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

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

發布時間:2021-01-03 00:40:03

1. 航天工作當前發展現狀如何

衛星發展史

第一章 世界航天發展簡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美好夢想。我國在遠古時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公元前1700年,我國有"順風飛車,日行萬里"之說,還繪制了飛車騰雲駕霧的想像圖。外國也有許多有關月亮的美好傳說。
自從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來,到1990年12月底,前蘇聯、美國、法國、中國、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等國家以及歐洲航天局先後研製出約80種運載火箭,修建了10多個大型航天發射場,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測控網,世界各國和地區先後發射成功4127個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個各類衛星,141個載人航天器,111個空間探測器,幾十個應用衛星系統投入運行。目前航天員在太空的持續飛行時間長達438天,有12名航天員踏上月球。空間探測器的探測活動大大更新了有關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方面的知識。到上世紀末,已有5000多個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航天活動,利用航天技術成果,或制定了本國航天活動計劃。航天活動成為國民經濟和軍事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

航天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它以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為基礎,匯集了20世紀許多工程技術的新成就。力學、熱力學、材料學、醫學、電子技術、光電技術、自動控制、噴氣推進、計算機、真空技術、低溫技術、半導體技術、製造工藝學等對航天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些科學技術在航天應用中互相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些新學科,使航天科學技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航天技術不斷提出的新要求,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一、 火箭技術

火箭技術推動了人類航天發展的歷史。

火葯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葯發明之後中國人發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獻應用火箭原理製成了戰爭武器,13世紀初傳到外國。傳說在14世紀末,中國有個學者萬戶在坐椅背後安裝47支當時最大的火箭,兩手各持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升空。但是一聲爆炸之後,只見煙霧彌漫,碎片紛飛,人也找不見了。為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試驗火箭飛行的勇士,月球表面東方海附近的一個環形山以萬戶命名。18世紀,印度軍隊在抗擊英國和法國軍隊的多次戰爭中曾大量使用火箭並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動了歐洲火箭技術的發展。曾在印度作戰的英國人康格雷對印度火箭作了改進。他確定了黑火葯的多種配方,改善了製造方法並使火箭系列化,射程達3公里。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術的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代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發展起來,先驅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人戈達德和德國奧伯特。

齊奧爾科夫斯基畢生從事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的研究。在他的經典著作中,對火箭飛行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論證,最早從理論上證明用多級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進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方程,奠定了理論基礎。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體推進劑火箭的倡議,經過了短短的30年就實現了。他預想到現代火箭的真實結構,並論述了關於液氫-液氧作為推進劑用於火箭的可靠性,設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來作火箭的動力。他具體地闡明了用火箭進行航天飛行的條件,火箭由地面起飛的條件,人造地球衛星及實現飛向其他行星所必須設置中間站的設想。他還提出過許多的技術建議,如建議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用泵來強制輸送推進劑,以及用儀器自動控制火箭等,都對現代火箭和航天飛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達德博士在1010年開始進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論文中提出了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指出火箭必須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認識到液體推進劑火箭具有極大的潛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製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推進劑火箭,飛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飛行距離56米。
奧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書中不僅確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間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還說明火箭只要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便能繞地球軌道飛行。同齊奧爾科夫斯基和戈達德一樣,他也對許多種推進劑的組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法西斯德國。早在1932年德國就發射A2火箭,飛行高度達3公里。1942年10月發射成功V-2火箭(A4型),飛行高度85公里,飛行距離190公里。V-2火箭的發射成功,把航天先驅者的理論變成現實,是現代火箭技術發展史的重要一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前蘇聯俘虜部分德國火箭技術人員,繳獲了幾枚V-2火箭和有關技術資料。在此基礎上,1947年前蘇聯仿製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設計了P-1 火箭,射程達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後研製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別達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發射兩級液體洲際導彈P-7,射程8000公里,經過改裝的P-7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quot;人造地球衛星1號",從而揭開了現代火箭技術新的一頁。前蘇聯由於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東方"號、"聯盟"號、"宇宙"號、"質子"號、"能源"號等多種型號的運載火箭,可將100多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二戰後,美國俘虜了以馮·布勞恩為首的德國火箭專家,繳獲了100餘枚V-2火箭。美國陸軍在布勞恩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箭,1949年開始研究"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人造衛星計劃,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為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先鋒"號、"丘諾"號?quot;紅石"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和"土星"號等運載火箭。

