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具體組織形式有哪些
目前,主要經營模式有「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將詳細介紹。
公司+農戶
「公司+農戶」模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是以一個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利用合同契約的形式把農戶生產與公司加工、銷售聯結起來。公司和農戶在市場上按照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進行購銷活動。公司想買多少、何時買、何地買以及用什麼價格買進都受市場的影響和約束,同樣,農戶想要突出自己的產品也要接受市場的選擇。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農產品在公司與農戶之間很難獲得穩定的供求關系,價格低了對農民不利,價格高了又對公司不利。公司與農戶的財產各自獨立,互不參與管理與干涉其使用。
通過這種模式,公司獲取相對穩定的上游收購渠道,降低購進成本;對農戶來說,在實行農業產業化後農戶找到了相對穩定的銷路。
從形式上看,公司與農戶雙方只是一種外在的結合,經濟關系實質上是一種純粹的買賣關系,龍頭公司與農戶不是同一利益主體。
這種模式下,由於農戶生產規模小、力量弱,利益分散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組織,導致締約雙方地位、力量不平等,使得農戶與公司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龍頭企業自然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正因為此,導致利潤環節的大部分留在了龍頭企業,農戶在該模式下利益的穩定性常常受到考驗。例如:當市場價格高於契約收購價格時,農戶具有把農產品轉售給市場的強烈動機。而在市場價格低於契約價格時,公司則是傾向於違背契約而從市場上進行購買。
「公司+農戶」這種建立於商品契約基礎上的組織,畢竟不同於企業,所以,該模式下,應嘗試各種方法,不斷提高合約的穩定性。
2. 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利益主體及經營模式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龍頭」組織為
依託,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
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
的產業系統,是引導的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是多
元參與主體自願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市場農業的基本經濟方式。
3. 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工作規律
機械化和高科技結合的集約化大規模農場的運營模式。
4. 為什麼說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式
一、原因:
農業產業化經營其實質就是用管理現代工業的辦法來組織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因此屬於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式。
當前,我國農業正在經歷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階段,農業產業領域涌現出了大量的投資機會。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八年發布涉及「三農」的一號文件,在政策上促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
在此過程中,由於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進程的加速,也吸引了資本的關注。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達到較高的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就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選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實質上是在選擇聯系農戶與市場的機制,這種形式既要能夠體現農業產業化對生產、交換行為的要求,又要符合當下農村經濟的具體情況,最終使得農戶與市場主體從產業化組織形式中受益,並形成合理的利益聯結安排。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概念
它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教為一體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5. 簡述如何使農戶適應市場經濟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和企業標准化運營的要求
1、尊重農民首創和自願原則,因為土地不僅是一種生產資料,更重要的在於它是農民的一種社會保障。同時也說明,必須構建新的農村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解決農戶轉讓土地的後顧之憂。
2、重點明晰各主體責權利關系、尤其是使用權的內涵,從法律法規上加以規范和明確,構建新的土地收益分配關系,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3、土地制度的調整要以穩定和延長農民對土地的實際佔有權為主,如繼承權等,為土地的流轉創造條件。
4、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小城鎮的建設,使之能及時、充分地適應農業規模經營和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5)農業產業發展管理模式擴展閱讀
特點
1、中西部地區整體跟進,整體發展水平提高。據二00二年底對農業產業化的統計,全國有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九萬四千多個,比二000年增長了百分之四十一點六,同時中西部涌現了一批雙匯、蒙牛等排頭兵,體現了中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巨大潛力。
2、產業化領域拓寬,龍頭組織結構區域合理。近幾年越來越體現出農業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展現了農業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產業化組織按產業分類,種植類佔百分之四十四點八,畜牧業佔百分之二十四點一,水產化組織佔百分之八點二,林特產業佔百分之十點四,還有其他類型佔百分之十點五。
3、產業化發展動力機制不斷完善。企業和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和內在的動力。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比較穩定的利益連接方式所佔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七點八。
4、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機制,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在產業化發展中,龍頭企業處於市場競爭的最前沿,他們通過優化資本結構,採取兼並聯合、股份改造等多種方式進行改制,不斷增強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6. 農業有什麼新的發展模式
在現階段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主要可分為以類型:
智慧農業,以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農內業生產技術為基礎容,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從生產到經營的「智慧農業」能夠幫助農業生產者提高土地畝產,穩定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節約自然資源、並減少環境污染。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7. 「3+ 1」農業產業模式的含義
「結合自身優勢,我們將墊江推進效益農業的方式總結為『3+1+X。」該縣農委負責人表示。
獨具墊江特色的「3+1+X」到底是什麼?它如何促進該縣農業現代化發展?
