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智慧城市在中國市場有多大的空間,發展前景如何
前瞻產來業研究院發布自的《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數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智能交通、綠色建築、醫療信息化、雲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智慧物流等九大智慧城市細分領域發展前景廣闊。
特別是地理信息領域,伴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日益成熟以及下遊行業應用的深入,地理信息產業在環保監測、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管理等諸多領域或將迎來爆發增長需求。同時,地理信息產業也會帶動政務信息化相關產業的發展,對政務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設產生深刻影響。
近年來,我國地理信息產業保持了高速發展態勢,產業規模由2007年的420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5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7.47%。據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初步統計,2012年底,全國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達2000億元,增長率超過30%。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2013年全國地理信息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600億元,到「十二五」末將會超過4000億元。「十三五」期間,地理信息技數逐漸成熟,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需求拉動,產業必將做強、做大,年均增長率將保持20%以上,2020年產值將超過1萬億。
B. 信息化給旅遊行業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有哪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21年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旅遊業作為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行業,是一個開放性的大系統,信息貫穿了旅遊活動的全過程,是決定旅遊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從消費者角度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遊經驗的豐富,其需求的求質性特徵日益明顯,從而對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旅遊行業,從景點規劃開發、旅遊信息統計,到確定目標市場、制定市場競爭策略,都需要強大的信息後盾。總之,信息技術的使用已滲透到現代旅遊業的各個環節。
我國旅遊業的信息化總體水平比較低,至少落後於國際旅遊業信息化水平10~15年,因此旅遊業企業對於進行信息化建設有著迫切的願望和巨大的需求。信息技術真正應用於旅遊業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1年,中國國際旅行社引進美國PRIME 550超級小型計算機系統,用於旅遊團數據處理、財務管理和數據統計。如果從1981年算起,我國旅遊業應用信息技術已有20年的歷史,但應用水平依然處於初級階段,表現出保守被動、不成體系和實用性差等特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我國三分之二省市旅遊局的信息系統相當薄弱。許多國內旅行社目前還沿用傳統手工作業方式,導致諸多弊病,如信息不暢,資源無法共享;各自為戰,規模效應不能體現;成本高,辦公效率低下;無法整合客戶信息,造成客戶流失,出現財務管理監控的漏洞;市場反應遲鈍等。
以旅遊信息化發展相對較好的廣東省為例,目前廣東500家旅行社中在Internet上建立網頁的有352家,有獨立域名的只有2l家; 7000家賓館酒店招待所中建立網頁的有1035家,28家有獨立域名,能夠實現在線訂房的有18家;370家旅遊景點中建立網頁的有348家,有獨立域名的只有2家; 21個地級以上市中只有11個建立了自己的旅遊網。由此可見,中國旅遊行業信息化尚需大力加強,任重道遠。
C.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化消除了中小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空間距離,拓展了國內國際市場,縮短了企業產品進入消費者手中的時間,有效彌補了中小企業的天生不足,強化了中小企業專業化營銷的特長,提高了其市場競爭力,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因此,信息化建設已成為中小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然而,中小企業對於信息化的認識卻是千差萬別,企業對於信息化的要求,更是林林總總,數不勝數。為了解國內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現狀以及對信息化的需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中小企業司組織每周電腦報、中國中小企業雜志社、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聯合開展了中小企業信息化狀況調查活動。
一、中小企業認可信息化的作用
1、認識到位
