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海洋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海洋產業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1-01-12 07:10:23

① 海洋管理的中國海洋管理機構發展演變歷史

1) 行業管抄理向海洋延伸
中國的海洋開襲發和管理機制是根據海洋資源的自然屬性,按照各個行業自身的特點實行行業管理
2)組建國家海洋局
1963年,由29名海洋專家學者上書黨中央和國家科委,建議加強中國的海洋工作。經第二屆全國人大審批,1964年7月國家海洋局正式成立。 1)地方海洋管理機構的建立
2)涉海行業管理地位進一步加強
⑴海洋漁業的管理
⑵海洋港口和交通運輸管理
⑶海洋油氣生產的管理
⑷海鹽生產的管理
3) 國家海洋局的國家海洋行政管理
4)海洋分級管理體制基本建立 1)國家海洋局
2) 地方海洋管理機構
⑴海洋與漁業管理結合模式
⑵國土資源管理機構模式
⑶專職海洋行政管理

② 我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有哪些積極意義

1解決就業
2增加國民收入
3資源利用
4有利於改革開放
5有利於子孫後代

③ 中國海洋文化產業的優勢分析及幾點建議

海洋文化產業是當代海洋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海洋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是國家文化建設和海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動海洋文化傳播、促進海洋經濟與科技文化融合發展、服務海洋外交、提高國民海洋意識、捍衛海洋權益、推進海洋建設、發展海洋文明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前瞻產業研究院產業分析師認為,現階段中國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目前沿海各省對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重視程度有了極大提高,但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和科技指導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對傳統海洋文化產業強調較多,而對未來新型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的研究不夠。海洋文化旅遊發展迅速,而促進科技文化融合和產業跨界發展的創新舉措不夠。對海洋節慶、海洋民風民俗開發初見成效,而重大海洋文化項目培育不夠。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受到重視,而深挖內涵、發揮文化精神引領作用的努力不夠。
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海洋文化產業的低水平發展、淺表性開發和重復性建設。產業特色不突出,產業門類過度集中,經營模式趨同,產品的主題、風格同質化等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除了在指導思想上要有新的理念,還要在具體辦法上引入創新元素,探索創新模式,以海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為突破,讓海洋文化成為創新發展的動力,使海洋文化產業創新經濟帶成為創新發展的高地。

④ 中國發展海洋事業的不利條件

作為維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寶庫與戰略空間,海洋將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中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海洋經濟發展中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近日,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宏在一次論壇上指出隨著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為海洋經濟加快技術改造、開拓市場空間和實現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目前中國海洋經濟的粗放式增長特徵依然突出,海洋產業同構、布局趨同和低質化等問題明顯。

「以環渤海地區為例,河北唐山曹妃甸將建設以鋼鐵、石化為主的新工業區,黃驊港將建設大型石化基地,遼寧營口鮁魚圈將建設新的鋼鐵基地,盤錦將建設大型的石油化工基地,天津的濱海化工區、臨港產業區也將加快石化、鋼鐵基地建設。」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有關人士表示,照此發展下去,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在所難免。

而受科技成果轉化滯後等因素的影響,盡管近些年我國新興海洋產業增速明顯,但規模仍然不大。2010年,海洋生物醫葯、海水利用、海洋電力三個海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僅占海洋生產總值的0.7%。

「發達國家和地區海洋經濟科技進步貢獻率達80%左右,中國僅有30%。」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在今年上半年表示,海洋科技支撐能力不夠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說明中國的海洋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粗放階段。

何廣順認為,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小、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尚未形成等海洋產業發展現狀,與目前科技轉化與服務平台的不夠完善有關,此外,海洋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短缺,而在關鍵領域、前沿領域的高端人才嚴重不足,也是制約海洋科學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臨海(港)工業和海洋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亦不容忽視。與上述產業同質化現象相關,隨著近年來沿海地區區域發展規劃的陸續實施,中國重化工項目向濱海集聚的趨勢明顯加快,交通運輸業、裝備製造業、原材料加工、重化工、電力工業、鋼鐵等產業「遍地開花」,佔用海岸線和海域資源的程度也隨之加深。

