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宣化歷史文化知識
宣化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在張家口市東南30公里處,為張家口市轄區,位於東經115°03′,北緯40°37′。東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會石家莊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總面積264.3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滿、蒙、朝鮮、壯、納西、布依、白、彝、侗、土家、達斡爾等13個民族。共29萬人。
宣化歷史悠久,形勢險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眾多文物古跡。從先秦開始,這里是歷代府、州、郡、道、縣和省、市治所的首府。1991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歷史
宣化歷史淵遠流長,是我國開發較早地區之一,從宣化西南60公里處我國著名的泥河灣舊石器遺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劉家窯、王河灣、水泉、龍門、趙川、關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楊等仰韶、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證實這里在6000年前人類活動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時期宣化先屬冀洲後屬幽州。
周武王滅紂後宣化屬燕國領地。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據,宣化曾屬東湖族佔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宣化屬上谷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宣化屬廣寧郡。
隨、唐時期先後置涿郡、武州。
五代時(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雲(大同)16州給遼國,其中包括武州。遼改武州為歸化州。宣化為歸化州治所。 金滅遼後,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翌年又改為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為順寧府,宣化為順寧府治所。
明初年沿長城設九鎮。宣化改為宣府鎮,轄左、右、前三衛。為萬全都司鎮守總兵元帥駐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洲七縣。宣化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設直隸省口北觀察使(俗稱道)。轄3廳10縣。宣化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佔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又將察南自治政府改為宣化省。轄11縣,省會定於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後察哈爾省在宣化成立。省會設在宣化。1946年1月設宣化市。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復察哈爾省建制。省會遷張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為張家口市轄區至今。
二、形勢險要
宣化位於冀北山間盆地邊緣,地勢險要,氣勢頑固,戰略地位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誠如舊志所述「宣化全境飛孤(今山西代城飛孤關)紫荊(今河北易縣紫荊關)控其南;長城、獨石(口)枕其北;居庸(關)屹險於左;雲中(大同)固結於右,群山疊障,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素有「神京屏翰」之稱。
據志書記載概略統計,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北方部族經宣化南入的較大戰爭達70多次。所以歷代漢民族朝代都非常重視北部邊防,並選派重兵固守。特別是明王朝先後18次增築和修葺長城,沿長城設九鎮駐兵防守。其中宣府鎮擔負著東起四海,西至大同長達1030里的防守任務。洪武、隆慶年間宣府駐扎新舊官軍達151452人。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駐宣府。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鎮國府第。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時均路經宣化。乾隆皇帝親書《神京屏翰
》巨匾,懸掛於鎮朔樓上。據《宣府鎮志》載:嘉靖年間,宣化城內有軍戶127497人,官戶4551人,民戶2035人。由此可見,宣府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軍城」。
三、人傑地靈
宣化自古為交通要沖,軍事政治重地,工商業繁榮,文化教育發達。因此,涌現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據《宣化縣新志》載:元朝設有「景賢書院」,明朝有「上谷書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創立古城最高學府「柳川書院」。光緒二十八年設宣化府中學堂(現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輩張蘇、林楓等同志邊任教,邊從事革命活動。爾後宣化府立師范學校、府立中等農業學堂,府立藝徒學堂和上谷大戲院相繼成立,就學者逾千人。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化府從中學堂挑選呂復等19人及州縣志士9人,共28人赴日本留學,開辟了旅外求學之先聲。
由於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宣化涌現了大量歷史文化名人。僅明清兩代中進士者36人、舉人113人、武舉人165人、貢生390人。諸如:
孫世芳:進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編篡《宣府鎮志》。
張鏜:進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
姚世卿:武進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門總兵元帥。
張世卿:地方紳士出身,曾任大遼國國子監,監察御史,死後葬於宣化區下八里村北。
郭維城:清末舉人出身,曾任柳川書院院長,從日本考察回國後任府城教育會長。深得地方學子擁戴。
馬 信:1917年生於宣化城內,1936年高中畢業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現為全國政協常委,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谷鳳翔:龍關人,宣化師范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監察部長,司法行政部長。現為台灣察哈爾同鄉會理事。
筱桂挑:女,晉劇表演藝術家,曾任宣化晉劇團團長,全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嚴於治藝,造脂深沉,多次受到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1973年去世。四、燦爛文化 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條件。宣化歷史悠久,遺存在地上、地下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現在,宣化地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庫藏文物1000餘件,其中三級以上國家珍貴文物100餘件。
清遠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式的宏偉建築。面寬三跨間,外觀三層,樓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墩台下的十字券洞與宣化城四門通衢,與鎮朔樓,拱極樓成一軸線。券洞內的500年前的鐵輪車轍依稀可見。樓體造型別致新穎,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上懸有嘉靖十八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鍾」,高2.5米,重萬斤,鍾聲宏亮悠揚,可傳聲40里。樓的東、西、北三面懸掛《聳峙岩疆》、《震靖邊氛》、《聲通天籟》木製匾。日本學者伊東忠太博士在《東洋建築史的研究》一書中,曾向全世界做過介紹。1984年大修後的清遠樓,青磚碧瓦,玲瓏剔透,格外引人注目,已成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朔樓:北距清遠樓200米。建於明正統5年(公元1440年)。系重檐九脊歇山頂建築。面寬五跨間,樓高二層15米。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二層檐下有兩塊匾額。南曰《鎮朔樓》,以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故名。北曰《神京屏翰》為清高宗乾隆皇帝親書,由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樓內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徑1.4米。廊下立有4幢石碑,記述宣化歷史和修建鎮朔樓經過。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拱極樓:又名著耕樓,昌平門樓。建於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於宣化城牆之上。為城防建築。樓高14米。樓體二層,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與清遠、鎮朔兩樓成一軸線。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化城:始建於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築包磚。展築後的宣化城垣為正方形,每邊六里多,周長24里有餘。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環城設7門,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門;北有廣靈,高遠二門;東有安定一門;西有泰新一門,門外設關,環有瓮城、瓮城外連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樓,城外設隍塹、護城河、吊橋等。其布局儼然為明代北京城之縮本,僅規模較小、門制不同而已。現在城體雖破環嚴重,但土垣基本完好。為全國少有明城之一。已列入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長城:始建於秦明,位於宣化北部與崇禮縣為界,經人頭山由張家口入境,境內長52公里。在永樂至萬曆年間重修加固。因這段古長城位於明長城之北,故又稱「二道邊」。系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泥河灣遺址:位於宣化城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村。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晚新生代地層發育,出露完好,化石豐富。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萬年)哺乳動物化石。為舉世公認的早更新世標准地層。