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依託當地民風民俗開展的民族文化產業主要有哪些液態這些液態得以發展的根基是
民俗文化是歷史的創造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任何民俗文化現象都積淀和熔鑄著該民族千百年來創造的文化狀況,它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民俗還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地方性...
『貳』 如何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文創產業
在文創產業中融入有關民族文化的元素,使二者有機結合
『叄』 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復大市場制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區外市場
3、加強地區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三、重點行業
(一)演藝業
(二)游戲業
(三)文化旅遊業
(四)藝術品業
(五)工藝美術業
『肆』 以印象劉三姐為例 探討原生態民族文化怎樣產業化
《印象.劉三姐》立足廣西桂林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用民族文化提升桂林山水的專吸引力屬,是站在灕江和廣西民族文化的根基上誕生的新的旅遊風景。
《印象.劉三姐》的成功,充分說明自然旅遊資源和民族文化的關系相輔相成——自然旅遊資源需要加入民族
『伍』 如何發展雲南少數民族區文化產業
一、雲南少數民族眾多,文化多元化、多樣化特徵明顯
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雲南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相對較大
三、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以文化旅遊、傳統手工藝、演出演藝等產業為主
四、雲南人力資源相對富裕,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
根據以上幾個特點,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民族地區發展事宜發展文化旅遊業,相對於目前的旅遊業而言,文化旅遊是更高層次的旅遊形式,既能夠保存和傳承當地文化,又能促進旅遊業「二次創業」;
第二,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不適合發展大而全的產業,適宜發展「小而美」的產業,比如民族民間手工藝品適合適合繼續保持手工、半手工的發展狀態;
第三,較發達的地區還是應該結合現代高科技、金融等於文化相結合,發展文化產業;例如建立一些文化產業園區等等;
第四,繼續完善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只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了,才能促進人們想更好層次的文化消費(文化產業);
第五,政府的政策非常重要,要積極採取有效地政策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第六,文化產業生產組織方式有待改進,單一農戶的生產、銷售等已經不適宜於如今的市場經濟。要採取「企業+農戶+協會」等形式發展;政府要加大監管,保證民族地區人們的權益;
第七,利用平台實施文化產品「走出去」,利用泛亞民族民間工藝品展、文化產業園區(市場集中)等平台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產品走出去;(現今大部分文化產品都是以旅遊業帶動銷售,今後要走多渠道營銷,比如網路營銷、會展營銷、旅遊帶動營銷等等)
……………………先寫到這吧!
希望可以幫助你!
『陸』 黔東南民族文化產業主要有哪些業態
一、是發展民族民間工藝產業。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多措並舉開發利用銀飾、刺綉、剪紙、織錦、蠟染、蘆笙、泥哨、苗族服飾、侗族服飾等工藝品,培育一批從事工藝產品生產、銷售企業,使其發展壯大,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全州已開發民族民間工藝產品近200個種類,上1000個花色,直接催生了220餘家生產加工企業,間接帶動就業人員10餘萬人,實現收入174496萬元,許多農民通過從事傳統手工藝生產走上致富之路。
二、是發展民族文化節慶會展產業。全州全年有民族節日集會390個,其中萬人以上節日128個,被譽為「百節之州」。大部分節慶都採取「政府引導、民間組織、社會參與」模式舉辦,如中國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節、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台江的姊妹節、雷山的苗年節、從江的侗族大歌節等積極將服飾展演展示、工藝品展銷、民族民間歌舞表演等融入其中,吸引了大量遊客觀光體驗,活躍了當地商業文化,直接拉動內需,促進消費。
三、是發展民族歌舞演藝產業。高度重視民族歌舞演藝業,當成一種產業來開發利用,組建文藝院團,並扶持壯大,既能創造收益又能保護傳承民族生態文化。苗族歌舞劇《仰歐桑》、侗族大歌劇《行歌坐月》等5部劇目開展了全國巡演之旅;西江、肇興、芭沙等景區景點都有專門的民族民間歌舞表演隊表演,歌舞演藝收益連年增加;黎平、台江、榕江、黃平等10多個縣市20多支文藝團隊、1000餘人長期在外演出,既得收益,又促進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
四、是發展傳統體育娛樂活動產業。從土地、資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培育傳統體育娛樂活動發展,使其逐漸演變成為一項產業。目前,全州有15家企業從事民族文化體育競技娛樂項目,有經營性專業鬥牛場地10個(鬥牛牛源近1萬頭)、專業斗鳥場地6個、專業斗雞場館4個,從事傳統體育娛樂飼養專業人員4萬餘人。
