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黨組織優勢產業發展

黨組織優勢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05 09:40:57

『壹』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

(1)第一,物質決定意識,想問題、辦多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是面對文化與經濟交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提出的。第二,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能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三,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我們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要更好地把握文化發展規律,認識到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明確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獨特優勢。第四,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不斷創新,推進文化產業發展。(12 分)
(2)第一,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支持和壯人國有及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支持、鼓勵、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第二,培育一批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使其具備核心競爭力,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第三,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服務和管理,引導其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自覺承擔社會責任。(9分)
(3)第一,我國政府的宗旨和原則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天津市政府理順文化產業機制,完善規劃和政策引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第二,天津市政府按照政府引源旁導、市場運作的模式,依法行政,建設服務型政府,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第三,天津市政府履行經濟建設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進行宏觀調控,推進文化建設,服務人民亂塌。(9分)
(4)第一,緊密結合本市的實際組織發展文化產業的實踐活動。第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現代文化相結合。第三,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借鑒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先進經驗。第四,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6分)(評分標准:學生從其他方面作答,且言之有理,均可給分,但不得超過該小題總分。)

『貳』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叄』 怎樣在產業脫貧中發揮基層黨建作用 黨建+模式興產業

一是突出「黨建+」亮點,強化作用發揮。在深化「334」工作法的同時,積極探索「黨建+」模式,不斷鼓勵黨員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在全鎮形成「黨建+黨員」強化先鋒引領;「黨建+支部」引領,強化民生建設;「黨建+產業發展」,強化輸血造血;「黨建+教育培訓」,強化技能支撐的濃厚氛圍。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按照「特色引領、生態優先、產業興鎮」的發展思路,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全鎮2016年末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化發展模式,全鎮貧困戶共發展中蜂養殖1500箱,布爾羊養殖958隻,烏雞養殖3720隻,牛養殖242頭,種植花椒473畝,核桃822畝,蘋果127。進一步壯大了產業,強化了群眾造血功能。年末順利實現了240戶939人脫貧。
二是突主題活動,拓寬脫貧攻堅思路。抓好「黨建領航 決勝脫貧」活動,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以發展特色產業為動力,充分發揮「四大工程」載體作用,黨支部和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更加充分。帶動中蜂、烏雞養殖,羊肚菌、香菇種植等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在脫貧攻堅、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社會綜合治理等中心工作中以黨建工作為抓手,鎮黨委高度重視,精心謀劃組織,基層黨組織和黨組織負責人、先進黨員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工作干勁。抓好主題黨日活動,激發幹事創業激情。建立健全月「主題黨日」制度,創新形式增強黨支部活動實效性,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農村黨員幹事創業激,廣大黨員依託黨支部,利用身邊資源,向群眾積極宣傳政策、介紹致富項目、協助發展現有產業,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抓好「334」工作法深化工作,扎實為民服務。不斷深化、拓寬我鎮「334」工作法的內涵,縱向延伸。積極為群眾代辦各類事務,引得群眾信任。全面向村組延伸,全年村級代辦事項670餘件、調處矛盾糾紛36件、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42條,開展文藝演出32場。
三是突出工作方法創新,堅定脫貧攻堅信心。創新「334」工作法,產業發展有渠道。依託產業發展引領小組,帶領群眾積極發展產業,確保群眾增收有渠道。鎮黨委號召廣大鎮村幹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黨員首先發展自己的產業,用自己的產業來群眾發展,增加群眾收入,做農村發展的「領頭雁」。創新幫帶形式,群眾發展有依靠。依託我鎮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大鎮優勢,積極整合「十戶一體」互助組、「雙培雙帶」、「1+2+x」活動,在產業發展商下功夫。對那些積極性高、產業發展缺少技術指導、資金扶持的農戶,鎮黨委選派專業特長好的產業互助組與農戶開展結對幫扶,打消群眾後顧之憂,確保群眾發展有奔頭,產業發展有收獲。創新代辦形式,服務群眾有方法。依託外出務工返鄉時節,積極召開各類會議,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建立群眾服務QQ群、微信群,實現網路代辦全覆蓋,大大便利了外出務工群眾。