是研究地層變動、構造和尋找早期人類化石的重點地區,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寺:位於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環山坡下,有原山鑿就的多寶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數十;石窟三個,內鑿大小石佛300個余尊,興建年代不詳。但《宣化縣志》記載,明龍慶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龍王殿、三宮殿及禪房等。山上林木叢蔥郁,風景優美。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磚雕五龍壁:在宣化師范學校(原彌陀寺)內,全高4.5米,寬4米,中間是飛騰於雲濤霧海中的五條磚雕巨龍。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飛禽走獸,兩邊是奇花異草。為清初雕刻藝術珍品,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化寺塔:位於宣化城內西南隅(現駐軍佔地)。該塔始建於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為五級8面。下有蓮花座,頂部為鑄鐵寶頂,各角有合角吻獸,造型美觀,工藝精細。據考立化祖師系日本國佛教日蓮宗傳人日持上人。為弘揚南無妙法蓮花經,西渡中國,擔任立化寺主持。並於立化寺坐化圓寂。在日本佛教界頗有影響。近幾年來多有日僧前來朝拜。現為張家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上谷郡牌坊:位於天泰寺街東口。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是一座兩柱單孔歇山布瓦建築。牌坊上方雕有五層九踩斗拱。斗拱下的匾板上刻有《古上谷郡》4個楷書大字。字體雄渾有力。刀工精湛道勁。相傳為清宣化知府方觀承所書。牌坊建築纖巧玲瓏,結構嚴謹,別具一格。原為省級重點文物,可惜毀於「文革」。現在重新規劃設計,正待恢復建築。
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位於宣化牌樓西街天主教堂東側。始建於1930年,院落為中西結合的三進四合院。1943年日偽宣化省公署所在地。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全國第一個省級民主政府在這里誕生,為省府辦公駐地。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恩寺大殿:位於鎮朔樓西側百米處。始建於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築藝術特點,為宣化地區唯一廡殿頂式建築。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建築面積為388平方米。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代壁畫墓群:位於下八里村北。從1973年首次發掘出遼代監察御史張世卿墓葬後,最近又在張世卿墓地附近清理發掘出張世本、張公誘、張世右、張匡正、韓師訓、張文藻等9座遼代壁畫墓葬,已構成張家世族壁畫墓群。在墓群發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貴文物外,還發現300餘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遼代彩色壁畫。其中的散樂圖、茶道圖、天文圖、出行圖、侍女圖、備經圖等是在國內首次發現。對研究遼代歷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飾等有著重大意義。墓群中的壁畫技藝之高。墓室結構之新穎考究,隨葬品之豐富多彩,宛如地下藝術殿堂,在遼代考古發掘中是罕見的,頗有研究觀賞價值。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搶救出兩座遼代壁畫墓,出土了銅絲網路和木偶真人雕像,這在河北省屬首次發現,為研究遼代歷史、經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另外,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會堂等一批古代建築和遺址,也有待於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雙保護、開發、利用,使歷史文化重放異彩。
⑵ 誰有加強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現代農業科學發展的培訓課件
黨中央,國務院下發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持續改進,以確保有足夠的農產品供應的若干意見」(全文)
2011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一起工作,扎實工作,克服了許多困難的挑戰,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糧食生產穩定到一個新的水平,可喜的成效,農民收入顯著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農村民生不斷改善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農業和農村形勢好,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力支持,切實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在2012年,與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並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是關鍵共贏的戰略,推動全局工作的主動性。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是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中國的短缺,耕地的土地和淡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增長顯著,以鞏固和發展的良好形勢在農業和農村發展領域是更艱巨的任務。整個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不能是多年增加生產和思想麻痹,鄉村景觀的改善不能削弱了農村發展的投入,不斷提高鬆懈的工作,必須加倍努力,在困難,開拓進取,努力實現新的突破的起點,走向新的成功。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穩定的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學與技術,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突破資源和環境約束的支持的基礎上,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決定性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基礎社會。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歷史機遇,世界科技革命,堅持振興的農業科學和技術把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確定以打破通過結構性和體制性障礙,一個大幅增加的投資在農業上的策略科學和技術,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技術跨越為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了強勁動力。
了2012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會議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全會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保持高的偉大旗幟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雄厚的技術力量保發展,強大的生產保證供應,強民生,維護穩定,進一步加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努力贏得了良好的收成,農業,快速的工作,共同促進農民增收,並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提高投資強度和力度,繼續促進農業穩定發展
1。毫不鬆懈抓好糧食生產。保障有效供給,農產品,首先要穩定糧食生產,確保有沒有滑坡。省長負責制,要認真落實「米袋子」,繼續開展穩步提高糧食產量的行動,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的稀缺品種生產,努力提高產量和質量。繼續貫徹落實國家新的1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快提升產能的800個糧食生產大縣(市,區,場)。繼續落實糧食高產工程,超級稻育種的新品種,示範項目。支持的種植棉花,油料,糖生產基地,以進一步加強優化布局,主攻單產和效率。進一步推進糧食,棉花,積極擴大規模,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的縣,鄉,大力開展創建整建制。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開展防災減災,大力支持,在關鍵農時,重點領域,加快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主要害蟲疫情的預防和控制支持政策。
2。狠抓「菜籃子」產品供應。抓好「菜籃子」,你必須建立菜園,管好大排檔。要加快區域布局,標准化生產,規模化養殖,以提高「菜籃子」產品的整體供應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繼續開展標准園的園藝作物,牲畜和水產養殖示範場創建,農業標准化示範縣建設的整體推進。 「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加強競爭力的區域菜地基礎設施建設。生豬生產穩定發展,支持肉牛肉羊生產的標准化養殖大縣和原良種場建設,啟動實施振興乳品苜蓿發展行動,促進大型養殖小區建設豬和牛。制定和實施動物疫病的預防和控制的兩個規劃和重大疫情的及時處置。環境整治試點開展水產養殖,支持遠洋漁船的改造,加強建設和管理的漁業。充分發揮產業化農業龍頭企業活躍在生產和流通的「菜籃子」。加強查驗系統和跟蹤系統,開展風險評估的質量和安全性的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大力推廣高效,安全的肥料,低毒低殘留農葯,嚴格規范食品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實施「菜籃子」市長負責,充分發揮應急保障功能的都市農業,大,中型城市應堅持保留某些蔬菜和其他新鮮糧食自給。
