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介紹下我國玉米的生物開發和發展前景
我國玉米產業發展新動向及前景預測分析
隨著國際玉米加工和貿易格局的重大調整,我國玉米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加工速度發展迅猛、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區域重心發生轉移等一系列新的動向。從發展前景上看,我國玉米增產的潛力仍然很大,玉米產業正在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世界范圍內玉米加工業向主產國集中
2006年全球玉米播種面積1.47億公頃,其中美國、巴西、阿根廷、中國玉米播種面積共為7174萬公頃,佔全球的48.7%,產量佔69.26%,這四個國家成為主導世界玉米生產的大國。
近幾年,美國、巴西等國家乙醇擴產領跑著玉米加工業,並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一場玉米產業革命。特別是隨著替代能源的快速發展,燃料乙醇的生產量不斷增加,以玉米為生產原料的冰醋酸、化工醇、環氧乙烷等生化產品的研發取得新的突破;玉米食品、玉米飲料正在成為時尚消費的新寵。玉米產業已經成為各國廣泛關注的焦點。
在這種形勢下,世界玉米加工的重心逐漸開始向主產國集中,主產國的玉米消費量不斷增加。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美國、中國、巴西、墨西哥四個玉米主產國國內消費玉米總量為4.5億噸,比2001年的3.8億噸增長了18.4%;而同期的日本、韓國玉米消費量僅增長了 1.8%,同期全球玉米消費增長了16.6%。
加工重心的變化導致玉米貿易競爭更加激烈。2006年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埃及、加拿大進口玉米3660萬噸,比2001年的3850萬噸下降4.9%;而同期中國、南非出口玉米370萬噸,比2001年的968萬噸下降61.8%。
有關專家分析,當前國際玉米加工和貿易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玉米進口國面臨著更大的沖擊,主產國必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這個大背景下,玉米主產國的畜牧業和以玉米為原料的加工業將在新一輪調整中受益匪淺,畜禽產品和加工產品貿易必將成為國際農產品貿易的主旋律。
國內玉米加工業向主產區轉移
在世界玉米產業發展大趨勢下,我國玉米產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步伐隨之加快。產業結構上開始從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區域結構上玉米產業重心開始由銷區向產區轉移。
1、從生產情況看,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支持下,在市場價格拉動下,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斷高漲,玉米產量持續攀升。2006年全國玉米產量1.43億噸,比2001年的1.14億噸增長了25.4%,6年平均增長4.2%。
2、從產業結構上看,國內以澱粉、飼料為主的初加工正在向變性澱粉、賴氨酸和化工醇為代表的精深加工乃至生化加工轉變。澱粉衍生物和乙醇下游產品的開發步伐不斷加快,並且取得了重大突破。吉林省位於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上,玉米人均佔有量、商品量、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吉林省長助理、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王祖繼介紹說,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企業已發展到了500多家,加工產品逐步由澱粉、酒精等初加工產品向發酵、精細化工產品過渡。加工品種也已達到200多種,從尋常的澱粉,到用多元醇、乳酸等生產的合成纖維、工程塑料等,這些產品被廣泛用於食品、紡織、汽車、電子、醫療等領域。
「這些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高,採用了不少國際頂尖技術,企業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初步形成了一個高精尖的產業集群。」王祖繼說。比如長春大成集團今年投產的年加工225萬噸玉米、100萬噸化工醇和100萬噸差別化聚酯項目,技術水平很高。大成集團已獲得生物化工醇催化劑生產工藝技術、反應設備製造和化工醇生產工藝技術等幾十項國家專利。生產1噸化工醇只需1噸澱粉,消耗玉米1.42噸,消耗能源只有原設計水平的一半,玉米化工產品的成本只相當於石化產品的一半。
3、從區域結構上看,國內玉米產業發展的重心正在由銷區向產區轉移。吉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慶才介紹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產區的玉米主要是運到銷區加工,原因是產區投入不足,加工業發展緩慢,而沿海發達地區資本優勢明顯,玉米資源可以到這些銷區配置資本。近幾年來,沿海發達地區資本開始向北方轉移,產區玉米資源的比較優勢得以彰顯,配置資本的作用不斷加強。江蘇、廣東、福建等省的玉米加工企業以及中糧、華潤等大型企業在產區的投資不斷增加。
