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漫的發展史
動畫的起源
傳統藝術伴隨人類文明的誕生而產生,而電影、動畫則是由人類發明出來的,動畫的發明早電影幾年。
工業文明的發展和人們對人類視知覺的研究,是電影和動畫誕生的先決條件。19世紀攝影術和機械設計的進步,為動畫的發明提供了物質上的基礎。1824 年,英國生理學家彼德·馬克·羅傑特(Peter Mark Roget)發表了論文《關於移動物體的視覺暫留現象》 (Persistence of Vision with Regard to Moving Objects),發現了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這一發現為動畫和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心理學上的依據。
1825年,英國人約翰?A?派里司(John A. Paris)發明了幻盤(Thaumatrope)。1832 年,比利時科學家約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發明了詭盤(phenakistiscope)。這些動畫的原始雛形,不斷向更好地產生運動幻覺的方向前進。
1877年,法國人艾米·雷諾(Emile Reynaud)在前人發明的裝置基礎上進行改進,製造了一架用幾面鏡子拼成圓鼓形的活動視鏡(praxinoscope)。雷諾不斷改良活動視鏡,在1888年創造了他的光學影戲機(Théatre optique)。1892年10月11日,雷諾和巴黎有名的蠟像館Grevin Museum簽訂合同,在這里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放映節目由每卷能繼續放映約十到十五分鍾的一些畫片構成。在製作這些影片時,雷諾已利用了近代動畫片的主要技術:活動形象與布景的分離、畫在透明紙上的連環圖畫、特技攝影、循環運動等。因此雷諾一般被認為是動畫的創始人。
在同一時期,美國和法國的發明家們致力於研究使用膠片的活動影像裝置。經過十幾年時間和各國發明家的努力,最終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最接近於現代電影的裝置活動電影機。在早期電影的實踐中,電影家們發現了停格再拍的原理。至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現代動畫的幾個基本製作技術都已被人們發明出來,以詹姆士?斯圖爾特?布萊克頓(James Stuart Blackton)為代表的各國早期動畫電影人開始製作拍攝在膠片上的動畫電影,現代動畫電影由此大開濫觴。
2. 動畫的黃金時代
在動畫發明的最初幾年,普遍被認為是雜耍一類的玩意,只在游樂場一類的地方作為娛樂節目的一種進行放映。但是,藝術家和商人們漸漸認識到動畫所蘊含的藝術可能性和商業機會。動畫作為新興的電影產業的一部分,逐漸得到了發展。1914年,美國人愛爾?赫德(Earl Hurd)發明了在透明賽璐珞片上分層繪制動畫的技術,這種技術降低了動畫製作的工作量,使更長的動畫片製作成為可能。漸漸在早期動畫工作室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生產工藝,一直在商業動畫領域沿用到1980年代早期。
在美國,動畫製作產業也隨此漸漸形成規模,溫瑟?麥凱(Winsor McCay)、 約翰?布賴(John Bray)、馬克思?弗萊舍(Max Fleischer)等人對美國動畫工業的建立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在這期間,歐洲的埃米爾?考爾(Emile Cohl)等一批早期動畫製作者致力於更個人化的探索,伴隨美術界和電影屆紛至沓來的印象主義、表現主義風潮,創作了一大批藝術動畫。到了20年代初期,隨著研究主流商業電影之外的藝術電影院、俱樂部、展覽和書籍在歐洲的出現,所謂「藝術動畫」的格局也漸漸形成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遠離戰場,電影業得到發展,大戰結束後取代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國。美國動畫在規模和水平上的優勢至少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23年,年僅22歲的沃特?迪斯尼(Walt Disney)來到好萊塢,成立了自己的動畫製片廠。年輕的迪斯尼雖然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藝術教育,但他頭腦靈活、精力充沛,在富於藝術創造力的同時也極有商業頭腦。20年代後期,迪斯尼逐漸建立了自己在動畫工業中的名聲和地位。1928年,好萊塢的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Jazz Singer)誕生一年後,迪斯尼公司製作出了第一部有聲動畫片《蒸汽船威利號》(Steamboat Willie)。這部短片讓米老鼠(Mickey Mouse)成為最廣為人知的動畫角色,也成就了迪斯尼的動畫帝國。從20年代末期至今到50年代初期,迪斯尼製作了大量高質量的動畫短片和長片,而稍後華納、米高梅等好萊塢大製片廠也創立了動畫製作部門,這一時期在動畫史上被稱為「黃金時代」(Golden Age)
2. 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歷史
1. 中國動畫建國前:早期探索期 1935年,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問世。1941年,受到美回國動畫答《白雪公主》影響,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鐵扇公主》,在世界電影史上,這是繼美國《白雪公主》、《小人國》和 《木偶奇遇記》後的第四部大型動畫,標志中國當時的動畫水平接近世界的領先水平。
2. 中國建國初期:蓬勃發展期 建國後,中國的動畫事業可以說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這段時期,我國還開始嘗試使用不同的動畫製作方法,大膽使用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
3. 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
4. 中國改革開放後:緩慢發展期有世界上的各種精品動畫引進,中國動畫界開始了反思,這直接導致了之後的探索與嘗試。
5. 中國動畫業目前:探索嘗試期
1999年中國製作的大型動畫《寶蓮燈》,就是嘗試之一,吸收國外的製作方法與經驗,結合中國的傳統神話傳說;1999年中國製作的大型長篇動畫《西遊記》也可以算是嘗試之一;1999年開始製作的52集長篇動畫《我為歌狂》、52集長篇動畫《白鴿島》與100集長篇動畫《封神榜傳奇》, 也是中國動畫業的嘗試。