中國於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我國有"長征"號(CZ)系列運載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四種基本型運載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幾種改進型。

1990年4月7日,中國CZ-3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長征火箭成功地進入了國際商業發射衛星的行列,至今已將27顆外國衛星發射上天。
法國從50年代開始自行研製探空火箭和導彈,並在此基礎上研製"鑽石"號運載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國"鑽石"號火箭將A-1、D-1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法國積極推動西歐國家聯合發展歐洲航天事業,它是歐洲空間局的主要成員國,並承擔"阿里安"號運載火箭的大部份研製工作。

歐空局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聯邦德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英國;非正式成員國有奧地利和挪威;加拿大為觀察員國。由歐空局研製的"阿里安"1號運載火箭於1979年12月24日首次發射成功。迄今已研製有"阿里安"1-5號五種基本型和多種改進型火箭。"阿里安"4號為歐空局主要運載工具,至今已發射80餘次,失敗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衛星運載工具中名列前茅。

日本自1963年開始研製"謬"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決定引進美國"德爾它"號運載火箭技術,以發展本國的N號運載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發射了"菊花"1號技術試驗衛星。1994年試驗成功帶有氫氧燃料裝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研製成功運載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GSLV發射成功。

此外,還有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韓國、朝鮮等國均有利用本國製造或租用他國運載火箭來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

二、衛星時代

人造地球衛星的計劃設想早在1945年就在美國出現,美海軍航空局已著手研究一種把科學儀器送入太空的衛星,次年美國陸軍航空局在審?quot;蘭德計劃"的一項類似的研究報告中,就有"實驗性環球空間飛行器"的初步設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一系列大功率運載火箭的發展,為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和發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用"衛星"號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衛星呈球形,外徑0.58米,外伸4根條形天線,重83.6公斤,衛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個月。同年11月3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二顆衛星,衛星呈圓錐形,重508.3公斤,這是一顆生物衛星,除了利用小狗"萊伊卡"作生物試驗外,還有於探測太陽紫外線,X射線和宇宙線。按照今天的標准衡量,前蘇聯的第一顆衛星只不過是一個伸展開發射機天線的圓球,但它卻是世界第一個人造天體,把人類幾千年的夢想變成現實,為人類開創了航天新紀元。

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後,60年代前蘇聯和美國發射了大量的科學實驗衛星、技術實驗衛星和各類應用衛星。70年代軍、民用衛星全面進入應用階段,並向偵察、通信、導航、預警、氣象、測地、海洋和地球資源等專門化方向發展。同時各類衛星亦向多用途、長壽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發展。80年代後期新起的單一功能的微型化、小型化衛星是衛星發展上的新動向,這類重量輕、成本低、研製周期短、見效快的小型衛星將是未來衛星的一支生力軍。除美、蘇外,中國、歐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加拿大、巴西、印尼、巴基斯坦等國都擁有自己研製的衛星。

為什麼經過短短的三十多年,航天活動取得了如此迅速的發展呢?除了美、蘇搞空間軍備競賽發射了大量的軍事應用衛星外,主要是人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航天技術的應用。航天活動大大擴大了人類知識寶庫和物質資源、給人類日常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和巨大的經濟效益。航天活動大大推動了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農業的向前發展。

三、空間探測

空間探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陽系的起源、演變和現狀;通過對太陽系內的各主要行星及其衛星的比較研究進一步認識地球環境的形成和演變;了解太陽系的變化歷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變。空間探測器實現了對月球和行星的逼近觀測和直接取樣探測,開創了人類探索太陽系內天體的新階段。

月球探測: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衛星,自然成為空間探測的第一個目標。直接考察月球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地-月系統的起源,月球是未來航天飛行理想的中間站和人類進入太陽系空間的第一個定居點。

美國和前蘇聯自1958年至1976年8月共發射過83個無人月球探測器,其中美國36個,前蘇聯47個。此後,美、蘇再也沒有發射過無人月球探測器。1990年1月日本發射了一顆月球探測器,成為第三個向月球發射探測器的國家。探測器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182公斤)進入大橢圓軌道,在地-月系統中飛行,另一部分(11公斤)在月球軌道上飛行。日本還計劃在1996年2月發射一顆重550公斤(含推進劑190公斤)的月球-A探測器。

