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年來,肉羊產業成了唐縣的支柱產業,帶動了當地怎樣的經濟發展
為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帶動農民增收,唐縣按照「一村一業」的發展目標,合理規劃布局,逐步形成以南都亭村、宋高和村、宗高和村、房庄村等為代表的養殖專業村。同時,大力開展「辦公室在農家」活動,安排專業農技人員常駐養殖村、常進養殖場上門指導,每村培育10戶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科技示範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實現「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多村連片發展」。
B. 河北唐縣,肉羊出欄價格持續高位,你認為該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河北唐縣的主要產業就是養殖肉羊,這些日子肉羊的價格持續上升,對於這些普通的養殖戶當然是個好事了,但是肉羊的價格未來應該會逐漸穩定,因為每年的價格變動是有周期性的,雖然今天情況特殊,可能利潤空間上漲了,但未來不會一直這樣。
未來這個產業如果真的想提高利潤空間的話,規模化養殖顯然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規模化,自動化就可以用更少的人力養殖更多的牲畜,這樣平均到每一隻羊身上的人力成本之類的就會下降好多,雖然養殖戶可能是辛苦了一點,但是從總的利潤收益的角度來說,規模化養殖仍然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只不過前期需要一些投資,也需要比較不錯的市場目光比較低的時候入,然後養成一段時間之後,臨近巔峰賣出,這樣的一種空間,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C. 生物技術在健康養殖中有哪些應用
(一)生物醫葯領域。重點發展預防和診斷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大傳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積極研發對治療常見病和重大疾病具有顯著療效的生物技術葯物、小分子葯物和現代中葯。加快發展生物醫學材料、組織工程和人工器官、臨床診斷治療康復設備。推進生物醫葯研發外包。
(二)生物農業領域。重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多抗的農業、林業新品種和野生動植物繁育種源。大力發展生物農葯、生物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生物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動物疫苗、診斷試劑、現代獸用中葯、生物獸葯、生物漁葯、微生物全降解農用薄膜等綠色農用生物製品,推進動植物生物反應器的產業化開發,促進高效綠色農業的發展。開發具有抗病和促進生長功能的微生物葯品及其他生物制劑,保護和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發展健康養殖。
(三)生物能源領域。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熱值、高產專用能源植物品種,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推進規模化、基地化種植;積極開展以甜高粱、薯類、小桐子、黃連木、光皮樹、文冠果以及植物纖維等非糧食作物為原料的液體燃料生產試點,推動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氣、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緻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發展。
(四)生物製造領域。加快推進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綠色
化學品、糖工程產品規模化發展。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生物製造技術、裝備、工藝流程的研發及規模化生產。開發新型酶制劑,發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漿、生物製革和生物脫硫等清潔生產工藝,加快生物製造技術推廣應用,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
(五)生物環保領域。重點發展高性能水處理絮凝劑、混凝劑、殺菌劑及生物填料等生物技術產品,鼓勵廢水處理、垃圾處理、生態修復生物技術產品的研究和產業化。支持荒漠化防治、鹽鹼地治理、水域生態修復、抗重金屬污染、超富集植物等新產品的生產和使用。
D. 發展奶牛健康養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牛能大量利用人和其他動物不能食用的青粗飼料、飼草、農副產品及專秸稈。奶牛是草食動物屬,有四個胃。牛瘤胃微生物具有發酵機能,可將各種青粗飼料和農副產品轉化成牛體組織,並進一步轉化成人類所需要的肉、奶等產品。因此,利用秸稈養牛稱為「過腹還田」,既提高了秸稈的利用價值,也發展了養牛業。
