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福建新能源產業發展研究

福建新能源產業發展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07 03:11:14

❶ 新能源的開發應用是當今全球性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發展氫能源有著廣闊的前景,有研究人員提出了「利用太

(1)工業上通過電解水產生氫氣,故這一設想能夠實現,電解水的方內程式為:2H2O

通電
.

❷ 新能源探究的相關論文

我國新能源的發展
歷程及現狀 自1973年發生的石油危機以來,西
方國家為減少對世界不穩定地區石油供應
的過分依賴和出於環境保護的要求,都把
提高能源系統的效率、節約能源作為其能
源戰略的重要目標和措施。在這一過程
中,信息通信技術始終作為一個重要的輔
助手段被應用於節能的方方面面。
為了避免污染,同時為了避免未來的
能源危機,人們開始尋找更清潔、可再生
的能源。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將把新能
源作為重點產業加以發展,中共中央在《十
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加快發展風
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80年代起步階段
新能源的發展從國家的支持來講,
是從我國的「六五」計劃期間,也就是上
世紀80年代初期,新型可再生能源技術
開始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由中
央政府撥給資金。這是在國家科委組織
的能源戰略研究中第一次把新能源、可
再生能源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一個戰略
組成部分。
雖然中國也把新能源作為我國的一
個能源發展戰略,但是由於中國當時的煤
炭等整個的資源和能源相對來講還比較豐
富,再加上當時新能源的開發還處在研究
開發的起步階段,技術還不成熟,成本也
比較高,無法實現大規模應用。在當時還
很難對經濟和社會產生重要影響,主要處
在研究開發和應用示範的階段。當時我們
提出要「近有實效、遠有前景」,所謂「近
有實效」主要是指發展農村的小沼氣、小
水電,特別是生物質能。這對解決當時我
國農村的好多地區,特別是缺少商品能源
供應的地區起到了很大作用。
當時新能源的發展規模,由於財力
有限而沒有發展大型項目。國家「六五」
計劃的第一個攻關項目,僅撥給新能源部
300萬人民幣。由於經費有限,技術力量
薄弱,所以風電主要是發展小型風力發電
機,目標是解決內蒙流動的蒙古包的用電
問題,圍繞這個組織攻關。而當時國際上
已經開發了相當大的風電設備。生物質能
方面主要是開發沼氣,進一步提高它的商
品化程度,提高產氣率。當時也開發了一
些像沼氣發電這樣的技術,以及後來的沼
氣汽化技術。當時太陽能電池廠全國只有
兩家,分別位於開封和寧波,這兩家的生
產能力加在一起還不到一個兆。這是很低
的生產水平,而且當時也沒有什麼應用,
其原料就是用半導體廠的廢舊單晶硅來
做。熱用當時與德國政府開展了國際合
作,在北京大興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新能
源村,在這項中德科技合作計劃里,第一
個合作的項目就是建立新能源示範村,就
是把德國的技術綜合地拿到這個村,做了
新能源的示範點,通過這個村讓人們了解
新能源具體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怎麼來
應用。
可持續發展階段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經濟實
力的不斷增強,進入九十年代,國家在這
方面的投入力度也越來越大。這個階段的
顯著標志是在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
與發展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
的問題,提出了環境與發展二者的關系問
題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而要解決
可持續發展就要改變能源的結構,並再次
提出發展清潔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
由於第一次提出後國際上石油危機得到緩解,油價很低,所以人們就不可能
再去搞高成本的可再生能源,而只停留在
研究階段。到了1992年第二次提出是從
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不僅是解決當前的能
源問題,還要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解
決由能源和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可再生能源是清潔的、沒有污染的
能源,因此各個國家都在加大發展力度。
特別在1997年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
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
書》通過後,歐美等發達國家由於承擔了
減排的義務,因此,他們必須把發展可再
生能源作為常規能源的替代品,這樣除了
在減排上就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同時這樣
做也在客觀上推動了西方國家的再生能源
技術發展。
在此期間,我國通過國內研發、組織
國際合作等方式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與
美國、歐洲等很多國家合作,在中國建立
了再生能源試驗項目,如內蒙的風能、太
陽能等做了很多研究,也引進了一些國外
先進技術,包括我國在與歐盟委員在浙江
大陳島成功建成的風能、太陽能、潮汐能
和生物質能的綜合性可再生能源示範基地。
21世紀發展現狀
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面臨的能源
問題更加凸顯,也就是能源環境問題已
成為制約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就更加把再生能源
放在一個戰略地位。2006年中國通過並
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通過立法形式
確立了可再生能源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
可持續發展和能源發展的戰略地位,也
確定了它發展的重點和配套的相應的政
策法規。在此之後,發改委和相關政府部
門也陸續制定了一些配套政策,來完善
和實施這項法律。
另外,在2007年國家也制定了相應
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定
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即力爭到
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佔到能源消
費總量的10%,2020年提高到15%。具
體目標包括到2020年建成水電3億千瓦、
風電30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3000萬千
瓦、太陽能發電180萬千瓦。
在節能減排及應對全球環境變化方
面,我國也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一項重
點任務,比如我們的節能工程,其實質就
是通過節能來實現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特別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2020年
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其中一條就是要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具體內容
就是顯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進一步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節能減排方面也
明確了要積極利用可再生能源,所以十七
大報告也在事實上再次確立了可再生能源
的地位。
在這些政策前提下,從黨中央國務
院到發改委、財政部和地方各部門都相應
制定了很多政策,包括財政部建立了可再
生能源發展基金,確定一些基金的管理使
用辦法,來鼓勵企業、地方政府和各方面
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發改委也在大的
產業項目上減免稅收等。因此這幾年我國
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很快,我們現在風能的
發電裝機到目前已超過600萬千瓦,到今
年年底有可能達到一千萬千瓦,提前實現
「十一五」計劃的目標。
在太陽能方面,中國目前是世界上
生產真空管太陽能熱水器最多的國家,
我們一年大概生產能力超過一千八百萬
平方米。在太陽能發電方面,我國已成為
世界上最大生產光伏電池的國家。生物
質能方面,我國提出「不與人爭糧,不與
糧爭地」的方針。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
開發生物燃料。通過發展非糧作物和植
物發展生物燃料,做到不佔用糧田,不影
響糧食安全。
以上大體是我國目前可再生能源的
現狀:我們確定了中長期發展計劃和相應
的正在完善中的政策,並形成了一些科技
成果,但總體來講,創新能力還不足,
許多核心技術仍沒有掌握,還走在發達
國家後頭。另外各項具體新能源的政策
體系還不健全、很多大型設備還需要進
口、人才缺乏,教育還沒有為再生能源
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綜上,我們
在政策、培養人才、國際合作和組織好
示範這些方面應該加強。
新能源產業化離不開信息技術
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雖然信息
化技術已經在規模較大的企業中應用,但
目前整體上在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應用還相
對滯後於其他成熟的產業。從長遠來講,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如風
力發電。因為現在大部分的風力發電都是
無人值守自動運行的,它怎麼並網與電網
更好地匹配,就需要採用控制技術和網路
管理技術。在太陽能光電方面,特別是進
入電纜的數據採集、整理、分析都需要采
用IT手段。另外,太陽能電池製造過程中
也需要設計開發的系統軟體。
新能源產業化,離不開IT技術,離
不開信息化手段。「智能電網」是目前電
力企業說得比較多的詞。它的意義並不
限於優化電力公司的管理那麼簡單。事
實上,它還對「清潔科技」有著重要的作
用。由於各國政府對於環境的日益重視,
以及能源緊缺的壓力,通過「清潔科技」
生產的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有著廣闊的
發展前景,如風能、太陽能、燃料電池等
等。而有了各種各樣的清潔能源,原來的
電網要和這些能源有機地結合,就需要
電網網路更加智能化,使得能源從生產、
傳送到最後使用的過程受到集中監控和
管理。如果能通過成本核算進行更好的
定價,清潔能源就能從中獲益,從而更快
地發展。而要進行更好的定價,就得依賴
於更多的數據收集和更好的數據分析處
理,這里智能技術就有了用武之地。

