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竹蓀適合什麼樣的生長環境,要怎麼種植才能高產
竹蓀(Dictyophora insiata (Vent.ex Pers) Fisch)又名竹笙、竹參,常見並可供食用的有4種:長裙竹蓀、短裙竹蓀、棘托竹蓀和紅托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干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後」。
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日前,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2016年第112號公告》,批准長寧竹蓀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劃定長寧縣現轄行政區域為保護區域,自即日起實施保護。
生長環境
竹蓀基部菌索與竹鞭和枯死竹根相連,長裙竹蓀多產於高溫高濕地區,而同屬的短裙竹蓀則多長在溫濕環境。當孢子萌發形成菌絲,通過菌絲分解腐竹類的有機物質取得營養,進入生殖生長階段,菌絲體形成無數菌索,在其前端膨大發育成紐結狀原基,在適宜條件下,經過一個多月生長,原基形成菌蕾,狀如雞蛋。當菌蕾頂端凸起如桃形時,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開裂,先露出菌蓋,菌柄相繼延伸,到中午柄長到一定高度時即停止伸長,菌裙漸漸由蓋內向下展開,空氣相對濕度為95%時,菌裙生長正常,溫度偏低和濕度過小時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時菌蓋上擔孢子成熟並開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時整個子實體萎縮倒下。
營養
竹蓀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葉等為營養源。野生時多生長於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里,其土質有黑色壤土、紫色土、黃泥土等。竹蓀營腐生生活,其菌絲能穿透許多微生物的拮抗線,能利用許多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纖維素、木質素。因此,人工栽培時,可用竹木屑及多種農作物秸稈及少量無機鹽等,即可滿足其營養需求。
溫度
竹蓀是典型的中溫型菌類。菌絲的生長溫度為4~28℃,最適溫度為20~23℃;低於16℃或高於36℃,生長緩慢。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7~29℃,以20~24℃為宜,最適溫度為22℃;高於28℃,生長緩慢,生長勢弱;35℃以上,停止生長;低於15℃,發育減慢,菌球萎縮或出現畸形。這里所指的溫度,是菌絲和子實體生長所處的環境溫度,即培養基所處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實體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溫度。因為同一時間地表和地下的溫度有較大差異,一般情況下,地表的溫度高於地下溫度,離地表越深,溫度越低。栽培時要注意此點。
濕度
這里的濕度包括培養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氣相對濕度3個方面。竹蓀在生長過程中對濕度條件要求較高。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基含水量達60%~70%,低於50%,菌絲生長受阻,低於30%,則休眠或死亡。含水量高、通氣性差,都會抑制菌絲生長或使其窒息死亡。子實體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達85%~90%,土壤含水量達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低於80%,生長緩慢或表面龜裂,易產生畸形菇。
