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支持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

支持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07 12:42:12

❶ 請分析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產業開發時需堅持哪些原則

不傷害非遺持有人或團體的利益,不失非遺的機制本真性

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否應該產業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
1、 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2、 傳統表演藝術。
3、 民俗活動、禮儀、節慶。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技能。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進行全面的考究統計,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 產業化也是一種方式。對傳統文化配以電視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以及曲藝等項目,都有條件可以開發,進行產業化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最大價值利用。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知識產權國際研討會」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吳漢東也認為,只有讓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產業化規模後,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社會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共贏,並且讓傳統文化的凝聚力更為集中。通過申請專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正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新領域。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內容,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為其外觀設計進行專利申請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保護方式。青海省專利服務中心負責人范遠明解釋說:「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准,但這種保護也有其局限性,因為專利有法定保護年限,如發明專利保護年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年限為10年。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雖然專利的保護年限是有限的,不過,有總比沒有好。」 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製作過程不但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不高,而且學習過程也十分艱苦枯燥,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涉足這些行業。范遠明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獲取專利後,將有利於該項目的市場化開發,並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必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這些行業,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無疑是有幫助的。值得注意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開發時,一定不能將傳統的東西丟掉,但可以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創新,比如現代湟源排燈的製作通過合理應用現代生光電技術和新型材料,使這一古老技藝又煥發了新的光彩。」 了解,各地政府近年來也相繼劃定了一批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於管理責任不明,某些地方主要立足於發展旅遊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量的改造,使這些遺產面目全非,名存實亡。童若春建議,盡快制定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在法律保護下,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產業化發展規模,保持傳承,將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採取產業化的方式。

❸ 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保護500字作文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走產業化道路

