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什麼會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

什麼會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2 06:11:44

⑴ 經濟不景氣會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效應叫什麼

肯是「口紅效應」。
這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版價產品偏愛趨勢」。權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是因為,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慾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經濟的衰退會讓一些人的收入降低,這樣手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小閑錢」,正好去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
有些文化消費品也和口紅有類似之處,比如經濟不好時,很多人會去看電影。

希望能幫到你。

⑵ 文化對國家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文化是國家發展的原動力
以韓國影視和聲響作品為代表的「韓流」,近幾年正在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悄然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中國播出的韓國電視劇就有67部,播出316次,居外國電視劇之首。文化產品已成為韓國經濟的重要支柱。韓國如何將文化做成產業,成功的訣竅在哪裡?記者日前在漢城就此采訪了韓國文化觀光部藝術局局長白釴先生。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21世紀的社會,是以文化為基礎的知識社會,21世紀的競爭是以文化為基礎的智力競爭。任何國家,如想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勝出,都必須通過建設先進文化來增強國家發展的原動力。」聽了我們的來意,局長開宗明義地指出。他說,韓國政府和國民對文化的價值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較早。1971年韓國就頒布了文化藝術振興法。後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思維趨於單一,「向錢看」的思維模式一度盛行。這使人們更加意識到發展文化、提高國民素質的必要。從上世紀90年代起,韓國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有關振興文化的法律,其中包括1994年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法。韓國政府認為,文化對國民思想和國民素質的影響最大。

局長說,在統一認識的前提下,政府振興文化產業的做法是從法律、制度和財政等方面為文化創業提供條件。在法律方面,為文化企業創造一種寬松有序的競爭氛圍,鼓勵文化企業積極創作。我們的中期目標是要讓韓國的文化產品成為亞洲一流產品,韓國的卡通和IT產品要成為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在制度方面,建立一種有利於文化創業的機制,如對文化企業實行減免稅。在土地使用方面,優先考慮文化企業的發展需要。在法律監督方面,可適當放寬限制,以保障文化產品的創作自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對有害文化產品不管不問,其內容須由青少年保護委員會等專職機構審查。一旦發現問題,政府可限令糾正或阻止「問題產品」發行。在資金方面支持文化創業。韓國專門成立了文化產業振興基金,每年從政府預算中撥出500億韓元,用於支持民間的文化創業活動。迄今,該基金已向民間的文化創業活動提供了2500億韓元的支持。

韓國政府的原則是「選擇與集中」,即選擇有市場前景的項目,集中開發游戲軟體、電子卡通等高技術文化產品。不過,政府對文化創業活動的扶持標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需要不斷調整。一般來說,先由政府公布准備扶持的文化領域,文化企業可提出項目申請,經專家組審核通過後,才可得到資助。資助規模視項目和申請人的財力而定。目前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前對各類文化產品平均分配的「大鍋飯」狀況,對文化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政策引導作用。

局長指出,文化產業與屬於藝術范疇的芭蕾舞、交響樂、民族藝術等分屬不同領域。這些高雅藝術與國民生活和國民素質息息相關,政府的文化扶持政策,不能厚此薄彼。從韓國的情況看,政府對文化企業的扶持與對高雅藝術的扶持,大約是1∶1。這樣做很有必要,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原動力。現在全世界都在談改革,求發展。這種改革,首先要從文化開始,要從人們的觀念、意識開始。

局長最後表示,韓中兩國都有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兩國文化又互為補充,各有所長。他高度評價中國文化的潛在能量。如果韓中兩國能攜手協力,加強合作與交流,兩國文化將對東北亞地區的穩定、繁榮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⑶ 文化產業的發展能給中國帶來什麼

文化產業的發展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說起,一是最直接的就是經濟效益,這個不用多說,另一個也是關於與政治的,文化的發展直接影響新一代人得思想和意識,試想如果中國的90 後都非常崇拜西方的歐美文化,那麼被西方同化是遲早的事,但如果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在全世界各地,那麼不僅促進了本國的文化發展,同時也增強了別的國家對中國的認知,改正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不公正的認識,更強化了新一代人得文化自豪感。

