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業園區的園區發展
產業園區作為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現在園區經濟效應已引起越來越多人關注。國內外產業園區發展成功案例表明,產業園區能夠有效地創造聚集力,通過共享資源、克服外部負效應,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地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產業園區所具有的性質和特徵決定了產業集群最終方向,形成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在產業集群的指導下,推進產業園區建設,不僅是當前發展產業集群的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必然選擇。如:中金產業為XXX園區發展 (一) 特色產業園區是專門為從事某種產業的企業而設計的園區,園區的產業定位明確。這種園區一般是在區域特色工業也就是地方企業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
(二)產業開發區式的產業發展方式往往是政府或企業在沒有切實產業基礎的地區徵用土地完善基礎設施, 然後再運營相關成熟模式來形成園區,加上優惠政策招商引資, 吸引企業進駐, 所謂的「築巢引鳳」, 可以稱之為先建園區後引產業的發展模式。
(三)按其類型可分為:物流園區、科技園區、文化創意園區、總部基地、生態農業園區等。 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關鍵問題是如何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全球價值鏈的競爭中不斷創新和學習,向高增值的價值鏈環節攀登。促進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
(一)、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明顯的外部規模效應,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園區以多種不同的方法建立了非常有益於創新的環境。
(二)、產業園區有利於大批中小企業向專業化、社會化發展,產生較強的內部規模效應。
(三)、產業園區促進了產業區域分工和新型產業基地的形成。
(四)、產業園區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產生了較大的推動力。
(五)、產業園區可以集中治理污染,節約治理環境的成本。
(六)、產業園區促進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七)、產業園區作為宏觀政策貫徹實施服務基本對象。 發展創新性產業園區,走新型現代化發展道路;也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載體。進入我國現階段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需要互動發展,產業園區建設理性化,開始尋找集群的發展機制,以保證園區的永續經營和競爭力。
一、政府促進產業聯系,提高企業交易效率。政府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發展中介機構和服務體系,充分重視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培育本地的企業家和有利於創業和創新的文化氛圍;加大對促進產業聯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礎設施、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和信息服務。
二、 在區域范圍內以產業集群政策替代產業政策,將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作為中小企業政策的重要載體。
三、 強化工業園區發展規劃,在產業園區規劃建設中,有意識引導園區企業之間相互利用廢料,建立起本地工業系統內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網路。在本地對生態環境保護共識的基礎上,促進廢料再生利用的信息交流。要求園區內成員在技術上共同關心和參與到優化本地環境系統的工作中去。產業園區的目標不僅是提供投資環境以吸引外資,更重要的是為入園企業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提升企業競爭力,帶動本地供應商網路的發展,從而提升城市競爭力,為培養本地下一代有競爭力的企業做准備。根據地方產業集群要求而建設和經營產業園區,在企業間建構產業聯系以獲得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② 工業園區的發展歷史
在我國,工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焦點,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不少工業園取得了經濟效益,甚至成為區域形象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國國家級高新區的有8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有107家;通過規劃論證正在建設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數量達到39個,其中通過驗收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有12個。中國各個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縣都已開始建設自己的工業園。
行業研究員指出,目前,各地區政府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紛紛制定政策與規劃推動工業園區的發展,我國工業園區建設將繼續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工業園區具備較好的投資潛力。但是,由於我國工業園建設起步較晚,建設經驗不是很豐富,在我國工業園快速發展的背後,也凸現出一些問題。如:園區總體規模偏小、集約化不夠;園區定位不園區產業結構趨同;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園區投資偏低、特色不明;用地難、融資難等。
工業的快速發展,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工業的規模化生產,使地球的有限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生態經濟的不斷發展則要求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於是,人們開始對現行的工業體系產生了質疑,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工業生態系統在其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減少廢物的產量。1990年,Frosch在英國工程師協會的報告會中對工業生態系統提出了新的見解,「工業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生物生態系統概念之間的類比不一定完美無缺,但如果工業體系模仿生物界的運行規則,人類將受益無窮」。現代工業園區及各類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更加註重整體的環境景觀及企業形象展示,這既是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需求,也是城市發展對工業園區的必然要求。
生態工業園(Eco-instrial park, EIP)是21世紀新興的工業組織模式,它與傳統工業區有著重要的區別,它是利用工業生態學及系統工程學的理論和思想來規劃和運行的工業園區。它不僅強調園區內的各成員內部實現清潔生產、減少廢物源,同時強調成員之間的聯系、合作和參與,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員相互受益的網路,使園區對外界的廢物排放趨於零,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共進。
③ 跪求:中國工業園區發展的現狀與最新走勢!!!
