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結合產業組織,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圍繞某一地區的特定產業進行分析怎樣分析呀舉個例子說明
一、產業概述
二、產業發展條件
區域資源優勢分析
國家相關政策分析
資源開發產業化運作管控模式
龍頭企業與社會團體協作模式
三、產業發展趨勢
第 2 產業發展分析
第 3 產業上游細分產業分析
第 4 產業中游細分產業分析
第 5 產業下游細分產業分析
四、產業鏈相關項目產品營銷與品牌培育
五、產業化項目運作的人才隊伍建設
比如某地區農業產業化項目,一定要運用中央十八精神,以某資源為依託,組建龍頭企業,籌辦農民合作社,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加合作社,合作社帶動農戶的模式操作
B. 區域農業發展與產業區布局
獨特的區位抄條件和農業襲自然資源特點,使得浙東北農業區具有發展都市型、外向型農業的優勢。根據《環杭州灣產業帶農業發展規劃》,本區域農業發展將以都市化、產業化、國際化、綠色化為方向,主動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都市圈,力爭成為接軌「大上海」都市農業的前沿區、外向型農業發展的領航區、農業與農村現代化先行區、生態農業建設的示範區。奠定其在全省農業中的核心和龍頭地位。
依據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結合區域區位、農業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可以將全區劃分為6個農業亞區(圖版Ⅹ-2),即杭州城市生態農業亞區、嘉湖都市農業亞區、寧紹創匯型農業亞區、舟山沿海島嶼生態漁業亞區、東部丘陵山區生態型特色農業亞區、西北部丘陵山區生態型特色農業亞區。各亞區農業發展總體定位與方向見表10-1。
表10-1 浙東北都市型、外向型農業發展區
C. 區域農業發展與產業區布局
從浙東南沿海區域農業資源和社會經濟特徵分析,本區港灣眾多,島嶼、港灣相互交錯,陸域地貌以濱海平原、丘陵山地階梯式向內陸延伸,同時區內擁有溫州、台州兩大中心城市,以及溫黃、溫瑞兩個沿海平原。根據《溫台沿海產業帶農業發展規劃》,本區域農業發展將以產業化、外向化、特色化和綠色化為方向,積極打造溫台地區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區,加快建設農業塊狀經濟群,形成一批在省內乃至國內市場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逐步把本區域建成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區、生態農業示範區和外向型農業生產區。因此,依據上述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結合本區域區位條件、農業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農業發展方向,可以將全區域劃分為:沿海灘塗、島嶼漁旅型農業亞區、東部平原外向型農業亞區、南部平原都市型農業亞區、北部丘陵山區特色農業亞區、西南部丘陵山區生態型農業亞區(圖版Ⅹ-3)。各亞區農業發展總體定位與方向見表10-2。
表10-2 浙東南沿海城郊型、外向型農業發展區
D. 我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所要形成的產業格局是什麼多選題
A.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 B.以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 D.服務業全面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是: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4)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是什麼擴展閱讀
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第二,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第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四,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E. 區域農業發展與產業區布局
浙中、浙西南區域具有承東啟西的經濟傳導功能,是「長三角」和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區經濟輻射的重要通道,經濟發展與產業空間布局主要集中在杭金衢、金麗溫高速公路和鐵路沿線交通走廊地帶。從農業發展目標與功能定位分析,本區域今後要成為浙江省乃至「長三角」最大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區以及重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從本區地形地貌和農業資源特徵分析,浙中地區具有走廊式構造盆地、階梯式層狀地貌和對稱式分布的土壤,平原、丘陵、山地齊全;浙西南地區以中低山為主,山地面積廣大。因此,根據浙中、浙西南區域這一特徵,結合農業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可以將本區域劃分為兩個農業亞區(圖版Ⅹ-4)。
1.浙中綜合型農業亞區
根據本區所處區位條件、資源特徵和產業優勢,農業以維護中部丘陵盆地生態環境,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為主,重點發展高山蔬菜、花卉苗木、畜禽、水果、茶葉、中葯材、食用菌、竹筍、綠色無公害稻米、水產品等特色優勢產業,提升浙中地區農業產業水平。
2.浙西南生態型農業亞區
本區是甌江、飛雲江、鰲江、靈江等水系的發源地,也是下游平原地區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因此,農業將以維護生態平衡,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為主,積極打造浙江省的「綠谷」,重點發展食用菌、竹(筍)業、中葯材、茶葉以及特色經濟林果等特色優勢產業和產品。
F. 如何理解區域產業布局」分散-聚集-分散」的發展趨勢
聚集和分散是區域產業布局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在版不同時期又表現為不權 同側重點。
在地區工業化的早期,企業自發布局於某個 區域,但是數量少而且分散,形不成氣候。
隨著企業盈利的增加,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逐漸形成產業規模,企業不斷追求「做大做強」,專業化分工協作日益深化,二三產業加快發展,形成區域的聚集效應。
