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美國的電影產業發展的成功

美國的電影產業發展的成功

發布時間:2021-01-02 17:48:37

㈠ 美國的科幻電影為什麼那麼成功

電影豐富多彩的影像表現手段,使它既是一門視覺藝術,同時又是聽覺藝術。在視聽結合的基礎上,電影產生了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兼具的審美特性,從而使觀眾沉浸於電影營造的世界,獲得審美體驗,獲取經驗知識。美國經典科幻電影憑借先進的拍攝手段和酷炫的製作技術,在視聽表現上有著其他影片無以比擬的超強震撼力與感染力。

除卻精彩的畫面表現,電影常常通過對台詞、音響、音樂的塑造,幫助觀眾拓寬想像空間,加深對影片深層次的理解。《盜夢空間》中的伊姆斯對阿瑟說:「親愛的,要做夢就做大一點!」簡單的台詞,蘊含的意蘊卻非常深遠。人們往往被思想所束縛,有意無意地受到它們的影響。只有真正意識到了思維本質或者世界本質的人,才可能超脫出去,得到更大的自由。也就是說,我們的頭腦也許就是我們的牢籠。《侏羅紀公園》對聲效的處理極為用心,甚至為此發明了一種新的音效技術。使得影片無論從細節豐富的程度還是遠近的層次,都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面對各種恐龍及一幕幕驚險刺激的場面,更能感同身受。《發條橙子》導演以象徵著真善美的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等古典音樂作為配合主人公暴力活動的背景音樂,通過強烈的對比表達了對邪惡人性的絕望。美國經典科幻電影通過聲畫語言的完美結合為觀眾打造出一道道視聽盛宴,在為觀眾帶來新奇的感官刺激的同時,幫助觀眾更好的融入影片氛圍,加深對影片主題、內容的理解與反思,客觀上推動對科學文化的傳播。

㈡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歷史

1853年,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

1870年,這里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

1886年,從房地產生意發財的富商哈維·亨德申·韋爾考克斯在這里買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萊塢這個名字來自英語的「holly」(冬青)。韋爾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時,聽到她旁邊的一個人說她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加州後就將她丈夫的農庄改稱為好萊塢了。韋爾考克斯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區政府正式注冊此名。在他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今天的好萊塢大街做為城市的主街,在這條大街和其它大街的兩旁種了胡椒樹並開始出售產權。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為了使好萊塢名符其實,他們還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但這些植物在加州的氣候下沒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口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但這輛電車的運行不準時,每程時間為兩小時。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

1903年,好萊塢成為一個鎮。當年下的兩個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

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

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60年,女演員喬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顆星的殊榮。

1985年,好萊塢的商業和娛樂區被正式列入美國受保護的歷史性建築名單。

1999年,洛杉磯的地鐵開通到了好萊塢。

2001年,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開業,成為奧斯卡獎頒獎禮新的舉辦場所。

2002年,一些好萊塢居民發動了一個讓好萊塢自主獨立,不再是洛杉磯一部分的運動。好萊塢市政府決定讓所有洛杉磯居民投票表決。獨立運動被以絕大多數否決。

(2)美國的電影產業發展的成功擴展閱讀:

電影工業——

20世紀初,紐約和新澤西的電影公司開始遷向加州,原因是這里的天氣好,日照時間長。雖然當時已經有電燈了,但當時的電燈還不夠亮,當時最好的光源是陽光。除此之外,加州視野寬廣,有各種不同的自然風景。此外當時托馬斯·愛迪生持有電影的專利,而加州離新澤西非常遠,因此愛迪生很難在這里控制他的專利權。

在美國東岸,獨立的電影公司經常被愛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訴訟。在遙遠的加州沒有那麼多愛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來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來的晚,這樣一來這里的電影製造商就可以及時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個電影工作室在好萊塢開業,同年已有15個其它的工作室在這里定居,成千上萬的夢幻製造者緊隨而至。