牛奶是僅次於人類母乳的營養價值最高的食品。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糖類、20多種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純牛奶中的礦物質都是溶解狀態,而且各種礦物質的含量比例,特別是鈣、磷的比例比較合適,很容易消化吸收。因此,牛奶的營養價值很高,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之一。
發展奶牛養殖,在我國有著廣闊的前景和巨大潛在市場。2013年,我國人均佔有奶類30千克,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約為發達國家的1/10。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奶及奶製品需求量不斷增加,這也給奶牛生產帶來機遇。
據農業部對250個奶牛養殖定點村的監測,2012年飼養一頭泌乳牛,奶農年平均收益為1600元左右;規模牧場效益較好,飼養一頭泌乳牛可達4000元以上。因此,發展奶牛養殖業,能增加收入,推動經濟發展。
E. 如何把自家漁業發展壯大
中國漁業系統將著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健康養殖、合理捕撈、保護資源、做強產業」為方向,統籌推進水產養殖業、捕撈業、加工業、增殖業、休閑漁業五大產業協調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
強化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定並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全國漁業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體系,完善水域突發污染事故快速反應機制和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制度,建立健全漁業生態補償機制;保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等。
F. 簡要說明為什麼我國的漁業發展要逐步向高效漁業和健康養殖轉型
我國漁業水域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環境污染造成我國水產品質量嚴重下降.監測結果表明,我國部分貝類產品體內殘留有石油烴、砷、鎘、汞等有毒物質;近岸、內灣、河口等捕撈水產品及內陸養殖的水產品受到多環芳烴、汞和鎘等重金屬的污染.赤潮瀕發導致部分地區麻痹性貝毒和腹瀉性貝毒中毒現象時有發生.2001年由於我國貝類、對蝦等水產品因毒物、葯物殘留指標不合格,被歐盟等國拒絕進口,給我國水產品貿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對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受環境污染、工程開發建設項目如圍墾、填海、築壩、取沙等活動影響,許多優良的產卵場、采苗場、育肥場和增養殖場的漁業功能喪失,漁業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增殖與恢復能力下降,主要經濟水生生物資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重要漁區的漁獲物種類日趨單一,漁獲物逐漸朝著低齡化、小型化、低質化方向演變,多數傳統優質魚種資源大幅度下降,難以形成漁汛.渤海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1959 年單位網產平均在 221~43kg/網/小時之間,主要經濟魚種產量達 138.8kg/網/小時,而到 1998 年產量下降了近 90%,漁獲主要種類的產量 11.18kg/網/小時.東海區的漁獲物在 20世紀 50年代和 60年代,是以底層優質魚為主,優質魚分別占總產量的 48.3%和 55.4%.而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優質魚所佔的比例降低到 30.4%.長江四大家魚的魚苗由 70 年代年產 200 億尾下降到目前的 10億多尾.四大家魚產卵場由於污染和環境的改變已幾乎消失,鰣魚產卵場也已不復存在,許多珍稀魚類資源量已大幅度(五)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嚴重危及漁業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水生生物資源棲息環境的污染導致了水生生物組成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經濟動植物資源持續下降,水域生物種群結構單一,水生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嚴重破壞.監測資料表明,我國水生動物中珍稀瀕危動物的物種數目逐年增多,大黃魚、鰳魚等重要經濟魚類嚴重衰退,渤海三大毛蚶場場資源已接近枯竭.在內陸水域,水生野生動物的物種數量和資源量也呈下降趨勢,一些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暨豚目前已不足 100頭,長江白鱘、鰣魚、松花江大白魚等名貴經濟魚類已難見蹤影.最新資料顯示,幾乎所有的水生獸類、相當數量的水生兩棲類處於瀕危狀態.淡水魚類中的瀕危種類目前已達到 92種,占淡水魚類總數10%.這些瀕危魚類主要包括鯉科魚類 52 種,鯰類 11 種,鱘魚類 5 種,鮭鱒魚類 6 種,其他(包括鰻鱺)種類 18種.水生生物多樣性是漁業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將會動搖漁業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G. 如何才能促使養殖業健康發展
