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促進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1500字論文
淺思加快新疆文化產業發展
內容提要:新疆擁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文化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隨著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層次、多形式和多樣性發展趨勢。新形勢下我們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解放文化生產力,發揮優勢,形成特色,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積極探索新疆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疆文化 文化產業 產業發展
新疆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是古「絲綢之路」要沖,古代中國、印度、伊斯蘭和希臘等四大文化體系交匯於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多風俗的特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快新疆文化產業發展,不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內涵和群眾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設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強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和維護國家文化戰略安全的重大舉措。
一、新疆文化建設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全國各省區市一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新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文化建設步伐顯著加大。通過不斷加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繁榮文化市場,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程度不斷提高,新疆文化建設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文化藝術事業欣欣向榮。新疆現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90個,年均演出9000餘場。藝術門類從以各民族歌舞音樂為主發展到歌劇、話劇、京劇、秦腔、豫劇、新疆曲子、兒童劇、雜技、曲藝、交響樂等各類藝術平衡發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時代主旋律、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優秀劇目在國內外舞台上一展風采。維吾爾歌劇《木卡姆先驅》、歌舞《我們新疆好地方》、話劇《吳登雲》等20多部作品先後獲得國家文化部「文華獎」等多個獎項。雜技「高空鋼絲」等在全國雜技比賽和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分獲「金獅獎」、「銀獅獎」。
新聞出版行業異彩紛呈。新疆現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和錫伯6種文字年出版各類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約3000種。650餘種圖書、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獲國家、省部級獎項。報紙98種,較1978年增加了58種,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佔42%,有國內唯一的柯爾克孜文報紙《克孜勒蘇報》、世界唯一的錫伯文報紙《察布查爾報》。全疆縣以上新華書店有96家,其他書店1500多家,較1988年增長了7倍。各類印刷企業4000多家,印刷業年工業產值近11億元。
廣播影視事業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級廣播電台、電視台、兵團電視台、教育電視台各1座,地級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9座、廣播電視台8座。開辦廣播節目121套,用維、漢、哈、蒙、柯5種語言全年播出52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54%;開辦電視節目141套,用維、漢、哈、蒙、柯、英6種語言全年播出57萬小時,綜合覆蓋率達93.48%。2003年以來,新疆有328件廣播影視作品獲國家級獎項,其中6件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6件獲「中國新聞獎」,《新廣行風熱線》欄目榮獲全國十大名欄目。天山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四部影片獲中國電影「華表獎」,《買買提的2008》被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為迎奧運獻禮影片。
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1998年以來,新疆出版物陸續走入中亞、歐美、東南亞及港澳台市場,《福樂智慧箴言選粹》、《新疆自然保護區》等40多種圖書進入「中國對外圖書推廣計劃目錄」。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與美國蒙勒克好萊塢電影公司聯合製作的《神秘中國—絲路之謎》一片在全球在線播放,其DVD銷往歐美地區。僅2000年至2006年,新疆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達425個。新疆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開始實施以來,中央和新疆的廣播電視節目先後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哈薩克、蒙古、土耳其五國落地播出。
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產業管理機構,文化產業的管理、服務和規劃工作有序展開。自2002年起,新疆先後組織歌舞團、歌劇團等演出單位及民營企業的文化產品參加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首屆及第二屆文博會,2007年參加第三屆文博會的參展單位達48家,涉及文化、廣電、出版、旅遊等多個領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藝品、精品圖書、影視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內容,與國內外客商簽約1.2億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門也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力促產業項目與市場接軌。隨著新疆文化領域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吸納就業人數不斷擴增,文化資源開發經營規模日益擴大,文化產品項目投資日漸活躍,新疆文化市場發展趨勢良好。據統計,2008年新疆文化產業增加值近14億元,同比增長35%以上,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萬余個,從業人員數近3萬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國家、集體、私營、個體等所有制並存,演出、娛樂、音像、網吧等門類齊全品種多樣以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場經營格局。絲綢之路、龜茲樂舞、和田國玉等文化品牌聲名鵲起。
當然,新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鑒賞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呈多層次、多形式和多樣性發展趨勢,這既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顯現了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認識不足,資金投入少,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滯後。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相對不足,傳統的思維觀念導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認識不夠。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對新疆文化事業的投入顯著提高,但由於基數小、歷史欠賬多,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管理仍沿用事業管理體制,一些改革措施難以落實、成效難以顯現。現行的文化產業體制還存在政企不分、職能交叉、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概念模糊等問題。