中國工業園近幾年來都發展得不錯,連上年經濟危機時期,它也在持續發展版,據說未來權十年都將是中國工業地產發展的黃金新起點。所以現在投資工業園,可以說是有前景的,也比較前沿的。當然啦,風險是會存在的,畢竟國家的政策對於工業園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的,不過總的來說,回報幾率還是比較大。要是你真的不放心,可以花些錢買張2011中國工業地產高層峰會的入場票,聽聽國內權威專家分析國內的工業園發展與走勢,再作投資決定,這是峰會的網址www.ciresu.com/cires/,你可以登錄了解一下
④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198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1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共批准建立了105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區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道路。 1. 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
2. 加速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創業的示範區;
3. 深化改革和加快體制創新的試驗區;
4. 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和對外開放的展示區;
5. 培養、造就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
6.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輻射源;
7. 體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新社區。 1.電子與信息技術
2.生物工程和新醫葯技術
3.新材料及應用技術
4.先進製造技術
5.航空航天技術
6.海洋工程技術
7.核應用技術
8.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
9.環境保護新技術
10.現代農業技術
11.其他在傳統產業改造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產業發展是開發區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開發區產業發展模式是否科學,不僅關系開發區本身的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關乎開發區所在地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國家經濟競爭力的提高。開發區在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以及引進外資、開發高新技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
主要內容
開發區核心競爭力由多方面因素集合而成,單一資源、單一優勢不能成為開發區的核心競爭力,只是開發區一般意義上的優勢。核心競爭力和一般優勢有天壤之別:一般優勢簡單易學,是可以克隆的,是短暫的;而核心競爭力難以簡單復制,是綜合的、持久的。
開發區核心競爭力由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共同組成。比較優勢與資源有關,是指開發區在經濟和生產發展中所獨具的資源與有利條件,它賦予核心競爭力以先天條件,是基礎;競爭優勢與資源的利用有關,是指在競爭中相比於競爭對手的更強的能力與素質,它突出了區域經濟的內生能力,是主導方面。因此,開發區核心競爭力的本質內涵就是要讓進區企業得到真正好於、高於競爭對手(其他開發區)不可替代的發展環境、要素、服務和文化,從而表現出來的引導國內外企業集聚、資源整合、創造財富、構造高效資源配置方式、孕育新體制的能力。
⑤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廣州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歷程: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實行「一區多園」的管理體制,由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民營科技園和南沙資訊園五個園區組成。
2005年6月經國務院重新審核,廣州高新區面積被確定為37.34平方公里,其中廣州科技城20.24平方公里,天河科技園12.4平方公里、黃花崗科技園1.5平方公里、民營科技園0.7平方公里、南沙資訊園2.5平方公里。
此外,廣州國際生物島是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廣州生物產業基地的核心基地,面積1.82平方公里,有廣州市政府委託廣州高新區管委會開發、建設與管理。廣州高新區計劃向國家科技部申請擴區,將生物島納入廣州高新區規劃范圍內。
⑥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1、1988年批復1家,1991年批復26家,1992年批復26家,1997年批復1家,2007年批復1家,2009年批復2家,2010年批復26家,2011年批復5家,2012年批復17家,2014年批復9家,2015年批復16家 。至此國家高新區由原來的129家增加至145家 。
2、科技部自1995年開始依託國家高新區組建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
3、自1997年開始批准部分高新區向APEC成員特別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以促進APEC成員與中國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4、199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
5、2000年以來,科技部和外經貿部聯合認定數十家國家高新區為「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
⑦ 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歷史
醞釀籌劃階段
1992年初 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了借鑒新加坡經驗的重要講話。
1992年9月,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積極呼應鄧小平同志講話,表達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並以該園區為載體借鑒新加坡經驗的意向。此後,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選址蘇州。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1994〕9號),同意江蘇省蘇州市同新加坡有關方面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
1994年2月26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書》、《關於借鑒運用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經驗的協議書》和《關於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商務總協議書》三個重要文件。
1994年3月1日,由蘇州市政府承擔的蘇州工業園區「六通到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展開。
1994年4月20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批借鑒培訓團(規劃建設)赴新加坡培訓。借鑒新加坡經驗正式開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聯合招商團赴歐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婁葑鄉和跨塘鎮、斜塘鎮、唯亭鎮、勝浦鎮一鄉四鎮成建制劃歸蘇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籌)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園區行政區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礎階段