3. 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歷程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日本動畫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1917—1945——萌芽期、1946-1973——探索期、 1974—1989——成熟期、 1990至今——細化期。 1917—1945——萌芽期 1917年,下川凹夫攝制《芋川掠三玄關·一番之卷》,北山清太郎制日本動漫圖集(20張)作了《猿蟹和戰》,幸內純一創作了《鍋凹內名刁》,此三人為日本動畫的奠基人。其中,下川凹夫創作的《芋川掠三玄關·一番之卷》被公認為日本的第一部動畫片。 1933年,日本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力與世間女子》誕生了,它是由政岡憲三和其學生懶尾光世製作完成的。二戰期間,懶尾光世拍攝了「桃太郎」系列動畫片,鼓吹侵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其中的代表作是1944年製作的《桃太郎·海上神兵》。 1946-1973——探索期 1945年,日本戰敗後,反戰題材的動畫影片頗受歡迎且影響深遠。期間的代表人物是被日本動畫界譽為「怪人」的動畫家——大藤信郎,他於1927年拍攝了黑白版的《鯨魚》,並於1952年攝制完成了彩色版的《鯨魚》,該部動畫片成為首部獲得國際大獎的日本動畫片。大藤信郎把流傳在中國數千年的皮影戲和日本獨有的千代紙結合起來繪制動畫。大藤信郎在日本知名度極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藤獎」更成為日本一流的動畫片獎項。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手冢治蟲成為日本動畫界的標志性人物,被譽為「日本動漫之父」。他創作了一系列精美的動畫片,將日本動畫片的水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檔次。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鐵臂阿童木》(1963年)、《森林大帝》(1965年)。1966年,手冢治蟲創作了《展覽會的畫》,開始對實驗性動畫片進行探索。 1974—1989——成熟期 1974年,日本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70年代初期,日本涌現出大批科幻機械類動畫(即Science Fiction動畫,簡稱SF類動畫)的動畫家,代表人物有松木零士、富野由悠季、和森正治、美樹本晴彥等。其中最著名的富野日本動漫蠟筆小新(19張)由悠季是「GUNDAM」系列的創始人之一,他執導了《機動戰士GUNDAM》(1979年)等SF類動畫電影。1982年,河森正治在為《超時空要塞Macross》擔當機械設定時,開始嶄露頭角,隨後他出任導演監制了《超時空要塞》的系列劇場版動畫影片。 魯邦三世 也在70年代成功轉型向少年化 取得了巨大成就,TV2系列更是真正使日本觀眾把動畫與動漫結合,開創了動漫時代,取得了從學生至成人們的一致好評,八九十年代也成功的海外進出,據統計擁有驚人的13.5億人的粉絲 ,至今已有43年歷史並仍在放送中。 同期的宮崎駿擺脫了SF類動畫風格的局限,以劇場版動畫為契點,走出了一條「宮崎駿式」的唯美、自然、清新的風格,傳達著天、地、人、神的和諧。影片的思想觸及人類心靈的深處,啟發著人對神的敬畏,對生命的思考。1984年的《風之谷》奠定了宮崎駿日本動畫宗師的地位。2001年宮崎駿攝制的《千與千尋》獲得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大獎和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宮崎駿在日本已成為 千與千尋的神隱
動畫的代名詞,其成就與地位無人能及。宮崎駿的其他著名作品還有《卡里奧斯特羅之城》(1979)《天空之城》( 1986),《龍貓》(1988)、《魔女宅急便》(1989),《歲月的童話》(1991)、《紅豬》(1992)、《On Your Mark》(1995年)、《幽靈公主》( 1997)、《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懸崖上的金魚公主》(2008)等。 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動畫進入OVA動畫片(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創動畫錄影帶)的黃金時代。平野俊貴分別於1988年和1989年攝制的《吸血姬美夕》、《冥王計劃ZEORAIMA》開創了日本OVA版動畫的鼎盛時期。 1990至今——細化期 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動畫產業的進一步完善,日本動畫的種類、形式、內容、題材以及從業人員發生了明顯的細化。隨著動畫風格的多樣性,日本動畫進入細化階段。 在這一期間,日本動畫的種類豐富多樣。有以淺香守生為代表的美少女動畫,作品有《魔卡少女櫻》(1998年)、《Chobits》(2002年)、《GALAXY ANGEL》(第一部:2001年;第二部:2002年);有以大地丙太郎為代表的搞笑動畫,作品有《邪流丸》( 1998年)、《水果籃子》(2000年);另外,押井守創作的《攻殼機動隊》( 1995年)、《人狼》(2000年),自成一種風格,以得到觀眾的認可;今敏於2002年創作的《千年女優》,採用了撲朔迷離的敘事手法,探索了一種全新的動畫表達方式。總之,日本動畫以「機器人」、「美少女」為契點,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深具自身民族特色的動畫之路。 據統計,1960-2001年,日本共出產電影版和電視版的動畫片2403部,其中電影版901部,電視版1502部。日本的動畫製作公司群雄林立,其中的代表為東映動畫、吉卜力工作室、GANIAX、Sunrise等。 現代日本漫畫發展的階段: 「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漫畫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不斷變化。手冢治蟲把日本現代漫畫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後的頭十年):「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的道具。 第二階段:「清除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TV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連續放映,許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二十世紀70~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代」,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望樓主採納啊
4. 中國動漫發展歷程
中國動漫產業發展概述
http://bbs.cpcw.com/viewthread.php?tid=261242這里有各個國家的動漫發展情況~包括中國
當前中國動漫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這個貼很不錯~很有見解
http://..com/question/27806128.html?si=3
第一,在製作的時候,我們經常為經費發愁,原因很簡單,缺少投資,國內市場對動畫毫不重視,或者說對他的商業價值認識不足.比如最近我一個同行參與的某30話某動畫,原定經費是280萬,結果一砍再砍,到最後不足計劃經費的百分之40,導致很多原本需要專業人氏製作的底層東西,全靠他們劇組在摸索製作,導致周期爆長,整個製作完全圍繞在省錢兩個字上。
第二,很多劇情無法製作,其實這個時代的動話製作者,自己大多也在看日漫,網路小說。什麼劇情受歡迎,其實大家都清楚。但是知道歸知道,製作歸製作。可以無奈的講,那些受歡迎的劇情,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因為做了全是浪費掉,根本不能通過審批,如果上面良心大發,寬容一點,就是把內容一砍再砍。
第三,美工問題。完全不缺少動漫美工人才,日本的眾多動漫,有N多都是中國人在製作底層美工,甚至有不少這樣的公司。或者業余的美工愛好者。比如高達 SEED,幾乎美工幾乎全是在中國製作。因此真給我們足夠的資金,目標是做一部日本風格的動畫,那實在太簡單了。可惜,做的不是日本風格,而中國的風格,老實說,行內乃至所有中國動漫愛好者至盡沒摸索到頭緒。我們沒哪個錢去請人。嚴格說,經常為兩三千塊的經費把腦子想爆炸。這個可能是行外人不能想像的吧!
