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大量存在,勞動力素質低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已有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但目前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剩餘數量高達1.7億之多。這些剩餘勞動力能否成功轉移,直接影響到城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關繫到中國現代化的成敗。
當前,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面臨的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城市化滯後造成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艱巨性;第三產業發育滯後嚴重製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鄉鎮企業對農村勞動力吸納能力逐步減弱;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導致就業崗位選擇面狹窄。
還應看到另一方面,由於城市的高度開放和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全國已有40%以上的農村強壯勞動力投入到了非農產業。而把農業生產留給了婦女、兒童及老人。據有關資料,我國的婦女承擔著60%的農活,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趨於弱化。
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低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佔有很大的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從而無法在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聯產承包之後,我國家庭農業生產經營分散、規模小。
我國農戶約2億個,除數量有限的國有農場和極少數農村實行規模經營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難以形成帶動我國農業的規模經濟,勞動生產率低。特別是我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將面臨國際規模農業的競爭壓力。
3、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於歷史原因,農村發展滯後於城市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城鄉發展差距仍在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離開土地,到城鎮謀生,造成了農村的荒蕪和勞動力的短缺。
我國農村,特別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農民對生產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與勞動的投入之上,普遍採用的是一種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粗放經營方式,廣種薄收、超載過牧、亂砍濫伐現象仍然存在,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鹼化、旱澇等自然災害的加劇,從而削弱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4、農業生產資源短缺,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從農業資源角度看,我國水土資源短缺將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長期的、根本性的制約因素。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水土資源對農業發展的約束不斷加劇,人與水土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水土資源被擠占的勢頭難以逆轉,農業將面臨日趨嚴峻的水土資源短缺。
據統計,目前,我國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資源分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隨著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的增加,下個世紀我國農業資源將迅速接近承載能力的上限。森林積蓄量、河川徑流量我國人均為8.17和2424立方米,分別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
根據生態經濟學觀點,農業現代化程度越高,它與農業生態系統的依存關系越密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應該是推進生態文明的進程。它既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目前,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生態環境卻日益惡化,主要表現在:
一是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表土總量達50億噸,相當於全國耕地每年被剝去1厘米的肥土層,經濟損失100億元。
二是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多億元。
三是森林資源銳減。例如,因亂砍濫伐,海南熱帶雨林面積已由1956年的86.6萬公頃減至目前的24.5萬公頃左右,森林覆蓋率目前僅為7.2%。四是水資源嚴重短缺且污染嚴重。
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十分嚴峻,農業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正在威脅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1)當前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擴展閱讀
為了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中國於50年代中期提出農業技術改造任務。當時,計劃用5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完成農業機械化。中國約佔40%。以後這一進程因工作的失誤發生曲折。
1979年以後,中共中央確定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方針,羊為16622.9萬頭,又使農業技術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豬為33719.1萬頭,30餘年來,農業技術改造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田建設
興修農田水利和興修山地水平梯田一直是30餘年來全國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的重點項目。大體上50年代初為7:1,由於排灌動力機械的大量增加和渠道等設施的大規模建設,1984年農田的有效灌溉面積達66338.7萬畝,居世界第一位,其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44.5%,1986年增至21.8%。
也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在有效灌溉面積中,機電灌溉的面積約佔56.6%,而1952年僅為1.6%。農田基本建設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
2、蟲害防治
肥料施用堅持了有機肥同無機肥相結合的原則。多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區。但在繼續廣泛施用人畜糞和綠肥等有機肥料的同時,化肥施用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按有效成分計算,1986年化肥用量(折純量)1930.6萬噸,為1952年的240餘倍,每畝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居世界中等水平。
但化肥構成上磷肥、鉀肥的比重偏低。植物病蟲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化學防治面積近12.8億畝,佔耕地面積的86%。歷史上常常造成顆粒無收的蝗災已告消滅,許多植物病害如小麥銹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
3、疫病防治
由於建立了獸醫生物葯品工業體系,40年代末期,獸用葯物迅速推廣,50年代就在全國范圍內消滅了牛瘟。以後,氣腫疽、牛肺疫、羊痘等傳染病和一些寄生蟲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研製的豬瘟、牛痘、羊痘等疫苗,居世界領先地位。
4、良種推廣
30餘年來育種工作的巨大成就,是農業增產的又一重要原因。約為1952年的3.5倍。1949~1979年間,全國開展了水稻、小麥、棉花等25種主要農作物的育種工作,育成並用於生產的品種達2700餘個,其中推廣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265個,1952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對提高產量、改進品質、增加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
1975~1984年間雜交水稻的推廣,對糧食的增產作用尤為顯著。現稻、麥等主要農作物的良種種植面積均已超過播種面積的90%。
5、家畜育種
除了對傳統品種進行改良外,還先後從國外引進良種,並通過純種繁殖和雜交,育成了不少優良的牛、羊、豬和家禽品種。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體系也已形成。
