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優勢及趨勢
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這一點也為嚴密的定量分析所證實。(註:張幼文、黃仁偉:《2003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4月版,160-172頁。)邁克爾•波特在他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美國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競爭優勢作了分析。近20年過去了,美國的競爭優勢又發生了何種變化呢?本文試圖從製造業和服務業入手,揭示當代美國的競爭優勢。根據邁克爾•波特的有關論述,一國的競爭優勢是指有別於其他國家、並最終能增強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多種因素的最佳組合,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一國支撐其產業競爭力的環境。
一、美國天然資源性產業和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時期,美國部分產業進入國際市場,生產率躍居世界各國之首,開始確立其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進而成為全球經濟霸主。
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初,列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美國產業中,不僅有高度依賴天然資源的美國傳統產業(如黃豆、大米、小麥、煤炭等),也有工業化社會的代表性產業,如飛機、電腦、電子管、有機化學品、辦公事務機器等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顯示美國優勢產業的多樣性。(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
至10多年後的1985年,從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來看,美國產業的優勢產業格局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即天然資源性產業(如玉米、甜菜、煙草等)、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飛機、醫療設備等)依然並存。與70年代初相比,美國與其他國家出口結構逐漸升級形成鮮明對照,在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中,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從 19個增加到了22個,天然資源性產業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24.2,遠高於日本和德國。(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頁。)
1985年以來,美國經濟最大的變化是增長強勁,由此美國重新恢復了經濟強國的信心。2000年美國商品貿易出口佔世界出口總額的12%,市場佔有率高於這一比率的商品有43類(見表1),這些商品相對於其他美國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些商品佔美國當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類商品中,屬於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有8個。
表1 2000年美國43類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商品
SITC 商品類名 順序 世界市場
佔有率(%)
263 棉花 1 48.4
598 其他混合的化工產品 2 42.5
222 大豆、花生 3 42.1
792 航空器及其零件 4 36.8
714 引擎及其零件 5 32.1
774 醫療用電器設備 6 30.2
874 測量分析用儀器 7 29.2
723 建築用機器及零件 8 28.0
122 煙草 9 25.0
541 葯品 10 24.5
041 小麥 11 24.0
728 工業用加工機械及零件 12 22.1
784 汽車零件、附屬品及其他 13 21.9
251 紙漿 14 20.9
625 橡膠輪胎、內胎及其他 15 20.5
081 飼料、豆粕、植物油渣 16 20.3
713 內燃機及其零件 17 20.0
743 鼓風機、壓縮機、離心機等 18 19.1
582 酚醛、聚酯等重合物 19 18.9
892 報刊雜志、票證等印刷品 20 18.8
011 食用動物肉 21 18.5
699 鎖、裝璜用和傢具用金屬飾品 22 18.0
741 加熱用或冷卻用設備及零件 23 17.7
776 真空管、晶體管、集成電路 24 17.4
511 碳氫化合物及其誘導體 25 17.3
898 樂器、音像紀錄媒介 26 17.1
752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 27 16.9
745 其他非電動式機械和工具 28 16.8
759 751、752的附屬品和零件 29 16.6
744 起重等搬運物品用機械 30 16.5
736 金屬加工機械及零件 31 16.2
893 其他人造塑料製品 32 16.1
772 電路開關、連接設備 33 15.3
057 水果 34 14.2
773 電纜、絕緣材料等輸電設備 35 13.5
583 聚乙烯等誘導體 36 13.4
651 紡織紗線 37 13.0
778 其他電氣設備 38 12.8
749 軸承等非電動式機械的零件 39 12.4
782 貨車及特種車輛 40 12.4
771 變壓器、整流器等電氣元件 41 12.1
515 有機化合物 42 12.1
514 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 43 12.1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2000國際貿易統計年鑒》數據計算。
需要指出的是,邁克爾•波特使用的是「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4位和5位分類的數據。由於聯合國《國際貿易統計年鑒》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類的數據,根據這一數據計算出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普遍低於邁克爾•波特計算的結果,因此表1不能簡單與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數據相比。盡管如此,表1說明,在當今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優勢產業仍然集中於天然資源性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
表1與美國1985年數據相比,競爭力突顯的是:SITC263;競爭力增強的是:122、541、774;競爭力基本保持不變的是:222、792、874;競爭力下降的是:651;競爭力喪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這兩類產業曾經是1985年美國的優勢產業。
在表1中,有14類商品(即598、874、728、 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國共有的,都是三國各自的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美國在這14類商品中有11類商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高於日本和德國。這說明,美國這一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國更廣泛、競爭力更強大的產業群基礎之上的。
二、美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與服務業在許多國家中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一樣,服務貿易在世界經濟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當今,一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的確立和提升不權通過貨物貿易,而且還通過服務貿易來實現;一國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製造業,還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服務業。
與日本和德國相比,在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要強大得多。美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也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進口國。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達2908.8億美元,佔全球的19.7%,進口額達2170.7億美元,佔全球的14.5%,並實現738.1億美元的盈餘。
從表2可以看出,美國在服務貿易中的許多項目上如旅遊服務、政府服務和大部分其他民間服務貿易有很強的競爭力,這導致服務貿易整體上出口大於進口。根據表2,美國在四個服務貿易大類中最具競爭力的是「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在這類服務貿易中,依據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務貿易領域依次是文化與娛樂服務、建築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
表2 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運輸服務 50.95 65.27 -14.32 -12.3
旅遊服務 97.45 66.85 30.60 18.6
政府服務貿易 18.77 16.01 2.76 7.9
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 123.71 68.94 54.77 28.4
電訊服務 4.09 5.80 -1.71 17.3
建築服務 5.26 0.42 4.84 85.2
保險服務 2.41 9.20 -6.79 -58.5
金融服務 17.04 4.49 12.55 58.3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4.90 1.04 3.86 65.0
專利等使用費 38.03 16.10 21.93 40.5
其他商業服務 45.56 31.76 13.80 17.8
文化與娛樂服務 6.42 0.13 6.29 96.0
合計 290.88 217.07 73.81 14.5
競爭力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100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收支統計年鑒2001》的數據計算。
文化和娛樂服務
美國歷史雖短,但卻在舞蹈、音樂、電影、戲劇等領域為人類貢獻了許多老少咸宜、長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滿想像力的現代舞蹈、為各國兒童帶來歡樂的迪斯尼樂園及相關產品、「好萊塢」電影」等無不風靡世界。美國文化和娛樂服務在世界的傳播,不僅給美國帶來了滾滾財源(例如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佔到全世界電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過這種文化輸出,美國的競爭優勢更鞏固也更豐富。
建築服務
