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紹興紡織產業發展歷程

紹興紡織產業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1-01-05 19:53:31

『壹』 紹興紡織業技術的背景和發展過程

有實力的企業都轉型了,沒實力剛創業的人才從事紡織業投資

『貳』 紹興紡織業的最新發展對策

(一)加強政府在產業發展方面的引導作用。紹興紡織產業的發展,政府的引導十分關鍵。在新形勢下,政府應當認清形勢,繼續完善產業政策體系,為紹興紡織產業的發展塑造良好的產業政策環境。
在現有基礎上,優先發展一批優勢企業、龍頭企業,鼓勵並購重組,幫助他們做大做強,引導他們向國際化、高新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扶持一批在產業中有一定影響的中小企業,引導他們加大技改;堅決淘汰與轉移一批污染嚴重、能耗大、技術層次低的企業,逐步將產業集群中初加工、低檔次的環節向其他地區(如中西部)轉移,形成梯形產品結構,避免低水平競爭,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二)大力培育紡織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又稱「製造服務者」(Procer Service),是指為生產、商務活動而非直接向個體消費者提供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服務,用於商品和服務的進一步生產。要大力培育紡織生產性服務業。
要加快發展與紡織有關的會展、法律、咨詢、評估、策劃、經紀代理等商務服務業。擴大與上海、杭州等地相關行業的合作,引進和培育一批高資質的事務所、會展公司及中介機構等,增強商務服務功能,發展會展經濟。繼續大力培育和規范發展勞務中介、市場中介及科技、法律、設計、會計、審計、評估等中介機構。加大開放力度,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商務服務機構,提高商務服務業發展水平。
(三)打造紡織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紡織產業中的龍頭企業為對象,以紡織博覽會、對外招商會以及各類產業主題節會為載體,綜合利用電視廣告、新聞媒體等整合營銷手段,進一步加大區域和產業的對外推廣力度。同時,政府還需要加大對各種損害區域品牌形象行為的監督與處理力度,為紹興輕紡集群的區域品牌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樹立品牌意識,創建企業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在區域內部鼓勵先進紡織技術的研發與成果轉化,鼓勵中小紡織科技服務企業的創新與創業,在集群內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場,向科技要利潤的良性競爭。
增加對自主研發的投資,是從根本上提高企業技術能力的前提條件。對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投資同樣要具有國際化的視野,通過收購或者共建海外研發中心來強化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場的建立和升級建設。通過提升市場集群化水平,創新市場功能,推進業態創新,加強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洽談訂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網上輕紡城,實現有形市場與數字化無形市場的有機結合。以紡博會為突破口,提升輕紡城國際影響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運營方式國際化、交易主體全球化、交易時間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國際貿易區打造成以網上交易和跨洋交易為主的全球化紡織貿易大平台。
面對著從緊貨幣政策下的融資難題,要加快引導紡織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加快開拓企業上市途徑,引導企業循序漸進上市,重點支持企業在國內證券市場主板和中小板及未來創業板上市,增加上市企業的質量和數量。同時,鼓勵企業在進入新加坡等亞洲資本市場後,再逐漸進入歐美市場上市。利用資本市場,創新管理機制,與國際市場接軌,促進紹興支柱產業的升級和快速發展。
通過政府協助集群內企業加大紡織服裝人才的引進力度,依託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人才優勢,引進高水平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重點引進能夠進行品牌運作的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復合型營銷人才、與國際接軌的服裝設計師、熟悉國際市場規則的外貿人才以及高級樣板師、工藝師、機械師,優化紹興紡織服裝人才結構,為紡織產業集群的升級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礎。
(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要提升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行業協會任務首先在於加強與紡織企業的溝通,減少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協調解決產能、市場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積極開展與各國紡織工業組織間的交流對話。增進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擴大互補合作,促進協同發展。此外,協助國內紡織企業產業升級、開展與國際零售業合作及行業自律等。

『叄』 紹興發展紡織產業集群的優勢區位條件

地理題目吧,大概就這些了,望採納!
1、自古以來有著紡織生產的傳統,紡織專產業基礎好。
2、位於長三角地屬區,市場廣闊。
3、人口稠密,外來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
4、政府政策支持產業集群發展。
5、交通發達,有利於產品的運出。
6、有比較完善的發展工業區,有利於基礎設施的共享和集群效益的產生。

