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不容錯過
作為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新興產業,大健康產業包括醫療服務、醫葯保健產品、營養保健產品、醫療保健器械、休閑保健服務、健康咨詢管理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大健康產業不同於傳統醫療產業發展模式,是一種從單一救治模式轉向「防—治—養」一體化模式。
近年來,伴隨著「健康中國」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一系列扶持、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緊密出台,大量投資正加速湧入大健康領域,健康產業的投資、並購日益頻繁。與此同時,健康企業的數量、產品的種類不斷增多,健康產業的整體容量、涵蓋領域、服務范圍正在不斷放大,呈現出市場與政策雙輪驅動的格局。
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支持發展健康體檢咨詢、全民體育健身、健康文化和旅遊等多樣化健康服務。健全人力資源保障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力度,促進人才流動,夯實健康服務業發展基礎,推進健康服務信息化,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
目前,我國健康服務產業鏈主要有五大基本產業群:一是以醫療服務機構為主體的醫療產業;二是以葯品、醫療器械、醫療耗材產銷為主體的醫葯產業;三是以保健食品、健康產品產銷為主體的保健品產業;四是以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調理康復和保障促進等為主體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五是健康養老產業。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健康戰略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健康服務產業市場規模約4.50萬億元,2017年底,我國健康產業總規模超過6萬億元;若按此速度發展下去,預計到2020年,我國大健康產業的產值規模有望佔到GDP的10%以上。
伴隨著我國邁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佔比越來越大,而老年人又是疾病多發群體,再加上國家醫療保健制度的不斷完善,老年醫療服務市場需求將有望快速增長。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國家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我國醫療行業競爭將會加劇,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老年人對於醫療服務的質量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但對於很多人來說,放鬆和休閑也是調整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方式。具有度假旅遊屬性的休閑產品逐漸開始擴大規模。在老年市場對養生、保健等需求的刺激下,度假住宅、康體療養兩大產品有望成為未來旅遊的主流。
目前,我國大健康產業發展處於初級階段,尤其是健康管理正處於市場培育階段,因此,產業發展具有空間大、增速快的特點。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的健康消費需求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從局限於對疾病防治轉向了對自身健康水平與生命質量的關注;除關注身體、生理功能和行為習慣方面的健康之外,更注重情志、心理、思想、精神乃至道德和信仰多方面的健康;環境因素對人的健康影響日益受到重視,人們開始注重生態環境與生命健康和諧共生的有機聯系。營養保健和生態養生已經成為人們追求健康的新趨勢,大健康產業已被視為「藍海」。
Ⅱ 如何合理進行健康醫療養老養生產業規劃
還是給一個關於「健康+醫療+養老+養生」相結合的規劃案例供您參考吧
《北京熊兒寨鄉產業發展策劃2014~2019》:經過充分調研及綜合分析,中機院將該項目頂層設計為五個「一」項目,即:一園:國際高端生態旅遊園區;一鎮:養老養生健康鎮;一所:中葯種植觀光養生會所;一部:體育休閑旅遊觀光俱樂部;一基地:企業家發展創新基地。
並構建:熊兒寨鄉「2+3+N」生態產業集群:
2大主導生態文化產業:生態養老鎮、總部創新基地;
3大特色支撐業態:中醫養生會所、生態旅遊園、國際文化體育俱樂部;
N個基礎配套服務:養老鎮保健護理、醫療看護等配套資源;老年大學、幼兒園、培訓基地等教育資源;對居民新區、養老鎮、總部基地的物業服務;其他生活性服務業配套資源。
Ⅲ 艾灸的發展趨勢
艾灸在健康消費和美容消費日益正成為人們保健消費的兩大熱點,並呈現四大趨勢:
1、日常消費上升趨勢
據《國家統計年鑒》資料顯示,1997年居民健康消費占消費支出總額的5.9%。2007年居民健康消費占消費支出總量的8.7%。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塑身消費在居民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和總量也是越來越大。
2、注重保健趨勢
1987年醫療消費與保健消費的比例大約為9.8:0.2,2007年醫療消費與保健消費的比例則大約為7:3。顯而易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也已越來越高,健康消費已由原來只是注重「有病治病」的階段,發展到了開始注重「無病防病」的階段。在美容領域,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已由原來只注重外部保養,發展到了內調外養、內外兼修的新境界。
3、綠色醫療趨勢
綠色醫療就是指既能治好人的病症,又不傷害人的身體的醫療方法。隨著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已認識到抗生素在解除人類病症的同時,也對人體的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傷害。而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傳統療法,如一碗湯,一根針,一柱灸等等,恰恰正是綠色醫療的典型代表。以中醫傳統療法為核心的綠色療法,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應用,成為一種世界性趨勢。同樣,化工合成型美容產品也正在逐漸被生物型美容產品所取代。 4、養生保健流行
養生保健是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有病才去治病的被動理療概念慢慢被淘汰,而積極預防、平常養生保健、真愛生命已成為趨勢。這也正符合中醫的「不治已病治末病」的預防理念。養生保健已經形成一種新興的產業,是前途無量的自然產業。它的發展決定一個民族的盛衰和繁榮,它的市場前景是無限的!