企業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超出管理人員的能力,企業的管理成本、內部交易費用將日益上升。區域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超出城市的土地、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體系的承載能力,就會使得外部交易成本上升,迫使企業將生產經營分散。
現代通訊技術和物流技術為產業分散提供了技術條件。
G. 十三五區域發展新格局包括哪些內容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在政策上具有延續性
「理解『十三五』規劃的區域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戰略布局,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這兩個大的角度下解讀的。
拓展發展新空間體現了「十三五」規劃的創新性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
:第一,由於城市群中城市與城市之間存在網路化的交通,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鐵路、高速鐵路、港口等,形成了綜合立體的交通體系,增強了通達性,降低了物流成本。產業配套能力增強,非常有利於產業的聚集和發展,第二產業的聚集,也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必然聚集大量的人口,而隨著人口的增多,消費需求越來越大,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均衡關系在一個較小的區域內就形成了,這就是區域經濟學中經常提及的循環累積效應。
第二,小城市與小城鎮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在城市群范圍內,原來單個城市和另外的城市形成了互補關系,大城市的功能不斷升級,這就給小城市和小城鎮帶來了機遇。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區位劣勢在弱化,而成本優勢在強化。過去小城市之所以發展緩慢,是因為有區位劣勢,產業和人口難以集聚。在城市群中,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區位劣勢就不存在了。由於各種要素成本很低,很多產業如零部件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就可以在小城鎮和小城市得到發展。如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有很多小城鎮集聚了很多產業,規模在不斷擴大,成為城市群中的重要支撐。所以,只有在城市群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才能協調發展,而且基礎設施能夠共建共享。
第三,城市群可以有效防止「大城市病」。城市群形成的條件之一是有大都市。但是隨著大城市產業和人口高度聚集,就會出現「大城市病」。正是因為城市群中有網路化的交通,縮小了大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時間距離,使得產業和城市功能有可能向周邊城市轉移和分解,這樣大城市就不至於很大,而周邊的城市也可以發展起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過度擴張、人口快速膨脹、交通擁堵和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
最後,原來城市與城市之間是相互分離,互相競爭。通過規劃、實現錯位發展,功能互補,而分工就需要合作,逐步轉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單一城市的競爭力轉變為整體的競爭力,影響也會逐步擴大,可以輻射帶動周邊更大地區的發展。
深化改革是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必然路徑
第一,促進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所謂要素配置的市場化,主要是勞動力的配置,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勞動力在全國流動的成本和阻礙,如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等。
第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另一方面,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研究實行職工退休人員醫保繳費參保政策。
第三,深化財稅制度的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
第四,基本公共服務區域間的均等化。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
H. 嘉定新城的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
以嘉定新城主城區產業現狀為基礎,實現主城區由工業性城區向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綜合型城區的良性轉變。
(一)第三產業
以完善主城區服務功能為基礎,以增強主城區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力與吸引力為目標,促進第三產業擴大領域,提升層次,完善功能。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
(二)第二產業
優化用地布局、提高土地收益,梳理整合現有工業用地,培育和發展清潔型、廣就業的都市型工業,積極推進嘉定市級工業區(南區)的建設。對規劃區內與城市功能布局不符和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工業企業,分步驟、有計劃的進行整治。嘉定新城主城區規劃范圍內現有大部分工業用地將得到整合與梳理,集中建設市區級工業區(南區)。規劃在集中城市化地區保留都市型工業。適度發展樓宇型工業。
(三)第一產業
合理調整規劃區內農業生產布局,加快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以休閑旅遊為主的體驗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I. 產業規劃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區域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整體戰略基礎上,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布局進行整體布局和規劃,同時注重協調好土地開發、生態保護、民生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關系。