五、是發展民族特色飲食和醫葯產業。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凱里亮歡寨飲食文化有限公司、凱里侗家寨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等企業,面向市場開發打造苗族酸湯、苗侗牛羊癟、侗家腌制系列食品,不僅提高了黔東南民族飲食文化市場佔有率,還形成了黔東南系列的著名飲食文化品牌。同時,部分企業、醫院還積極挖掘開發苗醫、侗葯、瑤浴、骨傷治療等各民族康生養生文化產品,使之形成品牌,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柒』 依託當地民風民俗開展的民族文化產業主要有哪些業態
發展民復族文化產業的目的是制為了滿足人民大眾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藝術產業是一個新生的產業形態,如何實現民族藝術資源與產業機制的合理對接,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在其發育與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地問題多且艱巨是不言而喻的。中國民族藝術產業的發展,除了要面對發育的環境、體制體系、產業運作、支撐體系等問題外,更要重視民族藝術產業資產自身的特性。從傳統視角上看,建立在規模化生產上的產業理念,制約著民族藝術產業的發展。
『捌』 什麼是少數民族文化產業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都有他自已的文化,這包括服飾,語言文字,風土人情.
『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A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B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C文化產業和文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回活力。答選B。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鼓勵全民族積極進行文化創造,對於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民族文化產業研討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於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
這次大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大會作了報告。
十八大報告是回顧成就、總結經驗的報告,是高舉旗幟、科學發展的報告,是解放思想、推進改革的報告,是制定藍圖、引領未來的報告,是凝聚力量、增強信心的報告。
報告對鼓舞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十八大報告」全稱《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是胡錦濤同志在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所進行的演講。
「報告」催人奮進、鼓舞人心,指引了未來五年或更長的中央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拾』 以雲南映象為例,談民族文化怎麼產業化
一
每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具體的承載和傳承、發展所依託的社區,鄉村就是最基本的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社區。
鄉村是指居民以農業為經濟活動基本內容的一類聚落的總稱,又稱農村,在社會學中又稱之為非城市化地區。鄉村社區(即村落)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社區形式。在世界上,差不多每一個民族都經過村落社區的階段。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主要是以「村落」形式延續下來的。即使到了現代,村落也是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重要區域形式,只是社會關系和活動形式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深地基於血緣關系,而更多地依賴農村社區了。
人是社會的人,生存環境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對人的生產活動作用明顯。村落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弘揚有區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提高地方的競爭實力,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雲南為例,全省7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支柱產業大都和「農」字有關,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與鄉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鄉村是各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平台,是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根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雲南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保護與開發建設的矛盾突出,保護意識不強。特別是當經濟建設、城鎮建設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產生矛盾時,損毀歷史文化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保護和整治資金的投入不足。尚未建立合理的保護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影響保護工作的開展;三是保護工作的法制建設滯後,雖頒布了一些條鏈迅例,但尚缺少具體可操作的實施細則。