空氣
竹蓀屬好氣性真菌。無論是菌絲生長還是竹蓀球形成及子實體生長發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氣。基質或土壤中氧氣充足,菌絲生長或子實體形成都較快。沒有足夠的氧氣,竹蓀就不能很好地生長發育,菌絲生長緩慢甚至會死亡,子實體易產生畸形。
竹蓀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有光照會延緩菌絲生長速度。原基發生和子實體最後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100~300勒克斯即可。光照太弱,影響子實體分化;強陽光直射,則導致子實體生長受阻、萎縮。
pH值
竹蓀喜偏酸性的生活環境。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的pH值為5~6.0,pH值大於7.5,生長受阻。子實體發育階段pH值以4.6~5.5為宜。[2]
土壤
這里主要指覆土。竹蓀在菌絲生長階段,沒有土壤發育仍然良好,但到生殖生長階段即竹蓀球分化階段,沒有土壤,竹蓀球就無法形成,這可能與土壤的物理作用(鎮壓與機械刺激)和土壤中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作用有關。覆土後菌絲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層伸長,有利於形成子實體。因此,覆土是竹蓀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一。
栽培技術
竹蓀在氣溫7℃以上即可栽培,以10~12月份栽培為宜。
室內箱栽
用廢木箱作栽培容器。在箱底先鋪5~10厘米厚的腐殖質土,其上鋪竹段、木段或其它代料,於料上接入竹蓀栽培種。每平方米用3瓶菌種,最後覆蓋肥土5~8厘米,澆透水,在室溫下培養發菌。常灑水,保持濕潤。在溫、濕度適宜條件下,4~5個月菌絲可長滿培養料。當氣溫達20~24℃時,便在表土內形成菌蕾。此時,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以上。當菌球鑽出表土後,空氣相對濕度要提高到95%以上。
床畦栽培
選擇背風陰涼場地,挖深10~15厘米,寬100厘米,長度不限的床畦。畦底留10厘米鬆土,先鋪一層竹片或段木(干竹片需洗浸泡8~12小時,晾乾表面水分),在竹片或段木上播1層菌種,撒1層干竹葉,最上部覆蓋肥土10厘米。若遮蔭條件差,應在床畦上搭蔭棚。經常灑水保持表土濕潤。從接種到採收經10-12個月。
此外,還有菌種壓塊栽培方法、塑料袋直接栽培法等。
管理
(1)水分管理是栽培成敗的關鍵。菌絲體生長階段土壤濕度應保持65~70%,濕度過大過小都不利。若土壤過干,可噴細水,但不可使泥土上積水。
(2)各生長階段的管理。菌蕾生長階段,溫度最好控制在20~23℃,空氣相對濕度在70~75%;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95%,可每天噴水3~4次;每天開窗通氣1~2次,每次30分鍾。
(3)室外床畦栽培的管理。嚴防人、畜踐踏。在發菌過程中,平時不要挖開檢查,以免弄斷菌絲。
(4)及時補土。若埋的段木露出土表,應及時補土覆蓋。
坑式栽培
栽培林地
栽培竹蓀的林地應選擇管理方便、坡度平緩、背北風、有水源、土壤肥沃濕潤且排水良好、土質為沙壤土的毛竹林或竹闊混交林地,林分郁閉度為0.8~0.9,最好是小溪流的山谷地段。
開設栽培坑