1923年,今天成為好萊塢象徵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樹立在好萊塢後的山坡上,本來這個字後面還有「LAND」四個字母,是一家建築廠商為了推銷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區設置的廣告看板。但它們被樹立起來以後就沒有人去管它們,以致漸漸荒廢。

一直到1949年,好萊塢商會將後面的四個字母去掉,並將其它字母修復。這個招牌今天受到商標保護,沒有經過好萊塢商會的同意,無人有權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第一次頒發,當時的門票是十美元,共有兩百五十人參加。

㈢ 美國電影為什麼國際化做的很成功

成龍1980年進軍好萊塢,去美國拍攝《殺手壕》,這是一部美國電影 但沒有成回功 1981年:嘉禾出資的美國電影答《炮彈飛車》 1984年:《炮彈飛車續集》 1985年:《威龍猛探》 這些電影都沒有成功打開美國市場 1994年香港電影《紅番區》在美國上映 一舉打開了美國市場 1997成龍與史泰龍合演了一部非常糟糕的電影《星光龍門陣》該片異常失敗 以至於現在這部電影的音像製品都銷聲匿跡了 1998年成龍應該算是再次拍攝好萊塢電影 1998:《火拚時速》 2000:《上海正午》 2001:《火拚時速2》 《火拚時速3》。 2002:《燕尾服》 2003:《上海正午2》 2003:飛龍再生2004:《環游世界80天》 該片的確是慘敗 鄰家特工功夫之王

㈣ 美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http://tieba..com/f?kz=207403062
上面那個是來稍微詳盡的,自別嫌字多,作為現在最賺錢的電影市場和最有影響力的電影文化,他的發展也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清的
下面是一個簡介:http://ent.sina.com.cn/m/2006-04-20/18311056797.html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㈤ 美國的電影業為何如此發達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意思,我個人認為首先得追溯美國電影的源頭。
1853年,當時的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到1870年,這里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1886年,房地產商哈維·威爾考克斯在洛杉磯郊區買下了一塊了0.6平方公里的地。韋爾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時聽到她旁邊的一個人說她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加州後,她將蘇格蘭運來的大批冬青樹栽在這里,將她丈夫的農庄改稱為「好萊塢」(Hollywood),於是有了好萊塢這個名字。在英語中這個詞是冬青樹林的意思。
威爾考克斯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小城,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區政府正式注冊此名。在他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今天的好萊塢大街做為城市的主街,在這條大街和其它大街的兩旁種了胡椒樹並開始出售產權。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為了使好萊塢名符其實,他們還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但這些植物在加州的氣候下沒有存活很久。
到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只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1902年,今天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1903年,此地升格為市,參加投票的177位有選舉權的居民一致贊同以「好萊塢」為之命名。當年下的兩條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99年6月,洛杉磯的地鐵終於開到了好萊塢。2002年,一些好萊塢居民發動了一個讓好萊塢自主獨立,不再是洛杉磯一部分的運動。好萊塢市政府決定讓所有洛杉磯居民投票表決。獨立運動被以絕大多數否決。

看了上面的東西,我覺得你也應該有數了吧,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歷史原因,發展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成熟了完善了。這就跟瑞士的鍾表一樣,專心所以專業。
經濟學上講這叫雙贏,電影創造了價值,而電影創造的價值又反過來支持了電影工業的發展,直到他形成產業,有了產業鏈條,有了特定的發展模式,產生了更大的價值反過來再次推動其自身的發展,周而復始而已。這是經濟的必然規律,沒什麼太深的經濟學問題。

