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農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你可以參考 前瞻產業研究院 發布的
《2015-2020年 中國農村商業銀行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回劃分析報告》
《2015-2020年 中國新型農答村社區與新農村綜合體規劃建設與創新發展分析報告》
《中國農村電網改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a8b706924470477d.html
Ⅱ 濟寧市金糧源糧食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濟寧市金糧源糧食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10月15日,主要經營版范圍為糧食收購(有效期許可權以許可證為准)等。
法定代表人:劉義文
成立時間:2013-10-15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080000000092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濟寧市市中區紅星中路22號
Ⅲ 淄博經濟為什麼發展得這么好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之一
經過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淄博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1992年以來,淄博連續跨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行列。近年來,全市對外經貿、高新技術產業、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
工業是淄博經濟的支柱。淄博市的主要工業門類有石油化工、陶瓷、紡織、絲綢、醫葯、建材、冶金、機電、塑料、電子等35個,擁有一大批在中國、山東佔有重要位置的企業和產品。美術琉璃和絲綢生產歷史悠久,花色品種齊全。原油加工量、氧化鋁、解熱葯及中小電機產量均居中國前列。近年來,淄博市實施結構優化戰略,著力培植支柱產業,取得明顯成效;實施以重點鄉鎮、重點集團、重點項目、重點園區內重點的經濟發展戰略,板塊經濟發展優勢更加明顯;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推進了企業股份制改造,全市上市公司已達11家。
淄博的農業特色鮮明,已初步建立起城郊型農業的框架。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78%。桓台縣是中國北方第一個"雙千縣"(畝產千公斤糧食,每畝收入千元)。高青、沂源分別進入全國棉花、果品生產"百強縣"行列。全市農村基本實現小康。
淄博是山東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貿易中心,建設了淄川服裝城及建材市場、臨淄化工及蔬菜市場、周村紡織品市場、博山陶瓷琉璃及機電市場等大型專業批發市場。近年來,金融、保險、房地產、旅遊、信息服務等新興第三產業發展較快。
中國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淄博市化學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調整,已經形成了配套發展能力較強的產業體系,一批優勢企業和產品在中國和山東省居於重要地位。坐落在淄博的齊魯石油化學工業公司,是特大型石化聯合企業,使淄博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2002年,山東省政府和中國石化集團的重要合作項目之一-----投資規模在二百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齊魯化工區奠基, 總體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國際領先的化學品公司美國伊士曼公司已率先進入齊魯化工區。隨著一系列大項目的進區建設,齊魯化學工業區將建成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一流化工產業園區。
淄博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喜人,不僅在重點領域形成特色,而且產業化前景極其廣闊,尤其是新材料產業迅猛發展。目前,全市201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涉及新材料的近100家;新材料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121億元,佔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60%;有些新材料企業已經成為中國較大的生產基地和供應中心。淄博市已形成了全國重要新材料基地的雛形,是國家科技部批準的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中唯一一家綜合性的國家新材料基地。
中國五大陶瓷生產區之一
淄博是中國五大瓷都之一,是全國重要的陶瓷產地。淄博陶瓷生產目前已形成了六大基地:出口陶瓷基地,高檔賓館用瓷基地,高級玻璃陶瓷耐火材料基地,裝飾材料基地,建築陶瓷基地,高新技術基地。淄博陶瓷被譽為"第三代國瓷",進入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暢銷國內著名賓館、飯店及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每三個美國人就有一人在用淄博陶瓷。目前,全市有陶瓷生產企業332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2003年淄博日用陶瓷的出口率達到了60%以上。
Ⅳ 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包括哪些內容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總體發展趨勢是:產量增加,面積減少
,比重下降。全國糧食產量連續邁上40000萬噸(1984年40731萬噸)、45000萬噸
(1993年45649萬噸)和50000萬噸(1996年50454萬噸)三大台階。糧食播種面積,
1980年為117234千公頃(17.59億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0.1,1990年為
113466千公頃(17.02億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6.5,10年間面積減少3768千
公頃(5600多萬畝),比重下降3.6個百分點;2000年為108463千公頃(16.27億畝)