第四,劇本重視不足,或者說動畫的靈魂,漫畫,在中國完全沒有發展起來,原創動畫劇本,很遺憾的說,中國沒有專門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而反觀日本,專門有一大票這樣的人在吃行飯。外行創作的劇本,或者說根本是為了趕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沒內容,沒水準,受政策制約,本來先天就不足,再加上被國內審核方式限制了手腳,真的很難。
第五,大家在說藍貓怎麼怎麼垃圾。不過大家曉得不曉得藍貓乃至周邊賺了多少錢,他的投入又是多少。如果我說,藍貓的收益可以比擬中國20年動畫的總和收益總和的兩百倍,不曉得有沒人會相信。這部動畫我不評價,但是在中國,只有做這種類型或者(包括製作流程)才能賺到錢,我不曉得大家信不信。如果中國製作全金屬狂潮(我個人比較喜歡),有人投資就可以做的出來,但是我可以保證,投入多少就賠多少,不會有一家電視台會播放,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內發行商會買。
第六,看到總是說中國動畫工作者技術上比不上國外。或許3D技術上,中國還不成熟,但在2D上,我可以肯定,我們完全不落後旁人。25鍾的動畫,日本、分鏡稿大約有3-7萬張以上。我們呢,以十除吧!日動畫,製作人員有多少,我們以20除吧!經費上,估計快要以百除了。日本一部OVA大約都是4千萬人民幣左右的製作成本。我們呢,給50萬燒高香了。
沒錢自然沒技術,沒錢自然沒辦法把所有底層交給專業人員。而且他們大多在為國外打工。沒錢自然談不上什麼宣傳,談不上什麼配音陣容,談不上什麼動畫的分鏡頭的銜接,因為大家都在趕,周期越長,經費越緊張。根據我知道的,有部分中國動畫,在沒製作完成就假死了,N久之後,籌到點錢,就匆匆受尾。
行內的情形就是這樣。為什麼這樣,很簡單,中國消費動漫的有多少人,有多少人是花錢來看,花錢來供應這個市場的,沒有錢,沒有錢,沒有錢。很無奈,因為大家的收入比起國外,次的很遠。中國沒有多少人會因為喜歡蝙蝠俠,而去買上萬本不同版本的正版漫畫版全餐,上千種的正版動畫影碟。以及能堆成山的正版周邊產。音樂CD。等等等等。
原因是中國動漫愛好者,都不願意把錢花在我們動畫的身上。在網上看著免費的動畫,幾個好友合買或者租散裝光碟的VCD。如果一個收入1000塊的動漫愛好者,能一個月投入20塊,甚至10塊錢,那麼我相信我們的經費就遠比現在多10倍,甚至以上,國家的審核也就不會這么嚴格。投資方也會加大支持,並且搶著投資。可以一切都沒有沒有還是沒有。
坦白說,大家在製作動畫的時候都是認真謹慎的。如何省錢,又如何能保證最底的動畫質量,頭疼著,頭疼著。趕工,趕工著。罵的人不肯給我們投入。其實小白這個詞,恐怕最早是從我們這里流傳出去的。小白的真正意思不是說什麼無知,或者愚蠢。而是說看白片或者白看的。
說實話,我應該恨你們這些人,因為明明有能力去支持我們的進步,卻只知道漫罵。但是我又恨不起來,畢竟環境就是這樣,我們做出來的動畫質量就是這樣,中國的觀眾就是這樣。
對此,中國視協卡通藝委會副主任傅鐵錚給網友作了一番中肯的分析:」中國動畫片同國外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首先是我們中國人對動畫或者卡通這種藝術,或者說藝術產品本身的特質認識不清楚。我們很少考慮到觀眾或者是消費者對卡通這種文化產品的消費訴求是什麼?我覺得人們看動畫片或者購買卡通產品的第一訴求是『找樂兒』——尋找快樂是人們在紛忙工作或生活之後的第一訴求,所以當你設計一部動畫片的時候,能不能給大家提供快樂,應該放在第一位。我曾經自己試圖拍過一部動畫片,我在寫導演闡述的時候就強調,我們的片子要給大家提供什麼?第一,是快樂;第二,是快樂;第三,還是快樂。我認為國產片和外國進口動畫片的第一差距就在這點。〃
傅鐵錚因為每年組織中國卡通產業論壇而蜚聲國際動畫界,他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暫不宜過多強調的口號是所謂『寓教於樂』。實踐證明在中國這個習慣於『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傳統文化氛圍內,過分強調『寓教於樂』的結果,就是有教無樂,所以中國的孩子不喜歡看,外國的孩子看不懂,這是中國動畫的很大悲劇。如果上述問題不能很快地解決,其結果就是讓別人的文化產品佔領我們的文化市場,佔領我們的熒屏,佔領我們孩子們(從兒童到青年)的心靈。〃
」別人的文化產品〃指的是什麼?傅鐵錚沒有明說,但業內人士都知道是日本動漫。近十年來,盡管官方一再限制日本卡通進口,但散裝光碟日本漫畫書和動畫片光碟還是遍地開花。