3。增加農業投入的補貼力度。繼續增加財政支出「三農」,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繼續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進行了改進。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農業科學和技術的投資,在農業科學和技術的金融投資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逐步提高農業R&D投資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按照總量的增加,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擴大范圍,完善機制,新的補貼的主產區,大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水平。實施農資綜合補貼,及時增加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購置補貼的規模和范圍,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以增加糧食生產大縣獎勵資金(油),和加大對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力度。探索和完善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及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研究建立公共公益林補償標准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提高濕地的保護力度。加快轉變畜牧業和牧區,牧民,牧區確定由國家半牧區縣(市,旗)的模式發展草地畜牧業,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范圍,加大支持力度。關於一議財政獎補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投資「三農」,提高村級公共建設。國家投資的有效整合,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農」投資,切實加強財政補貼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堅決制止截留挪用和虛報冒領等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
4。加強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在農村信貸,涉農貸款比全部貸款的平均增長速度更快,以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健全的金融機構,縣域金融服務評估方法,引導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農村信貸服務。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的信用評價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定的縣(市)農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在農村地區,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縣設立村鎮銀行,支持商業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有序發展,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進行信用合作。完善符合的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企業特點的差異化監管政策,適當提高涉農貸款的風險承受能力,實行溫和,寬松的市場准入,靈活的貸款對存款比率的政策。小額信貸業務將繼續發展和加強努力,把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縣小微企業信貸。增加技術為基礎的農村企業,科技特派員農村信用社支持,企業積極探索農業技術專利質押融資業務。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增加貸款農業科技。鼓勵農業企業資格進行直接融資,積極向涉農金融租賃業務的發展。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和覆蓋面,設施農業保費補貼試點,擴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支持發展漁業互助保險,鼓勵地方開展農業生產保險的優勢。健全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重大農業災害風險轉移分散機制。
5。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政策。速度?了完善相關的法律,執行政策,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維持很長一段時間。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轉讓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各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商業模式的創新,引導。加快農村地籍調查,基本完成了各項土地覆蓋農村集體所有權確權登記證明在2012年和確權,促進了農民的宅基地,包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和發證工作,穩步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財政適當補助工作經費。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和服務,完善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體系。速度?了土地管理法的,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徵用的有關條款和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牧區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定林地家庭承包關系的基本完成,2012年的改革,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在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試點的做好。進一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強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的。
二,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支持現代農業建設領導
6。農業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著眼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技術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對於工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有效地解決了科技與經濟問題聯系。在中國的基本國家條件的基礎上,遵循農業科技的法律,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提高生產效率和嘗試支持種子良好的法律,農機農藝生產生態協調的基本要求相結合,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和管理的信息化,建立適應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農業技術體系的要求。
7。突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農業為基礎,前沿性,非盈利性的科學和技術研究的穩定支持。大力加強農業的基礎研究,農業生物技術和分子育種,農業,林業,動物和植物抗逆性機理的基因調控,農田有效地利用資源,農業,林業,生態修復,病蟲害防治,生物安全和安全農產品突破了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加快尖端技術,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精準農業技術,搶占制高點的現代農業科技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努力突破農業技術的瓶頸,具有重大的現實技術在育種中的,本節減少消費的節水灌溉,農業機械和設備,新型肥料,葯物,疾病預防和控制,處理,存儲和運輸的循環農業,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的結果。
8。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打破部門,區域和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科研,農業,科技緊密結合。按照機構改革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院所,健全的現代機構的改革,擴大機構自主權,努力創造一個政策環境的研究人員潛心研究。提高農業科研的項目機制,實行定向委託的和獨立的主題,結合穩定的支持和適度競爭相結合。提高農業的研究和評價機制,堅持分類與評價,並專注於解決實際問題,改變「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結果光的應用現狀。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改善新的農業技術為導向的工業需求為單位,以農產品為主線的產業鏈,綜合試驗站的資源組合模式的基礎上,及時發現和解決技術問題生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試驗和示範,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的R&D成本加上扣除,高新技術和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加強研發和升級,鼓勵企業承接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提高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與農業相關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農業技術的轉讓和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農業,農業技術市場的穩定發展。
9。為了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條件。傾向於增加國家科技計劃向農業部門和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科研機構運行,以確保資金的扶持力度。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的發展,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和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和創業精神。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的重大科技,以提高農業相關的非營利性行業的研究和特別的努力來實現。促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分享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加大農業相關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資源共享平台,支持部門開放實驗室和中試示範基地。加強市農業有關的研究和機構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納??入省級科研機構管理。加強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強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加強農業氣象研究和試點工作,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建設的影響。