主產省玉米產量尚存巨大增產潛力
隨著產區玉米加工業的迅速發展,原糧外調量減少,銷區省份開始擔心產區的加工業消耗掉過多的玉米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對此,玉米主產省吉林表示,吉林省在未來十年內玉米總產量還能再翻一番,不僅能滿足自身加工業發展需要,而且還能保證一定數量的原糧外調。
據吉林省農委主任王守臣分析,從提高內涵和擴大外延兩個方面入手,吉林玉米增產潛力巨大。
提高內涵方麵包括:
1、提高玉米生產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品種上尋求突破,重點是高產專用性玉米的研究和推廣。同時在現有先進適用技術上提高到田率,大力推廣玉米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玉米大壟雙行種植,全程機械化栽培和旱作節水技術;生物防治玉米螟、農田滅鼠和測土配方施肥三項技術;此外,國家如果能在玉米方面推廣轉基因技術,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10%左右,而吉林省相當於增產20億公斤/年。
2、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提高高產農田比例。水利設施方面,吉林省近年來投入一直不足,重點灌區、澇區的排灌工程無錢配套。目前吉林省正在啟動引松入白、哈達山水利樞紐、大安灌區及土地整理等工程,如果能夠得到國家支持,經過3-5年的建設,吉林省西部可新增基本農田200萬畝。中低產田方面,吉林省農委副主任袁甲業介紹說,吉林省在冊耕地面積6000萬畝,實有耕地面積8306萬畝,其中有一半是中低產田,將近4000萬畝。中低產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水土流失、耕作方式不科學、農家肥投入不足導致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減少等原因造成的。吉林省省委書記王岷說,如果近4000萬畝中低產田的糧食產量能夠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的話,經過3-5年的努力,再增產50億公斤糧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3、種植結構調整和機械化生產。王守臣介紹說,種植結構調整上,可以擴大玉米、水稻等高產作物的種植面積。今年春耕生產已經結束,大豆減少了100多萬畝,雜糧也減少了,而玉米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了160萬畝,這160萬畝相當於增產8億公斤。
吉林糧食主產區地勢平坦,耕地集中連片,農機化發展有較好的基礎。但農機裝備較差,尤其是大中型農機具少,配套比例不足,全程機械化能力更低。吉林省農委副主任陳巳介紹說,機械化作業主要是可以在搶農時提高作物播種、栽培質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提高肥力,可以及時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抗災能力。據估算,通過機械化生產,一斤玉米不僅能減少一毛錢的成本,還可以增加10%的產量。
擴大外延方面主要體現在採取農業技術走出去的戰略,發展周邊國家玉米生產。包括採取政府扶持、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方式。比如,與菲律賓開展的中菲玉米合作項目,即通過租賃菲方1500萬畝耕地,租期 25年,在菲律賓6個省建設吉林玉米生產基地,計劃年產玉米近150億公斤。項目建成後,一部分原糧可通過外貿形式供應南方省份加工需要,一部分可就地加工轉化。同時還可使吉林的技術、設備和勞務得到有效輸出。
此外,吉林還積極與緬甸、寮國、俄羅斯及蒙古等國家合作,計劃開發耕地1000萬畝,增產糧食50億公斤。王守臣說:「按照規劃,經過5-10年的努力,吉林省進一步挖掘糧食生產潛力,提升糧食發展空間,通過內部挖潛,預計可增產糧食100億公斤。再加上外部拓展,在國外估計也可增加150億公斤左右,預計總共可增產糧食250億公斤,屆時糧食總產量將達到500億公斤,其中大部分是玉米,產量也能比目前翻一番。」
政策促進國內玉米產業布局良性調整
國內主產區玉米不僅有巨大的增產潛力,從區域經濟結構及經濟成本等角度考慮,國內玉米產業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調整,也說明我國玉米產業正在進入一個良性的調整期。
從國際發展趨勢看,農產品加工業的重心正在向原料產區集中。據美國農業部今年3月份公布的數據,2001年以來,美國、中國、巴西等玉米生產大國國內消費玉米的數量連年增加,而日本、韓國等玉米進口大國國內消費玉米的數量沒有增加,甚至出現下降。特別是美國、巴西已經直接把乙醇廠建在了玉米產區。
從區域經濟構成看,國內銷區的糧食加工業占本區域經濟總量的比重很小,而在產區這個比重卻很大。吉林省去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260億元,與汽車、石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糧食加工業遇到大的波動,不僅會影響農民收入,還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從加工能力看,近年來,國內糧食加工業不僅在主產區發展速度加快,在銷區的發展速度也很快,與本地區糧食產量比較加工能力嚴重過剩。而從吉林省實際加工能力以及今後的糧食增產潛力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目前的糧食加工格局正在發生戰略性調整,山東、安徽、河北、廣東等省份糧食加工的主要產品是澱粉、飼料,屬初加工產品,附加值很低。」吉林省農委副主任袁甲業介紹說,而吉林玉米加工主要產品是食品、飼料、變性澱粉、賴氨酸和化工醇,幾家大型酒精加工企業正在開發下游產品,如利用乙醇的副產品生產玉米油、高蛋白飼料等。這些產品的開發,不僅提高了玉米加工的附加值,而且提高了玉米的利用率,實現了玉米的深度開發。
