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南陽仲景文化產業

南陽仲景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1-01-11 03:42:54

㈠ 南陽張仲景故鄉是哪裡

張仲景(約公元抄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1] (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㈡ 南陽市仲景路的來歷

是南陽人民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一條路,就在醫聖祠的西邊,和南陽張衡路、百里奚路、武候路一樣的。

㈢ 南陽理工學院張仲景國醫學院是二本還是三本

南陽理工來學院張仲景國醫自學院是二本。

南陽是醫聖張仲景故里,是中醫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醫葯文化底蘊深厚。南陽中葯資源豐富,素有「天然葯庫」之美譽,得天獨厚的人文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了發展研究中醫葯事業的濃厚氛圍和雄厚基礎。

張仲景國醫學院是南陽理工學院較早設立的教學單位之一,其前身是創辦於1985年張仲景國醫大學(民辦),1993年經教育部批准並入南陽理工學院。近二十年來,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張仲景國醫學院得到了又好又快的發展。

2018年南陽理工學院張仲景國醫學院中醫學專業進入一本招生,生源質量大大提高。


學院以傳承、弘揚張仲景學術思想為辦學特色,以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中醫葯人才為目標。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匯聚了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教學設施先進齊全,是培養中醫葯專業人才的搖籃。

㈣ 如何做仲景文化的傳人論文

弘揚仲景文化,傳承大醫精神
2013年10月22日至23日,由中華中醫葯學會、中國中葯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張仲景醫葯文化節」在河南南陽隆重舉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葯學會會長王國強,河南省人大副主任李文慧,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廣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研究所所長楊士莪,以嶺葯業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中國中葯協會秘書長王桂華,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山西、安徽、廣東、雲南、貴州、江蘇、湖北、重慶、海南、陝西、甘肅等省市和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的知名中醫葯企業代表300餘人,中醫葯學術界專家、學者400餘人出席了22日舉行的開幕式。
魅力南陽:三台大戲異彩紛呈
「一方水土一方人」,張仲景文化是南陽的「人文根脈」。醫聖張仲景是具有世界人文影響力的歷史名人,研究、挖掘、傳承張仲景文化具有極其珍貴的時代價值。醫聖張仲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是他的巨著《傷寒雜病論》,迄今已無間斷傳承1800年,被稱為中醫葯的「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聖書」,而南陽醫聖祠也是中國僅有、世界唯一的醫葯類歷史名人祠廟,具有多方面價值,是重要的南陽地標文物保護實體,也是張仲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理載體。
先賢張仲景不但醫術福澤蒼生,醫德堪為人傑,治學垂範千秋,為官以民為本,而且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了「承古開新、開放包容、向善思進、文明誠信」的南陽城市精神。
緣於這些因素,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屆醫葯文化節圍繞建設「醫聖故里、美麗南陽、健康之都」的目標,以「大中醫、大健康、大民生、大產業」為主題,按照「政府指導、學術主導、社團主辦、企業運作」的原則,以學術研討、項目招商、普惠群眾等為重點,進一步傳承弘揚張仲景學術思想,著力提高醫葯文化節的學術性、大眾性和效益性。本屆醫葯文化節期間,首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系列活動、中醫葯產業項目招商推介活動、中醫葯惠民系列活動,成為令人目不暇接的三台「大戲」;同時,在本屆醫葯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張仲景基金會募捐、名醫名家義診、健康養生大講堂等多項惠及民生的活動。
開幕式:《傷寒論淺歌》手稿現身
10月22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由南陽市人民政府市長程志明主持,南陽市委書記穆為民致歡迎辭。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葯學會會長王國強發表了重要講話。
在開幕式上,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校長王慶國,南陽市委常委、副市長李建豫為中華中醫葯學會仲景學說分會揭牌。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向醫聖祠捐贈其祖父親自編撰並手書的《傷寒論淺歌》手稿。醫聖祠暨張仲景醫史文獻館館長劉海燕欣喜地說,這是繼20世紀80年代陝西中醫名家米伯讓先生向南陽贈送《傷寒論》刻版之後,張仲景醫史文獻研究收藏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醫著史料。據了解,出生於1931年的楊士莪,如今已是耋耄之年,其祖父楊鶴汀系民國時期南陽首任知府,中年辦學興教,晚年埋頭於醫學研究,著有《傷寒論淺歌》、《金匱淺歌》等醫著。
「願《傷寒論淺歌》能豐富張仲景醫史文獻庫,更希望能為後人帶來健康福祉」。帶著「傳家寶」回到故鄉,楊士莪感觸萬千。
「醫聖仲景南陽論壇」開壇:
宣讀《南陽宣言》