以鋼鐵為中心的產業革命推動了美國建築工程學的發展,電梯和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導致出現了美國首創的建築形式——摩天大樓,它被認為體現了美國精神。以後,美國始終依靠先進的設計理念和高科技,始終站在世界建築的前沿。目前,美國有世界最大的建築工程事務所,匯集了世界各國頂尖的建築大師(如貝聿銘等)。近年各國普遍重視城市建設和城市形象,許多國家的城市都出資讓美國人設計其標志性建築(如上海的金茂大廈、東京的國際論壇廣場等)或整個街區。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電子計算機、第一隻半導體晶體管、第一塊集成電路都誕生在美國,因此美國一直是世界信息技術的領導者。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美國本國以及各國對信息服務的巨大需求。從80年代開始,美國的信息服務業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率,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美國政府也對增強本國信息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予以特別的關注,在GATT以及後來的WTO等的多邊談判中,美國一直為本國信息服務業突破各種限制進行不懈的努力。計算機與信息服務中最大的門類是計算機專業服務,它還可以進一步分為計算機系統集成、用戶專用程序設計和專業咨詢與培訓,美國在這三方面的實力都是世界最強的。
金融服務
與國際金融歷史悠久的歐洲國家銀行相比,美國銀行的海外擴張起步較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美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霸主地位的確立,美國銀行的國際金融活動才在各方面領先於歐洲的發達國家,並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取得絕對的競爭優勢。在WTO的多邊談判中,美國利用其金融服務貿易的優勢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國家按照美國的要求開發金融市場,為本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尋找利潤源開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護自己的金融市場。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於美國認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開發程度不夠美國的要價,拒絕給所有成員方最惠國待遇,並單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導致這一協定在當時只能成為一個臨時性協定。在美國的服務貿易中,金融服務貿易的增長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額從51.6億美元增長至215.3億美元。(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形態向著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的方向演進。一國技術貿易地位的提高,不僅可以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而且還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高效益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使該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並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本國的技術進步。從宏觀上看,美國的科技與經濟實現了這種良性循環。美國技術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其知識產權制度的成熟。在20世紀80年代裡根政府為了「復興美國」,出台了被稱之為「偏袒專利權」的政策(ProPatent Policy),主要內容是擴大專利的權利范圍,既重視專利使用費的費率,又提高了侵權賠償費。這一政策從制度上保障了美國保持其技術上的競爭優勢。
在表2中,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還有旅遊服務,這一項目主要包括國際觀光和教育服務兩項內容。其中美國的教育服務的競爭力遠高於旅遊業,因為雖然有世界各國的遊客光顧美國,但也有大量美國人前往世界各國旅遊。而美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競爭的學術氛圍吸引著世界各國的留學生,每年在美國各類高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超過50萬人,在美外國留學生遠遠多於去國外留學的美國人。美國2000年教育服務出口達102億8700萬美元,這一金額超過了美國傳統出口商品小麥和玉米的總和,而教育的進口則只有21億4000萬美元。
IMF 並沒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業服務」的詳細分類數據,根據該統計項目的含義,它類似於OECD服務貿易統計中的「專業服務貿易」。但OECD的這項分類統計並不健全,美國只有部分分類數據。表3反映了美國部分「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狀況,可以發現,美國在這一領域具有競爭力的是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服務,這也是與人們的常識相吻合的。
表3 2000年美國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 4.91 2.24 2.67 37.3
廣告與市場調查 0.41 0.76 -0.35 -29.9
研究與開發
工程設計
農業與采礦業的指導
其他專業技術服務 3.97 2.20 1.77 28.7
企業內服務貿易 28.94 22.44 6.50 12.7
合計 39.01 28.42 10.59 15.7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Statistic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01》的數據計算。
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和廣告與市場調查是美國為數不多的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可能與在美國的外國服務商競爭力更強,並從美國本國服務商那裡奪得許多市場份額有關。
三、美國競爭優勢要義
雖然每個國家國情各不相同,各國競爭優勢也各有差異,但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總是由一些因素組成的。邁克爾•波特認為,一國產業的競爭優勢由四個基本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持性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表現、企業戰略及競爭者)和兩個附加因素(機遇和政府行為)。限於篇幅,這里集中從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企業競爭環境、企業技術創新環境與企業戰略四個方面來論述美國的競爭優勢,筆者認為,這四個方面都會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提升一國產業的競爭力。
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
通常,人們的收入水平與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術難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與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質人才不僅有助於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也會增加相關的需求。
美國能夠保持科技和經濟領先地位,主要受益於美國一貫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自80年代初以來,幾任總統都宣稱要成為「教育總統」,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培訓和吸收人才。隨著全民、終身教育的深入開展,美國正邁向群眾性知識社會。美國重視教育的標志之一是不斷增加教育投資,美國教育投入已從1989年的3530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億美元,教育投資已佔美國GDP的7%以上,在發達國家名列前茅。柯林頓總統提出,跨入21世紀後,每個小學教室都要與世界聯網,大學升學率要達到25%,以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需要。
美國抓住一切機會大力引進人才也是美國獨特的競爭優勢。迄今在美國的留學生達491萬,大約佔全球留學生總數的1/3。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核武器和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問世應用和日新月異,「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和航天技術大發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們的參與甚至主導下完成的。2001年美國政府又出台了《加強21世紀美國競爭力法》,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吸納那些擁有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在美國工作但不申請居留的外國人,人才范圍涵蓋科技、法律、藝術等廣泛領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美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多、最優勢的科技人才,依靠這一大批頂尖的人才,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美國科學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獻上發表的論文最多,美國公民在國內外獲得的專利最多。
企業競爭環境
美國產業是在相互競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絕大多數產業都面臨激烈的國內競爭。美國是世界上反壟斷政策的發源國,對市場壟斷、企業兼並和市場統一定價的做法限制嚴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反壟斷立法以及實踐活動適應了世界經濟變化的需要。里根執政時期以來,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時更多地考慮到美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把企業兼並看成是增強美國國際競爭力的手段,因而對企業的兼並採取了容忍的態度。在這一時期,美國司法部不再對那些操縱價格、分割市場但沒有公開協議的壟斷進行追究。司法部當時還撤銷了對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訴訟,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達成了和解。(註:張德霖:《競爭與反不正當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理論實踐與國外法律規范》,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反壟斷政策繼續延續上述趨勢,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被認為美國50多年來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訴微軟壟斷案。(註:2001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有違反反壟斷法行為的判決。2002年11月,美國司法部和微軟達成協議,聯邦法院迅速批准了這一解決方案。)從微軟一案可以看出,進入新經濟時代,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進一步重視維護美國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因為在新經濟時代,單純用分拆企業來破除壟斷並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國的競爭力。
