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帶一路對東南亞佛教文化旅遊產業有什麼優勢
文化的輸送除了看到了電影、文章之類的,還包括旅遊,一帶一路更好的促進了貿易交流以及旅遊行業的發展,可以說一帶一路就是更好的便於展示吧
2. 為什麼當年日本的重工業崛起那麼快
日本的重工業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軍事化。自犬養內閣開始,對財政政策進行大轉變,大幅度擴大軍事支出,擴大公債發行量。從1931 年到1936 年間,歲出總額約擴大50%,即從14.77 億增至22.82 億日元。政府財政開支中,軍費1930 年佔28.4%,1931 年為30.8%,1932 年增至35.2%,以後均在38~40%。這些軍事負擔,都轉嫁到日本人民身上。內債總額增長近一倍(從47 億增至93 億),貨幣發行額及物價指數均約上升40%左右。1936年,每個日本人平均負擔內債90 多日元若連同外債則超過100 日元。當年全國國民收入約146 億日元,軍事支出約占國民收入的7.4%。
軍需的擴大,使以軍事為中心的重工業、化學工業得到畸形發展,工業結構亦發生重大變化。1929年重工業及化學工業只佔工業生總產值的30.28%,1933 年其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至1938 年達到54.8%。同期,輕工業所佔比重從35.1%下降到22.2%。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也大幅增加,從1929 年的23.7%增加到1939 年的53.6%。從20 世紀30 年代起,日本資本主義開始轉入重工業階段。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日本政府把民間工業納入為軍需服務的軌道,扶植了一批以軍事工業為母體的新財閥,主要有: 「日產」康采恩, 「日窒」康采恩,大型電力化學森康采恩、「日曹」康采恩、「理研」康采恩和中島飛機康采恩等。老財閥資本雄厚,在基礎工業、輕工業、國內市場和出口貿易中久居壟斷。
與之相比,新財閥一般主要靠國家資本、專業銀行的支持,採用新技術,發展與軍事密切相關的機電、化學等新興工業,以及「開發」殖民地等辦法來追逐高額利潤。他們與軍部勢力,與殖民擴張政策的聯系更密切,形成軍閥與財閥的階級同盟。
經濟軍事化過程中,老財閥三井、三菱等也緊跟軍事形勢。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加大了對造船、煤炭、制銅、飛機、鋼鐵、制鋁等部門的投資,並從軍需通貨膨脹中獲得巨額利潤。「九·一八」事變以後,老財閥迅速地把重點轉入軍需工業。1937 年,三井財閥總資本17.2 億,其中軍工投資3.25 億日元,其它老財閥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以住友最低,但也佔14%,三菱最高佔26%。新財閥的資本總額中,軍工投資日產為50.7%、日窒為53.8%、日曹為93.4%、森為83.2%、理研為95.3%。
經過經濟軍事化,日本的軍事力量和裝備水平大大提高。至「七七」事變前,日軍各種炮的數量已超過了法國而接近於英美。日本資本主義從其形成伊始,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其最大特點,就是以軍事為目的、靠戰爭而繁榮、從殖民地謀取利益,具有強烈的軍事侵略性質。
3.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威脅有哪些
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發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全球政治與安全內報告(2014年)》)中國容的周邊安全環境基本良好,但是仍面臨著三方面的不穩定因素:一是東北亞的朝核問題;二是中亞和南亞的安全局勢;三是東北亞和東南亞持續增大的軍事壓力。
朝核問題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迄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
南亞和中亞的動盪局勢給中國邊界地區的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在中亞,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水資源、能源、地緣政治等因素引發的紛爭使得整個中亞地區安全局勢混亂,也成為東突分子和其他恐怖分子的溫床。
由於地緣因素,這些地區的動盪對中國在該地區的經貿投資、能源合作、多邊合作以及邊境安全穩定都會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近年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方向,周邊國家不斷擴充軍備和軍事部署使中國面臨的軍事壓力有增無減。大量的軍事演習非但不能維護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反而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從而導致地區局勢陷入惡性循環。中國反對以維護私利為目的的軍事演習,並會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良好 仍面臨三方面不穩定因素
4. 亞洲四小龍是哪些國家以及地區
亞洲四小龍是:新加坡,中國的香港、中國台灣、韓國。
四小龍簡單介紹:
1,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之間。
新加坡是全球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並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2,中國台灣
台灣是中國地區,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大陸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在經貿方面以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優先,於1970和1980年代與香港、新加坡及韓國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迅速,於90年代躋身發達地區之列;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及地區齊平。
3,中國香港
香港現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1842年至1997年,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地處珠江口以東,北接廣東深圳市,南望廣東珠海市的萬山群島,西迎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也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4,韓國
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韓國經濟被稱為漢江奇跡。
1963年韓國人均GD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卻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4)東南亞中國文化產業貿易擴展閱讀:
亞洲四小龍促成因素:
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1,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20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2,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台灣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增加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3,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與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4,中華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5,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與新加坡受到英格蘭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5. 入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入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簡單歸納為:
①有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
②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
③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④有利於擴大出口貿易;
⑤有利於引進外資;
⑥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
⑦有利於我國技術進步;
⑧有利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
⑨有利於擴大就業機會;
⑩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6)東南亞中國文化產業貿易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7. 中國有哪些辣椒產地
中國的辣椒產地有:四川、湖南、貴州、陝西、雲南、河北省的雞澤縣、河南的淅川縣和內蒙古的托克托縣。
辣椒是人類種植的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大概在公元前7000年時,就已生長在大陸上。考古學家估計,公元前5000年,瑪雅人開始吃辣椒。哥倫布去美洲途中,發現了辣椒,把它帶回了西班牙。
直到明朝末年,辣椒才進入中國。蔬菜里,辣椒中維生素C的含量可是名列第一的。辣椒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每百克中含維生素C高達185毫克。另外它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和胡蘿卜素以及多種礦物質,可以補充人體各種營養所需。
(7)東南亞中國文化產業貿易擴展閱讀
清初,最先開始食用辣椒的是貴州及其相鄰地區。在鹽缺乏的貴州,康熙年間土苗用以代鹽,辣椒甚至起到了鹽的作用。湖南人吃辣的習慣,是到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之間才養成的。
至今我國有些地方還把辣椒叫做番椒。其實早在明代之前,傳統的辛香料主要有茱萸、姜、花椒等。湖南食用辣椒的歷史並不久遠,一直到嘉慶年間才開始逐漸普及,與四川食辣時間大致相當,但是到了道光至光緒年間,湖南食用辣椒已經相當普遍了。
今天食辣最多的川、黔、湘、鄂西地區冬季陰冷,多霧少陽,「巴山夜雨」「蜀犬吠日」等描述的就是這種環境。辣椒可以驅寒祛濕,湖南民間常用一碗辣椒湯來防治傷風感冒。辣椒味辛,性熱,歸脾、胃經,功效為溫中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