由此可見,艾灸養生在國內有著極好的群眾基礎和文化背景,有著很好的市場發展前景,艾灸養生也將成為保健養生行業的主導。
Ⅳ 我想知道關於養生行業的相關法規詳細內容,還有在哪裡比較容易找到新出台相關政策
只有在統一標准管理下,中醫養生保健行業才能健康、規范發展。
今年7月1日,全國十餘個副省級城市中的第一部中醫葯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葯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明確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以「中醫治療」名義開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和美容等活動。也就是說,非醫療機構在經營項目名稱和介紹中,不得使用「中醫」、「醫療」、「治療」等術語,不得宣傳其治療作用。
記者調查發現,針灸、拔罐、點穴、火療、按摩推拿等「中醫治療」已成為深圳不少美容院、按摩院、休閑會所,甚至足浴中心等美容、保健機構招攬顧客的亮點,中醫養生保健日益受到顧客的喜歡。然而,由於缺乏統一的監管,中醫養生保健行業出現標准缺失、行業不規范、從業人員參差不齊等現象。而隨著中醫養生保健的日益紅火,行業標準的出台迫在眉睫。
中醫治療項目繁多
近日,記者走訪了深圳市內10多家相關保健、美容機構,發現不管是美容院、按摩院、休閑會所還是足浴中心,都存在中醫養生保健和中醫治療項目。其中,中醫按摩、刮痧、拔罐、點穴、火療等最為普遍,宣傳中都指出這些項目則對治療頸椎病、腰椎病,以及養顏、排毒、活經、減肥等有功效。
記者看到,這些項目的收費也存在很大區別,有的地方按摩推拿根據時間收費,每半個鍾在50元以上,有的美容機構按摩推拿一次則要上百元,甚至幾百元;而刮痧、拔罐、針灸等一次大概在25元―40元之間。
「一種是在人體各個部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用中醫的手法,刺激人體相應經絡穴位,調理五臟六腑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舒緩經絡的效果。另外一種就是在施以手法的同時採用一些中葯達到治療保健的功效。」福田區一家美容院負責人說。
記者看到,在這家美容院內,中醫SPA、中醫專家治療項目成為該店重點推出的項目。該負責人表示,由於近年來中醫養生保健的興起,推拿、點穴、火療等中醫項目不僅只在按摩院或休閑中心出現,基本上每個美容機構也會推出一些「中醫治療」的項目來吸引顧客。
從業人員呈魚目混雜狀態
記者調查發現,養生保健機構的中醫項目從業人員呈現出參差不齊、魚目混雜的狀態。大部分美容院里從事中醫項目服務的都是一般的美容師,只是「經過機構專門的中醫知識和技術的培訓,對中醫略懂皮毛」,進行中醫治療項目服務的也多不是中醫師或中醫學院畢業的科班生。小部分按摩院等保健機構聘請個別的所謂中醫師,也基本上都沒有醫師資格證,只是有醫學院學醫的經歷。
最近,中醫點穴減肥陸續在一些減肥和美容機構出現,李小姐開始抱著嘗試的心態去體驗了一次,本來以為進行中醫點穴的應該是專業中醫師,結果沒有想到對方只是進行了短期培訓的工作人員。
「點穴和按摩的手法實在不敢恭維,也不知道是不是到位了,做完後也沒有什麼感覺。」在體驗一次後,李小姐對「中醫治療」心存質疑。她認為,既然打出「治療」的名號,至少應該是具有醫師資格的人員才能從事治療的工作。
「非醫療機構從事中醫治療項目屬於非法行醫」
到非醫療機構去推拿、按摩等是否會對個人的健康產生安全隱患呢?