企業技術創新環境
美國技術創新的主角是私人企業。2000年全美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中企業佔72.9%,政府部門佔27.1%。經歷了70年代研究與開發相對停滯的時期以後,最近20多年以來,美國的私人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私人企業的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從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1.8%,發明專利數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 萬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過15萬件。(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美國企業的科學技術活動與美國的國防建設緊密相連是美國支撐其經濟強國的競爭優勢之一。從40年代的原子能計劃到7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龐大的國防相關計劃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客觀的研發經費,更重要的是為企業提供了提升技術競爭力的機會。國防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製造業的發展,當今美國的優勢產業或多或少與美國國防有關,如飛機製造業、IT產品製造業和電訊服務業等。
此外,美國人不斷進取的冒險精神、大型風險投資公司和NASDAQ市場等融資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動美國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方面。
企業戰略
美國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動的好處,通過對外投資和吸引海外投資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這一戰略可以說是一種「全球要素組合型發展戰略」。(註:張幼文:《當代國家優勢——要素培育與全球規劃》,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頁。)美國既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也是最大的引資國(2002年除外),在許多行業都擁有富可敵國的跨國公司。
美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地位比任何國家都強。美國公司現在在全球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建立了大約2.3萬個多數控股或少數控股的分公司。多數國外分公司的戰略目標是向當地市場生產和銷售商品和服務。據統計,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產品中,約60%在當地銷售,約30%返銷到美國。(註:〔美〕《外交》2001年5、6月號。)美國跨國公司的實力決定了它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的巨大影響,美國跨國公司不僅是當代美國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其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近年美國經濟的成功還要歸功於80年代以來的企業大刀闊斧的重組和精簡。在美國,企業出資人利益更受重視,這有別於德國更重視企業的社會效益和日本更重視企業員工的利益。美國的做法好處是企業可以避免陷於重重利益沖突而不能自拔從而爭得時間上的主動,但容易造成大量企業倒閉和大批裁員的現象。
四、小結——兼論經濟強國競爭優勢的共性
當今世界經濟波詭雲譎,一國不進則退,各國無不為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並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國部分競爭優勢是該國所特有的,比如美國擁有包括廣袤富饒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軍事強國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國家的開放度、美元牢固的國際貨幣地位、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國際規則和機制的能力等的「軟力量」,都是其他國家所欠缺的競爭優勢。盡管如此,對美國等經濟強國的分析也表明這些國家競爭優勢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實施既有競爭又有規制的市場經濟制度。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通過競爭,可以促進企業優勝劣汰,使資源優化組合,提高經濟的效率。但競爭具有兩重性,沒有約束的競爭反過來又會破壞競爭。經濟強國長期的實踐表明,完善的市場經濟除了應該提倡自由競爭、保護競爭以外,還要規范競爭,使得競爭公平、有序、良性。給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企業在這一環境中實現有序競爭和良性競爭是這些國家提高競爭力和保持較高競爭力的基礎條件之一,也是這些國家走向強國的起點。
第二,重視科學教育的作用,發展知識經濟,注意保護知識產權。大多數經濟強國的戰後競爭優勢更多的並不是來自天然的恩賜,而是通過本國不懈的努力和創造而形成的。在開放經濟的環境下,初級生產要素供給越來越豐富,因而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小。一國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創造性地發展高級生產要素,在能在國家間競爭中脫穎而出。經濟強國的當代經濟發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經濟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發達的科學教育、科學的決策和嚴格的管理在內的高級生產要素基礎之上的高效集約經濟道路而實現的。
第三,企業跨國發展已成為經濟強國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增強整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環節。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強國普遍按照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要求,搶占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兩端,控制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而將製造組裝能力向外轉移,發展海外生產基地,建立面向全球開發和配置資源的高效生產體制,形成全球性生產體系,以此更大規模地佔領國際市場和強化本國的國家競爭優勢。同時,經濟強國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注意保護本國產業,實施適以我為主的開放,既最大限度地享受開放的利益,又注意不對國內產生過大的沖擊。
第四,在國際市場上崛起一群有競爭力的產業。這些產業既可以是製造業,也可以是服務業。支撐這些產業的是各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各國許多政策最終是為了形成產業集群而安排的。
② 美國經濟發展現狀
美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就是第三產業占的比重過大,一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佔比過小經濟虛擬化嚴重。
③ 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GDP的比例為什麼很高
首先糾正你的錯誤觀點:第三產業,諸如貿易之類,本身並不會創造財富
社會財富是第一二三產業創造的價值的總和 國民經濟核算的范圍包括第一二三產業
生產製造是可以創造財富 但是第三產業同樣創造價值
比如物流行業 金融行業都在創造價值 而且很大程度上創造的價值要超過純粹的生產製造業
而且生產製造環節是創造財富 流通環節同樣創造財富 分配和消費環節是財富的消耗
發達國家發展第三產業就是看重了第三產業的巨大財富
第三產業是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各種服務和勞務的
第三產業發展好了 有利於第一二產業的持續發展 這樣形成良性循環
你的第二個問題同樣存在誤區
第三產業是為第一二產業服務的 是在第一二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並得到打發展的 所以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產業的支撐
所以西方國家不會放棄第一二產業的發展 只是這些產業在發達國家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 發展速度不如第三產業快而已
發達國家製造也依然存在的 其產值占社會財富的比例下降 不意味著產能的下降
發達國家製造業或者說技術含量比較低的行業到國外發展主要是看重發展中國家廉價的人力資本和資源 以及規避貿易壁壘和經營風險
某些核心的技術和 知識產權不會伴隨著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的擴張而轉移的 這是其比較優勢 其是不會放棄的
常州大麻糕的意思是第三產業往往附加值要高於第一二產業
寫累死了記得多多加分啊 謝謝
④ 美國第三產業興起的原因
經濟滯漲 同蘇聯軍備競賽不堪重負 多極化趨勢
⑤ 第三產業的發展特點
1、第三產業的發展,要採取分類指導和突出重點的原則。
第三產業是一個龐雜的混合產業群。應根據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性質、特點、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經營管理、盈利水平等因素,採取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其中,應特別注意盈利性和非盈利部門、基礎性產業和競爭性產業部門、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單位等方面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政策導向。科學地確定第三產業的行業發展重點和優先順序,並從區位條件、自然人文景觀、商品經濟發展程度、經營人才素質等方面綜合第三產業中的行業區域比較優勢,尋找和培養那些具有現實優勢和潛在優勢的行業作為發展重點。
2、第三產業的發展,要以城市和專業市場為載體。
城市往往是一個區域的商業、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產業相對集中;專業市場作為商品交換的場所,它的擴展本身就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體現,同時專業市場的興起還會帶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金融業務以及各類中介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從浙江的實際出發,當前應特別重視通過城市化來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在產業結構升級轉換方面,總的趨勢應堅持「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方針,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要強化中心市區的金融、貿易、信息、中介服務以及生活服務等功能。有條件的還可以建設中央商務區。