統計顯示,全國圍海造地面積正以年均36.4%的增速擴大。不僅如此,眼下圍海造地方式也較為初級,沿海近岸開發呈現明顯的過度狀態,未達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已超過近海的1/3,近岸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海灣、河口及濱海濕地等典型生態環境喪失或改變問題愈加突出。

事實上,除上述中國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之外,眼下,由於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海上執法等部門的職能交叉較大,及陸海統籌發展路徑的尚不明確,也影響了海洋經濟對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與其在國民經濟中可發揮的空間。

前述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因目前對海洋經濟運行狀況與運行規律缺乏全面系統的掌握與深入細致的分析,且對海洋經濟運行情況的監控和評估能力尚不能滿足海洋經濟管理的需要,導致國家缺乏對海洋經濟宏觀調控的有力抓手。

⑤ 中國怎樣振興海洋經濟,發展對外貿易

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 生產總值突破8萬億大關

《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引擎作用持續發揮。2018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達83415億元,同比增長6.7%。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3%,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基本穩定。為沿海地區提供了3684萬個工作崗位,對國民經濟增速的貢獻率接近10%。

2014-2018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及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海洋經濟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⑥ 海洋經濟與海洋礦產資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2.1.1 2007年我國海洋產業經濟概況

隨著海洋產業的發展,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翻了5番,2000年達到4000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平均每年遞增15.0%以上,大大高於全國經濟平均發展速度。

2005年,我國海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6987億元,海洋產業增加值為720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相當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海洋經濟總體水平在世界海洋國家中已達到中上水平。

「十五」期間,海洋產業布局更趨於合理,海洋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已由「九五」末期的50∶17∶33調整為2005年的17∶31∶52。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海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十一五」開局的2006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達到20958億元。2007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492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0.11%,比上年高出0.1個百分點(圖2.1)。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的部分。《200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海洋經濟總的發展趨勢呈現4個特點:

圖2.1 2001~200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發展

一是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日趨突出。

二是海洋經濟發展速度有所回落,2007年全國海洋經濟增長速度為15.1%(按可比價計算),相比2006年有一定回落,表明逐漸由數量增長型過渡到質量增長型。

三是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三次產業結構為5.1∶46.2∶48.7,與2006年的5.4∶46.6∶48.0比較,第三產業增長了0.7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海洋科技發展水平有所提高,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海運交通和濱海旅遊及海洋服務業發展迅速。

四是涉海就業規模逐步擴大,涉海就業人員3157萬人,比上年增加191萬個就業崗位,佔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的15.8%。

2007年,我國12個主要海洋產業經濟發展,按其全年實現增加值由高到低排位如下:

1)海洋交通運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414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全國億噸級港口增至14個,貨物吞吐量與集裝箱吞吐量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2615萬標准箱,首次躍居世界第2,僅次於新加坡。

2)濱海旅遊。主要包括海洋觀光游覽、休閑娛樂、度假住宿、體育運動等活動。全年增加值3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9.9%。

3)海洋漁業。包括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海洋漁業服務和海洋水產品加工等活動。全年實現增加值1904億元。山東省海洋漁業增加值佔全國海洋漁業增加值28.7%,繼續位居全國首位。

4)海洋油氣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全年增加值7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3%。中石油在冀東南堡新發現10億噸大油田;中海油在渤海灣、北部灣等海域新發現10個油氣田,其中9個為自營油氣田。廣東省和天津市海洋油氣業增加值之和佔全國海洋油氣業增加值的85.3%。

5)海洋船舶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全年實現增加值4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6%。造船完工量突破1800萬載重噸,新接訂單躍居世界第1,超過7000萬載重噸。遼寧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29.5%,位居全國第1。

6)海洋工程建築業。沿海各地加快海洋工程建築業發展步伐,多個大型海洋工程項目投入施工。全年實現增加值342億元。山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49.7%,居全國首位。