,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9.3,10年間面積又減少5000千公頃(7500萬畝),比重
下降7.2個百分點。
小麥生產發展呈現兩個特徵:一是產量增長更加迅速。全國小麥產量連續邁
上8000萬噸(1983年8139萬噸)、9000萬噸(1986年9004萬噸)、10000萬噸(1992年
10159萬噸)、11000萬噸(1996年11057萬噸)和12000萬噸(1997年12329萬噸)五個
台階。以1980年產量為100,1990年全國糧食產量指數為139,2000年為144,產量
最高的1998為160;而1990年小麥產量指數為178,2000年為180,產量最高的1997
年達223。由於小麥產量增長速度快於全部糧食產量增長速度,小麥在糧食產量中
的比重也出現上升,1980年為17.2,1990年為21.7,2000年為21.5。二是小麥播
種面積的發展呈現先升後降格局。全國小麥面積最高記錄出現在1991年,為30948
千公頃(4.64億畝)。以1991年為分水嶺,此前小麥面積有增有減,在波動中呈現
上升趨勢;此後小麥面積也是有增有減,在波動中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最近幾
年來北方春小麥和長江流域紅小麥面積下降較多。
糧食在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產量快速增長,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價格等政策
因素有利。80年代初期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連續大幅度提高糧食的政府收購
價格,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90年代以來逐步放鬆政府對生產的控制,引入市
場機制,提高政府收購價格,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延長土地承包期,也激勵農
民發展糧食生產。二是品種改良和栽培技術進步。雜交技術的推廣,優良品種的
不斷涌現,使糧食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糧食品種每更新換代一次,單產提高
10左右。農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種子,轉向使用商品種子。水稻旱育拋秧、小麥
精量播種、玉米地膜覆蓋等栽培技術的推廣,也有助於糧食單產提高。1980年全
國糧食單產為2745公斤/公頃,小麥為1890公斤/公頃;1990年全國糧食單產為
3930公斤/公頃,小麥為3195公斤/公頃;2000年全國糧食單產為4261公斤/公頃,
小麥為為3738公斤/公頃。三是投入增加。除國家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外,農民
自身對糧食生產的投入也在增加。以化肥為例,全國化肥使用量,1980年為
1269.4萬噸(折純,下同),1990年為2590.3萬噸,10年增長了1320.9萬噸;2000
年為4146.3萬噸,10年間又增長了1574萬噸。約70的化肥用於糧食生產,糧食生
產對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嚴重依賴。
二、糧食生產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
(一)品種和品質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優質專用產品快速發展。各地適應市場
需求,淘汰劣質品種,壓縮大路品種,發展優質專用產品。2000年全國優質專用
小麥面積比例達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從2001年夏收情況看,優
質專用小麥面積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頃(2000萬畝),達到6000千公頃(9000萬畝
),佔小麥面積的比重提高到22.5。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的發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進口。通過近年來的調整,適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場滯銷的劣
質早秈稻種植面積大幅度壓縮,優質品種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水稻品質的整體
水平有較大提高。2001年全國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6000千公頃(2.5億畝),比1998
年增加8000千公頃(1.2億畝),優質稻占水稻總面積的比重已超過50。為解決玉米
越區種植、含水率高、品質較差問題,近幾年東北地區大力推廣生育期短、脫水
快的玉米品種,玉米種植區整體退出了一個積溫帶,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個百分
點,明顯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質。同時,一些地區還因地制宜地發展飼料玉米、
加工專用玉米,初步改變了我國玉米品種結構單一的狀況,形成了飼用、食用和
加工專用玉米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主要糧食品種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按比較優勢組織糧食生產的格局正
逐步形成。以小麥為例,華北地區適宜小麥發展的優勢得到進一步揮,北京、天
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6省市小麥種植面積佔全國小麥總面積的比重從1990
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個百分點;同期,6省市小麥產量佔全國比重從
47上升到54,提高了7個百分點(見下表)。水稻、玉米等糧食品種也逐步向優勢產
區集中。同時,一些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作物帶、產業帶逐步形成,我國東、
中、西三大區域農業發展開始出現合理分工。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的外
向型農業長足發展,目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75來源於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發揮
糧食生產優勢,逐步成為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生
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步伐加快,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華北6省市在全國小麥生產中的地位