雲南的很多鄉村在主流文化、外來文化的沖擊下發生著變遷,村寨民俗、歌舞藝術、節慶、傳統民宅等有形和無形文化、風采卓然的村寨個性特點正在逐漸消讓哪失。雲南作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民族文化大省」,旅遊經濟等支柱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化資源。目前,雲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強省邁進的決策,因此,村落文化的保護就更顯得迫切和重要。重視保護和發展雲南的「特色鄉村文化」,是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重要條件和關鍵的基礎工作。
二
雲南村寨的地方歷史文化積淀非常深厚,2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村落文化彰顯獨特個性。鄉村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既有濃郁的本土「土著文化」的特點,又有濃郁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歷史積淀,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整合。它們一方面傳承著歷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與當地的文物古跡、區域環境風貌相輔相成,構建出鄉村文化的深厚底蘊。因此,鄉村文化保護的不僅僅是文物古跡、傳統建築,還包括蘊含其中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村落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平台、培養本土文化精英和大師的搖籃,不僅本土文化傳承的根基在村落,很多本土文化人才也是從村落成長和培養出來的,如各種民間宗教專家、工藝師、歌手、民間草醫等等。從目前的情況看,雲南很多國內外馳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託廣袤的鄉村。
以著名舞蹈家楊麗萍領銜、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根基上新創的《雲南映象》為例,它現在已經成為雲南文化的一張名片,成為極具地區和民族的特色個性、雅俗共賞的藝術傑作,而它所依託的恰恰是鄉村文化,假如沒有村落這樣的平台,沒有迄今仍然鮮活存在的農村民間藝術,沒有那些來自各民族村寨的土生土長的鄉土藝人,就不可能形成《雲南映象》這種具有濃郁的本土民族特色和獨特風格的藝術傑作,就不可能培養出自然天成、帶著泥土氣息的各族鄉土藝術家。
我參加了2006年我國文化部在美國舉行的中國文化藝術節活動之前雲南鄉土藝術家和節目選擇的整個策劃活動,也參加了2007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廣場舉行的「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民間文化藝術節」的策劃和各種學術討論的活動。在這兩次活動中,我對來自鄉村的民間藝術人才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切的坦喚碼體會,認識到鄉村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民間藝術的活水源頭,絕不能讓它枯竭。而我向參加這兩個國際盛會的我省彝族歌手李懷秀、納西族歌手和金花等人了解到,在她們的村子及附近村落,能把「海菜腔」、「嫁女調」等具有本地本民族突出特色的民歌唱得很地道的青年人,為數很少。在不少鄉村裡,民間藝術的薪火相傳已經出現中斷或瀕臨中斷的現象。鄉村文化能否得到保護與傳承,關繫到民族文化能否可持續發展,也關繫到各種文化品牌能否長久保持魅力,能否不斷地培育、輸出各類鄉土技藝和藝術人才。
又如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作為麗江重要文化產業和旅遊依託的納西族東巴文化,其根基和土壤是在鄉村,只有土壤和根基保護得好,不斷產生優秀的鄉土文化傳人,才能長久保有東巴文化這個在全世界獨樹一幟的文化品牌。否則,在麗江古城范圍內繁榮一時的東巴文化產業不可能持久發展,只會成為一種表演性的、商品化的民間藝術展示。國內外的很多經驗表明,這種展演性和商品化的民俗文化,不會有強大持久的生命力。
作為各民族文化的載體,村落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養育和傳承至關重要,沒有這些文化的載體,就談不上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談不上各民族傳統文化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缺少村寨文化載體,也不可能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與活生生的民眾日常生活場景融為一體的文化產業基地。試想,假如沒有鶴慶縣新華村這樣的白族銀器銅器手工業文化名村,只有村子旁邊那個貌似熱鬧的銷售銀器銅器超市,怎麼可能形成一種吸引人的白族手工業文化氛圍呢?新華村這樣的村落是維系白族銀器銅器手工藝文化的靈魂和生命的土壤。
大力推動村落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對雲南以文化為靈魂的旅遊和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將會起到一種「活水長流」的作用。據我所知,無論在學術文化界、還是在大眾旅遊市場上,想到雲南的鄉村領略一下活著的鄉土文化的人是很多的,我們應該致力於營造更多的文化名村名鎮,保持鄉土文化土壤的持續豐饒。
因此,保護好村落的文化土壤,才有可能不斷地產生民間文化精英,民族文化才會後繼有人。只有保護好村落的民族文化,並將其傳承好,我們的文化創新才有取之不竭的素材、資源和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