7)海洋化工業。包括海鹽化工、海水化工、海藻化工及海洋石油化工的化工產品生產活動。全年實現增加值209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8)海洋鹽業。是指利用海水生產以氯化鈉為主要成分的鹽產品活動,包括采鹽和鹽加工。全年增加值50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山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54.4%,繼續居全國首位。

9)海洋生物醫葯業。是指以海洋生物為原料或提取有效成分,進行海洋葯品與海洋保健品的生產加工及製造活動。全年實現增加值40億元,比上年增長37.7%。山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46.3%,居全國首位。

10)海洋電力業。是指在沿海地區利用海洋能、海洋風能進行的電力生產活動(不包括沿海地區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全年實現增加值5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廣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24.9%,位居全國之首。

11)海洋礦業。包括濱海砂礦、土砂石、地熱、煤礦開采和深海采礦等采選活動。2007年,國家正式實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管理措施,海砂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大,海洋礦業呈現出穩中趨降的趨勢。全年實現增加值5億元,比上年減少24.2%。

12)海水利用業。是指對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活動等。2007年,《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穩步推進,海水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海水利用產業化進展迅速,海水利用業初具規模。全年實現增加值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

目前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為5∶46∶49。各主要海洋產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特別是海洋船舶業、海洋油氣業、海洋工程建築業、濱海旅遊業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均超過17.0%以上。其中海洋油氣業在海洋產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長,而濱海砂礦業有所減少(圖2.2)。

圖2.2 2003~2007年海洋油氣業和濱海砂礦業在海洋產業總產值中的比重

2.1.2 海洋礦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戰略地位

當今世界海洋礦業,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主,其次為濱海砂礦、某些近岸固體礦產(如由陸地向海底延伸的海底煤礦、鐵礦)和磷鈣土等。

世界海洋石油產量從1990年的9.07億噸增至2007年的12.5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4%,天然氣產量7000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25%。近25年來,世界石油與天然氣總產量的增長主要是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結果。海洋油氣業在海洋礦業中佔主導地位,在世界海洋產業經濟中居首位,其產值約6500億美元,佔世界海洋總產值(18500億美元)的35.13%;其次為海洋運輸業和海洋漁業。

據國家海洋局《2007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資料,全國海洋產業增加值為14844億元。比上年增長15.1%。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為: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3414億元,比上年增長21.1%,成為第1大海洋產業;濱海旅遊業增加值3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9.9%;海洋漁業增加值1904億元,退居第3位;排序第4位的是海洋油氣業,其增加值為7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前三個產業佔主要海洋產業總增加值的57.8%,成為我國海洋經濟三大支柱產業。

其餘9個產業佔全國海洋總產值的42.2%。其中海洋油氣業增加值769億元,居第4位;而濱海砂礦業增加值僅5億元,居第11位。由此可見,目前海洋礦業在我國經濟中的貢獻率較低,與世界海洋油氣業和濱海砂礦業相比,差距還相當大。

⑦ 中國海洋未來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有哪些

中國近海歷史上年產量超過1萬噸的有40種左右,沒有年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大宗...海洋產業衰退,沿海地區發展受到影響。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由海洋環境、海洋...

