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絲綢產業對外發展論文

絲綢產業對外發展論文

發布時間:2021-01-11 21:19:09

『壹』 中國絲綢業的發展現狀(要詳細)

絲綢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是華夏文明的見證和驕傲。在新世紀,絲綢又被賦予了新的理念和內涵,傳統而又現代的技術演繹,使絲綢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絲綢素有紡織世家「皇後」之稱,象徵擁有者獨特地位,體現穿著者典雅品味。盡管絲綢僅占紡織纖維總耗量千分之一,屬紡織大家族中的小行業,但80%用於出口的中國絲綢業被列為2004年度中國典型出口導向型產業,其原料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及產品頗強的國際性均無與倫比。

然而,中國在開發絲綢產品之多元化及其多樣性方面與世界紡織先進、發達國家相比,尚存距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變革進程中,進一步繁華業已輝煌了數個世紀的「絲綢之路」乃當務之急,更是必由之路。

中國絲織行業之生產設備及其技術在近幾年中獲得了全面升級,發展歷程可概括為從噴水到噴氣、從單噴到多噴、從平機到提花、從中速到高速。

無梭織機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嗣後,噴水、劍桿、片梭、噴氣及多梭箱等織機機型陸續面世。80年代後,無梭織機與電腦、感測技術和變頻調速等現代化尖端科技結合,進一步強化了此類織機對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適應性,同時也全面提升了產品外觀與內在質量。

近年來,隨著中國絲綢行業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科技創新步伐也得以加快,尤其是電腦、電子商務平台和現代化信息處理獲得全方位充分利用。最典型的實例是,電腦的普及使得繅絲工藝徹底淘汰了沿襲百年之久的立繅車,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絲綢行業自動繅絲的水平。

江蘇盛澤是聞名遐爾的綢都,在設備更新上堪稱中國之最。80年代盛澤從國外進口大批先進的絲織印染裝備,還同時引入了世界一流的現代高新技術,進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目前,盛澤已經擁有六萬余台無梭織機,成為中國無梭織機密集度最高的絲織生產基地。

國外絲綢進口設備普遍採用電腦程序控制。從市場信息到產品的花樣、色彩、織物結構的設計,從繅絲到織綢、印染等生產和管理領域,都能找到電腦的身影。利用電腦監測和輔助手段,可充分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的企業經營模式。機電一體化更成為國際紡機發展主要特色,幾乎所有提花機和大圓機等都已安裝了電子提花裝置。

而今,絲綢加工設備在中國乃至世界仍面臨的問題是,怎樣圓滿解決遠古與現代的結合、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繼承與開拓的結合、流程與科技的結合、電子與織造的結合、印染與環保的結合、優質與效率的結合、發展與生態的結合和品種與實用的結合,適應配以高速引緯率、積極式送經、快捷換軸、新穎開口式、超寬織機幅、可編化程序、智能化控制、微電子技術和高自動化水平的織造機械,包括集機、電、液、氣一體化的現代整經技術等前道裝備以及微懸浮體染色、數碼印花工藝、生物酶處理與等離子加工等後整理裝置。

其中,絲綢生產裝備的可靠性是關鍵,可靠性是國產設備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的症結所在。

當前,國產紡織設備在國內的銷量只有1萬台左右。但據保守估計,中國紡織行業每年紡織設備的需求量卻高達2~3萬台。

在原料應用領域,中國科研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諸如破譯家蠶基因組之謎,成功地培育出天然彩繭;攻克了自動繅絲真空滲透煮繭技術難關;完全掌握了蠶絲纖維之超微結構;針對強制牽引所形成的家蠶絲拉伸性能之深入研究並獲取成果;制絲副產品中萃取絲膠和絲素獲得推廣應用;成功開發乍/桑彈力真絲和膨體彈力真絲等全真絲差別化紡織新材料;電子紡絲法制備絲素功能性納米纖維;絲綢用環保型新染化料與助劑及配套工藝相繼問世。

織物結構方面,防皺、防縮、防褪色等絲綢難關的攻克方面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應用到了重磅絲綢、真絲喬其、模擬絲化纖綢、電腦綉花絲絨等,使產品附加值倍增。

絲綢紡織技術復合化也不斷取得進步,主要體現在:化學纖維的復合技術和加工技術;天然纖維相互間的混紡復合;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間的復合;多種功能整理的復合;多種織物的復合,如雙層粘貼復合,鑲拼復合,「三明治」式復合等。

中國絲綢業優勢與差距並存。目前,中國絲綢出口企業主要以量的增長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絲綢市場價格的混亂。

