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的醫療行業前景怎麼樣
隨著人口老齡來化趨勢持自續,醫葯行業整體需求不斷增加,中長期持續看好。同時,商業健康險擴張給醫療行業帶來更多資金供給,醫葯行業增速有望維持在10-15%區間,前景廣闊。
醫葯行業前景向好,在國內引發了一輪並購潮,並購金額、數量屢屢創下歷史新高。由於看好國內醫葯行業發展,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的並購熱情同樣高漲。
據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不完全統計,2016年,醫葯健康領域並購超過400起,金額超過1800億元。預計今年並購潮仍將持續,各細分領域並購將保持高活躍度。
按照目前趨勢,醫葯行業的並購仍將持續,未來要等到新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醫葯並購才會相對放緩。新的格局形成後,醫葯行業也將隨之重回中高速發展。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醫葯分開改革深入,以及醫葯電商政策松綁,醫葯行業前景仍然可期。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醫葯企業要尋求新的銷售途徑,加大與互聯網融合力度,,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增加自身利潤。
B. 醫療健康行業都包含哪些分類未來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醫療健康產業分為醫療產業和健康產業。醫療產業負責的是人生病之後的治療,比如醫院;健康產業負責的是人生病之前的預防,比如保健產品行業,休閑養生會所之類。
前景:健康產業將超過互聯網和汽車業,成為創造百萬富翁人數最多的經濟領域。過去創造百萬富翁最大的有兩個行業,第一是汽車業,第二是互聯網。繼這之後,中國的百萬富翁中產階級發生了爆炸式的增長,據預測,2016年中國的中產階級將成為世界最多的國家,那時,健康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健康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的五大特點:1、人人都需要健康,比上網需求還要大。2、健康產業人人都買的起。3、健康產品可以重復消費。4、消費者用好產品會去給別人分享。5、消費健康產品不需要浪費很多時間。
C. 如何看待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現狀和發展趨勢
投資的本質是盈利,不是消費,也不是做公益,理性的投資可以促進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相信隨著國家政策的持續優化,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成熟,中國的醫健產業將會蓬勃發展。
D. 健康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怎麼樣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大健康產業發展前景很好,近幾年呈現蓬勃發展的勢態。預計到2020年國內大健康產業的產值規模有望佔到GDP總值的11%左右。目前,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為2.12億,到2050年將達到4.8億,老齡化水平為15.5%。老人數越多對健康需求、關注、迫切度越高,這也是健康產業飛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E. 什麼是醫葯健康行業
醫葯行業深度研究報告是北京中經先略投資咨詢中心基於「十二五」推出的最新行業報回告。本報告真答實准確地反映了中國醫葯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是企業進行市場研究工作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也可作為金融機構進行信貸分析、證券分析、投資分析等研究工作時的參考依據。
F. 醫葯的產業發展
制葯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產業、以及醫葯電子商務產業是現代醫葯產業的支柱。
制葯產業
制葯是多學科理論及先進技術的相互結合,採用科學化、現代化的模式,研究、開發、生產葯品的過程。除了生物制葯外,化學葯和中葯在制葯產業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
生物醫學工程產業
生物醫學工程是綜合應用生命科學與工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從工程學角度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人體系統多層次認識人體的結構、功能和其他生命現象,研究用於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人工材料、製品、裝置和系統技術的總稱。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包括:生物醫學材料製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
第三方醫葯電子商務平台
第三方平台是獨立於買賣雙方的中立服務組織,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所需的各種服務的數字化平台,即提供葯品信息發布、在線采購、在線交易、在線支付、葯品跟蹤、配合地面倉儲和物流等醫葯流通全程服務,是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高度協同的完整的醫葯電子商務服務模式,是公開、公平、公正的網上醫葯交易市場。 得益於新醫改穩步推進的帶動作用,醫葯製造業工業增加值總體保持平穩增長趨勢。2012年上半年,在國內經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醫葯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逐步下行。進入3季度以來,在「毒膠囊」效應趨緩和政府相繼出台《「十二五」期間衛生扶貧工作指導意見》、《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帶動下,醫葯行業市場景氣開始回升,醫葯製造業產銷增速扭轉了上半年以來持續下滑趨勢,工業增加值增速明顯趨穩、產品銷售收入增速開始回升。其中,前三季度,醫葯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4.6%,比上半年回升0.3個百分點;醫葯製造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069.91億元,同比增長19.52%,比上半年提高0.45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我國累計醫葯品出口額89.58億美元,同比僅增長1.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8.4個百分點,比上半年下降1.5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醫葯品單月進口額震盪下滑,但醫葯品進口額整體仍保持較高水平。前三季度,我國醫葯品累計進口額102.31億美元,同比增長2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18.7個百分點,比上半年下降6.9個百分點。其中,單月進口額從7月的12.01億美元震盪下行至9月的11.23億美元。
