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有廈門近幾年經濟發展情況的資料
進入21世紀,廈門的零售市場駛入良好有序健康發展的快車道。根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資料,至2004年底,全市從事批發零售貿易活動的法人單位數7530家,與2000年底的3340家相比,增長了1.25倍。批發零售貿易法人企業佔全市所有法人單位總數的32.8%,單位數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居於首位。200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經濟普查口徑)達271.86億元,比上年增長16%,增幅比上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預計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310億元,比2005年又增長14%。
1、連鎖零售經營發展迅速,多業態競爭格局已經形成。
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連鎖經營在零售業中的主導地位更加顯著。據統計,至2005年底,全市限額以上連鎖商業企業總數和連鎖門店數分別達到42個和606個,與2001年相比企業數和門店數分別增加21個和455個,增長1倍和3倍。連鎖企業商品銷售收入50.0億元,比2000年增長9.4倍;實現商品零售額34.5億元,占批發零售貿易業全行業商品零售額的15.1%;連鎖零售業的營業面積達到25.45萬平方米。同時,連鎖經營已涉及石油、圖書、醫葯、家電等專業,正在向更長的鏈條、更廣的范圍延伸。
與此同時,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的各種零售業態也不斷涌現。大型購物中心、倉儲式超市、專業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以及社區店等新興商業業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已經形成各種零售業態互相依存、互為補充的多業態競爭格局。據統計,2005年底,全市限額以上零售業態為百貨商店的企業有15家,超市11家,專業店、專賣店131家,其它4家,分別佔9.3%、6.8%、81.4%、2.5%,營業面積所佔比重分別為22.9%、14.3%、58.3%、4.5%,各種業態實現的零售額所佔比重分別為14.9%、8.3%、75.2%、1.6%。
2、島內外商業網點分布不均,島內仍是居民消費的首選地。
2005年,從分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看,思明區完成159.9億元,佔全市的58.83%;湖裡區完成70.99億元,佔全市的26.11%;集美區完成15.04億元,佔全市的5.53%;海滄區完成6.59億元,佔全市的2.42%;同安區完成12.69億元,佔全市的4.67%;翔安區完成6.62億元,佔全市的2.44%。相比而言,島內購物成為居民消費的首選場所,思明、湖裡零售市場份額合計所佔達84.94%,而島外只佔15.06%。
3、國內外零售巨頭加快擴張,零售市場集中度提高。
零售業對外開放以來,處於向一線城市過渡中的廈門以其經濟快速發展的獨特魅力及良好的投資環境引來國內外各零售巨頭的關注。自2000年,好又多、沃爾瑪、麥德龍等世界知名零售企業及國美電器、蘇寧電器、百安居等專業百貨先後進駐廈門,對傳統的百貨商場造成了強烈沖擊,極大地改變了廈門零售業的格局。在國內外零售巨商的聯合夾擊下,廈門的零售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零售市場的集中度明顯提升。2005年,全市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228.29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限額以上貿易業實現零售總額140.7億元,佔全行業的比重達61.6%,比上年凈增零售額28.01億元,增長24.9%。全年實現零售總額累計超五千萬元的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達62家,比上年增加10家;超億元的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達37家,比上年增加2家。
二、對廈門零售市場的簡單模型分析
國內外大零售商在廈門的擴張戰果有目共睹,但並不意味著本土零售商無法從這場商戰中分得一杯羹。我們利用SWO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探討廈門本土零售企業的內外環境、借鑒學習外資企業的經驗教訓。
(一)對廈門本土零售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種最常用的企業內外環境戰略因素綜合分析的方法,於20世紀60年代由戰略管理設計學派(Design School)提出。運用SWOT分析方法,可一目瞭然地全面分析組織內部條件的優勢(S)與劣勢(W)、外部環境的機會(O)與威脅(T)的相互制約因素,又可從內外環境條件的相互聯系中做出更深入的分析評價。