「3」:「重慶糧倉」+「重慶菜籃子」+「墊江白柚」
「『3,即要打好『重慶糧倉、『重慶菜籃子、『墊江白柚這三張墊江特色農業牌。」該縣農委負責人說。
「糧倉」,釋義為儲存糧食的倉庫,當然也可從另外一層含義去理解——盛產糧食的地區。
如何建好全市的「糧倉」,當好重慶的「菜籃子?」
墊江縣結合發揮自身農業技術與農田優勢,其中以種植水稻、玉米、小麥、高粱、油菜5大產品,實施部市級糧油作物萬畝高產創建和整鎮(周嘉鎮)推進,逐步利用集成技術,讓該縣糧油生產平衡增長。
在推進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工程建設中,該縣著重抓好糧油制種、技術研發、加工和高標准農田建設。除此之外,還把倉儲物流作為外部主要抓手,最終從種植技術研發到外部糧食運輸都達到「重慶糧倉」要求的標准。
在蔬菜種植方面,墊江縣放棄了以往的傳統營運模式,積極引進加工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以榨菜為例,引進了涪陵榨菜集團入駐該縣坪山鎮建設加工廠,對榨菜進行深加工。
據了解,墊江縣去年完成糧食種植103萬畝、油料種植12.9萬畝,實現糧食、油料產量39.03萬噸、1.71萬噸,分別同比增長2.7%、8.7%。同時以圍繞「重慶菜籃子」基地縣建設目標,完成蔬菜種植30萬畝,增長19.76%;產量60萬噸,增長12.57%。
除此之外,墊江縣還將白柚產業作為推進效益農業的一大優勢品牌進行打造。
墊江白柚距今有170多年的栽培史,以果大色艷,汁多味濃,脆嫩化渣,甜酸適度,品質上乘聞名全國。但由於自花結實率低、生長勢極強、枝條直立性強、易徒長等原因,導致結果遲、產量低。
在過去的種植中,墊江白柚一直按照傳統方式種植,沒有對品種進行改良,再加上外界各品種柚子沖擊,導致品牌衰落。
如今,墊江縣如何圍繞白柚進行品牌重塑?
首先,建設一條柚子觀光產業帶,結合旅遊進行推廣;其次,通過舉辦白柚節,吸引人群進行品牌傳播;第三,管護好現有果樹,打造白柚標准化果園,通過嫁接柚樹、標准化栽植等方式,提升白柚產量與質量;最後以「加工果」、「禮品柚」等方式,提升產品附加值,塑造產品檔次。
2012年,墊江縣圍繞白柚品牌建設目標,大力推行標准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縣實現水果種植面積16.17萬畝,產量8.35萬噸,其中柑橘種植12.85萬畝,產量5.59萬噸;在黃沙鄉建設白柚精品園5000畝;在白家、永平鎮新建柑橘標准園2000畝;在包家鎮撫育管理1000畝柑橘幼齡果園;改造白家老果園2000畝,在杠家高換墊江白柚1373畝、46712株。
另外,利用柚子開發出來的「金柚紅」等系列酒也是該縣重點打造的品牌之一。它以技術研發及網路交易市場開拓為主要抓手,正逐步走向全重慶乃至全國。
「1」:鄉村旅遊,興一處產業,富一方百姓
鄉村旅遊作為旅遊產業的一個新領域,已經顯示出無限生機。旅遊經濟的附加值改變了農村單一的經濟結構,達到了興一處旅遊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城郊休閑示範區主要依託大、中城市,是環城遊憩帶的重要組成,定位為城市居民休閑的「後花園」。作為城鄉二元結構的重慶,鄉村旅遊資源豐富。特別是去年全市將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指導農村工作的主要思路,為鄉村旅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於墊江縣距離重慶主城近,且農業態勢發展強,已然具備發展城郊鄉村旅遊的潛力。
為此,墊江縣找准源頭,具體措施採取了「三帶五點」建設。
「三帶」,即打造明月山牡丹花景觀帶——貫通桂溪鎮至太平鎮道路,每年新栽1000畝牡丹,修建明月山天寶寨沿線登山步道,建設休閑度假村2個、牡丹人家4家;玉鼎山公園休閑步道帶——十里桂花長廊建設,制定玉鼎山公園規劃,修建玉鼎山公園登山步道;寶鼎山公園觀光帶——主要修建森林防火通道。
「五點」,即建設高安鎮金橋村荷花觀光點——規劃建設2.5公里產業大道,建設便道、環道、管道,建設觀景亭、農家樂、停車場,新栽植荷花2300畝(達到3000畝);長龍鄉長久村垂釣點——建設420畝精養魚池,栽植苗木300畝,建設新村1個30戶以上,修建道路1.5公里;黃沙鄉經濟林採摘點——管護好現有的果樹,嫁接白柚500畝;曹回鎮徐白村白芍觀光點——硬化道路2公里,沿路新栽1000畝白芍,建設千畝精品魚池,建設新村1個50戶以上;永安鎮三河口村水上體驗點——制定規劃,修橋1座,建設人行便道10公里。
如今的墊江縣通過具體落實鄉村旅遊,完善城郊休閑示範區,為該縣的各個鎮與村打開了一條「康莊大道」,為推動特色效益農業找到了新的門路。
「X」:為效益農業注入「X」元素