『肆』 黨支部如何抓好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帶頭作用,不僅增強了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還促進了全鎮蔬菜產業的大發展,取得較好成帆察效。
2003年,西豐縣平崗鎮成立了永得利綠色蔬菜產業協會,該協會以市場為依託,以綠色棚菜生產為重點,在西豐縣北部地區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經濟產業共同體,成為平崗鎮農業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據不完全統計,該協會年創造社會效益達6000萬元以上。
為進一步促進該協會的健康發展,實櫻瞎現農民致富增收的目的,鎮黨委政府於2005年6月在該協會組建了黨支部,這是我縣第一個農事企業黨支部,當地農民親切地稱其為建在「大棚里」的黨支部。協會黨支部成立後,將散落在菜農中的黨員集中起來,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為企業的發展服好脊轎空務,形成了企業、協會、支部加菜農的新的經營模式,不僅豐富了企業的管理層次,還提升了協會的政治水準。在具體工作中,黨支部將先進的服務理念融入到各種活動中去,廣泛開展 「四個一」活動,即:一名黨員就是帶頭扛起A級綠色蔬菜品牌的一面旗幟;一名黨員就是帶頭試種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的一顆新星;一名黨員就是帶頭開發新興產業的先鋒戰士;一名黨員就是在會員家庭受災面前,勇於組織救災捐款的慈善家。
同時,結合協會發展實際,黨支部還先後開展了以幫助貧困戶早日走上種菜致富之路為目標的「扶貧工程」;以提高菜農抵禦自然風險能力為重點的「保險工程」;以全面實施綠色品牌戰略為核心的「放心工程」;以加強支部自身建設為基本的「人本工程」等等。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極大地提高了支部在協會中的聲望。

『伍』 為什麼要在產業鏈上建黨支部

今年以來,思南縣緊緊圍繞「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的產業黨建思路,創新組織設置、創新活動方式,充分發揮產業黨組織及黨員隊伍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發展優勢產業促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背景】
近年來,隨著農村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呈現出了主體多元化、結構多樣化,經營逐步產業化的特點,生產要素流動加快,黨員單一的按行政地域設置村黨支部的形式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客觀上造成了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發揮不到位,不能對黨員實行真正的有效管理,出現了黨建工作「空白點」。針對農村基層黨建實際,找准了一個「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 的活動載體,適應了農村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有效拓展基層黨建領域,延伸黨建工作觸角,消除黨建工作「空白點」,使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在產業發展第一線得到有效發揮,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實現了全覆蓋。

【基本做法】
一、分門別類設組織 ,實現黨員管理全覆蓋。該縣為了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充分發揮黨員的作用,綜合黨員的居住地域、從業性質、能力特長、興趣愛好等因素,把有條件的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結合黨建工作實際,按照「產業發展到哪裡,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就延伸到哪裡;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延伸到哪裡,黨組織的服務就跟蹤到哪裡」的思路,把支部建在專業合作組織(協會)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黨員示範崗設在創業上,從而使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產業發展第一線得到了有效發揮,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塘頭鎮將唐喬社區設立唐喬村黨總支,下設農業、商貿和綜合三個黨支部。打破地域界限,將一、二、三街組中從事商業貿易、農產品加工業、運輸業等行業的黨員編入商貿支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塘頭鎮芭蕉村設立芭蕉村黨總支,將青杠壩組從事經果林種植和管護、大蒜辣椒種植及江口組全部黨員編入新農村建設支部;將芭蕉村老年協會、青杠壩鄉村文化宣傳隊中的黨員編入文化支部;將芭蕉組、上寨組黨員全部編入種養支部,理順組織關系,設崗定責管理。

二、專業合作組織建支部,助農興業奔富路。把黨支部建在專業合作組織(協會)上,就是在協會黨支部的領導和指導下,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託,以產業合作組織(協會)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抓合作組織(協會),合作組織(協會)帶農戶,把黨支部的政治優勢與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的群眾化、市場化等經濟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合作組織(協會)黨支部的組織引導,協調服務、監督管理和宣傳發動作用,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塘頭鎮堯民村農戶張紹軍興高采烈扳著指頭算賬:「我家4畝地租賃給華豐果疏專業合作社獲1200元租金,我在合作社的基地打工又有1萬多元的工資,同一片土地兩項收入加起來比原來強多了」 。

