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重慶沙磁文化產業園進展

重慶沙磁文化產業園進展

發布時間:2021-01-04 15:50:16

㈠ 重慶主城有哪幾個區詳細介紹一下各個區的情況

截至2019年9月底,重慶市主城區包括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等九區。

1、渝中區

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大都市區,屬重慶主城九區之一。地處在長江、嘉陵江交匯地帶,由於兩江環抱,形似半島,又名渝中半島。

渝中區作為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商貿流通中心,別稱「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戰文化以及紅岩精神在此發源。

截至2017年末,渝中區戶籍人口50.8萬人,常住人口65.9萬人。幅員面積23.24平方公里(陸地面積20.08平方公里),下轄11個街道。

2、江北區

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之北,自西向東呈長條型帶狀分布。1955年,重慶市區劃調整,更名為江北區。 江北區下轄9個街道、3個鎮,幅員面積為220.7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8.51萬人(2018年)。

2018年,江北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7.9億元,增長9.0%。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億元、258.8億元、768億元。

3、南岸區

處於重慶主城核心區,擁有南坪、江南新城兩個城市副中心。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長江南岸,西部、北部臨長江,與九龍坡區、渝中區、江北區隔江相望,東部、南部與巴南區接壤。

至2017年,管理8個街道、7個鎮,幅員面積263.0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為71.3萬人,常住人口為89.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GDP)為791.6億。

4、九龍坡區

地處重慶市西南部,是長江和嘉陵江環抱的重慶渝中半島的重要組成部分。九龍坡下轄8街11鎮,幅員面積431.86平方公里。

至2017年,九龍坡區常住人口為121.51萬人;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130.44億元。

5、沙坪壩區

位於重慶市西南部,自周朝巴國屬地起,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於一爐,是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是重慶市科教文化區,重慶大學城位於沙坪壩區西部。

至2019年8月,沙坪壩區轄20個街道、6個鎮;總面積396.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為83.2萬人;2017年,沙坪壩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60.2億元。

6、大渡口區

地處重慶市西南部,是重慶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慶市中心城區十二個組團之一,於1965年建區。

大渡口區東臨巴南區,南界江津區,西、北靠九龍坡區。至2017年末,大渡口區下轄5街3鎮,面積102.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萬。

7、北碚區

位於重慶主城區西北方向,東接渝北區,南連沙坪壩區,西接璧山區,北鄰合川區,幅員面積755 k㎡,管轄9個街道、8個鎮,是重慶兩江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北碚區有118 平方公里被納入重慶兩江新區范圍)。

8、渝北區

地處重慶市西北部,是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在撤銷原江北縣建制基礎上設立的新區。東鄰長壽區、南與江北區毗鄰,同巴南、南岸、沙坪壩區隔江相望,西連北碚、合川區,北接四川省廣安地區的華鎣市 。

截至2017年,渝北區轄19個街道、11個鎮,常住人口163.23萬人。

9、巴南區

地處重慶市西南部,前身是名邑巴縣,商代時巴人就在此立國建都。1994年12月撤縣建區。截止2017年底,巴南區轄8個街道、14個鎮,幅員面積1834.2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為106.72萬人。

2017年,巴南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16.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9.6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0億元。三次產業的比例為6.9:45.6:47.5。

㈡ 重慶九大主城區排名是怎樣的哪裡最繁華

重慶九大主城區抄排名是渝北區,襲九龍坡區,渝中區,沙坪壩區,江北區,南岸區,巴南區,北碚區,大渡口區。渝北區最繁華。

3、渝中區

渝中區作為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商貿流通中心,別稱「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戰文化以及紅岩精神在此發源。渝中區是一個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地區,基本沒有農業和工業。

4、沙坪壩區

沙坪壩區自周朝巴國屬地起,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於一爐,是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集中了重大、重師、西政、等大學和南開中學、重慶八中等優質小學。沙坪壩區有中國鐵路集裝箱網路重慶中心站、中國西南地區最大鐵路編組站等7個火車客貨站棋布沙坪壩區。

