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

產業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09 11:16:34

㈠ 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研究的目錄


前言
第一章企業集群技術創新
第一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研究的思維脈絡
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問題的提出
二、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研究述評
三、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概述
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含義
二、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特點——「地方結網型」創新協同
三、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的意義
第三節企業集群技術創新優勢
一、集群經濟條件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
二、集群經濟條件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並促進其動態增長
第四節我國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企業集群發展的基本情況
二、我國企業集群技術創新模式及現狀
三、我國企業集群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地方結網型創新協同不充分
第五節「地方結網型」創新協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一、資源共享協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二、技術戰略互補協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三、集群合作創新協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第六節促進我國企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對策
一、促進資源共享協同的對策
二、促進技術戰略互補協同的對策
三、促進集群合作創新協同的對策
第二章產業集群嬗變動力與模式
第一節產業集群嬗變理論概述
一、產業集群的內涵
二、產業集群嬗變機理
三、產業集群嬗變階段
第二節產業集群嬗變動力
一、產業集群嬗變動力機制概述
二、核心層原動力
三、內圈層互動力
四、外圈層推動力
五、競爭者壓力內化
第三節產業集群演化與嬗變模式
一、產業集群演化的一般性分析
二、相鄰集群演化的特殊性分析
三、產業集群的嬗變模式
第四節相鄰集群演化與嬗變的案例分析
一、濮院羊毛衫產業集群發展演化的案例分析
二、洪合羊毛衫產業集群發展演化的案例
三、兩個集群相鄰演化的比較
第五節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
一、發展型產業集群的推進措施
二、停滯型產業集群的推動方式
三、轉移型產業集群的治理辦法
四、衰敗型產業集群的救治對策
第三章產業集群集聚度分析
第四章產業集群風險及其防範
第五章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
第六章加強區域品牌建設
第七章推進原生型專業化產業區發展
第八章運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第九章運用經營理論加速城市化
第十章運用區域政策促進創新活動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㈡ 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研究的版權信息

作者: 張明龍等著
出 版 社: 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版數: 858000
頁數: 614 開權本: 16開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1787814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理論
定價:¥88.00

㈢ 區域產業經濟問題:國家近期出台的重大發展戰略與政策解讀。

為支持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關部門正在制定一攬子支撐政策,有望於近期集中發布。其中,工信部牽頭組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課題已經結題,正在加快研究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將於上半年出台。此外,包括信息產業、智能製造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規劃也已完成,預計於近期發布。
記者了解到,各相關部門都異常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將其視作為突破口,即形成新的增長點,作為調結構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
多部門齊力支持新興產業

新材料、智能裝備受政策照顧
記者了解到,在上述諸多基礎性規劃之下,包括稀有金屬產業規劃、新材料產業規劃、信息產業規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規劃、高端裝備製造業及智能製造裝備發展規劃將陸續發布,有些在2月份就將浮出水面。這對引導相關產業,特別是智能裝備、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起到直接帶動作用。
「今年要加快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促進原材料工業轉型升級。」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陳燕海說。
他指出,新材料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快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力爭到2015年,新材料產業總體規模超過2萬億元,新材料產品綜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關鍵新材料保障能力達到50%,」陳燕海說。
此前記者已獨家報道,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正在實施一項面對「稀土、稀有金屬」新材料產業專項,以求在三年內在5大方面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另外,記者還從權威渠道獲悉,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已經設立,且先期啟動了一批項目,其側重在智能裝備產業。以河南、山西為例,兩省各有一個智能裝備項目已納入到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計劃,分別獲得了7000萬、1億元補助資金。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是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手段,對單個項目的資金支持額度遠超過其他專項,但對項目的行業示範性要求更高、申報難度更大。」河南省相關部門負責人如是評價說。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綜合多方面信息來看,智能裝備、新材料產業規劃及相關配套政策將為國內企業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圍。

從上面看,高新科技產業,環保節能材料,新能源開發等領域未來幾年會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
同時國內如樓上所說的內外交困,美國對中國漸成包圍圈,中國和周邊國家大多交惡,而國內政治問題嚴重,中國正面臨的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的關口。中國經濟即將風暴來臨。。。。

㈣ 談談你對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格局的看法與建議(不少於1000字)

廣東區域經濟重構發展新格局
--------------------------------------------------------------------------------

金羊網 2007-05-18 10:40:51

本報記者 邱登科

廣東「十大」前夕,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教授欣然接受本報專訪,縱談本屆廣東省委在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時還對下一屆省委在構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方面將要採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

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已遏制

《民營經濟
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請您簡要點評一下本屆廣東省委在協調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做出的成績?