1、優勢(STRength):外資大舉登陸本土零售市場,並不意味著本土零售企業已沒有生存空間。本土零售企業不僅應看到與國際零售巨頭的差距,同時還應看到本土企業所具有的地域、歷史、人文等方面的優勢。
盡管外資零售企業擁有品牌、人才、營銷技術、資金實力、管理能力等優勢,但從實際運作情況看,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後會面臨陌生的文化,尤其是消費文化方面的沖突。例如「一站式購物」雖然便捷,可以滿足現代化快節奏生活的需要。而在廈門,生活、工作節奏與上海、北京等國際大都市相比相對比較緩和,廈門城市小而生活便捷,市民更傾向於「在休閑中購物」。因此,通過適當策略,一些有實力的本土商業企業同樣可以為自己爭取足夠的市場生存空間。據2005年限額以上連鎖店(公司)商品銷售情況統計,廈門市的內資企業在銷售額及店鋪數都遙遙領先。2005年,內資連鎖企業年銷售額為54.1億元,佔全市限額以上連鎖店(公司)92.3%;店鋪數為530家,佔全市限額以上連鎖店(公司)的87.5%。
2、劣勢(Weakness): 與本土零售企業相比,外資零售巨頭確實有許多明顯的優勢,如遍布全球的進貨渠道、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雄厚的資金實力、統一的物流配送體系、巨大的經營規模、先進的經營業態、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等等。特別是早期進入本土市場的跨國零售巨頭,已經在國內織就了一條高效的供應鏈,控制了一大批供貨商,這為它們在新一輪擴張中帶來更大的運營和價格優勢,也對本土零售業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本土零售企業則普遍存在融資困難及實力薄弱的問題。據2005年國家商務部商業改革發展司報告稱,國內最大的流通企業--百聯集團總資產為340億元,僅為沃爾瑪的4.3%。從3家國外著名零售商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和3家排名前列的中國零售企業聯華超市、華聯超市、北京華聯的長短期借款對比中,中國企業長短期負債總數明顯高於國外企業。前10名超市和連鎖百強的凈利潤留成,分別是1.77%及1.32%,而國外平均是2.22%。這種高負債、低利潤率的經營方式,對本土零售企業的擴張形成了巨大障礙。另外根據景氣監測資料,從2005年一季度至今,廈門市批發零售業企業融資指數一直在「低度不景氣」至「低度景氣」之間徘徊。可見,廈門市的批發零售業企業普遍存在融資不暢的問題,這也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困擾。同時,從目前來看廈門市零售市場趨於同質化,差異性很小,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隨便走進一家超市,如果不從門面辨認,很難知道這是哪一家超市。顯然,這種狀況不利於本土零售企業在激烈的商戰中求得生機。
3、機遇(Opportunity):外資大商家的進入,較快地提升了廈門的零售業的整體水平。確切地說,外資零售商入駐的最大的積極作用在於「鯰魚效應」,通過外資進入國內市場競爭,激活了廈門本土零售企業。概括而言:
(1)外商帶來了國際上先進的現代化營銷方式,如自有品牌管理、洋快餐的店面管理及各種業態的經營方式等等。例如沃爾瑪的「天天平價」、「一站式購物」等理念和麥德隆的倉儲式會員制的營運方式已經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2)外商的進入,不可避免會出現「技術外溢」,如帶來了國內商業缺乏的供應鏈管理、超市防損技術及信息技術的導入等等。大量的人員在與外商企業的接觸和工作中,學習到許多先進的管理知識,形成在業內的傳播。
(3)國外大型零售企業入駐廈門,也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和幅射效應,帶動了周邊地區居民的消費慾望,為廈門的零售市場帶來極大商機。
4、威脅(Threat):隨著競爭的加劇,廈門市原有的零售業格局可能會被打破。在國內外連鎖巨頭紛至沓來的同時,首先受到沖擊的會是單獨支撐的單店。由於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單店在成本、廣告、經驗等方面都缺乏優勢,同時在資金運轉上也不如連鎖賣場便利,一旦資金鏈上出現問題,就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導致全面癱瘓。
通過SWOT分析了解到,與外資零售企業相比,廈門本土企業雖然在資金實力、技術等方面存在著差距,但仍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地域等優勢。因而,如何挖掘自身的優勢、尋求市場競爭的著力點是企業的首要思量。
(二)對廈門本土零售業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叫囂外資零售巨頭狼來了,其實不然。試舉例,家樂福曾於上世紀60年代退出英國市場,並於1993年從1988年才進軍的美國市場完全撤出。近幾年,又從亞洲的數個國家及地區如日本、韓國、香港退出。為什麼在中國取得良好發展的國際零售巨頭會在這些重要的國際市場上節節敗退?這又能給廈門市的零售企業們怎樣的啟示呢?