調查結果顯示,60.8%的中小企業設置有專職信息化建設和運行部門,說明信息化建設工作已經在企業中提高到了一個重要的高度。而且其中有31%的企業由首席信息官或副總經理主管信息化工作,39%的中小企業專門設置了信息化部門的部門經理專職管理企業中的信息化工作。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已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對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有32.5%的中小企業對實施信息化的成果表示滿意,而12%的中小企業對信息化成果不滿意,5.5%的中小企業對信息化成果沒有達到滿意的程度,但基本認可信息化對企業發展有益。僅有2。8%的企業認為信息化沒有明顯的應用效果。
信息化所帶來的成效已經得到中小企業的認可:34.6%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降低了企業的物流、配送成本,37.1%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降低了庫存資金佔用率,46.9%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提高了企業商品流通效率,62.5%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降低了人工成本,49.5%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降低了決策成本,高達68.1%的中小企業享受到了信息反饋多帶來的市場機會。
2、人才缺乏
調查結果顯示,80.9%的中小企業只配有5名以下IT技術人員,技術力量較為薄弱。IT技術人員的數量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業實施信息化的水平,技術力量缺乏可能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實施信息化建設的瓶頸。企業中信息化程度越高則越需要較多的熟練應用計算機的員工,可以熟練使用計算機的員工只佔總數的38.1%,一半員工停留在一般應用計算機的水平。
二、中小企業伯患化建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1、硬體設備情況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中小企業都配備了電腦,其中擁有10台以上電腦的中小企業佔47.9%,有6.2%的中小企業甚至已經擁有100台以上的規模。有18.7%的中小企業還擁有5台以上的筆記本,71.9%的中小企業配備有專用的伺服器,而且有21.5%的中小企業擁有3台以上的伺服器。可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2、網路設備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受調查企業都擁有至少一台網路設備。26.2%的企業擁有5台以上網路設備。所有受調查企業都擁有至少一台專業存儲設備。21.2%的企業擁有5台以上存儲設備。
由於中小企業整體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列印機產品在受訪企業中的配備率很高,91.6%的中小企業配有列印機,甚至有57%的企業配有3台以上的列印機。
3、網路平台建設情況
企業內部網的建設為實現企業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基礎網路。各企業雖然信息化建設的程度不一樣,但多數企業都利用已有的IT資源,建成了完善程度不同的內部網路。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僅有17.3%沒有建設區域網,仍然處於單機操作的階段,大多數企業已經意識到區域網的價值,並且建設了本單位的區域網。在被調查企業中,82.7%的企業擁有區域網,而且有50.6%的企業區域網已覆蓋了全單位的所有部門。
4、主幹網帶寬
企業上網需求正在迅速上升,大多數企業通過寬頻主幹網接人互聯網。12.7%的受訪企業通過100M以上寬頻接入互聯網,48.3%的企業通過100M以下、10M以上寬頻接入互聯網,通過10M以下帶寬接人互聯網的企業僅佔39%。對於具有較多上網需求的企業來說,互聯網接入帶寬直接影響數據傳輸的速率,也影響著企業信息化的實施效果,因此,加強接入服務對於企業信息化建設仍具有重大的意義。
5、聯網率
全面實施信息化需要將企業中的計算機緊密聯系在一起,即全面實現互聯。企業計算機聯網率越高說明企業信息化實施覆蓋范圍越廣,員工參與程度越高。從調查結果看,34.8%的中小企業計算機聯網率超過90%,42.5%的企業內部計算機聯網率低於70%。中小企業中計算計聯網率總體水平較高,但還需要繼續加強,以便在企業內部全面實施信息化。
在被調查企業中,只有23.9%的企業沒有自己的獨立網站,51.4%的被調查企業已經建成了網站,並有獨立的頂級域名。此外,還有24.7%的企業表示正在建設或將要建設獨立的網站,全面地實現企業上網。
6、電子商務
四成中小企業已開展電子商務應用,近一半中小企業尚未開展電子商務應用。
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相對競爭力的變化影響,要從B2C和B2B兩個層面來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中小企業不能以中大企業的系統架構來建設其電子商務系統,應有自己的一套建設原則,否則容易遭遇人才不足、系統不相容、導入經費過高、組織不適應等問題。
三、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三大阻力
技術人才缺乏、資金匱乏、內部業務流程不規范是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三大阻力。值得欣喜的是,中國中小企業領導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已基本達成一致,只有不到15%的被訪者認為企業領導是信息化建設的阻力。
中小企業由於行業分布廣泛,薪資水平稍欠競爭力,對既懂行業又懂技術的人才吸引和保持人才隊伍的穩定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信息化促使企業營銷、采購等管理環節更加透明,這必然會觸及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經濟利益,降低他們用信息化手段梳理業務流程的積極性。
四、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