3、第三產業的發展,應堅持產業轉換序列的多元化模式。
這就是:
(1)遵循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努力實現三大產業轉移的依次推進,使第三產業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水漲船高」。
(2)以二、三產業同步起飛為契機,縮短三大產業依次推進的過程,加速產業重心的變遷,實現第三產業的總量擴張和比重提高。
(3)跨越產業更替和轉換的梯度序列,以第三產業率先起飛的態勢(尤其是以商品市場為起點的第三產業發展),攜帶整個經濟的發展,從而把第三產業的發展定位在較高的起點上。應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分別採取適合各自特點的產業轉移順序,以促進第三產業快速、高效的發展。
4、第三產業的發展,也要堅持依靠科技進步。
第三產業中的一些新興產業如網路服務業,本身就是高科技發展的產物。當今世界,電子計算機在第三產業的滲透最為廣泛,第三產業已成為擁有計算機最多的部門,由此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拓展了第三產業的服務領域,導致了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提高了企業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帶來了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優質、便捷的服務,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創造了全新的服務方式。依靠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第三產業的面貌和促進第三產業的興起。為了實現「科技興三產」的基本方針,加大第三產業中的科技含量,必須明確科技長入第三產業的目標和重點。當前的主攻方向,除了努力實現城市交通通信的現代化外,還要加快電子計算機在商業外貿、金融保險、旅遊賓館、信息管理等領域的應用,以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規模、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顯著提高。
5、第三產業的發展,要重視國際服務貿易問題。
國際服務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它包括服務的出口和進口,涉及國際金融保險服務、通信視聽服務、交通運輸服務、旅遊觀光服務、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廣告服務、租賃服務等十餘項通常項目。當今世界,服務貿易已發展成為世界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大大快於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浙江服務貿易的發展,除了要繼續擴大遠洋運輸服務、涉外旅遊、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等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外,還要努力發展咨詢服務、計算機軟體服務、租賃服務以及綜合技術服務等新興服務貿易項目,從而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的開放和外向發展。
⑥ 第三產業佔比持續提高意味著會如何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去年我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佔比繼續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46.6%。這意味著什麼?第三產業佔比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轉型升級已到了關鍵階段,值得關注。
■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第一大產業。此事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亟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也需通過提升競爭力、攀升價值鏈實現轉型,這些都需要第三產業的支撐;另一方面,第三產業成為第一大產業,意味著我國經濟工作著力點更多向第三產業轉移,通過構建良好制度環境、實施有效的政策措施,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各種趨勢性因素分析,第三產業比重的持續提高將是趨勢性的,其主導作用將會進一步顯現,服務業(即第三產業)超越製造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將是常態。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養老、健康服務業、信息消費、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將是我國當前及下階段經濟增長的新潛力、新空間。
第三產業繼續加快增長,比重不斷提升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812億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23871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25361億元,增長8.0%。增速分別快於一、二產業4.1和0.6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看,第三產業比重處於提升趨勢,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46.6%,比2013年提升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
1.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高於第二產業
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名義增長17.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4820億元,同比增長24.1%;第二產業投資89186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投資118764億元,增長19.5%,高於5.2個百分點。
2.批發零售業增長領先
從第三產業的構成看,批零貿易、交通運輸、餐飲等傳統第三產業增勢平穩,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第三產業中,上半年,批發零售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9.8%,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20.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6.8%,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1.3%;住宿餐飲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6.2%,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4.2%。
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遊等現代第三產業實現高速增長,大大提高了第三產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9.7%,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所佔比重為14.7%。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2.5%,所佔比重為13.9%。
3.成為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發展,陸續出台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節能、家政服務、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財稅、信貸、土地和價格等方面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重點從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第三產業占就業比重在2011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躍居第一,此後逐年增加,已成為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2013年全國就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31.4%,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佔30.1%,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佔38.5%。
4.第三產業吸收外資比重繼續提高
2014年中國利用外資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一直在擴大,而製造業的比重則趨於下降,這是利用外資的兩大趨勢。數據顯示,今年1-5月,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5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56.2%;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74億美元,同比下降16.5%,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35.6%。
由於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存在巨大商機,產業結構調整也給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更多機會,而且第三產業對外開放的領域會越來越廣、越來越多,這些因素使得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保持快速增長。統計顯示,1-5月累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8744家,同比增長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10.9億元人民幣(摺合489.1億美元),同比增長2.8%(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國內政治穩定、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產業領域加大開放、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吸引外資仍具有比較突出的綜合優勢。隨著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對外資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主要得益於國家扶持的政策效應,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發展,陸續出台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節能、家政服務、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財稅、信貸、土地和價格等方面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重點從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現階段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意義重大
