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總結

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總結

發布時間:2021-01-10 23:31:34

『壹』 當今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十大趨勢是什麼

據國內有關食用菌專家分析,當今食用菌業的發展方向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品種多樣化

目前,我國規模栽培的食用菌有20餘個品種,近年來還有些新品種馴化栽培成功。要在目前品種結構基礎上,積極推廣具較高經濟價值和市場潛力大的新品種。

(2)資源持續化

要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發展菇耳專用林,充分利用果、桑業下腳料及農作物秸稈,擴大袋料栽培;通過對食用菌營養生理及原料成分的分析,研究合理的栽培配方,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菌種優良化

我國食用菌生產仍存在「重產量、輕質量」的傾向,致使一些食用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同時,在菌種選育方面的科研力量較為薄弱,生產品種的更新換代相對緩慢。加快優質、高產、抗病、抗蟲、耐貯等優良菌株的選育,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必由之路。要不斷通過國際交流,引進國外新菌種和先進的育種技術,並開展野生菌種的馴化研究,研究有我國知識產權的菌種。

(4)生產規模化

食用菌生產將由傳統的家庭副業向產業化、集約化轉變,採用合作經營方式,擴大生產規模。有條件的地區要搞「一鄉一品」,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有實力的企業可進行工廠化栽培。統一供應原輔料、統一培育供應菌種、統一加工流通,形成規模優勢,提高市場綜合競爭力。

(5)質量標准化

產品的市場流通要與國際市場接軌。菌種和產品質量都要按照行業標准進行檢驗,菌種要實行生產和經營許可證制度;產品要進行注冊商標,零售要有包裝,樹立品牌意識。

(6)管理嚴格化

栽培管理要有技術操作規程,尤其要加強預防雜菌污染和對生產投入品的限制,每個環節建立責任制,嚴格管理。

(7)加工增值化

加大對食用菌加工產品的研發力度,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實現增值,向保健食品、葯用品方向開拓新產品。

(8)市場網路化

主產地區培育食用菌加工龍頭企業,出口創匯;產區建立專業交易市場,在銷往地城市建立批發、倉儲公司,在菜市、超市設立食用菌專櫃,健全信息與市場體系。

(9)菇餐大眾化

廣泛宣傳食用菌的營養及食療價值,開設食用菌專業餐館、連鎖店,在飯店餐館有食用菌菜譜,食用菌進入家庭餐桌,擴大消費。

(10)貿易國際化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擴大產品出口創匯,還可以到國外辦菇場。

『貳』 怎樣實現中國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里給你推薦一篇文章,僅供參考。
一、庭院栽培與工廠化生產相結合

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和農業特點而言,有些地區發展食用菌生產應以庭院為主。在農村,每戶農民都有田地、農作物秸稈和剩餘勞動力,冬季室內養菌,春季室外栽培,也可將食用菌和糧食作物、蔬菜間作套種。例如:河北省興隆縣大河南村的農民在玉米地里套種平菇,連續3年獲得成功,畝產菇900~1050公斤,並使玉米增產18.7%。林區可以林副產品為原料,利用林陰地搞林菌復合經營。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可以進行工廠化生產,建立食用菌開發公司等社會化服務體系,集供菌、培訓、技術服務於一體,產、供、銷一條龍。如河北省以冀州為發展中心的真姬菇、以平泉縣為發展中心的滑菇、以雄縣為發展中心的平菇、以靈壽為發展中心的白色金針菇等均已初具規模。

二、引進新技術,開發新品種

目前我國約有720種食用菌,能進行大面積栽培的只有30多種,而且栽培技術落後。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食用菌生產單產低、質量差。今後要依靠科學技術,加大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培育高產、優質、高效的食用菌良種,將細胞工程、基因工程、雜交育種等高科技手段應用於食用菌生產。石家莊有關單位就同河北師大生物系聯手,利用玉米秸稈成功地培育出雞腿菇。

三、抓好精細加工,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

我國食用菌加工以鹽漬、烘乾、罐頭等粗加工為主要方式,加工的後食用菌價格低、經濟效益差。近幾年食用菌加工業雖有所發展,但其產量和規模較小。以河北省為例,全省食用菌總產量達15萬噸,深加工率僅為10%左右。菇賤傷農的問題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食用菌加工應加大開發力度,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增加品種。科研單位要和企業攜手開發系列葯品,使食用菌向保健食品、飲品、大眾食品全方位、多元化地滲透,構建面向千家萬戶的「餐桌工程」。在生產、加工、包裝、儲運及經營等一系列過程中要逐步實現科學化、標准化,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