㈥ 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的優勢在哪

美國好萊塢作為影視大伽,可以說不管是從製作水平,還是從影星的演技方面來說,都是世界一流的,有很悠久的歷史基礎和硬體設施,這是其它電影產業所不能比擬的。

㈦ 美國電影業發展迅速的原因

商業化、市場化、產業化、類型化,應該是美國電影的幾個典型特點內。
發展快的原因容是他們極為重視觀眾需求或觀眾效應。很多公司專門做觀眾調查,他們會為觀眾定製他們需要的電影,所以出來的電影很有市場。
再有就是,他們的電影每個鏡頭多少格都有嚴格的比例和控制,播放出來時間不長不短,讓觀眾看了很是舒服,不會有時間過長而乏味的感覺。這個可以看我們國家電影學院的一名老師的書(基本是拉片案例)《榮譽》講得很清楚。
最後是大投資大製作,這個中國沒法比,電腦科技也相當發達,所以對人的視覺刺激也相當強烈,呵呵。電影的本質就是娛樂,我覺得美國很好得抓住了這一點,美國影片也多是相對比較輕松的感覺,不像歐洲很多探討人性善惡的電影,經常用於電影實驗,不大考慮觀眾和市場。所以美國電影有比較高的全球觀影群。
至於美國電影究竟能發展多快,會發展多好,這要看觀眾個人的品味。就本人來講,歐洲的電影更符合電影的性格,用鏡頭展現內心等等。而不是僅僅用鏡頭取悅觀眾,最後意味深長的可能是你當時看了不怎麼舒服的。畢竟生活不是總盡如人意,電影反映生活中的情緒,印象深刻指出也在於此。

㈧ 試分析美國電影各發展階段的特點

一、起源

有記錄的第二張捕捉並再現運動的照片記錄為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亞的帕羅奧多拍攝的一組奔馬照片。在拍攝時,他將一組靜止的照相機擺於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發明家開始嘗試製作類似功能的裝置,以捕捉此類運動。

在美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就是最早開始製作這類裝置的人之一,他製成了活動電影放映機,但由於該裝置的專利實施很嚴格,致使早期的電影製作人只能尋找替代品。

在美國,最初只是在輕歌劇的間歇為許多觀眾放映電影。企業家的各種電影展示活動,促使了戲劇性電影製作的首次世界范圍性的嘗試。

在美國電影業發展的早期,紐約是電影製作的中心。位於皇後區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亞製片廠(Kaufman Astoria Studios)創建於無聲電影時期,那時馬克思兄弟和費爾茲(W. C. Fields)在那裡工作。

此外,曼哈頓的切爾西也是電影製片的主要場所。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瑪麗·畢克馥的很多早期電影也是在這個地區拍攝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氣候,好萊塢成為電影拍攝的更佳選擇。

二、好萊塢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帶著他的演員團隊到西海岸去拍攝電影,演員包括巴蘭徹·斯威特(Blanche Sweet)、呂倫居殊、瑪麗·碧克馥、萊昂納爾·巴里摩爾等。

他們在洛杉磯市中心喬治亞街附近的一個空曠外景地開始了拍攝。當時,公司又決定開發新地區。於是他們又向北前進了幾英里,到達好萊塢。當時還是小村莊的好萊塢,非常願意讓電影公司在那裡拍電影。

之後,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亞》(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傳記式情節劇,描述18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當時還隸屬於墨西哥。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的人員在好萊塢呆了數月,又繼續拍攝了幾部電影,才返回紐約。

當時是1913年,在聽說了該公司在好萊塢取得的成功後,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也紛紛向西挺進,以避免托馬斯·愛迪生的電影製作工藝的專利費。在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電影公司和好萊塢同步發展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電影僅能在幾個美國的城市完成。

但隨著電影業的發展,電影製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亞南部,因為那裡氣候溫和、陽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戶外拍攝,那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布景。雖然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的起始點眾說紛紜,但是格里菲斯於1915年拍攝的史詩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電影詞彙,至今仍在膠片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在20世紀早期,當媒體還是新事物的時候,很多猶太移民在美國電影業中找到了工作,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臨街的五分錢劇院(Nickelodeon)中放映電影短片(劇院取此名是因為當時的門票價格為五分錢)。

一些年後,其中有抱負的電影人,如塞繆爾·戈爾德溫、威廉·福克斯、卡爾·拉姆勒、阿道夫·朱克爾(Adolph Zukor)、路易斯·B·邁爾(Louis B. Mayer)和華納兄弟(即哈利、亞伯特和傑克)紛紛轉到電影製作上,很快就成為了新型企業,即電影公司的巨頭。

