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發展社區小政府大社會
積極發展社區志願者
實現社區自治,自理
發展社區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
實現社區居委會及街道的服務維護職能
2. 如何推進生物醫葯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8月的持續高溫擋不住太倉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的步伐,記者在勝涇村附近看到,推土機、壓路機聲音轟鳴,一條寬闊大路在不斷延伸,路邊新入園的南倉金屬、金菱儀表、銘銓環保等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
城廂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高新技術產業園一期3.3平方公里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開工,縱二路、橫五路、橫二路等五條道路都在抓緊建設和完善提升,其餘的配套工作也在加緊進行,並計劃在年底前全面啟動整個園區8.22平方公里內的道路、橋梁、綠化、路燈等工程建設,力爭園區早日出形態,完善功能。
農戶企業動遷齊頭並進
據介紹,園區范圍內正在進行的農戶動拆主要有兩大片:一片是原南郊工業安置區3.3平方公里內的210戶,其中177戶已完成評估,大部分已簽約,已拆除的有77戶;另一塊是准備新建的南郊農民安居新鎮(佔地900畝)范圍內的222戶,目前也已基本完成評估,簽約和交鑰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
為了推進企業的動遷,城廂成立企業動遷組,制定相關動遷、安置辦法,目前正加快推進南郊集中安置小區和安置工業動遷區內的企業動遷工作,已有21家企業完成評估,後續的簽約等工作也在順利推進。
高標准規劃推動轉型升級
太倉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是該市實現工業經濟「三年翻番」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廂推進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為了更好地建設這一平台,城廂已於6月完成了園區控制性詳規並通過了專家評審,目前正委託設計研究院進行全方位產業規劃。
園區的產業定位依據省、蘇州市和我市的新興產業發展戰略,並遵循四個原則,即重點突出「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低碳綠色」、「循環經濟」,著眼建立省級乃至更高級別的工業園區;產業選擇上服從太倉產業功能定位、產業布局規劃;注重與周邊產業園協同發展;注重與其它鎮區產業錯位、協調發展。
據介紹,園區開發建設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力爭五年內初步形成一區多園、兩個平台、一個社區的格局,多園包括依託崑山光電產業園的光電特色產業園,與安亭汽車產業互動的精密製造特色產業園以及服務我市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生命科技園。兩個平台是科技、人才服務平台,信貸、金融服務平台。一社區是以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為主題、公共服務完善的中小型企業集聚的現代化企業社區。
3. 目前中國產業園區發展定位是怎樣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
干貨來了!本人研究僧一枚,最近寫的論文就是關於產業園區發展定位的。雖然我有點紙上談兵,但這個問題的確值得關注,各地產業園在招商之前都會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進行產業園區發展定位。如果沒有先做好定位規劃,就會導致後期管理混亂、發展緩慢等問題。想要找准產業園區發展定位也不難,首先產業園區要充分發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有效利用為前提,進行產業園區發展定位,其次大多數產業園區要依靠產業聚集度、地理位置、交通等幾方面的區位優勢來確立自己的產業定位,然後也可以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集聚,最後還需要調整產業機構,提檔升級,以便促進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我在論文中也做了一些案例調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盛裕了,他們為現代科技產業園區發展定位進行考察分析,還和現代集團在海南合作了好多可持續設計咨詢項目,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啦,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哦~
4. 如何發展好社區經濟產業
微觀經濟行為與宏觀研究合流說。
為彌補凱恩斯經濟學只著重宏觀經濟分析,忽視回微觀經濟答分析的缺陷,當代一些經濟學家,把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理論結合起來。
他們以稀缺法則為起點.把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微觀經濟學以資源配置為研究對象,因為資源是稀缺的,要對稀缺的資源配置;宏觀經濟學以資源利用為研究對象,因為在資源配置中會有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問題,對稀缺資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國家干預。
而資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模式和方式,這就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當代不少經濟學者主張建立混合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既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自由市場經濟,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宏觀控制的經濟。
綜上所述,經濟學的定義應該是研究在一定經濟體制下,稀缺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學。該定義涉及四個問題:
一是稀缺資源,這是經濟學產生的基礎和研究的出發點;
二是資源配置,屬於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三是資源利用,屬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四是經濟體制,因為無論是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都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5. 產業園區面臨的新形勢 未來應該如何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常態化,在國際產業轉移、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產業園區的開發運營模式依然過於依賴土地紅利,缺乏產業經營能力,存在「重開發輕運營」問題。新的經濟形勢下,亟需園區從「租賃型」、「賣地型」向「管理型」、「投資型」轉變,由單純的土地運營向綜合的「產業開發」和「氛圍培育」轉變。
傳統產業園區的發展「重產業發展輕人居打造」、「重工業製造輕服務塑造」、「重土地開發輕氛圍營造」,導致產業園區人居環境缺失、商業服務業發展落後、創業氛圍顯著不足,人本主義嚴重缺乏。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深專家指出,「產城融合」是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
6. 如何推進產業聚集與升級
一、構建產業體系,加強集群發展
現代產業體系的構成不是獨立的,而是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產業集群,既有主導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多層次聯合發展,又有三次產業的相互促進。加強產業集聚發展,一是實現縣域內各產業的關聯、組合發展。主導產業生產技術先進,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帆毀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其他產業的發展要根據自身特色,結合主導產業的導向,積極做好專業分工和協作配套,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相互依託、相互支持的產業集群。二是實現各產業園區協調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基本環節,產業集聚區、專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商務中心區是集群發展的戰略重點,各產業園區的協調均衡發展能夠加強三次產業的聯系,形成互促、互動、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實現各產業園區低碳環保發展。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設生態宜居郟縣」奮斗目標為工作要求和標准,形成優化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共識。
二、優化投資結構,提高質量效益