1、信息化持續投入狀況
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從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伺服器等硬體設備的購買,到網路的構建和大型管理軟體的上馬,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尤其是信息系統的管理和維護更需要穩定的資金投入,否則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後退。統計結果表明,35.9%企業的信息化沒有穩定、持續的信息化投入。
2、近兩年信息化投入與銷售收入比重
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逐年升高。從2003年、2004年這兩年信息化投入占年銷售收入的比重來看,該比重均值呈上升趨勢,2003年該比重均值為1.16%,2004年則為1.35%,比2003年增長16.4%。與國外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通常在2%--3%之間相比,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存在較大差距。這表明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3、信息化投入結構
從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結構來看,本次調查結果並不支持「中小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普遍存在重硬輕軟現象」的結論,中小企業硬體、軟體、服務三部分投入的比重均值依次為49.7%、30.2%、25.5%。這個投入結構比例表明,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趨於合理,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已度過硬體投入的大規模初期階段,今後的硬體投入會朝著升級、換代方向發展。
五、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趨勢
1、軟體系統需求
2006年財務管理系統、信息安全將是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兩大熱點,財務管理系統的新建、完善、與其他系統的互聯互通成為44.6%企業的重點,信息安全也是近四成企業的建設重點。另外,30%左右的企業將計劃建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等。
2、硬體產品需求
2006年中小企業對IT硬體保持較高的購買熱情。台式電腦有64.2%的企業意向購買,列印機、筆記本電腦、PC伺服器、網路產品有40%以上的企業打算購買;對信息安全的重視帶動安全產品的需求,35.8%企業計劃購買安全產品。
3、信息服務需求
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指導咨詢、新技術講座,需求比例分別高達63.3%、57.3%,對信息化建設評估、項目監理的需求比例也在20%以上。
4、對IT產品的選購因素
從台式PC機的主要品牌提及率看,性價比較高的國產品牌在中小企業中大受歡迎。調查結果表明,聯想遙遙領先,其次是方正,兼容機排名第三。國外晶牌DELL、HP、IBM的提及率明顯較低。
在PCJ艮務器領域,品牌集中度低於台式電腦領域。IBM和聯想差距不大,二者共同占據中小企業PC伺服器的半邊天:DELL提及率第三,HP第四,二者提及率近30%。在列印機領域,HP、聯想、EPSON是中小企業列印機的三大晶牌,提及率分別為28.5%、17.7%、14.9%。不論企業規模如何,互聯網均是用戶獲取相關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中小企業在產品購買時比較謹慎。59.2%的企業在決策前會從互聯網上查詢相關信息,貨比三家,努力尋找最優選擇,還有44.7%的企業會直接到市場上詢問比較。當然,廠商或經銷商的推介作用也不容忽視,它能對44.9%的企業購買IT產品產生影響。
統計結果表明,中小企業對價格敏感性降低,采購時「性能比」成為最關注的因素。此外,應用案例參考、技術趨勢分析、廠商/經銷商信息對三成企業的采購過程有影響。
D. 未來電商倉儲發展的趨勢及走向是什麼
未來中國倉儲管理系統行業將向著一體化、集成化方向發展
倉儲管理系統(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簡稱WMS)是倉儲管理信息化的具體形式,是現代物流業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我國物流規模不斷擴大,國家正在建設現代化物流體系,倉儲管理系統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已經超過30億元。未來,行業將向著一體化、集成化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同時系統的柔性化和行業化將會愈加明顯。
中國物流規模不斷擴大,倉儲行業發展良好
隨著我國工業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宗商品運輸和工業生產原材料及半成品的運輸需求穩步提升,我國物流行業穩中向好。2011-2018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不斷提高。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底,全國全社會物流總額達到了283.1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其中,工業品物流總額256.8萬億元,增長6.2%;進出口貨物物流總額14.1萬億元,同比增長3.7%,受中美貿易摩擦和進出口物流成本降低的影響,增速回落5個百分點;農產品物流總額3.9萬億元,同比增長3.5%;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7萬億元,同比增長22.8%。
2011-2018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E. 信息化發展戰略如何制定