面積(千公頃) 佔全國比重(%) 產量(萬噸) 佔全國比重(%)
1990年 12783 42 4712 47
1999年 12852 45 6123 54
(三)以公司帶農戶的糧食生產組織形式正在形成。近幾年來,一些糧食加工
企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不
僅使專用的優質原料有了穩定的供應渠道,而且還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在優化農業
結構中種什麼,為誰種的難題,從而走出了一條以加工帶動生產,以生產促進加
工的糧食生產和經營新體制,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例如,鄭州第二麵粉
廠按照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自己的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民發展優質
專用小麥生產。從1995年開始,該廠在河南省選擇條件比較適宜的近10個縣(區)
、29個鄉鎮,作為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基地,每年與當地農民簽訂購銷合同,確定
小麥品種和收購價格,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引導和支持農民增加優質專用小麥
生產,取得明顯效果。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該廠分別收購優質專用
小麥600噸、2700噸、1.3萬噸和1.6萬噸,2000年超過6萬噸,呈逐年增長勢頭,
不僅較好地滿足了企業加工生產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結構
調整,優化了糧食生產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該廠已擁有13.3千公頃(20
多萬畝)的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基地,帶動3.6萬農戶發展優質小麥生產。又如,長
春大成實業集團通過定向育種、定向種植、定向收購,不僅為企業自身提供了優
質原料玉米,滿足加工需要,同時也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新的途徑。該集團成立了
原料玉米基地公司,專門負責建立生產基地,通過基地鄉鎮政府與農民簽訂產銷
合同。從1998年開始,大成集團先後在全省35個鄉鎮建立原料玉米生產基地,面
積達86千公頃(129萬畝),種植農戶達5.9萬戶。其中,特用玉米基地8個,面積30
千公頃(45萬畝),種植農戶2.3萬戶;普通玉米基地27個,面積56千公頃(84萬畝)
,種植農戶3.6萬戶。湖南省在發展優質稻過程中,也採用了類似形式。
Ⅳ 桓台縣副縣長都是誰
桓台縣賈剛縣長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負責財政、審計、人社、編制、監察工作。 蒲先農副縣長協助縣長負責政府日常工作;協助分管縣政府辦公室、監察、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分管調研、政府法制、發展改革、工業、安全生產、統計、質監、信息產業、應急管理工作;負責協調金融、保險工作;負責縣安全生產委員會中分工的工作;聯系人武部工作。 具體分管部門:縣政府辦公室、發展和改革局、經信局、監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計局、安監局、質監局、信息產業局、文體中心、金融辦、中小企業局、銀監辦、人行、工行、中行、農行、建行、農發行、齊商銀行、農信、中信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人保財險公司、人保壽險公司、太保財險公司、太保壽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 王金棟副縣長分管城鄉建設、規劃、環境保護、建築、國土、交通、城管執法、房管、人防、郵政、通訊工作;負責縣安全生產委員會中分工的工作;聯系工會、工商聯工作。 具體分管部門:國土資源局、住建局、交通運輸局、環保局、房管局、建管局、人防辦、城管執法局、規劃局、公路局、郵政局、移動公司、聯通公司。 尹鵬副縣長分管商務、招商、外事、僑務、科技、油區、物價、經濟開發區、縣志、殘聯、檔案工作;負責縣安全生產委員會中分工的工作;聯系科協工作。 具體分管部門:物價局、科技局、經濟開發區、油區辦、商務局、外事辦、台辦、殘聯、檔案局、縣志辦、知識產權局。 王曉平副縣長協助縣長分管財政、稅務工作;分管政法、穩定、民政、**、老齡、民族宗教、財貿、工商、服務業工作;負責縣安全生產委員會中分工的工作。 具體分管部門:**局、**局、民政局、司法局、財政局、財貿局、糧食局、民族宗教局、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商業集團、萬通公司、中央儲備糧淄博直屬庫、煙草公司、鹽務局、葯材公司、石油公司。 何向東副縣長協助縣長分管審計工作;分管農業、農村、電業和城區街道辦事處工作;負責縣安全生產委員會中分工的工作。 體分管部門:農業局、水務局、林業局、審計局、農工辦、農機局、畜牧獸醫局、供銷社、引黃局、水資辦、氣象局、供電公司、城區街道辦事處。 周婷副縣長分管文化及文物保護、教育、體育、衛生、計劃生育、旅遊、廣播電視、食品**監管工作;負責縣安全生產委員會中分工的工作;聯系共青團、婦聯工作。 具體分管部門:教體局、文化出版局、衛生局、人口計生局、食品**監管局、旅遊局、廣電局、廣電天網視訊公司。
Ⅵ 怎樣服務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大討論發言材料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這是我們認識新事物,適應新形勢,完成新問題的根本思想武器。二十年多年來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歷程就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指導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探索創新,從而不斷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歷程,如果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一系列的新政策,也就不可有今天這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好局面。