㈢ 新沙磁·學府金街在哪周圍有學校嗎

新沙磁·學府金街在沙磁文化產業帶雙碑老城成熟區域,緊鄰地鐵1號線石井坡站,周邊有沙坪壩小學(沙濱學校)、重慶七中(沙濱學校)、品牌幼兒園、蓮光小學,人氣有保障。

㈣ 沙坪壩大學城區域未來的發展怎麼樣

沙坪壩區是重慶主城區,重慶大都市區之一,自周朝巴國屬地起,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 沙坪壩區處在重慶市西南部,東濱嘉陵江, 西抵縉雲山,是重慶市科教文化區,重慶大學城位於沙坪壩區西部,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於一爐,是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 沙坪壩區東與江北區、渝北區相鄰,東南與渝中區接壤,東北與北碚區相連,南與九龍坡區相靠,西接璧山區,緊鄰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北部新區。截止到2013年,沙坪壩區轄17個街道、7個鎮,面積396.2平方公里。2012年末,沙坪壩區常住人口108.07萬人。


沙坪壩發展利好政策:

1、重慶西站預計2017年底建成投用

重慶西站預計2017年底建成投用。重慶西站將以鐵路為主,集長途汽車、公交、軌道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客流量每年可達4218萬人次,是西部地區最大的客運樞紐系統。

2、西永商務中心區未來商業量達觀音橋2倍

西永商務中心區是重慶市政府確立的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重慶五大新商圈之一,規劃未來商業體量200萬方,達觀音橋2倍、三峽廣場10倍。


3、開放高地凸現口岸經濟特色

「渝新歐」國際貿易大通道的起點,重慶鐵路口岸所在地,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重慶西部現代物流園不僅成為境內外媒體關注的「熱點」,還獲得2014年、2015年度全國優秀物流園區稱號,並已通過了全國示範物流園區的專家答辯。

西部現代物流園區已成為重慶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平台之一。沙坪壩區長何勇說:「這也是沙坪壩在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中交出的一位滿意答卷。」

這一內陸開放高地平台,凸現出的是口岸經濟的特色。

4、五園聯動凸現高新技術產業特色

微電園是目前沙坪壩區工業的重要載體,目前已實現年近2000億元的工業總產值。在未來幾年內,將擴展到3000億元的年產值。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為沙坪壩區帶來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機遇。」沙坪壩區經信委負責人說,在市裡的支持下,沙坪壩區在今年內已啟動了青鳳工業園、中德產業園的建設。市政府批准設立的面積為10.25平方公里青鳳工業園,現已完成規劃設計,全面啟動征地拆遷工作,正在加快推進鳳凰立交、骨架市政道路和安置房建設,並儲備了三峽銀行大數據產業園、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及自動化集成等12個優質項目;在沙坪壩區的中德產業園有近5平方公里的面積,已經啟動建設,已有一批項目在洽談,並即將落戶。

面積雖然不大的台資園,卻已落戶了一批高技術項目,有的已經投產。目前,已啟動了聯東U谷國際企業港、國機地質裝備產業園等14個項目的建設。

而還留在東部的井口工業園,則在向總部經濟升級。並已依託集團總部經濟基地,建設汽車研發、、結算中心將企業的研發、營銷、結算等關鍵環節保留,將生產等非核心環節轉移出去,集中發展以研發設計、營銷結算、

這幾個園區以高新技術支撐的現代裝備、將實現2000億元的年產值。

5、

沙坪壩區的科教文衛資源豐富,在突出分功能區域發展產業中,區里利用這一獨具特色的資源,突出發展文化、健康、形成自己的特色。

2015年1月,沙坪壩區召開文化產業大會、藝術品業、文化傳媒業等5個重點發展領域和「一園一圈一城」的功能布局,確定了29個重點項目。

這「一園」即沙磁文化產業園。該園區以磁器口古鎮為核心打造巴渝文化區,並利用濱江親水景觀開發和工業遺址,打造濱江創意孵化區,圍繞歌樂山烈士陵園打造紅色文化旅遊區。通過巴渝老街、沙磁文化演藝中心、金碧正街陪都街、國富·沙磁文化廣場、國際創客港等子項目的支撐,建設國家級旅遊文化產業示範區。