我們接下來藉助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廈門本土零售企業們在競爭中的主要力量來源。所謂波特五力模型,是指將五種競爭的主要來源(即供貨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以及來自同一行業企業間的競爭)匯集於同一模型,用以分析一個行業的基本競爭態勢。在此,我們主要分析廈門本土零售企業分別與供貨商、消費者的競爭關系(見圖1)。
❷ 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
國家統計局2014年1月20日上午發布的2013年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GDP為568845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49684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262204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第二產業增加值多出12520億元,增速快了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達到了46.1%。據中國經濟網記者統計,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總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在增速方面,也是繼2008年以後,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再次超過第二產業。
2014年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消息顯示,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內需結構進一步改善。
當前,國內外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有多種不同觀點。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重點產業科技競爭力與發展潛力研究課題組通過對全國60個行業、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31個省區市,以及美國等6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進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表明,2013年我國人均GDP相當於美國40年前的水平,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相當於美國70年前的水平。第三產業擁有20萬億元左右的潛力,即使在第二產業增長減速的情況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能夠保持近中期經濟持續增長,且經濟總量有望超過美國,而要長期保持世界最大經濟體地位,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成為世界新的創新中心。
❸ 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沿用的是東方核算體系MPS,該體系的核心是對物質產品進行核算的。但隨著經濟發展,非物質產品所佔比重越來越大,按照MPS體系核算,既不能全面反映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也不利於國際對比。進入八十年代中期,,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逐步由東方的MPS向西方的SNA核算體系過渡,客觀上要求我國要建立和加強第三產業統計。
我國第三產業統計建立於1985年。1986年,國家統計局首次正式公布了198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到1988年我國第三產業統計制度已基本形成。為了摸清第三產業的底數,為各級政府制定第三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提供依據,1993年國務院組織開展了首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並建立了周期性普查制度。同時為了實現向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全面轉軌,1993年國家統計局加大了對各專業統計制度方法的改革力度,推行了「7+1」套表,增加了財務統計的內容,建立了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一套表統計制度,以滿足計算GDP的需要。但由於基層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統計力量薄弱,難以保證數據質量,1997年國家取消了上述兩項制度,對這些行業的統計調查處於空白狀態。
在非普查年份,第三產業增加值依據相關專業的統計資料、普查年份的行業結構資料和有關部門的財務統計資料等來推算。
我區的第三產業統計工作與國家是同步開展的,並且我們在貫徹國家各項統計制度的基礎上,根據自治區政府的要求,於1998年在全區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三產業快速調查,在快速調查的基礎上,於2000年建立了《服務業滾動統計調查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將現行統計中沒有覆蓋的第三產業行業按四年一個調查周期,每年調查幾個行業,針對不同的行業,採用全面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調查的指標是用於計算增加值的財務指標。該項制度的建立填補了我區第三產業部分行業統計的空白,為非普查年份計算第三產業增加值提供了基礎性的資料。
雖然我區第三產業統計工作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並且經過全區各級統計人員的辛勤勞動,第三產業統計數據在為各級政府宏觀管理和決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與自治區政府提出的加大對第三產業實施統計監控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影響統計數據質量的問題依然比較嚴重。目前在第三產業統計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第三產業中部分行業的統計制度不完善。表現為一是核算方法不完善,特別是對部分行業中核算基礎差的服務活動,沒有一套科學統一的核算方法,這也是造成GDP數據在地區之間不銜接的重要原因;二是統計指標不健全,統計分類粗。受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服務核算思想的影響,在我國的統計制度設計中,對物質生產部門的統計指標設置細而全,而對於非物質生產部門則比較粗。從第三產業內部看,也存在著不平衡的情況,如貿易餐飲業、房地產業的統計指標比較完整,其它行業僅對計算增加值的財務指標進行統計,而對於人員狀況、設備情況、提供的服務類別等都沒有反映,難以反映第三產業的全貌。三是調查時間不同步,交通業、批零貿易業、房地產業統計實行按月統計,其它行業則實行四年為一個調查周期的統計,且指標設計的粗細程度不同,口徑不一,很難進行加工匯總,不能按月、季提供完整的第三產業資料,影響了定期統計監測工作的開展。