『肆』 2016紹興紡織業的發展前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紡織市場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紹興素有「紡織之鄉」的歷史傳統,自古柯橋一帶便有「時聞機杼聲,日出萬丈綢」的美譽。
紹興市區為主的全國最大的化纖布生產和銷售基地,二是以嵊州為主的全國最大的領帶生產基地,三是以諸暨為主的全國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從區域產品角度上講,紹興紡織業已形成「化纖布生產量、領帶生產量、襪子生產量、紡織品(布)市場交易量」四個全國第一。在每一區塊中,都有與之依託的配
面臨的機遇
1.市場潛力大。紡織品是生活必需品,處於「金字塔」式社會需求的寬大底部,有著生生不息的市場潛力,因此被認為是「不落的產業」。擺在我們面前更重要的是:①國家擴大內需和西部大開發政策已取得歷史性成就,必將激起一塊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的消費市場。②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紹興紡織將受益菲淺。尤其是台灣、韓國對發展中國家讓出大量常規產品的生產空間。此外,國內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產業轉移速度也在進一步加快。③2005年歐美對華紡織品配額全部取消,此後雖迫於國際市場壓力又臨時性重返配額時代,但配額靈活性已大大提高,無配額時代也不再遙遙無期。配額的取消意味著紹興紡織品出口的市場空間明顯變大。④國際貿易迎來了跨國采購的新高潮,紡織服裝跨國采購,對於實現紡織領域的國際分工,更好地滿足世界各國消費者對紡織品服裝的需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發展空間寬。目前中低檔紡織品仍有著較大的市場容量,即期尚有一定的內在合理性。如果將紡織工業提高到現代紡織的高度,那紡織工業的發展空間將大大拓展。現代紡織工業不僅僅是解決穿衣的問題,而且滲透到食、住、行各個方面。這為紡織工業進一步發展創新提供了良好機遇。現代紡織的另一個概念是纖維新材料。這些領域准入難度不大,以紹興現有的設備條件和技術開發能力,加上與科研單位和院校的全面合作,對紹興的紡織工業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造與開發,完全有可能躋身其中,尋找到新的發展空間。
3.拓展能力強。紹興的許多紡織企業具有強烈的出口願望。加入WTO後,國家放開對自營進出口權的審批,企業自營進出口比例大大提高,對外貿公司的依賴性明顯減弱。如此不僅降低了出口成本,而且為企業開辟了新的掌握國際需求信息的渠道。

『伍』 紹興紡織業對GDP貢獻率的最新數據

紹興縣是全國商貿市場大縣之一, 已經從一個農業大縣、資源小縣,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強縣和第一紡織大縣。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佔全國的1/3。 在2004年全國民營企業五百強中,紹興縣佔有20席。 經濟以輕紡為主,所有制結構以民營為主,工業銷售的85%來自民營企業,具有濃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說崑山是打工經濟,順德是老闆經濟,紹興縣就是民營經濟。紹興縣的發展需要在外資上下工夫。

紹興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接寧波,西鄰杭州,下轄4個街道、15個鎮,人口71萬縣域面積1130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柯橋。 紹興縣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時代,屬於河姆渡文化圈的紹興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區域。從秦漢(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紹興一直是中國南方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歷代名人薈萃,代有人傑。素有「江南明珠」、「絲綢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鄉」之美譽。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縣之一。1991年起,均為「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連續三屆名列全國財政收入「十大財政縣」行列。2002年,再次躋身全國經濟十強縣。紹興縣還是全國村鎮建設先進縣、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紹興縣是全國商貿市場大縣之一,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佔全國的1/3。名列全國10大專業批發市場第2位。依託中國輕紡城建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紹興柯橋經濟開發區已初具規模,是紹興縣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縣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都得到長足的進步。全縣涌現出一批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 美、城鄉一體的現代化新農村、新城鎮。