這個問題有點兒大復,可以從以下幾制方面來講:
飼養密度降低。規劃各區域的載畜量,與土地消納糞便相適應,不要盲目發展養殖小區、養殖密集區
健康養殖:養重於防、防重於治,注重飼養管理
少用抗生素:盡量避免用,以便得病時容易治療
營養合理:減少氮、磷、礦物元素排放,保護環境為主
改善飼養動物福利:使得動物更加舒服的生產
。。
H. 河蟹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應遵循哪些基本思路和戰略
圍繞建立河蟹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要堅持「四大發展戰略」:
(1)堅持區域化發展戰略,分類打造河蟹支柱產業
在河蟹產業的發展上,要堅持「合理分工,差別發展,發揮優勢,扶優助強」的發展原則,沿海地區要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資源優勢,規范蟹苗生產企業,積極發展蟹苗、幼蟹生產。其他地區要找准產品的市場定位,充分利用江、河、湖、盪等資源發展商品蟹養殖。在促進產業發展上,經濟發達地區要加大傾斜扶持政策,增加對河蟹產業的投入,加強養殖基礎設施的建設;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出台優惠政策,鼓勵引導農民發展河蟹養殖,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黃金產業」。
(2)堅持以質取勝戰略,實施名牌推進計劃
各地要從源頭上抓起,樹立質量安全意識,建立無公害河蟹養殖生產基地,在種苗、養殖、投入品、保鮮和貯運等環節,嚴格執行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標准,控制葯物殘留,提高產品規格,實行從「水體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在強化質量管理的同時,更要注重河蟹品牌的培育。要充分發揮名牌河蟹的品牌效應,提高產業利潤。
(3)堅持科技興蟹戰略,推廣生態健康型養殖方式
通過提高科技含量,加強科技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推進河蟹產業走上「科技發展型」之路。一是加強苗種管理,嚴防亂引亂繁蟹苗,科學篩選高質量的親蟹,培育優良蟹苗。二是調整養殖策略,實現從「大養蟹」向「養大蟹」、養「生態蟹」轉變。要引導漁農民調整養殖思路,從追求「量大」向追求「重質適量」方向發展,實現河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河蟹養殖利潤的最大化。三是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和套養增值模式。控制養殖密度、科學調控水質,積極推廣合理放養、移殖水草和螺螄、科學套養等高效生態模式,促進河蟹健康生長,增加養殖效益。
(4)堅持產業化發展戰略,重點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要按照高標准、多元投入,使養殖、加工形成一條良性循環的產業鏈。同時,通過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不斷提升河蟹深加工的品位和附加值,帶動行業整體效益的提高,促進河蟹產業化經營。
I. 如何促進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 采訪稿
參考:
提高養殖業標准化水平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
作者:廣西玉林市水產畜牧局局長陳梓新 01-25 23:48:43
2002年,根據自治區水產畜牧局的安排,我市的博白縣、容縣作為全區首批養殖業標准化生產示範縣,掀開了全市養殖業標准化生產項目實施的序幕,目標任務為年出欄無公害肉豬30萬頭、肉雞120萬羽。「萬事開頭難」,為做好這項全新工作,我們一方面向各級黨委、政府匯報,爭取領導重視支持和部門的配合,一方面聘請自治區專家組授課培訓、現場指導。首先成立市縣兩級項目領導小組,由水產畜牧局領導擔任項目負責人,通過定任務、定職責,分片包乾落實責任,確保任務的完成。其次選派管理和技術人員參加自治區組織的培訓學習,提高無公害標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第三我們選擇133家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強、管理規范、條件比較好的養殖企業作為示範基地,在實施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善於總結經驗,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抓好起步是推動工作發展的關鍵,因此,在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我們除抓好自治區示範項目外,選擇了玉林市參皇養殖有限公司、玉林市巨東種養有限公司、陸川縣良種豬場、陸川縣富康農牧有限公司、玉林市萬源種雞場、玉林市種畜場等6個重點龍頭企業作為市級示範點,擴大了標准化生產示範工作面,促進了後續工作的開展。2003年,我市有5個縣被自治區水產畜牧局
列為全區養殖業標准化生產示範縣,目標任務為年出欄無公害肉豬110萬頭、肉雞2500萬羽。2004年,有6個縣被列為全區養殖業標准化生產示範區,目標任務為年出欄無公害肉豬230萬頭、肉雞2900萬羽。我市養殖業標准化生產工作一年躍上一個台階,連續3年取得了迅速發展。2005年,我市有3個縣被列為全區養殖業標准化生產示範縣,至此,全市7個縣(市)區都先後成為全區標准化生產示範縣,全面推廣無公害標准化生產的條件和時機已經成熟。