四、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原則是既滿足當代人又不損害後代人需求的發展,其基本出發點則是善待自然,在發展食用菌生產的同時,保護好森林生態系統。目前在食用菌生產領域,以破壞森林資源來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現象還大量存在。一方面,一些傳統食用菌的生產區過度採集食用菌,面臨自然資源匱乏的問題。另一方面,盡管國家提倡食用菌生產使用枝椏和下腳料,但在一些地區仍沿用著傳統的段木栽培法。如我國現年產黑木耳干品達3萬噸,其中段木栽培的約占總產量的2/3。段木栽培黑木耳至少要消耗木材220萬立方米。從20世紀50年代使用段木栽培黑木耳一直延續到現在,40多年種植木耳累計消耗的木材量,相當於整個大興安嶺的森林覆蓋量。食用菌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木材,食用菌生產區應盡快發動群眾植樹造林,在房前屋後、田邊地頭、荒地灘地種植小灌木、速生豐產林,建立食用菌原材料基地,改造和建立新的生產模式,使食用菌生產走高效、低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叄』 食用菌發展的歷程

中國食用菌機械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機械化、工業化是世界食用菌生產發展的共同趨勢,是進入21世紀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最大主題,這是市場的呼喚,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是中國從食用菌產量大國向產業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中國食用菌生產機械化的探索與研究正逐步走上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道路。
一、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的發展歷程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的研究起步較晚。美國在二戰之前就已廣泛應用簡單機械於雙孢菇生產,二戰後率先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並迅速帶動了其它發達國家。我國食用菌生產機械的研究開發從無到有,先後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 初始開發階段(50年代—70年代)
這一階段我國的食用菌主要完成了野生採集到木段栽培,木段栽培發展到代料栽培。這個階段的食用菌機械廠家主要是當時的農機廠、校辦廠生產的用於木段生產的打眼機、製作菌種用的裝瓶機、小型的滅菌設備。應用的省份主要是福建、浙江等省。70年代代料栽培興起後,食用菌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出現了枝椏切片機、秸桿粉碎機、切粉兩用機、拌料機、裝袋機和一些簡易的滅菌和噴灌設備及烘乾設備。
2、引進吸收消化階段(80年代—90年代末)
這一時期,我國食用菌產量迅速增加,品種不斷增多,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一些食用菌集中產區和生產大戶及龍頭企業逐步出現,社會化分工已露雛形。這些變化促進了食用菌機械的發展。
我國先後引進了西方國家的雙孢菇生產線,我國台灣省菇農相繼在北京、上海、廣州建起了金針菇工廠。還有一部分從業者為改變等季節生產保證鮮菇常年上市而上馬的簡易生產線或出菇房。近年上海的天廚,豐科等菇廠引進國外設備,自行投資建廠。他們為中國食用菌產業走向工業化、標准化率先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3、質量提高階段(2000年以後)
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食用菌生產大國,食用業已成為我國一些市縣的支柱產業,傳統的、分散的、靠天吃飯的落後生產狀況所創造的效益已達極限,單單靠消耗資源和拼勞力取得的簡單、初級栽培效益正在被行業所淘汰。
採用機械化、工業化生產符合標準的食用菌已引起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的重視,這既是市場的呼喚,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進入新世紀,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生產建設正在加快,各級政府也在資金政策上培育龍頭企業,完成原始積累的菇農正在向機械化生產轉變。在別的領域完成原始積累的投資者從事食用菌的越來越多,這些人一上馬就是高起點、工業化。樂觀地講,中國食用菌機械化生產已到了質量提高階段。
這個階段的食用菌機械已覆蓋了食用菌制種、栽培、加工等各個環節,包括菌種發酵、空氣凈化、培養基製作、菌包生產、環境控制、產品干制、保鮮及深加工提取等,形成了由原料生產到菌種製作和菇房溫濕光風自動控制及加工的較為完整的體系。
二、中國食用菌機械的現狀
我國食用菌機械生產起步晚、起點低,發展中有先天不足,也有近二十年我國食用菌快步發展帶來的大好機遇。承認不足,把握機遇才能使中國食用菌機械生產走向健康快速發展之路。
我國食用菌機械生產存在很多先天不足:
一是食用菌機械研製生產單位良莠不齊、規模小、實力差、科研人員和設備設施不到位,停留在簡單農機水平狀態上的多,模仿復制的多,有很多企業生產的食用菌機械竟連標准都沒有。笨重、低效、不安全,嚴重製約著食用菌機械的發展。
二是食用菌從業人員對食用菌機械化生產認識不夠,缺乏投資意識,寧可重復投入沒保證,不一步到位標准化,造成大量原料和勞動力的浪費,產品沒標准,效益沒保證。
三是行業沒標准。一些粗製濫造的偽劣假冒設備靠廣告,靠低價格去贏取行業買便宜貨的心理。因這些設備沒標准、沒質量、沒服務造成用戶的損失,擾亂了食用菌機械的市場。
我國食用菌機械生產正呈現如下趨勢:
1、多元化:
一是開發主體多元化。既有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又有企事業單位,既有國家研究機構又有民間科研組織,既有國內投入又有外資企業投入。
二是適應品種的多元化。目前世界各國食用菌機械化栽培品種較單一,歐美是雙孢菇,日、韓是金針菇、秀珍菇,我國有四十多個食用菌商品化栽培品種,每個品種又有多種模式,既有草生菌模式又有木生菌模式,既有床栽模式又有袋栽模式,既有室內栽培模式又有園田式栽培模式。
三是自動化水平的多元化。我國食用菌生產處於小農生產向工業化生產的轉型期,我國食用菌生產主體生產方式十分復雜,既有千家萬戶手工作坊式生產,又有半機械化生產場,又有自動化現代菇廠,菇廠規模從小到大相差懸殊。
2、標准化:
食用菌機械國家、行業和企業標准正逐步建立,開發單位大力申辦國家專利,食用菌生產企業法規的逐步健全,使食用菌機械朝著標准化方向發展。比如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僅食用菌機械方面向國家技術監督部門申辦的企業標准達20多項,注冊商標10枚,專利30多項,並開始向國外注冊專利。
3、國情化:
發達國家的食用菌生產機械,投資和運行成本昂貴,自動化水平高,特點是大、洋、貴,且品種單一。很難適合中國的國情。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食用菌生產機械,使之適於中國的投資者、適應中國的多品種,特別重要。
4、國際化:
近年來,我國研製的許多先進機械設備不斷被世界各國引進。發達國家要逐漸發展多品種栽培,一些發達國家食用菌生產水平與我國相近,都需要中國小、精、廉的食用菌生產機械,比如全禾菌業的液體菌種培養器及標准化菌包生產線已銷往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機械化、標准化是中國食用菌產業強大的必由之路
中國食用菌業隨著市場的變化、生產技術的變革,到了戰略轉折和革命的時候了,單純追求產量的時代正在結束。我們採用傳統思維、傳統模式、傳統技術,靠透支資源,拼勞動力追求產量的方式必將被淘汰。中國食用菌的出路就是工業化、標准化,在種植業、養殖業、食用菌業中,最易工業化的是食用菌業,他不像植物天天需要陽光,不像動物天天需要飼料,制好培養基,分解吸收完成一個生命周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正在拉動食用菌產業的革命,催生新的產業模式。
中國食用菌只有實現了機械化才能實現標准化,中國食用菌實現了機械化、標准化之日就是中國食用菌產業騰飛之時

