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低碳背景下戰略產業的選擇與發展

低碳背景下戰略產業的選擇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2 07:24:40

Ⅰ 低碳經濟的提出背景

人類社會伴隨著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化石能、核能等的開發和利用,逐步從原始社會的農業文明走向現代化的工業文明。 然而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上升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化石能源等常規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後果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隨著廢氣污染、光化學煙霧、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已被確認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不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常規能源的利用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及以前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佔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

Ⅱ 研究走進低碳生活的歷史背景和目的意義.

隨著人類無止境的開發地球能源,人類所面臨的資源枯竭危機不斷加深,加上地球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已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其生態系統是不可能再造的。早在17世紀初,人類就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在新能源探索上不斷做出努力,特別是太陽能利用領域取得輝煌成就。
前期各國都是在探索中進行的直到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其它象德國等歐共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計劃。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還從政策上採取措施,鼓勵開發利用潔凈能源。如丹麥政府對安裝風力機的用戶給予100%的安裝費用補貼。這一時期,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太陽能發展計劃,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國際間合作也十分活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開發利用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主題和共同行動,成為各國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自「六五」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把研究開發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和市場大國。
太陽能利用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發電,以及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房、太陽能空調等利用方式。
光伏發電
目前光伏發電居世界各國前列的是日本、德國和美國。中國光伏發電產業於20世紀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進入穩步發展時期。太陽電池及組件產量逐年穩步增加。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光明工程」先導項目和「送電到鄉」工程等國家項目及世界光伏市場的有力拉動下,我國光伏發電產業迅猛發展。到2007年年底,全國光伏系統的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從事太陽能電池生產的企業達到50餘家,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達到290萬千瓦,太陽能電池年產量達到1188MW,超過日本和歐洲,並已初步建立起從原材料生產到光伏系統建設等多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特別是多晶硅材料生產取得了重大進展,突破了年產千噸大關,沖破了太陽能電池原材料生產的瓶頸制約,為我國光伏發電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太陽能熱水器
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太陽熱水器產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化體系。從原材料加工、熱水器產品製造到營銷服務、綜合配套協調發展。無論從產值還是保有量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和應用大國。2007年,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產量的增長速度約為30%,年產量達2340萬m2,總保有量約為10800萬m2。2007年,太陽能熱水器市場銷售額約為320億元人民幣,產值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有20多家。太陽能熱水器的出口額增長約為28%,6500萬美元左右,產品出口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新能源利用政策:
目前從能源供應安全和清潔利用的角度出發,世界各國正把太陽能的商業化開發和利用作為重要的發展趨勢。歐盟、日本和美國把2030年以後能源供應安全的重點放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將佔世界電力供應的10%以上,2050年達到20%以上。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使太陽能在整個能源供應中將佔有一席之地。
(一)美國將低碳產業作為重振經濟的戰略選擇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低碳經濟法案》。美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可以分為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
2009年1月,奧巴馬宣布了「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以發展新能源作為投資重點,計劃投入1500億美元,用3年時間使美國新能源產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將新能源發電占總能源發電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將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2月,美國正式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投資總額達7870億美元,主要用於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等)。
2009年6月,美國完成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權(碳排放權)限額—交易體系的基本設計。
(二)歐盟將低碳經濟視為「新的工業革命」
2007年3月,歐盟委員會提出的一攬子能源計劃,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
2008年12月,歐盟通過的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包括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修正案、歐盟成員國配套措施任務分配的決定、碳捕獲和儲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和燃料質量指令等6項內容。
2009年3月,歐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資1050億歐元支持「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2007年10月7日,歐盟委員會建議歐盟在未來10年內增加500億歐元發展低碳技術,根據這項立法建議,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年資金投入將從目前的30億歐元增加到80億歐元。歐盟委員會還聯合企業界和研究人員制定了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路線圖」,計劃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獲和儲存等六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大力發展低碳技術。
(三)英國將低碳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英國低碳經濟及相關產業每年能創造超過1000億英鎊的產值,為88萬人創造就業機會。
其實,「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也就是說,早在2003年,英國就在《能源白皮書》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提出了將於2050年建立低碳社會的目標。2005年,英國建立了3500萬英鎊小型示範基金。2008年,英國頒布了《氣候變化法案》,在這一法案中,英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的排量降低60%的長期目標。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
2009年7月15日,英國政府公布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來自核能)。二是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在住房方面,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在交通方面,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三是向全球推廣低碳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新能源政策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和實施,為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的保障;京都議定書的簽定,環保政策的出台和對國際的承諾,給太陽能利用產業帶來機遇;西部大開發,為太陽能利用產業提供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能源戰略的調整,使得政府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所有這些都為中國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機會。
中國太陽能利用
中國蘊藏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太陽能利用前景廣闊。目前,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陽能熱水器生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和重要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我國比較成熟太陽能產品有兩項: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河太陽能熱水系統。而另一項我國掌握核心技術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已經成熟,且據專家預測,太陽能熱發電有望超過光伏發電,成為替代煤電的主要能源方式。
據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協會專家表示,由於光熱發電的技術、原料均是自主研發,擁有完全知識產權,國家將大力扶持推廣,未來太陽能光熱發電在我國的發展速度、規模有望超過光伏的水平。
事實上,太陽能光熱發電比光伏發電的規模前景更大、潛力也更大,尤其適合在沙漠地區,比如歐洲的撒哈拉沙漠、北非沙漠的整個高溫熱發電項目是供歐洲總用電量的50%以上。目前,內蒙古、戈壁灘整個高溫熱發電項目預計將達到60%以上,超過整個光伏發電。
光熱發電的另一大優勢就是低成本,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美國能源部制定出的目標,是將太陽能光熱發電成本由目前的平均14美分/千瓦時下降到2015年的8美分~10美分/千瓦時。預計我國光熱發電的上網電價2015年可到1.4元/千瓦時~1.6元/千瓦時,2020年可以到0.6元/千瓦時~0.8元/千瓦時。

