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述我國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二、21世紀頭20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要清醒地認識到,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
(一)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加劇
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短缺,綜合比較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積不及世界人均的1/3;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礦產和森林等基本生存資源,人均佔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3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453萬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348萬噸,居世界第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決定了我國未來幾十年將處於資源、環境壓力的上升階段。因此,節約資源、增強資源對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特別是重視對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礦產資源的儲備和保護,成為我們今後要長期面對的戰略性課題。
(二)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
一是公共衛生基礎薄弱。農村醫療衛生問題十分突出,農民就醫難、看不起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比較普遍。目前,我國有近1億人沒有獲得醫療服務,有3000萬貧困人口得不到及時的醫療服務,800多個鄉鎮衛生院缺乏基本的條件。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農村人口的覆蓋面不到10%。城鄉衛生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占人口20%的城市集中了80%的衛生資源。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191個國家和地區醫療衛生資源分配公正指數中,中國排在188位。
二是農村教育嚴重滯後。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文盲人口為8507萬,文盲率高達6.72%,基本上是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40%低於小學,48%低於初中。農村教育辦學條件十分低下,中小學危房面積3700多萬平方米,全國尚有431個縣沒有實現「兩基」目標。
三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我國人口總量龐大,未來20年,人口數量仍將繼續增加,勞動力人口在2015年以前也將繼續增加,一方面,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有充足的勞動力供應;另一方面,也使就業壓力增大。2002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7.3%,按國際標准,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農村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向城市,農村的人口老齡化已比城市更為嚴重。今後,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這一趨勢將更加顯著。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健全。國有企業老職工的原有欠帳尚未完全彌補,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仍然狹窄;資金來源的可持續性不強,國家、單位和個人負擔的比例不夠合理,管理成本過高;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相當薄弱;不符合規定的提前退休以及冒領養老金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三)經濟發展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在今後20年,貿易保護主義很可能成為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發達國家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日漸高漲。而我國則是反傾銷案最主要的目標之一,並已成為世界上受貿易保護主義損害最嚴重的國家。一些發達國家進一步構築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阻止我國產品進入。目前,我國已成為發達國家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斷強化,對我國未來出口的增長形成較大障礙。
企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增大。從製造業來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製造業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從整體上看,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技術水平方面,大規模集成電路、精密機床、數控機床及大型加工中心、飛機和汽車製造以及冶金、化工、採油、採煤、發電等大型成套設備,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一二十年的差距。在經營規模和效率方面,以汽車行業為例,國外大中型汽車生產企業年產量均超過100萬輛,通用和豐田更是分別達到400萬輛。而我國汽車製造業布局極為分散,每個職工年生產汽車1輛左右,僅相當於國外的1/10左右。同時,新產品的研發能力也同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再從服務業來看,總體發展水平低。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僅佔GDP的32.3%,低於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30個百分點,低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低於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新興服務業競爭力弱。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現代服務業,如基礎電信、金融、保險、咨詢、會計、物流配送等行業,與國外相比,競爭能力存在較大差距。比如,2000年,我國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相當於GDP的2%左右(保險深度),遠低於7.8%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保費收入(保險密度)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這些差距都將使我們的企業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四)國家經濟安全存在隱患
首先,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經濟較快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由1990年的29.8%提高到2003年的60.3%。與一些大國相比,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還是比較高的。其次,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國內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現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國際市場加以彌補。比如,去年我國消耗的鐵礦石、氧化鋁約50%、銅資源約60%、原油約34%都要依靠進口解決。第三,許多關鍵設備都要依賴進口。由於我國工業中傳統產業、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產業和產品佔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裝備製造業發展緩慢,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設備受制於人。據統計,光纖製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裝備的85%,石油化工製造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數控機床的70%,被進口產品佔領。這些情況都表明,一旦國際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將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甚至對我國的經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今後一個時期,對我國的發展來講,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必須清醒看到,機遇只是為加快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機遇期的到來並不意味著必然走向繁榮昌盛。歷史上因喪失機遇而。導致落後、走向衰敗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也值得我們認真借鑒。機遇稍縱即逝,抓住機遇,奮發圖強,就能夠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反之,機遇臨而不覺,面對機遇而無為,就會延緩發展,造成落後。形勢逼人,不進則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精心謀劃,統籌安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❷ 我國發展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要清醒地認識到,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
(一)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加劇
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短缺,綜合比較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積不及世界人均的1/3;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礦產和森林等基本生存資源,人均佔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3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453萬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348萬噸,居世界第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決定了我國未來幾十年將處於資源、環境壓力的上升階段.因此,節約資源、增強資源對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特別是重視對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礦產資源的儲備和保護,成為我們今後要長期面對的戰略性課題.