10。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農業上,通過科學和技術的第一顆種子。增加的基本種子產業,非營利性科研投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創新方法的育種理論和技術,提高育種材料,加快發展的一些突破性的新品種。繁育推一體化的種子公司的主要繁殖研究項目的支持,加快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業務,培育新的機制。優化調整種子企業布局,提高市場准入門檻,推動種子企業的兼並重組,鼓勵大型企業通過兼並,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種子產業發展基金,培育一批繁育推一體化的大型企業與科研優勢,支持企業建立育種平台,鼓勵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企業共享。提高植物和動物育種工程實施力度,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的優勢,在西北,西南,海南,鼓勵種子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引進新品種中棉石油生產大縣??建設示範農場。進行了種子生產保險試點工作,對符合條件的種子儲備增加經濟援助的努力。改善物種鑒定,保護和退出制度,加強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打擊製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套牌侵權,搶購對沖及其他非法活動。
第三,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11。加強基層非營利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人員的作用,把重點放在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能力,促進家庭經營轉向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手段的。一般的聲音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預防和控制動物和植物病害,農業監測質量的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共利益的定位,根據產業發展的實際建立的公共服務崗位。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嚴格的工作條件下進行的工作職責,縣部門負責的??鄉鎮政府,農民三方評價計劃的實施。紮根農村服務農民,艱苦奉獻給農技推廣人員,有效地提高了治療水平,實現性能的政策相銜接崗職工的工資收入和平均工資收入的基層機構的工作人員的工資傾斜和支付。進一步完善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的管理體系,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有形改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條件,安排資金,促進種植規模和服務性能。縣2012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項目,基本上涵蓋了農業縣(市,區,場),建設項目覆蓋所有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條件。穩定生產的關鍵技術,良好的法律賦予農業防災減災大幅增加。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操作功能,加快以市場為導向的方式,各種方式探索公益服務的分離操作。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手機和其他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高效,便捷的農民,簡潔,直觀,雙向互動服務。加強鄉鎮或小流域水利,基層林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並完善農業服務體系的標准化。擴大農業和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的科技水平。
12。指導研究和教育機構積極參與農業服務。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成為一個非盈利性的農業技術推廣中的重要力量,提高服務「三農」的職責,健全激勵機制,鼓勵基層科研和教學人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承擔農技推廣項目績效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和專業技術職稱和崗位評價,並實施推廣教授,推廣研究員制度。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專家大院實施學校所在城市,聯建,院縣共建服務模式,整合,抗老化,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地區的科技特派員行動的領導的科學和技術企業和技術合作組織,鼓勵創造,大力實施科技企業家。
13。培育和扶持新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政府的命令,指示,委託招標,以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社會力量,涉農企業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應用先進的技術,在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輔導服務,促進建設的模特經紀公司行動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運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參股龍頭企業。的農村集體經濟的增長,並探索有效的服務能力,增強了生產經營的農民集體組織的形式。鼓勵有條件的主站成立了農化服務為導向的企業,企業試點實施方案的科學,工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支持綜合服務中心,在農村地區的發展。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專注於提高農業生產,管理,質量和安全控制,市場上流通的信息服務水平。綜合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資源,快速通道建設信息服務的三網融合。加快國家農村示範省建設,重點加強面向基層的農業信息服務站點和信息示範村的建設。繼續實施星火計劃,以促進科學和科技富民強縣行動科技惠農村規劃工作。
,加強教育和科技培訓,培養新的農業和農村人才
14。農業教育的振興和發展。促進部和部,省部共建高等農業院校,農業和林業卓越教育培訓計劃的實施,運行與農業相關的學科,在人才培養基地,加強農業科技和教育合作。進一步完善農業相關學科(專業)的學生分配標准。學院涉農專業傾斜力度,增加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涉農專業學生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力度招收高等院校和農村地區,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學費補償和國家的高等院校,以滿足的條件下,實施助學貸款代償政策。進一步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根據當地條件,實施「三個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速度?中等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實施職業技能培訓補貼,以鼓勵農業相關的行業成立職業教育,努力使每一個儲備勞動力在農村地區必須掌握一門技能。
15。速度?的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訓。國家重大人才工程,想農業領域傾斜,繼續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和農業科研和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科研人才激勵機制,獨立
18。
⑶ 求有關我的家鄉(溧陽)PPT,越詳細越好啊,求各位大神幫幫忙,我馬上要交了 嗚嗚嗚。。。
溧陽位於江蘇省蘇南,地處長江三角州,屬上海經濟區。土地總面積1535平方公里。北緯31°1`-31°4`,東經119°08`-119°36`。距上海、杭州200公里,距南京、蘇州、張家港百餘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80公里,距常州機場60多公里。與周邊大中城市全程高速公路貫通。全市78萬人口,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科普示範市」、「江蘇省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榮膺江蘇省綜合實力十強縣(市),2011年,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40位。
簡介
拼音:LìYángShì,LiyangShi溧陽市位於江蘇省南部。面積1535.8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78.2萬人(2011年底)。轄10個鎮:社渚鎮、溧城鎮、埭頭鎮、上黃鎮、戴埠鎮、天目湖鎮、別橋鎮、上興鎮、竹簀鎮、南渡鎮。市人民政府駐溧城鎮。市委書記:盛建良代市長:蘇江華上河城
方言:吳語太湖片毗鄰小片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溧陽市(英文名:Liyang)溧陽市是中國江蘇省西南端的一座縣級市,隸屬於地級常州市。江蘇溧陽,人傑地靈,山清水秀。今溧陽城建於唐天復3年(公元903年),是一座有著1100多年歷史的古城新市,擁有三省交界的區位優勢,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欣欣向榮的產業基礎,周到優越的服務環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投資創業,安居生活的一方樂土。改革開放以來,溧陽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弘揚「團結創業,實干興市」的溧陽精神,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2010年與2011年,溧陽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40位。先後榮獲「國家生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長壽之鄉」、「省級文明城市」等稱號。而今,全市正緊緊圍繞「堅持全民創業,加速兩個率先」的新目標,堅持「提升綜合經濟實力,提升經濟發展環境」,凝心聚力爭先搶位,同心協力爭光添彩。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正由小康加速向現代化邁進。溧陽