隨著人類無止境的開發地球能源,人類所面臨的資源枯竭危機不斷加深,加上地球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已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其生態系統是不可能再造的。早在17世紀初,人類就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在新能源探索上不斷做出努力,特別是太陽能利用領域取得輝煌成就。
前期各國都是在探索中進行的直到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其它象德國等歐共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計劃。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還從政策上採取措施,鼓勵開發利用潔凈能源。如丹麥政府對安裝風力機的用戶給予100%的安裝費用補貼。這一時期,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太陽能發展計劃,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國際間合作也十分活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開發利用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主題和共同行動,成為各國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自「六五」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把研究開發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和市場大國。
太陽能利用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發電,以及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房、太陽能空調等利用方式。
光伏發電
目前光伏發電居世界各國前列的是日本、德國和美國。中國光伏發電產業於20世紀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進入穩步發展時期。太陽電池及組件產量逐年穩步增加。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光明工程」先導項目和「送電到鄉」工程等國家項目及世界光伏市場的有力拉動下,我國光伏發電產業迅猛發展。到2007年年底,全國光伏系統的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從事太陽能電池生產的企業達到50餘家,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達到290萬千瓦,太陽能電池年產量達到1188MW,超過日本和歐洲,並已初步建立起從原材料生產到光伏系統建設等多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特別是多晶硅材料生產取得了重大進展,突破了年產千噸大關,沖破了太陽能電池原材料生產的瓶頸制約,為我國光伏發電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太陽能熱水器
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太陽熱水器產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化體系。從原材料加工、熱水器產品製造到營銷服務、綜合配套協調發展。無論從產值還是保有量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和應用大國。2007年,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產量的增長速度約為30%,年產量達2340萬m2,總保有量約為10800萬m2。2007年,太陽能熱水器市場銷售額約為320億元人民幣,產值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有20多家。太陽能熱水器的出口額增長約為28%,6500萬美元左右,產品出口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新能源利用政策:
目前從能源供應安全和清潔利用的角度出發,世界各國正把太陽能的商業化開發和利用作為重要的發展趨勢。歐盟、日本和美國把2030年以後能源供應安全的重點放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將佔世界電力供應的10%以上,2050年達到20%以上。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使太陽能在整個能源供應中將佔有一席之地。
(一)美國將低碳產業作為重振經濟的戰略選擇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低碳經濟法案》。美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可以分為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
2009年1月,奧巴馬宣布了「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以發展新能源作為投資重點,計劃投入1500億美元,用3年時間使美國新能源產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將新能源發電占總能源發電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將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2月,美國正式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投資總額達7870億美元,主要用於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等)。
2009年6月,美國完成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權(碳排放權)限額—交易體系的基本設計。
(二)歐盟將低碳經濟視為「新的工業革命」
2007年3月,歐盟委員會提出的一攬子能源計劃,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
2008年12月,歐盟通過的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包括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修正案、歐盟成員國配套措施任務分配的決定、碳捕獲和儲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和燃料質量指令等6項內容。
2009年3月,歐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資1050億歐元支持「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2007年10月7日,歐盟委員會建議歐盟在未來10年內增加500億歐元發展低碳技術,根據這項立法建議,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年資金投入將從目前的30億歐元增加到80億歐元。歐盟委員會還聯合企業界和研究人員制定了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路線圖」,計劃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獲和儲存等六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大力發展低碳技術。
(三)英國將低碳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英國低碳經濟及相關產業每年能創造超過1000億英鎊的產值,為88萬人創造就業機會。
其實,「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也就是說,早在2003年,英國就在《能源白皮書》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提出了將於2050年建立低碳社會的目標。2005年,英國建立了3500萬英鎊小型示範基金。2008年,英國頒布了《氣候變化法案》,在這一法案中,英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的排量降低60%的長期目標。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
2009年7月15日,英國政府公布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來自核能)。二是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在住房方面,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在交通方面,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三是向全球推廣低碳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新能源政策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和實施,為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的保障;京都議定書的簽定,環保政策的出台和對國際的承諾,給太陽能利用產業帶來機遇;西部大開發,為太陽能利用產業提供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能源戰略的調整,使得政府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所有這些都為中國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機會。
中國太陽能利用
中國蘊藏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太陽能利用前景廣闊。目前,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陽能熱水器生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和重要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我國比較成熟太陽能產品有兩項: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河太陽能熱水系統。而另一項我國掌握核心技術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已經成熟,且據專家預測,太陽能熱發電有望超過光伏發電,成為替代煤電的主要能源方式。
據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協會專家表示,由於光熱發電的技術、原料均是自主研發,擁有完全知識產權,國家將大力扶持推廣,未來太陽能光熱發電在我國的發展速度、規模有望超過光伏的水平。
事實上,太陽能光熱發電比光伏發電的規模前景更大、潛力也更大,尤其適合在沙漠地區,比如歐洲的撒哈拉沙漠、北非沙漠的整個高溫熱發電項目是供歐洲總用電量的50%以上。目前,內蒙古、戈壁灘整個高溫熱發電項目預計將達到60%以上,超過整個光伏發電。
光熱發電的另一大優勢就是低成本,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美國能源部制定出的目標,是將太陽能光熱發電成本由目前的平均14美分/千瓦時下降到2015年的8美分~10美分/千瓦時。預計我國光熱發電的上網電價2015年可到1.4元/千瓦時~1.6元/千瓦時,2020年可以到0.6元/千瓦時~0.8元/千瓦時。