❸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柱.研究和有效地開發新能源在能源緊缺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1)已

(1)①H2(g)+

1
2
O2(g)=H2O(g)△H=-241.8kJ/mol
②C(s)+
1
2
O2(g)=CO(g)△H=-110.5kJ/moL
依據蓋斯定律得到②-①得到:C(s)+H2O(g)=H2(g)+CO(g)△H=+131.3KJ/mol;
故答案為:C(s)+H2O(g)=H2(g)+CO(g)△H=+131.3KJ/mol;
(2)①依據圖象分析反應物的能量大於生成物的能量,反應放熱;在化學反應中,只有極少數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應物分子發生碰撞時才能發生化學反應,反應需要能量;反應的焓變=生成物的能量-反應物的能量;△H=E2-E1
故答案為:E2-E1
②反應的活化能是使普通分子變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依據圖象能量關系可知,逆反應的活化能=正反應的活化能+反應的焓變;H2(g)+
1
2
O2(g)═H2O(g)△H=-241.8kJ?mol-1,該反應的活化能為167.2kJ?mol-1,則其逆反應的活化能=167.2KJ/mol+241.8KJ/mol=409.0KJ/mol;
故答案為:409.0KJ/mol;
③對於同一反應,圖中虛線( II)與實線( I)相比,活化能大大降低,活化分子的百分數增多,反應速率加快,說明反應的活化能降低焓變不變,平衡不動,化學反應速率影響因素中,催化劑有此作用,所以最有可能使用了催化劑;
故答案為:使用了催化劑.