由於出口價格連年下滑,而今絲類及其綢緞出口價格只相當於十年之前的50~60%。實際上,中國絲與綢的出口近年來一直陷於量升價跌的怪圈。

雖然中國絲綢業擁有原料生產供應方面甚佳的有利條件,但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知名度頗高及市場佔有率可觀的品牌,國際上對中國絲綢的客觀評價仍滯留在「中國的坯綢只有經過義大利後處理或法國精加工之後,方能榮登昂貴高雅時裝服飾之列」。

為此,自2002年起,中國絲綢協會開始注重高檔絲綢標志批准注冊工作。在此基礎上,2004年國內絲綢行業將五種牌號的全真絲絲綢產品(茶花、萬事利、富潤、金富春和鑫緣)列為「中國名牌」以及授予首批十七家企業(涉及真絲圍巾與領帶和絲綢服裝等加工企業)高檔絲綢標志使用權。顯而易見,中國絲綢業已走上以品牌推動產業升級之路。

高檔絲綢標志的實施與推廣,一方面足以顯示中國政府對進一步強化國產絲綢產品在世界市場之競爭力的堅定意志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中國絲綢企業的產品正在進入一個從廉價低級產品向高端產業鏈領域升華的全新時期。

『貳』 絲綢之路論文15000字

【摘要】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在古代是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干線,現今的歐亞大陸橋中經由的路線有一大部分是原絲綢之路,所以人們稱其為現代絲綢之路,這是目前亞歐大陸由東至西最為便捷的通道。它促進了歐亞非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並沿用至今,也簡稱為絲路。 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也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為人類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更是為我國西部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字】絲綢之路 東西文化 歐亞
【正文】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是古代亞歐互通有
無的商貿大道,也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本文主要描述絲綢之路的由來、絲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傳播,淺析東西方民族間的交流融合,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絲路文化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對我國當代西部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絲綢之路的形成
絲綢之路,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史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即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 或乘牛車」。即西漢初期國力不濟,國庫空虛,貨缺財乏,一片荒涼殘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齊四匹一色的馬來拉車,都辦不到,而將軍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車;百姓家中 更是毫無積蓄。北方的匈奴則是以畜牧業為主,「逐水草,習射獵,忘君臣,略婚宦,馳突無垣」。到了公元二世紀,匈奴的勢力范圍很大,東至遼河,西至蔥嶺,南臨長城,北至貝加爾湖。匈奴自稱有控弦之士三十萬人隨時可以征戰,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區,肆意搶掠人畜,劫奪財物,嚴重地威脅著西漢初期的政權。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漢高祖劉邦親率三十萬大軍,決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邊患。但是,劉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萬人馬圍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後因賄賂冒頓閼氏才得以脫險,史稱白登之圍。因此,怎樣解除匈奴為禍的邊患,成了西漢政權急待解決的問題。建信侯劉敬提出和親的妥協政策,他主張與匈奴和親以換取邊境上的安寧,劉邦無奈只得接受了這一建議。漢初對待匈奴以和親的方式,贈送大量財物求得暫時的相寧,但卻沒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斷南下入侵,掠奪和破壞。
文景之治採取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漢政府國庫日益充實,到了漢武帝時「太倉之 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強大起來,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 ,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於是派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於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由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餘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後歷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東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陸)的市場上,張騫驀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古羅馬)國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斷從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出發時的一百多人僅剩張騫和堂邑父。司馬遷稱張騫的首次西行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公元前119年,張騫任中郎將第二次出使西域,歷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陸)等國。張騫通西域,讓西漢政府對西域的地理概況,風土人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漢武帝也從開始的聯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進而向廣地萬里,重九澤發展,威德遍於四海。
為了促進西域與西漢的聯系,漢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 國經商。這些商人出西域後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剌激了邊貿經濟的發展,進而極大地推動了中原地區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
二、絲綢之路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當代西部地區的影響。
1.政治方面
張騫通西域後,地方政權相繼遣使跟漢通好,漢也派使者互訪,但由於匈奴不斷騷擾、絲路沿線強盜橫行,出於安全和加強對邊陲控制的考慮,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直轄機構——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各項事務,這進一步加強了西漢對這一地區的影響,也增進了西域與中原地區的聯系。自此,今新疆廣闊地區直接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對於當代西部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2.經濟方面
經濟方面,絲路是陸路通往西方的必經之路,遍布絲路兩側的大小綠洲城郭,是來往商賈進行貿易活動和貿易聯絡的處所,互助的集市貿易中既能在這里看到來自中原地區的物 產,也可看到遠道而來的舶來品,商品的流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多邊貿易的增多,推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繁榮。由西域傳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黃瓜、石榴等 為人們的餐桌提供了豐富的佳餚,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久遠的發展也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隊輸出鐵器、金器、銀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貿易活動都為經濟的發展,民族間的融合提供了契機。這些都為當今西部繁榮與發展有著前車之鑒。
3.軍事方面