在選好的林地內,按水平帶開設長2米、寬1米、深20厘米的栽培坑,並填入肥沃表土,厚約5厘米。四周開挖排水溝,以免積水。
培養料處理
處理方法有生料法、煮料法和發酵法等。現僅介紹發酵法。竹蓀培養料主要是乾枯的竹竿、竹枝、竹鞭、竹葉等竹料,將其截成長3~5厘米、寬1~1.5厘米的小塊(竹葉截成2~3厘米的小片或粉碎均可)。
培養料的配方為:竹片77%、竹葉20%、過磷酸鈣1%、石膏粉1%、尿素0.5%、石灰0.5%。先將竹片和竹葉用澄清的石灰水預濕至濕度約60%~65%,加入尿素後堆放。料堆中層溫度將上升至60℃以上,待溫度下降至30℃時,進行第一次翻堆,此階段約需7天時間;隨後加入石膏粉總量的50%,補足水分至濕度65%,又經過6天後,再進行第二次翻堆;加入剩下的50%石膏粉,調整濕度至65%,再過5天,進行第三次翻堆;加入過磷酸鈣並噴入鋅硫磷殺蟲劑500倍液,調整濕度至60%~65%,約相隔4天後,進行第四次翻堆,再調整濕度至55%~60%。每次翻堆均應在堆中心溫度下降時進行,並將表面乾燥層翻至中層,把中層翻至外層。發酵結束時,料呈咖啡色,略有氨氣味,無霉變,竹片變脆易折斷。栽培接種時,另加占堆料總重量1%的蔗糖水。此法適用於批量栽培竹蓀,效果較好。
接種
栽培竹蓀選擇菌種是關鍵。長裙竹蓀、短裙竹蓀品質好,市場價格高,但人工栽培較難掌握;而紅托竹蓀栽培簡單,產量也高,但品質差,售價低。在生產中應選擇適合當地栽培的優良菌種和優良菌株。
由於竹蓀菌絲體生長對溫度、濕度要求較嚴,栽培接種時間一般以4~5月份及10~11月份為宜。接種應選擇陰天或沒有陽光直射的時日進行。接種前一周,先用50%的多菌靈1000倍葯液或700倍鋅硫磷葯液進行栽培坑內土壤消毒。然後將處理好的竹片鋪於坑內,厚約4~5厘米,再在上面鋪經過處理的竹葉厚2~3厘米。在竹葉上按橫向間距10厘米、縱向間距12厘米梅花形點播竹蓀栽培菌種。再鋪上一層厚為4~5厘米的竹片,竹片上覆蓋一層2~3厘米厚竹葉,然後又按橫向間距6厘米、縱向間距8厘米點播菌種,最後在菌種上層覆蓋一層竹葉,厚度以蓋住菌種為准,並輕輕壓緊,使菌種和培養料緊密接觸。菌種用量為每平方米24瓶,其中面層用量為70%,底層用量為30%。當天取出的菌種和培養料,必須當天接種完畢。
覆土與搭棚
接種後,待菌絲長滿培養料面層後,需覆蓋一層厚約2~4厘米的經太陽曝曬過的肥沃細土,土面上再蓋一層厚約2厘米的竹葉,以保持良好的通氣性和適宜濕度。覆土後,要立即搭拱形塑料棚,棚高50厘米左右。郁閉度不到0.8的竹林,還應在塑料棚上搭遮蔭棚,棚高80~100厘米。
注意事項
在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保溫保濕。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4℃,高於33℃或低於12℃,就停止生長。當天氣乾旱時,要適當噴水,噴水時避免直噴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結,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當塑料棚內溫度超過26℃時,應揭開薄膜降溫,中午要揭開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風換氣。成蕾階段的管理,主要是避免陽光直射,保溫和防蟲、防病。子實體發育階段較適溫度為17~25℃,低於8℃或高於30℃時就會出現死菇。出菇期每天上午8時,必須進行換氣和及時收菇;濕度低時,應在早上或傍晚及時噴水,噴頭要遠離菇床,避免傷害小蕾。
採制與包裝
竹蓀破蕾開裙一般在凌晨,必須做到隨開隨采。也可將開裙一半的子實體或成熟的菌蛋採收回室內待其全部開裙。採收時,用刀從菌托底部切斷菌索,先輕輕去掉菌帽,然後去掉菌托,留菌柄和菌裙,用濕紗布揩乾凈或用清水沖洗干凈,置於墊有白紙的提籃或竹籃里,切不可撕破弄斷。取回後及時分級進行烘乾或曬干,烘乾宜用低溫烘烤,先用40℃溫度烘烤,半小時翻動一次;以後溫度可慢慢上升到50℃,每隔1小時翻動1次,約烘4小時;溫度降至40℃繼續烘烤約3小時。烘乾後,取出攤涼20~30分鍾,待菌體變軟後再分級包裝。鮮竹蓀乾燥得率約為2.6%~2.8%。