在僅僅20分鍾的、簡約隆重的開幕式結束後,首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正式開壇。22日上午9時許,王國強莊重地敲響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銅鑼。中華中醫葯學會秘書長曹正逵致創壇辭,他說,仲景論壇的宗旨是:依託醫聖故里南陽的人文資源優勢,匯聚高端學者專家,創造民主、寬松之學術氛圍,開展多元、開放式交流,多視角、全方位解析研討中醫葯學術、張仲景醫學的精髓內涵,培育壯大中醫葯健康產業經濟,為仲景醫學的繼承創新和中醫葯事業的全面發展提供學術智力支撐。仲景論壇的目標是:立足中醫學術,拓展國際視野,將「仲景論壇」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球中醫葯創新、仲景文化交流的主陣地,打造成為中醫葯養生健康產業的孵化地,打造成為中醫學子、社會賢達瞻拜先賢、傳承國粹的朝聖地,打造成為中醫葯實用型人才、開拓型人才的輸出地,打造成為中原經濟區中醫葯對外開放、輻射發展的示範地。
在首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開壇儀式上,中國中葯協會秘書長王桂華宣讀了《南陽宣言》。《宣言》說:「中醫葯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與疾病斗爭的經驗總結,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養生理念,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正是有了中醫葯的佑護,才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才支撐著中華文明的傳承延續。呼籲將中醫葯發展納入國家戰略,推進中醫葯全方位參與健康中國行動計劃,讓人人享有中醫葯服務。」
《南陽宣言》倡導傳承、創新與發展,注重開放、包容與共享,致力於多元對話、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現代醫學菁華,吸收跨學科研究成果,繼往開來,發揚光大,讓中醫葯在人類健康工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為期兩天:更專業、更務實、更惠民
在為期兩天的「南陽第十一屆張仲景醫葯文化節」上,記者觀察到,與往屆相比,今年的醫葯文化節體現出了「更專業、更務實、更惠民」的新亮點。
之所以說「更專業」,是指傳統中醫葯的學科特性更突出。在這屆醫葯文化節上,不但請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中醫葯界領軍人物,還請來了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專家、國際流通專家,更推出唐祖宣、吳林鵬兩名「南陽中醫大師」和王建、王新昌、劉占國、吳漢卿、宋紅旗、張煒、楊磊、鄭均山、趙青春、賈太誼此「南陽中醫十大名師」;更重要的是,為確保節會的專業性,發布《南陽宣言》,提出創設「醫聖仲景南陽論壇」,成立經方論壇國際協作聯盟,開展多維深度合作。在首屆仲景南陽論壇開壇的同時,專業性更強的中葯開發應用論壇和「三部六病」研討會一並舉行。
之所以說「更務實」,是指今年的醫葯文化節的活動密度。僅從時間上看,往年的醫葯文化節多為7天,而今年則縮減到了兩天,但從效果上看,醫葯文化節各類要達到的「目標落地率」卻顯得更高。一是在中醫葯項目信息發布暨項目簽約活動上,南陽新區管委會、卧龍區、市中醫院分別與海王集團、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葯有限公司、國葯控股南陽有限公司及台灣地區兩家公司簽訂了「現代中葯產業園區項目」、「白雲山和黃南陽大健康生態產業園建設項目」、「現代化醫葯物流中心及現代中葯產業園建設項目」、「海峽兩岸中葯產業合作發展協議」等。同時,海王東森現代醫葯物流系統正式上線。二是河南省南陽張仲景基金會現場募捐,河南宛西制葯、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深圳海王集團、中國醫葯集團等單位慷慨捐款700多萬元。三是由於年代久遠,史料匱乏,張仲景形象諸多,形態不一。這次節會解決了這一歷史問題。河南省南陽張仲景基金會和南陽醫聖祠經過長期艱苦細致的考證、研究、琢磨吸收,終使權威版張仲景像發布面世。四是由中國中醫葯現代遠程教育雜志社出資300萬元修建的仲景經方碑林在醫聖祠內奠基。碑文採用張仲景博物館珍藏的國家文物白雲閣木刻藏本《傷寒雜病論》的328個方劑,由全國中醫名家手寫每一方劑鐫刻成碑。之所以說「更惠民」,是因為在今年的醫葯文化節期間,共有來自河南全省各地的80名專家參與了義診,現場提供的中醫特色療法也超過了40種。前來應診的群眾,有病的當場診查開方;適宜現場治療的,當場或針灸或推拿或理療,這讓前來尋醫問葯的3000多名群眾,不出古城南陽,即可一睹名醫風采,充分享受了一場「中醫惠民」的饕餮盛宴!
各界聲音:
大中醫、大健康、大民生、大產業
南陽市委書記穆為民在22日上午致歡迎辭時指出,傳統的中醫葯瑰寶應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穆為民說:近年來,南陽深入實施張仲景醫葯創新工程,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屆張仲景醫葯文化節,逐步形成了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六位一體」的中醫葯發展格局。今後我們將以節會為平台,以產業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建設「中醫葯都、養生之都」的發展定位,把南陽地區的中醫葯產業提升到國家層面來發展,擴大到跨產業門類來整合,不斷推進中醫葯產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打造一個規范種植、企業引領、學術為先、文化傳承的和諧葯都,讓傳統的中醫葯瑰寶在南陽大地煥發生機,永放光芒,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穆為民在首屆「醫聖仲景南陽論壇」上所作的題為《傳承醫聖仲景文化、成就健康中國夢想》的主題演講,還圍繞「大中醫、大健康、大民生、大產業」的主題,提出了優先發展仲景服務業、建立國家健康養生CBD的概念,為南陽市健康產業的打造指明了方向。
在這屆醫葯文化節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李連達在發言中指出:中葯臨床再評價助力中葯的二次開發。他認為:「未來中葯產業大致可以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新葯創制,另外就是對現有大品種的二次開發。近年來,隨著新葯審批數量的下降,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投向已上市品種的二次開發,過去20年裡世界上的『重磅炸彈級』葯物,其中有許多是在上市後,通過系列的、精心設計的上市後臨床研究,獲得新臨床證據,尋找到新臨床定位或新適用人群,而獲得持續的市場高速增長的,並最終成為真正的『重磅炸彈級』葯物。」