❹ 新能源的現狀未來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
國際能源署(IEA)對2000~2030年國際電力的需求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將最快。IEA的研究認為,在未來30年內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比其他任何燃料的發電都要增長得快,年增長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間其總發電量將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將提供世界總電力的4.4%,其中生物質能將占其中的80%,詳見前瞻《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
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總體上偏低,一方面是與不同國家的重視程度與政策有關,另一方面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偏高有關,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據IEA的預測研究,在未來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將大幅度下降,從而增加它的競爭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與多種因素有關,因而成本預測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這些預測結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成本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開發。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十五」規劃,
並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重點發展太陽能光熱利用、風力發電、生物質能高效利用和地熱能的利用。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國在風力發電、海洋能潮汐發電以及太陽能利用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新能源(或稱可再生能源更貼切)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生物質能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後,國內外許多專家都表示這熱能種能源方式不能大力發展,它不但會搶奪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更將會導致社會不健康發展;地熱能的開發和空調的使用具有同樣特性,如大規模開發必將導致區域地面表層土壤環境遭到破壞,必將引起再一次生態環境變化;而風能和太陽能對於地球來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們必將成為今後替代能源主流。
2008年,為加快我國風電裝備製造業技術進步,促進風電產業發展,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2009年,「太陽能屋頂計劃」實施,中央財政安排專門資金對光電建築應用示範工程予以補助,彌補光電應用的初始投入。同年,《金太陽示範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印發,該工程綜合採取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方式,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以促進光伏發電技術進步。
在稅收方面,2008年9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台《關於執行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企業自2008年1月1日起以《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中所列資源為主要原材料,生產《目錄》內符合國家或行業相關標準的產品取得的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按90%計入當年收入總額。同年12月,《關於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出台,規定對利用風力生產的電力實現的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對銷售自產的綜合利用生物柴油,實行增值稅先征後退政策。

❺ 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是什麼。想知道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2: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國內外發展現狀

比如特高壓電網,核電技術,風電、快速充電設備、燃料電池(膜技術),太陽能市場我們占的比例高,甘肅民勤的緯度的風電太陽能發電混合區。

❻ 新能源的開發與運用這個專業現階段就業情況及發展前景如何

低碳經濟產生的背景是什麼?伴隨著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類逐步從原始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其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而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則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
中國為什麼要節能減排1 中國為什麼需要節能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徵是投資推動和高增長。近三十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年均為9.5%;在大部分時期,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於40%;現在接近50%。中國經濟中的主導一直是重工業。在1985年,重工業比重占國內工業總產值的55%。1990年降到50%,2000年回升到60%,2005年高達69%。在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引起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的推動下,重工業,尤其是高耗能產業在近幾年經歷了最快速的發展。

為何中國需要這么多高耗能產業?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的一個主要特徵即城市化進程。根據目前中等收入國家城市化的要求來估算,如果中國要在2020年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大約3億人口將遷移進城市居住和工作。首先,根據1990-2004年的統計數據估算,城鎮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千克標准煤)大約是農村居民的2.8倍;其次,推動城市化進程要求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鋼鐵,這些都是高耗能產業。

城市化進程所需的水泥和鋼鐵只能在國內生產。2006年中國GDP佔世界總量的5.5%左右,但是,鋼材消費量達到3.88億噸,大約佔世界鋼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達到12.4億噸,大約佔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為中國生產這么多的鋼材和水泥。因此,只要中國快速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的願望不變,重工化和高耗能產業,也就是能源消費的高增長不可避免。

中國還需要充足的就業作機會來支持城市化進程,這就需要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廉價產品要求低勞動力成本和低資源成本。在勞動力大量過剩的情況下,低勞動力成本不是問題。事實上,盡管幾十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勞動力成本仍然相對低廉。低能源價格是由政府用低資源稅、能源補貼,以及控制能源價格上漲等手段來實現。這不僅影響到能源行業的效率,還影響整體能源效率。