(2)專項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進行詳細規劃,理清產業的發展次序,解決產業聚集的關鍵問題,形成產業集群所必須的產業生態圈。
(3)產業園區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規劃若干專業的產業園區。
(9)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是什麼擴展閱讀:
產業規劃的誤區:
1、產業規劃的地位受到質疑。產業規劃在時序上是先於城市規劃,為其提供思路和依據的戰略性規劃,還是後於城市規劃,為其提供落實保障的策略性規劃,始終未有定論。
2、產業規劃的深度不夠。很多產業規劃在編制方法上只是對城市中的產業布局進行描述,或對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提煉匯總,規劃的技術(或專業)空間狹窄,缺乏對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等的深刻認識,導致規劃內容比較單一,發揮的作用有限。
3、是產業規劃的操作性不強。由於產業規劃的編制團隊水平參差不平,對當地實際情況了解不透徹,對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和障礙認識不足,導致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空間規劃的銜接產生矛盾,產業規劃的思路和布局難以落地。
J. 茶業產業區布局綜合區劃
1.茶業發展前景
茶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六大保健食品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的傳播和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作為健康飲品的茶葉聲譽日增,茶將成為21世紀世界「第一大飲料」。其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內市場名優茶、禮品茶的消費比重逐年增加,而且茶葉消費向個性化、多元化發展趨勢明顯。農民收入增加及各地舉辦各種形式的茶生產技術培訓、茶文化活動,普及茶知識,帶動了茶葉消費的快速增加,其中名優綠茶、無公害茶、有機茶和烏龍茶市場看好,尤其是貨真價實的品牌茶和有機茶市場需求很大,供不應求,價格穩中有升;邊銷茶、紅茶消費趨於穩定,花茶消費量下降,大眾消費中的中低檔綠茶消費量會有一定的增加。茶飲料市場呈快速發展,國內多家企業開始生產茶多酚,茶葉深加工對綠茶原料需求增多,特別是茶多酚和茶食品業的發展,使綠茶需求增加。
二是國際市場出口潛力很大。茶葉是世界性飲料,飲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茶葉市場十分廣闊。目前,國際茶葉市場上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紅茶,但綠茶的保健功效明顯優於紅茶,全球綠茶消費量增長遠大於紅茶。我國綠茶和特種茶出口佔世界綠茶和特種茶貿易量的80%,價格處於壟斷地位。浙江省主要生產綠茶,約占茶葉總產量的80%,而且品質好,具有競爭優勢,對擴大全省綠茶出口是一個極好的機遇。
三是國家已經取消了茶葉出口經營權的審批,這給更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機會。從歐美和非洲市場的需求看,預計2005年全省茶葉出口將進一步增長,其中,珠茶出口勢頭強勁,紅茶出口將平穩發展,綠茶出口特別是有機綠茶和無公害綠茶出口潛力巨大。
加入WTO後,世界市場對我國茶葉,特別是綠茶出口全面開放,關稅減讓,有利於全省進一步擴大綠茶出口。但是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際茶葉貿易中「綠色壁壘」的日益森嚴,對茶葉安全衛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機茶的發展對浙江發揮茶業優勢,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擴大出口,實現茶葉生產的持續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2.茶業發展方向
充分發揮龍井茶的原產地保護優勢,重點扶持和發展龍井茶產業;加強名優茶開發,進一步優化品種、品質和品牌,推進茶葉產業升級,鞏固浙江省茶葉生產、加工、出口在國內的領先地位。主攻茶樹品種無性系改良,穩步推進良種化進程;改善茶葉生產環境,全面推廣茶葉無公害標准化生產技術;加強機采機制、茶葉精深加工等實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設施完善的出口茶加工區域,推進企業的聯合,做大規模,做強品牌。
同時,積極引導茶葉消費,加大綠茶作為一種健康飲品的形象宣傳;立足於研製、開發新產品,加強品牌建設,增加茶葉的附加值。要加快質量和安全衛生體系建設,積極開發有機茶和無公害茶,確保茶葉質量安全,提高茶葉品質;提高茶葉生產組織化程度,推進產業化經營;對茶葉副產品進行深加工,激活和提升茶葉產業;制訂完善的茶葉標准,確保全省茶葉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
3.茶業產業區劃分
以現有名優茶布局為基礎,結合茶葉種植適宜性、茶葉產品安全性和特色農業資源(如富硒土壤)以及產業發展潛力,開展綠色名優茶和富硒茶的發展區劃。
1)名優茶重點產區: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種植區和加工能力,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產品具有安全保障,具備名優茶種植自然條件或區內已有名優茶產出,並具有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區域。
2)富硒茶開發區:具備天然富硒茶生長的地質環境前提,符合綠色農產品生產農業環境條件,具有開發前景的區域。
3)一般茶產業區:具備生產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環境要求和茶葉適生地質環境條件,由於受到生產規模的限制和生產基地相對分散、集聚效應和綜合產業化能力較弱的地區。
根據上述產區劃分原則,全省共設立了8個名優茶重點產區和7個富硒茶開發區。名優茶重點產區主要分布於浙西丘陵區、浙南洞宮山和浙東四明山、括蒼山等地區;富硒茶開發區分布於浙東沿海丘陵區和長興、諸暨、龍游等地(圖版Ⅸ-1和表9-1、表9-2)。
但須指出的是,由於全省大部分茶葉種植區未曾開展富硒土壤和富硒茶的調查,受調查區域和資料的限制,本次富硒茶產業區劃對象僅局限於浙北平原區、浙東沿海丘陵平原區和浙中盆地區。但茶富硒狀況調查顯示,產自於其他地區的部分茶葉中硒含量較高,如開化的龍頂茶硒含量高達0.548mg/kg,其含量足以達到標注富硒食品的要求。浙江作為茶業大省,應加強對茶的研究,開展特色茶的專項調查,如浙江名茶含硒、鍺狀況調查,以進一步提高浙江茶葉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