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走向東盟國家的主要產業有什麼類型
中國-東盟關系已經是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合作關系。除經貿關系外,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關系也在不斷發展,文化產業作為雙邊文化交流的主要內容(文化產業本身也帶有經濟行業的性質),日益凸現其重要地位。廣西與東盟的文化產業交流成就斐然在與東盟的文化產業交流方面,廣西可以說是行動早,收獲大。隨著中國-東盟關系的不斷發展,廣西文化部門本著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增強中國以及廣西文化影響力的宗旨,與東盟開展了大量文化產業方面的交流活動,如舉辦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與東盟國家展開了各種文博、 會展節慶和文化創意交流活動,舉辦多屆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在廣西培訓中國-東盟語言文化人才、藝術人才,合作開發中國-東盟旅遊工藝美術品,廣西的多個文藝團體多次赴東盟國家演出,與東盟學者共同探討文化產業交流的一些學術問題和對策,廣西與越南邊境地區開展多種文化交流活動等等。廣西還策劃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展,到東盟國家合作建設山水實景演出,建立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園,中國-東盟文化博覽園、中國-東盟文化產業物流園區、中國(廣西)-東盟文化交流信息庫、中國-東盟文化產業信息網路、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刊物、中國-東盟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東盟文化年、中國-東盟出版文化創意基地、中國-東盟國際海濱影視城、中國-東盟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等。這些實際行動表現出廣西在對東盟文化產業交流方面有很好的創意以及首先建設與東盟文化產業交流平台的正確戰略。國家文化部肯定了廣西的成績,並將中國與東盟的一些國家層面的文化交流活動交由廣西來辦,還批准或支持了廣西與東盟文化交流的一些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去年的中越青年萬人大聯歡(文藝活動是主要內容之一)廣西也圓滿舉辦。中國文化對東南亞國家有著悠久的影響,例如,越南老一代革命家中有些人漢學功底很深,是「中國通」。但隨著老一代的離去,亟須培養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欣喜的看到,近年來,由於接收了數以千計的來自東盟國家的留學生,新一代「中國通」正在崛起,從而使雙邊文化交流和各方面的交流後繼有人。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廣西或東盟的文化界人士互訪。建設了一批廣西文化產業的外向型特色品牌,廣西的一些文化團體多次隨政府代表團赴東盟國家演出,為增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友好關系,配合政府外交,促進經貿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廣西還與周邊國家一些省份的文化部門簽訂了合作備忘錄,使文化合作交流成為雙方經常性、規范化的合作項目。廣西首府南寧市榮獲了「2008年中國節慶產業十大節慶城市」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創意城市文化名片」。廣西在中國文化的外交工作中,也盡到了一份力量。廣西與東盟的文化交流還發展到了紅色文化、生態文化、長壽文化等方面。文化部門與教育、旅遊、體育、廣電、新聞出版部門合作,參與合作的行業涵蓋了文化產業的10多個門類。廣西與東盟的文化交流大大提高了廣西在東盟國家的知名度,有利雙邊經貿關系的拓展。 展望未來 前景無限建立和諧世界,是中國對外交往的良好願望。而發展文化產業的對外交流,能促進中國與各國人民之間在精神方面的溝通,增進了解和感情,使各國人民更加和諧相處,從而有利於經貿關系(況且,文化產業本身也是一個經濟產業),而且「洋為中用」、「百花齊放」也有利於我們吸取外國文化的精華,從而有利於中國自身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如期建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廣西文化產業可以利用該自貿區提供的種種便利,加速走向東南亞,既能獲得上述的文化、外交方面的收益,又能獲得經濟、貿易方面的收益,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廣西在發展與東盟文化交流方面有著諸多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除了距離近,來往方便(因而交流成本低)外,我們還應看到,中國文化與東盟文化同屬東方文化體系,都具有東方文化那種和諧、優雅、含蓄、天人合一的特徵,因此,中國文化更能在東南亞找到知音,引起東盟國家民眾心靈的共鳴。東盟國家從總體上還不屬於發達國家,加上旅遊業在各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東盟國家向來重視將本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形成產業,並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民族品牌的文化產業是東盟各國展館的主要內容之一(例如,越南展館的水上木偶戲表演,馬來西亞展館的民族歌舞表演,多國展館的民族美術工藝品展銷等),東盟各國如此重視文化產業,這也為廣西文化產業走向東南亞,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廣西還有一大優勢是中國其他省區所不具備的,那就是廣西是中國唯一一個與東盟國家海陸皆連的省區,因此,廣西既能與東盟陸地國家進行陸地文化(如「山文化」、「林文化」)的交流,又便於與東盟國家進行海洋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必須以語言為基礎,廣西擁有全國最大的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基地,這又是廣西的一大優勢。廣西在民俗文化方面也與東盟有許多近似之處。廣西有些文化品牌在東盟國家已相當有名氣,如《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銅鼓、壯錦、壯族歌舞、珍珠雕刻、人物雕刻、旅遊文化等等。由於地理位置的鄰近,廣西與東盟各國互到對方旅遊的人數很多,這就為旅遊文化產業(含旅遊紀念品)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❷ 東盟文化創意產業有何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發與投資的領導
在馬來西亞有一個叫「創新大學計劃」的專家網路,專門提供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與投資項目。據知,現階段著重於網路內容的開發。
其負責人是馬來西亞管理學院院士陳明發博士。從網上下載的資料顯示:
馬來西亞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主要推動人陳明發博士,在學術方面,是澳大利亞阿得雷德國立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Adelaide)企管博士,研究論文題目《組織創造力的決定因素》;澳大利亞昆士蘭格禮菲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 Brisbane)工藝管理碩士,曾榮膺該大學1998年度卓越學術獎。
陳博士近年的學術研究主攻《企業敘事與智慧資產》、《文化與創意經濟》以及《開發地方體驗品牌》。他曾於歐亞、澳三大洲50餘個城市,實地觀察文化創意產業大趨勢,開發出了本身的一套咨商與人才培育體系,常受馬來西亞媒體、論壇和企業邀請,發表有關的洞察。
在專業實踐方面,陳博士是馬來西亞最資深的人力資源發展顧問之一;1981年開始投入組織學習的工作,27年來曾培訓、輔導超過十萬名企業、文教、社會、青年、學生、婦女、體育等領域的領導人及各階層幹部。
他現任馬來西亞民辦之文化產業研究機構「創新大學計劃」(Innoversity Initiative)主席,與本土學府、商會、官方單位、企業組織、品牌學人、文化評論家、藝術工作者和地方建設與行銷業者等,組成專業的支援網路,把握本區域古老、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產,協助地方社區、文化創意人才和創新型企業投進新經濟浪潮。
在社群工作方面,陳博士現任「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顧問;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科技創新組組主任,馬來西亞吉隆坡雪蘭莪中華總商會常務董事兼人力資源組主任。
1980年代曾任「馬來西亞青年理事會」最高理事;「國家青年咨詢理事會」咨詢委員;歷任「 馬來西亞青年運動」全國總秘書與「青年成才理事會」主席,奔走全國各鄉鎮主導「青工哲學」,制定、推動各項有助鄉土提升、社區領導的學習體系,有者已延續二十年仍不斷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