『肆』 食用菌發展趨勢

種植戶沒法轉型 只能覺著不賺錢了就不幹了 反正投資成本低 該賺的錢也賺了
工廠專化的食用菌絕大屬部分公司是不賺錢的 最近幾年ZF補貼的很多 還有公司老闆自己想點門路 通過食用菌生產盈利的並沒有幾個有也是上海那些起家比較早 技術比較高的廠家 廣東福建那邊也有所謂的工廠化的 但是規模都比較小 生產方式比較落後 比較好的是他們成本低 可以賺錢
現階段種植戶就是考慮降低成本提高產量 並且減少資金投入 大面積降價隨時可能到來 及時想好後路

『伍』 我國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勢有哪些

我國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勢
有如下幾點。一,原材料資源豐富。二食用菌人工種植歷史悠久。栽培技術經驗豐富。三,土地資源豐富。四。勞動力相對比較便宜。五,市場需求量大。

『陸』 誰能幫我回答兩個問題:1、食用菌菌種選育現狀。2菌種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中國現代菇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之後,在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的重視下,給中國的菇業--這種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產業帶來蓬勃發展的生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方針為我國菇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國家科技部實施"星火計劃",農業部實施"豐收計劃",教育部實施"燎原計劃",各省市實施"扶貧計劃",農村實行種植結構調整,啟動"白色農業工程"和國務院提出"開發大西北"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中,都把食用菌的科研和生產列為重點扶持項目。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我國的全體菇業同仁,科技人員和1500萬菇農,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食用菌的道路,經過半世紀努力,使我國菇業一直保持欣欣向榮、持續發展的局面,並躍居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之列,為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豐富城鄉人展的物質供應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外匯收入、開發新的食品資源和葯品資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一、歷史回顧
1.60年代根據內貿部(商業部各省市供銷社)和外貿部(中國土畜產糧油進出口公司)(各省市外貿局)、醫葯公司提供的國內外需求的信息,各地的農業局、食用菌協會,食用菌生產領導小組或辦公室立刻發動和組織傳統的有出口價值的食用菌商品生產,群眾習稱發展三菇兩耳一茯苓(蘑菇、草菇、金針菇、白木耳、黑木耳、茯苓Wolfiporia cocos)。70年代根據國內市場,重點抓栽培材料豐富、栽培方法簡單、群眾歡迎的品種,群眾稱"五菇三耳一茯苓"(蘑菇、草菇、平菇、金針菇、鳳尾菇、白木耳、黑木耳、毛木耳、茯苓)。
2.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根據各地的資源,大力提倡合理採集和利用野生(天然的)食用菌資源,特別是至今還無法人工栽培的各種內生或外生菌根性食用菌,如紅菇(Russula vinosa)、青頭菌(Russula virescens)、鬆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牛肝菌(Boletus elis)。
3.系統總結傳統食用菌香菇、黑木耳、銀耳的栽培經驗,進行技術革新,大力普及科學種菇知識。
4.利用現代生物學、微生物學知識與技術,分離培養出各種可以人工栽培的木生或草生的野生食用菌菌種,進行人工馴化,使之變野生為家栽。80年代,隨著栽培品種的增多,常規品種難於銷售,三明真菌研究所提出大力發展珍稀食用菌的建議。
5.我們強調科研和生產(栽培)相結合,提倡科技人員必須實踐--實踐--再實踐,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們提倡科研所的工作人員深入生產區,總結群眾實際的生產經驗,並跟蹤和借鑒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各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來提高我國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和生產者的水平,
6.作為重點生產資料的菌種生產。我們強調生產單位(菌種場)或生產人員,必須有事業心、責任心、良心和愛心,必須向菇農提供優質沒有雜菌污染的優良菌種,不許用劣種、假種坑害菇農。
7.在人才培養方面,華中農業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山西大學、福建農學院等部分教師長期從事食用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並先後開設食用菌的專業班、進修班,有條件的還招收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同時建立許多專業的科研機構,如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三明真菌研究所,商業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輕工業部食用菌研究所,福建輕工研究所,以及各省市縣的食用菌研究所、民辦研究所、試驗站。他們帶動全國近3000萬菇農,把生產和研究逐步引向深入,並在生產實踐中,有所發明、有所創新。許多栽培工藝、新模式、新技術都是他們創造發出來的,他們既推動食用菌的發展,又成為食用菌生產的行家裡手。