同時李連達還擔憂:「目前國內企業的上市後臨床研究和上市後臨床再評價存在一些誤區,很多課題的結果對醫生來講沒有任何意義,對於市場銷售也沒有任何幫助。」
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校長王慶國認為:張仲景開創了辨證施治和個體化治療體系。他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創立了融理、法、方、葯為一體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張仲景以整體觀為指導的辨證施治的組方用葯特點,體現了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個體化治療特點;仲景辨證組方的個體化治療特點是以個體為核心,緊密結合臨床實際,有著較高的實用價值。仲景創立的宏觀辨證論治體系,是個體化治療的最早典範。《傷寒雜病論》辨證組方所揭示的疾病規律和創制的湯方證治不脫離個體情況,至今仍具有令人信服的實踐價值。」
王慶國闡述說:「張仲景還確立了與260餘首經方相對應的證候,從而使方劑運用指征由個體化到規范化,是令後人矚目的最大功績。仲景個體化辨證思維表現在病、脈、證、治的各個方面,組成了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辨證思維,為中醫個體化的辨證論治樹立了典範,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王慶國認為:「現代中醫從業者,應在全面繼承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完整地發揮個體化治療的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南陽中醫大師、鄧州市中醫院院長唐祖宣則從頂層政策的高度指出:新醫改應以普及中醫葯為基礎。他認為:「中醫葯主張預防為先、治療有效,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延長人類生存壽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方面,對目前現代醫學病因不明、療效不佳的各種疑難雜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傳染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甚至艾滋病,都顯示了中醫葯獨特的療效和顯著的優勢。並且中草葯的價格低廉,中醫的治療費用也遠遠低於西醫,具有『簡、便、廉、驗』等特點,最適合成為我國醫改的核心力量。由於中醫不需要什麼儀器設備,尤其適宜在農村和城鎮社區建立小診所,可以方便群眾就地治療,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要想使醫改取得成功,必須從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的路子。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尤其是農村收入低投入少,而中醫葯廉價安全,強調『治未病』,既具有發展的可持續性,又具有深厚的文化與群眾基礎,只有以中醫葯為基礎的醫改,才能為廣大群眾提供有效的醫療保障。」
唐祖宣還認為,醫改的中國特色,首先要體現在以中醫葯為基礎上,尤其在廣大農村以及城鎮社區,一定要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這是一條低成本可持續發展之路,也是我國醫改成功的唯一可行之路。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家已在醫改中更多地藉助中醫葯的力量了。
北京東方靈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延淮則從中葯行業的視角提出,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他認為:「目前,我國是中醫葯的發源地和中葯的最大生產國。歐、美、日本、東盟和拉美國家已成為中國中葯的主要出口市場,但是,與世界60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相比,還是非常小。令人尷尬的是,目前中葯配方在世界范圍內幾乎是免費大餐。日本人以張仲景等中國古代醫聖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210多個處方為基礎,建立漢方葯廠達200多個,所形成的漢方制劑,在國際上獲得了巨大的市場份額;中國僅佔5%,其中大部分中葯是以原料葯材廉價出口,成葯比例不足30%,而且是按食品和保健品種類出口。迄今,鮮有中葯能進入西方國家醫院處方市場。」
劉延淮擔憂:「中葯知識產權正在被大肆掠奪。比如,日本人在我國名葯『六神丸』的基礎上開發研製成的『救心丸』,其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由於中國企業沒有注冊專利,這上億美元收入就落進日本人的口袋。而中國人發明了青蒿素,沒有申請專利就在外國發表論文,反被德國人申請了專利,使我國每年損失兩三億美元。韓國人利用同仁堂牛黃清心丸配方,改變劑型,在世界上1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申請的專利,年銷售額7000萬美元。目前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有900多種中草葯項目被外國公司在海外搶先申請了專利。」
劉延淮呼籲:「如果不加快實施中葯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加強中醫葯行業的技術創新,我們將來會為吃自己祖宗留下的『葯方』而向外國人交付專利使用費!」
同樣來自醫葯產業界的深圳海王集團總裁劉占軍則呼籲我國應盡快組建區域性中醫葯檢驗檢測中心。他坦陳:「對於目前中醫葯產業,我有三個希望。一是希望按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中醫葯也要做到全產業鏈可追溯,以確保葯品安全。二是希望組建區域性中醫葯檢驗檢測中心,以解決規模相對較小的中葯生產企業都上檢驗檢測設備,投入大,效率低的問題。目前南陽市現有中葯企業13家,年產值近30億元。如果能組建一個區域性中醫葯檢驗檢測中心,對提升中成葯品質、降低運營成本大有好處。三是希望打通走向世界大市場的國際化通道。」
為期兩天的活動結束了,記者在全程參加了所有活動後感悟到,今年的「南陽第十一屆張仲景醫葯文化節」是一屆節儉務實的節會,盡管簡化了形式、壓縮了時間、減少了投入,但活動卻十分豐富,還是一場思想文化的盛宴,突出健康主題,進一步發揚光大仲景文化,並使區位、資源、人文優勢得到了進一步整合,為南陽的「綠色崛起」開辟了廣闊空間……