Ⅱ 竹蓀種植應具備什麼條件
竹蓀的種植方法如下:
1、林間栽培方法:一般採用床栽。床寬80-100cm,長度不限,根據我們的實踐.最好是每0.5平方米一箱,廂間間隔30-50cm,以增加邊際效應和為菌絲蔓延增加出竹芬的范圍。用栽培種2-6瓶/平方米。播種採用層播法:即先鋪處理過的竹葉、木屑或樹枝葉等,再鋪一層料,隨後撒主層菌種(若為竹專塊料,則宜將菌種夾在竹心),然後又再鋪一層料,再量一層菌料,如此播3-4層,一般鋪料厚15-20cm,播後蓋竹葉、木屑等,最後蓋土,土層厚4-5cm ,並用清水澆透。根據地勢高低情況,可採用相適應的地表栽培和坑栽兩種形彎。
2、溫度:竹蓀菌絲生長溫度是25~32℃,最適宜溫度為23~24℃。子實體的生長發育溫度在15~28℃之間,最適宜溫度為22~25℃。超過32℃或低於5℃,菌絲生長緩慢或停止。
3、濕度:菌絲生長濕度在60~70%之間,菌蕾的生長發育濕度在75~95%范圍風,而破球和撒裙時,相對濕度應在85~95%,以95%最好,濕度低於80%,子實體難以形成或出現畸形。
4、空氣條件:竹蓀屬好氣性真菌,菌蓀生長期需要足夠的新鮮空氣,室內應注意通風換氣。光照條件:光照對竹蓀當育有抑製作用,故菌絲生長無需光照。子實體生長發育需要散射光線。
5、 營養條件:竹蓀生長所利用的養料主要用碳源和氨源,再者就是無機鹽和微量維生素。植物的死體如鋸末、秸桿等都是它所需的營養。在竹蓀的生殖生長階段,還需少許的泥炭土壤。
Ⅲ 竹蓀種植需要注意什麼
在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保溫保濕。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4℃,高於33℃或低於12℃,就停止生版長。
當天氣乾旱權時,要適當噴水,噴水時避免直噴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結,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當塑料棚內溫度超過26℃時,應揭開薄膜降溫,中午要揭開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風換氣。
成蕾階段的管理,主要是避免陽光直射,保溫和防蟲、防病。子實體發育階段較適溫度為17~25℃,低於8℃或高於30℃時就會出現死菇。
出菇期每天上午8時,必須進行換氣和及時收菇;濕度低時,應在早上或傍晚及時噴水,噴頭要遠離菇床,避免傷害小蕾。
(3)竹蓀產業發展前景可期擴展閱讀:
竹蓀的葯用價值:
1、竹蓀多糖,有【防癌治癌】之效。並且有【防止腫瘤疾病】之效果
2、竹蓀屬生理鹼性食品,能調節人體血酸及脂肪酸,對血管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等中老年人常見病有顯著療效。
3、竹蓀富含膠質纖維,能刮油,而減少腹壁脂肪的積累,起到減肥作用。同時,有通腸防便秘之功,對細菌性腸道炎、老年人結腸病有特殊功效。
4、竹蓀具有補腎壯陽、益胃清腸、抗老防衰、消炎止痛、等多種功能。 竹蓀乃食、葯兼用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風味之鮮美,冠於諸菌。
Ⅳ 為什麼竹蓀種一年的地方第二年就不能種了
主要是竹蓀本身的生物學特性所決定的。但是並不像人們通常理解的那樣種過的就一定不能再種。重復種植也會有很好的收獲,但是風險相當高。