1994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1994年9月2日,江蘇省委省政府下發《關於加快蘇州工業園區建設若干問題的通知》。
1994年9月14日,中新聯合招商首批14個項目舉行簽字儀式。韓國三星、美國BD、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駐園區。
1994年11月18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詳細規劃評審通過。
1995年1月10日,蘇州工業園區開發主體-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舉行開業典禮。
1995年2月21日,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工作委員會和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
1997年底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開發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蘇州工業園區發展有關事宜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從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實施股比調整,中方財團股比由35%調整為65%,中方承擔公司的大股東責任。
加速發展階段
2001年3月23日,蘇州市委、市政府召開蘇州工業園區加快開發建設動員大會,二、三期的開發正式啟動,園區進入了大動遷、大開發、大建設、大招商、大發展階段。
2001年6月8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七周年慶祝大會。會議宣布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完成股比調整。
2003年底,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在連續三年實現贏利的基礎上,消除了歷年累積虧損。
2003年 蘇州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達到蘇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當於十年再造了一個新蘇州。
2004年6月10日 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中新雙方一致認為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已經初具規模。
轉型提升階段
2005年,蘇州工業園區相繼啟動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和科技跨越計劃。在後續數年中,又先後提出生態優化、金雞湖雙百人才、金融翻番、納米產業雙倍增、文化繁榮、幸福社區共「九大行動計劃」。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中新合作區規劃面積擴大10平方公里,為蘇州工業園區推進自主創新和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9年5月26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開發建設十五周年慶祝大會。十五年來,園區取得了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累計上交各種稅收超千億,實際利用外資摺合人民幣超千億,注冊內資超千億等「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就。 2011年9月15日 蘇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蘇州工業園區作為蘇州「東部綜合商務城」的定位,園區以服務型經濟與創新型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12月26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蘇州工業園區撤銷婁葑鎮分設婁葑街道和斜塘街道,撤銷唯亭鎮設唯亭街道,撤銷勝浦鎮設勝浦街道,標志著園區在推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方面跨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2013年,蘇州工業園區確立了爭當蘇南現代化建設先導區的發展目標,深化開放創新綜合改革起步,「新三年金融繁榮計劃」、「自主品牌企業培育計劃」啟動實施。
⑧ 亳蕪產業園區的發展及現狀
工業園產業初步定位以現代裝備機械製造業、電子信息為主導產業,結合生物回制葯、現代服務業,力答求錯位發展,形成特色產業。在做好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同時,管委會立足產業定位,主動出擊招商,有針對性地登門拜訪企業300多家,網路聯系企業100多家,發放邀請函200多份,50多家企業先後來園區進行考察。
在亳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加快亳蕪產業園區力度。在亳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主要目標任務分解表的通知中,將發展目標具體加快亳蕪工業園建設,實施園區路網工程,力爭入駐企業10個以上。
2012年2月23日上午,亳蕪現代產業園區首批項目舉行集中開工儀式,標志著亳州蕪湖現代產業園區項目建設全面啟動。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方春明,市委副書記、市長沈強,市委副書記時俠聯出席儀式並為項目培土奠基。 本次集中開工的五個項目分別是安徽閣雲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安徽閣雲電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安徽瑞特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亳州華宇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國信建設集團標准化廠房項目。
⑨ 目前中國產業園區發展定位是怎樣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
干貨來了!本人研究僧一枚,最近寫的論文就是關於產業園區發展定位的。雖然我有點紙上談兵,但這個問題的確值得關注,各地產業園在招商之前都會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進行產業園區發展定位。如果沒有先做好定位規劃,就會導致後期管理混亂、發展緩慢等問題。想要找准產業園區發展定位也不難,首先產業園區要充分發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有效利用為前提,進行產業園區發展定位,其次大多數產業園區要依靠產業聚集度、地理位置、交通等幾方面的區位優勢來確立自己的產業定位,然後也可以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集聚,最後還需要調整產業機構,提檔升級,以便促進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我在論文中也做了一些案例調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盛裕了,他們為現代科技產業園區發展定位進行考察分析,還和現代集團在海南合作了好多可持續設計咨詢項目,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啦,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