月球探測已經實現的主要方式有:(1)在月球近旁飛過或在其表面硬著陸,利用這個過程的短暫時間探測月球周圍環境和拍攝月球照片;(2)以月球衛星的方式獲取信息,其特點是探測時間長並能獲取較全面的資料;(3)在月球軟著陸,可拍攝局部地區的高解析度照片和進行月面土壤分析。

1999年7月31日,為了確證月球上到底有沒有冰,美國"月球"勘探者號進行了飛行器撞擊月球實驗。

行星和行星際探測 人類長期藉助於天文望遠鏡觀測行星表面的細節,發現了土星光環、木星衛星和天王星;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陸續發現了海王星和冥王星;藉助於近代照相術、分光術和光度測量技術對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組成有了一定的認識。然而人們在地面隔著大氣層觀測行星,已經不能滿足對行星的深入研究。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為行星和行星際空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自1960年至1978年美、蘇和西德共發射了63個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其中美國23個,前蘇聯38個,西德2個。採用的探測方式有:(1)從行星附近飛過拍攝照片,測定它們的輻射和磁場;(2)在行星表面硬著陸,直接探測行星大氣;(3)繞行星飛行,成為行星的人造衛星;(4)在行星上軟著陸,對行星表面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探測。1960年3月發射了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先驅者"5號,進入了一條0.8~1.0天文單位的橢圓日心軌道,測量了行星際磁場、行星際粒子和太陽風,探測表明太陽風像噴水池螺旋形噴水圖形;發現地球磁場在向著太陽的一面被太陽風壓縮,另一面至少延伸到500萬公里遠。1962年8月發射的"水手"2號成功地飛過金星,發現金星沒有磁場和輻射帶。1970年8月發射的"金星"7號第一次降落金星表面,探測表明金星表面溫度為475℃,壓力為90±15個大氣壓。多次探測表明金星有稠密的大氣層和厚厚的雲層和頻繁的閃電,發現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佔97%,氮氣佔1%~3%,,水氣佔0.1%~0.4%。1964年11月發射的"水手"4號飛過火星,探測表明火星沒有輻射帶和磁場,測量到火星電離層的特性和大氣密度垂直分布,火星表面大氣壓不到海平面大氣壓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火星上的環形山與月球相似。1975年8月發射的"海盜"1號第一次在火星上著陸成功,探測表面火星大氣中塵土含量很高,火星大氣本身二氧化碳佔95%,氮佔2.7%,還有微量的氬、氧和水汽;對火星土壤分析表明,硅佔15%~20%,鐵佔4%,還有少量的鈣、鋁、硫、鈦、鎂、銫和鉀。1973年11月發射的"水手"10號,同水星相會的探測表明,水星有極稀薄的含有微量氬、氖和氦的大氣,只有地球大氣的一萬億分之一;水星表面溫度在510℃~-210℃之間;水星有磁場,強度是地球磁場強度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水星有密密麻麻環形山。1972年2月和1973年4月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11號發現木星的輻射帶強度是地球輻射帶強度的10000倍,而且它的脈動磁場延伸到土星附近,發回了木星和土星雲量的圖像,有關土星主外光環很有價值的資料,它們通過小行星帶時沒有受到損害,它們最終將飛出太陽系進入恆星際空間,它們帶有會被地外文明世界理解的信息牌。

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美歐聯合研製的"哈勃空間望遠鏡"於1990年4月發射升空,這項計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十年間進行了10多萬次的天文觀測,觀測了大約13670個天體,向地球發回了黑洞、衰亡中的恆星、宇宙誕生早期的"原始星系"、慧星撞擊木星以及遙遠星系等許多壯觀圖像,為近2600篇科學論文提供了依據。這是人類空間天文觀測工作的一個里程碑。

1997年7月4日,美國"探路者"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安全著陸,並釋放出一輛火星?quot;漫遊者"號,第一次拍攝到火星的彩色三維立體圖像,傳回地球大量的火星表面的照片。