『貳』 我國的玉米帶如果借鑒美國的玉米帶經驗,今後該如何發展
在分析了美國玉米生產的現狀和先進經驗的基礎上
根據我國玉米產業現狀
提出了加強優質回
專用抗逆和資源高效答利用型玉米新品種的培育與推廣
促進節本增效
規范化技術的研製和配套栽培技術的應用
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
逐步建立健全優質
專用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和產業化體系
加強技術培訓
培育高素質的產業化
生產勞動力
開展玉米產品安全性研究等發展方向或措施
為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的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叄』 我國玉米的主要用途
一、直接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糧之一 ,現今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為主要食糧 ,其中亞洲人的食物組成中玉米占 50%,非洲佔25%,拉丁美洲占 40%。
二、飼料用途。玉米是 " 飼料之王 " 。以玉米為主要成分的飼料 ,每 2-3 千克即可換回 1 千克肉食 ,玉米的副產品秸稈也可製成青貯飼料。世界上大約 65-70%的玉米都用作飼料 ,發達國家高達 80%,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工業加工用途。玉米籽粒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可生產二、三百種產品,這里簡單介紹三種:
1、生產玉米澱粉。世界上大部分澱粉是用玉米生產的 ,美國等一些國家則完全以玉米為原料。在發達國家 ,玉米澱粉加工已發展成為重要的工業生產行業。
2、玉米胚芽制油:與其它油料相比,玉米油含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其蛋白質、礦物質、卵磷脂、維生素A、D、E等含量十分豐富,還含有30%的油酸、57%的亞油酸等,在嬰幼兒生長、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以及抗衰老等方面具有顯著功效。
3、應用於石油化工:利用玉米可生產出純度超過99.5%的無水乙醇,將它與汽油以恰當的比例混合,能使汽油更加充分地燃燒,減少污染物CO和SO2的排放,從而改善大氣環境。
望採納
『肆』 我國共有多少種玉米
我國的玉米消費是80年代口糧比例佔38%,消費玉米2588萬噸,飼料用玉米佔48%(工業飼料和傳統飼料),消耗玉米3269萬噸,出口佔11%,出口玉米749萬噸,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佔3%,耗用玉米205萬噸左右。
進入90年代,人們直接消費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國口糧消費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19%,消費玉米量約為1870萬噸;玉米作為飼料消費在我國有兩種情況。一是加工生產成配合飼料。我國近年配合飼料產量約4800萬噸,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萬噸。二是傳統的把玉米直接用於飼料的消費。在農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飼料喂飼大牲畜、豬和家禽。據專家估計,這種傳統的飼喂方式每年估計消耗玉米3500萬噸左右,這兩項每年消費玉米約638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也可加工成精製的玉米食品。我國目前用於工業原料和食品工業的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萬噸左右。我國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8%左右。1995年之後又轉向大量進口玉米。近10年來,我國玉米消費趨勢是用於生產配合飼料的玉米數量猛增,用於口糧的玉米逐年減少,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長緩慢,從玉米出口國變為玉米進口國家。
『伍』 玉米是何時傳入我國的
中國引種玉米的時間,早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間。中國明代的一部葯物學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玉麥須,味甜,性微溫,入陽明胃經,通腸下氣,治婦人乳結紅腫或小兒吹著,或睡卧壓著,乳汁不通。」該書的作者,為明代雲南陽沐(今嵩明附近)人,生於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即使不計算中國醫者認識使用的過程,這一記載也早於哥倫布的日記。因此,中國玉米的引進當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