近年來,溧陽的工業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一樣,得到了跨躍式的突飛猛進。工業經濟的規模、產品納稅銷售收入、國內生產總值、工業技改投入等主要指標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天目湖工業開發區和昆侖高新技術工業兩大開發區的崛起遙相呼應,各鎮區工業集中區的建設日新月異,為招商引資、築巢引鳳和全市工業的新一輪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溧陽市經貿局作為政府的綜合管理部門,擔負著對全市工業、商貿經濟的規劃和指導,管理與服務等責任。自從2001年組建以來,開拓創新,勵精圖治,認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能,扎扎實實地為企業、為基層、為經濟建設搞好服務。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特別是在工業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工業技改投入、規模經濟培育、企業改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佳績,受到上級機關和廣大企業的好評與贊譽。在全市政府部門評議和機關目標管理考核中,經貿局年年名列前茅。2003、2004連續兩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團結、廉潔、開拓好班子」稱號。榮獲2003年度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工作創新獎」和2004年度「突出貢獻獎」。溧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新的工業布局方案已基本形成,全市工業經濟以機械、冶金、建材、化工等為標志的支柱產業逐步顯現,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行業蓬勃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省級成長型企業,省級和常州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省級和常州市級名牌產品,國家馳名商標、省級著名商標等。全年產品銷售超億元的企業達到50家以上,許多企業如上上集團、華鵬集團、正昌集團、天目湖啤酒、上海汽車齒輪溧陽公司、金峰水泥等都在全國、全省同行業榜上有名。溧陽工業經濟的今天正在高歌猛進,明天必將更加燦爛輝煌。
歷史沿革
今溧陽於唐武德三年(602年),由溧水縣東境析置而來,建縣史已達1410年,早期縣治在今城西北四十五里舊縣村。唐天復三年(903年)移治今溧城鎮,至今溧陽建城史已達1100多年。4500萬年前今溧陽市境內的上黃鎮(1950年前屬宜興)水母山出現中華曙猿,使人類在內的高級靈長類動物的發展找到了源頭,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人的發現媲美。進入人類時代後,代表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在溧陽沙河、竹簀、上黃等多處出土;帶柄石錛和玉圭等文物代表著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水平,神墩遺址的考古發掘,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馬家浜文化的歷史內涵;幾何印紋陶器、銅劍簇等,展現了商周文化的生產水平。周時,今溧陽地屬吳瀨渚邑地(含今高淳、溧陽、溧水南境),吳亡屬越,越亡屬楚國。秦始皇25年改瀨渚邑置溧陽縣,縣的治所在今高淳固城鎮,屬鄣郡,今溧陽為(古)溧陽縣東境。三國吳時,廢(古)溧陽縣建制,作為屯田之用,在今溧陽市境內析置永平縣,治今天目湖鎮古縣村附近,屬丹陽郡,為今溧陽市境內設縣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永平縣為永世縣。而原溧陽縣余部(高淳等地)又恢復設立溧陽縣(治高淳固城),都屬丹陽郡(今南京南)。永興元年又分永世縣的一部分設置平陵縣,都屬義興郡(治今江蘇宜興市)。平陵縣的治所在今城西三十五里的平陵城。不久將永世縣仍舊屬丹陽郡。劉宋元嘉九年(432)時,將平陵縣並入永世縣與溧陽縣(治高淳),永世與溧陽二縣都屬丹陽尹(今南京南)。南齊時溧陽、永世二縣都屬丹陽郡。梁、陳因之。隋開皇9年(589),廢永世縣。開皇十二年(592)恢復永世縣的建制,屬於宣州(今宣城)。隋開皇十八年,改(古)溧陽為溧水縣,移治今高淳縣牛城遺址,永世縣屬之。至此治高淳數百年的(古)溧陽之名終止。唐武德三年(602年),析溧水縣東境新置新溧陽縣,治在今溧陽城西北四十五里舊縣村。即今溧陽之名開端。屬揚州(今南京)。九年,揚州被廢,溧陽屬宣州。上元元年(674年),溧陽縣改屬升州(今南京),二年升州廢,仍屬宣州(今宣城)。光啟三年(887)又屬升州,天復三年(903)縣治遷至現在的治所。自從唐以後,溧陽和溧水永遠分開了,永世縣的地方大致完全並入溧陽縣內。楊吳時,溧陽縣屬金陵府。南唐時,溧陽縣屬江寧府,府治即今南京市。宋朝初期,溧陽縣仍屬江寧府。開寶八年,江寧府改升州。天禧二年(1018年)仍屬江寧府。建炎三年改為建康府(今南京),溧陽縣也隨之轉屬。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曾升為溧州,十五年又改為溧陽府,十六年改為溧陽路。二十八年革路存縣。元貞二年仍改州,屬集慶路(今南京)。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復縣,屬應天府(今南京)。清朝時,雍正八年改屬鎮江府(今鎮江)。民國時期,溧陽縣先後隸屬於江蘇省行政公署、金陵道、江蘇省政府、江蘇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溧陽縣)、江蘇省江南行署管轄。1949年4月25日溧陽解放,建立縣人民政府,先後屬蘇南行署武進行政分區、常州專署、鎮江專署管轄。1950年宜興縣的前化鄉、上黃鎮共22個村劃歸溧陽縣。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後,溧陽縣屬常州市管轄。1990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溧陽縣,設立縣級溧陽市,常州市代管。天目湖
地理自然
溧陽位於江蘇和安徽兩省交界處,亦臨近浙江省,屬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全市年平均氣溫17.5℃,降水量1136毫米。溧陽位於江蘇省蘇南,地處長江三角洲,屬上海經濟區。距上海、杭州200公里,距南京、蘇州、張家港百餘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80公里,距常州機場60多公里。104國道穿境而過,寧杭高速公路揚(州)溧高速寧杭鐵路縱橫全境,常(州)溧、蕪(湖)溧、黃(山)溧陽高速,連(雲港)揚(州)鎮(江)溧寧(國)鐵路、常(州)溧蕪(湖)鐵路,京福鐵路正在規劃建設之中,蕪太運河、丹金溧漕河、錫溧漕河直達長江和太湖碼頭。
人文地理
10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78.2萬人,其中男性39.7萬人,女性38.5萬人;年末總戶數26.45萬戶。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09人,由漢、滿、朝鮮、壯、蒙古族等12個民族組成。方言溧陽方言屬於吳語系毗陵(常州)小片。
行政區劃
溧陽市現轄11個鎮,區:江蘇省溧陽經濟開發區、天目湖旅遊度假區(天目湖鎮)、溧城鎮、埭頭鎮、上黃鎮、戴埠鎮、別橋鎮、竹簀鎮、上興鎮、南渡鎮、社渚鎮。2007年行政區劃調整根據江蘇省人民政府蘇政復200716號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常政復200744號文件精神,我市將組織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工作。行政區劃調整的方案:(一)撤銷溧城鎮、新昌鎮,將原溧城鎮管轄區域與原新昌鎮管轄的新昌、新東、胡橋、大山下、陶家、馬塘、蔣店、勤豐、合心9個村合並,設立新的溧城鎮,鎮政府駐溧城鎮東大街188號。行政區劃調整後,溧城鎮行政區域面積155.21平方公里,人口23.43萬人,轄30個居委會、47個村委會。(二)撤銷天目湖鎮、周城鎮,將原天目湖鎮管轄區域與原新昌鎮管轄的山南、毛尖2個村委會,南渡鎮管轄的觀山村委會的觀山自然村、埝前村委會的埝前自然村,原周城鎮管轄的洙漕村委會、湯山村委會的魯村自然村、欣丁村委會的東頂自然村合並,設立新的天目湖鎮,鎮政府駐天目湖鎮鎮前街。行政區劃調整後,天目湖鎮行政區域面積238.97平方公里,人口6.96萬人,轄3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三)撤銷社渚鎮,將原社渚鎮管轄區域和原周城鎮管轄的周城鎮居委會及周城、梅山、欣丁、湯山、濮家、金山、金峰、金庄等8個村委會合並,設立新的社渚鎮,鎮政府駐社渚集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社渚鎮行政區域面積207.07平方公里,人口7.6萬人,轄3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四)撤銷南渡鎮,將原南渡鎮管轄的南渡鎮、聯盟、力強工業園區等3個居委會及聯盟、平城、塘北、新河、大圩、何家、西圩、賀新、慶豐、湯上、永豐、丁村、南垠、塹口、星光、強埠、西管、梅庄、中橋、福新、蔣家莊、舊縣、東湖、西湖、黃山、增福、勝笪、朱於、觀山、埝前等30個村委會與原新昌鎮管轄的錢家圩、石街、大渚、淦西等4個村委會合並,設立新的南渡鎮,鎮政府駐南渡鎮永安路28號。行政區劃調整後,南渡鎮行政區域面積124.53平方公里,人口7.22萬人,轄3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五)撤銷戴埠鎮、橫澗鎮,將原兩鎮所轄區域合並,設立新的戴埠鎮,鎮政府駐戴埠鎮鎮善西路。行政區劃調整後,戴埠鎮行政區域面積162.99平方公里,人口5.22萬人,轄4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六)撤銷上興鎮、上沛鎮,將原兩鎮所轄區域合並設立新的上興鎮,鎮政府駐上興集鎮。行政區劃調整後,上興鎮行政區域面積245.6平方公里,人口7.88萬人,轄3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溧陽
(七)撤銷竹簀鎮、前馬鎮,將原兩鎮所轄區域合並設立新的竹簀鎮,鎮政府駐竹簀鎮鑫源路。行政區劃調整後,竹簀鎮行政區域面積183.6平方公里,人口6.59萬人,轄1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八)撤銷別橋鎮、綢繆鎮、後周鎮,將原3個鎮所轄區域合並設立新的別橋鎮,鎮政府駐別橋集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別橋鎮行政區域面積128.3平方公里,人口6.98萬人,轄3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九)埭頭鎮保持原建制,行政區域面積42平方公里,人口2.81萬人,轄14個村委會。(十)上黃鎮保持原建制,行政區域面積47.6平方公里,人口2.65萬人,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
經濟
農業發達,主產稻穀、小麥等各種糧食,還盛產茶葉,白芹和板栗。工業則以生產絲綢而聞名。在福布斯「2007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榜」中排名49;在福布斯「200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榜」中排名67。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3.8億元,是2007年的1.9倍,年均增長17.3%,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00.3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7.1億元,均為2007年的2.3倍。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6418和13505元,年均分別增長12.5%和13.9%;溧陽進入了由全面小康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時期。2000年8月,中國第一家"不從零開始"的肯德基加盟店在常州溧陽授權轉交。
農業