陳鴻宇:2002年以來,由於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先後出台一系列面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區域扶持政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廣東山區地帶和東翼地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山區地帶、粵東、粵西投資增幅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高於珠三角,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

區域政策須進一步完善

記者:相信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迴避的問題。

陳鴻宇:由於歷史的、地理的以及現行體制等主客觀原因,廣東省內各地帶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十分突出。這一狀況表明,在高度肯定廣東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同時,現行的區域政策還可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形成各展特色和優勢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現行區域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區域格局的劃分偏於粗放。把非珠三角地帶一概視為「欠發達地區」,容易導致政策工具和手段「一刀切」,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和發展潛力較高的山區地帶缺乏精準及時的政策扶持。(2)政策工具及手段單一。區域扶持政策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重大項目布點和省財政轉移支付,內生增長機制發育比較緩慢。(3)政策的實施重點和實施步驟不明確。缺乏發展時序上的安排,有限資源就難以優化配置。

調整發展格局梯度推進

記者:應該從哪些方向來著力調整廣東區域經濟格局呢?

陳鴻宇:通過調整廣東區域政策來重構區域經濟格局,已刻不容緩。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認為,最優的區域資源配置方式是把資源傾斜配置在最具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即高梯度地區。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世界上一些重要區域的空間經濟一體化進程,由原來的「單核心區」的向邊緣區擴散推移發展,已經轉變為「多圈」、「多核」、「重疊」、「共生」,最終才能達到「多核心區」的有機融合和城市空間的一體化狀態。目前,我省工業化進程已開始進入中期階段,珠三角地區已進入工業化成熟期,從區位條件、工業化進程、區域產業結構、城鎮化發展等多重因素發展變化趨勢來看,僅靠大珠三角一個「核心區」來帶動全省各地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綜合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選擇東西兩翼沿海地帶和粵北山區部分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培植為帶動廣東區域進一步協調發展的新「核心區」,通過多圈推移、梯度推進,帶動經濟腹地(即「區域邊緣區」)發展。

區域發展格局的新表述

記者:具體要採取哪些措施來實現這種區域發展新格局?

陳鴻宇:基於對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我將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發展戰略和擬形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表述為:雙核兩帶、以海哺山、三圈推進、協調發展。

所謂「雙核兩帶」,是指要重視和依託廣州、深圳兩個區域特大型城市的集聚與輻射功能,大力發揮其區域經濟增長的主核心區作用;同時,要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廣東沿海具有綿長的海岸線、大片平原和台地、大江大河入海口,又是人才、人力、財力匯聚地,工業化起步早,因而是多種區位因素可能優化聚合的空間地域。充分發揮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集中力量加快建設東西兩翼經濟帶和城市帶,形成沿廣東海岸線及相關交通樞紐所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體和產業走廊,與大珠三角經濟區連結成為南海沿海經濟帶,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對廣東未來區域布局的優化將產生深遠影響。「山區增長帶」主要指清遠、河源、肇慶、雲浮、汕尾等山區地帶中近鄰大珠三角、近年來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的地區。這一增長帶具有大規模接受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優勢,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大,需要重點扶持,以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形成我省新的製造業產業帶。

所謂「以海哺山」,主要指廣東的區域經濟新格局中,由於生產力的歷史積淀、東西兩翼積聚的臨海發展潛力和珠三角產業擴散等原因,廣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會逐步形成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先行發展和重點發展的布局,在沿海經濟帶對山區的反哺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各空間地域的區位優勢,推動各地域間的協調發展。

