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廣東省電子信息的產品及產業鏈的分布情況
買張廣東省的地圖吧.
❷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哪些問題和不足
前瞻網摘要: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影響,轉型升級逐漸成為當前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的主題。對於企業而言,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
我國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第一大國,但是行業規模與實力並不成正比。從國際產業價值鏈分工來看,我國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的中低端,且以生產組裝為主。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長期存在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發展受制於人等問題。在我國國民經濟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尤其艱巨。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資料顯示,受全球產業調整及部分主要行業衰退的負面影響,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在增加值、銷售產值、出口、投資等關鍵指標方面均呈現小幅波動和不斷下調的情形,未能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此外,成本的壓力與盈利水平的降低也是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2013年1-8月,全行業實現利潤1914億元,增長25.0%;全行業實現利潤率3.3%,低於去年年底0.8個百分點,低於工業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企業經營成本方面,1-8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成本51684億元,增長10.2%,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9.7元,高出工業平均水平近4元。
預計2013年第四季度,在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同比增速還將下調至11%左右。
二、電子信息製造企業轉型的方向:產業鏈延伸
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新特點將倒逼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褪去「世界工廠」的外衣,我國勞動力以及土地等要素優勢加速消失,產業轉移出現新態勢。一方面,我國傳統代工製造業逐漸向要素更加廉價的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國內東部發達地區的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
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發展模式會轉變。對於企業而言,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認為,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向,具體來看,主要縱向內涵式延伸、橫向外延式延伸兩種模式。
縱向延伸:從縱向上來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產業鏈主要由五個環節構成:研發設計廠商、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信息設備製造商、營銷商和消費者。企業在發展本行業的基礎上開發上下游工業,通過產業鏈的深化提高附加值。目前,國內很多彩電企業都加快向模組、面板、晶元、操作系統等領域的延伸和拓展,這些都將成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橫向延伸:簡單地說,橫向延伸就是實現多元化發展,在現有生產過程和產品基礎上向以外其他產業延伸。海爾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多元化戰略成功的典型。集團從一個生產冰箱的小企業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具有高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這與企業所制定的多元化戰略是密不可分的。
未來幾年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和企業發展又處在一個新階段的關口。能否成功轉型,實現產業升級,將決定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的長遠發展及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❸ 請告訴我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及產業鏈的分析情況
一:發展現狀
(1)較早建立信息產業市場,尤其是廣州和深圳。
(2)珠江三角洲許多城鎮已經形成以信息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的特色經濟產業區。
(3)在廣州,深圳形成大批以信息產業為主的公司和研發中心。
(4)已經形成不同層次結合的信心網路,有政府一級部門建立的信息處,也有大量半官方、民間性質的信息服務機構,形成了一條龍的服務格局。
(5)具有和強的信息服務實力:在科技、商務、工程、房地產、稅務、法制、人才、金融等方面形成優質系統服務體系。
(6)建立了功能強大的行業服務資料庫。
(7)形成比較完善的信息產業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
(8)建立了具有協調發展和信息服務的協會組織。
二:存在問題
(1)基礎網路建設的水平還比較低,信息利用有效率比較低。
(2)信息環境建設有待於進一步加強,軟體工程開發跟不上硬體工程技術的發展。
(3)政府和各級信息服務和產業部門有待於進一步協調一體化,提高服務效率和提升產業檔次。
(4)信息市場應當進一步開放,發育成支撐型產業體系。
❹ 中國 電子產業 現狀 去哪裡能找到資料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一、電子信息產業概念及產業鏈分類
電子信息產業是研製和生產電子設備及各種電子元件、器件、
儀器、
儀表的工業。是軍
民結合型工業。由廣播電視設備、通信導航設備、雷達設備、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