近年來,我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始終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投資增速連年保持在20%以上,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由於多年的快速增長,投資總額已接近GDP總額,投資增幅的上行空間變窄,持續增長壓力日顯。因此,必須推進投資結構的調整,提高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高新產業體系,把新興高新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工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大力發展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以服務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引導社會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研究與開發、電子商務、法律、資詢、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衛生、社區服務、文化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以農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加快土地流轉,延伸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鏈條,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二是推進各集聚區內項目建設進度,緊抓建成項目的投產達產。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前期工作,落實開工條件,爭取盡早動工建設,對久拖不動的項目啟動退出機制。堅持實行企業全程跟蹤服務制度簡肢,解決問題,積極支持,促進項目盡早投產、達產,盡早將投資轉態咐備化為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效益。
三、注重科技發展,強化創新驅動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變化,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和區域之間競爭發展的關鍵。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以科技創新破解經濟發展的要素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一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支持企業建設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實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範機制。積極申報由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二是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結合集聚區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依託龍頭企業,重點對行業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進行聯合開發,探索建立科技租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進一步面向社會搞好技術服務。三是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合理配置教育培訓資源,研究和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健全培養、引進、激勵高技能人才的工作體系和政策體系,努力建設一支與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四、緊扣產城互動,發展惠及群眾
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產業集聚發展應與現代城鎮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產興城、依城促產。推動產城互動融合發展需要突出抓好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平台與城市建設有機對接。按照產城一體發展思路,統籌各產業集聚發展平台和城市建設,強化功能集合構建。推進產業園區內金融、郵政、衛生醫療、生活服務區等功能設施項目的建設;推進城鎮與產業集聚園區發展規劃和設施建設的無縫銜接和功能共享,提升產業集聚園區的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二是以產業集聚發展帶動人民增收。產業集聚的直接效應是人口集聚,產業的發展決定了勞動力的流向。要及時引導和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創業並且注重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7. 產業園的產業園發展模式
管理模式:美國產業園區的發展有三種主導形式,分為學校或民間非贏利機構主導型、政府主導型以及政府、大學、企業聯合管理型,其中後者採用度最高。政府主導型存在較為寬松的物質環境、智力環境和政策支持等優勢。然而,由於政府行政色彩過於明顯,企業的依賴性較強,可能導致企業創新精神喪失,不利於企業和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主導型在我國產業園區中佔比最大,適當採用其他形式有利於規避「爛尾」風險。 產業發展模式:美國產業園區主要採用依託技術發展、產業帶動產業集聚發展兩種模式。其中,技術依託型的產業類型由科學園、科學城、技術城以及加工園,產業依託型的有優勢企業主導、中小企業集聚以及復合型產業發展三大模式。美國產業園定位相當明確,因此後期選址、企業類型等都為定位服務。相較而言,我國產業園幾乎都以產業帶動為主,技術帶動型簡鳳毛麟角。 我國產業園區發展起步較晚,應吸取發達國家前期拓荒過程中累積的經驗,以避免重蹈覆轍而走了彎路。當前,由於我國產業園區的過度開發建設,缺乏合理規劃布局,導致了省與省、市與市、縣與縣、鄉鎮與鄉鎮之間的無序競爭,市場競爭越發白熱化,對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極其不利。這個因素往往使信貸機構產生悲觀預期,從而降低企業融資能力。
8. 論如何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求答案
內容預覽:隨著「單位人」向「社區人」的轉變,社區各項工作在人民生活中顯得日益重要,居民對社區功能的多元化要求也日益強烈,作為政府的一級職能部門,能否帶領居民走出生活困境,切實發展社區經濟,給居民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成為衡量社區工作的首要標准。同時,社區經濟作為整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實現社區建設目標的前提條件,又是社區建設深入持久進行的重要保證,現就從社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內容、制約因素及其今後發展的著力點入手,對如何促進社區經濟發展進行探討:一、社區經濟發展的特點。1、社區經濟發展增長速度塊,質量效益好。隨著政府及社會對社區經濟發展的關注、各項優惠政策的出台,社區經濟已經……
9. 文化產業園區如何發展
我來回答!
1、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南京文化產業的集群化、集團化、規模化發展,使其逐漸成長為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支柱產業。躋身全國四大書市、聚集百餘家書商的南京長三角出版物市場,2007年銷售碼洋5億多元,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圖書集散地。已形成40多家企業集群的南京動漫產業,2007年實現產值2.5億元,帶動文化、體育、廣告、教育、旅遊、商貿等相關產業收入50億元。
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活躍於南京文化產業,2008年南京文化創意產業協會108個會員單位中有83家民營企業,占會員總數的76.8%;南京動漫行業協會72個會員單位中的52家動漫企業都是民營企業,占會員總數的72.2%,其中注冊資本在300萬元以上的骨幹企業16家。民營資本和各類社會資本成為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2、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情況
在中國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中,已形成了三種典型的文化產業園區,即藝術家自發形成的「798」型、文化商人牽頭下形成的「大芬村」型以及政府主導下形成的「中關村」型。目前,南京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則以「中關村」型為主。2006、2007兩年,南京市圍繞壯大文化創意主導產業和提高產業集聚效應,扎實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載體建設,夯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平台。截至2007年12月,全市正在建設或開園開街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有42個。
「十一五」期間,南京市每年安排「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用於扶持和引導文化產業發展。2009年南京市正醞釀成立一個全市文化產業招商中心。該中心將為南京市文化企業提供項目展示、推薦平台,為文化企業和銀行等投融資機構牽線搭橋。
到2010年,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全市文化產業增量的主體部分,成為全市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成為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實現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產業強市跨越,構建中國東部地區「文化智慧創意中心」。
中國投資資訊網 2009-2012年南京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