所謂「三圈推進」,是指在新的區域政策支持下,東翼經濟帶和西翼經濟帶獲得長足的發展,與大珠三角一起,形成粵東發展圈、粵西發展圈和珠三角發展圈。粵東發展圈以汕頭市「核心」,涵蓋汕頭、潮州、汕尾、揭陽、梅州等地區;粵西發展圈以湛江市為「核心」,涵蓋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等地區;珠三角發展圈指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都市圈並涵蓋河源、清遠、韶關等地區,「廣州—佛山」極、「香港———深圳」極是這一發展圈的「核心」。「三圈」的三個核心區的要素和產業同步向北擴散,在「三圈」的大格局下,合力帶動粵東北、粵北、粵西北山區的發展,可以大大縮短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時間。「協調發展」是廣東區域合作和區域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區域協調發展的標志,是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空間布局相統一,地方政府的政策邊界和區域邊界、市場邊界相統一。在解決有限資源空間配置的摩擦時,必須以此作為調整地方發展時序關系的標准。

因此,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要針對「兩帶」間、「三圈」間以及各經濟帶、發展圈內部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差別,加強規劃,合理布局,重點突破。優先發展沿海經濟帶,重點扶持是山區增長帶;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地區的發展。在區域政策實施的突破口方面,必須要有精準化的差異:對珠三角發展圈,應著力推動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推動其產業有選擇地向其他地區的轉移;對沿海經濟帶,應著力於消除其地域壁壘與摩擦,完善要素流轉網路,培植產業帶、產業走廊和產業集群。對山區增長帶,應積極推進來自珠三角地區轉移產業的再升級和發展,繼續傾斜於其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促使其成為主導產業。在區域政策導向方式上,需要改變依賴於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政府推行方式,改為政府引導和市場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提高粵東發展圈和粵西發展圈的外向依存度,不斷完善北部山區的市場體系,努力培育各地區的內生增長能力,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的協調發展。

㈤ 中國地理:如何制定區域發展戰略,並通過案例來分析謝謝

在區域規劃編制中,需要對本地區當前以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處階段進行判斷。不同區域如何選擇合適的判斷方法,是規劃編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目前關於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判斷的主要理論及其特徵

關於經濟發展階段的判定,我們一直參照兩個理論:一個是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另一個是錢納里等關於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理論。

羅斯托的「起飛理論」把經濟社會的發展劃分為6個階段,即傳統社會、起飛前提條件、起飛階段、技術成熟階段、大眾高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這一理論是針對馬克思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而提出,分析對象是經濟發展歷史,是對整個人類經濟發展歷史宏觀、長周期的考察。但是與馬克思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不同,羅斯托本人並未用這個理論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作任何預測性描述。對於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他認為「無法描述」。雖然如此,最近幾十年的全球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羅斯托經濟發展階段的合理性,而且為發展中國家制訂趕超戰略提供了決策依據。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經濟起飛」理論是對長周期、大時間尺度發展階段的描述,對短期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意義沒有那麼明顯。

錢納里等的工業化發展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按照人均收入水平所對應的經濟結構變化,他們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分出了6個不同的時期,然後把這6個時期分成3個階段進行命名,即第1個時期的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後4個時期的工業化階段和最後1個時期的發達經濟階段①。如表1所示②。

作為世界銀行的研究團隊,錢納里等人就工業化發展階段所做的研究,主要是「闡明工業化在發展中的作用」。其所要實證的理論假設是,經濟發展不僅帶來經濟結構的轉變,同時經濟結構的轉變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在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理論中,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不僅對應於不同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更主要對應著不同的產業結構變動。不同發展階段的判斷標志,是不同收入水平時期,經濟所表現的不同產業結構特徵。這與庫茲涅茨關於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轉變之間的研究有一定繼承性。

錢納里等人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在國家發展戰略計劃中被廣泛應用③。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的工業化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關於工業化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的估算大體相吻合。但需要指出的有兩點。一是,這個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關於產業結構隨收入水平的變動趨勢,只是平均趨勢的估算,而不是他們自稱的「正常模式」。即使在他們所估算的區間內,無論是大國經濟體,還是小國經濟體,對該趨勢的偏離都普遍存在,而且有些偏離還十分突出。其次,在他們的理論提出之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發展表現出來的產業結構變動,究竟是各國經濟發展計劃人員,按照這個理論有意調節的結果,還是經濟發展自身演變的結果,目前還沒有得到完全的證實。