近期中國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將能源需求推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在這一基數上,即使能保持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長,能源需求的絕對增量也將是巨大的。2006年能源消耗達到24.6億噸標准煤(大約佔世界能源總消耗的15%)。如果將能源需求降低到5%,年增加量也需要1.23億噸標准煤。事實上,如果GDP增長為9%,以目前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很難將能源需求降低到5%。因此,2007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公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將201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目標控制目標為27億噸標准煤左右。這是一個過於保守,而且從一開始就已經是落後了的總量控制目標。因為即使所有的都做對了,仍然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調整經濟結構和耗能方式來達到總量控制。

能源需求總量的問題是相對於能源儲量和人口而言的。應當說中國能源資源儲量並不少,但人口眾多導致了中國人均能源佔有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人均剩餘可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69%、7.05%和58.6%。以儲量最豐的煤炭為例,根據國際通行的標准,2001年中國煤炭的經濟可開發剩餘可采儲量有1145億噸。2002年用煤12億噸,煤炭夠挖100年;如果沒有長足的儲量增加,2006年再計算經濟可采儲量就只夠用50年,這個數字實際上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它是按現在的年消費量(24.6億噸)來計算的。如果現在把資源的承受能力誇大了,將來是一定要吃虧的。

中國人均能源消耗也處於很低水平,2005年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4、美國的1/7。人均能耗低導致對高能源需求的預期。只要中國人均能耗達到美國的25%,其能源總需求就會超過美國。只要人均石油消費達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其石油消費總量將達到6.4億噸,如果保持現在1.8億噸的石油產量水平,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將達72%,超過目前美國的石油進口依存(63%)。

能源需求總量的問題也是相對於國際市場而言的。對於一個缺乏能源的小國家,能源需求增長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滿足而不引起注意,對市場不會有實質性影響。相對於中國的能源需求總量來說,國際原材料市場和能源市場可能不夠大,因而中國的能源需求變動足以引起國際市場的明顯發應。例如,近期各大投資銀行的預測報告都認為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是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揚的主要因素,這與先前中國購買導致世界石油價格飆升的邏輯一是樣的。雖然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至少中國的消費總量是國際市場十分關注的問題。不同於其它產品,能源需求彈性小,能源資源大買家常常沒有價格的話語權,而過多依靠國際市場就等於把自己的能源安全置於他人之手。中國本身長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只能立足於國內儲備,因為只有國內能源才在價格和數量上最終可控。中國的能源儲量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硬約束。

按目前能源開發利用的效率和經濟增長速度與增長模式(高投入和高消耗),實現到2020年GDP翻兩番、能源只翻一番的政府發展目標可能性不大。國內生產總值繼續高速增長,城市化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快速,高能源需求增長的狀況可能延續到2020年。如果動態地來看待能源問題,無論是已知的還是猜測的能源來源,以及期望的技術進步,都不足以消除人們對中國能否有供給充裕、價格合理的能源和環境來支持向中等收入國家過渡的擔憂。因此,中國的國情決定必須節能。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
國際能源署(IEA)對2000~2030年國際電力的需求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將最快。IEA的研究認為,在未來30年內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比其他任何燃料的發電都要增長得快,年增長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間其總發電量將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將提供世界總電力的4.4%,其中生物質能將占其中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總體上偏低,一方面是與不同國家的重視程度與政策有關,另一方面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偏高有關,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據IEA的預測研究,在未來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將大幅度下降,從而增加它的競爭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與多種因素有關,因而成本預測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這些預測結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成本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開發。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十五」規劃,並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重點發展太陽能光熱利用、風力發電、生物質能高效利用和地熱能的利用。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國在風力發電、海洋能潮汐發電以及太陽能利用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新能源(或稱可再生能源更貼切)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生物質能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後,國內外許多專家都表示這種能源方式不能大力發展,它不但會搶奪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更將會導致社會不健康發展;地熱能的開發和空調的使用具有同樣特性,如大規模開發必將導致區域地面表層土壤環境遭到破壞,必將引起再一次生態環境變化;而風能和太陽能對於地球來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們必將成為今後替代能源主流。
太陽能發電具有布置簡便以及維護方便等特點,應用面較廣,現在全球裝機總容量已經開始追趕傳統風力發電,在德國甚至接近全國發電總量的5%-8%,隨之而來的問題令我們意想不到,太陽能發電的時間局限性導致了對電網的沖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風力發電在19世紀末就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領域的獨孤求敗,由於它造價相對低廉,成了各個國家爭相發展的新能源首選,然而,隨著大型風電場的不斷增多,佔用的土地也日益擴大,產生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我們又一困惑。
早在2001年,MUCE就為了開拓穩定的海島通信電源而開展一項研究,經過六年多研究和實踐,終於將一種成熟的新型應用方式MUCE風光互補系統向社會推廣,這種系統採用了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和太陽能發電進行10:3地結合,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電力輸出。在建築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燈、海島均進行了實際應用,獲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數據。這一系統的研究成果將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新能源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突破了傳統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啟動風速高、噪音大、抗風能力差、受風向影響等缺點,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設計理論,採用了新型結構和材料,達到微風啟動、無噪音、抗12級以上台風、不受風向影響等性能,可大量用於別墅、多層及高層建築、路燈等中小型應用場合。以它為主建立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具有電力輸出穩定、經濟性高、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也解決了太陽能發展中對電網沖擊等影響。
隨著能源危機日益臨近,新能源已經成為今後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陽能已經逐漸走入我們尋常的生活,風力發電偶爾可以看到或聽到,可是它們作為新能源如何在實際中去應用?新能源的發展究竟會是怎樣的格局?這些問題將是我們在今後很長時間里需要探索的。 新能源專業有: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能源經濟、能源化學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油氣工程、核安全工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專業是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具體你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http://www.gaokao.com/e/20111117/4ec4c235b6d01.shtml
如果您對其他的新材料、新醫葯、新信息類專業感興趣的話 也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http://www.gaokao.com/e/20111123/4ecc8358db813.shtml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解讀之新能源類來源:新浪博客 文章作者:呂迎春 2011-11-17 16:13:41