「一圈」即三峽廣場·都市文化旅遊圈。以三峽廣場為核心,實施空間拓展和業態提升,發展文化創意、文化娛樂等新興業態,打造功能完善、業態豐富、時尚潮流的文化體驗圈和都市旅遊集散區。

「一城」即西部·新興文化孵化城。以萬達文旅城、重慶動漫創谷、蓮花湖國際旅遊度假區、重慶天健創意產業基地、教育培訓產業園等項目群為核心,布局休閑娛樂、影視動漫、網游設計、服裝設計、版權交易、教育培訓等新興業態,拓展沙坪壩區文化產業發展新空間。

沙坪壩區內有7所「三甲」醫院、3所醫學高校,2014因此,沙坪壩區以康復醫療為突破,做好醫療銜接文章。在新橋和西南醫院片區打造一座健康城。並依託醫療資源延伸優勢和歌樂山等生態自然優勢,與養生產業資源整合,發展療養基地家政培訓等多種業態

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規范發展教育培訓業目前,沙坪壩區利用三峽廣場和西部新城等學校雲集和人口眾多區域,引進社會機構,打造教育培訓集聚發展片區。通過扶持已進入區內的新東方、010美術培訓、遠倫美術、荷馬藝術培訓等特色培訓機構,已形成了全市最大、最具特色的教育培訓產業。

已成為沙坪壩區吸引投資的亮點。在今年「渝洽會」上、海吉亞「三甲」醫院、健康城等重大項目。協議投資近千億元。目前,巴渝老街、中核建集團健康城等一批項目已經啟動建設。