二、上述理論在區域戰略規劃中的適用性

無論是羅斯托的起飛理論,還是工業化發展理論,它們都是以國家為對象。羅斯托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起飛理論,甚至超越了國家邊界,基本上和馬克思一樣,是對整個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做出的階段性描述。而工業化發展階段,把研究對象區分出超大國、大國、其他大國和小國,以考察經濟體規模對理論假設的影響。④雖然他們計算的平均趨勢大體不受經濟體規模的影響,但不同經濟規模的經濟對這一趨勢的偏離還是有各自明顯的特徵。

而在以「5年規劃」為代表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研究中,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大國經濟體內的區域經濟。上述理論是否直接適用?本文認為,至少對城市經濟體而言,這些理論的適用性受到很大限制。

第一,城市經濟自身規模、城市內部經濟結構及其相互關聯性與國家工業化發展完全不同。無論是羅斯托的階段理論、庫茲涅茨的發展理論還是錢納里的工業化理論,其關於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標准都以經濟結構為主要標准,而以經濟結構為標準的主要理論依據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導致需求結構的變動,而需求結構的變動本身又促進新的經濟增長。在這些理論中,雖然充分考慮了外貿的影響,但所分析的經濟體的內部需求關聯是結構變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國內城市經濟體自身的經濟關聯性,並不滿足這種隱含假設。換言之,在一個國家之內,在一個省份內,一個城市的經濟是完全開放的,是省域經濟和全國經濟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自身的經濟規模和系統性並不足以獨立構成發展與產業結構的相互促進。在城市水平上的經濟發展中,宏觀經濟意義上的所謂「內需」可能更多體現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面,而很難體現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面。城市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多依賴於「外需」,也就是依賴於城市所在區域的發展。

第二,與國家發展戰略的相對獨立性之間不同,國內區域經濟,包括城市經濟的發展戰略還要受國家和上級行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約束。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之上並沒有國際發展戰略約束。相反,國內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在資源配置上因國家發展戰略的存在而受到既有同質性又有差異性的限制。我國是單一政體,分級管理。任何一個城市都是上一級行政區劃下的次級行政區劃。各地的經濟發展戰略,總體上要服從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要求,而城市一級的經濟發展戰略,還要配合上級發展戰略的部署。在計劃經濟時代,這些限製表現得尤為突出。30年的改革開放大大加強了各地的自主性,但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要求依然存在,這種影響主要限制了區域經濟自主發展的歷史初始起點以及其後經濟發展路徑的選擇上面。

第三,與國家間經濟發展競爭不同,國內區域經濟,包括城市經濟發展的獨立性與國內區域間的競爭不完全由市場調節,還受上級宏觀政策的調控。國內區域和城市經濟是彼此完全開放的經濟體,各轄區政府間也存在經濟發展的競爭,但這種競爭卻被納入上一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框架之下。因此,很多時候這種競爭中的協調發展,並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是上一級轄區政府行政管理的結果。客觀上,轄區間的競爭性是市場經濟制度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其協調性也應該是市場經濟制度下各區域比較優勢的表現。但是,在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中,競爭更多表現在政策資源的爭奪,而不是區域相對優勢的開發。任何上級政策的調整,都會改變本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密切相關,而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發展路徑並不完全一致。

正是由於上述因素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區域經濟戰略規劃研究中,如果直接引用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從產業結構特徵上進行發展階段的判定,那麼就會出現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在15個副部級以上城市中(4個直轄市和11個省會城市),地區發展水平明顯不同,但其中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和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城市之間,就會出現後者的服務業比重反而超過前者的現象,這與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的判斷完全不一致。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各地的發展起點、資源稟賦和發展能力差距十分明顯,而且政策和制度的因素對這些偏差影響更大。

因此,以國家為對象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並不完全適用於大國經濟體內部區域經濟,至少對城市經濟體而言,對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的應用需要謹慎。在一定程度上,在同一個規劃周期內,各地、各城市追求幾乎同質的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和我們不加分析地直接引用上述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有一定關聯。