結合我鎮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生教育活動,縣鎮黨委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在全縣開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定信心、轉變作風,加快瀘西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大討論活動,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在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舉措,它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解放思想、加快發展為目的,以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查找、自我提高為主體,利用一切時間認真學習相關篇目文章,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加深對黨的認識,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素養。我們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會突破我們。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適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堅持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發揚革命傳統,要創新經驗,善於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在社會生活中充分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為構建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一、解放思想,強化發展意識隨著全鎮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廣大幹部職工、克服保守思想,樹立並強化新的發展觀念,保守思想是阻礙白水跨越式發展的深層次原因。白水的發展在工作上機械地照搬別人的經驗是行不通的,只有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走出一條具有白水特色的發展之路。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是硬道理。必須抓住一切機遇加快發展,發展要有新思路,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白水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走集約化道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經濟必須建立深入調查、了解,掌握情況,正確決策,反饋信息等環節,通過實踐,統籌規劃,合理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特色品牌,發展適宜,本地經濟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走集約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質量和效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加強基礎建設研究,穩定低生育水平,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缺水問題,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四、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小城鎮化進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五、要在改革創新中促發展白水鎮深入開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學習討論活動,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推進白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成果轉化為改革創新的效果在改革創新中促進發展,在促進發展之中檢驗改革創新的成敗,實現改革創新與加快發展的良性互動。通過學習教育活動,我深刻認識到,從事基層基礎工作必須堅持工作不忘學習,學習必須與工作密切結合,才能行之有效,創造性地開展好自己的全面工作。只有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的政治頭腦,正確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為構建和諧發展的瀘西社會而努力。你好,希望採納!
Ⅶ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有哪些支柱性產業
化工業( 東岳化工集團 匯豐石化 )
造紙業(博匯紙業 貴和紙業 仁豐紙業 泰寶集團是以防偽印刷為主的技術型企業)
建築業( 萬鑫集團 齊泰集團 山東新城建工股份有限公司 天泰集團)
Ⅷ 我國糧油行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糧油工業的基本情況
中國不僅是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糧食、油料的生產大國、糧油消費和糧油,加工大國。正常年景我國年產稻穀2億噸左右,小麥1億噸左右,玉米0.9億噸左右;年產油料5500—6000萬噸,加上近幾年每年進口油料2000萬噸左右,這些豐富的糧油資源為我國糧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就糧油加工而言,我國的糧油加工能力之大、企業之多均屬世界之最。糧油加工是指對原糧、油料等基本原料進行處理製成成品糧油及其製品的過程。主要包括:稻穀加工、小麥制粉、玉米及雜糧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糧油加工機械設備的製造。糧油加工業是糧油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和基礎性行業,是糧油產業化經營(或者說糧油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搞活糧油經營,提升糧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也是食品工業的基礎工業,糧油加工的產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一個永不衰敗的朝陽工業。