2、第三產業單位財務核算基礎薄弱,嚴重影響了增加值的准確性。第三產業增加值的計算是以會計報表為基礎,由於第三產業涉及行業復雜,且新的行業不斷涌現,客觀上要求有相應的會計制度對其經營狀況進行管理、監督,由於其主辦單位的經濟成分各異,缺乏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因而沒有建立起正常的財務收支制度。從我區的實際情況看,第三產業單位多為一些經營規模小、人員少的中小企業,財務收支帳目不健全、不規范的現象十分普遍,,為開展調查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3、被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下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第三產業調查對象經濟結構復雜,利益主體呈多元化格局,受各自利益的驅使,被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大大下降,特別表現在對個體戶的調查中,為了偷稅、漏稅,個體戶瞞報、漏報的現象十分嚴重;另外部分企業也存在著「兩本帳」的問題,加大了搞准統計數據的難度。
4、統計力量薄弱,經費不足,嚴重製約著第三產業統計工作的開展。第三產業調查單位數量眾多,遍布城鄉,沒有一支強有力的調查隊伍,難以收集到全面、准確的統計數據。而現實情況是從統計系統內部來說,從國家到地方各級均沒有獨立的第三產業統計機構,普查年份靠組建臨時機構,抽調各方面人員來完成;非普查年份,第三產業統計分散在各有關專業,沒有綜合協調機構,對第三產業統計工作缺乏總體設計,長遠規劃。從人員情況看,旗縣統計局處於調查工作的第一線,而我區各旗縣從事第三產業統計工作的人員平均僅有1-2人,且多兼職其他工作,面對如此眾多的被調查對象,統計人員力不從心,漏統、錯統現象很難避免。從外部來說,長期以來,部門統計在第三產業統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部門統計工作被削弱了,從第三產業各行業統計機構人員配備情況看,實行條管單位,如金融、保險、郵政系統等和政府各部門,一般都設置統計機構並配備專職統計人員,而第三產業的其它行業,則很難保證有機構和人員。另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調查經費不足,也嚴重困擾著統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❹ 第三產業的發展背景是什麼
首先是國家政策上的宏觀調控,把發展的核心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內
在國家的調控下容,很多廠房現在都遠離城市,N多的產業園陸續興建,在此基礎上國家的政策,扶持幫扶條件陸續興起,很多地方應付以此來當招商大企業進駐的條件等等。
❺ 說一下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問題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ndxxb-shkxb200505015
我國第三產業市場化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yjjfz/1169100.htm
京津冀經濟區服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http://www.sc.stats.gov.cn/stats_sc/jjpc/jjpcywtg/200606280061_1_0.doc
從經濟普查數據看我縣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❻ 廈門的經濟概況
解放前,廈門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業消費性海島城市,經濟基礎脆弱,結構畸型,生產落後。
解放初到1978年,由於受到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大躍進」對生產力的破壞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廈門市社會經濟發展不穩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較低水平。1978年,全市生產總值僅4.8億元,財政收入1.54億元,分別比1950年增長11.1倍和20.26倍,年均增幅僅9.3%和11.5%。工業總產值7.21億元,農業總產值1.5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億元,分別比1950年增長33.3倍、4.0倍和4.2倍,年均增幅為13.5%、5.9%和6.1%。人均生產總值僅528元,職工年平均工資6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元,比1950年分別增長4.9倍、24.3%和1.8倍,年均增幅分別僅6.6%、0.8%和3.7%。
截止200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達到1 946.37億元,建成各類房屋面積達6 258.28萬平方米,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59.69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 394.17億元,完成農業總產值30.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比1950年增長496倍、5 032倍和14.8倍,年均遞增12.4%、17.4%和 5.3%。財政總收入149.2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34億元,比1950年分別增長2 131倍和535倍,年均遞增l5.6%和12.6%。全市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達到53 58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9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 152元,人民生活步入富裕型小康。