紹興縣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紹興縣統計局(2006年2月21日)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面對宏觀調控持續、國際貿易磨擦加劇、要素制約嚴重等新情況,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扣「保強爭優、統籌發展」工作主題,扎實開展「五個年」①活動,攻堅越坎,負重奮進,國民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全面完成了「十五」計劃和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一、綜 合

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初步測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第二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第三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6.5:64.5:29.0調整為 : : 。人均生產總值 元,比上年增長 %。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全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簡稱百強縣)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晉升為第九位。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結構升級取得較大突破,三產比重明顯提高,體制創新不斷深化,城鄉面貌明顯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要素制約突出,部分企業贏利能力下降明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影響社會穩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仍需進一步協調。

二、農 業

全縣完成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
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51萬畝,總產量16.3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6%和0.3%,糧經面積比由上年的53:47調整為55:45。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0.07萬畝,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種面積20.10萬畝,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種面積4.47萬畝,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漁業生產穩步發展。林特基地不斷鞏固擴大,全年新發展林特基地1.22萬畝,現有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22.95萬畝,茶葉產量9223噸。農庄經濟蓬勃發展,全縣已建和在建的休閑農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漁業生產繼續保持穩定,全縣有效控制了禽流感沖擊,全年生豬飼養量56.25萬頭,比上年增長3.2%,肉類總產量3.29萬噸,比上年增長6.9%,家禽飼養量603.38萬羽,比上年減少11.0%,淡水產品產量2.44萬噸,比上年增長4.2%。
科技興農進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纖維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種、新技術進入規模化生產,全縣新增省級農業科技企業4家。生態農業建設全面啟動推廣,創新一批生態農業模式,「稻鴨生態共育標准」成為我縣首隻省級地方標准,新增國家綠色食品4隻,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0隻,省級無公害農產品12隻。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33.23億元,比上年增長21.3%,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家。
外向型農業持續發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萬畝,累計達到84.80萬畝,擁有外建加工企業18家,其中2家被當地認定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外設市場及農產品直銷點205個,境外貿易公司7家, 境外農貿市場1家。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清水河道」建設全面展開,全年完成水利總投入2.65億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3.95千公頃,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4.54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67萬噸。

三、工業和建築業

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03.4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363.25億元,利潤總額52.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5%、23.8%、0.6%,其中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60.5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127.02億元,利潤總額40.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9%、23.7%、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布及絲織品35.92億米,比上年增長14.4%;印染布113.51億米,比上年增長17.3%;化學纖維127.77萬噸,比上年增長20.2%。
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大紡織業升級勢頭良好,印染後整理技術加速推廣應用。規模以上非紡與大紡織業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調整為28.7:71.3。
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省級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項經濟效益指數綜合得分196.34分,萬元產值電耗497.53千瓦時/萬元,比上年下降4.4%,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3.1%。
規模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產品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22家,超20億元的企業5家,超60億元的企業1家。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縣上市企業累計達到8家,企業管理創新在全縣面上不斷推廣。
建築業發展迅速。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6.40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實現利潤9.54億元,比上年增長37.5%,稅金總額11.28億元,比上年增長43.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25萬平方米。年末擁有特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家,一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0家,二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8家。2005年,共創建省級及以上優質工程36項,其中「魯班獎」(含參建)3項、「國優工程」2項、「鋼結構金獎」8項、「白玉蘭獎」5項、「錢江杯獎」10項。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總量繼續增加。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52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工業性投資12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55.44億元。
投資結構明顯優化。非紡與大紡織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調整為60.9:39.1,其中大紡織業完成投資46.90億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紡行業完成投資73.18億元,比上年增長78.9%。
投資強度不斷提高。全縣土地投資強度達到149萬元/畝,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產投資保持穩定。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7.88億元,比上年增長0.3%,開發面積328.1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9%,新開工面積109.9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5.4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53.1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8.8%。2005年,房地產企業新增二級資質企業1家。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銷售增長加快。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50.3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餐飲業4.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商貿設施不斷完善。輕紡城市場改造升級一期、國際貿易區一期基本完成,錢清原料市場改造一期進展順利,富麗華大酒店等一批商貿服務設施投入運行。農村現代流通網加快建設,全縣已開設農村放心店318家,學校放心店86家,在全國率先達到「鎮鎮有連鎖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標。成功舉辦了2005年中國(紹興)國際紡織品博覽會,實現商品成交總額16.78億元。
商品交易市場穩步發展。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74個,實現商品市場成交額47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中國輕紡城紡織面料市場成交額276.27億元,比上年增長7.0%;化纖布成交量27.34億米,比上年增長6.8%;錢清輕紡原料市場成交額17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全年自營進出口總額達4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自營出口33.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加工貿易出口額2.83億美元,同比增長33.5%;進口總額11.70億美元,增長11.1%。出口呈現產品、市場、主體、貿易方式四個多元化趨勢,非紡產品出口增長15.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42.1%,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173個,出口額列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阿聯酋3.76億美元、美國2.63億美元、伊朗2.29億美元。全年有自營出口業績的企業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利用外資難中求進。全年新批三資企業83家,增資調整43家,合同利用外資5.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1%,實際利用外資2.3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5%。濱海工業區和柯橋經濟開發區合同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縣80.0%和82.0%。利用外資呈現出跨國合作意識增強、結構調整型、資源集約型項目增多等特點。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15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3%,全年新設境外窗口16家。