在食用菌種的種植中有很多菌類都有這樣的特性,包括香菇、、只是都沒有竹蓀這么明顯。其實是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方法處理來重復種植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處理的費用會非常高昂,完全超出了投資收益的話;這種勞力和技術就已經不值得了。所以為保險起見,都不建義竹蓀在同一塊地的重復種植的。
(4)竹蓀產業發展前景可期擴展閱讀:
竹蓀的種植方法:
1、種植條件
竹蓀種植的條件是比較苛刻的,由於現在竹蓀的種植有好幾種不同的種植方法,所以種植的條件也就會存在稍微的區別,首先我們就選擇好種植的地方,一般情況下最好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並且背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進行種植,溫度和濕度都要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這樣才能使竹蓀菌正常的生長和發育。
2、種植方法
現在種植竹蓀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種,分別是壓塊種植、直播床栽以及室內箱栽。壓塊種植的方法主要就是將竹蓀菌壓成塊狀,然後放進土中進行栽種,這樣栽種的竹蓀就比較集中,生長的周期也比較短。
而直播床栽主要是用配置的養料進行栽種,這樣出菌的面積比價大,可以提高菌床的使用率,但是生長的周期偏長,最後就是室內箱栽,它就需要提前做好木箱,然後倒入養料,再進行接種,這樣更方便管理和控制,能有效的提高竹蓀的質量。
3、養料配製
養料的主要成分是木屑、麩皮,其次就是百分之一的白砂糖、百分之二的石灰粉以及其他的微肥總共佔百分之一左右;
然後加入水進行攪拌,水的比例按照一比二的原則進行加水,然後攪拌均勻,要注意的就是每隔三個小時左右就需要攪拌一次,一般三次左右就由即可進行裝料。
等養料配置好之後就需要按照不同的種植方法進行裝料,最後將裝好的養料進行高溫或高壓消毒殺菌,即可等待接種。
Ⅳ 竹蓀種植技術
、田間菌種製作:栽培者只要購買竹蓀原料,就可在田頭自製栽培菌種。12月下旬-1月初,選擇田頭一角,整理一個堆料育種畦床。用雜木屑80%,麥麩20%,作為竹蓀菌種的培養料,加水110%,然後裝入編織袋內,經過常壓滅菌10小時後,取出用清水沖進袋內,讓其排泄,然後拌入1%石膏粉,堆入育種畦床上,採取2層料,一層菌種播種法,最後一層料面再撒些菌種,每米2畦床用乾料20千克竹蓀原種3-4瓶。栽培100米2面積,只需田頭制種4米2,等於25:1。播種後用編織袋蓋面,稻草遮陽,最後用竹條弓罩薄膜。播種後每隔3-5天揭膜通風1次。培育40-50天菌絲布滿料堆後,即成田頭竹蓀菌種。
2、栽培原料選擇:現行栽培竹蓀的原料分四大類。一是竹類:各種竹子的稈、枝、葉、竹頭、竹根;二是樹木類:雜木片、樹枝、葉以及工廠下腳料的碎屑;三是秸稈類:豆稈、黃麻稈、谷殼、油菜稈、玉米芯、棉稈、棉籽殼、高粱稈、葵花子稈、殼等;四是野草類:蘆葦、菅、芒萁、斑茅等,上述原料曬干備用。
3、生產季節安排:竹蓀栽培一般分春、秋兩季。以春播為宜。我國南北氣溫不同,應把握兩點:一是播種期氣溫不超過28℃,適於菌絲生長發育;二是播種後2-3個月菌蕾發育期,氣溫不低於10℃,使菌蕾健康發育成子實體。南方諸省竹蓀套種農作物,通常春播,「驚蟄」開始鋪料播種,「清明」開始套種農作物;北方適當推遲。播種後60-70天養菌,進入夏季5-9月間出菇,10月結束,生產周期7個月左右。
4、場地畦床整理:利用蘋果、柑桔、葡萄、桃、梨等果園內的空間地,以及山場樹木空間地套種竹蓀。要求平地或緩坡地,近水源,含有腐植質的沙壤土。播種前7-10天清理場地殘物或雜草,翻土曬白。果樹上可噴波爾多液殺滅病蟲害。一般果樹間距3米×3米,其中間空地作為栽培竹蓀畦床。畦寬60-80厘米,人行道間距30厘米,整地土塊不可太碎,以利通氣,果樹旁留40-50厘米為作業道。