[標簽:專業解讀]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解讀

新能源類

專業名稱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能源經濟、能源化學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油氣工程、核安全工程。

代表專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做飯取暖需要熱能,點燈照明需要電能,萬物生長需要太陽能……我們生長在這個地球上,需要各種各樣的能源,沒有能源,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

那麼地球上的能源有哪些可用,它們又來自何方呢?

地球上的能源按其來源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潮汐能;第二類來自地球的內部,如地熱能和原子核能;第三類來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陽能以及由它產生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生物質能、水能、風能、海洋熱能等等。

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對能量的需求不可遏止地猛增。地球上的能源消耗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世紀消耗的全部能源幾乎等於前19個世紀所消耗的能源的一半。而且,由於大量利用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燃料,已經使人類居住的環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造成酸雨和氣候變暖。科學家們都認為,全球氣溫升高將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為此,發展新能源產業勢在必行。

就我國而言,一方面,發展新能源產業孕育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將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引領中國經濟走向低碳化。目前,中國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在加大水電、核電、太陽能和風能設施建設的同時,計劃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5%,規劃到2020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

雖然我國新能源產業迅速發展,然而推動新能源行業前進的人才供給卻顯得捉襟見肘。高素質專業人才和核心技術的缺失,已嚴重阻礙了我國當前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據估算,到2020年在風電領域的從業人員就將會有幾十萬,其中包括幾萬名專業人員。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在未來10年內,國家每年平均要開工建設5-8台以上的核電機組,預計每年對核電人才的需求有數千人,而全國每年相關專業的畢業生總量不超過500人。對於快速發展的太陽能產業而言,人才供應同樣面臨嚴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產業人才的培養力度,以滿足新能源產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

主要課程

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材料基礎、工程制圖、機械設計基礎、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流體力學、能源環境化學、熱能與動力測試技術、能源系統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學與工程、風力發電原理、生物質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礎、光伏材料與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場等。

就業前景

根據聯合國與國際能源組織預計,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目前國內的新能源市場,至少還有一塊價值幾千億元的「處女地」。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缺口很大,而且與其他職位明顯不同的是,新能源專業人才對於專業背景的看重會比經驗更重要。畢業生可在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節能減排領域的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門從事技術研發、工程設計、新能源科學教育與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關工作。

報考提示

1.該專業對考生的物理、化學成績有一定要求。

2.它是一個實驗性較強的專業。大學四年裡,有很多時光需要你在實驗室里度過,因而,較強的動手能力,仔細、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是必不可少的。

❼ 您好 我想了解下新能源公司的情況 比如待遇以及發展前景 我是碩士研究生 應聘的是軟體工程師 萬分感謝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當世界的趨勢,國家的未來命脈寄託於新能源時,它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在大型裝備製造企業做技術,它的職業通道也會變的寬廣。待遇不錯,尤其是研究生,主要還是要看業績說話!

與福建新能源產業發展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