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服裝行業發展趨勢,服裝行業的前景如何,服裝行業分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在限額以上服裝行業的批發和零售金額合計約10356.4億元。在生產領域,我國服裝行業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但國際比較優勢更多體現在生產加工環節,而在附加值更高的研發、設計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7月18日,波司登「服裝行業唯一入選國家品牌計劃發布會」在北京水立方舉行。國家品牌計劃宣布波司登為唯一入選的服裝品牌,並與其達成3年戰略合作。在發布會現場,波司登上演了精彩的羽絨服時裝秀。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紡織服裝行業同樣駛入了快車道,而現在服裝設計則成為紡織服裝行業的強大助力。
中國服裝行業零售額統計分析
從零售端來看,服裝行業整體的零售額並未如產量一般出現驟降,而是在「溫水煮青蛙」的態勢中出現了產業增長速度的連年下滑,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服裝行業產銷需求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服裝行業實現零售額7021.5億元,同比增速接近30%,直到2016年,產業規模增速仍有6%以上的水平。到2017年,服裝行業零售額增速驟降至1.4%,實現年零售額10356.4億元。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預測,預計2018年服裝行業零售額將達10985.8億元,同比增長6.08%。
本土領軍品牌匱乏,行業樹立新標簽
國家品牌計劃旨在通過國家平台培育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增長、能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國家品牌。對於波司登此次入選,國家品牌計劃推出兩年以來,終於有了一個來自服裝行業的中國知名品牌。波司登42年歷經磨難,積淀下來了豐厚的品牌資產,此次入選理所應當。
波司登作為唯一入選國家品牌計劃的服裝品牌,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紡織服裝行業已經具備高度的行業競爭力與良好的行業形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行業發展呈現出增長與結構、格局、創新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與此同時,應當看到,在此過程中,中國民族品牌更是經歷了從少到多,繁榮而又繁雜的發展生態。「繁榮」,源於強勁的市場需求驅動與細分審美的意識勃興。而「繁雜」,則源於白熱化的品牌競爭局面,能夠比肩國際一線品牌的中國本土領軍品牌的相對匱乏。應當說,正是在這繁榮與繁雜交替的過程中,波司登作為中國本土優質品牌脫穎而出,並且通過加入國家品牌計劃,意圖引爆自身強大的品牌勢能,引領領軍品牌的風范。
本土設計力量崛起,中國文化復興回歸
此季波司登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系列,也表達出波司登品牌在融合民族與國際、融合經典與潮流、融合功能與審美,融合產品與傳播,以及融合製造業與商業等一系列領域內的深度探索。這樣的探索,無疑是非常具備開拓意義與示範意義的,品牌的崛起,以及作為本土設計文化的「圖騰式」崛起,是一個細水長流的系統工程,更是一個透過表象,根植於企業內在競爭力塑造,不斷自我刷新、自我重塑的過程。我也希望通過這樣全方位、深層次的價值探索,波司登能夠找到一條承載「大師、大牌、大事」的符號精神,令中國本土時尚在全球時尚話語權中心擲地有聲的價值路徑。
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新標簽,「時尚」的內在塑造,是產業發展的軟實力象徵,是提升產業文化自信的重要戰略,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途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服裝品牌與中國時裝設計師出現在了各大國際時裝周的T台之上,代表了本土原創設計力量的自我崛起,也代表了以中國服飾文化為本源的時尚復興正在回歸。
從「邊緣」到「中心」,這條路無疑是漫長的,曲折的。對中國時尚設計的認同,不僅是對技術創新的認同,也是對創意文化的認同;不僅是對創意文化的認同,更是對商業模式的認同;不僅是對設計師與品牌的個體認同,更是對行業文化乃至整個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
現階段,對於中國設計師和服裝品牌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機會,而就如同那些成熟的歐美服裝品牌一樣,中國服裝品牌的成功,同樣要靠社會各界的支持。而中國服裝行業要適應更多消費者的需求,更要依靠創意和設計,中國服裝設計力量的發展和壯大,對於整個服裝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立足於保護整個中國時尚設計的生態,需要著重做好三道題:
1、圍繞創新做乘法。創新是設計之本。應持續加大創新要素投入,核心技術、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方面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確保時尚設計在技術創新與藝術創新方面的「兩條腿」走路。
2、圍繞文化做加法。文化是設計之魂。以創意設計、品牌建設、非遺工作、時尚推廣為抓手,不斷厚植行業文化土壤、樹立行業文化自信。創新研究方法,品牌培育工作,行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時裝周、專業賽事等平台搭建,持續深化與世界主要時尚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3、圍繞環保做減法,環保是設計之德。要著力孵化綠色設計、可持續發展與可循環利用的設計。立足於產業鏈發展的每一個環節,高度重視行業綠色發展,以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積極推進「可持續時尚」的綠色競爭力。
㈡ 服裝業 未來的幾個發展趨勢
不管對國內品牌,還是國外品牌來說,2019年並不是最好的一年。有人高調輝煌,也有人暗淡離場。
甚至還有人放話說:2019年,別開服裝店了!