記者從深圳市衛生監督所了解到,此前,衛生監督部門收到一些美容院、減肥機構假借「中醫治療」名義開展按摩、針灸、刮痧、拔罐等活動的舉報,稱治療效果不好。
「非醫療機構從事中醫治療項目屬於『非法行醫』,對個人的身體健康將會產生不良影響。」市衛監所相關負責人說。
市衛人委中醫處處長廖利平強調,由於非醫療機構不具備從事「治療」能力,中醫的水平和質量都無法與正規的醫療機構相比,肯定會對個人健康產生安全隱患。
「在進行中醫治療時,醫生必須首先進行醫學診斷,看病人哪裡出了問題,然後決定對病人採用中醫的治療手法進行治療。而那些沒有醫師資格證的按摩人員不懂醫理,也不懂使用中葯,更不可能檢查出病人哪些地方出了問題,或許只是學了些穴位和按摩手法,但這些只能用於身體保健或亞健康的調理,根本談不上治療。」廖利平說。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一名中醫師也指出,由於非醫療機構「中醫治療」項目的開展,導致一些市民對中醫理論甚至中醫治療產生誤解,把「簡單的養生保健當做治療,身體不舒服時就到社區的保健或美容機構去按摩幾下,而忽視了身體疾病的出現」。
將採取「開大門補後門」措施
記者了解到,由於養生保健行業處於「多頭管理」狀態,導致深圳中醫養生保健行業一直缺乏有效監管和行業標准,於是出現了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多、服務內容和服務標准不統一,以及非醫療機構內出現中醫治療項目的現象。
而在《條例》正式實施後,非醫療機構不得以「中醫治療」的名義開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和美容等活動。這對於深圳來說,要清理非醫療機構的這些項目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此,據悉,衛生部門將採取「開大門補後門」措施。
「所謂『開大門』,就是給予這些非醫療機構半年過渡期,讓其進行整改,取消中醫治療項目等。而『補後門』則是支持非醫療機構在中醫養生保健方面的准入,對這些非醫療機構進行人員的培訓等,以達到准入的標准。」廖利平說。
而更重要的是深圳將成立中醫葯協會,把中醫養生保健採用行業管理的方式,並出台相關細則,制訂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准入的標准和門檻等。
「細則規定養生保健服務項目的內容、服務的標准、服務的機構、人員的准入標准等,並規定哪些中醫項目非醫療機構不能開展。」廖利平說,「如此一來,在統一標准管理下,中醫養生保健行業才能健康、規范發展」。
1
Ⅳ 健康產業是做什麼啊!
新起點公司是以娛樂養老、生態養生、健康食品、
、 健康TTM檢測等技術為中老年人群身體健康服務的公司,公司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西北
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以養老養生體驗基地為依託,以葯食同源的理念傳播老年健康文化,為中老年慢性病的調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中國衛生健康萬里行,
與人類未來健康工程的蘇北唯一推廣單位!
