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皮影文化產業

皮影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1-01-03 04:41:53

⑴ 為什麼要保護民俗文化

因為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雲:「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這里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一番調查研究。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搜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間流傳的民歌。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對研究我國古民俗具有重大價值。就比如《水滸傳》中的江湖文化、俠義文化都屬於民俗文化意識范疇。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論的學科稱為民俗學。「民俗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系,如考古學要藉助民俗學揭開古代社會神秘的面紗,民俗學要藉助考古學提供古代傳承文化的實證。

瑰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是近幾年學術界頗有爭議的問題。以往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多少疑義,不是問題。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民俗學界或民間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概念。突然出現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名稱,而且這一名詞變得十分時髦,許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紛紛改名,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等。

其實在我看來,這是換湯不換葯,貼時髦的標簽。如同前些年,人類學熱起來,許多學科緊跟形勢,在學科前冠以人類學,如人類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等。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是什麼學科呢?究竟是社會學、民族學、還是民俗學,有必要加人類學壯其門面嗎。說到底我們從事這些學科研究的人有點心虛,缺乏自信,不敢承認民俗學或民間文化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我們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民間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換的。

發展現狀
盡管國內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於非物質文化保護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學術界發起的「救亡圖存」式的田野調查工作,而對於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及其在整體文化產業結構中的轉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則明顯不足。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等現狀層出不窮,即便是倖存的年畫、皮影、剪紙等經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也已日漸衰落。

我國所開發的文化產業,多是針對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傳媒文化、時尚文化而進行,以鄉土社會為主要陣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夠重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俗文化產業在全國各地興起,早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展演制銷模式以及「文藝搭台,經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初步顯現出一定的規模化發展與自覺性追求。

由於總體戰略的不夠清晰、產業布局的混亂、產業創意力量的薄弱分散,我國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已遭遇瓶頸。

閱讀全文

與皮影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