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對策思考
穩定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是農業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國際經驗表明,只有城鎮化進入穩定期以後,農村人口大量減少,城市反哺農村的能力顯著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在農村的普及率明顯提高,才能逐步邁向全面的城鄉融合發展。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城鎮化。
推動規經營,消除城鄉二元經濟
發展規模經營的目的在於提高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實現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從而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當前,發展規模經營除了土地制度不適應以外,缺乏高素質的現代職業農民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針對農村勞動力素質繼續惡化的趨勢,國家應該繼續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並且對農村留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培訓。
進一步可以考慮將職業農民教育納入現行教育體系當中,並從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尤其在辦學用地場所、創業基地建設、辦學設備購置和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推動職業農民教育順利、健康發展。
『貳』 三次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
城鄉融合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走鄉村振興道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鄉村振興路徑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誰來振興」,二是「怎麼振興」。在「誰來振興」的問題上,鄉村振興必然要通過推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帶動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進入,凝聚鄉村發展的合力。在「怎麼振興」的問題上,必須以城鄉二元結構變革作為主動力,推動城鄉地位平等、城鄉要素互動、城鄉空間共融。
『叄』 結合社會實際,談談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與結果3000字論文怎麼寫啊
談談城鄉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分析,具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為例(需要反饋過程),發展的結果分析(需要分析問題)發展的策略。
正文: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經濟社會建設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較突出,影響城鄉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面臨的重大問題。
因此,黨的十九大審時度勢,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縮小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促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繼續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積極應對當前面臨的各種挑戰,著重探索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對策。
新時代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廣闊的農村有著巨大的內需潛力,鄉村的繁榮發展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強大引擎,進入新時代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當今經濟全球化、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如何破解日益嚴峻的鄉村問題,成為事關人類福祉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論題。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更加註重城鄉融合發展問題,把促進城鄉共同繁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不僅要避免走「城市興、鄉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條城市和農村攜手並進、互利共贏的新路城鄉發展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
「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近日,中央發布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為新時代的城鄉融合發展描繪了路線圖、確立了時間表。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也要看到,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根本消除。
《意見》的出台,就是要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重塑新型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可以說,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不僅要避免走「城市興、鄉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條城市和農村攜手並進、互利共贏的新路。
《意見》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既著眼於現實,也圖之長遠;既有戰略部署,也有具體路徑。《意見》提出3個時間節點:到2022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紀中葉,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製成熟定型。
為此,《意見》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舉措:改革的要求,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改革的抓手,是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
改革的目標,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可以說,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均衡配置」「一體化發展」「普惠共享」……從《意見》中的這些關鍵詞,可以看出城市與農村的聯系日益緊密。一方面,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堅持城鄉一盤棋的整體謀劃思路。
無論是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還是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民增收機制,本質上都是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上,守住底線至關重要。
具體說來,始終堅持土地所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守住鄉村文化根脈,就是要高度重視防範各類風險,用城鄉融合發展為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穩定器作用。城鄉發展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發展、共享成果的共生過程。
制定出一個好文件之後,關鍵在於落實。《意見》對落實機制也作出了創新安排,提出「把試點作為重要改革方法」,選擇有一定基礎的市縣兩級設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有明確戰略藍圖,有具體改革路徑,有高效落實機制,相信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一定會不斷健全完善,為城鄉融合發展保駕護航。
『肆』 從城鄉融合發展的案例得到什麼啟示
第一,城鄉的形態融合。現在城是城,鄉是鄉,城鄉的融合發展基於現在的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通過這種網路空間已經把城鄉連成了一體,它是高度融合的。通過我們的高鐵網、高速公路網、航空網,還有港口網,這些硬體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網路體系,我們的農村,就不是單一的,原來在城市之外的農村,而是在這些硬的網路體系裡面的一個節點或者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會推動要素融合,城鄉的要素融合。原來是單向的,人的流動是單向的,是農民工向城市流動,而且到現在為止還有3億人沒有真正融入城市。但現在如果我們是新的一種城市形態的話,我想未來城市的人群特別是富有的人群,富閑的人群,追求生活品位品質的人群,基於我們這種網路,基礎設施的均等化、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基於未來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可以流動的話,有幾大人群一定會向生態環境優美的農村轉移。這種要素首先是人作為第一要素,會形成城鄉之間融合的發展居住新格局。科技會形成流動,文化會形成流動,資本會形成流動,而不是單向的農村向城市流動,城市是抽水機,城市產生虹吸效應,而未來一定是要素下沉,要素向三四線城市流動,向農村流動。現在也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趨勢。
第三,產業融合。城鄉的產業融合最重要的可能是不破壞農村的生態,但是適宜農村發展的產業會向農村延伸或者是轉移。比如說未來的農產品加工製造的產業,比如說圍繞農業進行的現代服務業,比如說我們現在特別關注的像旅遊的服務業,這些產業重構適合農村發展的產業會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形成一種新的產業結構。就是農村的產業會是什麼樣的產業。除了農業本身之外的,一定是輕產業,輕資產,更軟的東西,形成的這種產業會向農村延伸。