我國的糧油加工遍及城鄉,小型分散,經典型調查及推算,我國大大小小的糧油加工企業和加工點多達二十多萬個,其中大米加工企業和加工點就有十萬多個。有一定生產規模的加工企業的比例相對較少。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統計,2010年,全國入統規模以上[註: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是指:大米加工廠日處理稻穀加工能力在30噸以上(含30噸),小麥粉加工廠日處理小麥加工能力在50噸以上(含50噸),食用植物油加工廠日處理油料加工能力在30噸以上(含30噸)]糧油加工企業8546個,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噸的1401個,日加工能力200~400噸的466個,日加工能力400~1000噸的207個,日加工能力1000噸以上的72個。在所有制方面,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949個,佔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105個,佔l.2%;民營企業6492個,佔76%。
入統企業現價工業總產值2459億元,利潤總額17,5億元,資產總計1394億元,年末從業人數34.8萬人。總產值排序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江蘇、山東、河北、安徽、黑龍江;湖北、廣東、福建、遼寧。其中:河南、江蘇、山東的工業總產值超過300億元。
在2010年的糧油加工業中,米、面、油加工業的情況分別如下:
(一)大米加工業的基本情況
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規模以上大米加工企業5666個,年生產能力9463萬噸,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噸以下的企業為4741個,100~200噸的企業為754個,200~400噸的企業為132個,400~1000噸的企業為38個,1000噸以上的企業為10個。
入統企業的大米總產量為2257.1萬噸。其中:特等米764.2萬噸,佔33.9%;標准一等米1310.2萬噸,佔58.1%;標准二等米139.2萬噸,佔6.2%。特等米和標准二等米的產量佔大米總產量的92%。
入統企業的現價總產值712億元,利潤總額9。2億元,資產總計335.3億元,年末從業人數11.5萬人。
(二)小麥粉加工業的基本情況
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規模以上小麥粉加工企業1990個,年生產能力6508萬噸,其中:日加工能力I00噸以下的企業為1184個,100—200噸的企業為460個,200~400噸的企業為236個,400~1000噸的企業為95個,1000噸以上的企業為15個。
入統企業的小麥粉總產量為2938.1萬噸。其中:特製一等粉1215.3萬噸,佔4l.4%;特製二等粉781萬噸,佔26.6%;標准粉342.8萬噸,佔11。7%;專用粉380.4萬噸,佔13%。特製一等粉、特製二等粉和專用粉的產量佔小麥粉總產量的81%。入統企業的現價總產值610.4億元,利潤總額4.6億元,資產總計326億元,年末從業人數11.6萬人。
(三)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的基本情況
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規模以上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890個,年生產能力為:油料處理能力為5138萬噸,精煉能力為1460.5萬噸。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噸以下的企業為475個,100—200噸的企業為187個,200~400噸的企業為107個,400~1000噸的企業為74個,1000噸以上的企業為47個。入統企業的食用植物油總產量為953.8萬噸,精煉油的產量為817.3萬噸。其中:精煉油中的一級油為346.8萬噸,佔42.4%;二級油211.5萬噸,佔25.9%;三級油68.7萬噸,佔8.4%;四級油190.3萬噸,佔23.3%。一級油(原色拉油)、二級油(原高級烹調油)和三級油(原一級油)的產量占精煉油總產量的了6.7%。
入統企業的現價總產值1136.6億元,利潤總額3.7億元(註:2003年為21.89億元,2004年遇到了進口大豆價格風波的影響),資產總計732.8億元,年末從業人數11.7萬人。
以上一些統計數字與十年前相比,至少發生了以下五個方面的重大變化:第一、從糧油工業總產值前十名的排.序看,多少年來,一直是江蘇穩居第一,現在變成了產糧大省河南第一,另外,河北、安徽、黑龍江、湖北等糧油大省排序也大大提前;過去糧油工業產值中等偏後的廣東和福建,現在已經擠進了前十名,充分說明了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食品工業發展快,他們能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沿海港口的優勢發展糧油工業,尤其是油脂工業發展迅猛。反之,原來排序較前的吉林、湖南、四川、內蒙等省區的排序後退了。這種變化,應該說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第二、從年末從業人員34.8萬人看,在產量、產值和資產總額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年末從業人數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一半。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糧油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大有提高。分析原因,主要歸功於生產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和減員增效等用人機制改革的成功。
第三、從所有制性質看,在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的8546個糧油加工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949個,佔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105個,佔1.2%;民營企業6492個,佔76%。這充分表明,過去國有糧油加工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徹底改變,糧食部門的「改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有糧油加工企業的數量繼續減少,成為糧油加工企業中的「少數民族」,看來,這也是必然趨勢。
第四、從企業生產規模看,日處理原料在1000噸以上的糧油加工企業有72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因為日處理1000噸以上的大米加工企業、小麥粉加工企業和植物油加工企業在國外也不是多見的。據了解,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處理油料6000噸以上的大型油廠,其中5家在中國,江蘇張家港的東海糧油,日處理油料能力達12500噸,是目前世界上日處理油料最大的油廠。另外,還有廣西防城港的大海油脂,日處理油料能力7500噸;河北秦皇島的金海油脂,日處理油料能力7000噸;江蘇連雲港的益海油脂,日處理油料能力6000噸以及河北三河匯福糧油,日處理油料能力6000噸,這充分說明,我國糧油加工工業的生產規模正在日趨大型化。
