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日本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一)汽車
日本汽車產業正在向全球化方向發展。2014年,12家汽車生產廠商共計生產2725萬台汽車。其中,境外生產基地生產1748萬台,超過總產量的60%。2004年以來,日本國內生產比例一直佔50%,最近幾年已經降至40%左右。現在,汽車產業基本是在靠近消費地區進行「地產地消」,而日本國內市場到了飽和期,總需求維持在500萬台左右。
因此,為了滿足境外市場需求,日本汽車生產廠商正在不斷地擴大境外基地產量。在這種現狀之下,出口比例(國內生產但用於出口的台數比例)呈現日益減少的傾向。因此,從日本國內主要六大轎車廠上的出口比例以及生產台數的變化來看,既有像本田那樣的「地產地消」傾向明顯加強、出口比例大幅下降的生產廠商;也有像豐田那樣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國內生產的生產廠商。除此之外,還有像馬自達以及三菱那樣維持出口比例的生產廠商;像日產那樣雖然維持出口比例,但是減少國內生產台數以提高國外生產比例的生產廠商;甚至還有像富士重工那樣出口比例有所提高的生產廠商。從下圖可以看出每家公司都有所不同。
參考資料:日本經濟_網路
2. 成都的經濟產業支柱是什麼
成都的經濟來產業是電子信自息、汽車製造、食品飲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葯五大支柱產業。
政府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優勢產業領先發展、規模發展,超前布局人工智慧、精準醫療、虛擬現實、感測控制、增材製造等未來產業。
成都經濟總量、工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占重慶的69%、75%、84%,而增速還分別低3個、3.5個、1.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差距仍在擴大。
成都為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目前在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葯產業,化學化工產業,傢具和鞋業製造產業,動漫和傳媒產業,會展產業,旅遊業等取得巨大成就。
成都是中國國務院確定的西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人數上1000人的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朝鮮族等十個民族。
《2016年世界城市評級報告》中,成都進入全球城市百強,排名僅次於北上廣深;《2017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成都以98.97的高分位居新一線城市榜首。
3. 南京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五大支柱產業拉動南京工業經濟
據最新出爐的統計資料顯示,南京工回業經濟在能源、原材料等答價格上漲的壓力下依然穩健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54.11億元,同比增長23.0%;工業總產值1895.88億元,增長28.2%;主營業務收入1855.32億元,增長27.2%;利稅192.07億元,增長19.8%,利潤103.43億元,增長20.1%。
五大支柱拉動明顯
上半年全市電子、石化、鋼鐵、汽車、電力五大支柱產業上半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40.07億元,增長31.4%,高於全市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其增量對全市工業的貢獻率達76.9%,拉動全市工業增長21.6個百分點。
五大產業中,石化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85.01億元,增長41.1%,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由一季度的28.2%上升為40.9%,成為全市工業快速增長勢頭影響最大的產業;鋼鐵產業在南京鋼鐵集團公司、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瑞基鋼鐵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的強勁拉動下,依舊是全市工業經濟發展最快的產業,增速高達42.5%。
4. 泰國有哪些支柱產業或拳頭產業
泰國三大支柱產業為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但於「九八經濟危機」中受重大挫折,之後陷入衰退和停滯,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
泰國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以下為泰國經濟支柱詳述:
一、農業:農業是泰國的支柱產業,農產品是外貿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水稻、橡膠、木薯、玉米、甘蔗、熱帶水果等。全國耕地面積1573.5萬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0.8%。2014年泰國農業產值429億美元,佔GDP的11.6%。
1、大米:世界著名的大米生產國和出口國,全國稻田面積共1195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五分之一多,佔全國耕地總面積三分之二多;從事水稻生產的農戶約400萬戶。
21世紀以來大米年產量2000萬噸左右,曾常年位列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2014年泰國水稻產量3667.3萬噸(摺合大米2050萬噸),出口1096.9萬噸,出口額53.8億美元,國際市場佔有率為25.4%,位列世界第一。