七、交通、旅遊業

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全年完成全社會客運周轉量97885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9%,貨運周轉量6921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3.9%。2005年交通建設總投資6.4億元,城鄉公交候車亭建設全面啟動,新建候車亭1119隻,公交線路布局進一步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紹興連接線提前通車,縣道公路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杭甬運河紹興縣段二期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807.93公里③。
旅遊業快速發展。出台鼓勵旅遊業發展經濟政策,通過舉辦「鑒湖金秋旅遊節」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打響了「稽山鑒水」旅遊品牌。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93.4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3%,境外遊客6.4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0%,其中外國人5.6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7.3%。實現旅遊總收入23.50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國際旅遊收入234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7.1%。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42.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7%。財政在確保預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優化支出結構,保障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全年財政支出18.90億元,比上年增長29.2%,其中: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0.49億元;城市維護費支出1.11億元;科教文衛支出5.38億元;撫恤和社會救濟事業經費以及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28億元。
金融機構存貸款平穩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本外幣)455.52億元,比年初增加78.60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1.22億元,比年初增加28.8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本外幣)323.81億元,比年初增加41.76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明顯進步。順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考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科技強縣」稱號。全年新建縣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14家,其中省級以上6家、市級7家,累計擁有廠辦科研機構142家。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2892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人員11661人。全年新實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38項,其中國家級21項,獲得省科學技術獎5項,市級科學技術獎18項。全年專利申請數500件,獲國家授權專利229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全年共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69項,其中16隻產品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8家,其中國家級2家,累計擁有縣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94家,其中國家級20家、省級22家。
創牌工作成效顯著。新增中國名牌產品4隻,國家免檢產品6隻,省名牌產品6隻,市名牌產品11隻;中國馳名商標3件,省著名商標14件,市著名商標40件,累計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隻,國家免檢產品10隻,浙江名牌產品32隻,紹興名牌產品56隻;中國馳名商標4件,省著名商標54件,市著名商標106件。
質量檢驗工作進一步加強。參與紡織品國標制定實現零突破,全市首隻紡織品國家標准—《阻燃織物》順利通過國家審定。對719家企業質量檔案實行動態登記,全年共完成省級定期監督檢查145批次,合格率為88.3%,對9596台計量器具實施強制檢定和周期檢定。
教育現代化加快推進。歷時兩年的高中段布局調整基本完成,提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6.5%。年末擁有普通中學32所,在校學生5.21萬人,專任教師3022人;小學145所,在校學生7.17萬人,專任教師2707人;中等職業學校5所,在校學生1.18萬人,專任教師476人。其中各類民工子女學校12所,中小學外來民工子女在校學生2.40萬人。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市重點、示範、文明學校和示範專業94個,2005年,普通高考上線率94.5%,連續5年居全市第一,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項136個。全省首創村完小教師「三單制」免費培訓模式,全面培訓村完小教師近1200名,「三大培訓工程」扎實推進,共培訓農民2.45萬人,其中被征地農民1.50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大縣建設步伐加快。全縣共有縣級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鎮(街)文化站19個,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1個,全年書刊發行量491萬冊,公共圖書館圖書藏書量13萬冊。整合資源組建成立了紹興小百花藝術中心和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新創建81個文化村、2個省級東海文化明珠鎮、2個市級文化示範鎮。實施「文化五進」工程,全年舉辦各類廣場文化活動37場,組織演出205餘場次,送電影下鄉1895餘場次,新編越劇大戲《越王句踐》。情景歌舞劇《在那紫薇盛開的地方》、蓮花落小戲《一隻紅木箱》等作品先後在國家、省評比中獲獎,陳飛榮獲第2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廣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面完成廣播「村村響」工程,積極推進「村村閱報欄」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展工作加強。紹興蓮花落、王星記扇被列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昌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衛生事業邁上新台階。年末擁有衛生機構3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3個,實有床位2556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2526張,衛生技術人員3673人,其中醫生1458人。社區衛生服務不斷深化,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六位一體」功能得到強化。疾病預防控製得到加強,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300/10萬以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穩步推進,參保人數達58.59萬人,覆蓋率達90.3%。愛國衛生工作成效明顯,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功並通過全國愛衛會考核驗收,新創建省級衛生村16個、社區1個、單位1個,市級衛生鎮2個、村13個、社區5個、單位1個。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擁有各類體育場館數23個,全年共獲亞洲級金牌2枚、全國級金牌6枚、省級金牌14枚、市級金牌100枚,體育成績躍居全市第一位,我縣籍運動員徐東香在第十屆全運會上獲得2枚金牌,成為全市唯一在全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大學生賽艇公開賽,精心組織全民健身宣傳月活動,舉辦了第三屆「柯橋杯」橋牌邀請賽、縣龍舟賽和中老年文體大展示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動,共開展體育活動2296場次。柯橋街道湖濱社區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優秀全民健身活動站」,齊賢鎮獲得浙江省首批「體育強鎮」稱號。