從」三字經〃開始的中國傳統啟蒙文化,向來是一種」前諭文化〃、一種滿堂灌式的教化,用孩子的激進眼光看甚至是一種弱智文化。國產動畫片就是這種啟蒙文化忠實繼承和發揚光大的新載體。國產小說、影視劇尚有《紅衣少女》、《男生賈里》、《多思的年華》等比較接近少年兒童心理的作品,而從國產動畫片中基本上看不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變化,其作者還沉迷在五十年代的小生產社會生活圖景中。在動畫片的技法和功能上,有三大誤區,即」寓教於樂〃(教化)、動物化(以動物為主角,教化的副產品)、民族化(拒絕時尚的代名詞)。中學生痛斥國產卡通為」弱智卡通〃,是」愚民文化〃的產物。而很多文化人看不上的日本動畫片,恰恰是改變了東方啟蒙文化居高臨下的姿態,是一種青春啟蒙片。日本動漫所渲染的友情、愛情、勵志等等,都屬於」同諭文化〃的范疇,是年輕人的相互激勵和取暖。前些年中國第一部青春卡通片《我為歌狂》雖然只做了52集就因經費不足而夭折,卻在中國動畫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部分劇作者藉助這部曇花一現的電視動畫片,在圖書市場上為個人大賺了一筆,甚至還出現了《我為畫狂》一類跟風的圖書。
如果你在大街上隨機詢問行人:日本動漫產品的受眾平均年齡有多大?恐怕很多中國人都猜不到——竟然是32歲!那麼,中國動漫迷的基準年齡有多大?以當初看《聖鬥士星矢》的那代孩子推算,今天大約已經22 歲,上大學了!但中國動畫企業製作的多數作品觀眾定位還是像《藍貓淘氣3000問》那樣——14歲以下!生產者和消費者面臨一個如此尷尬的年齡錯位:14 歲以下產品的生產者,如何去滿足22歲左右的消費者?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這樣斷言:大灰狼、小白兔和貓狗一類動畫一統中國卡通消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新動漫的腳步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了貓狗動畫的」霓裳羽衣曲〃。
日本動漫:魔鬼還是先驅?
中國人接受美國迪斯尼卡通並不困難,一位著名人才學家盛贊:迪斯尼卡通片」值得每一代孩子至少看一遍〃。但對近年來在中國大陸興起的日本卡通熱,成年社會頗不以為然。握有卡通引進審查大權的文化官員對日本片保持高度警惕,新聞媒體乾脆指斥日本動漫為」垃圾〃。
與此同時,在眾多網站的動漫論壇上,為數眾多的青少年卻在興高采烈地交流著觀看日本動漫的心得。
日本動漫陪伴自己走過十年光陰的網友」Sarge〃,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自己這一代人與動漫的不解之迷:
小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的就是日本風靡全球的《鐵臂阿童木》。那神奇的擁有十萬馬力的機器少年,擁有人類的善良和正直情感;最邪惡的卻是從不把機器人當作人類看待的人。
中學時父母給的零用錢從來不買零食,全存起來買漫畫,然後再和朋友交換著看。出了兩部影響我最深的動畫《橙路》和《太空要塞》和漫畫《七龍珠》。
進入高中了,接觸到的漫畫一下子變得繁雜了起來。反正只要你去書攤,幾乎什麼漫畫(散裝光碟的)都有。
到了大學,無意中看到部《ghost in the shell》(也叫《攻克機動隊》)的動畫片。我第一次看到了一部以電影手法拍攝的動畫,那種畫面的剪輯跳動和以及背景插曲、配樂都簡直讓人目瞪口呆,我的心中似乎有什麼在燃燒。找到《太空堡壘MICROS-PLUS》、《橙路劇場版》,我覺得簡直要瘋狂了。
離開學校後,看到好幾部難忘的動畫電影《浪客劍心追憶篇——十字傷》,那種讓人喘不過氣來的血淋淋的搏殺、那種冷酷中卻又帶點憂傷的眼神,還有那把永遠流淌著敵人鮮血的利刃。然後是大師宮崎峻的動畫電影《幽靈公主》、《夢幻街少女》。宮崎峻成為我最崇拜的人。如果能夠,我願意做宮崎峻大師筆下的一隻展翅高飛的鷹,去親眼瞧瞧那懸浮在半空的天空之城、去拜訪大山深處的精靈……
如今的我已經不再年少(23歲,已經很老了!)可是那些最美妙的記憶卻永遠地留在了那個虛幻的國度,每當我累了的時候,我都會打開那些塵封的漫畫,再次回到那美妙的世界中,做個自由的精靈,去享受那種要讓人大聲吶喊的快樂。
這簡直是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雖然老派的成年人聽了不免要搖頭苦笑。
網友最大的苦惱是媒體對日本動漫的報道不夠全面,而且帶有某種」刻板印象〃,總認為日本的動漫作品」有很多暴力、-_-#內容〃,屬於」精神鴉片〃、」文化侵略〃。這樣的結論並不是空穴來風,日本動漫中絕對存在」文化垃圾〃。媒體的缺陷只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有網友對媒體抨擊《灌籃高手》」宣揚不良少年早戀〃不敢苟同,反問」怎麼看不到不良少年被體育精神感動,真正愛上體育的整體故事呢?〃媒體批評《機器貓》」全是漫無邊際的瞎想〃,網友也質疑:」失去想像力的民族是要滅亡的民族!〃