玉米在傳入之初,尚未列入穀物而被人們視為珍稀之物。明代嘉萬時期(1522~1620)的田藝衡在其《留青日札》中說:「御麥出於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名御麥。」直至乾隆時期,還曾是皇家御用之物。其時的《盛京通志》記載:玉米是「內務府漚粉充貢」。
明代的文學作品《金瓶梅詞作》中敘述,「燒鵝肉」和「玉米面玫瑰果餡蒸餅」都是大財主西門慶宴請賓客的佳餚珍饈。18世紀中葉,廣西的《鎮安府志》敘述,玉米在引進之初被列為「果屬,以食小兒」。到了18世紀中至19世紀初,玉米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推廣。這一時期,由於封建社會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銳,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而流亡山林。而引進的玉米特別適合山地種植。
著名的清史學家根據眾多的方誌資料統計,在乾隆至道光年間(1736~1850)全國已有直隸、盛京、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20個省區種植玉米了。
拓展資料:
主要用途:
1、直接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糧之一,現今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為主要食糧,其中亞洲人的食物組成中玉米佔50%,多者達90%以上,非洲佔25%,拉丁美洲佔40%。玉米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大米,脂肪含量高於麵粉、大米和小米,含熱量高於麵粉、大米及高粱,但缺點是顆粒大、食味差、粘性校在生活水平較低地區,玉米是重要的食糧。在城市及較發達地區,玉米是調劑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隨著玉米加工工業的發展,玉米的食用品質不斷改善,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製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隨之產生,並可進一步製成面條、麵包、餅乾等。玉米還可加工成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醬油、白酒等,這些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很受歡迎。
2、飼料用途。玉米是飼料之王。據報道,100千克玉米的飼用價值相當於135千克燕麥,120千克高粱或150千克秈米。以玉米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每2~3千克即可換回1千克肉食,玉米的副產品秸稈也可製成青貯飼料。世界上大約65-70%的玉米都用作飼料,發達國家高達80%,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矗
3、工業加工用途。玉米子粒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產二、三百種產品。初加工產品和副產品可作為基礎原料進一步加工利用,在食品、化工、發酵、醫葯、紡織、造紙等工業生產中製造種類繁多的產品,穗軸可生產糠醛。另外,玉米秸稈和穗軸可以培養生產食用菌,苞葉可編織提籃、地毯、坐毯等手工藝品,行銷國內外。
(1)玉米澱粉:玉米在澱粉生產中佔有重要位置,世界上大部分澱粉是用玉米生產的,美國等一些國家則完全以玉米為原料。為適應對玉米澱粉量與質的要求,玉米澱粉的加工工藝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發展。特別是在發達國家,玉米澱粉加工已發展成為重要的工業生產行業。
(2)玉米的發酵加工:玉米為發酵工業提供了豐富而經濟的碳水化合物。通過酶解生成的葡萄糖,是發酵工業的良好原料。加工的副產品,如玉米浸泡液、粉漿等都可用於發酵工業,生產酒精、啤酒等許多種產品。
(3)玉米製糖:隨著科技發展,以澱粉為原料的製糖工業正在興起,品種、產量和應用范圍大大增加,其中以玉米為原料的製糖工業尤為引人注目。專家預計,未來玉米糖將占甜味市場的50%,玉米將成為主要的製糖原料。
(4)玉米油:玉米油是由玉米胚加工製得的植物油脂,主要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其中的亞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是構成人體細胞的組成部分,在人體內可與膽固醇相結合,呈流動性和正常代謝,有防治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中的谷固醇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富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治乾眼並夜盲症、皮炎、支氣管擴張等多種功能,並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玉米油還有營養價值高、味覺好、不易變質等特點,因而深受人們歡迎。