軍事方面,由於漢在此地屯田,首先解決了邊陲駐軍糧食問題。古代凡有軍事行動,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漫漫古道運送糧草的艱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像,且不談勞民傷財 ,興師動眾,僅是一路的損耗也是數以千萬計,造成了慘重的浪費。自屯田始自給自足 後勤保障充裕,縱然西進也無需長途舟車勞頓運輸糧草,朝廷將一個個屯田地域作為一個個 橋頭堡不斷向西延伸。漢班超經營西域30餘年,以戰養戰使西域50多個國家都歸附漢朝,不僅維護了漢朝邊境的穩定,也增強了邊防建設,增加了國家物資儲備,大大提高了御敵應變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國家邊防安全。日後中國前進與發展深受啟發。 三、絲綢之路對西部發展的文化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在中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促進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動了國內經濟發展,更好地帶動了我國西部的進一步發展。
1、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
中國的西漢和東漢時期,處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繁榮階段 ,當時的歐洲正是羅馬帝國時代,處於奴隸制社會鼎盛階段;中國文化影響了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羅馬文化也影響了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當時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地區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國的絲綢之路邊在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上有著非凡的意義。絲綢之路帶給中國古代的還有後來長期的對外
篇二:絲綢之路與中國論文
陸上絲綢之路的衰敗
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時起,絲綢之路就作為一條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徑在隨後歷史上的各時期發揮著無可匹敵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條延續了千年的古道,卻在人類歷史走進了近代文明之時,逐漸地在歲月的風塵中消逝。
公元前138年張騫為實現漢武帝夾擊匈奴的戰略計劃而出使西域,但結果卻與此行目的相去甚遠,當時的大月氏國卻因"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所以在此意義上,張騫是無功而返。但是他所帶回的有關西域的信息卻讓當時的漢武帝下定了聯系西域諸國的決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張騫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過此行目的卻在通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系,也是自此,中國的包括絲綢在內的商品開始大規模西傳。就這樣在接下來的歷史中,才有了「絲綢之路」這樣一條溝通著中國與中亞、歐洲的重要通道,也為此後千百年的歷史添上了絢麗的一筆。
不得不承認,絲綢之路的開通對中國,對歐洲,對中亞各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帶動了當時的漢王朝的興盛,同時中國的各種先進技術傳進中亞與歐洲,也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樣的一條絲綢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帶來的是精神性質的影響。
但是,當中國進入東漢王朝的歷史,絲綢之路卻被冷落。由於東漢時期內患不斷,因此漢朝政府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但此舉也造成了西域各國紛爭不斷,以至於後期商道難以通行,而當時的政府為了防止戰爭波及本國,經常關閉玉門關,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絲路東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時的絲綢之路已沒有當年的繁華。
但在唐朝,絲綢之路卻又迎來它的第二次繁榮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在國家經濟高度發達的情況下,開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這條絲路。在後來的一段時期,借戰爭的機會,又重新打通了這條沉寂了幾百年的商道,讓它又一次在歷史的舞台上煥發生機。而且在當時,唐人已不能滿足陸上絲綢之路帶給他們的慾望,於是,開辟於西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在這一時期得到繁榮發展,當時的中國商品暢銷世界,令世界各國矚目。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因而西北絲路的衰落日益明顯,而南方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的開辟,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在元朝,蒙古人統治當時的中國,他們所征服的遼闊疆域使絲綢之路實際上成為了蒙古帝國內部的交通路線。雖然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並沒有建立嚴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這也許與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關),各地並沒有統一的行政體系,但蒙古帝國也摧毀了以往在絲綢之路上大量關卡和腐朽的統治,令絲綢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個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在此後的歷史中,隨著西域諸國湮沒在流沙之下,絲綢之路作為一條商道也逐漸被歷史所冷落,絲路走向了它的衰落。
在明清時期,由於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且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匪盜猖獗,加上其對西亞的掠奪,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我們注意到,當時的漢朝所實行的是對外開放的政策,因此才有絲綢之路的出現以及它的初期發展,它加強了與周邊國家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也在不斷地促進這條商道的發展,國家經濟文化也因此得到繁榮發展。而這樣的開放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明朝中後期實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這些都直接導致了國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漸落後於世界水平,而絲綢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個縮影。這樣的絲路的興衰史告訴我們,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帶來的不僅是商業的繁榮,還是與世界先進技術的溝通,因此,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是順應歷史潮流之舉。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當歐洲在中世紀以後開始覺醒,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歐洲各國,中國的各種傳統商品再也難以與各種工業產品相競爭。法籍伊
朗裔學者阿里-瑪扎海里認為:「在促使古老的絲綢之路遭到遺棄的主要因素中,應提到近代技術工業的誕生和發展,這種工業以代用品取代了來自中國的傳統產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動,作為商道的絲綢之路便失去了傳統的意義與價值。與此同時,西方的歐洲文明也在此時不斷地擴大自己在中亞的影響,中國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並且,工業革命是交通業大大發展,絲綢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帶給世界的影響,也在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中被體現。
此外,全球航海業的興起,也沖擊著絲綢之路的發展。由於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陸上行程周期長且條件艱苦,因此,陸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們阻塞了東方經中亞到達歐洲的商道,即絲綢之路。這導致歐洲一些貿易城市的衰敗,為尋求新的商道,他們開始了大航海時代。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也間接導致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衰敗。
當代,作為一條古老商道的絲綢之路已經淡出歷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黃沙之中,伴隨著的還有那西域諸國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當的駝鈴。但是,當歷史的車輪滾進20世紀,古老的絲綢之路轉型後又一次煥發出生機。在裏海,在波斯灣,從中亞到中東,約佔世界儲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發現,這些地區迅速成為世界能源供應中心。世界各種力量迅速集結,在這一地區展開激烈爭奪。古老的絲綢之路變為石油之路,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叄』 絲綢之路的發展對中國的對外貿易有何作用