2、橡膠世界第一大橡膠生產國和出口國,橡膠年產量約400萬噸左右,佔全球橡膠總產量三分之一。所產橡膠絕大部分供出口,年出口量佔全球橡膠出口總量的40-45%。全國77個府中有52個府種植橡膠,從事橡膠生產的農戶約150萬戶。
2014年種植面積289.3萬公頃左右,約占其國土總面積5.6%,在世界上排第二,僅次於印尼。傳統的橡膠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近年來逐漸開始在北部和東北部擴大種植。2014年泰國橡膠總產量427.1萬噸,出口340.9萬噸,出口額59.6億美元。
3、木薯世界第三大木薯生產國(僅次於奈及利亞和巴西)和第一大出口國,2014全國木薯種植總面積132萬公頃,主要產區在東北部、北部和中東部,其中東北部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多。從事木薯種植的農戶有48萬戶。
2014年木薯產量3124萬噸,鮮木薯和木薯干出口680萬噸,出口額15億美元。木薯澱粉出口153.8萬噸,出口額6.4億美元。
二、工業:泰國2014年製造業產值1550億美元,佔GDP的42.0%。製造業主要門類有:采礦、紡織、電子、塑料、食品加工、玩具、汽車裝配、建材、石油化工等。2014年泰國汽車產量達200萬輛,躋身全球十大汽車生產國。
三、旅遊業:泰國旅遊資源豐富,有500多個景點,主要旅遊點:曼谷、普吉、帕塔亞、清邁、華欣、蘇梅島等。據泰國旅遊局統計,2014年泰國到訪外國遊客2478萬人次,同比增長-6.7%。其中,中國入泰遊客462萬人次,同比增長-0.29%。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旅遊及其帶動相關產業占泰國GDP的近五分之一。
5. 江西省經濟發展狀況及主要工業支柱產業情況
近年來,堅持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推進企業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我市工業技術裝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產業產品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優化,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
(一)石油化工。石化工業是我市七大支柱產業之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五」以來以原油煉化、乙烯加工上規模和化工延伸為主線的大規模改造,使石化工業基本形成了煉油、三大有機合成材料、化肥、農葯、精細化工、塑料加工等25個行業,27大類400餘種產品,年產量達1463萬噸以上,規模效益比較明顯的產業基礎。其中原油配套加工能力達到1050萬噸/年,乙烯加工能力達到了70萬噸/年,形成了440萬噸/年催化裂化、120萬噸/年延遲焦化、120萬噸/年催化柴油加氫、60萬噸/年焦化汽柴油加氫、60萬噸/年連續重整、40萬噸/年芳烴抽提、40萬噸/年潤滑油基礎油等二次加工能力,以及112萬噸/年合成樹脂、26.5萬噸/年合成橡膠、58萬噸/年尿素、15萬噸/年濃硝酸、4萬噸/年1—丁烯、2萬噸/年順酐等的化工延伸加工能力。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分公司、蘭州新西部維尼龍公司、西北永新化工公司等一批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和輻射帶動力的優勢企業繼續做大做強。藍星公司20萬噸甲醇項目將全面建成投產,一期1600萬噸特種纖維等項目加快前期工作,金浦集團與蘭州石化達成了全面的合作協議,將共同出資22億元,建設20萬噸/年碳四深加工和6萬噸丁基橡膠項目,目前已進入選址階段。
面向行業的石化產業研發體系初步建成,14所石化專業科研設計院所、13所大專院校,成為石化產業研發創新的重要平台,各類工程技術人員及管理人才達到2萬人,成為石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其中中科院蘭州化物所擁有羥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固體潤滑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個高技術研究中心、六個研發中心和九個聯合實驗室,是國內公認的高水平研究機構之一。蘭州石化研究院在煉油與石油化工催化劑、合成橡膠、樹脂合成及加工、化工工程、環保等領域有較強的研發實力;蘭州石化公司技術中心是合成膠乳、精細化工產品領域的研發中心。
2007年石化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84.3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4%。
(二)裝備製造。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機械、通用機械製造、電工電器、儀器儀表等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基礎和發展實力的裝備製造業體系。2007年裝備製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5億元,增長30.8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4.12%。近年通過實施或建成國債項目蘭石大型加氫反應裝置改造生產線、耐馳螺桿泵生產線異地改造、眾邦公司電線電纜生產線、長虹電焊條、環保設備廠、蘭石四方容器公司等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大大提升了裝備製造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競爭力,促進了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引進了吉利汽車這一著名品牌,建成一期實現整車下線,對於整合我市裝備製造業資源,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改善我市裝備製造業整體形象、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裝備製造業加快行業整合重組,蘭州機床廠、蘭州制桶廠、量刃廠等一批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資產重組,煥發新的生機,上海寶象等戰略投資者重組蘭州建通總廠與省化機廠,組建蘭州聯合重工,實施出城入園搬遷改造,將全力打造我市石化裝備、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