網友」sukashinji飛鳥〃說,日本卡通中有不少思想深刻的作品,」比如從1979年開始放映的《高達》系列,每一部都是在探討戰爭中的人性,反思戰爭的錯誤。1995年的《新世紀福音戰士》研究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性的價值與意義,直到今天關於它的討論在日本還沒有結束。反觀中國的動畫,有哪一部有深刻的思想性?有哪一部讓現在的成年人還在討論它的內容?為什麼?因為中國動畫不正常的心態,認為這是『小孩子的玩具』!〃
網友」JUSTICE〃說:」日本的右翼勢力到現在也十分猖獗,很多日本人到現在也看不起中國人,但這不能成為民族仇恨的理由。我們有理由反對日本人否認『南京大屠殺』,我們有理由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我們有理由抵制某一部傷害了中國人感情的日本漫畫作品,我們甚至有理由在街上暴打侮辱中國人的日本人。但我們沒有道理拒絕引進並沒有得罪中國人的日本卡通。如果強行禁止日本卡通的流入,無疑是因噎廢食的做法。〃
網上廣為流傳《我們為什麼哈韓哈日》的帖子,裡面有一句大實話會讓中國的動畫從業人員睡不著覺:」因為國內沒有我們需要的,我們才不得已轉向國外,這一點希望你們記住,我們,是被迫的!如果中國真能有好動畫,我們何必選外國的?〃
另一則網友帖《隱藏在日本動畫深處的東西》一一剖析了日本動漫在那些方面觸動了中國青少年的心靈:
」積極向上,奮勇拼搏。如今,青少年中獨生子女佔了大部分,有很多人變得懶惰,不求上進。而在日本動畫中所體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為了理想而奮斗的精神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1999年風靡全國的日本動畫《灌藍高手》中櫻本花道可以說不算一個正面人物,然而他對藍球的熱情以及他為了成為藍球高手而努力的精神,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呢?〃
Flash技術傳到東亞,想像力豐富的黃種人迅速掀起了flash的狂潮。韓國把flash作為進軍世界第三大動畫強國的主流技術和主打產品。在中國內地,痴迷者根據flash英文的詞義」閃光〃和」靈動〃,給自己取名」閃客〃。版畫出身的」老蔣〃率先唱響《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小小〃的打鬥系列把flash的魅力展示得淋漓盡致;拾荒的《小破孩》系列用《景陽崗》、《中秋·背媳婦》等傳統題材和二胡、琵琶等傳統音樂,為低迷期的國產卡通增添了一對白白胖胖的中國娃娃;裝飾畫出身的卜樺則用5分鍾的《貓》和《無常》,過了一把flash」實驗電影〃的《仲夏夜之夢》……較有影響的」閃客帝國〃網站,單個flash作品的點擊收視最高達到150萬次。帶有象徵意味的是,中國視協動畫短片學術獎鄭重設立了」網路動畫類〃獎項。
在2004年3·20台灣選舉前,以出產flash形象」阿貴〃揚名的春水堂,受雇於民進黨製作了兩集flash競選廣告片,對於民進黨拉攏台灣100萬新選民起到很大作用。以至於閃客圈子有個說法,如果國親陣營早點普及flash知識,培養自己的閃客人才,也不至於因為區區2萬多張選票而讓阿扁得逞,並使海峽兩岸陷入前所未有的嚴峻危局!
與網路卡通同時大放異彩的,還有手機彩信。彩信MMS自2002年 10月推廣,樂觀的估計,到2005~2006年我國彩信手機將超過1億部,中國將真正進入彩信時代。彩信手機目前可以接收視頻、圖片、聲音和文字,實際上還是一張張連貫的Gif圖配上音樂。但隨著移動通訊帶寬的拓展,java、brew、quicktime等軟體的推廣,以及手機硬體的改善,手機和小靈通將成為一個集簡訊、圖片/ 繪本、midi鈴聲/ 歌曲、彩信、游戲/ 寵物、流媒體點播於一身的攜帶型多媒體個人娛樂平台,繼平面出版物、電台、電視台、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五媒體〃。用手機和小靈通看高難度、高清晰度動畫片的時代正在向我們招手!
國產動畫,經過上世紀50年代前的輝煌,八九十年代前的蹉跎,能不能在網路卡通和移動通訊增值服務這兩大新興載體上實現跨越式發展,世人正拭目以待,閃客們也憋足了勁頭。
國產卡通是一個消耗青年人心力的話題,年輕的動漫迷對國產卡通傾注了太多的希望和太多的失望,至今也依然寄託著太多的期待。中國卡通業也是備受有識之士關注的重要經濟話題和文化話題,因為卡通產業和卡通文化的發展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經濟安全〃和」文化安全〃,現在的關鍵是決策者、資本市場和企管階層需要更宏大的視野、更寬厚的胸懷和更務實的努力。
http://..com/question/7083091.html?si=7
我基本不看國產動畫,所以也不是很了解,我覺得國產動畫越來越不行了,以前還有自己的路子,現在把自己的特點都丟了,又學不來別人的。
原因嘛,在我認為,中國缺少像迪斯尼、手冢治蟲、宮崎駿這樣的領頭人所帶領的領頭團隊。
國外動慢產業的發展優勢 快有了吧~現在國家重視這一塊了
中國動漫自身發展的優勢
對中國動漫產業的見解
我相信中國動漫會有出頭之日!!!頂多20年!