絲綢之路的發展可以拉動對周邊的國家的投資建設,以及那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有利於同沿線國家地區建設自由貿易區,拓展貿易領域,肯定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肆』 關於產業用紡織品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怎麼寫論文

產業用紡織品作為紡織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不同於一般的服裝用、家用紡織品,
而是指經過專門設計的、具有工程結構特點的紡織品,具有技術含量高、
產品附加值高、勞動生產率高、
好的

『伍』 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新疆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新機遇的論文

好的吧親,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新疆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新機遇論文按照你的這個任務來完成.

『陸』 求湖州絲綢產業的現狀及發展模式(我分不多,因為實在沒多少分,對不起大家啊)

我爸爸是做絲綢的,不知道你是做絲綢的哪一塊?是原料還是成品,是進出口還是臨版近?反正現在絲的原權料節節攀升,哎,今年下大雪估計絲價又要上漲了,現狀就是不景氣,你可以可以去湖州絲綢城看看情況,發展模式主要是成品加工這塊,包括服裝,窗簾。。。。具體是進出口的,對鄰近地區的發售比較少,因為臨近地區的價格比較透明。如果還不清楚的話,問出來我去問我爸爸,分給我吧! 額,那這個你總得寫一個具體的中心吧!這樣我好比較全面的告訴你

『柒』 絲綢之路小論文

中國絲綢譽滿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陸兩路向外傳播.中外學者對陸上專「絲綢之路」的研究屬,已有不少成果,但還沒有系統地研究中國絲綢通過海路外傳,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響和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其實,中國的絲綢由海路外傳,比陸路持續的時間更長,到達的地區更廣,在歷史上的影響也更大。

『捌』 有關新絲綢之路的議論文

新絲綢之路在功能和性質上已不同於古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對中國對外開放發展戰略的新表述,其實質是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開拓發展問題。這是一項對外涉及大區域安全和經濟合作,對內關乎國家能源安全、邊疆安全、區域平衡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西部重大產業布局的國家戰略,是西部大開發國策的深化和延伸。
通過建設新絲綢之路,為中國營造一個與周邊國家之間良好的政治、國防、民族環境,將會有利於中國和中亞、南亞、西亞、歐洲地區的經濟聯系更緊密,文化更互融,政治更互信,必定會有利於國家民族團結和穩定發展。
此外,還可以推進區域間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各種互聯互通,有利於提高區域間的合作水平,激發區域內經濟增長潛力。更有利於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有利於構築以開放促進西部大開發,促進東部再改革的新格局。
從中國的歷史和絲綢之路的經驗來看,面對中國第一輪改革紅利的逐漸消失,開放就成為了推動中國改革的最有力的力量之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是中國參與新一輪全球性價值鏈創造和分工的重大舉措,是投資建設增長的最大迴旋空間,同時也能倒逼中國國內改革紅利的出現,通過改革紅利的釋放來維持中國各方面的持續發展,這將有利於中國經濟及中國周邊經濟的增長。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問題,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且挑戰大於機遇的老課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其最大的特點是戰略性、系統性、長遠性以及合作性。如何以更加深遠的眼光和更加務實的作風去把握歷史發展機遇,如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更加有效的舉措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要素配置,是我們面臨的戰略性新課題。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發與建設定位中,要從發展戰略、產業規劃、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管理水平、合作協調諸多方面去把握絲綢之路的發展機遇,要形成向西開放開發的戰略姿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生產要素流通和高端要素配置中,只有贏得要素配置的話語權、主導權才能有機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發建設,進而贏得發展機遇。