隨著城市路面交通壓力持續加大,我國二三線城市紛紛積極投身於軌道專交通建設,城市軌道交通信息化屬系統的市場容量也隨之擴張。同時,地方政府為了提升城市交通信息化水平,均願意大力申請國家撥款,進行大規模城市軌道交通建設,2014年軌道交通信息化行業的發展仍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鐵路信息化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2008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信息化系統市場規模僅為31億元,增長率為12.73%;到2010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信息化系統市場規模已達45億;到2012年,市場規模已達65億,增長率為23.19%;2013年我國軌道交通信息化系統市場規模已達81億,預計2014年將有可能達百億規模。
F. 信息化的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信息化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我國信息化已走過兩個階段正向第三階段邁進。第三階段定位為新興社會生產力,主要以物聯網和雲計算為代表,這兩項技術掀起了計算機、通信、信息內容的監測與控制的4C革命,網路功能開始為社會各行業和社會生活提供全面應用。
「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繼續壯大,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競爭格局中,產業規模地位不斷得以鞏固。2010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規模7.8萬億元,同比增長29.5%,其中軟體產業收入1.3萬億元,同比增長31.3%。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快速發展。「十一五」以來,中國信息技術專利申請比例超過總量的32%,以計算機、通信為代表的技術領域專利申請數量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的趨勢。
此外,「十一五」期間,我國信息化應用逐步深入,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數據顯示,我國醫療信息化、政務信息化和物流信息化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我國政務信息化取得了較大進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06年,我國的政務信息化市場規模為550億元,同比增長16.4%。至2010年,我國的政務信息化市場規模為1014億元,同比增長17.5%。未來幾年,我國政務信息化市場仍將持續平穩增長,預計2012年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390億元。
我國醫療信息化市場的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已經連續5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遠高於全球市場5.1%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截至2010年,我國醫療整體IT市場投資規模達到120多億元。預計到2014年,中國的醫療信息化市場規模將達到286.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5.9%。
2010年,我國物流信息化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到18.12億元。未來幾年是物流信息化大發展的幾年,物流信息化市場需求增長幅度將超過20%,後幾年增長速度更快,2015年增長速度將達到30%以上,保守估計2011-2015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6.44%,2011年國內市場整體規模將突破20億元,到2015年中國物流信息化市場規模達到51.12億元。
此外,電力信息化、金融信息化、酒店信息化等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信息化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文化傳播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了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仍存在著突出的問題。在社會信息化、政務信息化與信息安全建設領域仍有不同程度的不足。相信隨著我國政策的支持和產業問題的解決,我國信息化將進一步向著縱深方向發展。
G. 何為信息化產業
產業信息化(並非信息產業),指生產企業用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從物質與能量轉換為主的經濟生產方式,變為靠信息與知識為主的生產方式(以信息、知識為經濟結構的重心)。
靠信息與知識為主的生產方式,例如:高科技技術、具體有知識產權保護的一些小說等都是靠知識與信息獲利。
圖為:農業產業信息化結構圖
相關知識:
產業信息化不等同於企業信息化,它是指以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產業,圍繞「四流三周期」,即物流、資金流、業務流、價值流和產品生命周期、企業生命周期、產業生命周期,構造以信息化帶動其他要素流動的產業關聯,對資源優化配置、整合,對過程優化重組。當然,它的運行核心是企業信息化,宗旨是減少產業成本,防範和減少不確定性。
在信息經濟中,信息被認為是創造附加值和財富的重要源泉之一,這主要在於通過人們所擁有的信息種類、使用信息的能力、組織起來的靈活性以及他們適應問題的方式來實現。當不確定性引入經濟學後,信息從本質上不再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而是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成為防範和減少不確定性,降低產業成本或損失最小化的重要途徑。