第五、從產品的檔次看,為順應市場的需求,精米、精面、精油的比重和檔次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糧油加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眾所周知,中國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糧油市場大多以標准粉、標二米和二級油為主,品種單一,品質較低,不能滿足市場和食品工業的需要。而如今,我們走進超市,各種等級的高品質小包裝大米、小包裝麵粉、免淘洗米、專用麵粉、營養強化麵粉、色拉油、高級烹調油、濃香花生油、小磨香油和特種油脂等等琳琅滿目。現在我們可以說:中國超市貨架上的各類小包裝米、面、油產品,應有盡有,與國外超市的米、面、油產品沒有什麼兩樣。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糧油市場上發生了這樣巨大的變化,這對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糧油資源供應相對偏緊的國家來說,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二、我國糧油工業的發展趨向
民以食為天,糧油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營養素。回顧歷史,中國的糧油工業作為一個產業則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步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的糧油工業大多設備陳1日,工藝落後,操作笨重,生產環境差,經濟技術指標落後,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的糧油加工企業屈指可數,這與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和農業大國極不相稱。因此,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糧油工業是擺在每個糧油科技工作者面前光榮而又艱巨的使命。半個多世紀以采,通過中國糧油科技工作者一代代的不懈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千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糧油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現在,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的米、面、油加工業在許多領域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最明顯的是,糧油加工質量不斷提高,產品琳琅滿目。
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糧油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我國的糧油工業存在著企業的集約化程度較低,,大型糧油加工企業集團為數不多,;糧油產品的深度加工、資源綜合利用不夠;產品品種,特別是專用米、面、油產品較少,不能滿足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傳統糧油主食品的工業化、產業化滯後,不能滿足城鎮居民的需求;基礎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薄弱,自主創新不足,產品技術儲備匱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在國家食品工業已廣泛應用的擠壓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生物技術等先進技術,在我國糧油工業上的應用剛剛起步;消耗較高,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要求差距較大;工藝設備配套水平及機電一體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滯後等等。上述問題制約著我國糧油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但我相信,我國的糧油工業和糧油科技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充滿信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工業中最重要的基礎原料——糧油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市場的需求,今後我國糧油工業的發展趨向是:
(一)企業的生產規模日趨大型化、規模化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的結構調整優化,糧油加工企業的數量將進一步減少,規模逐步擴大,生產集中度明顯提高。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2010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共有8546個,比2009年減少33.1%,而匯總後的總產量、總產值和銷售收入等均高於2009年。尤其可喜的是,在8546個規模以上的糧油工業企業中,日加工能力在400噸以上的大型米廠達48家;日加工能力在400噸以上的大型麵粉廠達110個;日加工能力在400噸以上的大型油廠達121個。這充分說明生產集中度提高後產生的優越性和糧油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向大型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今後將進一步加快。
現在,對油廠的規模化、大型化不僅有了共識,而且還有迅猛發展之勢。在這一時刻需要我們冷靜思考,防止出現新的問題。當前值得我們注意的有二個問題,一是不能刮風,不能一哄而起;二是要注意合理布局。
(二)企業將進一步整合、提升,向集團化方向邁進
