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的意義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從內涵看,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
綠色發展的意義
1、綠色發展是破解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要求。我國的資源總量豐富,多項資源儲量在世界排名領先,但人均資源佔有量低,貫穿工業發展的石油、天然氣人均佔有量僅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0%。與此同時,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保持較高的增長,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壓力。
2、綠色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主要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創新型技術產業少。經濟結構不合理,第一和第二產業發展迅猛,第三產業發展和配套服務跟不上。
3、綠色發展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各國紛紛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將其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企圖占據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也必須發展綠色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主動和一席之位。
4、綠色發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近幾年來,原本只在京津冀地區嚴重的霧霾天氣也延伸擴展到全國多地,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安心的生活生產環境勢在必行。在此種情況下,綠色發展成為順應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道屏障。
(1)傳統產業發展短板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積累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可以說,生態環境污染已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突出短板。
從發展方式看,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和高能耗高排放產業,造成資源和環境不堪重負,對美麗中國建設構成嚴重威脅。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資源環境保護力度,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但粗放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尚未根本解除,建設美麗中國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從生活方式看,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稟賦不足,環境承載力有限。近些年,我國居民消費持續擴大升級。2013—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3%,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
與此同時,過度包裝、浪費性消費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領域的資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廢棄物產生量快速增長,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必須破解的瓶頸約束。
從文化角度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傳統,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出豐富的生態文化,形成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然而,受西方工業文明和消費主義文化的沖擊,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發展方式逐漸打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過度和奢侈的消費文化正在銷蝕簡約、適度的消費文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必須繼承和發展優秀生態文化、培育和踐行綠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