全市轄1區9鎮,總人口78.2萬,其中農業人口30.7萬,總面積15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2.4萬畝,水面42.6萬畝,山林32.8萬畝。改革開放使古老的溧陽青春煥發,溧陽市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同時,溧陽市也是國家糧食大縣之一,江蘇省唯一的"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201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24.66億元。溧陽一直是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全市常年良種稻麥播種面積保持在97萬畝,總產量45萬噸左右,優質油菜播種面積40萬畝,總產量3.5萬噸左右。另外,全市擁有6萬畝茶園、8萬畝板栗、10萬畝用材竹、5萬畝桑田、1萬畝銀杏、2萬畝水果園、1萬畝早園竹等七大林副業生產基地和12萬畝精養水產、40萬頭(只)牲畜、300萬只家禽養殖生產基地,其中板栗、茶葉為國家級生產基地,有10餘只農副產品獲部優、省優稱號。近年來,溧陽市為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向深度和廣度進軍,組織培育了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和"龍頭"流通市場。其中天目湖啤酒有限公司、繭絲綢集團公司、溧華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被評為省、市級龍頭企業,年加工產值近10億元。溧陽農業在實施全方位開發的同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建成了新昌觀光農業示範園、周城湯山立體農業示範園、天目湖旅遊度假區,戴埠南山竹海風景區、環天目湖綠色食品帶等一批生態農業保護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溧陽市擁有丘陵山區面積150多萬畝,是江蘇省傳統的重點林區和乾果林生產基地縣。近年來全市立足資源優勢,在丘陵山區掀起了聲勢浩大的開發熱潮,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全市新開發經濟林果基地12萬畝,累計投入開發資金1.2億元,形成了5萬畝桑園,6萬畝茶園、8萬畝板栗園、10萬畝竹園、30萬只良種羊和5萬畝特種水產養殖等專業商品生產基地。盛產的天目湖系列名茶多次榮獲省、農業部大獎。1997年5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農機水利:溧陽位於太湖湖西地區,境內地形復雜,胥溪河橫貫腹地。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市人民堅持不懈搞水利,興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設施,初步形成了能擋、能灌、能排、能降的工程體系,成為戰勝歷年的水旱災害的重要物質基礎。據統計,累計完成水利投資1.83億元,投工2.32億個,完成水利土石方4.64億立米。全市共興建水庫73座,興修塘壩15409座,總庫容4.14億立米,拓浚開挖骨幹河道20條,長266公里,建成標准圩堤723公里,擁有固定機電排灌站1074座,裝機1229台套41570千瓦,耕耙、排灌、脫粒和農產品加工等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播種、收割機械化水平近年來迅速提高,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了62.6%。水利建設先後多次得到省、市的表彰,曾多次被評為全省水利建設先進單位,榮獲水利"全國水利經濟先進縣"和"全國水利經濟突出貢獻獎"等稱號。
工業
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總量躍上新台階。工業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首超千億元大關,分別達1035.16億元、1008.17億元,比上年增長31.9%、33.4%,實現工業利稅總額110.73億元、利潤總額65.00億元,比上年增長62.8%、96.4%。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1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8.8%,佔全市GDP比重的51.5%。年納稅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84家,其中,超200億元企業1家,超50億元企業3家,超10億元企業8家。華朋集團、上上電纜、申特鋼鐵、金峰水泥、國強電鍍、新時代銅業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支柱產業優勢明顯,新興產業發展喜人。2010年度金屬冶煉、裝備製造、輸變電設備和新型材料四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銷售、利稅、利潤分別是707.5億元、697.8億元、80.1億元、5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3%、34.6%、72.5%、95.8%,占我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是76.8%、77.1%、76.1%、80.7%,比重分別比去年高25.9、26.1、17.1、15.6個點。支柱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市工業保增長、增效益、調結構、降能耗作出了貢獻;2010年度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喜人,實現產值、銷售、利稅分別是390.9億元、370.8億元、4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3%、33.7%、43.5%。
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201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19億元,同比增長18.2%。其中:城區消費品零售額91.06億元,增長18.3%;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5.12億元,增長18.0%。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33.31億元,增長18.4%;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2.88億元,增長16.3%。消費結構升級,餐飲市場紅火。「吃」、「穿」類商品零售額穩步增長,「用」商品零售額增勢迅猛。2010年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食品飲料煙酒類、服裝鞋帽針紡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0.6%和13.4%。而汽車類、傢具類、化妝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27.1%、16.6%和17.3%,消費結構升級明顯。餐飲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星級賓館、飯店、快餐、農家樂構成的餐飲市場實現零售額11億元,增長17.3%。2010年全市億元以上市場6家,共實現商品成交額87.74億元,比上年增長0.6%,其中:蘇浙皖邊界市場實現成交額75.98億元。年末出租攤位數3075個,市場交易業主從業人員11762人。開放型經濟。招商引資取得突破,利用外資再上新台階。全年完成實際到帳外資3.54億美元,工商登記注冊外資7.4億美元,分別增長17.9%和22.5%。新批外資項目57個,平均注冊外資1370萬美元。引進總投資超億美元項目和國際知名公司實現突破,引進超億美元項目2個,總投資5億美元的華新麗華—達能太陽能和總投資1.5億美元的順風光電電力項目成功落戶。外貿出口保持增長。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6億美元,其中出口5.6億美元,分別增長22.8%和25.7%。新簽外經合同額7135萬美元,實現營業收入5947萬美元。成功舉辦第十一屆中國溧陽茶葉節暨第六屆天目湖旅遊節,與美國聯合市、荷蘭萊瓦頓市結成友好城市,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
友好城市
義大利瓦萊西亞市、日本白山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聯合市、荷蘭萊瓦頓市
交通
2010年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5.6億元,公路、鐵路、航道建設齊頭並進。寧杭鐵路客運專線快速推進,溧陽、瓦屋山火車站開工建設。104國道新昌至洋河段一級公路改造、西環路、蕪申運河城區先導段等交通重點工程加快建設,常溧高速正式奠基。完成239省道昆侖轉盤至石街頭、241省道昆侖轉盤至金壇指前、老明線等公路改造。新建農村公路80公里,改造農危橋102座,連續7年被評為「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先進縣(市)」。新增公交車72輛,鎮到行政村公交通達率75%,城鄉客運一體化模式成為全國典型。年末公路總里程20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公里、一級公路83公里,航道總里程346公里。完成貨運量2380萬噸,增長14.1%,完成客運量4930萬人次,增長12.0%,港口吞吐量3170萬噸,增長25.6%。郵電通信業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65100萬元,比上年增長7.3%。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29.47萬門。2010年末全市本地電話用戶達26.38萬戶,比上年下降5.3%。其中,城市電話用戶7.77萬戶,農村電話用戶13.03萬戶。年末行動電話達62.20萬部,比上年增長11.1%。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當年新增0.81萬戶,累計用戶已達8.49萬戶,比上年增長10.5%。全市金融機構年末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54.64億元,貸款余額299.11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8.8%和16.8%;實際新增貸款72.6億元,其中工業貸款44.6億元。華夏銀行溧陽支行、金峰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江蘇邁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先後掛牌營業。全年保險業務收入74892萬元,比上年增長24.9%。其中,財產險收入24467萬元,增長24.0%,壽險收入50425萬元,增長25.3%。全年支付各類保險賠款19324萬元,下降7.7%,其中,財產險支出11352萬元,增長24.0%,壽險支出7972萬元,下降32.3%。
高鐵
寧杭高鐵貫穿全境,設有溧陽站,瓦屋山站,兩個高鐵站。2012年底建成通車,屆時溧陽到南京、杭州分別只需25分鍾、35分鍾。進入高鐵時代。瓦屋山站到南京15分鍾,溧陽10分鍾,杭州35分鍾,大大方便了溧陽與長江三角洲各地的交流瓦屋山站
溧陽站
文教
教育
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投資1200萬元的光華初中運動場建成使用,投資4200萬元的城南小學改擴建工程正式開工,校舍安全工程有序推進。市職業技術學校成功創建省三星級職業高中,9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成常州市優質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平穩推進。完成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改制學校清理整頓工作。被評為「江蘇省規范教育收費示範縣(市、區)」。教育質量穩步提高。不斷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質量保障和監測體系,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質量優質均衡化水平不斷提高,區域內校際差距不斷縮小。中考成績位居常州市前列,初中升入高中比例達98%;高考再創新輝煌,達線率超省計劃20.9個百分點,4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二本以上錄取2468人,比去年凈增300多人;職高對口高考續寫輝煌,498人參考,本科錄取率達73%,各大專業成績名列常州市前列。全市共有中小學79所,其中,小學41所、中學38所;在校學生76204人,其中,小學生37271人,小學學生畢業率100%,升學率99.4%;中學生38933人,初中學生畢業率97.4%。職業高級中學3所,在校學生9797人;幼兒園43所,其中:民辦15所,在園幼兒數17554人。