三、優惠政策作保障,協會撐起一片天。一是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縣委、政府研究出台《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該縣認真兌現國家強農惠農政策, 縣財政每年預算300萬元用於農業產業化發展,積極推廣一批起步高、規模大、機制活、技術新、效益好、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經濟協會的示範經驗,引導和帶動不同行業的專業協會組織同向發展。二是保證技術服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了產業鏈黨支部書記、產業黨員幹部、科技致富帶頭人、經紀人和黨建指導員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組織推廣 「訂單」生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生產模式,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生產,引領農民致富。縣遠教辦為華豐、何野鶴等果蔬合作社配置設備。縣農業局派農藝師到合作社專職從事技術幫扶。縣畜牧獸醫局技術幹部與養殖場、養殖協會和養殖大戶結對子,形成「一幫一,一助一」技術服務。共產黨員、蔬菜大戶張運學說「去年種植0.9畝露地茄子,畝產量達14000多斤,收入0.9萬元。今年有李教授(李桂蓮)作技術指導,露地茄子畝產量達16000多斤,畝產值超1.1萬元」。

【探索與成效】
一、創新組織設置,開展產業黨建工作。在開展黨建工作中,以改進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為切入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既有利於龍頭企業與相關產業發展,有兼顧能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理念,先後組建了華豐果疏等農民專業合作社25個黨支部,注冊資金3272萬元,從業黨員6207人。其中,社員達到100戶以上合作社8個,目前,2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資產總額3500萬元,社員戶12800戶,帶動農戶8100戶。將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串聯起來,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和產業協會紐帶作用,實現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向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二、建制度促規范,豐富工作內容。推進產業黨建,不斷鞏固黨在產業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制度規范是前提,功能職責是基礎,工作內容是載體。我縣在產業鏈上建立黨支部後,明確了產業黨支部的職責和任務。各鄉鎮黨委採取「參與而不幹預、引導而不主導、協辦而不包辦」的方針,指導產業黨組織建立信息交流、情況通報、黨內生活、聯系群眾等工作制度。建立由民政、農辦、農業等部門、鄉鎮黨委和各產業鏈黨支部書記參加的產業黨組織聯席研討制度,明確研討重點,實行季初點題、季中破題、季末研討,積極尋求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新方法,逐步形成主導產業、優勢項目,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長壩鄉石林茶業合作社在雞公嶺茶園基地套種100畝珠子辣,總出售珠子辣5萬斤以上,收入7萬元左右,純收入4萬余元。目前,該社已與鳳岡縣果蔬合作社簽定2000斤辣椒種子購銷合同,計劃2010年在推廣珠子辣種植1000畝,帶動全體社員增收致富。

三、理順組織關系,設崗定責管理。強化組織管理,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是提升產業黨組織駕馭市場、發展經濟、服務群眾的本領,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重要舉措。一是理順組織關系。在組織管理上,產業鏈黨組織由鄉鎮黨委管理。在黨員管理上,鼓勵產業鏈黨員將組織關系轉入產業鏈黨組織,參加產業鏈的黨組織生活,以產業黨支部管理為主,不願轉入的可將黨組織關系保留在原行政村黨支部,同時參加行政村和產業鏈的黨組織生活。二是設崗定責管理。按照「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黨員示範崗設在創業崗位上」的思路,按照每個黨員的特長和愛好,根據產業實際,設置了市場信息、技術服務、銷售運輸、財務經紀等崗位,並制定崗位職責和目標,開展「科技產業示範園區、高效種植產業基地、黨群共建致富鏈」等創先評優活動,擴大了產業規模、延長了產業鏈,實現了群眾共同致富目的。在專業合作社(協會)黨支部的帶領下,目前,該縣集優質高效型種植業、規模集約型養殖業、綜合開發型林果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於一體的生態茶葉、烤煙、經果林、生態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為主要產品的「烏江特色產業經濟帶」已初見成效。

