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有利於擴大文化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3分)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有利於提高人的科技和文化素養,促進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3分)
(2)①物質決定意識,我們做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建設文化強國是分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社會出現道德危機和道德焦慮等現狀而提出的戰略。(2分)②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我們要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社會道德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軌跡,所以文化強國、文化發展的舉措應順應、遵循其自然過程。(2分)③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提出文化強國戰略,提升民族道德品質體現了這一點。(2分)
③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④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什麼要將文化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把發展文化產業
引領時代潮流,引領社會輿論,引導人民健康的精神文化。
⑤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黨和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中華文化史掀開新的
答案D
此題以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文化事業得到新發展為背景專,考查學生理解屬和認識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判斷各選項觀點表述是否正確,排除觀點錯誤的選項。A項說法錯誤,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B項錯誤,我們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C項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⑥ 黨中央國務院為什麼做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決策
改革開放三十年,西方思想的沖擊太大了,影響執政根基。
所以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重振傳統文化的威信和作用力。
⑦ 急急!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原因(歷史的)
如果要問中國傳統文化保持的怎麼樣?相信很多人都會搖頭嘆息。確實,中華傳統主流文化,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風雨中,屢遭挑戰,並最終以其彈性極好保持長青,同時增加了更多的內涵。在文化的軌道上,每走一段時間,我們就要回頭看看,我們是不是離開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很遠,太遠了就容易有迷失家園的感覺。於是,每過一段歷史時期,狂熱或者殘暴摧毀傳統文明之後,在傳統文明的舊根上又生長出新的枝葉。
當前我國物質文明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名義上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軟實力確實不敢恭維。因此,在這個大轉折的時代,重塑中華文明,是必然的選擇,也是我們的責任。
如果將時間審視的維度拉的更近,在我們看來,這一千年中國主流文化遭遇四次危機。一次是蒙元草原文明的滌盪,一次是滿清漁獵文明的清洗(蒙元和滿清文化,這里只是客觀評價了他們對主流文化的碰撞,沒有貶低其意思,從現代來看,他們都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次是西方文化的圍攻,一次是文革橫掃孔家店。
前三次危機,傳統文化依然經受考驗,而文革狂熱也終將成為歷史笑料,被視為落後文明的傳統文化,在吸收全人類文明的基礎上,需要重新的振興。文化危機必然導致「禮崩樂壞」,在這種危機下地人們,喪失了精神傳統家園,新家園似乎更是烏托邦,從歷史大視野的角度來看,中國需要重新振興我們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現在搞經濟學這一塊就有這樣的毛病,你一直按著西方的模式來做學問,怎麼能比得上人家?這是人家的比較優勢(學經濟學不知道用經濟學,只會在紙上產生各式各樣的高深「學問」)。
在文明的歷史上,狂熱的文化運動只能是歷史的笑料。我們能夠hold住我們自己的文明,並且能夠有所創新,並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就已經很不錯了。我們有很多寶貝,自己不珍惜,別的國家卻視如珍寶。從歷史上看,外來文明(無論是所謂野蠻的,還是所謂先進的),無論當時多麼強悍,多麼殘暴,最終還是被歸流到中華文明的大主幹中,佛家文化如此,基督文明如此,伊斯蘭文明如此,中國傳統主流文明的肚量可見一斑。
能夠在自家根子上發展並吸納全人類的文化營養,是中國成為唯一一個保持自己文明古國依然在世的法寶。多少燦爛的古文明煙消雲散,唯有中國文明這個古化石般的文明依然屹立於世界東方,這難道不是我們的家園嗎?同樣,我們相信,不管西方文明現在多麼的強悍,中華文明一定在吸納別的文明優秀營養之後,重新樹立自己的英姿雄發。我們在世界強悍了幾千年,只是到了最近二三百年才淪落下來,但是,經歷了磨難的中華文明,將會打破各種各樣的緊箍咒,重新煥發出新精神威力。自己製造各種各樣的權威洞穴自己躲進去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需要真正承繼千年傳來的精神精華,開拓一個新世界。
只注重GDP的時代已經過去,兩眼只是盯著錢和權的民眾沒有未來。重視物質文明的進步無可厚非,但重新振奮精神文明的時代已經刻不容緩。重視精神文明需要從新方式,以市場的方式交換餘缺,重新組合文化資源,形成一種強大推動文明歷史車輪的產業模式。唯有如此,文化產業才不至於只在紙面上和論文里「發展壯大」,只有產業化和商業化,破除擺在文化企業前面的各種各樣可笑之極的文字緊箍咒,中國文化一定能夠在世界比較優勢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競爭中樹立權威,贏得尊重。在競爭中贏得價值,獲得進步。
我們注意到,在決定中,中央要求「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體味這個指示,值得玩味,值得我們去努力奮斗。商人盡其財,知識分子盡其智,官員不搗亂不愚蠢多扶持,學生多學習,工人多創造,文化強國離我們還遠嗎?當然,這需要國人真實的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