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別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文化事業是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當中存在的文化事業單位的集合名詞。
②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什麼關系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專化意義本身的創屬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文化事業是我國特有術語,是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當中存在的文化事業單位的集合名詞。
文化事業單位,是指在文化領域從事研究創作、精神產品生產和文化公共服務的組織機構。
區別
文化事業,可以是盈利或非營利,或個體或團體,不帶政治目的和政治導向,含有個人或團隊創作思想。
文化產業,是盈利目的,帶有市場趨利性。產品創作少許或者帶有政治目的和政治導向,例子,刺殺金XX。
③ 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別是什麼
創意產業:指的是以創意為理念、核心的總體經濟活動,包括了工業創意、農業回創意、文化產答業創意等等內容。
文化產業創意:以創意為核心,面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產品的新興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高端,也是文化產業中最具有創造性和先導性的核心部分。
【概念上的區別,已經應該可以表明2者之間的不同了。中國文化產業本就是新興產業,對於文化創意這塊,甚至更多,基本沒有一個標準的教材和答案,誰也不能說自己是權威的。對於這2者的概念
④ 如何處理好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不同
我國文化建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區分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各自的屬性,使其各歸其位,各負其責。
首先,從性質上講,文化事業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產業則具有經營性、市場性。所謂公益性就是說,公共文化需要來提供,提供的這種文化基本上是的,或者是收費很少帶有性質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具有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點。基本性就像百姓生活中油鹽醬醋茶一樣須臾不可分離的文化需要;均等性,就是不分區域、城鄉、貧富、男女、老幼、戶籍都能夠享受到的服務;便利性,就是文化場所的設置、空間的規劃以群眾最方便為目的。
所謂經營性就是說,主體按照市場的要求,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積極作用,向社會提供帶有盈利性質的文化產品。經營性文化產業具有分眾性、市場性、盈利性的特點。分眾性,就是經營性文化產品主要滿足一部分公眾的文化需要;市場性,就是文化主要依靠市場來融資、來發展,生產面向市場的文化產品;盈利性,就是經營性文化產品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間,以保證自身的持續發展。
其次,從滿足的對象及內容上看,文化事業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產業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多樣性文化需求。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基本文化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當前,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與權益就是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內容,在農村還包括每月一場電影。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多樣化文化需求就是產業分工、階層分化、文化教育不同、職業差別帶來的文化需要上的多元性。
2、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相互聯系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是截然對立的,兩者之間有緊密的聯系。
首先,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都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事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其性質與任務決定的。同樣,文化產業也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始終把社會效益置於優先位置。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一原則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一致的,擔負著共同的責任。
其次,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都應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事業應當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群眾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生活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全民化等方面多做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文化產業應當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唱響主旋律。
第三,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可以相互促進的。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培育出良好的文化土壤、消費人群,通過不斷參與文化活動,廣大群眾就會感受到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愉悅,會自覺地去消費更多的文化產品;健康的文化產業也會帶動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很多文化產業方面的產品不斷成為文化事業的內容,其宣傳的價值觀會轉變成為文化事業的價值追求。
3、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樹立文化科學發展的意識,在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的同時,不斷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要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放在同樣的地位來看待,把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放到一起,整體規劃、協同發展。要統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要統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產業服務體系的建設,要統籌基本文化需求與多樣化文化需求的滿足,要統籌公益性與市場性的要求,努力做到相互促進。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構建起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機制。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可以更多地採用市場機制的方式,採取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這樣一來,就會使越來越多的文化在獲得收入的同時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建立面向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的文化產品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堅持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評價作品的最高標准,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准。建立以文化事業發展培育消費能力的機制,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除了要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還應當發揮文化事業發展的資源優勢,實施諸如普及高雅藝術工程,通過補貼或單位贊助,低價向群眾售票,培育群眾的消費意識和習慣。
⑤ 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別是什麼
創意產業:指的是以創意為理念、核心的總體經濟活動,包括了工業創意、農業創意、文化產業創意等等內容。
文化產業創意:以創意為核心,面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產品的新興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高端,也是文化產業中最具有創造性和先導性的核心部分。
【概念上的區別,已經應該可以表明2者之間的不同了。中國文化產業本就是新興產業,對於文化創意這塊,甚至更多,基本沒有一個標準的教材和答案,誰也不能說自己是權威的。對於這2者的概念是上學期上《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的時候老師給的筆記。】
http://ke..com/view/72807.htm這個是網路里的東西哈。
⑥ 文化產業與金融的關系是什麼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在文化產業金融創新的過程中,通過將各種無形資產和各類金融機構主體創造性地組合,可構建出多種貸款融資方式。文化企業可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最合適的無形資產作為質押對象,銀行可根據企業特點量身設計豐富的貸款產品,盡可能地分散和降低自身風險。其他金融機構也可參與到文化企業貸款融資過程中,提供增信服務,通過承擔一定的風險獲得一定的收益。只有不斷進行金融創新,才能加快加大加深我們金融與文化產業的深度合作,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⑦ 文化經濟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文化產業要發展,前提條件是要有文化消費需求,而消費者行為分析與需求理論告訴我們,需求是由消費者的行為決定的。只有消費者同時具有消費偏好和購買力時,才可能產生消費行為,文化產品才可能有市場
⑧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什麼關系
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系(區別和聯系):
一、在主體及行業劃分上,文化產業的主體更多的是企業或者法人,它更多的傾向於將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轉化為商業價值;而文化事業的主體更多的是政府部門,它們在行業劃分上更偏向於公益性、無償性、非營利性的服務,走的是非產業化道路。
二、從目標取向上來看,文化產業更多的是通過企業或市場個體的投資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文化事業則側重於國民的教育感化和公益性文化服務。
三、在資金來源上,文化產業多是從社會募集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文化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多依靠政府財政撥款。
四、在運作方式上,文化產業偏向於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管理,由市場來優化配置資源;文化事業則偏向於行政化運作、政府規劃管理。
五、組織形式上:文化產業組織形式比較靈活,多以企業組織形式為主,以國有、集體及私營等經濟實體為單位;文化事業則多為事業部門或單位團體組織形式。
它們的聯系:它們作為文化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是中國文化建設過程中既相互交叉滲透,又相互獨立的不同形態。
僅供參考~
⑨ 內容產業,文化產業,創意產業三者的區別和關系是什麼
在美國,這三個產業是沒有區分的,除了技術方面的內容,能夠以「文化」來稱之的回內容,都叫做「版答權產業」。在中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管理體制的原因,才將它們加以區分。從這點來看,叫「內容產業」可以將三者的實質結合到一起。要搞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或者要說發展這三種產業,就得要對自己身處其中的某一個產業門類進行合理、清晰的定位,然後找到與其他產業合作共贏的基礎,同時規避由於條塊分割帶來的政策風險。
⑩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文化與經濟融合催生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 這個新概念的特點,就是文化和經濟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以經濟為依託的新文化形態,或以文化為內涵的新經濟形態,即「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
文化產業是文化經濟化的直接產物,使得文化的作用除了滿足人類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文化離不開經濟,經濟也離不開文化。文化對政治、經濟的滲透力越強,影響力越大,文化的社會價值就越突出。隨著文化的擴張和滲透,文化與政治、經濟日益一體化,文化力與經濟力、科技力、政治力、軍事力、保障力等共同構成綜合國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與經濟如此高度的融合,所催生的「文化經濟」 ,將會像「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等產業形態曾經創造的經濟成就一樣,不僅會加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提升,再次給國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而且還能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國民經濟更加協調、健康和可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