1.第三產業是連接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
第三產業具有生產與消費統一,點多面廣、小型分散,易於吸納勞動力的特點,對解決就業、開辟市場起著越發重要的作用,其發展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與質量,體現出部分對整體的影響以及結構優化能使整體發揮最大的功能,有利於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第三產業和消費的關系最為直接,而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是最可靠、最具可持續性的拉動力量
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於消費拉動,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多年來均保持在70%左右。過去重工輕商、重生產輕消費,導致長期以來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偏低,內需也一直偏弱,這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長期面臨的一個難點。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使我國第三產業出現了加速發展的良好局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第三產業增加值這兩年增長速度加快,第三產業增速持續高於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也穩步提高並超過第二產業。
2013年,三產佔GDP的比重為46.1%,第一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了這一增勢。這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更重要的是,第三產業比重的持續提高是趨勢性的,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3.第三產業是吸納就業的天然「蓄水池」
第三產業可吸納大批勞動力就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第三產業具有就業彈性大,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並存的特點,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夠吸納各種不同素質的勞動者就業。此外,第三產業就業受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小,與工農業就業彈性相比,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始終處於較高水平。當前,在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穩增長、擴大就業成為當務之急。
在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對就業的貢獻率在70%以上,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就業貢獻率也非常高。從優勢上看,第三產業就業容量最大。據測算,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重工業是400個,輕工業是700個,第三產業是1000個。因此,第三產業的發展對於解決就業問題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充分就業又是激活消費、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因素。以美國為例,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初,勞動力在第三產業就業的人數只佔總數的50%,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達到了80%,就業的充分曾對保持美國消費的持續旺盛作出了重要貢獻。
4.提升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需要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的產業鏈條相對短,投資的強度不如工業,勞動生產率短期來講也不如工業,第三產業的增長短期內不一定能彌補工業增速下行帶來的影響,但第三產業主要是滿足國內需求,受國際之間匯率和價格的變化影響相對較小,因此第三產業主導型經濟的增長波動相對較小,有利於提升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
雖然第三產業已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但從國際比較和我國國情看,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仍然比較低,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相對滯後
2012年,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70%。與我國發展水平相近的中等收入國家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達到54%,高收入國家佔比達到74%,分別比我國高7個和27個百分點。相對於製造業而言,我國第三產業發展也較為滯後。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1.3%,製造業在全球的份額上升到24.2%,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僅相當於全球的7.3%。從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絕對值看,2012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僅相當於美國的29%。同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已超過美國,相當於美國的125%,中美第三產業差距的絕對值已超過中美國內生產總值差距的絕對值。換言之,如果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能達到美國的規模,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就能超過美國。
2.國際競爭力較弱
2006-2012年間,中國服務貿易額占貿易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之和)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2012年這一比重為10.5%。2013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在全球的排名由2006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與貨物貿易相比,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還相對滯後。2012年,中國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佔比僅為5.6%,是貨物貿易所佔比重的一半左右。
與世界第一大服務貿易國的美國相比,中國仍有較大差距。與貨物貿易長期處於順差狀態相反,中國服務貿易連續12年處於逆差狀態。由於服務貿易增長仍主要由內需拉動,進口增速高於出口,因而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一直較大。2013年,中國服務進出口逆差118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4%,成為全球服務進出口逆差最大的國家之一。從1992年開始,我國服務貿易總體競爭力指數持續為負,我國生產性第三產業的大多數行業貿易競爭力指數也為負,表明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一直較弱。
從行業看,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運輸服務、旅遊和保險服務以及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等領域,表明國內經濟和貨物貿易發展所產生的國際航運、貨運保險、先進技術等方面,我國服務貿易主要以旅遊、運輸等傳統性行業為主,而在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服務方面則較為薄弱,導致我國整體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強,還處於比較劣勢。據商務部統計,2012年我國金融、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通訊服務等四類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服務出口僅占出口總額的11.2%,比重依然較低,規模較小,競爭實力偏低。
3.區域發展仍不平衡
我國區域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而且現有發展格局呈現強者恆強態勢。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看,第三產業佔比最高的地區達75%以上,而最低的地區不到30%,差距非常明顯。
從大區域看,以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計算,東部地區差不多是西部地區的3倍,而中西部地區不存在顯著差異。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排名前5的省級單位全部屬於東部地區,前10名中則有9家來自東部地區。東部地區11個省級單位全部進入了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前20名。從算術平均值來看,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東部地區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低。
採取措施促進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1.全面深化改革,釋放發展潛力
我國第三產業制度建設和創新相對滯後,具體表現為體制機制僵化、市場化程度不高、社會分工程度較低、政府規制不到位、市場與政府的邊界不清晰。應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第三產業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改革釋放持續發展的潛力,將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戰略重點之一。今後要加強第三產業的總體規劃和引導,促進現代第三產業有序、健康、協調發展,適應新一輪以全球化為主要驅動力的第三產業發展潮流,把實現第三產業開放性跨越式升級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之一。當前,尤需積極開放市場、打破行業壟斷、鼓勵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完善政府規制。
2.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推動城鎮化和第三產業發展良性互動