(二)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
一是公共衛生基礎薄弱.農村醫療衛生問題十分突出,農民就醫難、看不起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比較普遍.目前,我國有近1億人沒有獲得醫療服務,有3000萬貧困人口得不到及時的醫療服務,800多個鄉鎮衛生院缺乏基本的條件.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農村人口的覆蓋面不到10%.城鄉衛生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占人口20%的城市集中了80%的衛生資源.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191個國家和地區醫療衛生資源分配公正指數中,中國排在188位.
二是農村教育嚴重滯後.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文盲人口為8507萬,文盲率高達6.72%,基本上是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40%低於小學,48%低於初中.農村教育辦學條件十分低下,中小學危房面積3700多萬平方米,全國尚有431個縣沒有實現「兩基」目標.
三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我國人口總量龐大,未來20年,人口數量仍將繼續增加,勞動力人口在2015年以前也將繼續增加,一方面,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有充足的勞動力供應;另一方面,也使就業壓力增大.2002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7.3%,按國際標准,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農村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向城市,農村的人口老齡化已比城市更為嚴重.今後,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這一趨勢將更加顯著.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健全.國有企業老職工的原有欠帳尚未完全彌補,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仍然狹窄;資金來源的可持續性不強,國家、單位和個人負擔的比例不夠合理,管理成本過高;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相當薄弱;不符合規定的提前退休以及冒領養老金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三)經濟發展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在今後20年,貿易保護主義很可能成為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發達國家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日漸高漲.而我國則是反傾銷案最主要的目標之一,並已成為世界上受貿易保護主義損害最嚴重的國家.一些發達國家進一步構築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阻止我國產品進入.目前,我國已成為發達國家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斷強化,對我國未來出口的增長形成較大障礙.
企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增大.從製造業來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製造業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從整體上看,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技術水平方面,大規模集成電路、精密機床、數控機床及大型加工中心、飛機和汽車製造以及冶金、化工、採油、採煤、發電等大型成套設備,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一二十年的差距.在經營規模和效率方面,以汽車行業為例,國外大中型汽車生產企業年產量均超過100萬輛,通用和豐田更是分別達到400萬輛.而我國汽車製造業布局極為分散,每個職工年生產汽車1輛左右,僅相當於國外的1/10左右.同時,新產品的研發能力也同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再從服務業來看,總體發展水平低.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僅佔GDP的32.3%,低於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30個百分點,低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低於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新興服務業競爭力弱.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現代服務業,如基礎電信、金融、保險、咨詢、會計、物流配送等行業,與國外相比,競爭能力存在較大差距.比如,2000年,我國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相當於GDP的2%左右(保險深度),遠低於7.8%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保費收入(保險密度)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這些差距都將使我們的企業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四)國家經濟安全存在隱患
首先,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經濟較快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由1990年的29.8%提高到2003年的60.3%.與一些大國相比,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還是比較高的.其次,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國內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現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國際市場加以彌補.比如,去年我國消耗的鐵礦石、氧化鋁約50%、銅資源約60%、原油約34%都要依靠進口解決.第三,許多關鍵設備都要依賴進口.由於我國工業中傳統產業、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產業和產品佔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裝備製造業發展緩慢,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設備受制於人.據統計,光纖製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裝備的85%,石油化工製造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數控機床的70%,被進口產品佔領.這些情況都表明,一旦國際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將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甚至對我國的經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今後一個時期,對我國的發展來講,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必須清醒看到,機遇只是為加快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機遇期的到來並不意味著必然走向繁榮昌盛.歷史上因喪失機遇而.導致落後、走向衰敗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也值得我們認真借鑒.機遇稍縱即逝,抓住機遇,奮發圖強,就能夠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反之,機遇臨而不覺,面對機遇而無為,就會延緩發展,造成落後.形勢逼人,不進則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精心謀劃,統籌安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❸ 目前我國的發展,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摘 要] 中共十六大對剛邁進21世紀的作出了兩個清晰而准確的基本判斷: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從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 ; 國內外環境; 機遇和挑戰
剛邁入21世紀之時,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確地作出兩個基本判斷:
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我們黨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必將在前進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記自己的歷史任務,必將為實現奮斗目標而不動搖。從上述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
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穩中有變、和中有斗、緩中有緊、喜中有憂,對我國利多於弊。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
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歷了56年的建設,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7位,中國進出口貿易居於世界第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從整體實力看,中國仍屬於國力次強國家。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
(一)發展需求勁頭足