2015全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66億元,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23.9億元,下降0.5 %;第二產業增加值1509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933.1億元,增長6.5 %。結構調整優化推進,廈門三次產業結構為 0.7:43.5:55.8,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居全省九地市首位。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9.04萬元,摺合 1.45萬美元。 據1993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統計,廈門土地總面積為575.71km²。土地利用率達92.8%,可供開墾的荒地僅2.56平方千米,佔全島陸地面積的1.8%,土地後備資源不足。主要畜禽種類有豬、牛、羊、馬、雞、鴨、兔、鵝,零星和小量養的種類有驢、狗、貓、珍珠雞、鵓鴿、鵪鶉等。
在改革開放的1979、1980年的兩年時間內,廈門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了水產、畜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主導產業,建立了一批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農業示範園區和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批比較知名的農業產品品牌,以及如意、銀鷺、惠爾康、湧泉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到2003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突破200億元,達235.57億元,比1978年增長150倍,年均增長22.2%。其中,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2.2倍,年均遞增4.7%。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為種養業的3.7倍,16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完成產值48億元,實現利潤2.1億元。1993年農村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吸納農村36%的勞動力就業;2003年鄉鎮企業產值由1978年的不到1億元發展到208億元,增長692倍,年均增長29.9%。生產由原來的作坊式生產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年產值上億元以上企業33家,組建了5家企業集團(公司);2003年全市鄉鎮企業實現出口產品交貨值18.32億元,成為農村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
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 152元,比1978年增長29.67倍,年均遞增14.7%,其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佔74.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 931元,比1978年增長26倍,年人均支出增加151元。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57%下降到40.7%,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人均16.18平方米增加到43.16平方米。通過發展鄉鎮企業,鼓勵農民務工或轉產經營,農村勞力1997年以來連續多年出現減少,2003年全市從事農林牧漁業勞動力21.02萬人,只佔全部鄉村勞動力人數的52.5%。廈門島內2003年全部實現「村改居」。
2012年全年,廈門市農林牧漁業產值41.29億元,全年完成產值301.21億元;銷售收入294.55億元;上繳稅金總額14.31億元。吸納本地農從業人員2.3萬人,帶動農戶數21.51萬戶,該地農戶從產業化組織得到的收入18.09億元;工資總額5.93億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3455元,工資性收入733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54.5%,已成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全年農村人均轉移性收入908元。 改革開放初期,廈門工業企業規模小,結構鬆散、基礎脆弱,所有制以國營、集體企業為主,產品市場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改革開放後,尤其是特區建設開始後,廈門市把戰略目標和發展重點放在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上,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構築「一主三型」(工業為主、發展生產型、技術型、出口創匯型企業)現代化產業體系。
2003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172倍,年均遞增22.9%,工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53%,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942家,完成產值1 318.2億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4.5%,企業資產合計1 190.35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 336.39億元,利稅總額152.82億元,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已達170家,其中5家產值超二百億元。