這樣的話未免也太偏激。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及時規整。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根據去年的事件分析今年的趨勢,並以此對自己的品牌進行迭代,讓自己越做越好!
時不待人,2019年都已經過去了二分之一,我們來看看2019下半年的服裝業趨勢。好好看,千萬別掉隊!
01國潮奪目,運動品牌飛馳
運動品牌的崛起,向潮牌的靠近,是近兩年最為明顯的趨勢之一。
據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運動服飾行業規模為1045億元,同比增長9.77%。到了2018年,則達到1147億元,同比增長9.76%。
可想而知,到了2019年,這將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
算上今年,李寧已經是三登國際時裝周了;
安踏也毫不示弱,收購眼光一如既往的犀利獨到:從FILA到芬蘭體育巨頭AmerSports,正式向世界宣告中國運動品牌的崛起!
我們的國產運動品牌,正在以飛速追趕Nike、Adidas。不僅是產品外形的升級迭代,更多的是質量上的緊追猛趕!
再來看以前曾被嗤之以鼻的潮牌,如今也是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太平鳥玩轉跨界虜獲一票粉絲;
淘品牌出身的花笙記竟也成了各路明星大佬的首選;
冠希哥的CLOT更是用一次又一次中國風的設計震驚世界!
當千禧一代成為消費主力,運動品牌與潮牌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大。毫不誇張地說,2019年,中國運動、潮牌市場正在全面爆發!
02品牌文化決定消費者去留
從PhilippPlein抄襲到潮牌MLGB因名字掀起的軒然大波,哪一個不是受到強烈抵制。不難看出,如今品牌作死真的只是一念之間的事兒。
而消費者也越來越看重品牌的文化,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待人處事的態度。最明顯的差距就是今年年初兩大品牌給出的賀歲片--巴寶莉的詭異畫風被全網吐槽,優衣庫則好評滿滿。
新春洋溢的優衣庫賀歲片:光是一則廣告,就能左右顧客對品牌的看法,何況是品牌背後的文化呢?
03品質優先,快時尚逐漸沒落
不是我唱衰快時尚,只能說:靠快產爭流量的時代,逐漸消失了。曾經風光一時的各大快時尚品牌,紛紛進入寒冬時期--
Topshop虧損,與中國合夥人解散,退出中國市場;
NewLook業績不佳,關店潮,退出中國市場;
H&MNyden業務重組,CEO辭職;
GAP退出澳大利亞市場,關店潮,關閉第五大道核心旗艦店;
Forever21退出法國市場;
……
幾天前,時尚機構Threp也發布了一組數據,更是力證快時尚之路有多難走--
有25%的女性消費者表示將從2019年開始不再購買快時尚服飾。其中大部分為年輕消費者。
有40%的受訪千禧一代表示會停止購買快時尚品牌產品。年齡在18歲至21歲的受訪者中,有54%決定購買質量更高的產品。
如今,消費者已經不單單滿足於美的需求,更多的是在乎質的保障。即便是90後、乃至於00後,都是如此的消費觀念。
所以,2019年,光靠'快'已經不夠了,腳踏實地才是發家硬道理。
04線上加速線下融合
縱觀國內外服飾零售市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普及,消費者生活方式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加速了線上線下融合。
優衣庫:消費者線上下單後,線下數百家門店支持24小時內便捷取貨;
太平鳥:通過商品、支付等維度打通,支持門店掃碼購、門店自提等新業務;
男裝品牌CommonGender,更是一上市就採用線上線下結合全渠道銷售模式
到了2019年,線上下單線下提貨,或是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等模式已經成為服裝業的大趨勢。
05短視頻、直播盛行,賺錢新路出現
如今短視頻大行其道,比如抖音。
不少人也發現其龐大的流量能為己所用,很多品牌已經開始從短視頻平台導流,就連茵曼、Dior這樣的大牌都入駐了抖音。