8、此外,各地還創辦了各種食用菌雜志,如上海的《食用菌》與《食用菌學報》,昆明的《中國食用菌》,以及《浙江食用菌》、《江蘇食用菌》、《福建食用菌》等,發表了數萬篇的論文、報告、譯文,既交流了經驗,又促進了食用菌發展。
二、發展現狀
食用菌已成為中國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是種植業中僅次於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類產品,總產值達200多億元。現在,中國食用菌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亞洲出口總量的80%,佔全球貿易的 40%。2001年全國食用菌產量達到781多萬噸, 2002年其產量為876萬噸,加工後的總產值 408億元。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食用菌生產大國,除產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種類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在中國進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約有六十餘種,例如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香菇(Lentinula edodes)、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鳳尾菇(Pleurotus pulmonarius)、秀珍菇(Pleurotus spp.)、滑菇(Pholiota nameko)、竹蓀(Dictyophora spp.)(棘托竹蓀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長裙竹蓀Dictyophora insiata、短裙竹蓀Dityophora plicata、紅托竹蓀Dictyophora rubrovolvat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銀絲草菇(Volvariella bombycina)、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姬松茸(Agaricus blazei)、杏鮑菇(Pleurotus erygii complex)、阿魏蘑(Pleurotus ferulae)、白靈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灰樹花(Grifola frondosa)、皺環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長根菇(Oudemansiella radicata)、雞腿蘑(Coprinus commatus)、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等。
中國的食用菌重點產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和四川等省(見圖1)。全國有兩個省年產量超過100萬噸,3個省超過 50萬噸,6個省超過30萬噸,4個省超過10萬噸。但是,全國食用菌的生產發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區發展尤為緩慢。
圖1 中國食用菌的重點產區分布圖
食用菌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農產品。據國家海關總署統計,2002年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量為38.21萬噸、出口值4.63億美元、平均換匯1213.03美元/噸。
2002年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到11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香菇(干)出口6648 噸,創匯4148萬美元,佔世界香菇貿易額的80%;黑木耳(干)出口7767噸,創匯2507萬美元。出口到世界各大洲的出口量與出口值所佔比例見表1。出口量在萬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12個:日本、香港、韓國、德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美國、義大利、荷蘭、俄羅斯聯邦、愛沙尼亞和台灣省。出口值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15個:日本、香港、德國、韓國、義大利、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俄羅斯聯邦、愛沙尼亞、台灣省、法國、印度。
表1 2002年我國食用菌出口量與出口值
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出口量55.98%31.07%8.12%2.65%1.46%0.85%
出口值63.46%25.48%7.44%2.03%2.47%0.56%
按2002年海關統計目錄,在與上年可比的15種產品中:出口量增長的產品有6種(表2),出口量下降的產品有9種(表3)。出口值增長的有9種(表4),出口值下降的有6種(表5)。
表2 2002年出口量增長的食用菌產品
