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場常見的女裝品牌有哪些
國內著名的商場包括萬達、銀泰等,而這些商場的入駐的女裝品牌大多相近,品牌都以中高檔為主,像ONLY、太平鳥、艾格、H&M、ZARA、優衣庫等都是比較常見的。
1、H&M:
快時尚品牌,來自瑞典的時裝公司,由埃林·佩爾森(ErlingPersson)在1947年於瑞典成立,主要經營銷售服裝和化妝品。在世界多個國家,包括亞洲、歐洲和美國設有分店,產品以價廉物美聞名。「心繫一處」,集中優勢資源,專注於服裝產業的休閑服飾,在該領域做深、做細、做精。
2、ZARA
快時尚品牌,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團(股票代碼ITX)旗下的一個子公司,它既是服裝品牌,也是專營ZARA品牌服裝的連鎖零售品牌。
1975年設立於西班牙的ZARA隸屬於Inditex集團為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裝商,在世界各地56個國家內,設立超過兩千多家的服裝連鎖店。ZARA深受全球時尚青年的喜愛,設計師品牌的優異設計價格卻更為低廉,簡單來說就是讓平民擁抱HighFashion。
5、太平鳥
太平鳥時尚女裝有限公司是太平鳥投資集團公司下屬的子公司,於2001年9月正式成立,以設計開發和經營太平鳥時尚休閑女裝系列為主,是引導消費新潮的時尚先鋒,特別豐富的產品設計開發,全球化的經營思想及店鋪形象,使之成為OFFICE休閑時尚女裝的第一品牌。
『貳』 現在什麼行業最賺錢
截止2020年1月為止,文化產業最賺錢。
到2020年,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旅遊經濟穩步增長,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
(2)文化引領發展建言產業融合擴展閱讀:
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既直接推動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也日益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設計等產業融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產業具有創意性、引領性、低投入、低消耗的鮮明特點和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轉型、可持續的獨特作用。
『叄』 初中畢業上技校
初中畢業是人生的個十字路口,沒有了父母的溺愛,沒有父母資助衣食,沒有了老師同學們的陪伴,我們該如何選擇?是就這樣渾渾噩噩地當啃老族?還是該振作起來學會養活自己,為自己的未來打拚?
三四歲就被送到幼兒園,七八歲上小學一年級,十三四歲升入初中,初中畢業時,很多孩子已經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了。
在初中畢業時,成績拔尖的同學一門心思考重點高中,將來上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從此人生順風順水。成績太差的同學內心也早就放棄學習,打算畢業後就去念技校或者職中,學點手藝,拿個文憑,畢業了當個技術工人。
汽車維修專業人才缺口大
在國內自主品牌蓬勃發展之時,汽修人才的緊缺也成為一個嚴峻的現實。<<中國汽車人才發展戰略研究>>課題報告研究表明:中國汽車產業技工人數2010年將達到326.87萬人,2015年將突破500萬人大關,到2020年將達到776.23萬人,平均年增長率為10%。現實表明,汽車業的人才需求巨大,如何培養人才,怎樣獲得人才,成為汽車業末來的一個重要課題。
初中生學汽修優勢大
對於初中畢業生來說,年齡小,社會閱歷不足,沒有學歷,汽車維修的巨大人才缺口給很多初高中畢業生帶來機遇,學汽車維修不僅能夠有一技之長,而且更有學歷,今後找工作更有競爭力。
『肆』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什麼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
1、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