十一、環境保護

生態縣建設全面推進。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復查,齊賢鎮成為我縣第三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年末,已建成省級生態鎮6個,市級生態示範鎮3個,市級生態示範村(場)23個,省、市、縣級綠色學校41所,省、市級綠色社區10個。其中百福園社區成為全市唯一一家首批全國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先進社區,夏履鎮中心校成為全國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先進學校。綠色認證取得重大進展,ISO14001認證企業突破100家。

十二、城市建設

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紹興縣城鄉一體化規劃》、《縣城2006-2010年近期建設規劃》等各種規劃編制工作進展順利。建成區面積達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46.7%提高到54.1%,城市道路、市政環衛設施、環境景觀、河道整治和經濟適用房建設等「五大」工程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穩步實施,全縣已有18個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26個村成為市級示範村。2005年,全縣各級投入資金2.6億元,新建小康住宅13.93萬平方米,新增村莊道路面積79.24萬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10.62公里,新增綠化面積61.82萬平方米,新建公廁145隻。累計建成移民安置房3.46萬平方米,安置落實下山移民191戶。
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接待能力進一步提高,成功舉辦2005中國最發達縣域經濟論壇、中國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等各類活動和展會。城市設施不斷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燈198盞,燈箱廣告457隻,建成區范圍內實有鋪裝道路長度89.06公里,鋪裝道路面積235萬平方米, 排水管道長度183公里,日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51萬立方米。城市衛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強,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60萬噸,垃圾無害化年處理量10.95萬噸,道路清掃面積已覆蓋250萬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據公安年報統計,年末戶籍人口為70.47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4.90萬人,女性人口35.5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9.5%和50.5%。出生人口6446人,出生率為9.15‰,死亡人口4884 人,死亡率為6.93‰,全年凈增人口1562人,自然增長率為2.22‰,比上年下降0.74個千分點。
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計劃生育率達99.6%,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機制不斷創新,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稱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比上年增長13.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41元,比上年增長14.4%。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6.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3.1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7%和36.2%,分別比上年降低0.5、3.4個百分點,年未每百戶居民民用汽車擁有量14輛。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新增就業965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6695人次,幫助38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城鎮職工登記失業率為3.8%。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能鑒定,全年共組織各類職業技術培訓2173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訓828人,參加技能鑒定10022人,核發各類職業資格證書8262本。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18.15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9358名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每月享受952元的養老待遇。有13.67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其中12.11萬人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為3.24萬人發放養老金或生活補助費7339萬元。有12.80萬名職工參加工傷保險,為334名工傷職工支付工傷保險金519萬元;0.91萬名職工參加生育保險,為166名女職工支付生育保險金106萬元;5.71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為69.60萬人次支付醫療費用8619萬元;6.1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享受失業保險待遇5989人次;19.61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不含被征地農民),為7461名參保對象發放養老金442萬元。
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680人,比上年減少345人,723人得到國家撫恤、補助,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153萬元。
社會福利事業成績顯著。年末擁有各類福利院20個,床位1348張,收養751人。社區服務設施184個,全年接收社會捐贈款390萬元。