6、機電裝備
由於工業發展水平的限制和農村存在十分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程度仍較低,其他8.5%。人力操作和手工工具尚佔主導地位。但30餘年來農業機械和農村用電量的變化也是很大的。50年代初期,拖拉機的擁有量還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機86.65萬台,小型拖拉機452萬台(其中手扶拖拉機有相當數量用於農村運輸);聯合收割機的擁有量為3.09萬台,總產量反由30475萬噸增至 39151.2萬噸。農用載重汽車的擁有量為49.92萬輛。
1986年的機耕面積達54641.7萬畝,超過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與此相應,其中有9年超過85%;1979年以後適當調整了作物布局</a>。電力在農村中的應用也有很大發展,從50~70年代始終高達80%左右,1986年農村用電量為586.7億千瓦小時。
農業教育和農業科學研究 見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農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業現代化
⑵ 我國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什麼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產業化經營組織規模小,競爭力弱。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區、不同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許多鄉鎮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完成了由產品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的轉變。但由於中國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沒有對農業進行橫向的和縱向的以及深度的擴展。例如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等發展滯後,土地經營權的平均分配製度和生產要素市場化機制的缺乏,使農業生產只能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規模長期凝固化,形成了農業生產中每個農戶分散式的小規模經營。農民的市場意識差,參與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數量也較低,導致農業產業化組織的規模小,競爭力弱。
2市場發育不成熟,實施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法規不健全。一是農民分散、細小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產品的交易方式,多呈無組織分散狀態進入市場,使他們在市場上總是處於被動地位,缺乏市場競爭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難以抗衡社會上各利益集團對農民權益的侵蝕。同時,在宏觀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參與市場和自我保護的市場主體,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二是市場建設和市場運行中的部門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情況比較嚴重;市場秩序尚不規范。摻雜使假、欺行霸市、虛假廣告時有發生,干擾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調節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農民等之間關系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市場監督管理政出多門,缺乏應有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3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不規范。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是決定產業化經營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存在著不規范的現象。有的企業在產品難以銷售時拒收農產品或壓價收購農產品,忽視農民利益;有的農戶在農產品促銷時不按合同約定賣給企業等。目前在企業與農戶的購銷關系中,很多都是口頭約定或君子協議,真正簽訂協議訂單的只有43%,而且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4土地流轉機制與規模經營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目前,我國土地經營大都停留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分包」這一層次上,這種分散種植的格局和分散的農戶利益,與產業化經營的規模經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很不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分散的小農戶無法和發達國家現代化、產業化和一體化的農業組織進行競爭。
⑶ 國內農業產業發展是什麼樣的現狀
1、我國農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極大解放,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發展,農業產品極大豐富,告別了農產品短缺的時代,進入了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的過剩的發展階段。
2、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的發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問題,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
3、發展現代化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發展和轉變的重點。新時期,我國已經具備了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條件和能力。
4、開發農業旅遊是農業產業化實現的有效途徑。農業旅遊是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託,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農村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林牧漁生產、民俗風情、生活形式、鄉村居所和鄉村文化等為對象,利用城鄉差異來規劃設計和組合產品,為遊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遊經營活動。
⑷ 江川縣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
相關來資料 1.農業收入持續增長,農民自收入穩步增加。2000年農牧業總產值達62875萬元,比「八五」末的35083萬元增加27792萬元,年均遞增12.4%;農民人均農牧業收入達到2748元,比「八五」末的1584元增1164元,年均遞增11.6%。
2.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2000年高穩產農田建設面積達9.7萬畝,比「八五」末的 3.61萬畝增6.09萬畝;滇中噸糧田建設投入資金416.9萬元,建成面積2.7萬畝;江川仔豬批發市場是雲南最大的、一流的生豬批發市場,佔地26畝,投資750萬元,已建成投入使用。 3.水稻、蠶豆、小麥的條栽條播分別比「八五」末提高了6、9和7個百分點,中層施肥和微機配方施肥分別比「八五」末提高了4、5個百分點,新推廣水稻旱育秧稀植淺插技術,普及率達92%,生物農藝新措施推廣面積達11萬畝,比「八五」末的2萬畝增加了9萬畝。
⑸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6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務部、財務部聯合印發的《關於2011 年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陝西等省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通知明確工作的市場化運作,鼓勵地方在規劃、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資金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對納入試點的項目,中央財政將提供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50%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間,其復合增速分別為10.1%、11.8%。《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為,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在7%以上。農產品流通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中國生產的農產品商品量約為16億噸(不計木材),較2005年增長29.6%,高出同期總產量增速12.3個百分點。而2010年中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實體農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元,占當年社會物流總額的1.78%;億元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672個,成交總額1.61萬億元,其中以批發為主的市場有979個,成交額1.39萬億元;以零售為主的市場有693個,成交額0.22萬億元。同年,中國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萬家左右,與農產品零售相關的超市連鎖總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568家,門店數量4.0113萬家,商品銷售總額5893.96億元。