『陸』 玉米有哪些深加工技術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其加工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我國目前玉米加工產業出現「大原料」、「小加工」的失衡結構,玉米及其營養成分實際利用率很低。充分綜合利用玉米原料,提高原料利用率和實現清潔生產,是當前我國玉米產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國內有關玉米的專利大多是食品方面的,而玉米深加工產品如檸檬酸、味精、玉米澱粉 含變性澱粉 和玉米酒精等方面的專利所佔比重不大。但是玉米深加工產品將是國家鼓勵的發展方向。 玉米:小東西 大作用 玉米一直被用於食品和飼料,是重要的傳統食品,並有「飼料之王」之稱。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農業部聯合發布的食品工業「十五」發展規劃中,把「進入一日三餐」的方便營養食品作為開發玉米產品的重點。除了開發新型玉米食品外,還可以進行對玉米的精深加工,生產玉米澱粉、變性澱粉、澱粉糖、酒精、味精、檸檬酸、脂肪代用品、乾性玉米粉、玉米油、飼料等產品。 現在,玉米已經成為重要的工業原料。由於玉米的子粒中澱粉含量高達70%以上,對其進行深度加工前景廣闊。主要產品有澱粉糖、變性澱粉、有機化學品等。澱粉糖以其特殊的品質,正在逐漸替代蔗糖的消費量。變性澱粉是澱粉通過有效方法改變性能,能符合很多行業的需求,目前已在造紙、紡織、食品、醫葯等行業廣泛應用。有機化學品是玉米加工生產中的衍生物,產量最大的是燃料乙醇,主要用於汽車燃料。由於石油資源有限,而玉米資源卻可再生,所以這項產品已經引起許多國家的重視。 因此,從國際上玉米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玉米加工已經走向自動化、精細化和綜合利用的發展階段。主要的特點是技術成熟度高,工藝先進性強,企業集約化程度高等等。 而作為玉米生產大省的吉林,玉米深加工的水平有很大提高、發展空間和生產後勁也較大,但是,無論從技術水平還是企業狀況看,都尚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玉米深加工技術:發展快 優勢小 在國內專利申請中,與玉米加工相關的專利申請量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這說明我國對玉米這類糧食作物的加工越來越重視,如何提高玉米產品的附加值及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其中吉林省的申請量最大,這說明吉林省作為玉米大省,對玉米的研究力度相對較大。但是,該領域中的國內申請十分分散,申請量最大的單位僅申請了4件專利,還沒有形成優勢企業。 在技術熱點方面,玉米加工成食品的專利最多。深加工產品的中國專利也不少,而且數量逐年增長,說明國內對玉米深加工技術的需求在不斷提高。 但通過對國外玉米加工專利的統計,發現20世紀70年代初有關玉米深加工的專利申請量開始呈逐漸上升趨勢,說明此時各國都充分認識到對玉米進行深層次加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力開發這種經濟型作物的發展潛力,紛紛加入研究大軍。隨著各國對玉米澱粉深加工技術研發的不斷投入,上個世紀90年代初申請量達到歷史最高,隨後申請總量略有下降,之後就一直保持比較平穩的態勢,這表明該技術已經進入成熟期。 美國和日本兩國是玉米深加工技術的絕對領先者,而英國、德國和前蘇聯則與我國的技術實力相當。這與我國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的身份極為不相稱。 有關玉米深加工的技術熱點主要涉及玉米收獲機械,用玉米做成的各種食品、糖果、糕點、飲料等,玉米做的飼料、玉米蛋白、玉米在葯品中的應用、玉米的加工、玉米澱粉的制備、玉米發酵等。而玉米為原料製取酒精技術不僅是現在各國研究的熱點,而且也是今後的技術發展方向。 專家建議:多學習 勤開發 通過對玉米深加工領域技術的統計分析,專家認為,今後玉米深加工產業的發展,仍將以引進、吸收、消化和創新為主,以快速提升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同時,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大力開發適用技術,充分利用優勢,選擇技術力量較強的領域,實施重點突破,快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在借鑒國外專利技術時,應重點關注美國和日本的專利。由於美國公司在我國的專利申請很多,建議國內企業重點關注美國NATSTARCH&CHEMINVESTMENT、CPCINTINCDUPONTDENEMOURS&COEI 等公司,以及日本的TAKEDACHEMINDLTD、KYOWAHAKKOKOGYOKK等公司的專利。
『柒』 我國把玉米分為幾種、
玉米籽粒根據其形態、胚乳的結構以及穎殼的有無可分為以下9種類型。
1.硬粒型 也稱燧石型。籽粒多為方圓形,頂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質,僅中心近胚部分為粉質,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澤、堅硬飽滿。粒色多為黃色,間或有由、紅、紫等色。籽粒品質好,是我國長期以來栽培較多的類型,主要作食糧用。
2.馬齒形 又叫馬牙型。籽粒扁平呈長方形,由於粉質的頂部比兩側角質乾燥得快,所以頂部的中間下凹,形似馬齒,故名。籽粒表皮皺紋粗糙不透明,多為黃、白色,少數呈紫或紅色、食用品質較差。它是世界上及我國栽培最多的一種類型,適宜製造澱粉和酒精或作飼料。
