法管理草地資源
進一步完善草地承包責任制和有償使用制度,使草地使用者都明確認識到不僅對已劃分的草地享有使用權利,更有對草場保護、管理、建設的責任。對於那些破壞草地和由於管理不善造成草地嚴重退化者要進行嚴肅處理,用法律的手段來保障草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充分發揮草場監理人員保護草地、管理草地的積極作用。
要實現以草定畜,嚴格控制草地載畜量。超載過牧是全區內牧區都存在的問題,控制載畜量,保持草畜生態平衡是防止草地進一步退化的最重要措施。阿勒泰地區普遍存在冬春超低超載,利用時間長,而夏秋草地有剩餘,利用時間短。為此應當充分挖掘潛力,延長夏秋草地放牧利用的時間,減輕冬春地的負擔;同時,要把牧業稅和執行草地載畜量標准緊密結合起來,鼓勵牧民有效合理使用草場資源。對已超載的地區,要壓縮牲畜的頭數和加快非生產畜的出欄,對已經基本飽和的地區,不要再盲目地發展,要控制現有存欄數,並提高對邊遠草地的利用,防止草地植被被浪費,做到分片輪牧,制止對草地的掠奪式經營。
(二)加強草場與畜牧資源開發利用管理
阿勒泰地區的草場資源具有牧草生長周期長的特點,但是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尤其是「白災」,不利於草地畜牧業的發展,使其發展的風險偏高,草場的分布也較為散,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限制草場畜牧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阿勒泰地區草場畜牧開發利用與保護過程要吸取其他地區開發利用的經驗教訓,借鑒國外草地開發的成功模式。主要對策包括:將全區的草地列為加大開發力度的一項後備農業自然資源,並以草地利用為主要區域對象,編制草地資源總體開發規劃;設立阿勒泰地區草地開發專項基金,推動地區草食家畜生產示範基地的發展;加強草地資源管理,依據地區土地利用規劃,完善對草山草坡權屬的劃定,完善草地承包使用制度,推進游牧民定居工程的進一步實施,實現保護草場資源與保障牧民生活相協調的發展主旨。
畜牧業作為阿勒泰地區重要產業,在開發過程中應該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緊緊圍繞畜牧業增產和牧民增收,加強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調整結構、發展生產為重點,提高牧業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和優化畜牧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牧業。堅持農區畜牧業、城郊畜牧業和草原畜牧業協調發展。加強以牧民定居、牧區水利、飼草飼料基地為重點的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畜禽疫病防控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牲畜品種優良化、畜群結構合理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產品營銷市場化和動物疫病防治網路化;突出抓好優質牛羊肉、奶、皮革三大主導產品,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建設飼草飼料基地,培育養殖大戶,發展養殖小區,提高牧業生產的保障能力。
(三)落實草原保護獎勵補償機制
落實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堅持保護草原生態和促進牧民增收相結合,實施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保障牧民減畜不減收,充分調動牧民保護草原的積極性。從2011年起,在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對生存環境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按照劃定的禁牧區,區內實行禁牧封育,中央財政按照每畝每年6元的測算標准對牧民給予禁牧補助,5年為一個補助周期;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根據草原載畜能力,確定草畜平衡點,核定合理的載畜量,中央財政對未超載的牧民按照每畝每年1.5元的測算標准給予草畜平衡獎勵。
阿勒泰地區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以各縣(市)牧業辦公室為基礎,增加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職能,將其改擴建為禁牧區管護站,使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落實工作有序推進。
(四)積極發展牧區特色優勢產業
發展特色畜牧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延長畜牧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前提下,根據草原承載能力,有序開發礦產資源,整頓開發秩序,提高開發利用水平。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有序開發建設水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加強牧區畜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和商業零售網點建設。進一步發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和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發展以草原風光、民族風情為特色的草原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加強重點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精品旅遊線路,形成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通過發展畜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促進阿勒泰地區的牧區經濟發展。
支持有條件在牧區發展的清潔能源和不破壞生態環境的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優先布局建設並審批核准。對設在西部地區的鼓勵類產業牧區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時適當向牧區傾斜。鼓勵外資參與提高礦山尾礦利用率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
(五)在牧區大力發展公共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強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牧區飲水安全工程,盡快解決牧民飲水安全問題,優先解決游牧民定居點供水,進一步提高供水保證率和水質合格率,同步解決牲畜飲水困難問題。
加快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近年來,阿勒泰地區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投入力度,加快了游牧民標准化定居步伐。截至2012年底累計實現游牧民標准化定居14421戶、6.1萬人,分別占牧民總戶數、總人口的41%和42%。隨著地區游牧民標准化定居的不斷推進,為切實保障和改善牧民的民生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