四、載人航天

載人航天在航天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盡管航天器攜帶裝置精確、靈敏度高、能自動觀察、操作、儲存、處理數據,但它們不能代替人的思維。初期載人航天器一方面研究航天技術,另一方面進行生物學和醫學試驗,研究航天員在長期失重條件下的反應,航天員在密閉艙中的工作能力,航天器對接時和走出航天器時的人的生理反應。
前蘇聯自1961年4月到1970年9月共發射了17艘載人飛船("東方"號6艘、"上升"號2艘?quot;聯盟"號9艘)。1965年3月航天員在"上升"號上第一次走出飛船,1966年1月兩艘"聯盟"號飛船第一次在軌道上交會對接,並實現兩個航天員從一艘飛船向另一艘飛船轉移。1971年到1982年發射了7艘重量為18~20噸的"禮炮"號空間站,截至1985年還發射了27艘載人飛船("聯盟"T號、TM號)和25艘無人飛船("進步"號)用作天地往返運輸系統。1986年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這是未來永久性空間站的核心艙,將於90年代建成由7個艙組成的大型空間站。俄羅斯計劃21世紀前期發射無人和載人火星飛船以及建立載人月球基地。設計壽命為五年的"和平號"空間站運行了十五年,於2001年3月23日13時59分安全地墜落在南太平洋海域。

美國自1961年5月至1966年11月發射了16艘載人飛船("水星"和"雙子星座")。"水星"和"雙子星座"計劃是載人登月飛行目標"阿波羅"計劃的頭兩個階段。1965年6月"雙子星座"飛船上的航天員第一次步入太空,1966年3月"雙子星座"-8號和"阿金納"飛行器在軌道上第一次成功地實現對接,此後,"雙子星座"飛船系統進行過多次交會和對接。1967年至1972年共發射了14次"阿波羅"飛船(其中3次無人飛行,3次載人繞月飛行,6次載人登月飛行,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1973年發射了"天空實驗室"並和"阿波羅"飛船進行過對接。1969年尼克松政府宣布70年代研製載人太空梭,1984年裡根政府宣布90年代建立永久性載人空間站。
1993年9月美俄二國達成協議,合作建造一個有16國參加的國際空間站,2006年完成。2001年5月,美國宇航發燒友蒂托進入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遨遊8天,成為地球旅客航天游第一人。

另一方面,美國和俄羅斯關於載人火星飛行的計劃正在悄悄進行之中。二、三十年以後,人類就可能登上紅色的行星--火星。
1999年11月20日,長征二號乙火箭發射"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上天,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我國航天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中國航天員遨遊宇宙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第二章 中國航天發展簡史

一、 中國是火葯和火箭的故鄉

自古以來,人類就嚮往著飛向太空,遨遊宇宙。這個美好的理想,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變成現實。一九五七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揭開了航天活動的序幕。

這以後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國把數以千計的各種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間,航天技術迅速從科學技術試驗進入實用和商品化階段,它在經濟、科學、文化、軍事上取得的巨大社會效益,使航天工業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

我們偉大祖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發明的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葯,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是古代火箭的故鄉。在宋朝,我國就製成了用火葯推進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

我國古代火箭的推進系統,是在竹筒或紙筒中裝滿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葯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這就是現代火箭發動機的雛型。作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桿的頂端裝有箭頭,起殺傷作用;尾端裝有箭羽,起穩定飛行作用。這種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為現代火箭的設計和製造,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我國明朝發明的一種武器「一窩蜂」火箭,一次能發射32支火箭,殺傷力較大,當時已經用於戰爭。明朝發明的另一種用於水戰的武器「火龍出水」,達到了更高的技術水平。「火龍」有龍身、龍頭和龍尾。龍體內裝有神機火箭數枚,龍體外周裝有4個火葯筒。發射時,先點燃龍體外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飛行,繼而點燃龍體內的數枚火箭再度加速。通過多枚火箭聯用和「兩級」火箭接力。火箭可在水面上飛行數里遠。我國古代這種「多能」火箭的設計思想,是很富有創見的。幾百年後,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列車原理,建立了現代多級火箭的理論基礎。這說明,現代火箭技術淵源於古代火箭。在人類漫長的航天征途中,古代火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在我國古代,不僅有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有《山海經》、《帝王世紀》上記載的「飛人」、「飛車」的傳說,而且有勇於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據傳,在明朝(十四世紀末),有一位稱「萬戶」的學者,用幾十支火箭捆綁在椅子後面,自已坐在椅子上,手拿兩個大風箏,叫人把火箭點燃,使自己飛上天去。「萬戶」的試驗雖然失敗了,但他表現了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了紀念這位世界上火箭飛行的先驅,蘇聯科學家把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萬戶火山口」。

