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復興文明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復興文明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09 13:58:44

① 西安復興文明藝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西安復復興文明藝術文制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3月1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營項目:動漫、游戲的策劃、開發等。
法定代表人:張晶
成立時間:2014-03-18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11310003100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西安市雁塔區丈八東路6A號1幢1單元12504室

② 幾大文明復興時中國分別處於什麼時代

第一,夏朝,是世界4大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第二,東周 ,國人暴動,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記錄確切年代歷史中的一個.
第三,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封建社會大一統的時代,並且是世界上最早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之一.
第四,西漢漢武帝劉徹打敗了匈奴的入侵,並且完成了漢朝的強盛.
第五,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中國封建社會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成為和當時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齊名的世界兩大超級帝國之一.即同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的國際地位一樣.
第六,北宋,在中國的四川地區誕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張紙幣,交子.
第七,元朝,中國領土面積達到但是世界之最,東起今北美洲阿拉斯加,西起今歐洲匈牙利,南起今亞洲越南河內,北到北冰洋.
第八,明朝初期,鄭和七下西洋,是有人類歷史以來的首次遠程航行.明朝初期的中國國力在世界上仍處於領先地位.
第九,清朝初期,特別是康熙雍正及乾隆前中期,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仍舊是比較強大的.在世界資本主義工業化和殖民主義全球化的前提下,中國封建政權的"合心力"之強大令外部帝國主義的入侵被極大的放慢了.主要只是由於封建社會到了末期,已經是窮途末路,沒有什麼大的發展空間,更何況,落後了,別的國家都已經提前完成了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尤其是日本的崛起,對中華民族在在封建社會體制下苟延殘喘已經變的不太可能了.因此要變革只能超越現有體制進行變革,即從客觀的反面上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
第十,1978年中國共產黨七界二中全會以後完成了自明朝中期1428年以來550年的要麼閉關鎖國,要麼被迫屈辱的在不公平的前提下進行"門戶開放",實現真正歷史上的首次和外國資本主義帝國的平等的貿易與合作,發展.

③ 中國文化復興的文言文復興

「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一步(倡議書)」發布之後,在新華、新浪、網易、搜狐等各大論壇,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一時間,文言文有什麼用途?文言文應不應該復興?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這兩個問題,我在「倡議書」以及「對翱凌孤雲的回復」「對kcaxnol的回復」和「對匿名網友的回應」三篇文章中,已經作了深入的闡述。
但是,為了讓人們對這兩個問題有更加深刻更加堅定和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認為還有必要作以下的一些說明。
(一)復興文言文乃是因為:文言文是傳承人類文明成果的科學工具。其優秀品質乃是:可以無障礙的貫穿古今。
人類語言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後一時代的語言與前一時代的語言往往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語言的變化必然使白話寫的文章不能被數代以後的後人准確理解,因而使文章以及文章承載的文化內涵不能傳之千古。試想,流行於今日的所謂「粉絲」「青蛙」之類的網路語言,三十年後或者一百年後,還會有幾個人能讀得懂其真實含義呢?
(二)復興文言文不僅是為了准確繼承中國數千年文化寶藏中的優秀成果,而且還是為了將我們今天發生的歷史經驗和文明成果,准確的留給後代子孫。因此,毫無疑問地,二十世紀以來的全部歷史,都應該而且都必須用文言文重修。舍此則不能保證所有史料的留存價值。
(三)復興文言文不僅是為了保證中國文化的延續和復興,而且要給世界各國樹立榜樣提供思路。為了全人類文明的傳承,各國都應該建立自己——從白話語言中獨立出來的相對穩定的書面語系統,從而保證當代的文明成果不會因為以後語言的變遷而使後人不能准確繼承和發揚光大。
文言文是中國對全人類的巨大貢獻!
文言文是中國真正有必要向全世界推廣的真正的國粹!
各國書面語系統的建立必將成為全人類文明進步的真正的福音!
任何反對建立「文言文」書面語系統的民族或個人都將被人類文明所拋棄!