不過,目前中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還不健全,基礎設施總體薄弱、信息不對稱、產銷組織化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穩步提高,農業和宏觀經濟的互動性增強,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增強,鮮活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部分地區出現買難、賣難交替的情況,價格的暴漲暴跌也時有發生,應盡快推進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進一步發展。
財政部發布消息,中央財政將下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8.05億元,大力支持以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促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升農業競爭力。財政部的舉措無疑為農村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引導作用。
農村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地方政府推動農民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不能僅限於引導農民積極種植,更應當通過各種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產業集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開拓農民增產和增收的渠道,並在適當的時候,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食品產業園區,提升縣域農業的競爭力,從而真正確立「一縣一特」產業政策的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民扶貧致富工作提供長久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⑹ 農業前景分析發展趨勢
趨勢一:農業人口將進一步減少一些小村莊會慢慢消失
在一些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占總專人口份額大屬多為10%左右,而美國的這一數字是5%。隨著科技的進一步開展,今後,我國將會有更多的農業機械被用於農業出產過程中,因而,農業勞動人口將會進一步減少。鄉村土地,經過流通等方式,也將漸漸會集到少數人手裡。
趨勢二:農民將慢慢轉變為一種職業不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近幾年,鄉村呈現出這樣一種新的景象,有許多「新農人」來到鄉村種田,他們都有著較高的農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經過流通土地進行栽培或飼養的創業,將外面的先進的理念帶入了鄉村。
科學計劃、智能管理、規劃出產,他們為鄉村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帶來了一陣前所未見的清風。新農人,將漸漸成為人人羨慕的一種職業,這絕對是鄉村發展的正能量。
趨勢三:農業補貼將會進一步增加
在歐盟,每個農戶每年獲得政府補助超過了15萬元人民幣,歐盟農人40%的收入都是來自於政府補助。而在冰島、韓國、挪威、日本、瑞士等國家,農業補助更高,農人的60%的收入都來自於政府補助。
隨著經濟的發展,將來中國的農業補助必將進步,同時,隨著農業人口的削減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業補助的落實工作也將愈加順暢
⑺ 農業發展方式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全面做好「三農」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戰勝了重大自然災害,克服了多種困難風險,農業農村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局面。2008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0.35萬畝,總產7.86萬噸,增長5.1%,單產441.8公斤。生豬飼養量14.7萬頭,出欄9.2萬頭;家禽存籠56萬羽,出籠195萬羽;肉類總產量10484萬噸。漁業生產面積4.2萬畝,水產品總量2.8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增長3.7%。現有龍頭企業18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南梨北茶」的發展思路得到體現,「奇味」食品、「饞妹」果蔬糕、「嘉鴻」面條等一大批特色產品已打開市場。沼氣池建設、陽光培訓工程等民生工程項目進展順利。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0餘家,涉及成員327戶。科技興農的理念深入人心、舉措扎實有力。農村公共事業加速發展,黨群干群關系繼續改善。
但當前農村發展仍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民穩定增收依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依然滯後。農業發展還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階段。目前我縣農業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下面,我就我縣如何發展現代農業談四點看法:
一、夯實農業基礎,加快現代農業設施建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根基。必須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局面。
1、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是優化農業用水配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水土環境的關鍵,是直接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基礎性事業。要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就我縣而言,一是要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搞好末級渠系建設,重點抓好蘇家壋、蓼南、澤泉、蛟塘等沿湖鄉鎮的引水渠系疏浚和排澇泵站改造;二是要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綜合開發力度,提高水庫的灌溉能力、防汛能力和收益能力,在確保水庫安全的同時,對水庫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爭取在2009年4月底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並加大對觀音塘水庫、中堂水庫等水庫的綜合開發利用;三是要加強血防工程和人飲安全工程規劃,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設。
2、切實提高耕地質量。一是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實行最嚴厲的耕地保護政策,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穩定耕地數量。二是加快實施沃土工程,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支持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積極支持高標准農田建設。三是合理引導農村節約集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基本實現農田土壤肥沃、田地平整、路渠配套、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3、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繼續增加農村沼氣建設和太陽能使用的投入,以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為中心,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普及沼氣和太陽能使用。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形成邊遠鄉鎮「戶集-村手-簡易填埋」和縣城周邊鄉鎮「戶集-村收-鄉轉運-縣處理」兩種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
4、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大力推進生態林保護、退耕還林及「一大四小」造林綠化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並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鞏固現有成果。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嚴格執行「三個一樣」和「七不準」的防火要求。
二、加快科技創新,強化現代農業技術支持。