第四,市場融合。過去我們要解決農村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分散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這可以是我們從建國以來一直到現在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將來的城鄉融合發展一定會使市場融合發展,比如說通過互聯網+形成的業態,比如說農村的電商,比如說從城市向農村延伸物流的供應鏈,比如說新型城服務的鏈條,一定會形成一個市場高度融合,而且在城市和鄉村享受同樣的市場環境和市場服務能力一個新的農村。而這樣的農村可以說就是和城市無差別的農村,過去我們道路修到農村了,我們將來互聯網修到農村了,但是在農村居住如果沒有便利的生活環境,也不會吸引要素的流動。當然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的農村,就是網上購物、物流配送一直到了農戶家裡,我覺得這個將來市場的融合會使我們這個城鄉的融合從一體化到高度融合。
第五,人與自然的融合。這是一個最重要的融合,在十九大的報告裡面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現代化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現代化,既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伍』 簡述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
搜一下:簡述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
『陸』 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線圖是什麼
第一步,到2022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要基本打通,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要放開放寬,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要基本建成,農村產權保護交易制度框架要基本形成,經濟發達地區、都市圈和城市郊區在體制機制改革上要率先取得突破。
第二步,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要顯著縮小,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要基本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要全面形成,城鄉普惠金融服務體系要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基本實現。
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製成熟定型。城鄉全面融合,鄉村全面振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改革措施多點發力,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縮小城鄉差距
『柒』 什麼是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加快建立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的需要。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沒有根本性破除,所以應該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同時把改革放到統籌城鄉的視角來考慮還沒有過。二元結構的改革涉及到調整城鄉利益,涉及到的利益主體很多。有鑒於此,要改革,又很復雜,所以應該先在局部地區探索,積累經驗。
二是探索建立構建和諧社會體制的需要。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是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體制障礙,著眼於構建和諧社會來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的目標、方向和重點,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深入探索。
三是探索中西部地區發展模式的需要。中西部地區很難完全按照東部地區依靠外需來帶動經濟增長的的發展模式,在內外需失衡、消費投資失衡的情況下,中西部地區應走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可以具體的從五個方面推動工作的開展。
一要統籌城鄉規劃的編制,建立城鄉一體、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銜接協調的規劃體系、編製程序和管理體制。
二要建立城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把政府有關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由城市延伸到農村。
三要建立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體制。
四要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體制。
五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農村養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規范的社會救濟制度。擴大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實現全市統籌。把進城務工農民和失地農民納入城市社會保障范圍,並統一發放標准。
隨著工業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會逐步加快。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適應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客觀要求,合理規劃城市發展的格局、規模、速度和城市功能、水準和質量,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最症結的問題,就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那些長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並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
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
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
規劃上融合,構築城鄉發展一體化藍圖。按照 「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統籌規劃縣城建設、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格局。
建設上融合,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共用。著眼於節約成本、促進融合,在加快城鄉建設過程中統籌考慮城鎮和農村的實際需要,最大限度實現城鎮建設與新民居建設的資源共享。
產業上融合,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按照項目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產業向農產品加工方向轉變、富餘勞動力向外轉移的思路,促進城鄉經濟融合發展。
公共服務上融合,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著眼於逐步讓農民享有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各種福利保障,大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加大城鎮教師服務農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引導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
『捌』 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及當前的主要成效體現在哪些方面
1.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
開拓農村文化產業市場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3.
促進農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創新。
『玖』 簡述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
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政策重心依然側重於城市,以城市帶動鄉村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把鄉村作為與城市具有同等地位的有機整體,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共存共榮,表明我國城鄉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城鄉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發展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發展」,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的一脈相承,又符合新時代的階段特徵和具體要求。
(9)通過產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城鄉關系發展不平衡的日益重視,城鄉政策逐步推進,從通過價格剪刀差實現農村、農業支持城市、工業發展,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再到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發展,我國城鄉關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概括起來,我國關系呈現由城鄉分割到城鄉逐步融合的趨勢。城鄉收入比是衡量城鄉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指標,某種程度上表徵城鄉融合程度。
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從農村改革、農民增收,到新農村建設、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創新、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等,不僅囊括農村制度層面,而且直接涉及到農業農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