⑷ 什麼原因導致了文化新型經濟的發展

文化經濟作為新世紀的戰略構想,是對當今時代越來越突出的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現象的深刻反映,它從本質、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准確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即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及一體化。概括地講,文化經濟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高度發展基礎上的新型經濟。從這一規定性來看,它具有下列的顯著特徵:

經濟發展以文化內容為主導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文明發展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文化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甚至知識經濟內涵都不同的新型經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發展階段。實際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這種情況反映出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文化經濟時代。

社會生產方式以人文精神為主導
如果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的話;那麼,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大和深化。文化經濟內在包含了知識經濟,並在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如今,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影響,如此等等。所以,可以把文化經濟闡述為「以人為本的經濟」。

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現象。文化「經濟化」指的是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經濟成分不斷增加,市場手段不斷引入,文化生產、文化管理中愈來愈滲透各種經濟要素,文化活動愈來愈自然地融入經濟活動之中,形成了新興經濟產業——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日益具有經濟功能和市場效益。文化「經濟化」最直接地表現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包括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健康產業、體育產業、休閑產業以及政治性的文化產業等等。文化產業將成為未來產業結構發展中的主導力量。經濟「文化化」指的是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文化內涵不斷增強,文化要素不斷發揮作用,人文精神和文化資源在各種資源中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經濟產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斷豐富,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中愈來愈多地被注入文化的理念和內涵。經濟「文化化」最直接地表現在生產文化或產業文化的發展上,包括管理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品牌文化、人力資源等在內的產業文化是經濟文化化的重要標志,產業文化將是未來經濟結構升級中起核心作用的因素。

文化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本身突出了以人為本
黨和國家提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其主旨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新理念,做到「五個統籌」。文化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本身就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代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發展中文化要素(知識、技術、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質的轉變;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增加,意味著物質資源消耗的減少;人文價值取向滲透到經濟發展之中,意味著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進步;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相融合,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全面發展;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意味著人類資源觀的根本性轉變,等等。正是在文化經濟就是人本經濟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上說,發展文化經濟把科學發展觀真正地落到了實處。

⑸ gdp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GDP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影響有三,一是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消費需求,比如,GDP達到3千美元版以上,就提供文化消權費的前提,以衣食足而思娛樂,產生了排浪式的文化需求。二是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投資需求,有了綜合經濟實力,國家和地方有錢興建大型文化設施,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三是創造了國民經濟的基礎,經濟社會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沃土和支撐。通俗地講,水漲船高,文化產業之舟行駛在GDP的長河中。

⑹ 文化產業發展對我們的影響

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方面的體現。

⑺ 發展文化產業的要求與意義

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有這樣幾方面意義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發展文化產業主要有以上幾方面意義和作用。肯定還不乏更多種的、更深入的積極意義。明確了其意義和作用,我們各有關方面的行動,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綠色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具有較強的拉動性和「溢出效應」,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催生了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了全球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新媒體更是直接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從質量到數量均處於弱勢地位。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乘勢而上,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要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第四,不斷加大文化領域各類人才培養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頸,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

⑻ 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一方面給人們生活的文化性選擇提供了觀念及路徑達成的輔助框架,且有利規制保障文化從業者的酬償;另一方面若主意偏差易造成文化生活概念化,且固化日常文化追求的不當成本。。。另外得注意的是,即便認可單純追求產業的規模利潤是有利的,也還得注意其產值的社會有機性,及它到底是源求種民眾的純生活耗費,還是為民眾提供了適時的幫助,前者與社會經濟除為資本有所出口和貨幣消耗外並不具有實質建設意義。

⑼ 從《文化生活》角度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1、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轉化為專物質力量,從而屬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
2、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越來越重要
3、文化產業是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特殊領域,所以國家重視發展文化產業

⑽ 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發展文化產業主要有以上幾方面意義和作用。肯定還不乏更多種的、更深入的積極意義。明確了其意義和作用,我們各有關方面的行動,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綠色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具有較強的拉動性和「溢出效應」,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催生了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了全球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新媒體更是直接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從質量到數量均處於弱勢地位。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乘勢而上,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要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第四,不斷加大文化領域各類人才培養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頸,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

閱讀全文

與什麼會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