互聯網如此普及的現在,過硬的產品固然有能耐,但多元化的傳播渠道也是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環節。
年輕人在哪,哪就有流量,哪流量多,廣告投放目標就在哪。
短視頻和直播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渠道,將會成為未來5年裡最火爆的宣傳模式。
06個性化、定製化轉變
當所有信息都觸手可得,消費者面臨著更多的選擇,他們會更希望能夠基於個人需求來自己掌控購物。
且隨著90、00後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的喜好、習慣和需求都有著新的特點:更注重個性化的消費體驗。
未來品牌可以以大數據為依託,針對個體提供個性化定製服務。
就像服裝Stitch,已經開始根據演算法和造型師建議,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服裝與配飾推薦--
在Stitch買衣服,你只需要登陸它的網站,填寫一個關於個人時尚偏好的問卷調查,包括尺碼,顏色,樣式等。
有了這些信息,StitchFix的專業時尚師,就會人工挑選5套服飾組合搭配,免費寄給你。
然後你可以在家試穿,把喜歡的留下,不喜歡的免費回郵即可。款項就由StitchFix自動從信用卡里扣除。
這種演算法式個性定製,讓StitchFix光在2018年一年,就賺了3800萬美元!
07底線重視,品牌集體下沉
一邊是幾近飽和的一二線市場,一邊是還未完全開發的的三四線城市,對國內服裝來說,三四線城市已經成為了一塊誘人的蛋糕。
成立三年即登陸納斯達克的拼多多,率先撬開了下沉市場的大門。緊接著,趣頭條的上市又再次證明了下沉市場的巨大潛力,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品牌下沉。
除了早期在三四線市場發家的海瀾之家、安踏、森馬、以純等本土品牌外,很多一二線品牌也開始來分一杯羹:
拉夏貝爾計劃在3年內募資新開店3000餘個,重點投向二三線及以下城市,進一步提升在三四線城市的布局力度。
08顏值第一,產品店鋪缺一不可
人們越來越注意自己的顏值,也越來越願意把消費支出花在,給自己帶來美的感受與體驗的商品和店鋪上。
現在店鋪同質化特別嚴重,差異性不大。所以,產品上很難給到顧客新鮮感和奇特感......
正是因為這樣,現在的店鋪如果不在空間和視覺上為顧客製造新奇的美感,就很難在同品類中突出。所以,美已然成為了各大店鋪最強的競爭力。
㈢ 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何
服裝業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已經發展為集各種高精尖技術為一體,同時包含科學、技術、藝術、創新的綜合性體系。但是中國服裝業的現狀卻實在令人擔憂!分析紡織服裝產業鏈,國外企業控制著上游的織造開發和下游的服裝設計,在市場上形成了強有力的品牌效應,如老爺車、阿迪達斯、華倫天奴、耐克等不一而足。而中國的訂單因為沒有國際品牌的支持,價格縮水至少在七成以上。難怪有人說中國的服裝行業擁有一流的設備、二流的產品、三流的品牌,是一個能夠創造外匯,但並不能創造價值的行業。 中國的服裝業要想走出被人掐脖斷後的困境,必須著眼於打造世界品牌。必須將服裝設計這個產業鏈的關鍵一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表示:企業競爭將表現為以「品牌」為中心的設計競爭,設計也不再局限於成衣,而是從時裝、成衣設計向鞋帽、飾品、箱包皮具等時尚商品設計延伸,創立並服務於品牌發展。 如此一來,中國服裝業要打翻身仗,必須以以下三個方向作為發展趨勢:一、力促高附加值的個性化消費 個性化消費,即高級定製。 在網路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網路服裝(efu)設計將逐漸成為主流。在越來越專業化、全球化的生產經營模式下,企業基於網路的CAD系統可以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標准化,產品的並行設計也將為CAD系統的高效快速提供支持。為有效提升市場規模及產品利潤,服裝CAD與電子商務的融合也是必然的趨勢。