皇明太陽能利用上的輝煌
中國太陽能產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步,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作為新興產業,很長時間里發展緩慢。皇明第一個實踐科普創市場,完成了「科普萬里行」,開創了市場化推廣模式,使太陽能產品的大規模推廣成為可能。皇明用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60到100年才能完成的太陽能工業化之路,為全球的能源替代尋求解決方案,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標桿。
在太陽能熱水器方面除了推廣面積以外,皇明還針對不同情況開創出新的產品。皇明用名車概念,打造熱水器機組,開創太陽能3G中央熱水機組時代。顛覆了傳統太陽能管道冷水多的難題,實現了打開就有熱水; 顛覆了傳統太陽能靠天吃飯的難題,實現了熱水全天候;顛覆了傳統太陽能需加熱整個大水箱的難題,室內機的水有基礎水溫且容量小,實現了快速加熱;太陽能利用最大化:太陽能溫控補水,長期自動化運行,保障冬天水溫最低50度,基本不用電;超越了電燃熱水器:超智能化運行,比電燃熱水器更智能、更舒適、更省心。滿足了高端人群繼房子車子之後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引領時尚熱水生活潮流,開創全新洗浴文明時代。
在太陽能光熱應用領域,皇明掌控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太陽能集熱器的推廣量和應用面積世界第一;在太陽能中高溫熱發電領域,從技術到生產,皇明都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光熱發電所需的核心部件,如定日鏡、菲涅爾式鍍膜鋼管、槽式鍍膜鋼管、槽式聚光器均可自行生產,目前國際僅有2家企業能夠生產槽式發電真空管,皇明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產高溫發電真空管的企業,也是全球第三家完全掌控高溫發電真空管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太陽能光伏應用領域,皇明是國內唯一同時具有太陽能電池組件、燈具燈桿製造、控制器生產線和產品檢測的企業,提供道路照明解決方案、園林景區亮化解決方案、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解決方案等多種解決方式;在節能建築領域,皇明溫屏節能玻璃比普通門窗節能75%,太陽谷建築100%都是低碳節能建築,建成了世界太陽能地標性建築——日月壇?微排大廈,整體節能88%。此外,在太陽能前沿技術應用方面,皇明對太陽能空調、太陽能採暖、海水淡化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不斷有新的科研成果推出。