茯苓干木耳小白蘑菇罐頭非醋方法製作或保藏的塊菌干銀耳冷凍松茸
44.87%15.77%7.68%5.54%1.29%0.70%
表3 2002年出口量下降的食用菌產品
鹽水小白蘑菇其他干蘑菇及菌塊(包括香菇)鮮或冷藏菌塊冬蟲夏草其他暫時保藏的蘑菇及菌塊未列名主要用作葯料的植物(包括靈芝)鹽水松茸其他傘菌屬蘑菇罐頭其他非醋方法製作或保藏的傘菌屬蘑菇
64.99%56.56%51.03%46.28%32.27%24.40%3.26%3.12%2.81%
表4 2002年出口值增長的食用菌產品
其他傘菌屬蘑菇罐頭茯苓冬蟲夏草小白蘑菇罐頭干木耳鹽水松茸冷凍松茸干銀耳其他非醋方法製作或保藏的傘菌屬蘑菇
55.27%49.14%31.30%28.75%26.13%20.61%13.88%3.18%0.63%
表5 2002年出口值下降的食用菌產品
鹽水小白蘑菇鮮貯或冷藏菌塊其他暫時保藏的蘑菇及菌塊其他干蘑菇及菌塊(包括香菇)未列名主要用作葯料的植物(包括靈芝)非醋方法製作或保藏的菌塊
60.56%44.64%37.71%36.81%10.15%2.71%
三、展望
從新中國成立到二十世紀末,短短的五十年間,中國的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中國的食用菌產業在科研、產品質量、產品價位、深加工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差距。要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還需要不斷努力,繼續拼搏。我們必須認真總結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克服我們的缺點,改進我們的組織、管理,並努力借鑒和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今後我們必須逐步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對國內外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的研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必須知道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種類、數量)來組織各地的食用菌生產,防止盲目生產,單品種一哄而起,菇賤傷農,挫傷生產者的積極性。
2、把扶貧式粗放型千家萬戶小規模的栽培模式,逐漸向專業化集約型的栽培模式轉變,按照各省市"十五"規劃的要求,充分利用各地的溫、光、水、氣、物等自然資源,發展各具特色的市縣食用菌產業,在鞏固歷來常規的傳統品種如香菇、蘑菇、平菇、草菇、金針菇等的同時,適當栽培一些珍稀食用菌,既要滿足廣大工薪階層的消費水平,又要滿足高薪階層酒家、賓館的特殊需要(如白靈菇、杏鮑菇、茶薪菇、真姬菇等)。不要單單追求產量,而應重點放在提高產品質量。
3、建議各地增加科技投入,組建國家級、省市級專業科研所和地方民營的科研所。目前,分散在各省市的專業研究所面臨經費短缺,人員老化,或退休或轉制的多重壓力,科研人員後繼乏人,尤其是高級研究人員更為缺乏,各地應把培養人才作為一項長遠的投資來抓。
4、加強菌政管理,逐步建立菌種(新品種、新菌株)注冊登記制度,保護育成者或單位的合法權益;建立審定菌株的菌種生產制度;嚴禁無證生產銷售偽劣菌種坑害菇農。
5、我國加入WTO後,食用菌產品出口,除面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外,技術壁壘(綠色壁壘)明顯增多,食用菌產品的安全性對其出口的不利影響更加突出,應當引起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必須加強食用菌病蟲害的綜合管理,禁止使用各種危害人體健康的農葯如滴滴涕(DDT)、樂果(Dimethoate)、多菌靈(Carbendazim)、甲胺磷(Methamidophos),各種未經安全檢查及衛生部門批准使用的各種自製的殺菌劑,禁止使用有殘留的重金屬元素如砷(As)、汞(Hg)、鎘(Cd),生長激素、抗生素(Antibiotics)等。
6、加強各省市縣食用菌的資源普查。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為引種、馴化、育種和栽培提供本國的種質資源。開發可以人工栽培的木腐菌、草腐菌、充分利用並合理採集現在還不能人工栽培的各種菌根型食用菌。
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應逐步重視食用菌生物學、生理學和遺傳學方面的研究,為選育優良菌種和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提供理論依據和相關技術措施。
7、大力開發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天然、營養、保健、安全"要求的食用菌新品種。
8、開發食用菌栽培的新原輔材料(基本材料、輔助材料、增量材料、營養源材料、增氧劑、吸水劑),研究新配方,保護有限的闊葉樹資源(結合當前退耕還草還林工程)營造食用菌專用林,充分利用各地野生的碳源植物(如各種禾本科野草),各種野生的氮源植物(如豆科植物),但不得使用轉基因的輔助材料。
9、加強各種食用菌機具的研製,提高勞動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勞動強度。
10、加強食用菌廢培養基的綜合利用研究,保護各生產區的生態環境。
11、加強食用菌的深度加工研究。食(葯)用菌含有多種功能獨特的活性成分(例如香菇多糖、靈芝多糖、灰樹花多糖等),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這些活性成分提取出來造福人類。
食用菌是人類現在與未來重要的食品與葯品來源,我們願意與世界各國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世界菇業的發展。
(謝謝!)