一種基於Internet的服裝企業遠程數據傳輸和監控系統即將問世,也為服裝設計網路化和服裝企業信息化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在這方面,國外公司已經開始了有效的嘗試,並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目前國外市場上的在線三維服裝CAD的應用主要有兩類: 一種是用於精確的量身定做:針對具體客戶的人體參數測量以及客戶對服裝款式的特定要求,進行精確測量和充分溝通基礎上的服裝設計,然後再生成相應的平面服裝樣片。該業務利用互聯網通過遠程式控制制實現,使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受世界一流設計師加上其輔助設計系統的高效服務。這種基於網路的服裝(efu)設計系統以美、英、法、德、日、瑞士的較為先進。 一種是用於直觀的模擬試衣:通過對顧客體型的三維數據採集,進行互動式的服裝設計,之後再生成相應的平面服裝樣片加工成所需的服裝成品。這類業務也是利用互聯網進行基於電子商務的遠程操作實現。現在美國的Land'send公司在互聯網上就可建立顧客的人體虛擬模型,通過顧客在自己電腦終端上的簡單操作,就可以試穿該公司所推出的服裝,從整體以及各個角度觀看自己穿上某套服裝的視覺效果。另外,該系統還可進行立體互動設計,直到顧客滿意。 現在,美國、日本、瑞士等國家研究開發的三維服裝CAD軟體已基本能實現三維服裝穿著、搭配設計並修改,反映服裝穿著運動舒適性的動畫效果,模擬不同布料的三維懸垂效果,實現360度旋轉等功能。其中,如美國CDI公司推出的CONCEPT3D 服裝設計系統、法國力克公司的3D系統、美國格伯公司的AM-EE-SW3D系統、加拿大PAD公司的3D系統、日本東洋紡織公司的3D系統等。 我國雖然是服裝大國,但在服裝的先進技術的應用方面起步較晚。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取得初步進展,實現了仿三維CAD設計,但離國外的技術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目前只有香港科技和北京長峰科技公司、北京服裝學院、中山大學、杭州愛科公司、深圳盈寧公司等近年來開始了服裝三維覆蓋模式款式試衣系統的開發,且僅有部分軟體進入了商品化階段。在這方面,中國的服裝業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推進相關行業的設計開發 服裝,其實質就是人們用以遮羞避體並塑造個人形象的一類物品。這樣,從頭到腳都應包括在服裝的行業范圍內。我們知道,現在的市場結構,無論什麼地方,總是自然而然的發展為成衣商鋪與鞋帽、飾品、箱包、皮具商鋪相互混雜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這些都是服裝行業不可分割的元素。 現在的服裝製造業由於資金、技術的限制,認為地將它們割裂開來,從而造成了某某褲業、某某鞋廠等等。但是到了市場,它們還是不約而同的聚集到了一起。那麼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資金雄厚的大企業為何不將它們有機的整合到一起呢?顯然是沒有道理。 一旦時裝、成衣設計與鞋帽、飾品等結合起來,其必將產生1+1>2的系統整合效應。在商鋪里,不是由客戶自己翻來覆去的思考如何搭配,而是由設計師事先推出一套一套的整體方案。然後在這些方案的基礎上再進行微調,很容易的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對於那些地位比較高、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客戶,企業則可以向她們提供高附加值的個性訂制。通過當今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實施在線服裝(efu)設計,專業化的設計指導加上充分互動的購買方式,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其個性化的需求,同時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B] 三、著眼未來搞好品牌建設[/B] 從2000年開始擔任溫州服裝商會會長,現在是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CFD 上海分部總裁的陳敏認為:「消費者越來越看重品牌的設計,同質化的產品已經沒有競爭力,注重個性化的品牌需要更加專業化的設計。」 