加快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著眼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1、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展科技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位的技術服務方式,切實抓好「151」掛牌服務,組織科技人員對全縣種養大戶開展一對一掛牌服務。繼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和「雨露工程」免費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同時要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改善推廣條件,提高主講人員素質。推進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繼續支持水稻豐產技術、果樹栽培技術、特種數產養殖技術、庭院經濟綜合開發技術等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
2、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要積極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范圍,進一步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等先進施肥技術,為農民節本增效。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普及水稻拋秧、水稻直播、水稻少(免)耕、油菜免耕機開溝、水梨梳花梳果套袋、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技術。積極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種養技術,推廣稻(魚)鴨共棲、頻振燈誘殺、豬-沼-稻(池、果)有機肥、生物農葯等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
3、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要改善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走符合我縣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拓展沿湖鄉鎮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在重點農時季節組織開展跨鄉鎮的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服務。建設農機化試驗示範基地,大力推廣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等農機化技術。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
4、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用信息技術裝備農業,對於加速改造傳統農業具有重要意義。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積極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的作用,每旬定時發布氣象預報。農技部門及時發布病蟲害預報。推動農業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規范化、標准化。加強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充分利用市「農信通」發布的農業信息。
三、加快產業升級,健全現代農業體系。
加快產業升級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目標的保障。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1、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努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優化品種、改善品質。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種子、植保和糧食豐產科技等工程。推進糧食優勢產業帶建設,鼓勵蘇家壋漿灘聯圩等有條件的地方適度發展連片種植。加大「天鵝湖」米廠等糧食加工轉化企業的扶持力度。
2、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一是發展綠色產業。抓好以蘇家壋、沙湖山、澤泉、蓼南、蓼花、蛟塘等沿湖鄉鎮為重點的無公害綠色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建設,做大無公害優質大米生產規模。抓好溫泉、白鹿、澤泉等沿山鄉鎮為重點的茶葉基地建設,搞好精深加工,提高產品品質和品位,打響「饞妹」奇味生薑糕、酸棗糕綠色品牌。二是做大「兩水」產業。要結合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盡快做大水產水果兩大產業。圍繞河蟹、珍珠、鱖魚、小龍蝦、黃鱔等特種水產,著力抓好以蘇家壋、蛟塘、沙湖山等鄉鎮為重點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沿山鄉鎮水梨、澤泉蜜桔、溫泉西甜瓜等基地建設。三是做優農家樂產業。把新農村建設與環廬山旅遊休閑觀光農業帶相結合,抓好環廬山沿線村莊整治美化和生態建設,打造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帶。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加快105國道沿線特色美食帶、溫泉特色餐飲區和沿環山路鄉村風俗餐飲區等特色餐飲開發,培育一批「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3、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龍頭企業是引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帶動力量。通過貼息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引進與改造。落實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政策,逐步增加對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要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萬畝油茶基地建設,鼓勵如廬山艾格菲種豬有限公司、御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天鵝湖精製米廠等企業實行「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重點解決農產品收購資金困難問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指導和服務。
4、發展健康養殖業。健康養殖直接關系我縣養殖業長久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做大做強畜牧產業。按照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的要求,積極推行健康養殖方式,加強飼料安全管理,從源頭上把好養殖產品質量安全關。加大動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強基層獸醫隊伍建設,健全重大動物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和完善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水產養殖業要推廣優良品種,加強水產養殖品種病害防治,提高健康養殖水平。
四、壯大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
培養新型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動力。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1、加強農民素質教育。要抓好農村幼兒教育,提高農村中小學的九年義務教育質量,同時辦好成人教育學校,為農民開展中、短期培訓,把提高農民「應知應會」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對於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人員,切實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提高其實際水平和能力,努力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知識型農民。
2、轉變農民思想觀念。要樹立和運用大資源、大農業、大食物、大市場和大生態的理念,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要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3、聯合鬆散農民。以行業為類屬、以利益為紐帶,大力發展茶、果、禽等產業合作社,繼續壯大沙湖山養牛、溫泉甜瓜、澤泉生豬、蘇家壋養鴨、蘇家壋土雞等全省農業產業化「雙十雙百雙千」工程項目,鼓勵成立發展前景好,符合本地實際的新合作社。實現千家萬戶的個體化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社會化大市場有機結合,增強對市場的「話語權」,共演現代農業發展「大合唱」。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緊密結合我縣實際,揚長避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定信心,扎實苦幹,奮力開拓,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我縣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增長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