新民鎮位居渝巫路沿線,距墊江縣城10公里,該鎮近年來圍繞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設施蔬菜
8. 什麼是農業經營模式
農業經營模式來 說白了就是農業生源產和發展的科學模式 比如:1持續農業是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有代表性的農業經營新模式;2生態農業是一個自我維持的系統。該系統要使能量減少到最低的程度,並且一切副產物都要通過再循環,提倡使用固氮植物、通過使用腐殖質肥料、實行作物輪作以及施用農家肥等技術來保持土壤肥力;3都市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可以表現為:農業高新科技園(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精細農業)、庄園農業(都市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遊農業)等等。
9. 農業產業集群的主要發展模式有哪些
【農業產業集群的主要發展模式】從主要類型和相關問題角度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集群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模式:
1、通過農業工業化生存方式建立涉農業產業化集群,並形成專業化小城鎮。例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蔬菜生產、蔬菜批發、種子生產等不同生產企業、服務企業集群;廣東東安的農林牧漁產業群,已形成的優勢農產品規模集聚區有淡海水產品、畜禽產品、林果蔬產品、特經產品和糧棉油產品五大板塊和相應等級群群落。
2、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化示範集群。例如:陝西楊凌示範區充分發揮楊凌的農科教整體優勢,經過6年多的發展,從開始的17家企業發展到現在的680多家,逐漸形成基礎農業、高新技術農業和農業服務化及科技創新群落。
3、通過新興的貿易集群帶動生產集群。這類形式的典型代表是都市農業服務業集群。例如:信宜市發展就是以典型的新興的貿易服務集群為代表,帶動周圍城鄉農業生產集群發展。
4、關聯產業發展的農業集群發展模式。如台商在福建農業投資范圍由原先的種植業、水產業和畜禽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到農業關聯企業乃至觀光休閑農業,特別是出現了整個農業產業上中下游一體化配套投資的現象,除農業生產領域之外,還投資產後的加工、貿易、銷售和產前的種苗業、化肥、農葯、農用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和食品加工包裝設備、農產品運銷設備等領域。這種農業集群化生產組織模式促進了產品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帶動投資地產業提升和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競爭力不斷加強,效益不斷提高。
5、大企業繁衍和小企業集聚形成農業企業集群。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於企業資源的有限,很多企業為了集中企業的優勢資源,不得不剝離某些業務,這樣形成了很多小企業。也有些小企業以前是作坊式勞作,在獲得了新技術和資本支持下,逐漸形成了一家或幾家核心企業的集群發展模式。
【農業產業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現的、農業與相關產業相互支持的組織結合體,故農業產業化集群也具有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徵,但是農業產業化集群具有不同於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徵,既具有農業生產的技術特徵又具有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組織化特徵。從目前典型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歷史來看,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所依託的組織形式也是發展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