我國古代火葯、火箭技術的發展,其時間之早,技藝之高,在世界各國遙遙領先。十三世紀之後,隨著商船的往來和蒙古族的西征,火葯、火箭技術才逐漸傳入歐洲,並對後來西方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十世紀初,在歐美科學家的努力下,現代火箭技術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當蘇、美開始發展導彈、火箭技術的時候,處在戰爭狀態下的舊中國,戰火連年,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千瘡百孔。科學技術力量十分薄弱,人員研究場所、設備、儀器和資金極端缺乏,一些新發展的科學技術完全無法進行。對於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更無從談起,總而言之在尖端技術方面,舊中國給我們留下的完全是一張白紙。

新中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自一九五六年以來,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常的領導下,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建和發展了自己的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氣和能力。

二、 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創立和發展

在五十年代中期,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發展我國的導彈事業,並以國防科研、工業機構為主,重點發展彈道式地地導彈,以建立我國獨立的戰略反擊力量,也為發展運載火箭技術打下物質技術基礎。另一方面,以中國科學院為主,首先以研製探空火箭開路,開展高空探測活動,同時開展人造地球衛星有關單項技術的研究和測量、試驗設備的研製,為發展我國航天器技術和地面測控技術作了准備。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研製工作的全面開展,這兩條戰線的工作開始結合起來,整個航天工程體系集中到國防科研、工業部門,在國家的統一規劃、統一指揮下,航天技術便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一) 下決心發展火箭技術

五十年代,世界上幾個主要大國已經進入了所謂「原子時代」和「噴氣時代」,航天技術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而當時我國還處在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威脅之下。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必須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靠購買武器來支撐國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擺脫不了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因此,在制定十二年科學規劃中,國家把國防現代化建設擺在突出的地位,把火箭和噴氣技術、電子計算機等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專門聽取了我國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意見。如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來總理曾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聽取了剛回國不久的火箭專家錢學森關於在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黨中央果斷作出了發展導彈技術的決策。一九五六年四月,國家成立了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王士光、王凈、安東、劉亞樓、李強、錢志道、錢學森等為委員,負責領導我國導彈和航空事業的發展建設。五月,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了聶榮臻主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確定由航委負責組建國防部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和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錢學森任院長),正式宣布成立。這是我國導彈、航天事業奠基的歷史性紀念日。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後,我國導彈、火箭技術究竟選擇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聶榮臻副總理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指出:我國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批准了這個方針。這就是國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針。三十年中,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導彈、航天事業戰勝了重重困難,不斷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為了縮短我國導彈技術起步階段的摸索過程,我國政府曾就建立和發展我國導彈技術同蘇聯政府舉行談判,蘇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專業留學生和提供兩發供教學用的P-1模型導彈(即蘇聯仿製的德國V-2導彈),以及相關的資料和設備,也派來專家。大多數蘇聯專家熱情幫助,在導彈的仿製和研製基地建設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全部專家。但這更激起了我國導彈研製人員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做好仿製P-2導彈的工作。

1960年9月,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運載工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近程導彈。這是打基礎、上水平的階段。六十年代中期,航天事業在奠定基礎之後,進入了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初級向高級發展的階段。

一九六四年六月,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揭開了我國導彈、火箭發展史上新的一頁。一九六六年十月,用我國獨立設計生產的中近程導彈投擲國產原子彈,進行兩彈結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

在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之後,我們不失時機地展開多種新型火箭的研製,突破了很多關鍵性技術。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我國獨立研製的兩級中遠程火箭和第一枚遠程火箭相繼進行飛行試驗,取得基本成功。八十年代第一個年頭的春天,我國的遠程火箭從西北導彈發射基地呼嘯而起,劃破萬里長空,准時正點精確命中南太平洋海域目標。這次發射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型液體燃料火箭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平。

與此同時,我國固體燃料火箭的研製也在迅速進展。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國首次成功地進行潛艇水下發射固體燃料火箭。一九八八年九月,我國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核潛艇水下發射固體火箭的試驗。在公海上進行的這兩次成功發射表明,我國現代火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潛艇水平發射火箭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了這種新技術。另一方面