Ⅵ 大健康產業都包括哪些哪些
所謂大健康,就是圍繞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對生命實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護,既追求個體生理、身體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會、環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大健康產業都包括:醫療醫葯工業、保健品產業、健康管理服務產業。
實現大健康,需要樹立大健康理念、進行大健康教育、創新大健康技術、發展大健康產業、完善大健康服務。
大健康產業是與健康相關的系列產業體系。發展大健康產業,就是轉變傳統醫療產業發展模式,即從單一救治模式轉向「防—治—養」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此,除了應繼續發展以醫療器械為主、以葯品為主的醫療醫葯工業,還應加快發展以保健食品、葯妝、功能性日用品等為主的保健品產業,以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疾病康復等為主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
(6)醫療健康養生產業的發展趨勢擴展閱讀:
大健康理念提出的意義:
大健康理念有助於提高民眾健康素養,接受科學的健康指導和正確的健康消費。
大健康就是緊緊圍繞著人們期望的核心,讓人們「生得優、活得長、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質量、走得安」。
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消除亞健康、提高身體素質、減少痛苦,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健康維護;幫助民眾從透支健康、對抗疾病的方式轉向呵護健康、預防疾病的新健康模式。
Ⅶ 健康產業的創業項目有哪些
健康產業的創業項目有健身俱樂部、體檢中心、運動康復類、校園健康、老年人健康。
1、健身俱樂部
健身俱樂部不同於健身房,它不是單純的鍛煉身體的場所,而是集健身塑體,娛樂休閑及傳播健身知識於一體,能為顧客提供全方位綜合性服務的場所。
2、體檢中心
醫療咨詢,健康保健,上門服務,關注健康要從更好地了解自己開始,體檢醫療現在的模式並不理想,所以才有商機,把它完美化。
5、老年人健康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國家,而養老院的嚴重不足,早就體現出來了,嚴重缺少針對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在一個人口最多的國家裡,服務於人的基本健康產業,卻有太多的空白和不足,很自然健康會是未來最有發展的行業。
Ⅷ 傳統醫療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自古以來,我國養生健身的理論與實踐,就有其豐富的內容和優秀的文化傳統。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保健康復、防病治病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中國養生健身的哲學和中醫學等較完整的理論。傳統的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視,我們不僅需要繼承,而且需要開發,並不斷的發展。 一、我國傳統養生思想的產生發展養生一詞,即護養(也有的稱養護)、保養身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我國傳統的養生思想,與古代人們追求長壽的思想有關。關於長壽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有關商周史料的典籍《尚書》。《尚書·洪範》中稱:「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壽」「康寧」「考修命」都是關於對健康長壽的要求。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也影響到養生的理論,特別是《黃帝內經》的影響較大,如「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發展。同時產生了養生主張動和靜的不同思想的爭論。如苟子《天論篇》主張「養備而時動,則天不能病」;而《莊子·在劇》中卻提出「無視無聽,抱神以靜」之說。前者主張要保養身體,就要經常運動,而後者則認為「靜以養生」。戰國時期,出現了「吹向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的「導引」術,從身體外形的鍛煉,發展到「呼吸吐納」的行氣配合獨特的健身方法,即氣功。 養生術。秦漢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養生術流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為了追求「長生不老」,相信「煉丹術」和「神仙術」,熱衷於「仙丹妙法」,使中國的養生術走了一段彎路。但是,即使在這一時期我國民間的養生術仍不間斷地向前發展。例如,東漢末期的名醫華倫,他精於醫術,擅長外科手術,創編了以虎、鹿、熊、猿、鳥的動作為素材的「五禽戲」,這是對「導引」術的發展,是一套流傳至今的、具有很高價值的醫療體操。唐代的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養生要身心並重,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長壽。孫思邈介紹了「天竺國的按摩法」(婆羅門十八勢),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們練習的氣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於他的有關著作。宋代由於程朱理學的泛濫,重文輕武,「主靜鄙動」在部分人中有所發展,但民間流傳的導引養生仍不斷創新與發展,此間一套動靜結合的健身法「八段錦」得到了完善與提高。明清時代,完善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傳統的養生術,有關的健身術和功法著作頗多,養生的理論也逐漸完整,實踐的實效性很強。例如,這時的八段錦強調「靜思」、「集神」以及行氣(呼吸吐納)等要求。特別是明末流傳於清代的易筋經練功法,提出「內壯神勇」(即內臟器官的鍛煉與堅實)與「外壯神勇」(即運動系統的鍛煉與強壯),這近乎要求人的身體要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