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曹德旺點評新能源汽車現狀,該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全球新能源汽車板塊迎來了一波暴漲。美國有特斯拉,而我們則有蔚來汽車。說不好聽點,這年頭你要是不懂點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知識,那你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今日,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先生關於新能源汽車的看法在網路上大火,曹德旺表示,新能源汽車本質上是電動車,有些企業稱其為新能源汽車無非是想拿補貼,但企業靠補貼是活不長久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這塊可能已經累積了一定的泡沫,可能最後又會浪費很多錢,又產能過剩。”
那麼問題來了,曹德旺說的是當前新能源汽車搞得過火了,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泡沫,大家需要注意這個問題。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車的長期發展?
我個人認為,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最為確定性的趨勢之一。短期來看,確實存在一定的泡沫,但長期來看,新能源必將成為我們的支柱產業之一。
為何呢?凱恩斯在1936年所寫的《通論》曾經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論:雇兩百人挖坑,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這叫創造就業機會。雇兩百人挖坑時,需要發兩百個鐵鍬;當他發鐵鍬時,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鋼鐵的企業也生產了;當他發鐵鍬時還得給工人發工資,這時食品消費也都有了。等他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時,還得發兩百把鐵鍬,還得發工資。
如何理解呢?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不是為了環保,什麼能源也不重要,是為了創造新需求,拉動消費,帶動經濟增長,說白了就是讓更多的人有事情做懂嗎?
Ⅱ 中國歷年GDP走勢
自十八大以來,中國的GDP每年增長7.2%。2019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符合預期的6%-6.5%的目標。
從2013年到2016年,GDP的年均增長率為7.2%,高於同期世界的2.6%和發展中經濟體的4%的平均年增長率,年均444.130萬億美元 元(按2015年不變價格計算)。
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平穩,發展平穩。 其GDP同比增長6.9%,並且連續八個季度保持穩定在6.7%-6.9%的增長率。
2019年全年的GDP按季度劃分,第一季度同比增長6.4%,第二季度同比增長6.2%,第三季度同比增長6.0%,第四季度同比增長6.0% 。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0467億元,比上年增長3.1%。 第二產業增加值386165億元,增長5.7%。 第三產業增加值534233億元,增長6.9%。
(2)如何發展新興產業壯大新產能擴展閱讀:
工業生產持續發展,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較快增長
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4.8%;股份制企業增長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2.0%;私營企業增長7.7%。
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增長5.0%,製造業增長6.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7.0%。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8.8%和8.4%,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3.1和2.7個百分點。
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58%。12月份,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分項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分別為53.2%,51.2%和51.1%,均高於臨界點。
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4.4%,位於較高景氣區間。
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6101億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1-10 月份收窄 0.8 個百分點;其中11 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4%,10 月份為下降 9.9%。
Ⅲ 以我國某一產業為例,分析該產業的競爭格局和發展問題,說明該產業應該如何發展
我某一產業為例,分析該產業競爭格局和發展的問題,說一說這個問題,看一看,這是一個生產競爭,大大格局的發展問題,所以這個產業一定要有新的格局,有大的格局才能發展
Ⅳ 新興產業為何患上產能過剩「舊疾」
一時之間,新興產業產能過剩的論調甚囂塵上。 應該如何看待新興產業的產能過剩?從總量上看,多晶硅、風電裝備、平板玻璃、碳纖維、LED、雲計算數據中心、工程機械等部分行業存在一定「統計意義」上的產能過剩。據統計,2012年我國多晶硅產能15.8萬噸,產量6.5萬噸;光伏組件產能37吉瓦,產量22吉瓦。龐大的產能遠遠超出了當前國內市場需求,不僅造成大量產能閑置,還將導致行業陷入價格戰等惡性競爭。這是一種典型的結構性過剩。多數新興產業領域,均是低端產能嚴重過剩、高端產能相對不足,這與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周期長、組裝製造門檻低、前期市場容量小密切相關。 從實質上看,這些行業和近年來鋼鐵、建材等行業過剩不完全一樣。新興產業正處於快速成長期,市場需求還沒有釋放出來,現階段的產能過剩主要源於需求的階段性萎縮,不是絕對需求不足。同時,相對過剩帶來的充分競爭,成為促使企業提升技術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原因。比如,激烈的行業競爭使得我國光伏企業在短短的3-5年內就基本掌握了高純多晶硅材料生產技術,迅速成為我國為數不多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行業之一。 當前,部分新興產業領域的「產能過剩」,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產能力與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它與新興產業成長發展的內在規律、缺乏有效引導布局、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不完善的制度安排、市場失靈等因素都密切相關。 首先,企業的投資沖動和地方政府的政績沖動,使得部分領域投資行為日趨不理性化,最終造成了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在部分新興產業爆發性增長的誘惑面前,企業往往急於搶佔先機、擴大產能,出現了盲目投資、一哄而上的現象;不少地方更是熱衷於拿土地和稅收優惠等吸引投資,出現了布局重復、規劃趨同的現象,使得中短期潛在產能過剩風險愈發突出。據統計,我國多晶硅產量2005年僅60噸,2012年一舉達到6.5萬噸,是2005年的1000多倍,產能更是遠超10萬噸。 其次,變幻莫測的國際市場和緩慢啟動的國內市場,導致產品有效需求不足,加劇了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由於產能快速擴張極大地增加了供給,在國內需求不足以消化的情況下,只能依賴國際市場,而變幻莫測的國際市場又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過剩。以光伏為例,我國光伏產能約佔全球產能的80%,而光伏應用市場約佔全球市場的0.8%。懸殊的比例差距,反映出我國光伏產業供需失衡的現狀,只有打開市場應用的大門,才能找到解決產能相對過剩的辦法。 第三,重增長輕效益的政績考核制度和重規模輕消費的稅收制度,激發了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助長了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在這種制度安排下,不少地方政府往往熱衷於見效快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決策的出發點往往是產值、稅收、就業等指標,而忽視技術成熟度、市場容量等關鍵要素。政府的過度干預必然導致市場的失靈,埋下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發展失控和產能過剩的隱患。 當前,部分新興產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反映了產業在發展初期缺乏冷靜思考和整體規劃。發展新興產業,企業方面應該注重技術突破和市場培育,而不是產能建設的突飛猛進;政府方面應注重分析新興產業的分布現狀和發展趨勢,而不能疏於引導放任低水平重復。
Ⅳ 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的關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復革旨在調制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其實「供給側」與「需求側」是相對應的。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元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條件下所實現的增長率即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供給側管理則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率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供給側管理還強調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而需求側管理則強調可以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這兩者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