2. 中國航空航天方面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市場增長領先全球,四年內公務機保有量有望翻翻
研究表明,公務機市場與經濟增長有很強的關聯性,公務機的市場反應大約滯後於經濟衰退/增長期14個月時間。2007的經濟危機使全球公務機市場遭遇重大打擊,這反映在2009年全球公務機交付量的急劇下降,2009年全球公務機交付量從2008年的1313架下降到870架。2013年,盡管全球經濟顯露了復甦跡象,但全球經濟仍未能扭轉經濟下行趨勢,增長率僅為2.4%,比2012年放緩0.1個百分點。全球公務機市場趨勢與全球經濟這一發展趨勢基本吻合,2013年,全球公務機交貨量為678架,僅比2012年多交付5架,增長率僅為0.9%(見圖1)。亞太地區經濟新興國家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全球公務機市場也呈現了「西方不亮東方量」的市場格局,亞太公務機保有量在全球的佔比從2007年的4.7%增長到2013年的11.9%,成為全球公務機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是作為新興國家主要代表的中國,中國已經保持了連續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具備了發展公務航空的經濟條件,加之政策支持信號的釋放及公務機運營環境的逐步改善,使得中國公務機市場異軍突起,正成為全球公務航空最為重要的新興市場。截至2013年底在中國大陸地區注冊的公務機數量已從2009年的36架增加到202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4%(見圖2)。但不能只看相對數,相比於美國超過10000架的公務機保有量,中國公務機市場的發展空間盡可以讓人們大膽去想像。
那麼,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公務機的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中國公務航空市場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市場正處於大發展前的起步期,集聚了強勁的市場發展內驅力,另一方面市場發展卻又受制於空域、機場、FBO、飛行員等環境資源條件的嚴重不足,此外在政策、市場發展形態和消費結構方面還存在種種不確定性,對中國公務機未來市場發展的預測要看到「正能量」、也要考慮「負能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在2012年所進行一項公務航空行業發展研究中,通過構建基於多項式擬合的公務機市場預測模型,在考慮諸多限制因素的情況下,對中國公務機未來10年的市場發展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表明:中國公務機保有量到2017年將達到400架,到2023年有望突破1100架。
趨勢二:購買行為漸趨理性,中短程公務機將成為市場主流
起步初期的中國公務機市場呈現出一個鮮明的市場特徵,那就是高端公務機熱賣,目前高端公務機成為了市場購買的主流產品。雖然中國的公務航空市場才剛剛起步,但中國已然成為全球高端公務機的主要市場,全球高端公務機有四分之一的訂單來自中國客戶。原因在於,公務機在中國還被視為富人們彰顯身份、尊享奢華的擺件與奢侈大玩具,而中國公務機的「啟動用戶」恰恰是位處金字塔塔尖的頂級富人,於是「只求最貴」自然就成為了購買偏好,這讓國際高端公務機製造商們且驚又喜。在2012年上海亞洲公務航空展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項關於公務機購買意願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購買價位選擇上中國國內有購買意向的購買者選擇五千萬元以上的約佔70%,選擇一億元以上的佔34%(見圖3)。
本質上講,公務機是一種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商業發展的交通工具和商業工具,美國國家公務航空協會之所以喊出「No Plane,No Gain」的口號,是因為公務機的使用與企業利潤增長之間有必然的關聯性,在世界500強投資回報最高的公司中,有90%的公司使用公務機。作為一種交通和商業工具,就需要好好去權衡投入與產出了,如果你的商業活動范圍不是整天跨國或者遠途飛行的話,那種價格高昂的遠程高端公務機未必就是你合適購買選項。因此,我們預料,隨著中國公務機消費者對公務機的認識從「奢侈品」到「商業工具」、「交通工具」的轉變,未來中短程公務機在中國將會成為市場主流。事實上,這一市場發展趨勢已開始顯現,2011、2012中國公務機數量分別增長了53架和57架,增長率高達94.6%和52.3%,而2013年僅增加了36架,增長率為21.7%,增長有明顯下滑,原因在於,這幾年高端公務機是市場主流,但畢竟高端公務機的消費者是金字塔尖的小眾群體,購買量增長有限。隨著中短程公務機漸成主流的市場變化,預料中國公務機市場將有望在以中短程公務機為主體的產品銷售推動下帶來新一輪的市場增長。
趨勢三:運營條件逐步改善,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料將成為公務航空熱點地區
經濟條件、市場需求與運營環境是公務航空發展的三個必要條件,經濟條件是指購買公務機及使用公務機的消費能力,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是公務航空快速發展的基本經濟條件。市場需求是指將公務機作為商業工具和交通工具的航空消費需求,顯然在政治經濟中心、經濟中心及高端人士聚集區域市場需求更為突出。運營環境是指從天到地有較為完善的公務航空飛行保障與服務體系,包括能便利地使用空域或航線,有供公務機起降的機場和服務於公務航空的FBO,還有航油、航材及人力資源保障。
從運營環境看,空域、機場、FBO資源不足是目前中國公務航空發展最大的制約。而從經濟條件看,2013年中國人均GDP約為6800美元,應該說是基本達到了發展公務航空的起步條件。所以,我們認為中國公務航空的全面性發展尙需時日,至少應是在三年以後,但我們同時也相信在中國的局部區域公務航空將得以率先快速發展。預料珠三角(含港澳)、長三角及渤海灣將成為公務航空率先發展的熱點地區。一是因為中國的高凈值人群絕大部分聚集於這三個地區(見圖4);二是因為這三個地區是目前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且是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區域,存在公務航空消費的現實需求,且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大;三是從運營環境看,目前全國具備批量化服務於公務航空且已建設FBO的機場內陸地區有四個(北京首都、上海虹橋、深圳寶安及三亞鳳凰機場),再加上香港機場、澳門機場總共是6個,而其中的5個機場(除了三亞機場外)都是在這三個區域。