④ 西安復興文明 西北大學歷史文化產業研究院是做什麼的

復興文明文化產業集團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產業開發經驗,聯合西北大學雄厚的回學術背景資答源共同創辦了「中國歷史文化產業研究院」,深度開發中國文明文化資源,建立以產、學、研一體多元化的文明學術研究機構,為中國學術教育的走向開辟了新型思路。研究院以學術理論聯合市場需求,將二者合理匹配並轉化為文明文化資源,使其帶動出經濟產業+社會影響的雙重效應,建立起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可實施性文化產業鏈,最終將文明學術理論通過現實得到更權威的推廣和認證。

⑤ 中國文化能否復興

能,一個國家的文化復興到來主要看這個國家是否認識到文化至上的時候。

⑥ 21世紀中華文明復興

華夏文化能夠復興,理由非常簡單。

中國人口眾多,人在信仰就在。中華民族是個多災多難的版民族,外強侵略,異族權統治都沒有能夠毀掉中華民族,已經傳承了幾千年。

華夏文化的內核有合理的成份。以伏羲八卦為代表的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源。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多少志士仁人不斷的補充和發展,有強大的生命力。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成為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先後的傳入中國,並沒有取代華夏文化,而是不斷的互相借鑒和學習。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有巨大的生命力,有強大的包容能力。

現在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正在興起,成為華夏文化有效的推動力量。

當今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如此的發達,同時也遇到了不少的問題。世界各國的一些精英們,都認為中國華夏文化有借鑒意義,都在不斷的努力學習和挖掘其中的精髓,為當前存在的問題尋找出路。

華夏文化,華夏民族,幾千年屹立不倒,有其內在的原因。切不可以自慚形穢,而應當自覺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⑦ 中國文化復興的成果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百年中華民族精神覺醒的繼續,也是21世紀新時代的文化巔峰;自宋明理學以來,重新為中國文化史注入了豐厚的靈魂,在世界思想學術界樹立起了中國作為「世界學術文化中心」的新旗幟;為中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譜寫了最為驚心動魄的黑夜與星空並存的經典;經歷93年的中國文藝復興運動,95年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2010年它上升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現歷史的成功合流。
2011年,隨著時代的演進,中國政府歷史性的發出了文化自覺、文化強國、文化走出去的號召動員。 歷經諸多有識之士群體堅韌頑強的探索,由劉浩鋒主席領銜的大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2012年終於實現對中國文化核心智慧「天道」宇宙科學法則的現代化與全球化系統工程的復興重建,完成《宇宙和學——中華文化復興宇宙科學》,六卷,100萬字;由北京邏輯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博導、數理辯證邏輯第一人趙總寬教授親自作序——《一部讓我激動不已感慨萬分的當代傑出學術著作》。
該書以發明《中華天道數學邏輯學原理》為基礎,創建《心力倫理學原理》、《政治科學原理》、 《經濟科學原理》、 《美學科學原理》、《宇宙生命科學原理》等「宇宙科學」思想體系,與時俱進復興「中華天道」宇宙科學法則, 率先推動了中國邏輯學與數學從形式邏輯向辯證邏輯的轉向,指出西方文化自性危機邏輯缺陷以及周期政治、經濟、藝術危機所在,用「共富共和數學原理」,重建了實現整體與局部利益互補均衡的利益最大化的科學政治經濟藝術模式,顛覆重建了西方主流學術,為構建全球文化一體化新秩序打開了大門,吹響世界文藝復興的號角! 2012年6月19日,由世界和諧科學院、世界文藝復興協會、中華文化復興世界金融委員會共同主辦,中國老子同道會、世界佛教協會慈善事業基金管理委員會等聯辦,中華老子文化促進會、世界佛陀同道會(新加坡)大力支持,北京和諧大公文化公司承辦的「中華文化復興構建和諧社會暨中華文化復興512工程」在北京香山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由世界和諧科學院榮譽主席孫式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導北京邏輯學會前會長數理辯證邏輯泰斗趙總寬教授、湖南社科院院長朱有志等任學術總顧問;中國文聯出版社副社長朱輝軍、武警總部直工委原副部長徐友金、湖南廣播電視報原副社長梁志濤、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副會長安衛華、世界佛教協會慈善事業基金管委會主任儒釋宗大和尚、中華文化強國行活動組委會副主任郭聞奇等出任學術委員會高級顧問兼評委;由國家畫院理論部研究員朱其、中南工業大學羅會均教授、中央黨校客座教授吳宗熿、中國文聯出版社著名書法家曾正國、陝西省委黨校曹飛教授、世界和諧科學院重彩研究所所長韓雪璜教授、香港衛視《亞洲新聞周刊》總編輯王璞、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員周翔 、煙台魯東大學教授於海飛、中國政法大學研究員京張星水等擔任評委,世界和諧科學院院長劉浩鋒出任世界聖賢和諧獎、世界文藝復興獎組委會主任;世界和諧科學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者高連奎任副主任。此外特邀世界和諧基金會秘書長楊燁、天津警備司令部原上校李廷聚等貴賓。
「文化復興512工程」就是一個科學院、一個協會、一個金融委員會、一個報社、一個出版社五大機構,與一個節日論壇、兩個獎的簡稱。包括老子世界院士節、「科學生存新時代論壇暨中華文化復興精神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聖賢和諧獎、世界文藝復興獎。
本次活動的宗旨是:「建中國為人類精神之都,創五洲為天下大同之家;舉世界文藝復興新旗幟,領和諧社會主義大潮流」。 《天道辯證邏輯的數學基礎與中華文化復興》/《天道是宇宙科學的數學邏輯學以及自然物理證明》皆多次入選全國邏輯學會議,引起學界高度贊譽,率先推動了中國乃及世界科學界由形式邏輯向辯證邏輯為發展主流的轉向《聖賢為首的民主集中制是現代禪讓制乃人類最優政治制度的數理邏輯證明——兼論實現和諧社會的數理哲學》一文有利於化解對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長期誤解,為堅持發展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義理基礎;
運用數學「均值不等式」推理「圓桶原理」、「等周定理」,破解了西方周期經濟危機,科學論證了建立在「利人利己、均衡之道」「道德經濟人」理性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實現資源配置最大收益的科學制度。並且從數學原理證明了佛家發圓滿菩提心乃宇宙科學,用數學幾何解密了中華核心智慧心學「天人合一」,論證出了心靈定律——「心能守恆與心極必反」;以及解密「天人同構」,破解了霍金「黑洞悖論」,建立宇能守恆定律,將科學與宗教修行貫通合一,在愛因斯坦未完成的大統一理論上,運用「心力」統一宇宙四大基本作用力,完成「宇宙統一場」原理,科學論證了上帝心力創建宇宙時空引力場,震撼世界學術界!
在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主辦的學術講座上,被學術界贊譽為:完成儒釋道基督伊斯蘭世界五大文化合流與科學的圓融統一,是繼宋明「理學」時代與東方文藝復興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宇宙和諧科學哲學」(和學)時代與世界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歷史跨越。見證了21世紀中華文化復興領導人類文化更新與文明轉型提升,在世界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⑧ 中國文化復興的意義