H. 數字鄉村產業的規模是如何發展擴張的
其實數字鄉村的產業規模發展也是需要依託一定的生態的,比如比較知名的匯通達就回是答致力於布局鄉村產業互聯網路的,可以使得供銷端之間的聯動能夠更加標准,然後升級體系,這樣產業每個鏈條上的節點之間就能形成更加高效穩定的溝通,產業依託信息化的優勢一個個發展了,數字鄉村也就慢慢建設起來了。這幾年匯通達在農村實踐下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產業被納入到匯通達的產業互聯生態,生態規模也快速擴張,廠商流通成本和農村小微企業采購成本都有所降低,農村商業數字化的進程也更快了,也是數字鄉村建設中比較重要的一環,未來還是會繼續發展的吧~
I. 信息技術發展現狀
編者按在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先後作了學術報告。圍繞世界工程科技發展的前沿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是中國工程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學術交流,可以促進我國廣大科技人員迅速把握當前世界的工程科技現狀及水平,推動我國工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今天,我們選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的報告《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現狀和創新》,同時,我們還摘登了三位新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報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威廉•沃爾夫的報告《21世紀國際工程面臨的挑戰》、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亞歷克•布魯斯的報告《培養未來技術專家的大學課程》和日本北里大學教授大村智的報告《來自微觀世界的神奇禮物———阿維菌素》。
進入新世紀,世界上創新型國家幾乎都將發展信息技術作為國家戰略重點。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的普及,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其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產業大而不強,需盡快改變我國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受控於人的局面。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我國把掌握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突破口。雖然我國信息技術的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近年來我國在一些有較大影響的關鍵信息技術領域有了可喜的突破。本報告分別就先進集成電路晶元與光電子器件、高性能計算機與軟體、下一代互聯網與信息安全、第三代移動通信與無線通信、數字電視與音視頻編碼,信息技術在產業中應用等六方面介紹中國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進展和創新。
在微電子技術方面,幾十年來其發展一直遵循摩爾定律,即集成度平均每18個月翻一番,30年時間內尺寸減小1000倍,性能提高1萬倍。由於C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技術極限被不斷突破,在可預見的十多年內,摩爾定律仍將持續起作用。我國經濟長時間高速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集成電路(IC)市場,但目前國內市場自給率不到25%%,尤其是在代表IC水平的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方面,國內的技術差距就更大。近年來我國微電子取得關鍵技術的突破,成功開發出863眾志、龍芯等CPU。可喜的是以64位通用高性能CPU為代表,以龍芯(Goodson)為例,相同主頻下Goodson-2的性能已經明顯超過PII,Goodson-2E則相當於P4水平,但在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方面仍然落後國際先進水平幾年。目前,微電子技術進入納米尺寸和System-on-Chip時代,CPU時鍾進入GHz。中國具有較強整機系統設計能力,SOC時代的到來是我國IC產業跨越發展的機遇。
我國在光電子技術方面也有所突破,在國際上獨立提出並實現了優於現有其它結構性能的40Gb/sDFB+EA(帶電吸收的分布反饋激光器)和SOA+EA(帶電吸收的半導體光放大器)。研製出國際領先的可調諧長波長探測器,包括Si基和GaAs基垂直腔RCE(共振腔增強型)和WDM(波分復用)光纖通信系統用的OMITMiC(一鏡斜置三鏡腔)探測器。在全固態激光器技術方面,我國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紫外六倍頻全固態激光器和寬調諧全固態激光器。
計算機模型/模擬與理論研究和實驗並列為分析復雜系統的三大支柱,高性能計算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技術發展呈現四大趨勢,大量採用商業現貨供應(COTS)技術同時發展定製技術,高性能計算機與網格計算共存,從「高性能」走向「高效能」,從高性能計算(HPC)走向高性能服務(HPS)。目前代表國際水平的是2005年IBM研製的367萬億次/秒大規模並行機「藍色基因」。我國近年來在高端計算機的研製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出現了神威、銀河、曙光、深騰等知名產品。在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的排名中,2004年曙光4000A排名第10,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軟體變得越來越復雜,如果說在1971年軟體為10萬行代碼,2001年為700萬行,軟體的高可信已成為新環境下軟體系統開發和運行的關鍵和著眼點。