5. 動漫發展歷程
際動漫遊戲產業從動畫業開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大體分為四個階段:萌芽和開創階段(1907年-1937年)、初步發展階段(1937年-1949年)、快速發展階段(1950年-上世紀末)和百花齊放階段(新世紀開始-至今),形成了動畫、漫畫和游戲三位一體的新格局;韓國迅速崛起,形成了美日韓三足鼎立的態勢。
近年來,在各國的高度重視和扶持下,動漫遊戲產業迅猛發展,2004年全球產值超過5000億美元,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一是動漫遊戲產業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美國動漫遊戲產業已經連續四年超過電影業,成為最大的娛樂產業;英國包括動漫產業在內的創意產業是該國第一大產業;日本動漫產品出口值遠遠高於鋼鐵出口值;韓國動漫遊戲產業產值與汽車產業不相上下。二是互聯網逐漸成為動漫遊戲產品的主要生產傳播渠道,實現了異地資源最優配置,帶來了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張。三是在高技術作用下,與其他產業相互滲透、交融,不斷形成新的文化娛樂形式。四是動漫遊戲企業實現了跨國發展,提升了產業的國際化水平,也成為文化輸出的一種手段和形式。
中國:
實際上,中國動畫已經走過了很長的時間,2006年恰好是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誕生80年,當時是由萬氏兄弟在上海製作了一部叫《大鬧畫室》的短片。
上世紀40年代,他們又製作了亞洲歷史上第一部動畫影院長片叫《鐵扇公主》。這些說明中國在動畫產業方面的起步還是相當早的。
起步
東北解放後,政府接管了當時的滿洲電影製片廠,就是現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從那時起可以說是新中國美術電影的一個開始。解放之前的中國動畫產業是從上海起步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卻是從東北起步的。
1956年,一群東北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骨幹受命到上海組建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7年,中國終於成立了一個非常健全的、專業的動畫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一直到文革結束之前甚至可以說到90年代中以前,中國的動畫產業都是和市場脫節的,完全是計劃經濟模式:全國只有一家專業的動畫片製作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美影廠)。當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長片如《大鬧天宮》等等,還有一種就是短片如《小蝌蚪找媽媽》,但都是膠片拍攝,產量不高。
變革
但在80年代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改革開放之後。電視業發展迅速,許多國內的動畫片開始在電視台播映。
其實國外早已經有了電視動畫片,這種動畫片不是一集的,而是連續性的,一做就是一個單元。以前國家規定美影廠每年播放動畫片的長度為300~400分鍾,而300分鍾的時間相當於十幾集到二十幾集的長度,對於電視的需求量遠遠不夠。因此也慢慢允許國外的一些動畫片進入中國。最早的有《鐵臂阿童木》、《聰明的一休》、《變形金剛》等。
中國成為系列動畫片的概念是美影廠的《黑貓警長》,雖然影響很大,但只有5集。後面又拍攝製作了《葫蘆兄弟》、《葫蘆小金剛》加起來也就26集,這樣的生產數量還是遠不能適應電視的需求量。
所以在80年代後,一方面引進較多的國外動畫片。另外一方面開始有除美影廠以外的電視台開始關注這種樣式的動畫片,並開始投資動畫片的製作,一些動畫片製作公司也慢慢誕生了。
電視台屬於投資者,負責確定劇本然後找製作公司來製作動畫片。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動畫的加工業開始出現。在全球范圍內,由於電視動畫片的需求量急增造成了從美國開始70年代的製作成本開始上升,需要尋找成本更低的生產地區,於是找到日本,所以說日本的動畫也是從美國借過來的。
日本隨著和美國開始做以後自己的動畫片,憑借其原來就很深的漫畫功底,做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從幫美國加工到自己慢慢形成一個獨特的樣式。當我們看到日本及美國的動畫片時會發現明顯的差異,一個差異是美國動畫片是講究動作的流暢性。那幺在技術上需要相當多的動畫張數來完成。比如說10分鍾他要做8000張到10000張。張數越多動作越細化,成本也就越高。而日本的動畫片靜止的畫面較多、比較漂亮,但是動的不多,日本20分鍾的動畫片最少的只有1500張,明顯差異很多。
後來台灣也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基地。台灣的宏廣早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是亞洲最大的動畫加工基地。宏廣公司曾經到過1000多人這樣的規模。然後承攬了美國相當多的重要客戶的加工製作。然後美國在韓國也找到了它所要的加工點。在上世紀80年代將這樣的加工轉移到中國,開始在深圳這里出現了許多動畫加工廠。但是這樣的製作沒有知識產權,沒有品牌,在中國只是一個環節。
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一個過渡,動畫業也受到了一個巨大挑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經歷了一次大的改革:一方面開始引進國外的電影大片。另一方面就是銷售體制上的改革,以前從製作完成後的審批到銷售只有中國電影公司一個口。國內外片子全部的發行都由中影公司來做。價格也不是根據市場票房定的,而是國家規定的。電影製片廠真正意義上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簡單的製片廠,從開始製作就已經決定了銷售。拍好與拍壞與銷售毫無關系。
現狀
1993年以後,中國動畫市場開放了,國家不再限制產量但也取消了政府收購。這也令國內動畫行業開始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個是國外動畫片進入中國市場不再受限制,但中國動畫片的產量少,原創作品只適應計劃經濟下做短片,大量的市場需求量不能被滿足。但美國日本動畫業發展了20年,遠比中國要成熟,數量也很多,與國內形成強烈反差,中國動畫產業呈現了明顯的劣勢。另一方面國內在銷售上也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電視台都是壟斷的,銷售上只有一種價格。面對如此巨大的消費潛力,國內單方面並沒有形成一個市場,這種劣勢也導致相當部分的人才流向了加工製作領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渡的這10年也是中國動畫市場化的10年。