註:①「五個年」是指「結構升級攻堅年」、「外貿轉型強化年」「城市功能建設年」「全面改革推進年」、「基層黨建深化年」。
②全縣公路通車里程807.93公里不包含村級道路、城市道路及兩個開發區內道路,為縣公路管理段統計數據。
③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部分數據未經紹興市統計局核定,今後均以《紹興縣統計年鑒》數據為准;
④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是按現價計算的初步核算數,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

2006年一季度全縣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作者:徐建江 發布日期:2006-04-21 15:50 瀏覽次數:93
:

一季度,全縣經濟繼續保持持續較快發展態勢,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同時應清醒地看到,全縣外貿、外資、投資回落態勢尚未扭轉,橫向比較壓力進一步加大,影響經濟運行的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表
指標名稱 計量
單位 一季度 同比增長% 去年同期增長% 計劃完成進度%
生產總值 億元 - - 14.0 -
財政收入 億元 13.53 26.9 22.5 27.3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7.32 31.8 25.4 30.8
自營出口 億美元 7.29 -4.9 27.7 19.2
實際利用外資 億美元 0.20 -27.0 -55.5 7.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29.72 -18.4 1.3 16.9
#工業性投資 億元 23.37 -12.5 5.5 18.8
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 億元 6.35 -34.5 -9.3 12.7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億元 14.59 16.6 16.5 23.0
全部工業現價產值 億元 319.64 21.1 20.2 -
工業產品銷售收入 億元 306.14 20.5 21.5 18.3
利潤總額 億元 8.83 10.2 -26.5 -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454 12.1 16.6 -
農村居民現金收入 元 4611 11.1 14.9 -

1、工業產銷銜接良好,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產銷銜接良好。全縣1-3月實現工業現價產值319.64億元,同比增長2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7.72億元,同比增長20.5%。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06.14億元,同比增長2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47.56億元,同比增長20.6%,產銷率達95.2%。非紡行業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力。1-3月份,全縣非紡實現工業總產值85.40億元,同比增長58.0%,增幅高出大紡織業(7.7%)50.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1.6%。非紡行業增長點主要集中在PTA製造、銅鋁材加工、金屬製品業、水泥及水泥製品、客車製造等五類企業,除PTA製造(三鑫石化同比增長1263.8%)外,其他行業增長均在32%-78%之間。大紡織業由於受化纖行業增長緩慢的影響,全縣規模以上大紡織業增速為7.7%,增速比全縣平均低13.4個百分點。
效益回升明顯。工業經濟效益自去年5月份止跌回升以來,一季度繼續呈現加速回升的勢頭。1-3月實現利潤總額8.83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利潤6.31億元,同比增長16.0%,增速為2003年9月份以來最高。紡織業和非紡業實現同步增長,分別實現利潤3.06億元、3.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0%、17.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得分181.06分,同比增加0.61分。主要原因是工業品出廠價格與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剪刀差進一步縮小,一季度相差2.3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縮小7.61個百分點。主要原材料價格同比有所下降,如滌綸樹脂(切片)平均每噸由去年同期的10425萬元下降到9580元,同比下降8.1%,煤價同比平均下降4.6%,而同期工業品出廠價格上升1.9%,其中紡織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揚2.1%。
運行質量提高。1-3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8.65億元,同比增長34.2%,新產品產值率達11.1%,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萬元產值電耗492千瓦時/萬元,同比下降8.4%。
2、農業生產開局良好,農作物面積穩中有增。
一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8%。春耕生產開局良好,全縣春季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穩定在25萬畝左右,春糧面積達到2.85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6.8%,其中:小麥2.20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13.8%。經濟作物受果用瓜、花卉苗木面積增長影響,雖然蔬菜面積有所減少, 但經濟作物面積仍增長1.8%,達15.61萬畝,其中:果用瓜、花卉苗木、蔬菜播種面積分別為0.50萬畝、4.15萬畝、7.40萬畝,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77.6%、5.1%、-3.3%。畜牧業生產形勢較為低迷。受畜產品價格走低、家禽飼養連續滑坡影響,一季度生豬飼養量27.42萬頭,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豬存欄頭數15.69萬頭,比上年同期減少3.1%;出欄頭數11.73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4.2%;家禽飼養量263.16萬只,比上年同期減少10.2%。
3、投資增速繼續回落,新開工項目有所增加。
一季度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72億元,同比下降18.4%,其中:工業性投資23.37億元,同比下降12.5%,非工業性投資6.4億元,同比下降34.5%。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0.05億元,同比增