『玖』 關於絲綢之路的論文(800字)

論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絲綢譽滿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陸兩路向外傳播。中外學者對陸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還沒有系統地研究中國絲綢通過海路外傳,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響和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其實,中國的絲綢由海路外傳,比陸路持續的時間更長,到達的地區更廣,在歷史上的影響也更大。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我在就個人的初步研究,談些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時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國絲綢的外傳及其影響

從東海(今黃海)起航的船隻主要航行朝鮮和日本。據歷史記載,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時,就「教其民田蠶織作」。公元199年中國蠶種東傳到日本。公元238年倭國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中國贈送禮品,魏明帝回贈精美絲織品。這是中國絲綢作為皇帝的禮品而傳入日本的最早文獻。南朝時,中國派四名絲織和裁縫女工到日本傳授技藝。他們對日本絲織工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海船從南海航路起航,於公元前140-87年,帶了大批黃金和絲織品,途經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緬甸,遠航到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換取上述國家的特產,然後從斯里蘭卡返航。這樣,早在公元前,中國絲綢就傳入上述各國。

隨著中國政治影響的日益擴大和由於中國精美絕倫的絲綢對世界各地具有的極大吸引力,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歐洲各國都派使節到中國通好,獻禮品以求賞賜絲綢和進行貿易交換。便如,據《後漢書》記載,公元131年,今爪哇(當時的葉調國)、公元159和161年今印度(當時的天竺)和公元97、120和131年今緬甸(當時的撣國)都遣使業中國進獻方物,換得絲綢。這是中國絲綢傳入今日印度尼西亞、印度和緬甸,並通過緬甸到歐洲大秦(羅馬)的另一條途徑。

這個時候的特點如下:中國絲綢從海路外傳雖開始很早,但作為商品交換,只限於統治階級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貢貿易」為主,其數量、次數和規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達到「敦睦邦交」和擴大對外政治影響;還未注意到通過海外貿易,在經濟上能增加國庫的收入。民間的海外絲綢貿易,從外國文獻來看似早開始。而在我國史書中卻很少記載,可見絲綢作為商品生產和商業活動,還不普及和發達。

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時期----唐、宋時代(960-1279)中國絲綢的外傳

唐朝和日本、朝鮮的海上貿易較前代更加頻繁,日本的遣唐使,名義上雖是遣使貢方物而唐亦回賜絲綢作為禮品,裨上是變相的官方貿易。如802年,日本遣使270人到中國,每人賜絹五匹,共計1,350匹。從宋朝開始,出現了民間貿易。據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報告「自置船一隻攜帶各種絲綢和瓷器到日本貿易。」可見當時民間絲綢貿易已很發達。在頻繁的民間絲綢貿易的影響下,日本出現了在仿製「唐綾」(中國絲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博多織」的紡織法。

朝鮮和中國的貿易也很發達,許多來自新羅的朝鮮的人在中國楚州(今准安)僑居。當時楚州是通往朝鮮、日本的重要海港,這些新羅人經營海上運輸,為中日和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布絲綢中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唐代地理學家賈耽說,中國海船從廣州經南海到波斯灣的巴士拉港,全和需時三個月。這條航線把中國和三大地區;:以室利佛逝(今印蘇門答臘)為首的東南亞地區;以印度為首的南亞地區;以大食為首的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當時世界上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這條傳布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布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國之間的特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布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趙汝適的《諸蕃志》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兩書著者是寧代人,也有與上述相同的記載。

綜上所述,這個時期的特點表現在:中國絲綢作為商品外傳已由陸路轉向海路。唐朝開始設市舶司到宋朝又有發展,標志著海外絲綢貿易性質的轉變。除原有的「朝貢貿易」外,則以市舶貿易為主;開始從過去只注意政治上擴大對外影響,以達「敦睦邦交」,而發展到把它作為財政經濟上的一項重要收入。市舶貿易對宋政權的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為例,它占國家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絲綢貿易外,民間海商住海外進行絲綢貿易的,也蓬勃發展。絲綢作為商品生產和商業活動已經很發達。

閱讀全文

與絲綢產業對外發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