養殖業標准化生產工作得到了大發展。由於我市標准化生產基礎好,領導重視,工作踏實,得到了自治區水產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三年多來,我們共建設了146個標准化生產示範基地,帶動項目示範戶11480戶,佔全區的三分之一,生產無公害肉豬370萬頭,肉雞5520萬羽,有43個養殖企業通過自治區無公害標准化生產基地認定,佔全區的四分之一,有5個企業通過了無公害標准化產品認證。全市養殖業標准化生產工作三年三大步:起步較快,發展迅速,效果良好。
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宣傳「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宣傳產品質量安全與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培訓推廣標准化生產知識和技術,一方面使養殖企業和農戶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積極參與標准化生產工作,認真按照標准生產;另一方面廣大群眾的產品質量意識也得到增強,在消費購買時強化了質量安全,從而形成了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實現了「從欄舍到餐桌」全過程共同把關的新格局。
企業生產規模得到了發展壯大。我市的養殖企業特別是重點龍頭企業,在開展標准化生產過程中一馬當先、帶頭示範,不但帶動了全市標准化生產工作的發展,而且自身也從標准化生產中受益匪淺,擴張了企業規模。如玉林參皇養殖有限公司在2003年被認定為無公害標准化生產基地後,在已有廣東開平分公司的基礎上,開辟了全州分公司推廣「參皇雞」養殖,又在雲南省玉溪市成立了分公司,短短兩年就發展了三個分公司,此外還准備發展生豬養殖,企業規模、銷售市場、養殖范圍逐步擴大,企業在2002年被評為廣西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基礎上,於2004年實現了升級,榮獲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再有玉林市巨東種養有限公司作為全區第一批無公害畜禽標准化生產基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拓展無公害肉雞、肉豬、蛋雞養殖,與此同時,巨東公司緊抓市場機遇,加速發展生豬養殖,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方式,年出欄生豬6萬頭;桂林分公司、藤縣分公司的建設發展擴張勢頭十分迅猛。還有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的容縣周義養殖有限公司、廣西鴻光農牧有限公司等企業,不滿足於已有種雞場、孵化場、肉雞場的現狀,各租賃山地300多畝、2000多畝擴大發展霞煙雞、三黃雞養殖……標准化生產促進了企業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給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促進了養殖業健康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通過實施標准化生產示範項目,推動標准化生產大力開展,使畜禽成活率和產品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價格上升,產品暢銷,生產發展,項目區的產值利稅增加,促進了農民增收。博白縣組織58個規模豬場和10個規模雞場實施示範項目,生豬新增出欄6.73萬頭,肉雞新增出欄10.26萬羽,生豬死亡率由3.67%下降到2.65%,雞死亡率由9.23%下降至6.5%,項目新增純收入1316萬元;容縣2004年出欄肉雞1462.75萬羽,增長16.78%;出欄肉豬41.5萬頭,增長17.7%,標准化生產年增加產值8760萬元,增加利稅1356萬元,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251元;北流市涼亭禽業有限公司積極帶動開展肉雞標准化生產示範,帶動了1000多個養雞戶實施標准化生產,年出欄無公害肉雞450萬羽,養雞戶人均純收入達3708元。
提高了養殖企業的效益,提升了全市養殖業經濟地位。通過實施標准化生產,養殖企業管理進一步規范,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參皇公司的「參皇雞」2004年獲得廣西優質名牌產品稱號,巨東公司的「茴香雞」「巨東雞」獲得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後,產品銷售十分旺盛,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2004年,全市產值超億元的養殖企業6個,利潤超千萬元的企業4個。標准化生產推動了全市養殖業進一步發展,提高了養殖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市養殖業產值由2001年的47.49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52.92億元、2003年的63.23億元、2004年的83.8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35.44%上升到2002年的39.31%、2003年的50.11%、2004年的53.1%,養殖業已名符其實地成為農業經濟的半壁江山,養殖業在我市農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