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發展歷來是相互促進的。縱觀歷史,城鎮化是一種產業結構及其空間分布的轉化,是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化。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理想空間,城鎮既承載著人口和各種要素集聚及由此帶來的巨大服務需求和規模效應,更通過人口與要素集聚促進經濟社會主體彼此學習和競爭,從而提高第三產業效率和品質。因此,通過積極有序推進城鎮化為第三產業發展創造有利載體和條件,是極為重要的路徑選擇。
3.深化分工與合作,推動第三產業與製造業融合
當前,第三產業與製造業的聯系日益緊密,呈現融合互動發展態勢。在現代產業體系中,物質生產需要相關生產性服務的投入,其發展壯大以生產性第三產業特別是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為先導,通過與研發、物流、營銷等環節協調互動,才能創造物質財富。同樣,服務方式的實現、服務行為的完成也離不開製造業、製成品這個物質載體。服務與產品互相依賴,共同滿足市場需求。我們既不能走傳統工業化和製造業發展的老路,也不能脫離工業孤立地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第三產業,而應在分工與互動中實施現代製造業與生產性第三產業「雙輪驅動」戰略,將高端服務元素堅實地嵌入製造業之中,通過發展生產性第三產業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
4.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要加強服務市場的開發,加強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這是一個貿易強國的必備條件。為此,我國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斷對現有第三產業進行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力爭早日與國際市場接軌,加強服務出口,大力提高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⑦ 美國的第二第三產業競爭力 強在哪裡
美國75.3%、日本68.1%、韓國55.1%、法國72.4%(中國年鑒網)這一比例近年來都是比較穩定的。像回日本 韓國 和歐答洲的德國由於由於自身的特點而更傾向於製造業,所以比例稍低,但一般認為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所佔GDP比重一般為70。
⑧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
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0%,中低收入國家一般也在43%,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均值為43.5%。
(8)美國第三產業發展優勢擴展閱讀
第三產業即各類服務或商品。公共服務業,(政治文化業、大型或公辦教育業、大型或公辦醫療業、公辦行政、管理業、公辦金融業、公辦咨詢收費業、聲優動漫製作事務所、公辦客運業、管理人員、科研教育或培訓業、人力資源事務所、大型糧棉油集中購銷業、民族宗教、影視媒體事務所、兵役、)。個體商人服務業,(盲人按摩業、個體售賣座商、個體餐飲業、住宿業、維修理發美容服務性商業、個體加工業、個體文印部、個體葯店、個體洗浴業、個體網吧、回收租賃業、外賣流動商販、流動副業)。綜合服務業,(房地產開發服務業、宇宙開發業)。經濟產業的結構分類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第三產業知網-中國區域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
⑨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優勢和趨勢
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這一點也為嚴密的定量分析所證實。(註:張幼文、黃仁偉:《2003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4月版,160-172頁。)邁克爾•波特在他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美國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競爭優勢作了分析。近20年過去了,美國的競爭優勢又發生了何種變化呢?本文試圖從製造業和服務業入手,揭示當代美國的競爭優勢。根據邁克爾•波特的有關論述,一國的競爭優勢是指有別於其他國家、並最終能增強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多種因素的最佳組合,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一國支撐其產業競爭力的環境。
一、美國天然資源性產業和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時期,美國部分產業進入國際市場,生產率躍居世界各國之首,開始確立其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進而成為全球經濟霸主。
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初,列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美國產業中,不僅有高度依賴天然資源的美國傳統產業(如黃豆、大米、小麥、煤炭等),也有工業化社會的代表性產業,如飛機、電腦、電子管、有機化學品、辦公事務機器等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顯示美國優勢產業的多樣性。(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
至10多年後的1985年,從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來看,美國產業的優勢產業格局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即天然資源性產業(如玉米、甜菜、煙草等)、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飛機、醫療設備等)依然並存。與70年代初相比,美國與其他國家出口結構逐漸升級形成鮮明對照,在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中,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從 19個增加到了22個,天然資源性產業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24.2,遠高於日本和德國。(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頁。)
1985年以來,美國經濟最大的變化是增長強勁,由此美國重新恢復了經濟強國的信心。2000年美國商品貿易出口佔世界出口總額的12%,市場佔有率高於這一比率的商品有43類(見表1),這些商品相對於其他美國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些商品佔美國當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類商品中,屬於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有8個。
表1 2000年美國43類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商品
SITC 商品類名 順序 世界市場
佔有率(%)
263 棉花 1 48.4
598 其他混合的化工產品 2 42.5
222 大豆、花生 3 42.1
792 航空器及其零件 4 36.8
714 引擎及其零件 5 32.1
774 醫療用電器設備 6 30.2
874 測量分析用儀器 7 29.2
723 建築用機器及零件 8 28.0
122 煙草 9 25.0
541 葯品 10 24.5
041 小麥 11 24.0
728 工業用加工機械及零件 12 22.1
784 汽車零件、附屬品及其他 13 21.9
251 紙漿 14 20.9
625 橡膠輪胎、內胎及其他 15 20.5
081 飼料、豆粕、植物油渣 16 20.3
713 內燃機及其零件 17 20.0
743 鼓風機、壓縮機、離心機等 18 19.1
582 酚醛、聚酯等重合物 19 18.9
892 報刊雜志、票證等印刷品 20 18.8
011 食用動物肉 21 18.5
699 鎖、裝璜用和傢具用金屬飾品 22 18.0
741 加熱用或冷卻用設備及零件 23 17.7
776 真空管、晶體管、集成電路 24 17.4
511 碳氫化合物及其誘導體 25 17.3
898 樂器、音像紀錄媒介 26 17.1
752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 27 16.9
745 其他非電動式機械和工具 28 16.8
759 751、752的附屬品和零件 29 16.6
744 起重等搬運物品用機械 30 16.5
736 金屬加工機械及零件 31 16.2
893 其他人造塑料製品 32 16.1
772 電路開關、連接設備 33 15.3
057 水果 34 14.2
773 電纜、絕緣材料等輸電設備 35 13.5
583 聚乙烯等誘導體 36 13.4
651 紡織紗線 37 13.0
778 其他電氣設備 38 12.8
749 軸承等非電動式機械的零件 39 12.4
782 貨車及特種車輛 40 12.4
771 變壓器、整流器等電氣元件 41 12.1
515 有機化合物 42 12.1
514 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 43 12.1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2000國際貿易統計年鑒》數據計算。
需要指出的是,邁克爾•波特使用的是「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4位和5位分類的數據。由於聯合國《國際貿易統計年鑒》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類的數據,根據這一數據計算出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普遍低於邁克爾•波特計算的結果,因此表1不能簡單與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數據相比。盡管如此,表1說明,在當今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優勢產業仍然集中於天然資源性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
表1與美國1985年數據相比,競爭力突顯的是:SITC263;競爭力增強的是:122、541、774;競爭力基本保持不變的是:222、792、 874;競爭力下降的是:651;競爭力喪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這兩類產業曾經是1985年美國的優勢產業。
在表1中,有14類商品(即598、874、728、 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國共有的,都是三國各自的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美國在這14類商品中有11類商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高於日本和德國。這說明,美國這一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國更廣泛、競爭力更強大的產業群基礎之上的。
二、美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與服務業在許多國家中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一樣,服務貿易在世界經濟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當今,一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的確立和提升不權通過貨物貿易,而且還通過服務貿易來實現;一國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製造業,還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服務業。