糧油工業企業通過重新整合、提升是集團化的必由之路。我曾在多次會上講過,糧油加工企業只有通過全面整合,才能提升整體水平;只有通過整合,才能使企業做大做強,才能出現一批有實力、超大型的「航母型」米、面、油企業集團;只有通過整合,才能實施名牌戰略,創立在全國有影響、有聲望的品牌,才有可能象油脂行業的「金龍魚」、「福臨門」、和「魯花」一樣在全國市場上有相當的市場佔有率;只有通過整合,才有實力和條件不斷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才有可能使糧油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才有可能成為創新型企業;也只有通過整合,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龍頭企業,實現向「公司+基地+農戶」的經濟聯合體方向發展。總之,糧油加工企業與企業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的聯合,是糧油加工企業整合、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糧油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前幾年,我國的糧油加工企業在「改制」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資產重組和聯合兼並工作,出現了一些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集團,對我國糧油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由於當時在重組整合過程中的想法較多,難度較大,因此大多起點較低,重組後在全國有影響的大企業集團屈指可數。針對當時的情況,為推進油脂工業企業的重組整合,2001年10月我在學會年會上講過,我國的油脂工業企業大多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經不起大風大浪的考驗,為此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通過重組、聯合和兼並等方式組成聯合艦隊,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有實力的合作夥伴,進行資產重組與聯合。企業,特別是企業領導人要解放思想,樂意被有實力的企業兼並。我認為一個企業能被比自己實力強的企業兼並,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相反說明了自己的企業還有價值。企業間進行資產重組、聯合和兼並,是要有勇氣的,只有有遠見的企業家才能做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企業間的資產重組、聯合和兼並,也是改革。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通過企業間的資產重組、聯合和兼並,中國能出若干個有實力、有影響、有競爭能力的大型油脂工業企業集團。
最近,在國內糧油貿易做得較出色,擁有幾十個現代化糧油倉庫設施和強大糧油科技隊伍的,有實力的中谷糧油集團公司將並入屬於世界500強的中國糧油進出口集團公司進行重組,這是國內糧油企業進行強強聯合的典範,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
(三)糧油產品必須堅持朝著安全、優質、營養、方便的方向發展
糧油是人們最重要的食糧,也是食品工業的最基礎原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關注糧油產品安全、放心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注重糧油食品的優質、營養和方便,為此積極發展綠色和無公害的糧油食品應該引起糧油加工企業的重視。糧油產品在朝著「安全、優質、營養、,方便」的方向發展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也是消費者最為苯心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關繫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繫到社會安定和國民經濟發展。而糧油產品又是人們一日三餐不可缺乏的主要食品,為了讓百姓能夠吃上優質安全的米、面、油及其製品,自2000年底開始,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在全國開展了「放心糧油工程」,這項工作始終得到了國家糧食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消費者的歡迎。
「放心糧油」是指糧油加工企業嚴格按照大米、麵粉和食用油的國家標准和食品衛生國家標准組織生產,生產出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的糧油產品。「放心糧油」產品包括「放心大米」、「放心麵粉」和「放心油」等三大系列產品。這項工作會長期開展下去。
(四)以發展糧油食品為重點的糧油深加工將進一步加快
為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滿足現代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趨向膳食方便化、營養化、多樣化的需要,糧油主食品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方便麵、方便米粉、方便米飯、速凍食品、主食麵包以及工業化生產的饅頭、花捲、豆包等各種米麵食品將大量出現。與此同時,傳統主食品的各種生產工藝和設備的研究也將得到較快發展;冷凍技術、膨化技術、高壓蒸煮技術和焙烤技術將被大力推廣應用;以糧抽為主要原料的休閑、旅遊食品的產量和銷量將不斷增加;中式快餐的集約化生產、配送、連鎖營銷配套工程將加快實施;為適應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人造奶油、起酥油、煎炸油等專用油脂的生產以及利用油料餅粕生產各種功能性蛋白(如組織蛋白、濃縮蛋白和分離蛋白)等也將得到快速發展。
(五)雜糧雜豆和特種油脂的開發利用將進一步引起重視
雜糧雜豆一般是指小麥、稻穀、玉米和大豆(含青豆、黑豆)四大糧食品種以外的其它穀物和豆類,習慣上也叫「小雜糧、小雜豆」。它雖然產量較少,在糧食中屬於小品種,但它卻有四大品種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雜糧雜豆的主要產地,品種繁多,有「雜糧王國」的美譽,年產量在二千萬噸以上,約佔世界產量的百分之十。據資料表明,雜糧雜豆中包括蕎麥、黑麥、小米、高粱、綠豆、紅小豆、扁豆、蠶豆、芸豆等二百多個品種。我國雜糧雜豆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地區分布較廣,而且由於生產環境特殊,大多不施化肥、農葯,無污染,是天然的有機綠色食品,它營養豐富,有多種保健功能,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雜糧雜豆及其製品越來越為人們所喜愛。
與雜糧雜豆一樣,我國特種油脂的資源也十分豐富。在油料作物中,除了油菜籽、大豆、花生、葵花籽和棉籽五大油料作物外,我國還有許多特種油料資源,通常稱為「小油料」。所謂小油料,是相對於五大油料作物而言,因為它們的生長的范圍、播種面積不安日五大油料作物地廣和量大,其產量自然也不能和五大油料作物相比。
我國特種油料品種多達上百種。目前,產量較大且已經開發利用的有:油茶籽油、茶葉籽油、翅果油、亞麻籽油、紅花籽油、葡萄籽油、紫蘇油、月見草油、核桃仁油、杏仁油、南瓜籽油、蒼耳籽油、沙棘油、松籽抽和番茄籽油等等;另外還有米糠油、玉米油和小麥胚油等穀物油脂。