『陸』 紹興十大紡織企業

朗莎爾維迪制衣、華聯集團、恆柏服飾、紅光紡織服裝、迷帥服飾、九田服飾、萬之冠服飾、新鹿制衣、宏興莎美娜服飾、天龍制衣
這幾個都是紹興紡織業的龍頭企業
要是想有所發展最好是能進這些企業

『柒』 急~~~~想知道紹興紡織業對外貿易產品的分布特點

你看看吧,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你最好找本專業點的書看下,網上資料不是很好找

紹興紡織業近幾年發展十分迅速,現在的紡織業是紹興的支柱產業,在全球經濟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在紹興的紡織業處於成長階段,各方面都有明顯的上升;紹興紡織業產業鏈也比較完整,現在已經形成了化纖原料、織物織造、印染後整理、服裝生產、紡織機械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現在紹興的紡織業分布也呈現集群化,更有利於紡織產業的發展。

但是紡織品的發展還有很多不足,國際市場開拓不夠。在紹興,面料產量佔全國的五分之一,紡織品出口卻只佔全國5%;技術創新能力不夠強,不少企業都是非常重視引進國外新的技術,而不注重自身的發展和提高。面對這個局面,紹興的紡織業的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不在一味專著在擴產能、搶訂單等方面,而是把投資放在技術開發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積極加大對外的出口貿易,效益明顯得到提高。

中國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大國,中國紡織行業自身經過多年的發展,競爭優勢十分明顯,具備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眾多發達的產業集群地應對市場風險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斷增強,給行業保持穩健的發展步伐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2007年1-11月,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1,690,091,13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1.46%;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1,625,893,97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1.22%;實現累計利潤總額61,878,74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1.27%。
2008年1-2月,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270,235,31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44%;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255,274,90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08%;實現累計利潤總額7,551,66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14%;截至2008年2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28,174家。
在出口方面,2007年1-12月,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17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18.9%,比2006年同期回落6.3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出口561.04億美元,同比增長14.99%;服裝出口1151.02億美元,同比增長20.93%。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市場仍有較大拓展空間和機遇。隨著2007年底中歐紡織品設限到期、2008年底中美紡織品配額設限結束,中國紡織品無配額時代即將來臨,約佔全球紡織品市場60%以上份額地區全面開放,將會給中國紡織品貿易帶來巨大機遇。而未來幾年世界經濟仍將處於上升區間,必將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這將給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帶來有利的國際市場保障。
從國內經濟環境看,國內需求將成為行業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目前,80%左右的中國紡織品在國內消費。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的穩定提升,將拉動內需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紡織企業應克服目前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及出口退稅調整的困難,抓住紡織行業發展的機遇,提高產業的集中度,遏制低效產能的盲目擴張,加大特色產業園區的建設,加強自主創新的步伐,提升中國紡織行業的品牌建設,進行產業調整和升級。使中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跨進。
中國投資咨詢網發布的《2008-2010年中國紡織業分析及投資咨詢報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紹了國際國內紡織業的現狀,接著詳實全面的分析了中國紡織行業的工業統計數據,然後具體介紹了棉紡、毛紡、絲綢、麻紡、針織行業的發展。隨後,報告對紡織業做了產品產量數據分析、進出口分析、區域發展分析、上市公司運營狀況分析和關聯產業發展分析,最後分析了紡織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捌』 紹興紡織業為什麼那麼發達