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城市不僅是政府、專家的事,積極樹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製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低碳生活,是一種自然而然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我們應該積極提倡並去實踐,注意節電、節油、節氣、垃圾回收以及綠色出行,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每個節能細節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對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的一種支持。
我們要實現宏大的節能降耗戰略,或許要取決於很多細微之處。人們應看到,這「細微之處」不只是製造業、建築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也包括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細節。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有責任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眾開展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創意活動和普及工作,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的科學發展決策,變為全民的實際行動。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因此,倡導低碳經濟、改善生活方式,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低碳不僅是企業行為,也是一項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作為在校大學生的我們,可以隨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網,去上課時電腦別待機,出去的時候關掉一切電源。多用電郵,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傳真列印機;盡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為製造他們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門盡量步行,低碳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同時,主動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充分利用所學知識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節能減排勢在必行,低碳發展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低碳生活不僅是一種態度、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必然要有負責任的公民。我們不僅要倡導低碳生活,更應該主動踐行低碳生活。
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共同地球,選擇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青年大學生知識廣博、充滿朝氣、思想認識趨於理性、踐行低碳熱情高漲,有著『承前啟後』的社會責任,是『低碳發展』的生力軍和先鋒力量,是最好的的踐行者、宣傳者。節約每一滴水,讓我們擁有更蔚藍的海洋!節約每一度電,讓更多的角落灑滿光明!倡導節能低碳環保,需要你我齊心協力。讓我們行動起來,用我們的智慧和雙手,積極加入到節能低碳低碳的行列之中,將節能低碳低碳的環保意識傳播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我們攜手並肩、共同努力,以心繫家國的使命感,積極行動起來,為綠色節約型華園的構建做出表率,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Ⅲ 低碳社會的低碳社會的背景和內涵