⑧ 關於我國海洋經濟的相關資料

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海洋經濟范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范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增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概況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1、海洋漁業
1992年以來,我國海洋漁獲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當年海洋漁獲量934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242萬噸;2005年海洋漁獲量已達2838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l 385萬噸,海洋漁獲量提高了3倍,海水養殖產量提高了5.7倍;海水養殖產量佔全國海洋漁獲量的比重已從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漁業總產值達3258億元,是1992年海洋漁業總產值的7倍。
2、海洋交通運輸業
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港口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為6989萬標箱,是l994年的17.4倍,繼續保持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國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萬人次,是l994年的l.4倍。
3、海洋船舶工業
我國造船量已連續l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訂單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綜合噸,是1996年的7.2倍;造船總產值1 l45億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達到l l71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已佔世界市場份額的l9%。
4、海鹽業
2005年我國海鹽產量為2829萬噸,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海鹽和海洋化工業總產值433億元,是1994年的9.5倍。
5、海洋油氣業
2005年海洋原油產量3175萬噸,是l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氣產量62.7億,是l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氣業總產值866.9億元,是1994年的l2倍。
6、濱海旅遊業
2005年濱海旅遊收入3942億元,其中國際旅遊收入ll47億元,而l994年國際旅遊收入只有321億元。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新的可開發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近10年來,海洋科技突飛猛進,新的可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海洋已成為巨量財富源泉,為解決困擾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兩大問題展現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儲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葯物資源家族龐大。三是提取和開發利用深海基因資源前景廣闊。據估計,深海基因資源的市場潛力可達30億美元/年。四是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前景樂觀。隨著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場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總之,20世紀最後10年,多學科聯動的海洋科學發展,使新的海洋資源不斷被發現,由此,引發了世界范圍的以全面開發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為基本特徵的「海洋世紀」的到來。
海洋經濟產出快速增長。近10年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一直保持在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水平。「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年均 15.7%。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高居首位,占總產值的51%,年均增長18%;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達到32.3%,產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貨物運輸量持續穩定增加,占海洋經濟總產值比重位居第二,為18%。另外,海洋旅遊業因統計口徑問題,僅是國際旅遊收入項,已經超過600多億元,占海洋經濟總產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統計在內的國內濱海旅遊收入至少還有約1000億元。因此,濱海旅遊業實際上已經位居第二,並正在展現其強勁的發展後勁。預計,濱海旅遊業將迅速成長為我國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首。
海洋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經過有意識的計劃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呈不斷優化趨勢。從「八五」末期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48∶14∶38到 「九五」末的50∶17∶33。最明顯的變化是,第二產業得到發展,第三產業升中有降,但整體經濟實力未減。海洋勞動就業隊伍擴大。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海洋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
「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全職勞動就業增加了近40萬人。在海洋三次產業中的分布也與產業結構相一致,海洋第一產業吸納了將近 70%的就業人口,以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海洋第二產業,勞動就業率較低,但勞動生產率最高。盡管海洋直接勞動就業統計數字只有400多萬人,但海洋產業還提供了約1000萬人的季節性或非全職工作機會。而且,目前我國的統計口徑只統計直接的行業勞動就業,而國際組織和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評價海洋就業貢獻的統計范圍非常寬泛,美國把臨海、與海洋開發利用相關聯的生存人口都計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機會之中,這樣,海洋對其國家的勞動就業就顯得極為重要。
海洋高新技術培育新興海洋產業。20世紀60年代以來,與海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同步發展起來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術產業,海洋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帶動了海洋產業群的擴展壯大。1996年海洋高技術作為第八個領域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開發計劃(863計劃)。到1998年,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實現500多億元。目前,我國的海洋高技術主要包括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及其產業、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水養殖業、海洋監測技術及海洋儀器製造業、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信息技術等。
海洋產業成為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90年代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開發已然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跨世紀的地區發展戰略,海洋經濟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情況看,海洋產業增加值3000多億元,占沿海省區市GDP總量5.5萬億元的 6.88%。海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最高的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750億元。
海洋經濟發展處於成長階段。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算得上是海洋大國,但還遠不是海洋經濟強國。我國海岸線總長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之比小於0.3,低於世界沿海國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系數(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國海洋資源絕對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積、200海里水域面積、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資源絕對量在世界范圍內排位較前,是優勢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正處於成長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態勢21世紀將是人類挑戰海洋的新世紀。2001年,聯合國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今後10年甚至50年內,國際海洋形勢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發達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將加速,海洋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海洋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後空間。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國際海洋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後的開辟疆域」,未來50年要從外層空間轉向海洋;加拿大提出:發展海洋產業,提高貢獻,擴大就業,佔領國際市場;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開發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英國把發展海洋科學作為迎接跨世紀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亞在今後10年~15年要強化海洋基礎知識普及,加強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開發。國際海洋競爭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發現、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開發新的海洋礦產資源;獲取更多、更廣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葯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線與運輸方式。
海洋是高新技術發展前沿領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日、英、法、德等國家分別制定了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提出優先發展海洋高技術的戰略決策,希望在21世紀世界海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同時也期望在海洋領域找到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目前,國際上海洋高技術發展有以下五個重點領域: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模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和深潛技術。總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高技術開發已上升到各國最高層次的決策范疇,並進行了戰略性規劃安排。
世界海洋經濟發展前景看好。目前,全球現代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值23萬億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發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業。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儲量為200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80萬億立方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海上石油勘探與開發,投入開發的經費每年達850億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產量約13億噸,佔世界油氣總產量40%,產值約3000億美元。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產量將超過陸地油氣產量。二是濱海旅遊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濱海旅遊業收入佔全球旅遊業總收入的1/2,約為25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遊目的地中有37個是沿海國家或地區;沿海37個國家的旅遊總收入達3572.8億美元,佔全球旅遊總收入的81%。三是現代海洋漁業。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已發展為捕—養—加並舉的工業化漁業生產。近10年來,全世界海洋漁獲量每年達8500多萬噸,產值約2000億美元。四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全世界較大海港2000多個,國際貨運的90%以上通過海上運輸完成,1998年世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約為1.5億標准箱,海運收入1500億美元。總之,世界范圍內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資源消耗型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世界海洋產業結構不久將可能出現三、二、一的排列順序。從我國海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可能要略滯後於世界海洋產業結構的轉變,首先可能過度到二、三、一結構。
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加速。目前,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區,有預測認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的城市密集區。這一地帶佔14.2%的國土面積,卻分布有44.74%的城市數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東部沿海地帶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別佔全國的59.81%和47.44%。研究預測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紀中葉,60%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隨著小城鎮建設的興起,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保持年均0.63個百分點的增幅,2002年全國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34%,而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現狀水平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7%。預計未來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還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未來50年,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我國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和基礎。正在編制中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將對我國「十五」及以後10年的海洋經濟發展提出規劃安排。提高認識,認准方向,扎實推進,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成世界級海洋經濟大國甚至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⑨ (26分)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50087億元,比上年