與日本和德國相比,在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要強大得多。美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也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進口國。 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達2908.8億美元,佔全球的19.7%,進口額達2170.7億美元,佔全球的14.5%,並實現738.1億美元的盈餘。
從表2可以看出,美國在服務貿易中的許多項目上如旅遊服務、政府服務和大部分其他民間服務貿易有很強的競爭力,這導致服務貿易整體上出口大於進口。根據表2,美國在四個服務貿易大類中最具競爭力的是「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在這類服務貿易中,依據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務貿易領域依次是文化與娛樂服務、建築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
表2 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運輸服務 50.95 65.27 -14.32 -12.3
旅遊服務 97.45 66.85 30.60 18.6
政府服務貿易 18.77 16.01 2.76 7.9
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 123.71 68.94 54.77 28.4
電訊服務 4.09 5.80 -1.71 17.3
建築服務 5.26 0.42 4.84 85.2
保險服務 2.41 9.20 -6.79 -58.5
金融服務 17.04 4.49 12.55 58.3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4.90 1.04 3.86 65.0
專利等使用費 38.03 16.10 21.93 40.5
其他商業服務 45.56 31.76 13.80 17.8
文化與娛樂服務 6.42 0.13 6.29 96.0
合計 290.88 217.07 73.81 14.5
競爭力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100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收支統計年鑒2001》的數據計算。
文化和娛樂服務
美國歷史雖短,但卻在舞蹈、音樂、電影、戲劇等領域為人類貢獻了許多老少咸宜、長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滿想像力的現代舞蹈、為各國兒童帶來歡樂的迪斯尼樂園及相關產品、「好萊塢」電影」等無不風靡世界。美國文化和娛樂服務在世界的傳播,不僅給美國帶來了滾滾財源(例如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佔到全世界電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過這種文化輸出,美國的競爭優勢更鞏固也更豐富。
建築服務
以鋼鐵為中心的產業革命推動了美國建築工程學的發展,電梯和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導致出現了美國首創的建築形式——摩天大樓,它被認為體現了美國精神。以後,美國始終依靠先進的設計理念和高科技,始終站在世界建築的前沿。目前,美國有世界最大的建築工程事務所,匯集了世界各國頂尖的建築大師(如貝聿銘等)。近年各國普遍重視城市建設和城市形象,許多國家的城市都出資讓美國人設計其標志性建築(如上海的金茂大廈、東京的國際論壇廣場等)或整個街區。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電子計算機、第一隻半導體晶體管、第一塊集成電路都誕生在美國,因此美國一直是世界信息技術的領導者。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美國本國以及各國對信息服務的巨大需求。從80年代開始,美國的信息服務業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率,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美國政府也對增強本國信息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予以特別的關注,在GATT以及後來的WTO等的多邊談判中,美國一直為本國信息服務業突破各種限制進行不懈的努力。計算機與信息服務中最大的門類是計算機專業服務,它還可以進一步分為計算機系統集成、用戶專用程序設計和專業咨詢與培訓,美國在這三方面的實力都是世界最強的。
金融服務
與國際金融歷史悠久的歐洲國家銀行相比,美國銀行的海外擴張起步較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美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霸主地位的確立,美國銀行的國際金融活動才在各方面領先於歐洲的發達國家,並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取得絕對的競爭優勢。在WTO的多邊談判中,美國利用其金融服務貿易的優勢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國家按照美國的要求開發金融市場,為本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尋找利潤源開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護自己的金融市場。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於美國認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開發程度不夠美國的要價,拒絕給所有成員方最惠國待遇,並單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導致這一協定在當時只能成為一個臨時性協定。在美國的服務貿易中,金融服務貿易的增長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額從51.6億美元增長至 215.3億美元。(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形態向著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的方向演進。一國技術貿易地位的提高,不僅可以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而且還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高效益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使該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並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本國的技術進步。從宏觀上看,美國的科技與經濟實現了這種良性循環。美國技術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其知識產權制度的成熟。在20世紀80年代裡根政府為了「復興美國」,出台了被稱之為「偏袒專利權」的政策 (ProPatent Policy),主要內容是擴大專利的權利范圍,既重視專利使用費的費率,又提高了侵權賠償費。這一政策從制度上保障了美國保持其技術上的競爭優勢。
在表2中,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還有旅遊服務,這一項目主要包括國際觀光和教育服務兩項內容。其中美國的教育服務的競爭力遠高於旅遊業,因為雖然有世界各國的遊客光顧美國,但也有大量美國人前往世界各國旅遊。而美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競爭的學術氛圍吸引著世界各國的留學生,每年在美國各類高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超過50萬人,在美外國留學生遠遠多於去國外留學的美國人。美國2000年教育服務出口達102億8700萬美元,這一金額超過了美國傳統出口商品小麥和玉米的總和,而教育的進口則只有21億4000萬美元。
IMF 並沒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業服務」的詳細分類數據,根據該統計項目的含義,它類似於OECD服務貿易統計中的「專業服務貿易」。但OECD的這項分類統計並不健全,美國只有部分分類數據。表3反映了美國部分「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狀況,可以發現,美國在這一領域具有競爭力的是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服務,這也是與人們的常識相吻合的。
表3 2000年美國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 4.91 2.24 2.67 37.3
廣告與市場調查 0.41 0.76 -0.35 -29.9
研究與開發
工程設計
農業與采礦業的指導
其他專業技術服務 3.97 2.20 1.77 28.7
企業內服務貿易 28.94 22.44 6.50 12.7
合計 39.01 28.42 10.59 15.7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Statistic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01》的數據計算。
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和廣告與市場調查是美國為數不多的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可能與在美國的外國服務商競爭力更強,並從美國本國服務商那裡奪得許多市場份額有關。
三、美國競爭優勢要義
雖然每個國家國情各不相同,各國競爭優勢也各有差異,但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總是由一些因素組成的。邁克爾•波特認為,一國產業的競爭優勢由四個基本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持性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表現、企業戰略及競爭者)和兩個附加因素(機遇和政府行為)。限於篇幅,這里集中從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企業競爭環境、企業技術創新環境與企業戰略四個方面來論述美國的競爭優勢,筆者認為,這四個方面都會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提升一國產業的競爭力。
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
通常,人們的收入水平與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術難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與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質人才不僅有助於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也會增加相關的需求。