文化企事業單位長期屬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營模式,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文藝單位「等、靠、要」問題突出,市場適應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人才缺失嚴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礎設施普遍處於落後、老化的現狀,百姓休閑娛樂的場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還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外來文化沖擊和對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傳承的缺失,一些民間文藝、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亡,急需拯救、恢復與傳承。而因自然環境、生活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文化事業隊伍中人才外流嚴重。三是文化資源產業化經營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呈現,但因受到傳統文化事業管理體制的制約,文化資源整合難度較大,文化企業單體規模較小,導致文化產業產值總量較小,整體競爭力偏弱,文化產品市場影響力小。四是文化產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產品的傳播與其擁有的地緣優勢,文化資源的豐富、獨特性不相稱。主要表現為一些文化產品如雜技、歌舞、音樂等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展示方面,還主要局限於為經濟或宣傳形象「搭台」的層面。
二、新疆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與潛力
新疆地域廣袤,民族眾多、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優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於亞洲中心腹地,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要沖,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國接壤,是我國與鄰國交界最多的省區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通往歐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鐵路、公路環形布局,縱貫南北、橫連東西、通達率不斷提高的交通網路格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為新疆文化大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豐富的自然資源。新疆地域遼闊,地理形態復雜多樣,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旅遊資源豐富多彩,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還是舉世聞名的「瓜果之鄉」。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處處展現著文化的獨特、神秘與魅力。
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新疆是多教匯集地,原始宗教、薩滿教、襖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先後在新疆廣泛傳播。古文化遺址、絲綢之路、克孜爾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遺址、樓蘭遺址等豐富的文化遺跡享譽中外。《十二木卡姆》獲聯合國「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英雄史詩《瑪納斯》等1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優秀的文化底蘊是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石。
多民族的異域風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語種地區,多元兼容並包的文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產業發展素材,13個世居民族就使用著10種語言,我國四大史詩在新疆就有《瑪納斯》、《江格爾》和《格薩爾》三部。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歌謠曲賦、舞蹈、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多種文化載體與形式,都展示了濃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徵,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獨特神秘,魅力無限。
三、加快發展新疆文化產業的途徑
新疆獨具特色、豐厚質朴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資源,解放文化生產力,在深度開發和挖掘保護中形成規模、做成產業、打造品牌,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是當務之急。
一是轉變觀念,多渠道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著眼於市場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業。加大對國有文化企業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使之成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文化企業。充分調動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積極吸引外資參與相關領域文化產業經營,使文化資源開發與地區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力量相互促進,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製成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成立相應組織協調機構,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全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研究制定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於階段目標的實施與建設。加快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產業集團,扶持其做大做強。重視文化產品的銷售推介,加大新聞媒體的強勢宣傳,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加強文化產品目標市場的營銷,開發市場潛力。建立新疆文化產業網站,構築快速、便捷、現代化的宣傳營銷網路平台,利用文化資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閃光點,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產品,擴大對外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勵支持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資源的內涵,探求適合產業發展的途徑和模式。圍繞和闐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風情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歌舞、民族飾品開發、民族飲食等主題,進一步挖掘並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場潛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積極促進文化企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斷為靜態的文化資源注入活的時代因素,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技巧激發文化資源的釋放力、創造力,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表現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統一。
四是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環境文化內涵。文化素質決定勞動力的素質。努力建立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與國民經濟、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相適應的機制,不斷夯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設立新疆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護和扶持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優秀文學藝術原創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鼓勵各民族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化作品。鼓勵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異域風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內涵。如在城市建設、環境綠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建築風格上,努力將民族風格與現代審美統一起來,形成不同民族風格的特色建築風景帶。在環境綠化美化亮化中,將新疆的胡楊樹、沙棗樹、紅柳等特色植物與現代城市綠化景觀植物相結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環境綠化美化風景線,打造獨具魅力的城市景觀植態環境。