傳統商貿業凸現轉型升級特色


㈤ 什麼是沙磁文化

沙磁文化,其實就是以沙坪壩和磁器口為中心的學術文化中心,就像我們現在苦苦修建的「大學城」, 其實質上是將沙坪壩和磁器口兩個地名的首字相結合而命名的。說起來好像這種感覺與歷史無關,其實追溯其起源,卻是我們民族的屈辱史和抗戰史,換一種說法可以說是。從1935年初至1938年3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以重慶大學校長胡庶華、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為首的一批愛國教育家、文化人及其他愛國主義者共同倡導並在全民抗戰中創建形成。文化區建成的主要標志,是以沙磁文化區自治機構的初創、擴大和發表《沙磁文化區各界宣言》、代表文化區的刊物《沙磁文化》月刊的創刊和出版以及沙磁地區正式成立「區」的建制。 1940年出版的由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題寫刊名的《沙磁文化》創刊號。1938年1月由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自治會創辦的《全民抗戰》周刊。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我國,當時當權的國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後將重慶定為陪都。看似這小小的舉措,卻讓重慶一個西南的偏遠之地,驟然成為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抗戰時期,作為戰時陪都的重慶集聚了當時我國重要的文學、美術、音樂人才,沙磁文化區的范圍迅速向四面擴展,其外圍邊沿東至嘉陵江對岸的盤溪、柏溪,南達李子壩、華岩寺,西越歌樂山順成渝公路直抵青木關,至國民政府教育部遷到青木關溫泉寺辦公,並在青木關老關口附近創建國立音樂院(今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前身),覆蓋現沙坪壩東部城區及西部部分街道。沙坪壩成為抗戰時的全國文化中心,區內集中了18所高等學府和全國八分之一的大學生,還有眾多的文化學術科研機構和250餘家工廠企業。大批愛國教育家、科學家、文化藝術家和工商實業家會聚於此,呈現校舍林立、名師薈萃的教育繁榮景象。
國民政府在重慶後方執政的十年,其實也做了很多的實實在在的事情而國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國民黨施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首先提出了「平時教育戰時看,戰時教育平時看」的教育主張,充分說明了越是戰爭這種緊張的時候越是要重視教育的思想,還提出了與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需要相配合的教育措施。
以下便國民黨的戰時教育政策的一個部分:
「(二)與軍事方面需要相配合的教育措施。這主要包括特種教育和戰區教育的推行以及學生志願從軍的獎勵
1. 特種教育的推行。「特種教育」是國民政府教育部為了配合戰爭和國防的需要而增設的特種教學與研究。
2. 推行戰區教育。在跟日軍爭奪淪陷區的斗爭中,一方面必須在日軍所控制的「點」、「線」、「面」之處破壞日偽所施行的奴化教育;另一方面必須在敵偽力量不逮的地方,積極開展教育工作。
3. 獎勵學生從軍。為了獎勵高中以上學校學生參加抗戰軍事工作,以充實抗戰力量,1944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高中以上學校學生志願從軍辦法》和《高中以上學校學生參戰獎勵辦法》,規定對於已參加正規軍隊或軍事技術機關或政府認可的游擊隊工作的學生以及志願從軍者,除由原校「保留其學籍」外,對取得功勛者,「除由軍事機關依法敘獎外,並由教育部核發獎章或獎狀」;對於殉職者,「除應受政府規定之榮譽及郵典外,並應由原校在校內建立碑碣,以留紀念」;還規定「志願從軍學生之姓名及服役事跡,在中央由教育部編入抗戰史料、教育年鑒或教育史內,在地方由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搜集編入省、市、縣志內,以資宣揚,具有特別功勛者,由教育部呈請行政院明令褒揚』[(33)]。」
其實對於我來說,記憶深刻的可能就是戰時前方的高校南遷的事件。比如北京大學等南遷後就是當時的西南聯合大學,有網友是這樣評價當時的西南聯合大學的:「西南聯大,在戰火中劃出自己最燦爛的軌跡。但是,她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嚴格地說,她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此前10年,甚至20年變革和積累的一個結晶。一所大學包括理念、體制、專業和課程等在內的實體的鑄成,往往依賴於校長及其管理團隊多年的努力。」現在又名氣的大學都可以在重慶尋找得到一絲絲的蹤跡,誰也不可能想到今天駐立在上海市的復旦大學,當時在重慶北碚區的原樣,當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當年的李登輝也是復旦大學的創始人之一,在現在的北碚還有為他而立的「登輝堂」,只是現在的那個地方已在炮火之中不復當年的光彩。
在70年前的2月6日,沙坪文化區在重慶大學召開成立大會,並向社會各界發布正式成立的公告,宗白華、胡庶華、張伯苓、羅家倫、高顯鑒等老一輩文化人「擎起時代的火炬」。時隔70年,在2008年的2月6日,沙坪壩區「沙磁文化日」成立座談會上,張伯苓之孫張元龍、郭沫若之女郭平英、老舍之子舒乙等會聚一堂,暢談「沙磁文化」。而 沙坪壩區為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決定將每年3月30日定為「沙磁文化日」,這一項舉措無疑是肯定了沙磁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文化積淀 。
其實說是沙磁文化是文化的集成,不如按照現在的說法可以說成是重慶文化區的建立,以下是在重慶日報上一篇名為《沙磁文化:戰亂時代的火炬》的文章中所談到的沙磁文化的始末。