著眼未來的品牌設計,必須以專業化的設計水平加上細致化的服務質量再加上職業化的創新能力,三者合為一體,共同推動企業的大船向著品牌的財富之島全速前進。要發展高附加值的尖端設計,滿足於產品經營的加工型企業,什麼時候也成不了領導潮流的服裝業航母。必須將企業的戰略中心轉移到「品牌經營」上來。 品牌經營要以生活文化為基礎,以服裝設計為核心,以此開發產品來帶動服裝產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品牌的經營不斷迸發出勃勃的生機,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要同時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發展品牌,擴大影響。現實中,要建立高品位的商鋪,吸引顧客稱心滿意的消費;網路上,要建立專業化的網站,實施在線服裝(efu)設計,以專業化的設計與具體客戶充分互動,打造超一流的服裝品牌
㈣ 服裝行業的現狀如何
服裝行業的話在現在來說是屬於夕陽產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而且服裝行業的投入也是需要很大的,對於企業的服裝版型研發以及生產跟銷售渠道都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
㈤ 服裝行業前景如何
一、可持續時尚將成為主流(環保主流)
近兩年的環保風暴一直影響著服裝製造業的專發展屬,數據顯示:服裝紡織業是全球第二大污染環境最嚴重的行業(僅次於石油產業)。
四、產品個性化增大 定製化轉變
消費能力、消費心理與社會的進步三個因素,共同催生了個性化定製這個基於人自身表達訴求的概念。且隨著90、00後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的喜好、習慣和需求都有著新的特點:更注重個性化的消費體驗。未來品牌可以以大數據為依託,針對個體提供個性化定製服務。
㈥ 現在服裝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衣食住行四大剛需。除了住以外,剩下的衣食行都會因為國民收入逐漸增高而需求增加或變得更多樣化。
所以顯淺分析來說,行業情況肯定是越來越好。
可是現實卻並非如此。我們看到很多服裝名企這幾年相繼倒地,而死因主要還是全球市場競爭下玩不過國外品牌。
這幾年以zara(廉價快時尚),nike(功能性服飾),LV(國際奢侈品牌)等國際品牌為首,在全球各地開枝散葉,基本去到哪碾壓到哪。
國內李寧,香港佐丹奴,英國瑪莎,美國蓋普的營業額是每況越下,總裁怎麼換都毫無起色。
別說國內了,我早前去東京,也是這些成功企業占據著購物街的重要位置。但是日本還好,因為有無印良品和優衣庫挺住。
至於國內品牌...
拼款式更新速度,你輸給ZARA (號稱一件衣服從設計到門店只需21天)
拼面料舒適合身,你輸給優衣庫 (服裝面料技術的革命家)
拼運動功能性,你輸給NIKE (誓要把科技帶進球鞋領域)
拼價格低,你輸給h&m。。。 (品牌理念就是穿一季就淘汰所以價格一定要喜人)
現在國內品牌能拼的就是砸錢宣傳。你看歐時力早年請的模特都是世界最top...米蘭達,cara等。試圖打造我國的輕奢服飾品牌。但是我覺得,一個品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產品上,當你有了最亮眼的產品你才是真正的成功。光靠明星效應恐怕是跑不遠的。
衣食行三大消費上。
食,基本上除了方便麵外沒有外資能做到碾壓我們民族企業。我們tm太會吃了。外國人摸不透壟不斷啊。所以沙縣小食,麻辣小龍蝦,麥當勞和味千拉麵都能和平相處,滿地開花。
行,屬於政府幹預項目,總在支援和振興我國車企。
偏偏最後的衣,真的是既沒背景又沒資源。本來服裝審美和工藝的發展我們就比別人起步慢,以前賺的就是人多力(gong)量(zi)大(di),現在工人工資蹭蹭地漲和東南亞國家比已經沒優勢了,當沒有國家政策這個神助攻扶持,於是迅速被成熟的外資看上這片肥沃的土地繼而侵蝕。(PS:國家政策神助攻的典型例子就是早年攔截外國先進互聯網企業,讓民企因此得到了市場份額繼而蓬勃發展。)