中國動畫產業在這10年發生了許多變化,首先是產量和從業人員的數量擴大了,以製作時間為例,從原來的300分鍾增加到了去年的40000分鍾,據了解,目前僅在廣電總局申請立項的動畫片已達到了七八十萬分鍾之多。
現在全國動漫產業涉及的企業有數百家,大到幾百人的製作公司,小到十幾個人的工作室團隊。另外除過中央相關管理部門陸續在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之外,地方政府這兩年對於以動漫為代表的文化產業也都有一定扶持,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
還有一個標志就是現在全國開設動畫專業的大專院校超過200所,就讀的學生有20000多人。
現在的新說法叫動漫,是將動畫和漫畫這兩個相關的內容合並在一起,至少涵蓋動畫、漫畫和游戲三方面。這個概念在國內也是近兩年形成的,但真正原創的東西太少,雖然有官方統計的數量達到了40000分鍾,但是真正有影響的作品卻很少,說明我們原創的能力相對薄弱。另外,中國的動漫業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由於原創不夠,缺乏有影響的作品。因此製片方和投資者對於這個產業的投資都很謹慎,雖說都知道這是一個有潛力的市場,但缺乏比較成熟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動漫行業的產業鏈也比較長,屬於中長期投資,從投資到回收需要一個相對比較長的周期,因此在資金方面還是很缺乏。
6. 日本的動漫發展分哪幾個階段,各自的特點如何
日本是世界第一動漫強國。其動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不失創新和吸引力,這是其他國家動漫望塵莫及的。動漫是日本的重要產業鏈,在全球鮮有對手。日本動漫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萌芽期、探索期、成熟期、細化期。
1917—1945——萌芽期
1917年,下川凹夫攝制《芋川掠三玄關·一番之卷》,北山清太郎製作了《猿蟹合戰》,幸內純一創作了《塙凹內名刀之卷》,此三人為日本動畫的奠基人。其中,下川凹夫創作的《芋川掠三玄關·一番之卷》被公認為日本的第一部動畫片。
1933年,日本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力與世間女子》誕生了,它是由政岡憲三和其學生懶尾光世製作完成的。二戰期間,懶尾光世拍攝了「桃太郎」系列動畫片,鼓吹侵略,美化誇耀日本軍國主義,其中的代表作是1944年製作的《桃太郎·海上神兵》。
1946—1973探索期
阿拉蕾
1945年,日本戰敗後,反戰題材的動畫影片頗受歡迎並且影響深遠,期間的代表人物是被日本動畫界譽為「怪人」的動畫大師——大藤信郎,他於1927年拍攝了黑白版的《鯨魚》,並於1952年攝制完成了彩色版的《鯨魚》,該部動畫片成為首部獲得國際大獎的日本動畫片。大藤信郎把流傳在中國數千年的皮影戲和日本獨有的千代紙結合起來繪制動畫。大藤信郎在日本知名度極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藤獎」更成為日本一流的動畫片獎項。
1974—1989成熟期
1974年,日本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宇宙戰艦大和號
70年代初期,日本涌現出大批科幻機械類動畫(即Science Fiction動畫,簡稱SF類動畫)的動畫大師,代表人物有松本零士、富野由悠季、河森正治、美樹本晴彥等。其中最著名的富野由悠季是「GUNDAM」系列的創始人之一,他執導了《機動戰士GUNDAM》(1979年)等SF類動畫電影。1982年,河森正治在為《超時空要塞Macross》擔當機械設定時,開始嶄露頭角,隨後他出任導演監制了《超時空要塞》的系列劇場版動畫影片。
魯邦三世
《魯邦三世》,也在70年代成功轉型向少年化,取得了巨大成就,TV2系列更是真正使日本觀眾把動畫與漫畫結合,開創了動漫時代,取得了從學生至成人們的一致好評,八九十年代也成功的海外進出。據統計擁有驚人的13.5億人的粉絲,被譽為日本國民級漫畫。至今已有43年歷史並仍在放送中。
同期的宮崎駿擺脫了SF類動畫風格的局限,以劇場版動畫為契點,走出了一條「宮崎駿式」的唯美、自然、清新的風格,傳達著天、地、人、神的和諧。影片的思想觸及人類心靈的深處,啟發著人對神的敬畏,對生命的思考。1984年的《風之谷》奠定了宮崎駿日本動畫宗師的地位。2001年宮崎駿攝制的《千與千尋》獲得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大獎和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宮崎駿在日本已成為動畫的代名詞,其成就與地位無人能及。
1990至今細化期
攻殼機動隊
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動畫產業的進一步完善,日本動畫的種類、形式、內容、題材以及從業人員發生了明顯的細化。隨著動畫風格的多樣性,日本動畫進入細化階段。
在這一期間,日本動畫的種類豐富多樣。有以淺香守生為代表的美少女動畫,作品有《魔卡少女櫻》(1998年)、《Chobits》(2002年)、《GALAXY ANGEL》(2001年);有以大地丙太郎為代表的搞笑動畫,作品有《邪流丸》(1998年)、《水果籃子》(2000年);另外,押井守創作的《攻殼機動隊》(1995年),自成一種風格,以得到觀眾的認可;今敏創作的《千年女優》(2002年),採用了撲朔迷離的敘事手法,探索了一種全新的動畫表達方式。總之,日本動畫以「機器人」、「美少女」為契點,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深具自身民族特色的動畫之路。
鐵臂阿童木
動漫已成為日本的經濟支柱,在世界佔有重要位置。年產值230萬億日元。日本動漫產業模式完整。世界60%的動漫作品來自日本,動漫產業及其衍生產品(即廣義動漫產業)占日本GDP的比重曾超過10%,已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產業創作輸出國。
發展階段:
「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漫畫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不斷變化。手冢治蟲把日本現代漫畫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後的頭十年):「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的道具。