在70年前,胡庶華卻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對此作了深入的思考。胡庶華是重慶大學的第二任校長,1936年秋,他首次提出了在沙坪壩建設重慶市文化區的設想。他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現代科技文化來推動,但科技的發展需要文化作基礎。為此,他寫出了《理想中的重慶市文化區》一文。鑒於當時的時局,他在文中寫道「最急切之工作,莫過於國防上之准備」,但,「因人才的缺乏,文化的落後」導致在國防上已「不能勝任戰時後方之需」。為此他提出,「國防上應准備之工作,應以培養人才,提高文化為最切要……重慶文化,尤為其中最重要之一環。」 他認為,「重慶市之建立新文化區,其意義不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發展,而尤關系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前途。」「它的光芒不僅照耀重慶一隅,而且將四射到西南各省及整個中國。」從此我們可以看到建立中華文化區的意願只是缺少一定的條件,而就在胡庶華的設想提出半年之後的1937年,日軍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由此全面爆發。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中小學、文化科研機構和大量工廠紛紛溯江西遷,來到了戰時首都重慶。一時間,嘉陵江畔聚集了18所高等學府,在校學生人數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同時,還涌進了250餘家工廠和眾多的文化學術科研機構。這些單位的到來,為胡庶華的設想進一步創造了條件,並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積極響應。在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四川省立教育學院院長高顯鑒等教育家和諸多經濟實業界人士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下,1938年2月6日,重慶沙磁文化區在重慶大學宣告成立,並在當年的3月30日正式對外辦公,一個聚集眾多文化精英的聖殿就此開啟。文化區的誕生就像一隻巨臂,擎起了一個戰亂時代的火炬,在那個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給了無數人希望。無論是在嘉陵江邊,還是歌樂山下,到處都是書聲朗朗,機器轟鳴……
專家認為,「沙磁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精英文化與民族革命戰爭中的大眾文化的結合,是傳統的民族優秀文化和西方先進文化的結合,不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在重慶沙磁文化區的繼續和發展,而且是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重慶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作為戰時中國文化中心,文化區帶頭掀起了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工業實業救國、鄉村建設救國等熱潮,對中華民族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實現民族復興功不可沒。為新中國的建設,文化區培育和輸送了大量人才,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文化區內大批學校和文化人向東轉移,其作用和影響迅速向東擴散,特別是在文化區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單在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就逾百人之多,成為發展新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主力。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區優秀傳統在沙坪壩得到進一步延續並不斷深化。1950年,中共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確立了重慶市第三區(1955年定名沙坪壩區)為文化區。在沙磁文化區原有基礎和精神指引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沙坪壩區已發展成為重慶市科技實力雄厚、文化教育發達的科教文化名區。截至2007年,連續七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區」,連續十六年保持「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稱號。駐區高校達到19所,各類中小學校112所,專任教師共計6373人。並在沙坪壩區西部土地上建起了包括重慶大學城、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土主鐵路物流園在內的西部新城。正規范有序地將沙坪壩打造成為中國西部的教育、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高地。同時,通過對傳統與現代的嫁接,目前該區正著力打造動漫產業基地、文化藝術培訓基地、文化創意和創新產業孵化基地。在三峽廣場內培育都市文化娛樂休閑圈,在千年磁器口培育巴渝民俗文化旅遊圈,在重慶大學培育時尚文化消費圈。
沙磁文化區的創建,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戰爭中大眾文化的結合,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結合,是現代教育史上高舉愛國、民主、科學、進步旗幟的一座豐碑,也標志著沙坪壩作為文化區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和發揚光大。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夠帶動重慶文化的發展,讓重慶真正成為重慶文化區,甚至是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㈥ 重慶市沙坪壩區人口、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概況

