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灤縣三里庄如何規劃
灤縣三里庄尚無出台規劃, 但思路和大致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依託灤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灤河文化為基石,以灤河生態防洪工程為抓手,以生態、人文、效益為原則,建設生態防洪、蓄水造地、休閑娛樂、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產業銜接、功能完備的灤河文化生態產業帶。
總體思路(兩帶一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永續發展為主題,以實施灤河生態防洪工程為依託,打造灤河生態景觀帶;以灤河總體開發為支撐,建設文化生態產業帶;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恢復灤州千年古城。
發展目標:通過建設灤河景觀區、現代生態農業園區、旅遊文化區、生態休閑區、司家營經濟服務區、水上運動中心和高爾夫球訓練基地,打造灤河垂釣游、生態休閑游、民俗宗教文化游,全方位構建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吃、住、行、游、購、娛」相互支撐的產業體系和配套服務體系,把灤縣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充滿活力的生態城市,成為城市居民旅遊休閑基地,全面實現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
二、具體內容
(一)實施灤河生態防洪工程,為建設灤河文化生態產業帶奠定基礎。
按照 「回歸自然」、「以人為本」的思路,以為灤縣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水資源為宗旨,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結合城市建設,設計灤河生態防洪治理方案,使之與歷史、文化、人文相協調,達到人與水、城市與水的和諧相處。
1、構建綠色生態灤河,建設具有親水理念的水景觀體系。
(1)灤河水景區:北起橫山東麓,南至響堂鎮蔡營,擴挖灤河主河槽,形成長達10公里的水景區,並利用挖出的泥沙和司營礦剝岩土,堆高現有灘地,形成兩個可抵禦50年一遇洪水的人工島。在灤河主槽設置2座橡膠壩,第一道橡膠壩建在岩山渠首北500米左右,在橫山與岩山之間形成一個長約5500米、寬約700米,面積大約5700畝的蓄水區;第二道橡膠壩建在岩山渠首南,響堂鎮蔡營附近,形成一個長約4500米、寬約900米,面積大約6500畝的蓄水區。
(2)濕地景觀區:一是在第二道橡膠壩與溢流堰之間(蔡營至灤縣縣界段)建設萬畝國家級濕地景觀公園;二是在205國道橋南,靠近昌黎縣界,1號、2號人工島東側,建設長約5千米,寬約300米的濕地候鳥帶,發展觀鳥、賞景等相關產業。
2、改造灤河大堤,建設灤河生態公園。
(1)改造灤河大堤:將灤河灤縣段右堤改造成路堤合一,雙向4車道的I級景觀大道,路基防洪標准採用50年一遇。北與何茨線在橫山偏涼汀處相交,南至灤縣縣界,並在岩山響堂鎮夏莊子村附近,向西經夏莊子、三里庄與平青樂省道相交。
(2)建設灤河生態公園:自橫山至岩山,景觀大道兩側,修建以休閑、觀光、遊憩、娛樂為主的灤河生態公園,大致分三個區域:橫山東麓至205國道橋為休閑區,以垂釣、休閑、親水為主; 205國道橋至灤州鎮後窖為觀光區,以觀光旅遊、水上娛樂為主;後窖至岩山為生態農業區,以生態農業觀光、餐飲、農家游為主。公園內修植花草樹木、亭謝相間,順河勢而行,充分體現灤河自然生態,可建反映灤州歷史的文化長廊,繪制灤州故事傳說,人們在灤河岸3、圍建生態防護林,建設綠色景區。
在灤河水景區的東側,與昌黎縣的交界區域栽植長15千米、寬100米的生態防護林,打造生態森林公園,以休閑、狩獵、野炊為主,在灤縣區域內形成獨立的、封閉式的景觀體系。
(二)以修復千年古城為主題,建設灤縣濱河城區。
以創造舒適、宜人、繁榮的生活環境為目標,以開發建設老城為核心,建設「林、城、水」相互交融的濱河城區。
1、修復灤州古城。主要復建四座城門、鍾鼓樓、仁義胡同等文化遺跡。以老縣衙為中心,西至老城中心街,東到東門,北至學府路,南至南關,四周均為2至3層仿古建築。在學府路東側建設紀念廣場,與灤河景觀相連,在廣場修建觀景塔,鳥瞰灤河景觀。