(1)存在問題:
①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粗放,產能過剩和低質化並存,各地海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且產業結構趨同,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惡化,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低,說明我國海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
②五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逐年增加,增速穩定並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海洋第二、三產業對海洋經濟的貢獻大。但2012年我國海洋產業增加值中傳統產業所佔比重相當大,新興海洋產業所佔比重不高,說明我國海洋產業結構不合理。
政策建議:
①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海洋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三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②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徹底改變重海洋資源開發輕海洋生態環保的現狀。
③優化和調整我國海洋經濟的區域布局,根據不同地區和海域的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形成層次清晰、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空間開發格局。
④推動海洋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經濟的科技創新能力。
⑤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新興海洋產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要求體現了這一點。(任答其中四點即可,共8分)
(2)如何維護:
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②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推進海上統一執法。
③轉變政府職能,整合海上執法力量,設立國家海洋委員會,統籌協調海洋重大事項
④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
⑤反對海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與各國一道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海洋新秩序而努力。
⑥海洋權益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海洋強國就是要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⑦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以上答到5點即可得滿分)。

⑩ 大家覺的中國海洋產業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海洋產業就是對海洋的開發!人類能用的資源除了在陸地的之外就是在回海洋里了答!當然還有太陽能,呵呵,這個可以不談!大家都知道陸地的資源已經被人類用的差不多了,所以很多很多國家把目標都投到了海洋的爭奪中來!就是因為海洋中的資源豐富,海生物資源就不用說了。主要的是礦物質資源,石油、天然氣等等重要的資源在海洋中的含量都不可小覷!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艱難的!呵呵,希望對你有幫助!

與中國海洋產業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