㈤ 南陽仲景堂醫院的醫院文化

經歷十餘年的風雨滄桑,頑強拼搏,南陽仲景堂的名氣與時俱進,以精湛的醫術,至微的服務,地道的葯材救患者濟蒼生,受到南陽及周邊地區人民和海內外僑胞友人的廣泛稱贊,以其輝煌成功的實踐詮釋了仲景文化思想的精髓。
發展中醫葯,想方設法挖掘博大精深的中醫葯文化,全力以赴的搶救保護一些瀕臨失傳中醫葯的優秀療法,土單驗方。
中醫葯是我們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瑰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弘揚仲景醫學文化,打響南陽的人文資源品牌——醫聖張仲景。逐步完善仲景堂的「六至上」的企業文化理念。即「葯品質量至上;醫療技術至上;醫葯療效至上;仲景精神至上;父老鄉親至上;患者滿意至上。」
多方宣傳
為進一步弘揚仲景堂企業文化理念,編印二十多萬冊《仲景堂養生保健農家歷》,以此為載體,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博大精深的仲景學說,介紹防病、治病、保健的基本常識,登載醫聖仲景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動人故事。從而進一步完善了仲景堂企業文化理念,弘揚了醫聖仲景醫學文化思想,樹立起仲景堂良好的企業形象。
守護與發展
在卧龍區龍興鄉最落後的後庄村,投資200萬元建立第一個全國村級仲景堂中醫葯機構中醫葯養生基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摸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同時利用中醫葯養生基地無公害農產品黑豆、黑芝麻等開發了市場暢銷的葯膳食品,最近又追加投資100萬元開發了葯膳營養辣椒粉、降脂養顏茶、美容祛斑五花粉等系列產品,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同時也較大幅度增加了當地群眾的收入。

㈥ 南陽仲景商城扒了搬哪裡

暫時還沒有搬遷的計劃,

前段時間修路拆遷了一部分而已。

如果考慮到要搬遷,大概的區位一個是位於伏牛路的栗河物流園區
一個是西部的光彩大世界附近。

㈦ 南陽仲景堂有幾個

有三個
文化路和七一路交叉口向北50米一個,200米又一個,這兩個的中間(是橋)路西有一個。

南陽大豫人才網

㈧ 南陽張仲景的故鄉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1] (今河專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屬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閱讀全文

與南陽仲景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