子儀器儀表和其他電子專用設備等生產行業組成。美國經濟學博士馬克
•
波拉特在《信息經
濟:定義與測算》中將產業劃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首次將信息產業納入國
民經濟產業范圍。
從產業鏈角度看:
分為終端產品
(手機、
電腦等)
、
電子中間產品
(汽車音響、
空調等)
、
配件(電腦主板、顯卡等)
、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電阻、電感、電容等)
電子行業主要產業鏈有:通信產業鏈、計算機及外設產業鏈、
軟體產業鏈、數字視聽產
業鏈、集成電路產業鏈、新型平板顯示產業鏈、LED產業鏈、第三代移動通信產業鏈等
二、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和特點
1
、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以通信、
計算機及軟體產業為主體的電子信息產業憑借其驚人的增
長速度,
一舉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性產業。
它在各行業激烈的經濟技術競爭和產業
結構調整升級中高速發展,增長速度基本保持在
6
%~
10
%之間,平均為同期世界
GDP
增長
率的
2
倍。
2
、電子信息產業特點
(
一
)
新的產業分工體系形成
產業分工進一步細化,
開始向工序分工轉變。
產業鏈和產品工序的作用日趨明顯,
產業
由梯次轉移向直接投資轉移。比如說,由於
SMT
技術的發展,原來的整機廠板子都不做了,
開始投資研發,
加大新機型組裝和銷售力度。
例如蘋果手機,
蘋果公司主要負責產品的投資
研發等,整機、配件的生產主要有富士康等企業代工。
(二)技術、品牌、資本、規模和市場份額的作用加大
市場、
資金和技術的國際化使得國際競爭由資源、產品的競爭轉向技術、品牌、資本和
市場份額的競爭,
核心技術和品牌成為競爭的關鍵。
由於技術高速發展和市場激烈競爭,
使
得技術開發的難度和風險越來越大,
所需經費和高科技人才投入越來越多,
從而跨國公司聯
合研究開發應運而生。
電子信息產業的利潤主要取決於核心技術、
知識產權、
自主品牌和生產規模。
就整機廠
家來說,中國微波爐第一大戶格蘭仕由於依靠定牌加工(
OEM
)
,自身收益也只有
3
%
—
5
%。
售價
600
美元的
iPhone4
,進行組裝的富士康等中國組裝企業,則只得到每台
6.54
美元的酬
勞。而蘋果公司在每台
iPhone4
上的獲利高達
360
美元,即利潤約為
60%
。
(三)跨國公司主導地位突出
目前,
世界上已形成了幾萬個跨國公司,
但在各行業有影響的只有幾千個,
主要以世界
500
強為主。
這些跨國公司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兼並之風席捲全球,
主導競爭潮流已成定勢,
比如說,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各領域起主導作用的跨國公司主要有以下企業:
計算機領域:蘋果、惠普、戴爾
電子視聽領域:索尼、松下、飛利浦、三洋
通信領域:蘋果、摩托羅拉、諾基亞、黑莓
集成電路領域:英特爾
軟體領域:微軟、
EDS
(四)產品界限和產業界限日趨模糊
數字技術促進了音視頻、通信、
計算機三大類產品間互相融合。電信網、電視網和計算
機網交叉經營、資源共享且相互滲透已是大勢所趨。電子技術與機械、汽車、能源、交通、
建築、
輕紡、冶金等產業的結合不斷催生了新的技術領域和更廣闊的產業門類。計算機、手
機、
傳真機大量進入家庭,
使消費類和投資類產品邊界模糊。
數字化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發
展促進了
PC
和
TV
的融合,使家用電視機、計算機、通訊終端融為一體的信息家電出現。
三、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
1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
從全球來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從
「
默默無聞
」
跨越到了
「
名列前茅
」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
重要的消費電子生產基地
,多個消費電子產品產銷量在世界市場上排名第一。
2010
年,我
國電子消費品進出口總額達到了
10128
億美元,
同比增長
31.2%
,
佔全國外貿總額達到了
34%
。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消費電子生產基地,
多個消費電子產品產銷量在世界市場上排名第
一。
2010
年我國規模以上消費電子產業銷售收入規模達
7.8
萬億元,增長
29.5%
。
消費電子
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
「
十一五
」
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從單一製造業轉變為製造業與軟體服務相結
合,
從集中於產業鏈下游轉變為產業鏈上下游相結合。
受金融危機沖擊以來,
我國進一步加
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2009
年,
軟體產業占電子信息產業的比重已達
15.6%
,
比
2004
年的
9.1%
提升了
6.5
個百分
點。
同時,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升,產業區域聚集效應日益凸顯。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以
9
個國家級信息產業基地、
40
個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園為主體的區域產業集群。
特別是長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區域,
勞動力、
銷售收入、
工業增加值和利潤佔全行業比重均
已超過
80%
,
產業集聚效應及基地優勢地位日益明顯,
在全球產業布局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這些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之間已呈現出空間分工的雛形,
主要體現在產業空間分工和價
值鏈空間分工兩大方面。
珠江三角洲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福州廈門電子帶,
包括深圳、
東莞、
中山、
惠州、
福州、
廈門等地,
是消費類電子產品、
電腦零配件以及部分電腦整機的主要生產、
組裝基地,
目前
主要承擔製造職能;
長江三角洲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包括南京、無錫、蘇州、上海、杭州、寧波等地,主要
是筆記本電腦、半導體、消費電子、手機及零部件的生產、組裝基地,目前除主要承擔製造
職能外還承擔部分的研發職能,其中上海還是國內外知名
IT
公司總部的匯集地;環渤海電
子信息產業集群,