下,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議隨之升溫,並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可喜的現象,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越來越重視、越來越緊迫;也說明,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外,還必須有與之相稱的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軟實力」的必要匹配。舍此,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關繫到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關繫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基礎問題,關繫到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問題,關繫到我國國民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道德風尚和價值觀、世界觀等核心問題。

現在的經濟,不是原始社會自然經濟,它不是一個自然現象,而是人類奮斗的結果,所以經濟本來就包含於文化之中,文化建設要優於經濟建設,在歷史上中國曾經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大國,我們的文化對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十九世紀中期以來,由於西方世界的影響,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文化不如西方國家,中國事事不如人,處處不如人,但是一百多年的歷史表明,西方文化固然有它的長處,需要我們向他們學習。我們看到中國的文化有它優良的價值和現代的意義,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向西方學習,但是我們必須立足於中國文化的本位立場。所以我們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應該首先是中國文化的復興,那麼中國文化有序的進行調整應該是我國政府的戰略目標,

對於我們這個有著悠久傳統的中國來講,我們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我們不能放棄文化建設,沒有文化,我們的國家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所以中國文化的復興是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興衰不可分的,中國文化有效的調整應該是經濟持續發展真正的動力,應該是中華民族長治久安、和諧統一的根本保證,中國文化沒有進行有序調整是中國近百年來處於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所以有序的調整中國文化,也是使中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以我們要確立一個文化建國的戰略目標。