沙坪壩區地處重慶市區西部,是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全區幅員面積396平方公里,轄26個街鎮園區,戶籍人口74.6萬,常住人口87萬。域內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城市發展繁榮興旺。
沙坪壩區交通通訊暢達,是西南地區人流、物流、信息流要道。全國鐵路集裝箱網路重慶中心站、西南地區最大鐵路編組站和國家二級火車站等七個火車客貨站棋布於此;國道、省道等高等級公路五條,成渝、渝長、上界高速公路縱橫域內。抵達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僅需半個小時。
沙坪壩區工業基礎雄厚,是重慶重要的工業基地。區內工業門類齊全,有嘉陵集團、西南葯業、康明斯等國有大中型企業42家,佔全市的四分之一。有力帆集團、渝安集團、華洋集團等知名的民營科技型企業,已形成汽摩配件、電子電器、生物化工三大產業支柱。
沙坪壩區旅遊資源豐富,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於一爐,形成了歌樂山名山旅遊、磁器口古鎮旅遊、都市休閑購物旅遊、田園生態旅遊等特色旅遊,每年接待中外遊客數百萬。
沙坪壩區第三產業發達,市場潛力巨大,是重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區。有重慶百貨、新世紀、嘉茂購物中心、王府井、國美電器等知名商家組成的20萬平方米成熟商業圈,三峽文化廣場步行街被評為「中國十大特色商業街」、「全國特色文化廣場」,是重慶「長江三峽文明長廊建設示範點」。五大專業批發市場為該區物流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餘家金融機構為振興地方經濟作出了卓越貢獻。
200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9.6億元,增長16.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2.8億元,增長3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3.5億元,增長18.4%;財政總收入41.5億元,增長30.2%;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21.4億元,增長4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1元,增長18.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693元,增長18.7%;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9‰;單位GDP能耗預計降低4%。全區經濟社會保持全面快速穩固和諧發展。
重慶沙坪壩歷史上是與江津白沙壩、成都華西壩、北碚夏壩齊名合稱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壩;也是中國大後方四大文化區之一。