5、播種覆土養菌:播種前將培養料浸水,控制含水量60%-70%備用。播種採取一層料、一層種,菌種點播與撒播均可。每米2畦床鋪放培養料10千克,菌種5瓶,做到一邊輔料。一邊播種,然後在畦床上覆蓋地膜。播種後15-20天,一般不需噴水,最好每天揭膜通風30分鍾,後期增加通風次數。春天雨水多,挖好排水溝,溝要比畦深30厘米;菌絲生長溫度適應23-26℃。播種後在畦床表面覆蓋一層3厘米厚的腐植土,腐植土的含水量以18%為宜。覆土後再用竹葉或蘆葦切成小段,鋪蓋表面,並在畦床上罩好薄膜,防止雨水淋浸。若採用農作物套種方式的,套種品種有黃豆、脾豆、高梁、玉米、辣椒、黃瓜、向日葵等高稈或藤蔓作物。當竹蓀播種覆土後15-20天,就可在畦旁挖穴播種作物種子,按間隔50-60厘米處套種一棵。
6、出菇科學管理:播種後正常溫度下培育25-33天,菌絲爬上料面,可把畦床上蓋膜去掉。菌絲經過培養不斷增殖,吸收大量養分後形成菌索,並爬上料面,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很快出現菇蕾,並破球獨柄形成子實體。此時正值林果樹和套種的農作物枝葉茂盛時期,起到遮陽作用。出菇期培養料內含水量以60%為宜,覆土含水量不低於20%,要求空氣相對濕度85%為好。菇蕾生長期,除陰雨天氣外,每天早晚各噴水一次,保持相對濕度不低於9%。菇蕾脹大逐漸出現頂端凸起,繼之在短時間內破球,盡快抽柄撒裙形成子實體。竹蓀栽培十分講究噴水,具體要求「四看」:即一看蓋面物。竹葉或稈、草變干時,就要噴水。二看覆土。覆土發白,要多噴、勤噴。三看菌蕾。菌蕾小、輕噴、霧噴,菌蕾大多噴、重噴。四看天氣。晴天、乾燥天蒸發量大要多噴,陰雨天不噴。這樣才能長好蕾,出好菇,朵形美。
7、採收加工包裝:竹蓀播種後可長菇4-5潮。子實體成熟都在每天上午12時前,當菌裙撒至離菌柄下端4-5厘米就要採摘。采後及時送往工廠脫水烘乾。干品返潮力極強,可用雙層塑料袋包裝,並扎牢袋口。作為商品出口和國內市場零售的,則需採用小塑料袋包裝,每袋有25克、50克。100克、300克不同規格,外包裝採用雙楞牛皮紙箱。 中國有機農業網
Ⅵ 我想種竹蓀 但我一 點都不懂 一畝地要多少投資啊 要多少時間才能採收
主要依品種栽培方式而定。以下只介紹織金[清香型]紅托竹蓀新手栽培所遇到的問題:
新手想栽培織金[清香型]紅托竹蓀所遇到的常見問題
版權說明: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或摘編
中國·竹蓀之鄉
簡介:我是菌種生產銷售商(免費培訓栽培管理技術),也是種植戶,也是干品竹蓀回收商
1、織金竹蓀的種植地域?
答:理論上只要創造一個適合竹蓀生長的環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種植。但是做一個產業還要考慮產值、效益等等的諸多問題。所以目前織金竹蓀不建議在北方的一些地區種植,因為冬天的時間相對較長(就算一定要做,也只能做一些少量的試驗後再說)。目前織金竹蓀的一些主要種植地:貴州省周邊地區,以及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江浙等地。
2、織金竹蓀一般種植時間?
答:織金竹蓀一般建議在農歷一到三月種植。(因為經過十幾年的統計,此時種植是效益最好的)
3、栽培管理技術?
答:栽培管理技術完全免費培訓(全國都是統一的。只要種植菌種兩萬瓶以上的客戶,都派專業技術上門指導栽培管理技術。兩萬瓶以下的客戶,可以直接來基地免費學習栽培管理技術。)
4、栽培管理技術是不是很難?
答:說穿了就是一個技術成熟的農業項目。不是什麼高科技,沒那麼高深,一般我們的培訓期在一到兩天(主要是了解織金竹蓀這個品種對環境、土質、水質、溫濕度各方面的要求,掌握一些技術要點)。
5、織金竹蓀的生長周期?
答:從種下到採收一般是一百二十天左右。
6、織金竹蓀的市場前我價格?
答:對於市場前景:織金[清香型]紅托竹蓀因產量和品質的明顯優勢。市場前景相當的樂觀。經常性的會出現斷貨的現狀。這還是國內市場沒有啟動的情況下。我們的銷售主要還是出口。
7、織金竹蓀的栽培方式和栽培材料?可否用玉米桿種植,可否和玉米套種?