隨著低碳經濟在全球持續受到關注,一系列關於低碳的議題也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低碳社會」這一最先由日本學者提出的概念逐步成為高層乃至民間矚目的焦點,嚴格意義上的低碳社會概念在學術界還沒有被系統性地提出。簡而言之,低碳社會就是一個碳排放量低、生態系統平衡、人類的行為方式更加環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一項我等的社會遠景,代表了一種新的社會景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內在已知的。在全球性環境問題得到重視的今天,發展低碳經濟、走向低碳社會已逐漸成為共識。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早在189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雷利烏就曾預測;化石燃料燃燒將會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這一預測在今天得到充分的驗證。自18世紀中葉西方興起工業革命起,人類開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氣象觀測和科學研究表明,175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280ppm,2005年增加到了379ppm;與之相應的,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56~0.92℃,預計在21世紀氣溫將繼續增加1.1~6.4℃。另外,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himate Change,IPCC)發布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在過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他們以90%的可信度認為,近50年來的氣候變化主要是人為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造成的;並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升高1.8~4.0℃。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全球氣候變暖的後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災害頻發,將深度觸及農業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社會是一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其在空間上所涵蓋的范圍也不十分同意。嚴格意義是的「低碳社會」 的定義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同,根據英國和日本聯合研究項目《通向2050年的低碳社會路線圖》中對低碳社會的理解,低碳社會應該是這樣一個社會:採取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容的行動,滿足社會中所有團體的發展需要;為實現全球努力作出公平貢獻,已通過削減全球大氣里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其密度達到一個可以米面危險的氣候變化的水平;表現出高水平的能源效率,使用低碳能源和生產技術;採取與低水平溫室氣體排放相一致的消費模式和行為。
由此可以認為,低碳社會(Low-carbon Society)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徵、政府公務管理層以建設低碳城市為標本和藍圖的社會。低碳社會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發展低碳經濟為榮,關注和重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代價最小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性的舒緩包容。低碳經濟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低碳社會是社會發展模式上的革命。低碳社會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以後人類經濟發展模式的巨大創新,它要求用盡量少的能源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來保證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強調經濟發展依靠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投入,但這樣並沒有考慮碳排放的約束變數。而在未來,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間很可能也將被視為一種有限的自然資源,並成為最緊缺的生產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約束性因素。
低碳社會的本質要求是提高碳的生產力——每排放單位二氧化碳,減少人類活動的碳排放量,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
其次,低碳社會還是一場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的革命。每一次浪潮都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顛覆了以往的生活模式,低碳浪潮也是在生活方式上的變革。低碳社會描繪了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新型社會形態,低碳社會將引領社會發展新潮流,是人類面臨自己賴以生產的環境日益惡化下的理性思考,反映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訴求。
因此,低碳社會是一種未來社會發展的美好願景,代表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下將分別從經濟、交通、能源、建築、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大致描述低碳社會的雛形。 能源是維持社會健康運轉的「血脈」。低碳社會將依託低碳能源實現社會的有效運轉,低碳能源突出表現為以下兩點: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極大提高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由於能源效率的低下,今天全世界能源利用所產生的熱能一半以上都被浪費了,沒有被用來滿足能源需求。低碳社會要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將不僅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費,還將是迅速增加的無碳能源使用更加容易。通過改變城市設計,如在減少對汽車的依賴的同時,增加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的作用,可以獲得更多的益處。
二是無碳及可再生能源將發揮重要作用。在現有社會經濟條件下,人類只能逐漸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結構,低碳社會要求大規模減少二氧化碳碳排放,同時需要迅速地使用無碳能源。近兩年,倍受青睞的一項選擇是核能。核能在一些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今後幾十年裡擴大核能面臨巨大的障礙。更為堅實的無碳能源選擇是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從更長遠的實踐來看,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洋流和熱對流能是另一類巨大的能源。 狹義來講就是指政府體制,要講究高效簡潔。政府下不會有高碳耗能的表面工程,不會有文山會海、迎來送往、上下應酬等不必要的高碳耗能行為。廣義來講,低碳政治是講究以人為本,謀求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相統一、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和極端生態中心主義,追求可持續發展和公平公正的政治。
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就是認識到人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也是具有特殊能動性的部分,我們要在今後的發展中,摒棄與天爭利的觀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具體來講就要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珍惜自然,敬畏生命,追求高效簡潔的生活方式,用最小的社會成本獲得最大化的社會與個人收益。

Ⅳ 淺論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企業財務策略論文提綱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回系統以答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目前面對日益惡化的氣候現象,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現今低碳經濟成為熱點問題,應該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內外因的綜合作用力,正推動著我國走向低碳經濟的時代。今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中國的主題就是「低碳減排,綠色生活」,作為中國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肩負起應有的責任與使命,共建我們的綠色家園!

也許,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有弄明白「哥本哈根」和「哈根達斯」的區別,或許還有很多人認為《後天》、《2012》只是純粹虛構的美國大片,全球氣候變暖會議只是和自己沒有多少關系的國際新聞……而實際上,當全球的政治精英們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為人類爭取最後一個機會時,地球變暖衍生的惡魔已悄悄地走近了你我,走進了洛陽,走進了河南,它並不遙遠,它就在你我身邊瞪著猙獰的眼睛,製造著一個接一個禍端……

Ⅳ 我國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容有哪些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三大策略,是堅持在專發展中減排的同時積極控屬制人口和發展森林碳匯、調整經濟結構和實施節能措施以減少單位GDP能耗以及加快發展清潔能源以降低單位能耗碳排放量;但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核心技術缺乏和支持服務體系尚未確立,因而要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目標,仍存在不少難點和挑戰。未來中國將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開發和應用節能技術、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全面推行煤炭的綠化生產和清潔利用等四個方面採取行動,而這些都有賴於新技術的突破。