劉金祥

目前國內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施救式保護。這種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加大財政投入,以文物保護的方式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下狀態,具有投入少、見效快的特點,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適用於那些瀕臨消亡的項目。二是開發式保護。這種方式是由政府主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向市場參與競爭,以競爭的壓力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活力,藉助市場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目前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方針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搶救第一,謹慎利用」,這體現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態度和原則。但是政府主導意味著主要靠政府投入的方式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活態文化的特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變成凝固、靜態的文物。實際上,對一些具有市場潛能和開發價值,與消費者日常文化生活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該採取產業化發展模式,通過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商業開發,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業中來,推動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步伐,當前要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定「非遺」產業化發展規劃。對於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聚集化發展,謀求「非遺」項目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模不經濟。由於文化產業涉及創作、製作、生產、營銷等一系列經營環節,其運作需要一個從作品創作到市場銷售的完整而成熟的產業鏈,因此,需要對「非遺」項目進行各環節的資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構建「非遺」項目產業化經營與發展的平台。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境的地區,作為「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基地。
二是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化。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所謂公法為主,具體就是無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法還是特別法,主要體現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制保護,規范國家履行管理職能和義務,協調社會公共利益,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所謂私法為輔,具體是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產業化時,應在法律體系中明確傳承人權益,明確傳承人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主動傳承的措施與機制,使他們在「非遺」產業化中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體現他們的法定訴求,使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貢獻在產業化過程中能夠有所回報。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於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大量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被失傳的境地。保存這些承載著我們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獨特的文化技能,就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政府應在規劃、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對「非遺」這種弱勢文化形態的扶持,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另外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較好的地方大都在比較偏遠、交通不便的少數民族地區,而這些地區多數都是經濟落後地區。如果單純依靠內源性資金,促進「非遺」項目產業快速成長的可能性較小,這就需要政府給予幫助和扶植,制定有利於「非遺」項目實施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把「非遺」項目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要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專項資金」,進行專項投入,建立完善的鼓勵和激勵機制,比如,對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前期開發進行財政補貼,引導自主開發、獨立生產的投資主體,申請享受國家有關稅收政策等。同時,要降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門檻,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進入,為「非遺」項目產業化注入活力、積累後勁。但對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力量也要保持警醒,因為如果過於關注投資回報,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也容易將「非遺」保護引向歧路。如果本能地強調對「非遺」項目全部推向市場,從而導致「非遺」項目的本質和精髓被異化和肢解,就會與保護的初衷相悖離。
四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其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基礎。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伊斯坦布爾宣言》強調指出:「通過新信息和傳播技術的利用有利於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播,同時新信息和傳播技術也創造了值得保護的數字化遺產。」所以,我國應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以強有力的數字化手段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過程中,既要保留傳統的傳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術為手段創新文化形式,以更多更新的樣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魅力,不斷開拓其文化市場,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例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配以電視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等,讓其經濟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同時,通過申請專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既在非物質文化產業品牌受到侵權時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還要通過開展大范圍、高層次、多頻率的知識產權交易,努力向國外輸出中國「非遺」文化品牌版權,逐步擴大我國「非遺」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份額。
五是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的服務平台。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為保障「非遺」產業化的有效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企業改革,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要大力扶持能夠深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增強文化吸引力的項目,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並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要積極培養文化資源開發機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提供公共技術、人才培訓、對外宣傳、國際交流、產品評估咨詢等方面的服務。要從國家、省、市、縣四個層面編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強化對「非遺」的管理;各級地方政府應創造寬松環境,對「非遺」文化產業品牌給予重點扶持;文化企業應建立產學研知識產權聯盟,促使知識產權管理服務與「非遺」文化創新活動有機結合,提升「非遺」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水平。
目前國內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施救式保護。這種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加大財政投入,以文物保護的方式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下狀態,具有投入少、見效快的特點,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適用於那些瀕臨消亡的項目。二是開發式保護。這種方式是由政府主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向市場參與競爭,以競爭的壓力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活力,藉助市場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目前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方針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搶救第一,謹慎利用」,這體現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態度和原則。但是政府主導意味著主要靠政府投入的方式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活態文化的特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變成凝固、靜態的文物。實際上,對一些具有市場潛能和開發價值,與消費者日常文化生活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該採取產業化發展模式,通過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商業開發,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業中來,推動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步伐,當前要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定「非遺」產業化發展規劃。對於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聚集化發展,謀求「非遺」項目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模不經濟。由於文化產業涉及創作、製作、生產、營銷等一系列經營環節,其運作需要一個從作品創作到市場銷售的完整而成熟的產業鏈,因此,需要對「非遺」項目進行各環節的資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構建「非遺」項目產業化經營與發展的平台。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境的地區,作為「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基地。
二是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化。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所謂公法為主,具體就是無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法還是特別法,主要體現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制保護,規范國家履行管理職能和義務,協調社會公共利益,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所謂私法為輔,具體是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產業化時,應在法律體系中明確傳承人權益,明確傳承人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主動傳承的措施與機制,使他們在「非遺」產業化中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體現他們的法定訴求,使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貢獻在產業化過程中能夠有所回報。

❹ 中山大學中文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下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管理 就業前景怎樣

主要從事博物館、文化館、文化局這些單位的工作,也是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工作。就業前景還可以。但是現在文科都不好找工作是事實。

❺ 誰能幫忙翻譯一下: 上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戰略研究 翻譯成英文……

Research on In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hangy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❻ 文化產業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專家及老師有哪些

我知道首都師范大學徐海龍老師
耐克就沒有啊耐克就沒有啊麥當勞就沒有啊麥當勞就沒有啊

❼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這個沒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頻臨倒閉的,要是能發展成產業,沒人去申請非遺了。

❽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與發展

1、制定「非遺」產業化發展規劃。

對於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聚集化發展,謀求「非遺」項目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模不經濟。

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境的地區,作為「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基地。

2、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化。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於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大量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被失傳的境地。保存這些承載著我們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獨特的文化技能,就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政府應在規劃、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對「非遺」這種弱勢文化形態的扶持,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

4、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其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我國應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以強有力的數字化手段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

例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配以電視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等,讓其經濟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5、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的服務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為保障「非遺」產業化的有效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企業改革,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要大力扶持能夠深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增強文化吸引力的項目,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並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❾ 非物質文化產業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專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參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❿ 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行業壟斷嗎

你說的沒有錯,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會去學習,基本上面臨著壟斷。

閱讀全文

與支持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