包括北京、
天津、
青島、
大連、濟南等地,
主要從事通信、
軟體、元器件、
家電的生產,
目前除承擔製造職能外還承擔研發職能,
尤其是北京,
是全國電子信息產品的
研發、集散中心,國內外知名
IT
公司總部的匯集地;
而成都、西安、武漢等地,則主要是家電、元器件和軍工電子的生產基地,目前主要承
擔製造職能。
2
、我國信息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信息產業較歐美的國家相比起步晚、
起點低,
通過國家的支持及自身的努力,
也已
成為信息產業大國,可不是強國,
由於技術的差距.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
1
)產業規模小、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
我國信息產業沒有形成規模效益,
更沒有產業集群。
產業規模小容易產生浪費,
不僅在
資源方面,
還有技術的浪費。
產業的結構
「
硬重軟輕
」
,
以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為主,
軟體業、
信息服務業占的比重低;
而發達國家信息產業的結構是
「
軟重硬輕
」
,
軟體占的比重已超過硬
件。
我國信息產業這種不合理的結構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就信息產業門類而言,
呈現出不平
衡態勢。
(
2
)信息能力處於世界低水平之列
信息能力是一個國家生產信息產品和開發利用信息產品的綜合能力。
在全球
28
個主要國
家和地區信息能力測評中,
中國排在倒數第二位,
在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
信息化人才和人
口素質、國家對信息產業發展的支持等三方面,我國均排在最後一位。
(
3
)核心基礎產業薄弱、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核心基礎產業薄弱表現為:
信息產品產值低,
生產手段落後。
信息產業內部各個分支行
業之間聯系鬆散,
缺乏互動的協調機制:一方的發展不能帶動另一方發展,一方的落後卻
制約著另一方的進步。信息產品或服務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
出口產品附加價值低,企業
綜合競爭力不強。
而自主創新能力急待提高,
科技投入不足,
鼓勵創新的配套政策還不完善,
管理體制和機制還不能滿足自主創新的要求。
核心技術掌握在歐美發達國家手中,
技術受制
於人。
(
4
)人才流失嚴重.缺乏高技術人才
世界各國不惜花巨資來培養高水平的信息專業隊伍。
「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
,
對於信
息產業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
只有擁有技術,
信息產業就會向前發展。
但是我國電子專業人
才流失嚴重,
電子特別是高科技行業嚴重缺乏高科技人才。
加強人才培養,
建立一支具有很
強研發創新能力的信息人才隊伍,是我國電子產業急需解決的困難。
四、電子產業發展的探索性建議
1
、政策扶持,促進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鼓勵電子電器企業
加快技術改造,
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
加快提升電子電器行業生產工藝和裝備水平,
帶
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新入駐項目在稅收、
土地等方面給予優惠;對
重點企業的重大技改項目、
技術創新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項目,
實行財政獎勵制度,
打造出
產業自身的龍頭企業,成為行業中領軍型企業。
2
、加強龍頭企業和產業鏈建設。快速優化電子、電器產業的產品結構,上連下延擴展
產業鏈,形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圍繞
「
大項目
―
產業鏈
―
產業群
―
產業基地
」
的發展模式,
引進龍頭項目,
不斷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集聚水平。
加快一批對電子行業結構調整、
產業提
升有一定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
力求完善一批產品科技附加值高、
帶動性強、
有利於形成產
業集群的重大項目,完善各產業集群地的產業鏈建設,形成葡萄串效應。
。
3
、鼓勵創新,提高產業整體競爭水平。電子產業的競爭,
歸根到底是高新技術的競爭。
要以企業為中心,
以市場為導向,
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鼓勵企業加大科研開發投
入。要引導企業重視知識產權工作,
特別是做好專利申請、無形資產與知識產權保護。
要加
強產學研結合,
發揮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各自所擁有的優勢互補作用,提高企業自主創新
和研發能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4
、儲備人才,提供產業發展智力保障。企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有高科技的技術人才、
高等的現代化管理人才和高素質員工隊伍作支撐,各類人才的引進需要穩定的渠道和平台,
需要長效的管理機制。
建立一個穩定的培訓體系,
有計劃地對各類人才進行培訓,
不斷地提
高他們的技術技能和管理水平。
與高職專業學校、
職業學校、
技工學校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為電子產業提供和補充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保證電子產業的發展。
❺ 陝西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
有:雷達整機、通信設備、導航設備、電子專用設備、電子元器件和原材料等。其中許多產品的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
陝西電子信息集團2009年排名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第56位。
集團公司根據自身產品結構,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和我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沿著「鞏固軍工、做大民品、資本運作」三條路徑,加快重大項目建設。
(一)西安半導體產業園建設
集團公司抓住國家「十大產業」和陝西省「十二大產業」振興的戰略機遇,依託陝西科技資源和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充分利用西安高新區優先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戰略定位,建立西安半導體產業園區。以園區為平台,大力發展半導體照明和太陽能光伏以及半導體功率器件三條產業鏈。力爭3~5年把電子信息集團建設成為我省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骨幹企業。