『柒』 當前,我國食用菌產業主要存在著哪些問題和不足

(1)科研滯後,產品檔次低

有些地方科研滯後於生產,科研脫離於生產,關門搞科研,埋頭抓生產的現象仍然突出,使育種水平、栽培技術仍停留在較為原始的水平上,忽視了知識的更新和品種的改良,總產量上去了,但轉化率低,品質不優,加工水平低,產品的市場適應能力差。

(2)分散發展,無序經營

很多地區的食用菌業是以農民自發生產經營為基礎的,因此缺乏根據當地資源合理配置的區域化布局,缺乏統一協調和宏觀調控手段。一些政府部門為了短期出成績,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規模,不顧當地資源和氣候、技術條件和市場適應能力,結果造成轟轟烈烈上馬,又無聲無息下馬,使農民怨聲載道;在流通領域內,無穩定暢通的渠道,缺乏有序的經營管理和有效的信息服務,使產供銷不能很好地銜接。有些地區,這種盲亂無序的狀態尤為突出,你搞什麼品種,我也搞什麼品種,你在哪裡收購,我也緊隨其後,你爭我搶,一會兒相互抬價,一會兒又互相壓價。產品多了就疾聲呼呼大砍特砍,產品少了就鼓動農民大上特上,結果搞得商家或大哭大笑,或兩敗俱傷,菇農也終日惶惶,不知今後種什麼好,最終受害的還是菇農。

(3)沒有標准,缺乏品牌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長期以來,有些地區的食用菌栽培和加工技術落後,產品沒有採用國際通用標准,也沒有建立自己的行業標准體系。人們只為關心產量多少,產值多少,卻忽視了轉化率和加工產品質量、檔次的提高。產品如此,技術、菌種、物資、設備、生產同樣缺乏標准。大量的劣質產品充斥市場,僅有的優質品又缺乏品牌包裝和保護,品牌意識的淡漠,加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欠缺,假技術、假信息、偽劣菌種、偽造設備充斥市場、魚目混珠、屢見不鮮,致使技術密集型的食用菌業,其科研卻在低水平上徘徊。我國加入WTO後,這種現象的解決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4)缺乏行業合作和產業龍頭

行業內部以自我為中心,各自為政,不講配合,形不成拳頭,形不成合力。重復科研,重復生產,競相比價,互相拆台。據統計,全國現有大大小小幾萬個菌種場,上萬個加工廠,這樣一個龐大的隊伍沒有核心、沒有標准、沒有規劃、沒有管理,菌種及產品質量低劣可見一斑,必然會出現坑農害農等欺騙行為。這種欺騙行為在菌種出售、技術推廣、產品回收等領域表現得更為突出。究其原因,作者認為是當地缺少主管部門的管理和龍頭企業的主導,造成科研膚淺、生產分散、競爭無序、管理混亂。由於企業不佔核心主導地位,技術創新遲緩,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差,產品深加工上不去。

『捌』 為什麼說食用菌產業在農業生產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具體記述食、葯用菌最多的國家,也是有關物種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領土遼闊,地形復雜,各地距海遠近差異很大,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特點,是菌類良好的滋生地,孕育著豐富的食用菌資源。目前,我國已知食用菌近950種,其中人工栽培和菌絲體發酵培養約100種,葯用蕈菌及試驗有效的500種(卯曉嵐,2001)。按照Hawk Worth(2001)提出的估計方法估計,我國蕈菌可估計為13000種,佔全球估計數9%,食用蕈菌約為6500種。