五是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產業本身是內容產業,其核心和源頭就是創造、創新和創意,這一切都取決於人的智慧。文化產業大發展,必須實施人才興文戰略。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拓寬人才選拔途徑,培養和引進一批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立起引得進、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專院校、企業參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
參考文獻:
1、張運德:《以先進文化為導向推進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新疆社科論壇》,2004年第3期。
2、《文化產業政策匯編》,文化部文化產業司,2004年。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周年籌委會辦公室:《新疆50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㈡ 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資源的保護的矛盾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正呈欣欣向榮之勢,國家、地方政府及企業等各個層面都通過大力投資來發展這一「陽光產業」,而文化產業發展的源頭則離不開對文化資源的開發,這里我們需辯證的看待文化資源的利用問題,有些文化資源如文化創意、廣告、音樂、電影等,有實體也有精神內涵的,它們是在現代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基礎上加上人們的智力投入而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加工從而產生價值的,在市場上佔有一定的利潤空間,這類資源保護當然也要有,但跟多的是對其開發,在最大限度的不破壞自然環境的背景下尋求產業商機、市場利潤。還有一些文化資源是作為非物質物質文化遺產形式留下來的,如一些古建築、古董、文物、戲曲雜藝、民間技藝等,這一類文化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性的且可再生的,對於這一類資源我們更關心的是資源的傳承、保護與推廣問題,首先我們則要對相關資源進行評價分析,然後通過立法程序對其進行保護,以尋求社會大眾普遍意識到其對子孫後代所具有的無窮價值,最後,希冀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能使其在保護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開發,使大眾不僅體會到該資源轉換為商品所帶來的價值體驗的同時,更能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
㈢ 你對文體和旅遊局有什麼看法
這兩天,旅遊圈已經被一件大事刷屏,就是文化部與國家旅遊局的合並。
3月13日上午,萬眾矚目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根據方案,改革後國家旅遊局將和文化部合並,成立文化和旅遊部。原來的文化部、國家旅遊局將不再保留。
一石激起千層浪。繼體育旅遊、全域旅遊等熱詞之後,隨著文化和旅遊部的提出,文化旅遊一詞的熱度勢必會持續很久。
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必要性
文化和旅遊本來就不分家,旅遊本質上是一種文化體驗、文化認知與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與此同時,文化又需要通過旅遊來創新、傳承與傳播。
根據國家旅遊局之前披露的數據顯示,旅遊文化產業已經成了我國國民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支柱產業。2017年國內旅遊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入出境旅遊總人數2.7億人次,同比增長3.7%;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40萬億元,增長15.1%。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8%。
國務委員王勇在對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作說明時表示,文化和旅遊部的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黨的宣傳文化工作方針政策,研究擬定文化和旅遊工作政策措施,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實施文化資源普查、挖掘和保護工作,維護各類文化市場包括旅遊市場秩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
這些表明,國家已經意識到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必要性。文化和旅遊部一旦組建成立,有望實現現有資源的最佳配置與有效管理,為旅遊產業注入全新的豐厚文化底蘊,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傳承塑造鮮活的產業形態。
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其實,在文化和旅遊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前,「文旅」一次已經被廣泛提及,甚至形成了相關產業。
以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和八百流沙極限賽著稱的行知探索,很早就已經意識到文化和旅遊融合的趨勢。從2006年首屆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開始,到今年已經是第13屆。比賽路段設在甘肅和新疆交界的莫賀延磧戈壁——史稱「八百里流沙」,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法師在這里經歷了追殺、背棄、迷路、彷徨、生死……最終立下錚錚誓言:「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歸東而生」、「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盡管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幾將殞絕,但依然心無所懼一往無前,最終實現了從堅持到超越的偉大升華。行知探索以此典故,深挖其文化內涵,結合敦煌市「大敦煌文化景觀大道」政策,與當地政府聯手打造了這個經典的文旅產業項目,效益可觀。
㈣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生產出高附加值
①文化創意產業所具有的經濟、文化、技術等強融合性特徵,說明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文化的經濟功能日益增強(2分) ②文化創意產業藉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和提升,說明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分) ③文化創意產業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具有高知識性特徵,說明為推動經濟建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2分) ④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創造財富和挖掘就業潛力的作用,安徽省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態勢,說明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分) ㈤ 韓國電影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影響和啟示有哪些 近年來「韓流」已經成為現今社.會最炙手可熱的追捧話題之倆次「蜻蜓點水」式的接吻而已。相比歐美或港台電視刷來說 在中國的文藝市場並不景氣的時候,越來越多的韓劇卻成為收韓劇就顯得 十分純潔。韓劇這種製作特點+分迎合現代那些對愛視率很高的熱播則。在各類的電視劇網站.韓剛的點擊率以及下載情 充滿浪滿幻想女生的口味。韓劇主人公們這種面對家庭地位、社率都很高。 創建文化品牌,新入國際文化市場 漸發展壯大,相信終有-天能使中國文化走遍世界每個角落.使中韓國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在國際大市場中獨樹-積是其順應文國真正 立足於世界之林。化經濟與消費經濟發展趨勢引導社會文化需求的文化品牌。 ㈥ (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一些地方抓住文化產業發展機遇,發掘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市場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