3.半馬齒型 也叫中間型。它是由硬粒型和馬齒型玉米雜交而來。籽粒頂端凹陷較馬齒型淺,有的不凹陷僅呈白色斑點狀。頂部的粉質胚乳較馬齒型少但比硬粒型多,品質較馬齒型好,在我國栽培較多。
4.粉質型 又名軟質型。胚乳全部為粉質,籽粒乳白色,無光澤。只能作為製取澱粉的原料,在我國很少栽培。
5.甜質型 亦稱甜玉米。胚乳多為角質,含糖分多,含澱粉較低,因成熟時水分蒸發使籽粒表面皺縮,呈半透明狀。多做蔬菜用,我國種植還不多。
6.甜粉型 籽粒上半部為角質胚乳;下半部為粉質胚乳。我國很少栽培。
7.蠟質型 又名糯質型。籽粒胚乳全部為角質但不透明而且蠟狀,胚乳幾乎全部由支鏈澱粉所組成。食性似糯米,粘柔適口。我國只有零星栽培。
8.爆裂型 籽粒較小,米粒形或珍珠形,胚乳幾乎全部是角質,質地堅硬透明,種皮多為白色或紅色。尤其適宜加工爆米花等膨化食品。我國有零星栽培。
9.有稃型 籽粒被較長的稃殼包裹,子粒堅硬,難脫粒,是一種原始類型,無栽培價值。
B.。我國玉米質量的國家標准,根據玉米的粒色和粒質分為五類:
黃玉米:種皮為黃色,包括略帶紅色的黃玉米。美國標准中規定黃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5.0%。
白玉米:種皮為白色,包括略帶淡黃色或粉紅色的玉米。美國標准中將淡黃色表述為淺稻草色,並規定白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2.0%。
黑玉米:黑玉米是玉米的一種特殊類型,其籽粒角質層不同程度地沉澱黑色素,外觀烏黑發亮。
糯玉米:富含粘性的玉米。
雜玉米:以上三類玉米中混有本類以外的玉米超過5.0%的玉米。我國國家標准中定義為混入本類以外玉米超過5.0%的玉米。美國標准中表述為顏色既不能滿足黃玉米的顏色要求,也不符合白玉米的顏色要求,並含有白頂黃玉米。
按品質分類
常規玉米:最普通最普遍種植的玉米。
特用玉米:指的是除常規玉米以外的各種類型玉米。傳統的特用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新近發展起來的特用玉米有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高直鏈澱粉玉米等。由於特用玉米比普通玉米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和更大的經濟價值,國外把它們稱之為「高值玉米」。
甜玉米
通常分為普通甜玉米、加強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甜玉米對生產技術和採收期的要求比較嚴格,且貨架壽命短。我國現在已經掌握了全套育種技術並積累了一些種質資源,國內育成的各種甜玉米類型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糯玉米
它的生產技術比甜玉米簡單得多,與普通玉米相比幾乎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採收期比較靈活,貨架壽命也比較長,不需要特殊的貯藏、加工條件。糯玉米除鮮食外,還是澱粉加工業的重要原料。我國的糯玉米育種和生產發展非常快。
高油玉米
含油量較高,特別是其中亞油酸和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達到80%,具有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軟化血管的作用。此外,高油玉米比普通玉米蛋白質高10-12%,賴氨酸高20%,維生素含量也較高,是糧、飼、油三兼顧的多功能玉米。
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產量不低於普通玉米,而全籽粒賴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80-100%,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實現了高產優質的結合。
紫玉米
是一種非常珍稀的玉米品種,為我國特產,因顆粒形似珍珠,有「黑珍珠」之稱。紫玉米的品質雖優良特異,但棒小,粒少,畝產只有50公斤左右。
其他特用玉米和品種改良玉米。包括高澱粉專用玉米、青貯玉米、食用玉米雜交品種等。
『捌』 世界玉米的生產概況是什麼
玉米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現今在有人類居住的各大洲都有栽培,其中以北美洲種植面積最大,其次為亞洲和非洲,再次為拉丁美洲和歐洲。從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劃分,世界玉米的集中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暖地區,即7月份等溫線在20~27℃,無霜期在140~180d的范圍內。其中最適宜種植玉米的地區有美國中北部的玉米帶,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歐洲的多瑙河流域,亞洲的中國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隨著人工馴化與農業生產的發展,玉米種植地域逐漸向亞熱帶、溫帶推進,玉米的種植北界現今已達48癗,南界已達40癝;而一些用作青飼的玉米已發展到58~60癗的地區,比如,在歐洲已北移到60癗(挪威),北美洲北界到加拿大南部,中國已達到50癗。玉米分布的廣泛性還體現在無論是低於海平面的裏海盆地,還是海拔超過4000m的秘魯安第斯高原,無論是夏季時間很短的加拿大北緣,還是終年炎熱的厄瓜多和哥倫比亞赤道地區,玉米都作為栽培作物在那裡種植。