所謂特種油脂,就是利用特種油料生產的油脂。在這些油脂中,含有更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和亞油酸含量高,還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質。特種油脂在市場上的價格,要比五大油料產品價格高幾倍。在這些方面,是五大油料作物所不及的。因此,開發利用特種油料,生產調和油及功能性油脂,是繁榮食用油市場,捉高經濟效益和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出口創匯的重要手段。
(六)糧油加工的副產品綜合利用將進一步發展
糧油加工中的副產品如米糠、小麥胚芽、餅粕以及油脂精煉過程中產生的皂腳、餾出物等等,大多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多種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質,但多年來由於我國加工企業規模小,資源集中困難以及提取技術的限制,這些寶貴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今後,隨著糧油加工企業的大型化、規模化;集團化以及提取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的糧油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將會不斷有新的發展。
(七)糧油工業企業的品牌意識將進一步增強
質量是企業的基礎,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產品品牌的基礎。品牌是商品市場的通行證,一個以高質量為基礎的品牌,一旦被人們認可,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為此,近幾年來,有相當一部分的糧油加工企業開始重視晶牌,積極實施名牌工程,通過大力培育和宣傳品牌,增強了企業的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推動了經營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現在名牌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市場佔有率越來越高。經過大家的努力,2009年和2010年,全國糧油行業共獲得三十個中國名牌。其中大米7個、麵粉13個、食用油脂10個。據了解,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的米、面、油生產企業的產品,深受百姓歡迎,有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有人說:「一個著名品牌不僅可以壯大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乃至可以造福一個地區,振興一個民族」,這是非常正確的。今後,糧油工業企業將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實施名牌工程,以促進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八)糧油工業企業的節能、環保將被高度重視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文件中提出的有關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內容和任務是完全適合我國糧油工業企業實際的。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中,糧油工業企業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取得成效。一是,糧油工業企業的生產原料及其產品,是國家的重要特殊商品,因此,節約一粒糧、一滴油,千方百計提高出品率仍然足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二是糧油工業企業的用水、用電、用煤量較大,消耗指標較高,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只有通過強化管理,改進工藝和設備,才能努力把它降下來;三是,糧油加工中產生的皮殼和下腳數量驚人,要採用各種方法加以利用,變廢為寶,如利用稻殼發電和利用廢油生產生物柴油等等。
隨著工業化的進程,環境污染在加劇,植物時生長環境在進一步惡化。與此同時,食品加工的「工業化」也在加快,成品、半成品在食物消費中的比重在上升,因此人們越來越關心在植物生長過程中對食品原料的污染,同時也關心在加工過程中對食品品質的影響。今後,人們在關心食品外表質量的同時,將會更加關心米、面、油產品的內在質量,如過氧化值、農葯殘留、黃麴黴毒素等等有害物質。我們要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在糧油加工中努力消除和防止糧油產品的再度污染。與此同時,糧油加工中產生的灰塵、粉塵和污水的排放將直接對環境的污染產生影響。對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努力按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組織生產。
Ⅸ 桓台主要的工業生產是什麼
桓台主要的工業生產有:·造紙和印刷業·化工業 ·機械加工業 ·鋼鐵鑄造業
1.桓台是全國聞名的造紙大縣,年產機制紙300萬噸,骨幹企業有博匯集團、辰龍集團、貴和集團、坤冠園集團等。主要產品有文化用紙、新聞紙、白卡板紙、牛皮箱板紙、純棉纖維紙、高強瓦楞原紙、塗布卡紙等。
擁有印刷企業89家,骨幹企業有全省最大的民營書刊印刷企業——山東鴻傑印務有限公司、全國最大的防偽標識印刷企業——淄博泰寶防偽包裝製品有限公司、魯中晨報印務有限公司等。
2.桓台擁有規模以上化工企業158家,氟化工以山東東岳集團為主體,建成了省級開發區山東桓台東岳氟硅材料產業園,主導產品綠色環保製冷劑年產12萬噸,無水氟化氫年產6萬噸,聚四氟乙烯年產1 2萬噸,氟化鹽年產2萬噸,新材料年產5萬噸,其中聚四氟乙烯國內市場佔有率達40%以上,佔全國同行業出口總量的65%以上,幾大主導產品規模、技術、市場佔有率均居亞洲首位。石油化工行業以山東金誠石化集團和淄博匯豐石化有限公司為龍頭,年綜合加工能力達1000萬噸。
3. 擁有為汽車配套的加工企業上百家,其中在業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農業機械整機生產企業1家,農機配套企業60餘家,骨幹企業有巨明機械、日豐彈簧、太極搪瓷、華天軸承、格爾齒輪、東杭機械等。主要產品有麥稻聯合收獲機、玉米聯合收獲機、輕型汽車、農用運輸車後橋殼、制動器、齒輪、變速箱、軸承、彈簧等,生產工藝先進.配套能力強,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北汽配之鄉。
4.擁有鋼鐵加工能力1 200萬噸.主要有張鋼集團900萬噸鋼鐵及線(管)材項目、蠕墨鑄鐵1 5萬噸稀土鑄造及泵閥加工項目、鐵源實業50萬噸鋼鐵及管線材項目、時代鑄造1 0萬噸鑄造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