Ⅵ 談談對低碳經濟的認識,在什麼背景下提出要發展低碳經濟全球為此做出了那些努力

伴隨著工業微波能、生物能、風能、太陽能、水能、核能等的使用,人類逐步從原始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其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 濟》,而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則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是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學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CO2 )和二氧化硫( SO2 )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種新概念,實質是解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定義的延伸還含有降低重化工業比重,提高現代服務業權重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內容;其宗旨是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徵的經濟,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影響,實現經濟活動中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與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保護臭氧層不致蝕缺。廣義的低碳技術除包括對微波能、核、水、風、太陽能的開發利用之外,還涵蓋生物質能、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它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多個產業部門。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低碳經濟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特別是近年來逐步走向成熟的工業微波能產業的發展,給低碳經濟提供和借鑒了一條發展之路,微波能具有高效、節能、無污染等特點,備受社會關注。

冰箱
■食品之間、食品與冰箱之間應留有約10毫米以上的空隙。
■用數個塑料盒盛水,在冷凍室製成冰後放入冷藏室,這樣能延長停機時間、減少開機時間。
空調啟動瞬間電流較大,頻繁開關相當費電,且易損壞壓縮機。
■將風扇放在空調內機下方,利用風扇風力提高製冷效果。
■空調開啟幾小時後關閉,馬上開電風扇。晚上用這個方法,可以不用整夜開空調,省電近50%。
■將空調設置在除濕模式工作,此時即使室溫稍高也能令人感覺涼爽,且比製冷模式省電。
在同樣長的洗滌時間里,弱檔工作時,電動機啟動次數較多,也就是說,使用強檔其實比弱檔省電,且可延長洗衣機的壽命。
■按轉速1680轉/分(只適用渦輪式)脫水1分鍾計算,脫水率可達55%。一般脫水不超過3分鍾。再延長脫水時間則意義不大。
■較乾的食品加水後攪拌均勻,加熱前用聚丙烯保鮮膜覆蓋或者包好,或使用有蓋的耐熱的玻璃器皿加熱。
■每次加熱或烹調的食品以不超過0.5千克為宜,最好切成小塊,量多時應分時段加熱,中間加以攪拌。
■盡可能使用「高火」。
■為減少解凍食品時開關微波爐的次數,可預先將食品從冰箱冷凍室移入冷藏室,慢慢解凍,並充分利用冷凍食品中的「冷能」。
計算機
■短時間不用電腦時,啟用電腦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關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列印機等外圍設備;少讓硬碟、軟盤、光碟同時工作;適當降低顯示器的亮度。
■用筆記本計算機要特別注意:對電池完全放電;盡量不使用外接設備;關閉暫不使用的設備和介面;關閉屏幕保護程序;合理選擇關機方式:需要立即恢復時採用「待機」、電池運用選「睡眠」、長時間不用選「關機」;電池運用時,在WindowsXP下,通過SpeedStep技術,CPU自動降頻,功耗可降低40%。
燃氣
■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調時間短,可以減少熱量散失。但也不宜讓火超出鍋底,以免浪費燃氣。
■夏季氣溫高,燒開水前先不加蓋,讓比空氣溫度低的水與空氣進行熱交換,等自然升溫至空氣溫度時再加蓋燒水,可省燃氣。
■燒煮前,先擦乾鍋外的水滴,能夠煮的食物盡量不用蒸的方法烹飪,不易煮爛的食品用高壓鍋或無油煙不銹鋼鍋燒煮、加熱熟食用微波爐等等方法,也都有助於節省燃氣。
■開短會也是一種節約,照明、空調、擴音用電都能省下來。即將過期的香水,可噴灑在塞入枕頭的乾燥花里、洗衣服的水中和拖過的地板上
■任何電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頭
■盡量選用公共交通,開車出門購物要有購物計劃,盡可能一次購足。多步行,騎自行車,坐輕軌地鐵,少開車。
■開車節能:避免冷車啟動,減少怠速時間,避免突然變速,選擇合適擋位避免低檔跑高速,定期更換機油,高速莫開窗,輪胎氣壓要適當。
■多用電郵,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傳真列印機
■多植樹。

Ⅶ 誰知道低碳環保理念提出的背景跪求!!!

一、 何謂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低碳經濟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二、低碳經濟概念的發展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籲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15日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2008年7月,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還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

Ⅷ 低碳經濟背景下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主要挑戰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
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
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
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後治理、先低端後高端、先粗放後集約
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Ⅸ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光伏產業目前存在低價格低品質競爭嚴重,在大政策大市場的背景下企業行業有待遇更好的規范。

閱讀全文

與低碳背景下戰略產業的選擇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