展望2013年,一方面,葯品招標逐步趨於良性。「基葯招標」的「超低價中標」模式逐步改善,政府通過「基本葯物試行國家統一定價」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規避低價惡性競爭和各省的比價效應,有利於提高葯企的盈利能力。同時,即將出台的新版基葯目錄的擴容將帶動基層市場的持續增長,主要是由於基本葯物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葯物,基葯品種的增加無疑將會加大政府醫葯衛生投入比例。因此,預計2013年醫葯製造業利潤增速將繼續回升。
從長遠來看,國家工信部發布的《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發展目標為形成5個以上年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企業,100個100億元企業,前100位企業銷售收入占行業50%的目標。在上述政策鼓勵及行業競爭背景下,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凸顯企業規模的重要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將決定企業未來的發展。
2012年,三年新醫改結束,醫葯行業進入後醫改時代。回首三年新醫改,政府不斷加大對醫療領域的投入,中國醫葯市場整體擴容,中國醫葯產業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醫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葯行業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1978-2011年,醫葯工業規模年均遞增均處於15%以上,規模不斷擴大,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益不斷提高。
中國醫葯包裝的生產規模和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05年至2009年,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約為21%,2009年銷售收入達到402.05億元。隨著中國醫葯市場容量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預計2013年中國醫葯包裝市場將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長,達到660億元的規模。同時,由於國家加大對醫葯行業的兼並重組力度,受此影響,醫葯包裝行業的兼並重組也將進入高發期。
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觀念的不斷提升,加之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投入的不斷加大,未來,我國的醫葯包裝市場將會迎來較快的增長。資料顯示,2013-2017年,我國的醫葯包裝市場將會以11.5%的增速增長,預計到2017年,我國醫葯包裝市場規模將達到991億元。
中國已成為全球化學原料葯的生產和出口大國之一,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葯物制劑生產國。中國已成為世界疫苗產品的最大生產國,國產疫苗在滿足國內居民防病、治病的同時,已開始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疫苗產品,用於其他國家的疾病預防。中葯是中國醫葯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產學研各界的廣泛認同。
隨著醫葯商業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醫葯商業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醫葯商業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醫葯商業企業迅速崛起,逐漸成為醫葯商業中的翹楚! 2013年上半年醫葯行業政策:有揚有抑,穩中求變
政策變革必然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和調整,必然有揚有抑。
揚的是,扶持中醫葯、生物醫葯發展;基葯制度糾偏「質量優先、價格合理」;新版基葯目錄擴容;二三級醫院配備使用基葯;三保合一、大病保障、增加醫療衛生投入、提高報銷水平等。這些政策措施有利於民眾醫療需求的釋放,明確了對醫葯行業發展重點的扶持,對醫葯行業整體利好。
抑的是,葯品降價、限抗、對葯品質量的嚴格監管、環保帶來的成本壓力、醫保控費等。不利政策對醫葯行業的影響顯而易見,尤其是廣東葯品交易新規(徵求意見稿)的出台,令市場一度悲觀情緒彌漫。
回顧醫改以來的行業政策,我們認為,政府的政策主線明晰:以民生為導向,既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現實問題,又要推動醫葯行業的健康發展。對醫葯行業而言,政策的後果是:通過降價加劇醫葯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淘汰低水平企業,通過行業扶持政策,鼓勵企業注重研發、創新,抑揚並舉,使優秀企業在行業的分化整合中脫穎而出。
G. 昌發展在醫葯健康產業的發展怎麼樣啊
昌發展重點布局的來就是醫葯健康產業,源有通過管理旗下的「昌平科技發展母基金」、「大健康產業直投基金」來進行直接、間接投資,投資項目覆蓋國家一類原創新葯、國內首個基因編輯技術平台、醫療健康大數據管理等等,還有前段時間剛設立的昌發展知衡直投基金也是重點聚焦醫葯健康等領域的,除了這些,昌發展還有結合區域醫葯健康企業發展所需,設立了生物醫葯CMO/CDMO、儀器設備和檢測服務共享平台、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國際精準醫學創新中心、國際精準醫學加速中心、Champion Bio——昌平生命谷產業基地等多個專業服務平台及基地,從資本、資產、產服等各個方面來促進區域、企業、研發機構等的協同創新及項目合作,構建完整的醫葯健康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