科技
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1%。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90.9億元,增長30.3%。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26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家、產品66隻。創建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省級企業博士後工作站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省創新型企業12家,新增省級孵化器1家、常州市級孵化器2家,溧城鎮被評為「江蘇省創新型鄉鎮」。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突破1950件和900件,分別增長41%和162%。獲評常州市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項目12個,引進海外人才51名、高層次人才230名。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組織參加5次大規模產學研對接活動,簽訂合作項目40個。溧陽(上海)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投入運行。2010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達2030件,增長46.8%,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404件,專利申請授權量1095件。
衛生
衛生工作得到加強。啟動新市級醫院建設,戴埠衛生院實現整體搬遷,別橋新衛生院完成主體工程。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和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工作得到加強。全市共有醫療機構220個,其中醫院10個、衛生院18個。實有病床2259張,衛生工作人員4051人,衛.生技術人員284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57人,注冊護士1056人;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2337人,執業(助理)醫師1004人,注冊護士823人。全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37‰,嬰兒死亡率3.68‰[1]。
文體
公共文體服務覆蓋城鄉,群眾文體活動豐富多彩。2010年市體育館建成開放,成為我市目前最大的單項文體設施。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維修和場景復原工程全面完成,建成10個鎮文化共享工程示範點和10家示範農家書屋。文藝生產和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我們快樂成長》獲首屆「全國戲劇文化獎」7項大獎,「蔣塘馬燈」進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公示名錄。全年舉辦廣場主題文藝演出43場,送文化下鄉10場,電影進社區100場。新增有線電視用戶6325戶。圓滿完成第17屆省運會各項任務,金牌數在全省縣(市、區)中名列第4位,獲承辦組織工作集體三等功。
名人
李白曾數度來此,並留有樂府《猛虎行》以及《戲贈鄭溧陽》、《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並序》等。孟郊曾做溧陽縣尉,並且在此寫下了名詩《遊子吟》、《溧陽秋霽》。歷史名人:溧陽侯史崇,狀元馬世俊,宰相史貽直,馬一龍,任蘭枝等。近代出了很多科學家和文學家,如經濟學家狄超白,院士蔡邦華、彭少逸、翟中和、沈學礎、吳雲東、程順和、史軼蘩,作家菡子,生態學家蔡曉明等。當代詩人名家、家葉千華,作家蔡葵,歷史學家繆鉞,經濟史家史全生,物理學家沈致遠,戲曲史家蔣星煜,美術教育家、版畫家陳曉南,航天專家朱森元,光學專家莊松林,水產學家史群等。
旅遊
名勝
溧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年接待中外遊客近1000萬人次,目前擁有國家AAAA級旅遊度假景區(景點)3家:天目湖、南山竹海、御水溫泉。還有瓦屋山森林公園、長盪湖濕地公園、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平橋石壩、塔山法威寺等著名旅遊景點,另外100多家農業觀光示範園和旅遊農庄星羅棋布在溧陽的各個鄉鎮。別橋的虞氏宗祠堂壁上,書有《淳化閣帖》,臨摹了許多宋代以前的名家、名人書法作品。名勝古跡還有高靜園等高靜園一角
。新建的環護城河公園也很值得一看。「高靜御石」正對高靜園大門,巍然屹立。高靜園的園名就因「高靜石」而得之。據溧陽地方誌記載,相傳是「愛石成癖」的宋徽宗,一生搜集民間各種奇石怪岩,數量之多,不可估量,待宋高
字數限制,不能再輸了,你再問吧
⑷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⑸ 蒙牛的發展史
1999年,蒙牛在呼和浩特一間53平米的出租房中起步。
2002年,蒙牛迎來摩根斯坦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等投資機構共同注資2599萬美元,為蒙牛發展注入了活力。
2004年6月10日,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上市,共計融資14億元,蒙牛邁開了發展的步伐。
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蒙牛牽手航天事業,時至今日,已經走過15個年頭
2006年,蒙牛推出特侖蘇品牌。
2007年1月,蒙牛成為NBA中國官方合作夥伴,與此同時,NBA也加入到由蒙牛發起的中國牛奶普惠行動中。
2007年3月,蒙牛成為博鰲亞洲論壇官方合作夥伴,特侖蘇成為博鰲亞洲論壇專用牛奶。
2009年7月,蒙牛與中糧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中糧中糧集團斥資約60億收購蒙牛乳業近21%的股份, 成為蒙牛第一大戰略股東。
2012年,蒙牛與丹麥Arla Foods達成戰略合作,Arla Foods以22億港元入股蒙牛,成為蒙牛第二大戰略股東。與此同時,中丹兩國農業部牽頭成立「中丹乳品技術合作中心」,蒙牛承擔在中方的實施工作。
2013年5月,蒙牛增持中國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股份,成為現代牧業最大單一股東。
2013年6月17日,蒙牛乳業與雅士利簽訂收購協議。18日,雅士利和蒙牛聯合宣布,雙方已與雅士利國際控股股東張氏國際、二股東CA Dairy Holdings(凱雷亞洲基金全資子公司)達成要約收購協議,收購資金超過110億港元。
2015年,蒙牛雅士利投資2.2億紐幣(約合11億元人民幣)的紐西蘭工廠在2015年建成投產,隨後繼奶粉工廠投產後,蒙牛又建立了特侖蘇專屬牧場,在大洋洲徹底打通了從奶源到生產銷售、從自主研發到質量管控的全部環節。
2017年,盧敏放提出「不忘初心 共贏冠軍」,在朝著初心奮進的同時,更要以必贏、共贏的狠勁,向冠軍之路進發。盧敏放指出,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形勢下蒙牛必須「贏」。
2017年,蒙牛成為FIFA世界盃全球官方贊助商,實現了牛奶與足球的首度結緣。
2018年12月,蒙牛集團2019客戶年會廈門舉行。近萬名經銷商代表、蒙牛員工參加。蒙牛集團CEO盧敏放在年會上做了「天生要強 共贏冠軍」的主題報告,指出蒙牛已經進入了傳統業務結構完善、新興業務蓄勢待發的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快車道。
(5)農業產業化發展ppt擴展閱讀:
蒙牛社會責任(公益)
蒙牛積極致力於公益事業,從抗擊非典捐款到為全國教師捐奶以及向全國貧困地區1000所小學捐贈牛奶,再到為南方雪災和汶川、玉樹地震、雅安地震、定西地震、西南旱災捐款以及捐助「母親水窖」、「愛心井」建設等等。
12年來蒙牛集團在公益事業方面的投入累計超過5億元,榮膺「最佳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獎」。蒙牛還與中國奶業協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國家學生奶辦公室等7家單位,聯合啟動了以「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為主題的「中國飲奶運動」。
並會同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利樂中國等十幾家企事業單位聯合發起了「中國牛奶愛心行動」,為增進國人飲奶意識、提升國人身體素質做著自己不懈的努力。
⑹ 老乾媽的發展歷史
陶華碧由於家裡貧窮,從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20歲時,她嫁給了206地質隊的一名隊員。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兩個孩子。為了生存,她只能去外地打工和擺地攤。
1989年,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和四處撿來的磚頭蓋起了一間簡陋的餐廳,專賣涼粉和冷麵。為了佐餐,她特地製作了麻辣醬,生意十分興隆。有一天,陶華碧起床後感到頭很暈,就沒有去菜市場買辣椒。誰知顧客來吃飯時,一聽說沒有麻辣醬轉身就走。這件事對陶華碧的觸動很大。
她一下就看準了麻辣醬的潛力,從此潛心研究起來。經過幾年的反復試制,她製作的麻辣醬風味更加獨特。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後,還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門來買她的麻辣醬。後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而麻辣醬卻做多少都不夠賣。
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醬賣完後,吃涼粉的客人就一個也沒有了。她關上店門,走了10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發現他們的生意都非常好,因為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醬都是從她那裡買來的。從那之後,她再也不單獨賣麻辣醬。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陶華碧舍棄了苦心經營多年的餐廳。1996年7月,她租借貴陽市南明區雲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招聘了工人,辦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定名為「老乾媽」麻辣醬。
辦廠之初的產量雖然很低,可當地的涼粉店還是消化不了,陶華碧親自背著麻辣醬,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單位食堂進行試銷。不過一周的時間,那些試銷商便紛紛打來電話,讓她加倍送貨。一年後,「老乾媽」麻辣醬經過市場的檢驗,在貴陽市穩穩地站住了腳。
(6)農業產業化發展ppt擴展閱讀:
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