現在國內部分服裝民企,其實還是賺的剝削勞動人民的錢。他們走法律灰色地帶走得如魚得水,一天上10小時以上的班,一周還要上6天班,企業逃稅漏稅,還沒有加班費,年假欠奉,保險不買,獎金雙薪缺失等等。
他們把員工的這些福利待遇榨取後終於把成本降低,從而在國際服裝巨鱷身上挖取到一點市場份額。
但是好景不長,早些年這些民營企業的春天可能還在國內二三四線城市,畢竟國際品牌沒有染指這些地方開分店,誰知各大品牌網店一開,市場份額又被無情地奪走。。。達芙妮也說現在的國民眼界開了,會買國際品牌了,競爭太大生意不好做。。。
如果現在想在國內服裝行業創業,小打小鬧做做網紅款肯定沒問題,但是真要做品牌,沒有敏感的市場需求感知力或者產品創造力,要付的開發費用宣傳費不知要多久才能收回成本。。。你看遠處的凡客正用無比哀怨的眼神默默地注視著你。
或許考慮下曲線救國? 美特斯邦威都跑去做有范app了。自創一個搜索引擎,想模仿ASOS然後想殺出一條血路。現在還未見成效。但是至少有在努力。
我們也可以跨領域學習立白和藍月亮集團。他們就是了解國內消費者痛點後開發產品的成功案例。
十年前左右寶潔和聯合利華也是霸佔了我們日化市場絕大部分江山。但是立白集團憑借著主攻手洗洗潔精(保護雙手),藍月亮主攻濃縮洗衣液(節省用量),成功把該領域的份額搶回來。或者我們真的需要更專注地做好一種商品,挖掘用戶的痛點或者填補外國企業未發現的國人消費習慣,再者可以專注做還未被國外品牌入侵的領域,例如棉麻森女服飾,40歲左右的男女服飾等。
㈦ 中國服裝業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現狀:
日益增大的庫存壓力。
2.缺乏自主的設計風格 服裝設計是中國服裝企業普遍的軟肋。
3.業專業人才匱乏 深入過服裝行業的人才會清楚的意識到,服裝行業整體人才隊伍(生產管理、設計、營銷、廣告等)非常貧乏。
㈧ 服裝行業前景分析
做服裝行業是最傳統的想法了,現在還在想著做服裝生意,這樣的想法是很守舊的,就目前的市場情況而言想要創業成功還是很欠缺的。服裝生意明顯已經達到極大的飽和了,現在再去加入這個行業純粹就是去當炮灰的啊。做生意想要成功和賺錢還是要有一些突破性的思維的,要能夠發現大多數人發現不了的商機,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多去市場上看看有什麼生意是做的人少但是卻長久屹立不倒的,二手奢侈品回收就屬於這其中的一類,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但是從業的人一直不多,說明這個行業的競爭小,並且行業隱形,利潤遠遠高於其他行業,可說是真正的暴利行業,只要做,就沒有不賺的
㈨ 寫一份服裝行業發展情況參考報告
先去市場考察一下,然後根據實情寫出來就行了
㈩ 服裝行業的發展現狀
服 裝運營主要包括三個環節:研發設計、加工生產以及品牌渠道運營。服裝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約為:研發設計佔35%,品牌渠道運營佔55%,加工生產佔10%。這就形成了男士時尚休閑鞋和服裝行業的微笑曲線,設計研發和品牌渠道運營環節所獲得的商業價值遠遠高於生產加工環節。
根據男士時尚休閑鞋和服裝的微笑曲線,研發設計和品牌渠道運營環節所獲得的商業價值遠遠高於加工生產環節。由微笑曲線時尚休閑男裝行業可延伸出3種經營模式:專業加工模式、輕資產運營模式、縱向一體化模式。
(服裝的微笑曲線是指這三個環節研發設計、加工生產以及品牌渠道運營利潤曲線似微笑狀。) 由於市場的開放,出口紡織品數量的增加,現行標准已不能滿足產品質量和市場變化的要求。大多數的合資企業、獨資企業以及有出口任務的企業,採用協議標准,按供需雙方的協議合同考核和驗收產品。而習慣於依賴國家標准或行業標準的企業,聲稱沒有標准制約了企業的產品開發。
縱觀國內紡織品市場尤其是製成品和服裝市場上涌現出的很多被消費者認可的名牌產 品,其生產企業無一不是執行嚴格的技術標准和檢驗制度,無一不是採用優於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企業內控標准。名牌產品是以優良的產品質量為基礎,以高水準的標准為支撐,這些共識和實踐對促進紡織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