2003年,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1 042.9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9.1%,其中,電子工業完成產值就達532.25億元;全市211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工業產值829.8億元,佔全市工業產值的59.5%。自1984年7月第一家三資企業成立至2003年底,全市累計批准外資工業生產項目4 359個,合同外資129.5億美元,佔全市合同外資的62.3%。1988年開始,三資工業企業完成產值超過國有工業,2003年,全市「三資」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 116.55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4.7%,其產品出口交貨值佔全市的95.8%。
2012年全年,廈門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4664.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72.57億元;全年產值超百億企業有宸鴻、戴爾、友達、聯想、翔鷺石化、冠捷、廈門煙草等7家,合計完成工業產值1391.45億元;十三條重點產業鏈完成產值3027.78億元,增長9.6%,佔全市規上工業的68.3%;機械、電子兩大行業分別完成工業產值1081.43億元和1762.46億元,合計完成產值2843.89億元,占規上工業的64.2%;輕工業產值1358.47億元,重工業產值3072.32億元;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共336家,全年實現工業產值1877.38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的42.4%。 金融:2012年完成金融業增加值237.03億元,拉動第三產業增長3.3個百分點,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27.2%。至年末,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472億元;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5107.35億元。
交通郵電: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70.84億元,拉動第三產業增長2.2個百分點,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16.8%。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7227.31萬噸;集裝箱吞吐量720.17萬標箱;廈航加入天合聯盟,開通廈門至柬埔寨直航航線,全年空港貨郵吞吐量27.15萬;空港旅客吞吐量1735.41萬人;郵電業務總量100.06億元。
旅遊業:旅遊業是廈門市的支柱產業。截止2011年,廈門市星級旅遊飯店共72家,其中4星級以上旅遊飯店30家;旅行社113家,其中出境組團社17家;4A、5A級旅遊景區10家。2011年廈門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已經突破3522.9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453.44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十大熱點旅遊城市和接待國際郵輪最多的口岸之一。
對台貿易:2012年,廈門與台灣多家銀行簽訂人民幣清算代理協議,人民幣結算額增量居中國首位。台資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03.03億元,高於全市規上工業6.4個百分點。對台引資取得進展,全年台灣直接投資項目121個,佔全市新設外資項目總數的36.6%,居各來源地首位;合同台資1.07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0.64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包括製造業中的光電、模具、機械設備,現代服務業的軟體業等。對台貿易穩步增長,對台進出口貿易總額76.47億美元,其中對台出口14.66億美元;自台進口61.81億美元。台灣水果進口量保持大陸各口岸第一。大嶝對台小額商品市場交易免稅額由3000元提升至6000元。
「9.8」投洽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於每年09月08日至11日在中國廈門舉辦。投洽會由商務部主辦,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WAIPA)協辦,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部分計劃單列市政府,國家有關部門和部分全國性商協會作為成員單位參與組織工作並組團參會、參展。是中國惟一以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為主題的國際性投資促進活動,位列國家主辦的三大交易會之一。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鼓浪嶼上的菽庄花園,2000年1月落成,是中國唯一一家鋼琴博物館。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 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是由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批准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奧林匹克專題博物館,也是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聯盟12家成員之一,為獨立的國際化非盈利性公益機構。館內收藏了豐富的奧運會相關文物,旨在薪傳奧林匹克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分享奧運的歷史與輝煌。 華僑博物館 華僑博物院是陳嘉庚於1956年倡辦,1959年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由華僑集資興建的文博機構,是唯一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此外還有鄭成功紀念館、廈門市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等。 國外友好城市友好城市締結時間友好城市締結時間友好城市締結時間英國加的夫郡 1983.3.31日本佐世保市 1983.10.28菲律賓宿務市1984.10.26美國巴爾的摩市 1985.11.7紐西蘭惠靈頓市 1987.6.23馬來西亞檳島市 1993.11.10立陶宛考納斯市2001.3.11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 2003.08.15荷蘭祖特梅爾市 2005.7.14印度尼西亞泗水市2006.06.24韓國木浦市2007.07.25美國薩拉索塔市 2007.11.09