紹興紡織業 經久不衰之謎

浙江省紹興縣,是當今中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去年出口額達7億多美元,紡織業比重達74.3%。本文為你解開----
把市場建設作為主導
市場是多變的。1987年,浙江省紹興縣紡織業產值雖比上年增長21.6%,而利潤卻突降21.8%,許多企業甚至無利可圖。織機依然運轉著,但那「啪嚓一啪嚓」的聲音,人們聽來卻好像扎心的「白織一白織」。
對此,縣領導沒有作出簡單的回答。他們在廣泛調查分析後認為:對縣域經濟來說,特色就是優勢,不能再搞什麼「門類齊全」。讓各種生產要素聚集於一個產業,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正是規模經濟的有效形式之一。眼前出現的問題,不在一業獨大,而在於流通跟不上生產,市場銷售方式還停留在擺攤甚至「提籃小賣」,以致費用支出高、信息反饋遲,造成產銷脫節。產品單一,產業也只限於織造這一環節,上游原料受制於人,下游產品單一,產業也只限於織造這―環節,上游原料受制於人,下游產品沒有開發,也是重要原因。再就是裝備落後,技不如人。
產業大了,市場要創新。1988年10月1日,被列為縣政府要辦的十件實事之一的室內輕紡市場在柯橋鎮古運河畔正式開業。幾經擴建,這件「新衣服」越做越大。現在,它已成為世界最大紡織品貿易集散中心,全縣化纖織物有65%通過這里銷售出去,並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
把優化產業鏈作為主打
1991年,光明絲織廠引進第一台無梭織機。此後數年,全縣共投入100多億元,引進了2萬多台無梭織機,佔全國同類先進紡織設備總量的70%。
圍繞一根絲線,產業鏈越拉越長:上游,從化學纖維製造、聚酯合成直至石油化工;下游,從印染、印花延伸至服裝業。不斷拉長的產業鏈,優化了內部資源配置,增強了整體競爭能力,使紡織業塊狀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
與技術創新同步,更深層次的制度創新不斷深入。1993年,紹興縣在全省率先拉開了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內容的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70%的企業實行了機制轉換。1998年,縣委、縣政府再次推動鄉鎮企業「二次改制」,明確提出:不搞人人持股,經營者要持大股、經營決策層控股,並率先實施管理、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兩年時間,全縣鄉鎮企業改制面超過99%。
體制創新進―步推動了技術創新。僅2001年,全縣完成技改投入30多億元,今年將達60億元,為歷年之最。
市場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強化了紡織業的特色優勢。在2000年市縣區劃調整中劃出5個鎮、區域面積減少5%的情況下,200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比1998年增長了64.33%,利潤增長95.39%,紡織業的比重也從65%擴大到74.6%。
把開拓國際市場作為主攻
1998年初,受東南亞金融風波影響,客商如雲的輕紡城突然變得冷冷清清。幾經市場洗禮的紹興人沉著應對,從全球范圍的比較中找到了症結:本縣紡織品外銷率僅3%,而在化纖業發達的韓國,這一比例高達70%以上。
巨大的差距,就是巨大的潛力。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繼續提高產品檔次,打向國際市場。當年,紹興縣及時出台了《關於鼓勵擴大自營出口的若干政策意見》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一時間,紡織企業百舸爭流闖大海。到2001年,自營出口企業從1997年的20多家猛增到275家,出口額從不到1億美元猛增到8.54億美元,紡織品外銷率從3%猛升到35%,目前,出口額達7.25億美元,同比增長53%。

閱讀全文

與紹興紡織產業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