食用菌已成為中國農業中一個重要產業,是種植業中僅次於糧、棉、油、菜、果的第六大類產品,超過了茶業與桑蠶業。多年來,食用菌產業為當地農業增收、財政增長、企業增效,以及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04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達103.87 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65%以上,產值達437.84億元,出口創匯6.22億美元,出口量占亞洲出口總量的80%以上,佔全球貿易量的40%以上(中國食用菌協會,2005)。

有些專家把食用菌產業比喻成大農業的「垃圾處理場」,意思是說食用菌生產能科學而有效地利用農業、林業、畜牧業的秸稈、枝條木屑、畜禽糞便等「垃圾」,這個比喻很貼切。據統計,我國農作物秸稈(禾穀類、豆科類、錦葵類)積累量約3.7億噸,林副產品數量上億噸。除用於機械還田、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秸稈氣化和工業原料外,每年仍有2000多萬噸以粗纖維的形式存在,任其在大自然中自生自滅。污染環境、佔用土地、影響交通……,從物質和能量的利用角度看,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了光、熱、水、肥、氣,所積累的光合產物卻有75%~90%是不能被人體所直接利用的秸稈和糠殼。而食用菌生產正是將這些「垃圾」按照科學的配方組合起來,食用菌菌絲體在纖維酶的協同下,將農作物秸稈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最能起到降解作用,並將碳源轉化成碳水化合物,氮源轉化成氨基酸,生產出集「美味、營養、保健、綠色」於一體的食用菌產品,使高蛋白有機物進入新的食物鏈。分解後的廢料施入大田後,可大大提高地力肥力,增加土壤腐殖質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結構,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同時,這些廢棄的培養料因含有大量蘑菇菌絲體,散發著濃郁的蘑菇香味,營養豐富,經處理後可作為畜禽的飼料添加劑,還可用來培養甲烷細菌產生沼氣,用來養殖蚯蚓,蚯蚓又可作為家禽的飼料,魚、蝦的餌料,家禽的糞便又可栽培食用菌,進入了新的生物循環(圖1-1)。這樣,有了食用菌這一環節,便形成了一個多層次搭配、多環節相扣、多梯級循環、多層次增值、多效益統一的物質和能量體系,構成了食物鏈和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如每年發展雙孢菇棚1萬個,每棚實用面積為200米2,就能使1萬個家庭脫貧致富,可消耗廢棄秸稈1億多千克,解決2萬餘人的勞動就業問題,總產值可達7千萬元人民幣,而且生產完雙孢菇後的廢料還田後,可節省復合肥 1500餘噸,使每千克秸稈增值10倍以上。這充分說明了食用菌產業在廢物利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圖1-1 食用菌在農業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

(蔡德華,1995)

所以說,食用菌產業是生態農業的典範。不僅如此,由於食用菌生產過程中需水量很少,又是典型的節水農業;由於它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效益高,技術簡單、管理方便、栽培場所靈活,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又是一種高效農業;又由於食用菌具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行業優勢及「美味、保健、綠色、安全」的產品特點,在國外被譽為「植物性食品的頂峰」,我國的食用菌產品在國際上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它又是一種創匯農業。

2003年12月,國家領導同志在視察山東省定陶縣馬集鎮雙孢菇生產基地時,對該縣以食用菌生產為突破口,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區域布局,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和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姜春雲同志在考察了北京市朝陽區食用菌生產基地後強調指出,「食用菌在我國既是一個傳統產業,又是一個新興產業,也是朝陽產業,發展潛力很大,前景廣闊,應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

『玖』 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提案怎麼回復

這個需要你認真的調研了。根據你所調研的食用菌產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你對改變這些現狀有那些意見建議實話實說就可以了。

『拾』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如何有何特點

當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很多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在發展上呈現出如下特點:

(1)食用菌生產品種日趨多樣化

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食用菌生產發展緩慢,且一直呈區域性單一品種發展的局面,如山東的平菇生產、福建的雙孢菇生產、浙江的香菇生產及東北地區的黑木耳生產等。經過近10多年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有力推動下,全國各地的新品種、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各地也注重了品種結構與區域布局的完善與構建。我國迄今代料栽培的種類,如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mda edode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平菇(Pleurlus osrtealus)、美味側耳(Pleurotus sapis)、鳳尾菇(Pleurotus plumonarius)、亞側耳(Hohenoueheha serolina)、榆黃蘑(Pleurolus citrinopileatus)、黃白側耳(Pleusolus comucopiae)、鮑魚菇(Pleurolus abalone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銀耳(Tremella fuoiformi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灰樹花(Grifola frondosa)、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棘托竹蓀(Dictyophora ochinovolvala)、茯苓(Wolfiporia cocos)等的生產得到鞏固和發展,各種新開發的珍稀食用菌如雞腿菇(Coprinus comatus)、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皺環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刺芹側耳(Pleruolus erynggii)、阿魏側耳(Pleurolus ferulae)、真姬菇(Hypazigus mamoreus)、楊樹菇(Agrocybe aegerita)、茶薪菇(Agrocyoe chaxinggu)、巨大口蘑(Tricholomu giganteum)也普遍應用於規模生產,促進了我國菇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黃年來,2000)。