㈦ 沙磁文化是什麼,有那些歷史

沙磁文化,其實就是以沙坪壩和磁器口為中心的學術文化中心,就像我們現在苦苦修建的「大學城」, 其實質上是將沙坪壩和磁器口兩個地名的首字相結合而命名的。說起來好像這種感覺與歷史無關,其實追溯其起源,卻是我們民族的屈辱史和抗戰史,換一種說法可以說是。從1935年初至1938年3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以重慶大學校長胡庶華、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為首的一批愛國教育家、文化人及其他愛國主義者共同倡導並在全民抗戰中創建形成。文化區建成的主要標志,是以沙磁文化區自治機構的初創、擴大和發表《沙磁文化區各界宣言》、代表文化區的刊物《沙磁文化》月刊的創刊和出版以及沙磁地區正式成立「區」的建制。 1940年出版的由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題寫刊名的《沙磁文化》創刊號。1938年1月由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自治會創辦的《全民抗戰》周刊。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我國,當時當權的國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後將重慶定為陪都。看似這小小的舉措,卻讓重慶一個西南的偏遠之地,驟然成為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抗戰時期,作為戰時陪都的重慶集聚了當時我國重要的文學、美術、音樂人才,沙磁文化區的范圍迅速向四面擴展,其外圍邊沿東至嘉陵江對岸的盤溪、柏溪,南達李子壩、華岩寺,西越歌樂山順成渝公路直抵青木關,至國民政府教育部遷到青木關溫泉寺辦公,並在青木關老關口附近創建國立音樂院(今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前身),覆蓋現沙坪壩東部城區及西部部分街道。沙坪壩成為抗戰時的全國文化中心,區內集中了18所高等學府和全國八分之一的大學生,還有眾多的文化學術科研機構和250餘家工廠企業。大批愛國教育家、科學家、文化藝術家和工商實業家會聚於此,呈現校舍林立、名師薈萃的教育繁榮景象。
國民政府在重慶後方執政的十年,其實也做了很多的實實在在的事情而國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國民黨施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首先提出了「平時教育戰時看,戰時教育平時看」的教育主張,充分說明了越是戰爭這種緊張的時候越是要重視教育的思想,還提出了與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需要相配合的教育措施。
以下便國民黨的戰時教育政策的一個部分:
「(二)與軍事方面需要相配合的教育措施。這主要包括特種教育和戰區教育的推行以及學生志願從軍的獎勵
1. 特種教育的推行。「特種教育」是國民政府教育部為了配合戰爭和國防的需要而增設的特種教學與研究。
2. 推行戰區教育。在跟日軍爭奪淪陷區的斗爭中,一方面必須在日軍所控制的「點」、「線」、「面」之處破壞日偽所施行的奴化教育;另一方面必須在敵偽力量不逮的地方,積極開展教育工作。
3. 獎勵學生從軍。為了獎勵高中以上學校學生參加抗戰軍事工作,以充實抗戰力量,1944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高中以上學校學生志願從軍辦法》和《高中以上學校學生參戰獎勵辦法》,規定對於已參加正規軍隊或軍事技術機關或政府認可的游擊隊工作的學生以及志願從軍者,除由原校「保留其學籍」外,對取得功勛者,「除由軍事機關依法敘獎外,並由教育部核發獎章或獎狀」;對於殉職者,「除應受政府規定之榮譽及郵典外,並應由原校在校內建立碑碣,以留紀念」;還規定「志願從軍學生之姓名及服役事跡,在中央由教育部編入抗戰史料、教育年鑒或教育史內,在地方由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搜集編入省、市、縣志內,以資宣揚,具有特別功勛者,由教育部呈請行政院明令褒揚』[(33)]。」
其實對於我來說,記憶深刻的可能就是戰時前方的高校南遷的事件。比如北京大學等南遷後就是當時的西南聯合大學,有網友是這樣評價當時的西南聯合大學的:「西南聯大,在戰火中劃出自己最燦爛的軌跡。但是,她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嚴格地說,她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此前10年,甚至20年變革和積累的一個結晶。一所大學包括理念、體制、專業和課程等在內的實體的鑄成,往往依賴於校長及其管理團隊多年的努力。」現在又名氣的大學都可以在重慶尋找得到一絲絲的蹤跡,誰也不可能想到今天駐立在上海市的復旦大學,當時在重慶北碚區的原樣,當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當年的李登輝也是復旦大學的創始人之一,在現在的北碚還有為他而立的「登輝堂」,只是現在的那個地方已在炮火之中不復當年的光彩。
在70年前的2月6日,沙坪文化區在重慶大學召開成立大會,並向社會各界發布正式成立的公告,宗白華、胡庶華、張伯苓、羅家倫、高顯鑒等老一輩文化人「擎起時代的火炬」。時隔70年,在2008年的2月6日,沙坪壩區「沙磁文化日」成立座談會上,張伯苓之孫張元龍、郭沫若之女郭平英、老舍之子舒乙等會聚一堂,暢談「沙磁文化」。而 沙坪壩區為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決定將每年3月30日定為「沙磁文化日」,這一項舉措無疑是肯定了沙磁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文化積淀 。
其實說是沙磁文化是文化的集成,不如按照現在的說法可以說成是重慶文化區的建立,以下是在重慶日報上一篇名為《沙磁文化:戰亂時代的火炬》的文章中所談到的沙磁文化的始末。
在70年前,胡庶華卻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對此作了深入的思考。胡庶華是重慶大學的第二任校長,1936年秋,他首次提出了在沙坪壩建設重慶市文化區的設想。他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現代科技文化來推動,但科技的發展需要文化作基礎。為此,他寫出了《理想中的重慶市文化區》一文。鑒於當時的時局,他在文中寫道「最急切之工作,莫過於國防上之准備」,但,「因人才的缺乏,文化的落後」導致在國防上已「不能勝任戰時後方之需」。為此他提出,「國防上應准備之工作,應以培養人才,提高文化為最切要……重慶文化,尤為其中最重要之一環。」 他認為,「重慶市之建立新文化區,其意義不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發展,而尤關系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前途。」「它的光芒不僅照耀重慶一隅,而且將四射到西南各省及整個中國。」從此我們可以看到建立中華文化區的意願只是缺少一定的條件,而就在胡庶華的設想提出半年之後的1937年,日軍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由此全面爆發。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中小學、文化科研機構和大量工廠紛紛溯江西遷,來到了戰時首都重慶。一時間,嘉陵江畔聚集了18所高等學府,在校學生人數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同時,還涌進了250餘家工廠和眾多的文化學術科研機構。這些單位的到來,為胡庶華的設想進一步創造了條件,並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積極響應。在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四川省立教育學院院長高顯鑒等教育家和諸多經濟實業界人士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下,1938年2月6日,重慶沙磁文化區在重慶大學宣告成立,並在當年的3月30日正式對外辦公,一個聚集眾多文化精英的聖殿就此開啟。文化區的誕生就像一隻巨臂,擎起了一個戰亂時代的火炬,在那個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給了無數人希望。無論是在嘉陵江邊,還是歌樂山下,到處都是書聲朗朗,機器轟鳴……
專家認為,「沙磁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精英文化與民族革命戰爭中的大眾文化的結合,是傳統的民族優秀文化和西方先進文化的結合,不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在重慶沙磁文化區的繼續和發展,而且是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重慶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作為戰時中國文化中心,文化區帶頭掀起了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工業實業救國、鄉村建設救國等熱潮,對中華民族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實現民族復興功不可沒。為新中國的建設,文化區培育和輸送了大量人才,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文化區內大批學校和文化人向東轉移,其作用和影響迅速向東擴散,特別是在文化區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單在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就逾百人之多,成為發展新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主力。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區優秀傳統在沙坪壩得到進一步延續並不斷深化。1950年,中共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確立了重慶市第三區(1955年定名沙坪壩區)為文化區。在沙磁文化區原有基礎和精神指引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沙坪壩區已發展成為重慶市科技實力雄厚、文化教育發達的科教文化名區。截至2007年,連續七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區」,連續十六年保持「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稱號。駐區高校達到19所,各類中小學校112所,專任教師共計6373人。並在沙坪壩區西部土地上建起了包括重慶大學城、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土主鐵路物流園在內的西部新城。正規范有序地將沙坪壩打造成為中國西部的教育、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高地。同時,通過對傳統與現代的嫁接,目前該區正著力打造動漫產業基地、文化藝術培訓基地、文化創意和創新產業孵化基地。在三峽廣場內培育都市文化娛樂休閑圈,在千年磁器口培育巴渝民俗文化旅遊圈,在重慶大學培育時尚文化消費圈。
沙磁文化區的創建,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戰爭中大眾文化的結合,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結合,是現代教育史上高舉愛國、民主、科學、進步旗幟的一座豐碑,也標志著沙坪壩作為文化區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和發揚光大。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夠帶動重慶文化的發展,讓重慶真正成為重慶文化區,甚至是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㈧ 沙磁文化廣場在哪裡什麼時候建成