到底什麼是文化,文化是生命,文化是個體生命,從概念方面來講,你必須要說明文化是什麼,文化是民族的生存的模式,這個模式要以內涵來作出區分,我認為文化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行為模式,第二是制度模式,第三是價值模式。這三個模式又從外到內去區分,首先我們作為現象來說就是行為模式,這個行為模式就是政治活動,經濟運行,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等等有關。從一般的意義上有什麼樣的制度模式,就決定我們具有什麼樣的行為模式,制度模式不是最根本的,因為制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價值模式上,所以我們要建立什麼樣的制度模式,首先問我們你有什麼樣的文化底蘊,有什麼樣的價值模式,所以文化最根本的核心是價值模式,中國傳統的文化也可以從行為模式,制度模式和價值模式來作出區分的。那麼我們這里特別強調,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關於人生價值,人生意義,人生的基本理念的價值模式,應該確立起來,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鄧小平同志最早講我們改革開放一個特點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先例可以遵循,完全停留在行為模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家不斷地繁榮昌盛,現在有的專家提出來,說經濟建設不應該是我們政府的首要任務,而應該是以制度模式來代替經濟建設成為政府關注的工作焦點。這個做法現在在外面很流行。從我的觀念來講,這個觀念有些問題,就是制度根據什麼來確立,比如說有民族的理念,你建立民族的社會制度,那麼你具有非民族的理念,你不可能建立民族社會,所以為什麼「五四」爆發思想革命,因為他認為思想革命要先於社會革命、經濟革命和政治制度革命,所以文化的價值模式,文化的基本理念決定著我們中國以後走向什麼方向,所以從對文化的概念分析,我想說明一個道理,我們無論從事什麼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或者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確立一種價值模式,一種文化基本理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國對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戰略選擇;強調了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坐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次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從文化角度構建社會和諧,主要有兩個層面內容:一是特殊具體的文化層面,包括弘揚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資源領域、精神生產領域、文化傳播領域、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領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層面,即滲透於各個領域的共同理想、組織和行為方式的和諧問題。構建文化和諧,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又普及推廣不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宣傳、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聲勢不大;思想規范、行為引導、榜樣示範,和文藝創作、多種形式配合上差距較大,不盡人意;政策引領、資金投入、教材審定、普及方式和師資力量都尚待完善。這是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

二是處理好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和優秀成果,使之繼續豐富發展、提高完善、不斷升華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在持續、充分地吸收借鑒各種優秀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後的繼承發揚也必須這樣。當前,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隨之加強;而且對外來文化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雙向加大,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面、多種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釋放出來,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借力使力,為我所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揚光大。

三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外熱內冷」,理性把握穩步推進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國外興起了一股規模空前的、包括了解傳統文化在內的漢語熱。國內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地位也展開了熱烈討論,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不過,對國外的漢語熱要冷靜、客觀地看待,他們大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非中國傳統文化的「軟實力」的影響。國內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形成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是無益的。

四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掌握難度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內容十分豐富;積累很多、感到無從下手;時空太遠、文字生辟難懂;工作很忙、難以深鑽細研。此外,傳統文化自身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優勢也有劣勢,有長處也有短處。如何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特點,針對當代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的實際,在教材編寫、普及推廣、配套工程、激勵機制、組織領導等方面,採取切實可行措施,使傳統文化在工作學習、文化娛樂、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推行,變成一種自覺自願、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政府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文化體制的價值。

繼續閱讀
開通VIP,免費獲得本文
版權說

⑨ 如何復興中華文明

「復興」不是「復舊」或「回歸」,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重鑄中國人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以和為貴、民為邦本、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思想

近10多年來,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西方強勢文明無孔不入,滲透到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中華文明受到國外文明的嚴重沖擊和威脅。為防止中華文明被同化,為保護中華文明的完整性和獨特性,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恢復和創新傳統,復興文明大國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位居世界第二。據一些學者推測,再過幾十年,中國將在經濟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國防和軍事實力也迅速增長,成為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大國。而文化發展相對滯後,與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相比,呈現不均衡、不協調的狀態。倘若長此以往,不增強文化的力量,社會就不可能和諧,經濟也不可能持續發展,中華文明的特性之一「人文性」也將不復存在。

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20世紀初來中國講學時,十分欣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和諧、中庸等道德和核心價值,希望保留這些美德並發揚光大。然而他在當時就提出疑問:「中國人的這些美德能留傳下去嗎?」(羅素:《中國問題》)。不幸的是,當時羅素的擔憂成為現實。近一百年來,人們在批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之時,也拋棄了她的精華。因此,必須面對現實,充分認識歷史上的優秀傳統,恢復我們的歷史記憶。「復興」不是「復舊」或「回歸」,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吸收和借鑒國外文化精華,創新和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和價值觀,重鑄中國人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以和為貴、民為邦本、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思想,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羅素曾說:「……如果中國不採用軍國主義,將來所產生的新文明或許比西方曾經產生的各種文明更好。」

中國歷史上以文明立國,應該弘揚歷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國之路,提升國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恢復文明大國的地位。這是海內外所有華人的共同希望和夢想。

重塑具有中華文明特徵的中國人

文明或文化的傳承者是人,中華文明是否能夠復興並世代傳承,關鍵在於造就具有中華文明特徵的人。目前傳統美德在許多人身上已經看不到蹤影。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價值失落,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唯利是圖;私慾膨脹,貪得無厭。許多人身上已經找不到禮儀之邦的特徵。