答:其實玉米地套種竹蓀不是很科學。這樣的種置模式很容易受到天時地利的影響。最好最成熟的種置方法還是搭簡易大棚的。前段時間央視放的那個節目的確是有人成功,但那也是種了二十幾年才大量成功了那麼一年。所以穩妥的方法還是按常規種置。
織金竹蓀一般都是簡易大棚種植,搭的棚只要能用兩年就行,因為織金竹蓀是種一年收兩年。
8、菌種的價格?投資與收益?
答:菌種的價格基本是穩定的,在2.3元——2.6元之間(如果有低於這個價的,就得謹防劣質竹蓀菌種了,因為正品的織金竹蓀菌種生產成本是很高的,可以在合同里約定提供的是織金清香型紅托竹蓀菌種)。一般定購的時間早一點會有一個相對優惠的價格。單畝用種量在4200瓶左右。織金竹蓀的單畝的投資成本一般在24000元左右(包括菌種成本、栽培原材料成本、大棚成本、後期人工成本)。一般單畝土地按最低產量(單瓶菌種產干品5錢,能產干品竹蓀210斤以上),最低價格來算的話(200元/斤),毛收益最少都在42000元以上。按照中高產(單瓶菌種產干品8錢——1兩1)和中高價(260元/斤——280元/斤)來算的話,毛收益會在9萬元——11萬元左右。
9、菌種定購時間和定金的交付?
答:菌種的定購時間在每年的一到十月之間定購第二年的菌種(農歷一到三月種的菌種)。定購的時間越早交的定金越少。
定金交付方式如下:
1、 每年一月一日——五月一日間定的菌種應交納定種總價款的40%作為定金;但菌種必須在當年九月一日前全部運走,逾期不運走或不協商解決的,將按違約處理,菌種將不再預留。
2、 每年五月一日——七月一日間定的菌種應交納定種總價款的50%作為定金;但菌種必須在當年九月二日前全部運走,逾期不運走或不協商解決的,將按違約處理,菌種將不再預留。
3、 每年七月二日——九月一日間定的菌種應交納定種總價款的60%作為定金;但菌種必須在當年十月十五日前全部運走,逾期不運走或不協商解決的,將按違約處理,菌種將不再預留。
4、 每年九月二日——十月十五日間定的菌種應交納總價款的70%作為定金;但菌種必須在十一月十五日前全部運走,逾期不運走或不協商解決的,將按違約處理,菌種將不再預留。
關於栽培管理技術,基地完全免費培訓,引種兩萬瓶以上,基地派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栽培管理技術。
10、母種、二級種(原種)、栽培種(三級種),這三種菌種價格差異怎麼那麼大?有什麼區別?
答:母種(母種是用於生產二級菌種的)二級種是用於生產栽培種的,一般不能直接用於栽培。只有栽培種才是用於在土地里栽培出菇的。
Ⅶ 關於竹蓀種植
紅托竹蓀是我國特產,肉厚味香,營養豐富,為上等「山珍」,每千克干品外貿出口價值在50~80美元。有關紅托竹蓀的栽培技術及管理經驗如下。
1菌種選擇與製作 目前國內人工馴化栽培的紅托竹蓀品種較多,宜選用發菌快、出菇早、產量高,且干品品味較高的優良品種,而且還應選擇接種1年可連收2~3年的品種。
原種和栽培種製作配方:木屑或棉籽殼76%,麥皮20%,白糖1%,石灰粉2%,過磷酸鈣0.3%,尿素0.3%,磷酸二氫鉀0.3%,硫酸鎂0.1%,料水比例為1∶1.2,pH值5.5~6。料拌好後裝瓶,要求下松上稍實,中間打洞,置於1.5千克/平方厘米壓力下滅菌2.5小時,待培養基冷卻至25℃時可接種,接完種置於22~24℃通風黑暗的培養室內培養70~80後可用做擴大培養和栽培用。
2栽培季節與場所選擇 紅托竹蓀要求在偏陰濕環境下生長,栽培地應選擇在海拔500~1000米的地區,時間以2~5月、9~11月為宜,最適宜溫度在20~26℃。