2004年全世界的玉米種植面積為14514萬hm2,稍少於小麥(21756萬hm2)和稻穀(15326萬hm2);而玉米的總產70529萬t,則大於小麥(62409萬t)和稻穀(60850萬t)(http:/faostat.fao.org)。因此,從種植面積看玉米是世界第三大作物,而從產量看玉米已成為第一大作物。美國、中國和巴西是玉米的主產國,其播種總面積和總產均排在世界的前三位。
『玖』 我國玉米育種問題及對策
1 世界玉米生產現狀
2000年世界玉米生產面積為13968萬/hm2,單產為/hm2,總產為59079.1萬t。2000年種植玉米面積最多的5個國家依次是美國(2943.4萬/hm2)、中國(2305.6萬/hm2)、巴西(11171萬/hm2)、墨西哥(866萬/hm2)、印度(650萬/hm2)。上述5個國家的播種面積佔世界播種面積的56.9%。單產最高的玉米主產國依次是義大利(9386kg/hm2)、法國(9058kg/hm2)、美國(8603kg/hm2)、加拿大(6273kg/hm2)、中國(4598kg/hm2)。總產最高的5個國家依次是美國(25320.8萬t)、中國(10600萬t)、巴西(3303.8萬t)、墨西哥(1876.1萬t)、法國(1639.5萬t)。預計在2015年,世界玉米播種面積將達到15000萬/hm2。
2 20世紀80~90年代我國玉米進出口情況
目前世界玉米出口總量約為7000萬t,占玉米總產量的11.6%。我國玉米出口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1981年僅出口玉米14萬t,佔世界玉米出口總量的0.2%。1984年後,我國玉米出日數量逐年增加。1984~1994年,累計進口玉米283萬t,累計出口6279萬t,平均年凈出口玉米570萬t。而1995~1996年為凈進口玉米年份。1997~1999年,三年累計凈出口玉米1483萬t。l999年底政府決定對玉米進行每噸44美元的出口補貼,中國玉米以低價打進了國際市場。2000年出口玉米1050萬t,其中對韓國的出口量高達602萬t,對馬來西亞的出口量為210萬t,中國玉米在這兩個市場上的佔有率分別達到了70%和87%。我國玉米出日的主要市場還包括日本、歐洲、新加坡等國家。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政府將取消玉米的出日補貼,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玉米出口價將從目前的105美元/t一下上升到149美元/t,而目前美國玉米的FOB價只有90多美元,因此出口玉米將缺乏價格競爭力。
根據中國的人世承諾,中國在2002~2004年的過渡期內,玉米進日關稅配額由450萬t增加到720萬t,配額內關稅為l%,配額外的關稅由71%下降到65%。2002年國有企業佔有的比例為68%,私營企業的比例為32%,到2004年私營企業的比例將上升到40%。1996~1999年,我國玉米產量大體在13000萬t上下波動(1997年受災減產除外),而消費量一直在11500萬t左右徘徊,每年產大於消l000萬t,出現階段性、結構性過剩。據分析,在過渡期內,我國玉米仍會保持適度出日。之後,我國將轉為玉米凈進口國。
3 加入WTO對我國玉米育種的促進影響
(l)有利於玉米種業貿易國際化。加入WTO後,中國可在135個成員國享受多邊的、無條件的、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出口配額的增加和稅率的降低,必然為玉米種子出日提供有利的條件。
(2)有利於玉米育種技術現代化。盡管我國的常規玉米育種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技術育種卻相對落後。加入WTO後,中外合作合資的機遇和空間增加,既可緩解技術更新所需的資金壓力,同時境外育種機構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將帶動整個育種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我國玉米育種向現代化和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3)有利於豐富我國的玉米種質資源。加入WTO會使進口玉米數量增加,勢必造成玉米種質類型的增多,利用這些商品玉米選育自交系或作為玉米育種的中間材料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限制,可有效豐富我國的玉米種質。另外,國外育種機構進入我國,除引人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外,還將帶入大量的玉米種質資源,有利於豐富我國的種質基礎,進而促進玉米育種水平的提高。
(4)有利於國內育種機構向境外發展。加入WTO會給我國的育種單位走出國門提供便利條件。國外的種業公司可以進來,我們也可以出去,通過合資、參股等方式在國外尋求發展。
(5)有利於玉米育種法制化建設
加入WTO後,必然有利於有關種子方面法律法規的完善。①種質資源和新品種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②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經營、種子進出口等方面的法律得到規范;③新品種選育者、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將有更明確的法律保護;④種業保險制度明晰化;⑤涉外經濟法律、法規的充實、調整和完善。從而克服種子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偽劣種子充斥市場,法律責任和種子執法主體不明確,處罰力度不統一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會有利於玉米育種和玉米生產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4 加入WTO對我國玉米育種形成的負面影響