突出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研製開發了9000米電驅動沙漠鑽機、直升機吊裝鑽機、表面蒸發式空冷器、海墨多相流量計、高溫高壓合金閥門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奠定了蘭州依然是國家重要石化裝備基地之一;蘭州電機廠交流調速電機和變頻器填補我國空白,組建風力發電工程中心,研製成功兆瓦級風力發電裝備;510所、蘭州真空設備廠自主研發的真空獲得和應用系列設備,與國際同步,空間模擬實驗裝置及低溫液體貯運容器在保障我國神舟飛船發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形成,官產學研合作, 2007年蘭州高壓閥門有限公司與蘭州理工大學聯合組建了閥門產品研發中心,有效提升我市閥門產品的整體研發能力和行業技術水平,這是我市振興裝備製造業過程中加強校企合作,推進我市產學研一體化的又一次具體實踐。國家乾燥技術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蘭州交大綠色鍍膜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先後組建成立,蘭石技術中心升格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全市裝備製造業已經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電機廠、蘭石)、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佔全市企業技術中心的一半以上,成為我市裝備製造業研發和提升競爭力的強大平台。
6. 中國的五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採掘版業、建築業和公共工程、上下水權道、煤氣、衛生部門;
第三產業:又稱服務業,它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業、運輸、通訊業、服務業及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
第四產業:是前三大產業的延伸,該產業是指對本身無明顯利潤但是可以提升其他產業利潤的公共產業。也可以稱之為知識產業,或者信息產業。
第五產業:又稱文化產業,它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存儲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統稱。
7. 吉林市的主要經濟產業是什麼
是農業。主要經濟增長點是農業和旅遊業。未來吉林市會提升金融供給質量、暢通資金循環堵點,統籌推進穩增長、強基礎、補短板、調結構、促融合,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發展前景會更好。
吉林市的第一產業發展狀況:
1、2017年,吉林省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82.12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實現農業增加值769.91億元,增長5.3%。
2、林業增加值62.01億元,下降5.4%;牧業增加值570.06億元,增長2.5%;漁業增加值27.23億元,增長3.4%;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52.91億元,增長2.6%。
(7)五大工業支柱產業發展現狀擴展閱讀:
吉林市未來的改革方向:
1、豐富融資模式,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渠道。鼓勵銀行、擔保、創投等機構加強合作,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入合格投資者。吉林省還設立了省級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2、國開行吉林省分行深化銀政企合作,引導和支持成長型企業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與企業在專項建設基金、技術改造項目貸款、PPP等領域深化合作,優先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納入省級擬上市企業資源後備庫。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吉林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穿越產銷那道「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吉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8. 湖南省五大產業是什麼
湖南省五大產業:
文化產業:湖南文化產業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一種「湖南文化現象」,「廣電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全國知名:湖南衛視收視率一直位居全國省級衛視第一;湖南出版成為了中國地方出版實力三強之一;湖南原創動漫總產量連續排名全國第一;湖南《體壇周報》占據全國體育類報紙60%以上的發行和廣告份額,北京奧運會期間日發行量達100萬份。 同時,湖南文化產業百花齊放,廣電、出版、報業、動漫、演出、娛樂等已形成優勢,數字媒體、電視購物、手機報、網路等新興業態悄然崛起,創造了紅網、湖南在線、華聲在線、星辰在線、女性在線、金鷹網等有影響的品牌。