2、改造灤河路。拓寬老城區段,將灤河路打造成雙向四車道,直通灤河景觀大道的快速路,第一方案是將灤河路一直向東延伸,從灤師體育場穿過,與灤河景觀大道相連;第二方案是拓寬解放路和學府路,灤河路經解放路和學府路與灤河景觀大道相連。
3、整治護城河。圍繞老城段護城河採取清挖淤泥、注入活水等方法,加強管護,嚴禁排污,河周邊建造噴泉、涼亭等休閑配套設施。
4、逐步開發改造老城區,制定老城總體改造方案,在崔家墳以東、灤師以北處建老城改造周轉房。完善老城水、電、暖、路等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灤河沿岸650畝空閑地,改造千年古城,使之與現代文化和建築相互交融。
(三)依託灤河總體開發,建設文化生態產業帶。
1、修復灤河沿岸景觀,構築灤河文化旅遊帶。
灤縣作為唐山的歷史依託和文化母體,許多灤河沿岸景觀都蘊含有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復建沿岸景觀,重現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景象,構築灤河文化旅遊帶,有著深遠的意義。
(1)修復「佛洞山」。「佛洞山」也叫窟窿山,是佛教山,內有三個慈佛,同時「佛洞山」也是北方少見的喀期特溶岩地貌——佛洞山溶洞。洞中布滿了石筍、石幔、石鍾乳等,從「北京石花洞」到「本溪水洞」,中間至今未發現溶洞,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2)重修橫山大覺寺。橫山大覺寺為「灤州八景」之一,此地儒、佛、道等三教並重,既是辛亥北方革命發動的秘密聚會之處,又是張學良「東北易幟」決策之處,重修橫山大覺寺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和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3)重修「偏涼汀」。灤河西岸到橫山東麓,是遼、金、元、明、清五代帝王行宮所在地,名叫「偏涼汀行宮」,因為始建於遼代,灤州民間諺語「遼宮金塔御碑亭」的「遼宮」就在這里,橫山東山樑上建有30多丈高的四面觀音像。這里集中了契丹、女真、蒙古、滿、漢各民族的建築精華,林木濃密,碑碣如林,在國內外有極高的知名度。
(4)重修夷齊廟。夷齊廟是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二賢而建,灤縣是古賢伯夷、叔齊的故里。伯夷、叔齊禮讓為國,孔孟稱為聖賢,是世界范圍內最早的和諧典範。
(5)重修紫金山葯王閣。葯王閣為三層建築,設計精巧,是為紀念古代醫學家孫思邈所建。
(6)修復岩山塔。岩山塔古時人稱「遼宮金塔」之「金塔」,在岩山東巔,塔下有康熙皇帝替母還願的「碧霞元君祠」。
2、開發「兩島一區一灘」,建設生態產業帶。
(1)兩島:兩座人工島總面積3500畝。1號島位於灤河大橋與岩山渠首之間,與老城隔河相望,面積約為1200畝,主要用於修建跑馬場、水上訓練基地、度假中心、高檔別墅區以及餐飲、娛樂場所;2號島在岩山渠首南,與司營礦相望,面積為2300畝。主要用於建設高爾夫球場、運動員康復中心。
(2)一區:河間開發區總面積2000畝。岩山渠首南,灤河西岸約有2000畝土地,可採取用司家營鐵礦剝岩土填堆方式,在新河與灤河之間形成一個河間開發區,用於與司家營經濟園區相配套的服務產業。
(3)一灘:灤河夾心灘(堤防所對面)面積約為350畝,主要建現代生態農業園區,發展生態農業觀光、餐飲等。
同時修建三座跨河大橋,使兩座人工島和夾心灘與景觀邊休閑散步就能了解灤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河北灤縣老城近期建設控規與城市設計
規劃范圍 3 平方公里,規劃緊密結合「京東第一州」的發展主題,以「生態宜居、文化怡情、休閑創意興業」為發展目標,近期城市建設形態與指標控制圍繞啟動項目、業態需求與城市文化特色展開,對古城風貌區、古城風貌協調區、創意文化風貌區、生態文化景觀區、現代城鎮風貌區五大分區進行詳細設計。設計尊重城市原有肌理、傳統建築文化,又不拘泥於「假古董」做法,以創新本土建築、延續老城文脈、展現北方多民族文化,來組織城市空間與建築形式。通過不同風貌區的相互呼應協調與變化,控制建築高度與密度,引入生態水休閑景觀網路,打造北方特色魅力小鎮。並在古城原址改建、環境締造、旅遊組織、市場運作、業態分布等方面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