沙磁文化廣場緊鄰磁器口古鎮,總建面約43萬方,由8萬方商業、3萬方文化廣場、20萬方濱江住宅、12萬方地下車庫組成,總投資約36億元。項目已於近期開始設計方案招標。計劃今年年末開工,預計2016年建成。
沙磁文化廣場商業體量8萬方
3萬方廣場將成為城市新地標
3大配套公園提供舒適休閑空間
據了解,沙磁文化廣場將於沙濱路部分路段融為一體,沙濱路磁器口片區約600米的路段將被打造成為廣場的一部分。廣場以巴渝風貌建築為主體,充分體現巴渝文化特色,以沙磁文化為核心,中西結合,打造成為集休閑旅遊、商業貿易、文藝演出、文化娛樂、觀光運動為一體的城市開放空間,3萬方廣場將成為城市的名片和新地標。
另外,沙磁文化廣場項目中還將布局三個公園,其中一個是現有的鳳凰山公園,另外還將新建兩個2萬方左右的綠地公園。3個公園作為沙磁文化廣場的配套項目,將為磁器口古鎮的群眾和遊客們提供一個舒適的休閑空間。

沙磁文化廣場項目所在地
廣場新增3000多個停車位
沙濱路實行人車分流
解決古鎮停車難
磁器口古鎮作為旅遊勝地,每年的遊客接待量幾百萬人次,古鎮旅遊、休閑停車是最大的難題。據了解,在沙磁文化廣場項目中,共規劃了3層地下車庫,共計12萬方,包含3000多個停車位,項目建成後,不僅能夠解決各類小型車輛的停放,同時也能滿足旅遊大巴的停靠。
據了解,在交通方面,將對沙濱路部分路段現有的人流車流,進行平面和立體地上地下的重新組織,特別是靠近磁器口古鎮片區的交通組織,將發生改變。即從高家花園橋下的沙濱路開始,採取下穿形式通往雙碑方向。前往磁器口方向的車輛將從AB地塊之間的道路通往磁器口,通過這條通道還可以直接進入廣場地下車庫,實現交通的無縫連接和人車分流。

閱讀全文

與重慶沙磁文化產業園進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