(l)育種人才的爭奪與流失。國外一些大公司或育種機構強大的資本優勢,會不計一時一事之得失,而是從佔領玉米育種和種業市場的長期戰略考慮,不惜高薪聘請國內玉米育種經驗豐富的專家,造成人才流失,最終使國內的玉米育種水平下降,競爭力喪失。美國杜邦公司的資本約400億美元,每年投資其子公司先鋒公司的研究經費已達5億美元。國外一些公司以年薪數十萬元優厚待遇,已從我國挖走了數十名育種、開發人才。國內育種等科技人員待遇的低下與外企高薪優厚待遇的誘惑,加速了育種等技術人才的流失。
(2)種子市場的失控。美國先鋒、孟山都和泰國正大等公司已在國內大規模地開展玉米育種研究,美國岱字棉公司已佔據我國黃淮海大部分棉花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棉花、油葵和甜菜品種1/3的市場被外企控制。隨著《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和《種子法》的實施,擁有品種權或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品種,將成為控制種子市場的首要條件。目前我國地市以下級種子經營、開發單位基本上沒有作物育種的研發能力,難以擁有品種權。國外種子企業為了控制種子市場,其育成的新品種都進行了品種權的保護。
(3)種質資源流失。種質資源是育種的基礎,國外公司進駐後,肯定會加大種質資源的收集力度,甚至不惜重金購買。一些經過多年培育、具有很好適應性的優良種質一旦流失,將會使玉米育種單位失去種質優勢,從而給育種機構造成重大損失。
(4)生物技術領域存在差異。盡管我國常規育種水平與發達國家相當,但在轉基因等生物育種技術方面仍有明顯差異。在育種綜合實力的比較中,國內育種機構將處於下風,在長期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5)運作模式上的差異。盡管我國從事玉米育種的單位較多,但較為分散,人力資源、種質資源、財力資源難以形成共享,形不成競爭核心。
5 加人WTO後我國玉米育種的基本廣對策
針對加入WTO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玉米育種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與對策,趨利避害,以達到發展之目的。
(l)強化法律意識。首先要強化法律意識,熟悉游戲規則,在競爭中依法辦事,做到有的放矢,在保護好自身利益的同時,利用好入世後的各項法律法規,最大可能地獲取市場利益。
(2)加強內外聯合。盡快實行強強聯合,多邊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方針,加快玉米育種事業的發展。在鞏固我國玉米育種優勢的基礎上,盡快走出去,尋求國外發展。
(3)加強政府指導,用好 「綠箱」政策。加入WTO後,政府應加強對玉米育種的宏觀指導,必要時,可利用「綠箱」政策,對一些事關我國長期玉米生產的重要項目給以必要的資金支持。因為加入WTO後,政府對農業的科技投入盡管也是一種政策性補貼,但這在農業多邊貿易協定的框架內是允許的,因此,政府應支持育種實力雄厚的單位,給予更多的項目資金,加速玉米育種事業的發展。
(4)提高育種技術和育種水平。在加入WTO後的4年緩沖期內,在搞好新品種選育的同時,加快提高和武裝自己,加強在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今後的競爭能力。
(5)調整育種方向。根據玉米用途和消費的發展方向,調整玉米育種目標,適度發展優質專用玉米,以品質求發展,以優質求生存。育種機構在加強常規玉米育種抗病抗倒性選擇的同時,要搞好飼用玉米和青貯玉米育種,強調工業加工玉米育種,作好食用玉米育種。只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在競爭中不斷取勝。
『拾』 我國玉米單交種第三次品種更換對玉米生產有什麼促進作用
1996年以後至今,伴隨著國家「種子工程」的實施,我國種子業已逐步走向種子產業化,育種回理論與技術答也得到不斷完善和提高,全國各地培育的豐產性好、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優良雜交種層出不窮,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種出現多樣化,並培育出一些專用型品種,如高油玉米、青貯玉米、爆裂玉米、鮮食甜玉米、糯玉米等,品種更新換代已不再明顯,隨時隨地都有新品種問世並投入生產,每年通過國家、省地審定的品種都有數十個,參加區域試驗、生產試驗、預備試驗的品種數增加迅猛。如2001年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排的共363個試驗點中的參試品種有302個,2004年試驗點和參試品種各增加到762個和798個。本時期全國育成的審定品種有300多個,最具代表性的品種是農大108和鄭單958。這些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促使我國玉米生產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同時也呈現出我國玉米品種更新節奏加快,對品種的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