中華文明的趨同性具有使全體公民趨向於共同的道德和價值,趨向於具有共同人格的人。傳統文化造就人的任務主要在家庭和家族,家長和長輩都根據傳統禮教,負起教育晚輩的責任,並進行嚴厲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使每個人都恪守本分,不敢越雷池一步。而現在,家庭和家族的教育功能縮小,塑造人的任務主要在學校。據反映,中小學教科書中,關於優秀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內容並不多,並沒有把道德和價值觀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台灣地區自上世紀50年代初便把「四維」(禮義廉恥)當作最基本的道德和價值觀教育,每個學校的校園和教室里都有「禮義廉恥」四字。教育部門應加強中小學的傳統道德和價值的教育,一方面在中小學課本里增加關於傳統的核心價值和倫理道德的內容;另一方面增加具有現代意義的「民主、平等、公正、仁愛、和諧」等核心價值的內容,使廣大中小學生既了解傳統的道德和價值,也熟悉現代的核心價值。

文藝作品應貫穿中華文明的優秀道德、價值和理念

中國古典名著一般貫穿傳統的倫理道德和核心價值,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各種小說、電影和電視片等也一樣,大多以「五常」、「五倫」、「四維八德」等核心理念,使人們在娛樂中受到教育,使傳統的道德和價值內化為個人的理念和規范。西方國家也一樣,大多文藝作品都參透著西方的道德和價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一些文藝工作者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不強,沒有繼承古代優秀的創作理念。文藝作品影響范圍大,文藝界應該為保護中華文明的整體性和獨特性作出貢獻,通過文藝作品使全國公民成為具有中華文明特點的人。

加強文化整合,保護中華文明的整體性

歷史上中華文明的整合性很強,其方式主要是通過核心道德和核心價值進行整合,使全國各民族、各地區的道德和價值都具有共同性。即使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也以中華主流文化為正統文化,採用歷代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等。尤其是在清代,強調華夷不分、華夷一體,採用多種措施,推進邊疆與內地的一體化進程。應該借鑒傳統經驗,構建超民族、超地區的核心價值體系,加強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整合,強化現代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目標。共同道德和核心價值的一體化或同質化有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助於保護中華文明的整體性。

觀點集萃

保護古村落刻不容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我近年一直致力於城市保護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即將提交的提案仍然是關於這個方面,同時,今年的提案里還涉及古村落的保護。古村落目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現在各地政府都在搶、炒農村土地,這是10年之內中國文化的最大危害,如果不加以保護,文化的根、文化的家園恐怕要丟失。

「非遺」的當務之急是保護和傳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非遺」當務之急是保護和傳承,而不是發展。這方面應借鑒日本的經驗:他們曾嘗試歌舞伎的歌劇化,但如今完全拋棄了「遺產也要發展」的觀點,而將保護和發展當做是兩條並行不悖的、兩個同時存在的不同的領域。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多讀《勸世賢言》

全國兩會,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問題備受關注。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陳曉瓊、姚媛貞兩位代表建議有關部門將《勸世賢言》一書作為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重點讀本之一進行推介。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的引導,真正從群眾需要出發,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推出更多深受群眾喜愛精品力作。

《勸世賢言——道德教育新民謠》用新的道德觀念結合古傳古訓,以《增廣賢文》的文字表達方式編撰而成,通俗、明理、朗朗上口,針對性強、涉及面廣、其中特別是針對清正廉明、反腐治貪、治根治本、醒悟人生等方面的內容,讀後發人深省。

當前,該書被推薦為湖南「三湘讀書月」讀本,受到讀者廣泛好評。這充分說明,結合現實創新性地利用傳統文化內容,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生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註: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文章,網路轉載請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人民論壇》雜志」字樣。李魯傑

⑩ 中國的偉大復興,如何引領中華文化圈的復興

加強文化復興,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每個人的心理重視程度。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要。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精神臍帶和精神TND,文化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如此看來,文化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一個地區、一個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只有文化的全面復興,才有可能實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文化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



文化的復興發展總是通過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傳遞實現的,文化復興的基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在我們走進傳統之前,傳統早已走進我們。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勇於創新。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就有了特殊的意義,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之時,便是文化復興之日,唯有文化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不竭的精神動力、扎實的根基和根本保證。

綜上所述,中國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應該要大力加強文化發展,引領中華文化圈的復興。

閱讀全文

與中國復興文明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