3. 中國航天業的問題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不再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那種積貧積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種貧困落後!

而今日早晨神六飛船的成功的發射升空,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恢復了高考,培養了一大批在創新素質和能力的優秀知識分子,在老一輩科技人員的知識已經明顯老化的情況下,這些中青年知識分子毅然挑起重擔,承擔起航空航天的開發研究的重任。是改革開放,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為神州飛船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用更加開闊的視野看世界,主動吸收世界科學技術最新成果,推動我們的航空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是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否認了「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知識越多越反動」的錯誤口號,落實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為知識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航空航天專家才能的發揮。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樹立了中國人民的自信,推動了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決策的制定。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樣,也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動力!

毋須諱言,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權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對於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說到底,要靠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任何走回頭路的做法,都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必定能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成長,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貢獻!

4.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北斗全球來系統即將全面建成源

2020年3月9日19時5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四顆導航衛星。據悉,5月份,我國將按計劃發射最後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屆時,北斗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將全面完成。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北斗導航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報告》。

5. 航空航天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隨著全來球經濟的逐漸回暖源復甦,未來幾年全球航空飛機需求空間巨大,空客公司認為未來20年全球將新增客機和貨機28200架,波音認為未來20年全球將新增客機和貨機34000架。而這些潛在的需求量必將大部分被波音、空客攬入囊中。飛機製造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訂單將散落全球各地。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航空零部件製造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前瞻》認為,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國內航空零部件製造企業設計、生產和設備工藝等競爭力將會不斷加強,未來幾年將會分享這場航空盛宴,前瞻預計到2018年,我國民用航空飛機零部件製造行業將實現近225億的規模。

近年來,我國航空客運增長強勁,為全球航空業做出了較大貢獻。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中國航空零部件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前瞻》數據顯示,2013年1-10月,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為559.3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0.40%。2006-2012年,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逐年增長,年復合增長率為12.21%。其中,以2009年為分界點,民航運輸總周轉量上升到500億噸公里的水平。

6. 航空航天能帶動哪些產業的發展分別具體論述

首先,航空航天能帶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因為航空航天本身它就屬於交通運輸的內容。和公路,鐵路,高鐵相互配合。
其次,航空航天能帶動旅遊業的發展。航空航天的發展帶動了旅遊范圍日益擴大。,走向國際。
其次,航空航天的發展還能帶動相關的服務業的發展,還有製造業的發展。等等。
希望能採納一下。

7. 對我國航天航空發展的見解和認識

航空航天產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是國家先進制專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屬家科技創新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迅猛,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我國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是缺乏系統的戰略管理框架,還沒有將航空科技與裝備發展的戰略管理專門作為主題來進行研究,長期處於以經驗管理為主的狀態,重點只是放在戰略分析和戰略制定階段。而忽略了戰略的實施和監督與控制,使得戰略管理沒有在航空科技與裝備發展中發揮應用的作用。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中包括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製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8. 我國航空航天業的優勢和劣勢有哪些