(2)以傳統的季節性栽培向反季節周年生產發展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菇農生產經驗的不斷積累,在經濟效益及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傳統的季節性生產模式已被打破,季節安排越來越靈活。在對各品種生物學特性及市場規律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很多地方開始進行了夏香菇、夏平菇、高溫蘑菇及深冬菇房增溫栽培的推廣與發展,各品種尤其是珍稀品種的工廠化、反季節生產發展迅速。此外,在品種選育、栽培模式改進等方面也都有頻繁的技術革新,使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成倍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3)以傳統的栽培模式向立體高效模式發展

我國傳統的栽培模式是以室內菇房栽培為主導的,近10多年來,各種各樣的栽培場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發展,如雙孢菇生產目前可在廢棄房屋、養殖場、地溝棚、簡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場所進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栽培由室內吊袋轉移到室外畦式地栽;夏香菇、高溫平菇、靈芝等中高溫型品種的室外豐產林、桑園、果園、玉米等高稈作物、芸豆等高蔓作物的立體組裝復合種植。同時在食用菌行業內部也形成了科學的多層次間混套輪作種植體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內吊袋木耳,金針菇、平菇廢料種植草菇等菌—糧、菌—菜、菌—菌間作或輪作。

(4)由自發分散的家庭副業向支柱產業發展

10多年前,我國的食用菌生產還處在分散的、自發的一般家庭副業。隨著該行業體系和規模的逐步完善和擴大,也逐漸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部分縣、鄉及時地出台了系列發展措施,相繼確立了規模拉動、科技推動、龍頭帶動、政策驅動、市場牽動的發展戰略,宣傳引導、組織發動、參觀學習、試驗示範、推廣上規模,周而復始。到目前為止,已成為很多縣、鄉的支柱產業,且建立了規范的組織領導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市場營銷體系,對我國的食用菌行業進入規范化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由粗放的經營管理向產供銷一條龍,科工貿一體化方向發展

在以前,由於政府部門和從業人員對該行業的認識程度不足,缺乏經營、管理經驗及統一協調和宏觀調控手段,也有地方政府部門缺乏長期規劃和長遠目標,曾一度使當地食用菌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但凡是能始終以菇農效益為中心,遇到問題能正確對待的地方,食用菌產業都能穩步、健康地發展。很多地方政府和當地食用菌科技、加工龍頭企業已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在食用菌科研、技術、推廣、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計協調產供銷關系,加強了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力度,為菇農的生產保駕護航。當前,越來越多名副其實的食用菌生產專業縣、專業鄉、專業村異軍突起,加工流通企業層出不窮,逐步形成了集約經營、規模發展、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格局。

(6)食用菌產品的國內外市場日益活躍

食用菌產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葯效、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保健食品,被國際營養學家推薦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及膳食結構的改善,國際市場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日趨活躍,我國食用菌產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圖1-2)。在國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消費量每年以7%的速度持續上升,在這樣一個具有 13億多人口的國家內,其市場潛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再者,我國加入WTO後,在給我國帶來全局性戰略利益的同時,也使許多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這就迫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不斷向縱深發展,傳統的農業結構和種植模式將受到嚴峻挑戰,糧、棉、油等大宗產品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這為這種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為特點,及以科技含量高、資源利用率高、投入產出比高、商品率高、加工增值高、綜合效益高為優勢的食用菌產業騰出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的食用菌產品以質優價低、產量大的優勢,將為世界各地的消費需求提供方便。為此,我們的市場將更大、更廣闊。綜上所述,我省食用菌發展現狀從總體上看是好的,新技術、新模式、新典型、新產品、新政策層出不窮,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但由於食用菌行業畢竟是一個新興行業,自身素質相對較差,雖大而不強。由於地區之間政府的重視程度、發展力度及實施方法不同,使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組織者和生產者如果不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違背了該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勢必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最終使行業發展受挫,菇農蒙受損失。

圖1-2 1990—2001年我國食用菌總產量、出口量及世界產量(鮮重)資料圖

閱讀全文

與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