室內栽培採用地下或搭架兩種方式,栽培架搭2~3層為宜,每層高60厘米,寬1.3米。室外則選背陰處、土壤肥沃、半沙質酸性的田園地,無沙質土壤也可,但要另覆蓋腐植土加沙質土壤。栽培場所還應搭蓋近全陰閉或全陰閉高2米的遮陽棚。
3培養料的配製及處理 易腐爛的原料會使紅托竹蓀的菌蛋缺乏營養而萎蕾、蕾,因此培養料要求新鮮、乾燥。木材最好加工為長10~12厘米規格。雜竹、毛竹片可砍為長50厘米壓裂後使用。培養料中的竹料比例應在30%以上,但竹絲、竹屑因保水性差不宜使用。原料下種前先用5%石灰澄清水浸6~7天,再用清水浸2天後清洗干凈,使pH值降至6~6.5後撈起備用。也可用發酵法,讓原料浸透水後堆成高1.2米,寬2米的發酵堆,覆蓋薄膜,待中心溫度高達65℃時翻堆,一般每7天翻土次,待原料腐熟呈褐色、無氨臭味時便可使用。
4栽培方法 播種前10多天噴1000倍甲胺磷農葯水溶液加30%甲醛對栽培場地進行滅蟲滅菌。播種前2~3天把田園土壤整松做成高50厘米,寬1.3米的畦床。播種時把未乾的混合培養料鋪4~6厘米厚,然後播菌種,再鋪8~10厘米培養料,再播菌種,第三層鋪2~4厘米厚,即覆以腐植土4~6厘米,腐植土需先滅蟲滅菌,土質含水量保持不幹不濕。之後,再蓋上2厘米厚微濕的竹葉、茅草或松針葉,最後蓋膜保溫保濕發菌。每平方米計用乾料20~25千克,菌種3~4千克,要求播種過程中菌種不碎並嚴格避光。
5科學管理 播種後控制培養料含水量在65%~75%,空氣相對濕度為85%。前15天不必噴水,7天後每3天揭膜通風30分鍾,溫度超過30℃時也應揭膜,夜間蓋上。
在正常氣溫下播種50天後,菌種長出土面,應加大濕度不使畦面遮蓋物乾燥,待菌絲布滿畦面後,降低畦面濕度使菌絲缺水倒伏,轉入培養料繼續吸取營養,70~80後菌絲布滿整個料面。這時再噴1次重水,以水不漏入培養料為准,夜間掀開膜,次日早上再蓋膜,使晝夜溫差達10℃以上,待表土稍干後再噴水。第一潮菇每平方米可長成熟菌蛋60~80個,出菇後,膜內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左右,溫度不超過34℃,使菌蛋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境里發育。
日通風1~2小時,超過溫度應及時揭膜。30~35天後菌蛋已進入成熟,橫端桃尖形凸起,此時期要多噴水,水量以不漏料為准,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95%,有利於子實體分化。紅托竹蓀破蛋撒裙時間一般在夜間9時開始,次日清晨3~4時撒裙完畢,少量在白天撒裙,應及時採收脫水烘乾,包裝出售。
第一潮菇收完後應補足培養料和土壤的原來水分,繼續管理出菇。水管理掌握方法是多菇多噴,少菇少噴,高溫乾燥多噴,低溫濕度大時少噴,雨天可少噴或不噴。
6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以防為主,
防治結合。室內應保持環境衛生,杜絕蟲害來源,室內外場所每月滅蟲2次,發現蟲害應及時誘殺。畦面土壤發現麴黴、毛霉和根霉應清除後用石灰粉撒放受害部位,待滅菌後更換土壤,高溫高濕天應加強通風少噴水。
進酷影模式看片的時候還回答問題,效率高吧?樓主採納下勒!
Ⅷ 竹蓀市場前景如何
竹蓀人工養殖技術很成熟,市場需求也很大,各地情況不同,總體發展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