電子信息產業:全省電子信息產業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光伏產業從無到有高速躍進,產業鏈全線拉通,形成了200兆瓦生產能力,千兆瓦規劃正加緊實施,投資20億元的硅材料、LED晶元製造完成了產業布局;7個種類的手機生產項目相繼落戶本省,手機年產量達到500萬部,其中神經傳導手機項目異軍突起;軟體產業居中部地區首位;原創動漫產量居全國第一。
高新技術產業: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529.86億元,實現增加值1098.84億元,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9.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3.2%,拉動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出口為54.35億美元,實現利稅334.52億元。產業高度集聚,輻射作用明顯。藉助國家級綜合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平台,依靠良好的產業基礎、強勁的研發實力以及較完善的配套體系,長株潭地區信息、生物醫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獲得快速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集聚效應和窪地效應明顯。
汽車產業:全省汽車產量由1.76萬輛增加至14.50萬輛,增長了7.2倍,年均增長30.2%;其中「十五」時期年均增長39.4%,在區域布局上,形成了以「長株潭」為核心,衡陽、邵陽、常德、永州相呼應的格局。全省231家汽車製造規模工業企業中,長沙100家、株洲16家、湘潭6家, 3市企業數佔全省的52.8%,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全省的63.7%;其他4市企業數佔全省的36.8%,主營業務收入佔全省的31.3%。
物流產業:物流業規模快速擴張。初步測算,2010年末,全省社會物流總額27066億元;實現增加值946.03億元,比2005年的498.47億元增加了447.56億元,增長89.79%,年均增長13.67%;社會物流總費用2962億元,增長1.42倍;完成貨運周轉量2958億噸公里,增長78.1%;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6267.16萬噸,增長3.97倍;物流行業從業人員135萬人,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產業之一。綜合運輸體系初具規模。到2010年末,全省公路總里程227998公里,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車總里程6450公里,其中已通車里程2386公里;公路密度105.8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長1.82倍;鐵路通車里程4893公里,增長1.74倍;內河通航里程達11968公里,居全國第3位,千噸級航道達到607公里,建成千噸級泊位87個;形成了以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為中心、5個機場相互配合、輻射全國的航空運輸網路。物流市場主體進一步壯大。到2010年底,全省法人物流企業3100多家,注冊資本金千萬元以上的170多家,有62家物流企業通過國家A級標准評估,其中2家5A級企業,15家4A級企業。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通物流有限公司、湖南金霞糧食產業有限公司物流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長沙金霞現代物流園被列為全國物流示範基地。
9. 寧夏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是什麼
寧夏五大支柱產業:冶金、醫葯、機電、建材和煤炭產業。
主導產業——寧夏馬鈴薯產業。
201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總產量368.2萬噸,比上年減產2.4萬噸,減少0.7%,實現連續十四年豐收。其中,夏糧產量42.4萬噸,增產0.1%;秋糧產量325.8萬噸,減產0.8%。全年全區小麥產量40.9萬噸,與上年持平;水稻產量63.9萬噸,增產1.5%;玉米產量214.9萬噸,減產3.0%;馬鈴薯產量(折糧)36.6萬噸,增產3.5%。
201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部工業增加值1096.30億元,比上年增長8.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6%。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8%,重工業增長9.9%。
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長8.7%;股份制企業增長9.7%,國有企業增長8.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2.8%;私營企業增長4.0%;非公有制工業增長6.6%。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2.0%,製造業增長8.4%,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2.6%。
截至2017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發電裝機容量4187.6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4.0%。其中,火電裝機容量2583.2萬千瓦,增長19.3%;水電裝機容量42.6萬千瓦,與上年持平;風電裝機容量941.6萬千瓦,與上年持平;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620.2萬千瓦,增長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