2004珠海航展高峰論壇主題演講——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兩年一度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第五次迎來了各方賓朋。首先,我代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對各位出席本次高峰論壇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在此,我願就中國航空航天業的發展作一個簡要的介紹和展望。



新中國成立55年來,在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中國航空航天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航空工業研製生產了數十型、萬余架各類飛機,並出口了數百架飛機和眾多配套的發動機、機載設備及生產線;一個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科研、試驗、生產手段基本配套的航空工業體系已經形成;以新支線飛機為突破口,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直升機、航空發動機等研製生產邁出了新步伐。中國航天工業成功研製開發了包括科學試驗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在內的多種應用衛星,成功研製了12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行了81次發射,將中國的61顆衛星、5艘飛船和30顆國外衛星送入了太空;特別是去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獨立掌握空間技術的大國之一,在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領域也進行了積極探索,為人類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培養造就了一支業務精湛、素質優良、敢打硬仗的科技人才隊伍,在長時期不懈奮斗中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作為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已經並將繼續對中國社會先進文化的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進入新世紀,中國步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左右——這對有著十幾億人口且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將是一個既雄偉壯觀又切實可行的重要跨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航空航天業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政府始終把航空航天科技作為帶動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高技術之一,始終把航空航天產業作為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性產業之一。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二十年,中國的航空航天業必將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插上更加有力的翅膀,必將為中華民族完成新時期的歷史任務,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更加強勁的助推器。

中國政府支持和鼓勵中國航空工業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我們將繼續實施以支線飛機起步的發展規劃,按照國際標准和市場化運作模式,努力推進支線飛機形成支柱產品;適應社會對通用航空的需求和空管改革的需要,加快推進通用飛機、輕型民用直升機的產業化步伐,加快新機型、新技術開發;進一步擴大民用飛機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出口;鼓勵企業按專業化、規模化方向不斷擴大國外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和風險承包業務,積極融入國際航空工業大循環;我們還將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積極開展大型飛機工程的論證工作。

中國政府支持和鼓勵中國航天事業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化發展。積極推進應用衛星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形成氣象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群等應用衛星系列,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以「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台」為依託,研製新一代通信廣播衛星、音頻/視頻直播衛星。研製「無毒、無污染、高可靠、大推力」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全面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繼續發展空間科學,開展深空探測,支持建立空間科學探測衛星系列和空間環境保障體系。我們將按計劃完成世人矚目的繞月探測工程,同時開展月球探測二、三期工程論證,積極推進載人航天的後續工作。

中國航空航天業將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進一步開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拓展發展空間。一是堅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立足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需要,統籌考慮飛機、發動機、機載設備發展,統籌考慮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發展,推動航空航天業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二是堅持強化基礎,自主創新。重視基礎研究和預先研究,重視提高產業科技水平和製造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進程,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航空航天業建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戰略。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航空航天人才,吸引和鼓勵優秀人才投身航空航天事業,使中國航空航天業成為英才薈萃、人才輩出的行業,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航空航天業取得的成就,是中國航空航天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也得益於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中國航空航天業開創新的輝煌,需要依靠中國航空航天人團結拼搏、開拓創新,也離不開國際合作與交流。當今世界,是充滿競爭的時代,更是需要合作、講求共贏的時代。中國將始終奉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在遵守國家外交政策和已簽署的國際條約的前提下,積極開展航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和企業與許多國家的政府和企業之間在航空航天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通過合作,彼此之間增進了了解,加強了聯系,建立了友誼,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有的項目被譽為國際合作的範例。我們將一如既往,積極推動航空航天業的國際合作,為航空航天事業的跨越發展,為航空航天技術造福人類而不懈努力。

女士們,先生們:在航空航天人的眼裡,我們共同生活的星球只是一個小小的「地球村」。我們有著共同的家園,我們應進一步加強聯系與交流,共同探索宇宙的奧秘。讓我們共同攜手,抓住機遇,積極開展航空航天業全方位、多形式、寬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為共同推進世界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不斷作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9. 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能帶動經濟增長不

這個關鍵是看航天業是不是可以市場化運作,美國航天業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畢竟航天業會帶動整個產業鏈,就目前而言,中國的航天業也帶動了一定的經濟發展。
相信,中國航天業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

閱讀全文

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