2002年全球軟體產業為7000億美元,中國僅佔1.91%%,在中國市場的系統軟體中,國外品牌佔95.3%%。這一狀況目前有所改變,中文處理軟體保持國際領先,我們自行開發了伺服器操作系統,實現了桌面Linux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國產Office辦公軟體產品取得進步,但應用軟體的開發和移植不足。今後電子政務的推開和開放源代碼將為我國軟體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互聯網從數據業務進入到承載如電話等實時業務,面對業務質量保證(QOS)和可擴展性、安全性等挑戰,傳統電信網也承受來自寬頻業務的壓力,網路技術處在換代的前夜。在最近幾年,下一代互聯網(NGI)和下一代網(NGN)成為網路發展的熱點。中國也開展了NGI和NGN的研究和試驗,其中最重要的是CNGI項目(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該項目已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IPv6試驗網。與國外進行的NGI試驗不同,由於我國電信運營商的積極參與,CN鄄GI重視支持QOS的體系和技術的研究;在意對無線和移動業務的支持;以走向商業應用為目標關注網路和業務的可控可管。CNGI項目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鼓勵開展旨在促進NGI與NGN在技術發展方向上協調的研究試驗,開發支持NGI並有可能向NGN發展的網路軟、硬體和應用,CNGI在探索NGI與NGN融合之路。
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及人們生活對網路的依賴越來越大,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密碼理論、密碼演算法、安全協議、網路安全和信息隱藏等技術發展很快。我國專家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創新成果。如被國際同行稱之為「肖-Massey定理」的相關免疫布爾函數的頻譜特徵。又如環導出二元偽隨機序列,揭示了密碼設計一類新的非線性資源的密碼學性質。我國學者提出了一種新的分析Hash函數的方法———比特跟蹤方法,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國內電子政務市場,國產PKI系統已佔主流。
中國有用戶規模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網,目前普及率也僅是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現有網上使用的移動通信設備和終端的關鍵技術基本依賴國外。第三代移動通信(3G)時代的到來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由中國提議並得到國際電信聯盟(ITU)和3G標准化組織3GPP通過的TD-SCDMA(時分—同步碼分多址)成為國際3G三大主流標准之一,它採用時分雙工(TDD)模式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天線技術,目前正在進行的規模應用技術試驗已表明,其頻譜效率優於採用頻分雙工(FDD)的另外兩個3G標准(WCDMA和CD鄄MA2000)。
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普及應用推動了無線技術的發展,從無線區域網(WLAN)擴展到無線城域網(WMAN),而WLAN/WMAN應用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認證與安全。我國提出的WAPI(無線區域網鑒別和保密基礎結構)標准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性能上優於802.11i國際標准。此外,我國提出的SCDMA技術以其優良的性能價格比領先於其他無線接入技術,成為我國農村「村通工程」的首選方式。
在新世紀,廣播電視數字化興起,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和地面無線廣播電視的數字化都發展很快,有線數字電視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是利用IP技術的IPTV,數字電視地面無線廣播技術新的應用領域是手機電視。我國數字電視地面無線廣播系統技術研究較早,提出了多種方案,其中採用偽隨機序列(PN)的時域同步頻域處理技術等構成了基礎性發明專利,所實現的性能優於按照ITU已有的三項國際標准實現的系統。不僅在信道處理技術上而且在信源編碼技術上我國也有可喜的創新,我國發布了AVS音視頻編碼標准,它的壓縮效率與國際標准MPEG4/AVC相當,但復雜度低,AVS的部分技術已被吸納進相應的國際標准。
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我國在CIMS(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技術的推廣獲得了國際大學獎和企業獎,農業信息化示範系統及其應用獲得了聯合國的獎勵。我國開發了「用於測量與控制系統的EPA系統結構和通信規范」,被列入國際標准,標志著我國在工業自動化的現場匯流排領域有了國際認可的核心技術。信息技術在產業的應用能夠滲透到從設備控制、過程管理、生產製造到企業資源優化和決策支撐的各個環節,有很大的開發和應用空間,在這方面,鞍鋼是一個應用信息技術改造老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很好的例子。
作為近代科技革命重要標志的信息技術發展方興未艾,正在滲透到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術成為新一輪競爭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對我國來說也是難得的機遇,正視在信息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差距,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並重視推動信息技術在產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