自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以來,在貴州省、市、區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在企業創始人陶華碧女士的帶領下,全體老乾媽企業的員工秉承「誠信為本,務實進取」的企業精神,通過艱苦創業,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企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
目前老乾媽公司已形成日產量120萬瓶辣椒製品的生產能力 ,主要生產風味豆豉、油辣椒、鮮牛肉末、水豆豉、風味腐乳等20餘個系列產品,是目前國內生產及銷售量最大的辣椒製品生產企業。
2012年7月,美國奢侈品電商Gilt把老乾媽奉為尊貴調味品,限時搶購價。美國「老乾媽」絕對算得上是「來自中國的進口奢侈品」。老乾媽入選2014年中國最有價值品牌500強榜單,以160.59億元的品牌價值名列第151位。
⑺ 美國農業發展史及中國農業發展史
一、政府對農業的扶持
美國實行的是「以工補農」政策,發達的工業和高科技產業扶持起了一個發達的農業。扶持體現在各方面,主要是農村道路、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價格的直接補助;較低的農業稅收政策;良好的技術服務;積極開拓農產品國內、尤其是國際銷售市場等。在農民家庭收入中,政府的補貼佔24%。這為農業生產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目前農民的負擔較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鄉村道路建設、電網改造等,在有些地方還需要農民出資,農產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銷售不暢,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影響到農業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沒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實現現代化發達的農業是不可能的。在發達國家是這樣,在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
二、不斷延伸和完善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美國農業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延伸、完善、升級的過程。1820年以後,美國農業進入商品化階段,農業不僅是生產問題,而且開始向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方面延伸。到了1860年,美國第一次農產品過剩危機爆發,促使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升級,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並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相融合。目前,雖然美國從事農業生產領域的人口只佔總人口的2%,但是,從事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化肥、農葯、種子等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和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人口至少佔到了總人口的15%以上。在美國,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體系,農產品加工、銷售體系,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體系,農作物種子、家禽畜種的培育、繁殖、加工、銷售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體系,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都很健全。這些體系與農業生產體系密切相聯,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業產業體系。這一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有力地支撐著農業生產,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產業體系正在形成。目前的問題是,產業體系內部的有些體系還不健全,體系之間聯系不密切,整個農業產業體系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
三、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美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已近70%,而我國只有40%。科技在美國農業生產中之所以貢獻率高,除了政府對農業科研、教育的重視,農民自身文化素質高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農業技術推廣的體系比較健全,作用發揮的好。美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是由州立大學的農學院承擔。大學教授有1/3時間從事教學,1/3時間從事科研、1/3時間從事推廣工作。大學與地方郡政府聯合組建郡農技推廣中心,負責本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由大學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員組成,經費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郡政府分別承擔。在郡里,有一個由大學、政府、技術推廣和農民代表組成的農業推廣指導委員會,他們定期溝通各方意見,審定推廣工作計劃和經費使用計劃,對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進行評估、監督、指導。這種體系真正做到了科研、教育、推廣和生產的結合,相互促進,增強了工作的有效性。大學除了為農民推廣技術外,現在也為種子、農葯、化肥等有關涉農企業提供技術培訓、咨詢服務,通過這些企業為農民提供物資服務的同時,提供技術服務,達到推廣的目的。我們也不一定要完全照搬他們的做法,我國有一個獨立的推廣體系,目前的問題是,這個體系與科研、教學部門的結合不緊密,工作的經費沒保證,作用發揮的不充分。農民參與推廣的程度很低,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對政府負責的程度遠大於對服務對象農民的負責程度。科研、教學部門受職稱評審、職務晉升政策導向的影響,專家、教授從事推廣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可以設想在省、縣組建農業技術推廣委員會,及時溝通各方面的情況,研究解決推廣中的問題。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要制定政策,鼓勵和要求專家、教授除了科研、教學外,要保證有一定的時間從事農業推廣工作,做到為農民服務,為農業發展服務。國家應該保證農業推廣的工作經費,推廣部門要真正樹立為農民服務的思想。
四、農業經營有一個適度較大的規模
美國地多人少,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農業人口在不斷的分化減少,農業經營容易形成規模,獲得規模效益。美國以家庭農場為主,而且兼業農戶較多,平均每個農場的耕地面積在200公頃左右,養殖戶一般養奶牛100頭以上,生豬年出欄率2000頭以上。明尼蘇達州有8萬多個農場,純經營農業的只有2萬多個,佔25%。我們沒有那樣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不可能形成很大的經營規模,但是,我們應該採取積極的措施促進農村人口的分化,按照「自願、條件、有償、規范、有序」的原則,引導農民依法進行土地的合理流轉,以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可以大力發展兼業農戶,提高農業經營者的效益。如果不向這方面發展,讓廣大的農民只停留在人均0.1-0.2公頃的耕地上做文章,那隻能是維持簡單的生產和生活,農民富裕、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是很難的。
五、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我們走訪了哈奔歧爾德農場。這個家庭農場有5口人,經營了400公頃耕地,其中280公頃耕地種玉米,120公頃種苜蓿,養牛800頭。從建農場時就考慮到保護環境和持續發展的問題。種植的玉米全部用於青貯喂牛。牛糞尿通過沼氣池發酵處理,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施於農田,沼氣用於發電。電除了滿足自己用外,有一半賣給了電力公司,每月的賣電收入就有3000美元。把冷卻牛奶的冷卻水,再用來沖洗牛舍,廢水排到沼氣池又被利用。這樣一個良好的生態循環,既解決了牲畜糞便的臭味和污染問題,又解決了農田的用肥問題,保護了生活環境。交談中農場主告訴我們,他在努力使資源能夠得到多次利用,以減少浪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增加收入。我國人多,相對資源貧乏,更應重視生態農業,引導農民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同時,還應重視農民生活環境的保護和改善。
⑻ 綿竹歷史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綿竹縣,治地在黃許鎮(即綿竹古城遺址,今屬旌陽區),屬廣漢郡。因其地濱綿水兩岸,多竹,乃命名綿竹,轄今綿竹和德陽(今旌陽區)兩縣的地方。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劉焉領益州,將州治遷於綿竹。興平元年(194年),因綿竹城火災,劉焉將州治遷到成都。
1983年4月1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同意了相鄰的德陽縣關於申請籌建地級德陽市的報告,並通知綿竹縣參加德陽建市籌備組。6月14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國務院提交報告。
1983年8月,國務院批復【國函字156號】文件:設立地級德陽市,綿竹縣由綿陽地區改屬德陽市。
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竹縣,設立綿竹市。2010年5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四川綿竹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22平方公里。
(8)農業產業化發展ppt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綿竹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北緯31°09′-31°42′,東經103°54′-104°20′之間。幅員面積1245.3平方公里,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市境東南靠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州區接壤,西南與什邡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
綿竹地勢西北高,屬龍門山地區,東南低,成都平原的一部分。高差懸殊;西北部為山地, 東南部為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至東南逐漸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點,海拔高度504米至4405米;
河流縱橫,切割強烈。西北部山地區,是境內諸河流的發源地。支流眾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為500-1000米,河床狹窄,河谷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