美國能夠保持科技和經濟領先地位,主要受益於美國一貫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自80年代初以來,幾任總統都宣稱要成為「教育總統」,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培訓和吸收人才。隨著全民、終身教育的深入開展,美國正邁向群眾性知識社會。美國重視教育的標志之一是不斷增加教育投資,美國教育投入已從1989 年的3530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億美元,教育投資已佔美國GDP的7%以上,在發達國家名列前茅。柯林頓總統提出,跨入21世紀後,每個小學教室都要與世界聯網,大學升學率要達到25%,以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需要。
美國抓住一切機會大力引進人才也是美國獨特的競爭優勢。迄今在美國的留學生達491萬,大約佔全球留學生總數的1/3。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核武器和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問世應用和日新月異,「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和航天技術大發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們的參與甚至主導下完成的。 2001年美國政府又出台了《加強21世紀美國競爭力法》,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吸納那些擁有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在美國工作但不申請居留的外國人,人才范圍涵蓋科技、法律、藝術等廣泛領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美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多、最優勢的科技人才,依靠這一大批頂尖的人才,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美國科學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獻上發表的論文最多,美國公民在國內外獲得的專利最多。
企業競爭環境
美國產業是在相互競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絕大多數產業都面臨激烈的國內競爭。美國是世界上反壟斷政策的發源國,對市場壟斷、企業兼並和市場統一定價的做法限制嚴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反壟斷立法以及實踐活動適應了世界經濟變化的需要。里根執政時期以來,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時更多地考慮到美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把企業兼並看成是增強美國國際競爭力的手段,因而對企業的兼並採取了容忍的態度。在這一時期,美國司法部不再對那些操縱價格、分割市場但沒有公開協議的壟斷進行追究。司法部當時還撤銷了對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訴訟,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達成了和解。(註:張德霖:《競爭與反不正當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理論實踐與國外法律規范》,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反壟斷政策繼續延續上述趨勢,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被認為美國50多年來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訴微軟壟斷案。(註:2001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有違反反壟斷法行為的判決。2002年11月,美國司法部和微軟達成協議,聯邦法院迅速批准了這一解決方案。)從微軟一案可以看出,進入新經濟時代,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進一步重視維護美國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因為在新經濟時代,單純用分拆企業來破除壟斷並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國的競爭力。
企業技術創新環境
美國技術創新的主角是私人企業。2000年全美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中企業佔72.9%,政府部門佔27.1%。經歷了70年代研究與開發相對停滯的時期以後,最近20多年以來,美國的私人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私人企業的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從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 2000年的1.8%,發明專利數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 萬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過15萬件。(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美國企業的科學技術活動與美國的國防建設緊密相連是美國支撐其經濟強國的競爭優勢之一。從40年代的原子能計劃到7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龐大的國防相關計劃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客觀的研發經費,更重要的是為企業提供了提升技術競爭力的機會。國防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製造業的發展,當今美國的優勢產業或多或少與美國國防有關,如飛機製造業、IT產品製造業和電訊服務業等。
此外,美國人不斷進取的冒險精神、大型風險投資公司和NASDAQ市場等融資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動美國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方面。
企業戰略
美國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動的好處,通過對外投資和吸引海外投資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這一戰略可以說是一種「全球要素組合型發展戰略 」。(註:張幼文:《當代國家優勢——要素培育與全球規劃》,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頁。)美國既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也是最大的引資國(2002年除外),在許多行業都擁有富可敵國的跨國公司。
美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地位比任何國家都強。美國公司現在在全球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建立了大約2.3萬個多數控股或少數控股的分公司。多數國外分公司的戰略目標是向當地市場生產和銷售商品和服務。據統計,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產品中,約60%在當地銷售,約30%返銷到美國。(註:〔美〕《外交》2001年5、6月號。)美國跨國公司的實力決定了它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的巨大影響,美國跨國公司不僅是當代美國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其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近年美國經濟的成功還要歸功於80年代以來的企業大刀闊斧的重組和精簡。在美國,企業出資人利益更受重視,這有別於德國更重視企業的社會效益和日本更重視企業員工的利益。美國的做法好處是企業可以避免陷於重重利益沖突而不能自拔從而爭得時間上的主動,但容易造成大量企業倒閉和大批裁員的現象。
四、小結——兼論經濟強國競爭優勢的共性
當今世界經濟波詭雲譎,一國不進則退,各國無不為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並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國部分競爭優勢是該國所特有的,比如美國擁有包括廣袤富饒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軍事強國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國家的開放度、美元牢固的國際貨幣地位、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國際規則和機制的能力等的「軟力量」,都是其他國家所欠缺的競爭優勢。盡管如此,對美國等經濟強國的分析也表明這些國家競爭優勢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實施既有競爭又有規制的市場經濟制度。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通過競爭,可以促進企業優勝劣汰,使資源優化組合,提高經濟的效率。但競爭具有兩重性,沒有約束的競爭反過來又會破壞競爭。經濟強國長期的實踐表明,完善的市場經濟除了應該提倡自由競爭、保護競爭以外,還要規范競爭,使得競爭公平、有序、良性。給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企業在這一環境中實現有序競爭和良性競爭是這些國家提高競爭力和保持較高競爭力的基礎條件之一,也是這些國家走向強國的起點。
第二,重視科學教育的作用,發展知識經濟,注意保護知識產權。大多數經濟強國的戰後競爭優勢更多的並不是來自天然的恩賜,而是通過本國不懈的努力和創造而形成的。在開放經濟的環境下,初級生產要素供給越來越豐富,因而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小。一國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創造性地發展高級生產要素,在能在國家間競爭中脫穎而出。經濟強國的當代經濟發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經濟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發達的科學教育、科學的決策和嚴格的管理在內的高級生產要素基礎之上的高效集約經濟道路而實現的。
第三,企業跨國發展已成為經濟強國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增強整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環節。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強國普遍按照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要求,搶占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兩端,控制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而將製造組裝能力向外轉移,發展海外生產基地,建立面向全球開發和配置資源的高效生產體制,形成全球性生產體系,以此更大規模地佔領國際市場和強化本國的國家競爭優勢。同時,經濟強國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注意保護本國產業,實施適以我為主的開放,既最大限度地享受開放的利益,又注意不對國內產生過大的沖擊。
第四,在國際市場上崛起一群有競爭力的產業。這些產業既可以是製造業,也可以是服務業。支撐這些產業的是各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各國許多政策最終是為了形成產業集群而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