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階段判斷的標准選擇

本文認為,每5年1個周期的5年戰略發展規劃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各個區域的戰略規劃既被涵蓋在上級發展戰略之中,又不是上級發展戰略規劃在本轄區的簡單分解,各地區需要也應該制定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區域發展戰略。但這個戰略的制定應該是立足本地實際、解決本地發展中長期矛盾的戰略對策。從本質上講,准確反映本地特色、解決本地問題,是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核心。發展階段是本地特色的一個重要側面,需要認真研究分析,不能簡單照搬一般工業化發展理論中的產業結構標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階段性分析判斷和目標設定,應該堅持以國家發展戰略為指導,以本地人均收入相對水平變化為依據,以充分發揮本地資源稟賦相對優勢為基礎。

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被概括為 「3步走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的規劃期為1980-2050年,其中分別以1980-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50年為3個不同的戰略期和發展階段。各階段的戰略發展要求如表2所示。

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十二五」是全面實現小康發展目標加速沖刺階段,同時又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關鍵期。按照一般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很多地區目前很可能會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或者重化工業的初期階段。那麼在認識上可能會存在繼續工業化與轉變發展方式要求之間的沖突,從而在發展戰略上,對於本地區的產業選擇究竟如何選擇產生困惑。本人認為,解決這樣的困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以國家戰略為指導、突出本地優勢的原則,根據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要求、國家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變動趨勢要求,根據本地市場條件和資源條件,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三產則三產,不必拘泥於理論階段的產業結構特徵要求。但是,無論對於農業發展,無論對於工業發展,也無論是對於服務業的發展,都必須超越一般工業化理論形成時期對工業、對農業和對服務業的理解。必須從當前國家發展戰略和宏觀環境的時代要求出發,從當前產業技術時代水平和變動趨勢出發,從本地實際資源稟賦條件出發,努力堅持農業產業化,努力堅持新型工業化,努力堅持服務業適應本地產業和城鎮化發展的要求
謝謝。。。。。。。。。。。。。。。。。

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的內容簡介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不同於一般的區域發展戰略,前者應包含在後者之中,後版者具有更權廣的內涵和外延。區域發展戰略具有系統綜合性,包括發展的各個方面,涉及人口、資源、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教等各個領域。區域發展不但包括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全體成員的經濟條件的改善,也包括社會政治狀況的改善,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生存環境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人民各方面素質的提升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僅僅論述了其中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是《區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研究系列》之一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分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分析》中具體包括了:戰略制定中的自然資源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供求分析、戰略制定中的產業結構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模式選擇等內容。

㈦ 區域發展戰略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區域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不斷探索,黨中央研究形成了新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發展呈現新動向和新趨勢,區域發展戰略內涵更加豐富(圖7–1)。綜合起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頂層確定了我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部署。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央於1999年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策,2003年做出了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決策,2006年做出了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決策,形成了國家關於區域發展的戰略體系。「十一五」規劃綱要將其概括為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簡稱「四大板塊」戰略),即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黨的十八大確定: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1]

二是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了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06年,國家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了「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2010年,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1~2014年,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布了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我國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由「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格局、「七區二十三帶」的農業發展格局和「兩屏三帶」的生態安全格局等三類格局組成。

三是跨國、跨區域經濟帶深化了四大板塊戰略對內對外互聯互通的內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環渤海與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14年下半年國務院發布了《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和《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區域發展新棋局雛形顯現。這一新棋局,既有擴大開放的內涵,如「一帶一路」向東連接東北亞、東南亞、澳洲,向西連接中亞、中東、歐洲;也有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如長江經濟帶打通了沿長江東部沿海、中部與西部欠發達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連接在一起,珠江—西江經濟帶打通了外接東盟國家、內聯西南中南的通道。

四是重要經濟區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指引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以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上海浦東新區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開始,截至2014年9月12日印發《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先後出台了近40項區域發展規劃或總體方案(表7–1)。通過區域發展規劃,一批重要經濟區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推動全國經濟持續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級的經濟高地(圖7–2)。重要經濟區是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成敗的關鍵,關繫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

圖7-1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示意圖

表7-1 近年來國家出台的主要區域發展規劃

續表

圖7-2 全國重要經濟區分布圖

閱讀全文

與產業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