(二)半導體照明產業鏈建設
以外延片、管芯、器件封裝、電源模塊和應用產品建設為主。包括GaN高亮度LED產業化項目、大功率高亮度白光LED封裝項目、LED驅動電源項目、大功率LED半導體節能路燈項目和MOCVD設備。
(三)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建設
從多晶硅生產、單晶爐製造、單晶硅拉制、多晶鑄錠、單晶多晶切片、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電池組件、逆變電源、儲電能裝置到太陽能發電站全產業鏈發展。
(四)半導體功率器件建設
在半導體功率器件發展方面,重點做好VDMOS/IGBT晶元項目、北斗衛星用戶機核心晶元項目、功率半導體器件後部封裝項目。
(五)特種車輛產業園建設
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模式,加快建設寶雞特種車輛產業園,加大特種車輛產業項目的投入,做好規劃,確定主要產業項目(消防車輛、消防器材、通訊車輛等),加快特種車輛產業園區的建設步伐。
集團公司圍繞「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這一中心,沿著「鞏固軍工、做大民品、資本運作」三條路徑,加快發展「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半導體功率器件」三大新興產業,鞏固提升「雷達、通信導航、電子元器件與材料、電子專用設備」四大基礎業務,建設「半導體產業園、通信導航設備產業園、新型電子元器件和材料產業園、數字專用設備製造產業園、特種車輛(消防與通信)產業園和五大產業園區。
❻ 電子信息產業運轉情況以及職業面臨的隱憂是什麼eimkt
前瞻網摘要: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影響,轉型升級逐漸成為當前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的主題。對於企業而言,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
我國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第一大國,但是行業規模與實力並不成正比。從國際產業價值鏈分工來看,我國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的中低端,且以生產組裝為主。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長期存在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發展受制於人等問題。在我國國民經濟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尤其艱巨。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資料顯示,受全球產業調整及部分主要行業衰退的負面影響,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在增加值、銷售產值、出口、投資等關鍵指標方面均呈現小幅波動和不斷下調的情形,未能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此外,成本的壓力與盈利水平的降低也是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2013年1-8月,全行業實現利潤1914億元,增長25.0%;全行業實現利潤率3.3%,低於去年年底0.8個百分點,低於工業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企業經營成本方面,1-8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成本51684億元,增長10.2%,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9.7元,高出工業平均水平近4元。
預計2013年第四季度,在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同比增速還將下調至11%左右。
二、電子信息製造企業轉型的方向:產業鏈延伸
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新特點將倒逼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褪去「世界工廠」的外衣,我國勞動力以及土地等要素優勢加速消失,產業轉移出現新態勢。一方面,我國傳統代工製造業逐漸向要素更加廉價的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國內東部發達地區的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
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發展模式會轉變。對於企業而言,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認為,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向,具體來看,主要縱向內涵式延伸、橫向外延式延伸兩種模式。
縱向延伸:從縱向上來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產業鏈主要由五個環節構成:研發設計廠商、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信息設備製造商、營銷商和消費者。企業在發展本行業的基礎上開發上下游工業,通過產業鏈的深化提高附加值。目前,國內很多彩電企業都加快向模組、面板、晶元、操作系統等領域的延伸和拓展,這些都將成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橫向延伸:簡單地說,橫向延伸就是實現多元化發展,在現有生產過程和產品基礎上向以外其他產業延伸。海爾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多元化戰略成功的典型。集團從一個生產冰箱的小企業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具有高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這與企業所制定的多元化戰略是密不可分的。
未來幾年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和企業發展又處在一個新階段的關口。能否成功轉型,實現產業升級,將決定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的長遠發展及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