四、創新產業發展方式。激活農村經濟。我們從推進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立足於提高黨員素質,提高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時,在產業黨支部中,集中開展了「學政策理論、學實用技術、學經營管理、爭做群眾貼心人,爭做致富帶頭人,爭做產業領銜人」為主要內容的「三學三爭」活動,充分發揮了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了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2008年,該縣合作社總產值1981萬元,合作社利潤519萬元;農民直接從土地流轉獲得收入811萬元,在合作社務工8個月以上的農村勞動力630人,務工收入403.75萬元。經過土地流轉合作社擁有種(養)殖面積28550畝。同時,全縣已發展農業生產經營大戶1714戶,其中,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980戶,養殖大戶334戶。

『陸』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6)黨組織優勢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柒』 打造產業強村,黨員幹部如何帶頭做

一、加強理論學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村級工作看似簡單,但實際紛繁復雜,包羅萬象,大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小到村民的生活安排,都是村幹部的「分內之事」。每一名村幹部從當選的那天開始,就肩負著服務農村、服務農業、服務群眾的重擔,上級關心,百姓關注,任務重大,絕對不能有絲毫的懈怠。要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有效地開展各項工作,不斷提升個人的工作能力和業務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加強政策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養,則是新形勢下村幹部強化自身素質、做好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廣大村幹部一定要充分認識理論學習對指導工作實踐的重要意義,帶頭學習黨的基本路線和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深刻領會精神實質,高度統一思想,不斷提高貫徹執行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善於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到服務人民群眾中去,貫徹到發展農村經濟中去,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言論與行動的統一,達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強化大局意識,做發展中的引路人 做好新時期的農村工作,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長期不懈的努力,但關鍵是要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在各項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作為農村工作的執行者、組織者、協調者,村幹部最關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帶領全村群眾齊發展、共致富,促進產業發展、環境改善、農民增收。因此,村幹部一定要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各方的原則,學會從工作的大局出發觀察和思考問題,樹立大局觀念、發展觀念、先鋒觀念,真正做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引路人,帶領廣大黨員群眾將富民強村的路子越走越寬、越走越遠。一是要做產業發展的引路人。經濟要發展,關鍵靠產業。如果一個村沒有一項叫得響、過得硬、出得彩的「拳頭產業」,而僅僅只是發展簡單的自然農業經濟,是跟不上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步伐的。

『捌』 農村黨組織如何帶領群眾發展致富

一、切實提高農民素質。
文化水平較低、素質不高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農民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提倡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差距較大。為此黨支部一定要採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素質。一是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基礎教育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民文化素質的高低。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使一部分因貧困而失學或輟學的中小學得以完成基礎教育,做到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個都不能少。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目前很多農民子弟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難以繼續深造,而是步入社會加入到勞動力大軍之中。針對這一現狀,村黨支部積極鼓勵他們繼續參加一結職業技術學習,為其日後求職打下一定基礎。同時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三是積極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開展經常性的「三下鄉」活動,多渠道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為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二、充分挖掘內部增收潛力。
在國家扶持農民增收的前提下,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繼續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原則,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二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有效形式,又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力量;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進農業區域化、專業化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三是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能單純地依靠數量增長、外延擴張,要轉變增長方式,注重可持續發展。

三、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降低農業成本。
減負、節本,實質上就是增收。目前由於農產品出現階段性、結構性剩餘,農產品價格走低的問題一時難以明顯改善;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鄉鎮企業發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也在減弱,農民外出打工的困難增多;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還需要一個過程。這些問題使得當前農民增收十分困難,因此,要下決心減輕農民負擔,下功夫降低生產成本,讓農民休養生息。減少農民的不合理開支,可以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這也是增加農民收入一條現實途徑。

四、加大勞務輸出力度。
目前,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合理地安置剩餘勞動力,不僅能創造相當可觀的社會財富,而且對一個地方的社會穩定起到積極作用。

『玖』 如何發揮黨建 助推農村產業發展 作用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與黨組織優勢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