第二階段:「清除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TV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連續放映,許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二十世紀70~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代」,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7. 動漫發展史
「動漫」一詞最早在正式場合被使用,是1998年11月大陸的動漫資訊類月刊《動漫時代》的創刊 。這一詞語後經由《漫友》雜志傳開,因概括性強在中國大陸地區的使用開始普及起來。
「動漫」這一合稱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動畫和漫畫產業聯系緊密,所以日本動畫和漫畫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動漫時代》這樣綜合了日本動畫和漫畫咨詢的雜志。
因此,「動漫」最早主要在日本動漫的愛好者中使用,用來指日本的動畫和漫畫。但隨著中國動畫和漫畫產業的發展,用來指中國的動畫和漫畫的場合也多了起來。
當今在中國大陸地區,有許多人將」動漫「的概念與「動畫「的概念混為一談,把動畫稱為動漫,這是一種誤用。「動漫」實際上是「動畫」和「漫畫」的結合稱呼,不能用於單指動畫。
(7)動漫產業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典型代表
1、日本動漫
日本是世界動漫強國,其動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不失創新和吸引力。動漫是日本的重要產業鏈,在全球鮮有對手。
2、中國動漫
中國動漫,是指中國(大陸)地區的動畫和漫畫。
中國動畫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1926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揭開了中國動畫史的一頁。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動畫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很好的鋪墊。
3、美國動漫
美國的動漫作品較其他國家的動漫作品而言,其動作流暢、情節想像力豐富,而且通常多運用高科技拍攝手法。概括起來,美國動漫的特色不外乎這四種:「美國英雄主義」、「利用動漫特技製造逼真感與震撼力」、「刺中觀眾幻想的神經」和「英雄配美人」。
8. 動畫的發展歷程
1832年,比利時人約瑟夫·普拉托把畫好的圖片按照順序放在一部機器的圓盤上,圓盤可以在機器的帶動下轉動。這部機器還有一個觀察窗,用來觀看活動圖片效果。
在機器的帶動下,圓盤低速旋轉。圓盤上的圖片也隨著圓盤旋轉,從觀察窗看過去,圖片似乎動了起來,形成動的畫面,這就是原始動畫的雛形。
1906年,美國人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製作出一部接近現代動畫概念的影片,片名叫《滑稽臉的幽默相》,該片被譽為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
1908年,法國人埃米爾·科爾首創用負片製作動畫影片,所謂負片,是影象與實際色彩恰好相反的膠片,如同普通膠卷底片。採用負片製作動畫,從概念上解決了影片載體的問題,為今後動畫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科爾也被稱作是「現代動畫之父」。
1909年,美國人溫瑟·麥凱用一萬張圖片表現了一段動畫故事《恐龍葛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象樣的動畫短片。
1913年,美國人伊爾·赫德創造了新的動畫製作工藝」賽璐璐片「,他先在塑料膠片上畫動畫片,然後再把畫在塑料膠片上的一幅幅圖片拍攝成動畫電影。多少年來,這種動畫製作工藝一直被沿用著。
(8)動漫產業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各國動畫的特點
1、中國動畫
中國動畫始終致力於創作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道路, 堅持民族繪畫傳統,在改革開放以後,世界動畫的大潮中也未放棄這一宗旨。動畫片中洋溢著活潑清新的氣息,給人以美的啟迪。
2、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作品非常偏好超現實主義題材,常與日式漫畫緊密聯系。在科技發達的當下,日本仍然堅持這採用傳統的手工繪制的方法,致力於研究動畫敘事語言的研究。為提高工作效率,採用了只讓說話者的口型發生變化的「口動作畫法」。
3、美國動畫
美國動畫在世界動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引領著世界動畫片的潮流和發展方向,一向注重高科技的應用與高質量的追求。以劇情片為主,多以大團圓結局,悲劇性的影片很少,特別注重細節的刻畫,做到了雅俗共賞,適合絕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口味。
9. 動漫行業發展
中國動漫的發展起步較早,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製作動畫,前後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1922年-1975年的萌芽和初步發展階段,1976年-1999年的快速發展階段,以及進入2000年以後的原創發展期。
盡管我國本土本土動漫產品佔比在整個國內動漫內容消費市場構成上來看仍然較低,但可以看出國內本體原創動漫在逐步的形成規模,加上21世紀以來,國家出台政策對中國動漫產業大力扶植,原創動畫逐步發展起來,而且發展空間十分巨大,原創動漫產業重新興盛起來,並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動漫產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前瞻》顯示:截止到2014年2月,我國已經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製作影響力的動畫公司和基地,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創意文化產業鏈,動漫動畫專業的發展前景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