(思明區友城) 希臘馬拉松市 2009.1.4德國特里爾市 2010.11.11澳大利亞陽光海洋市 2011.1.9加拿大列治文市2012.4.27塔吉克杜尚別市2013.6.20法國尼斯市2014.5.22 國內友好城市城市 時間 城市 時間 城市 時間 邯鄲市 1984.12 鞍山市 1985 普陀區 1986.7 吉安市 1987.6 淄博市 1988.2 漢中市 1988.4 安陽市 1988.5 撫順市 1988.10 吉林市 1990.12 青島市 1991.6 丹東市 1991.12 哈爾濱市 1992.5 南京市 1992.10 咸陽市 1992.12 龍岩市 1993.6 三明市 1993. 萬洲區 1993.9 保定市 1993.11 太原市 1993.1 濰坊市 1994.5 平頂山市 1994.10.21 鷹潭市 1995.1.7 蕪湖市 1995.3.8 雞西市 1995.5.9 長沙市 1995.12.26 韶山市 1995.12.27 安慶市 1996.5.21 大連市 1997.7 溫州市 1998.4.8 沈陽市 2005.2.18 蘭州市2007.7潮州市2013.7
❼ 廈門從改革開放以來的GDP,每年的
單位:萬元
1978年 47 959
1979年 53 211
1980年 64 002
1981年 74 074
1982年 86 743
1983年 94 401
1984年 122 906
1985年 183 604
1986年 211 850
1987年 254 926
1988年 359 752
1989年 479 223
1990年 570 860
1991年 719 963
1992年 976 748
1993年 1 323 162
1994年 1 870 381
1995年 2 505 505
1996年 2 999 395
1997年 3 587 107
1998年 4 031 676
1999年 4 405 368
2000年 5 018 706
2001年 5 583 268
2002年 6 483 570
2003年 7 596 934
2004年 8 877 149
2005年 10 065 831
2006年 11 680 229
2007年 13 878 520
2008年 15 600 218
數據來源:
2008年廈門經濟特區年鑒--第五篇 統計資料--歷年地區生產總值
http://www.stats-xm.gov.cn/tjxx/tqnj/2008/main0.htm
2008年廈門GDP發展狀況
http://www.stats-xm.gov.cn/staanis/tjfx00250.htm
❽ 廈門和深圳在交通運輸.人口素質.人民購買力.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發展概況的差距.我
廈門和深圳不是同一個重量級的。
具體可查詢
http://www.91bi.com/city/,裡面各種數專據都很詳細的屬
❾ 關於目前國內第三產業近況
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4年):農業產業迅速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產業結構變動的典型特點是: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所佔比重迅速上升,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迅速下降。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第一產業在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為28%左右,到1984年,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了32. 2%左右,上升了4.1%。與此同時,第二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則由1978年的48.2%下降到1984年的43%,下降了5%左右,1978年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為23.7%,到1984年上升到24.8%,僅僅上升了11%。說明中國在這一時期所進行的農村和農業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推動了第一產業的發展。使得工農業比例不協調的狀況得到較大改善。
第二階段(1985年-1992年):非農產業迅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總體特徵是第二、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迅速上升,第一產業所佔比重迅速下降。1985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約為31%、44%、25%,到1992年其比重分別約為23%、48%、29%。在這一階段,資源配置的最大特點是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大量轉移到第二、三產業,特別是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第三階段(1993年-2005年):第二產業高速發展時期。從總體上看,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基礎設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訊設施迅速發展,第二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1993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總值中所佔有的比重分別為:22.4%、48.3%、29.3%,到2005年,這一比重分別為12.5%、47.3%、40.2%。在第三階段的1997年,中國第一產業的比重跌破20%以下,這個時期,重工業比重顯著增長,電力、鋼鐵、機械設備、汽車、造船、化工、電子、建材等工業成為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現在是第四階段,第三產業將繼續上升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尤其在奧運大環境的帶動下
❿ 廈門市2010年第一,二,三產業的GDP分別是多少還有比例
2010年廈門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53.74億元,比上年增長版15.1%。
第一產業增權加值23.00億元,增長3.2%;
第二產業增加值1026.86億元,增長20.4%;
第三產業增加值1003.88億元,增長9.7%。
三次產業結構為1.1:50.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