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
(1)第一,物質決定意識,想問題、辦多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是面對文化與經濟交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提出的。第二,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能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三,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我們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要更好地把握文化發展規律,認識到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明確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獨特優勢。第四,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不斷創新,推進文化產業發展。(12 分)
(2)第一,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支持和壯人國有及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支持、鼓勵、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第二,培育一批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使其具備核心競爭力,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第三,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服務和管理,引導其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自覺承擔社會責任。(9分) (3)第一,我國政府的宗旨和原則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天津市政府理順文化產業機制,完善規劃和政策引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第二,天津市政府按照政府引源旁導、市場運作的模式,依法行政,建設服務型政府,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第三,天津市政府履行經濟建設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進行宏觀調控,推進文化建設,服務人民亂塌。(9分) (4)第一,緊密結合本市的實際組織發展文化產業的實踐活動。第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現代文化相結合。第三,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借鑒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先進經驗。第四,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6分)(評分標准:學生從其他方面作答,且言之有理,均可給分,但不得超過該小題總分。) 『貳』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叄』 怎樣在產業脫貧中發揮基層黨建作用 黨建+模式興產業
一是突出「黨建+」亮點,強化作用發揮。在深化「334」工作法的同時,積極探索「黨建+」模式,不斷鼓勵黨員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在全鎮形成「黨建+黨員」強化先鋒引領;「黨建+支部」引領,強化民生建設;「黨建+產業發展」,強化輸血造血;「黨建+教育培訓」,強化技能支撐的濃厚氛圍。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按照「特色引領、生態優先、產業興鎮」的發展思路,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全鎮2016年末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化發展模式,全鎮貧困戶共發展中蜂養殖1500箱,布爾羊養殖958隻,烏雞養殖3720隻,牛養殖242頭,種植花椒473畝,核桃822畝,蘋果127。進一步壯大了產業,強化了群眾造血功能。年末順利實現了240戶939人脫貧。 『肆』 黨支部如何抓好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帶頭作用,不僅增強了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還促進了全鎮蔬菜產業的大發展,取得較好成帆察效。 『伍』 為什麼要在產業鏈上建黨支部
今年以來,思南縣緊緊圍繞「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的產業黨建思路,創新組織設置、創新活動方式,充分發揮產業黨組織及黨員隊伍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發展優勢產業促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陸』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6)黨組織優勢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柒』 打造產業強村,黨員幹部如何帶頭做 一、加強理論學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村級工作看似簡單,但實際紛繁復雜,包羅萬象,大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小到村民的生活安排,都是村幹部的「分內之事」。每一名村幹部從當選的那天開始,就肩負著服務農村、服務農業、服務群眾的重擔,上級關心,百姓關注,任務重大,絕對不能有絲毫的懈怠。要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有效地開展各項工作,不斷提升個人的工作能力和業務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加強政策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養,則是新形勢下村幹部強化自身素質、做好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廣大村幹部一定要充分認識理論學習對指導工作實踐的重要意義,帶頭學習黨的基本路線和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深刻領會精神實質,高度統一思想,不斷提高貫徹執行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善於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到服務人民群眾中去,貫徹到發展農村經濟中去,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言論與行動的統一,達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強化大局意識,做發展中的引路人 做好新時期的農村工作,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長期不懈的努力,但關鍵是要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在各項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作為農村工作的執行者、組織者、協調者,村幹部最關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帶領全村群眾齊發展、共致富,促進產業發展、環境改善、農民增收。因此,村幹部一定要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各方的原則,學會從工作的大局出發觀察和思考問題,樹立大局觀念、發展觀念、先鋒觀念,真正做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引路人,帶領廣大黨員群眾將富民強村的路子越走越寬、越走越遠。一是要做產業發展的引路人。經濟要發展,關鍵靠產業。如果一個村沒有一項叫得響、過得硬、出得彩的「拳頭產業」,而僅僅只是發展簡單的自然農業經濟,是跟不上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步伐的。 『捌』 農村黨組織如何帶領群眾發展致富
一、切實提高農民素質。 『玖』 如何發揮黨建 助推農村產業發展 作用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與黨組織優勢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