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於迅速提升的狀況。「老四件」(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持續了幾十年,80年代逐步興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高級音響)現在已司空見慣,進入21世紀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車、通訊、旅遊)正迅猛發展。隨著居民消費結構逐年升級,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開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達7180元,增長達3.3倍;2000年農村居民消費開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達2185元,增長4倍多。
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據2005年12月經濟普查第三號公報發布,我國2004年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第一產業為13.1%,第二產業為46.3%,第三產業為40.7%。這表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仍未達到完全合理和優化。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大動作,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
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佔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
(二)發展基礎較好
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並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
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
2006-7-25 16:25 jerry
(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
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
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一)兩個基本情況
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
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後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於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
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徵,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於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問題
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佔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
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5.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我國人口近13億,農村人口佔62.3%,農村中的赤字縣佔35%,每縣平均負債約400多萬元,每村平均負債約20多萬元,全國貧困縣592個。近年來某些農村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返貧」現象。十六大後黨中央鮮明地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後五年到十年,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第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2006-7-25 16:25 jerry
第二,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好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
第三,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第四,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作者:陳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❹ 如何正確認識"三農"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今年「三農」工作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內生動力,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以以往多年積累的綠色生態農業優勢,為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活動,為農民創造更多的財富。
挑戰鮮明:城鄉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農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三農」工作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以往主要依靠國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的農民增收機制遇到了鮮明挑戰,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轉變增收方式。
就如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總體把握三個方面:一、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衡量改革成不成功,不僅要看供給體系優不優、效率高不高,更要看農民「錢袋子」是否鼓起來,要著眼農民、關注農民,得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二、主攻方向是提高農業供給質量。要以市場為導向,緊跟消費需求變化,不僅要讓人們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吃出個性。不僅滿足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還要滿足對農業觀光休閑等服務性需求,滿足對青山綠水的生態化綠色化需求;三、根本途徑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要用改革的辦法,推動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註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結構性矛盾,不能再讓農產品產出來賣不出去。
❺ 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挑戰有哪些
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挑戰包括深度貧困問題依然突出,剩下的貧困人口脫貧難度較大,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滯後。
1、深度貧困問題依然突出。
截至2018年9月,全國仍有670多個貧困縣沒有摘帽,其中有23個地市州貧困人口超過30萬,5個地市州超過50萬,特別是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三區三州」貧困發生率高達14.6%。
2、剩下的貧困人口脫貧難度較大。
截至2017年年底,因病、因殘致貧人口分別占貧困人口總數的42.3%、14.4%,65歲以上貧困老人佔1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96.6%。特別是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陳規陋習尚未根本轉變。
3、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滯後。
「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滯後,道路交通、通信設施、教育培訓、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還存在不少短板。
而且,在這些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成本高、難度大,實現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難度仍然不小。
(5)貧困村產業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擴展閱讀: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注意事項:
1、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攻堅。
要進一步加大扶貧支持力度,著力加強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為穩定脫貧創造環境和條件。對深度貧困地區進行跟蹤監測和預警評估,開展工作督導。
對深度貧困村著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吸引本土人才迴流,打造「不走的工作隊」,培育壯大集體經濟。
2、提高精準扶貧的精準度有效性。
在精準識別方面,要繼續完善建檔立卡,確保應納盡納、應退盡退,加強數據共享和數據分析,為宏觀決策和工作指導提供支撐。
在精準幫扶方面,要強化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選派和管理,著力解決駐村幫扶中選人不優、管理不嚴、作風不實、保障不力等問題,更好發揮駐村幹部脫貧攻堅生力軍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觀察:有效應對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❻ 我國的發展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剛邁入21世紀之時,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確地作出兩個基本判斷:
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我們黨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必將在前進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記自己的歷史任務,必將為實現奮斗目標而不動搖.從上述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
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穩中有變、和中有斗、緩中有緊、喜中有憂,對我國利多於弊.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
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歷了56年的建設,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7位,中國進出口貿易居於世界第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從整體實力看,中國仍屬於國力次強國家.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
(一)發展需求勁頭足
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於迅速提升的狀況.「老四件」(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持續了幾十年,80年代逐步興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高級音響)現在已司空見慣,進入21世紀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車、通訊、旅遊)正迅猛發展.隨著居民消費結構逐年升級,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開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達7180元,增長達3.3倍;2000年農村居民消費開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達2185元,增長4倍多.
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據2005年12月經濟普查第三號公報發布,我國2004年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第一產業為13.1%,第二產業為46.3%,第三產業為40.7%.這表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仍未達到完全合理和優化.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大動作,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
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佔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
(二)發展基礎較好
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並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
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
2006-7-25 16:25 jerry
(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
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
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一)兩個基本情況
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
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後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於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
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徵,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於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問題
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佔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
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5.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我國人口近13億,農村人口佔62.3%,農村中的赤字縣佔35%,每縣平均負債約400多萬元,每村平均負債約20多萬元,全國貧困縣592個.近年來某些農村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返貧」現象.十六大後黨中央鮮明地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後五年到十年,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第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2006-7-25 16:25 jerry
第二,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好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
第三,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第四,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作者:陳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❼ 試述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世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既面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大機遇,又面臨資源、市場約束增強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的嚴峻挑戰。
面對上述機遇和挑戰,今後一個時期,中國政府將統籌城鄉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中國將繼續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維護和促進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統籌協調的理念,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依靠科技和改革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消除農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增強農業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借鑒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
1998年到2003年,中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年人均收入增長率只有3.9%。為此,中國調整了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大對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民合法利益。中國加快農村改革,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與此同時,中國實施減免農業稅,取消農業特產稅等政策,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去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
來自財政部的統計表明,04年,中國政府首次向糧農發放種糧直接補貼,累計補貼額約100億元人民幣。此外,中國大多數省份相繼宣布取消在中國具有上千年歷史的農業稅。
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的成就,1978年以來,中國的糧食年產量從3億噸增加到5億噸。目前,中國的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類及禽產量均躍居世界首位。1978年至2003年,世界主要農產品增長量的兩成以上來自中國。
近年來,中國農業科技進步明顯加快。在科研方面,細胞工程、轉基因技術、生物農葯等高新技術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有的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良種推廣方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共推廣新品種1200多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此外,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九大主要糧食品種優勢產業帶,三大優勢棉區、兩大優勢蘋果產區,畜牧業和水產業正在向優勢產區集中。
❽ 中國石油產業發展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你肯定是我的學弟或學妹啦。我參加過,最初我也是被這個活動吸引加入了俱樂部。俱樂部後來活動也沒有讓我失望。那一天的生存挑戰賽令人難忘。它通過生存挑戰的活動對我所學知識進行檢驗。整個活動過程很緊張、很刺激、當然也很困難、絕對能夠挑戰自己。我們對的每個人都從被拒絕中總結、學習到了很多。如果你敢於挑戰、敢於嘗試。推薦你參加這個活動。這經歷一定讓你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