(當時還有一位身兼女導演、也是製作人和電影公司巨頭的人物愛麗絲·蓋·布蘭琪(Alice Guy-Blaché))他們為電影業的國際化奠定基礎;不過美國電影業常被指責為以美國為中心的偏狹觀念。

一戰後,一些歐洲導演恩斯特·劉別謙、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弗里茨·朗、讓·雷諾阿,以及演員魯道夫·范倫鐵諾、瑪蓮娜·迪特里茜、羅納德·考爾曼和查爾斯·鮑育(Charles Boyer)等電影人紛紛來到美國。

他們加入了一個演員的自我發掘時代——在有聲電影誕生後,紐約城劇院的演員紛紛加盟了這個20世紀最受矚目的發展行業。20世紀40年代中期,電影行業達到高峰期——美國影院每年上映約400部電影,每周有近9000萬美國民眾前去影院觀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國電影業」,出自美國漫畫家賽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紀20年代後期,有聲電影在好萊塢逐漸升起。1927年,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使用維他風唱片機,同年5月,西方電氣公司旗下分部電器研究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ERPI)在電影配音方面獲得壟斷權。

有聲電影一方面的影響就是許多無聲電影演員接不到工作,因為他們多數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記不住台詞。1922年,美國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離開政壇,組建了前身為電影製作室組織的美國電影製片發行商協會(MPDAA),該協會在其退休後改為美國電影協會。

有聲電影的發展早期,美國的電影製片廠發現他們的有聲作品不為非英語國家的電影市場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語國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時的同步配音技術仍相當不成熟。解決辦法之一是製作與之對應的外文版好萊塢電影。

1930年左右,美國公司在法國橋連城建立了一家電影製片廠。多個不同的電影攝制組在那裡分時工作,他們使用相同場地,穿著相同服裝,甚至絕大部分的場景也是相同的。國外的失業演員、劇作家、選秀比賽中的優勝者經過篩選後被派往好萊塢去拍攝好萊塢英語電影對應的非英語版電影。

這些版本的電影的拍攝預算不高,由二流的只會講英語的美國導演執導,通常在晚上拍攝。西班牙語攝制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爾,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維爾·庫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內維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萊塢電影絕對可以和它們的原聲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驚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外文配音就變得很尋常了。

三、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所謂好萊塢「黃金時代」,是指從1920年代末,即無聲電影時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這段時間。成千上萬部電影在此期間產生。其開始標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僅結束了無聲電影時代,同時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鬧劇、音樂劇、動畫片還是傳記片,好萊塢影片幾乎都遵循一個模式——每個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都有自己特定製片團隊。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於米高梅電影公司,艾佛瑞·紐曼在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工作了20年,賽西爾·德米爾的電影大多由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而導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電影則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時,人們根據影片中的演員陣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該部電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聲稱「旗下的電影明星比天堂里的還要多」。每個電影公司的電影題材和獨特風格也使得人們猜到每部電影的出品公司——這一現象在今已不復存在。但是每部電影都與其他電影有著些許區別。

不像汽車製造者,拍攝電影的人都是一些藝術家。譬如,1944年的電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男一號的扮演者亨弗萊·鮑嘉和勞倫·巴爾考,而且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出自兩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電影原著小說作者海明威和該劇本改編者威廉·福克納。

在整個1930年代以及黃金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米高梅主宰著電影市場,並擁有大量好萊塢超級明星。同時,米高梅也因創造了好萊塢明星制而備受好評。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萊塢之王」克拉克·蓋博、萊昂內爾·巴里莫爾、珍·哈露、諾瑪·舒利亞、葛麗泰·嘉寶、珍妮特·麥克唐納(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賓塞·屈賽、朱迪·加蘭以及金·凱利。

在這一時期美國電影業取得的另一個偉大成就是華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製作了當時最成功的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創作了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亂世佳人》,盡管在大蕭條時期,這部電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電影歷史學家對這一電影高產時期創作出的許多偉大電影作品都做出了評價。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製作了這么多部電影,並不是每一部都必須成為熱門。

電影廠可以在一部有著優秀劇本與相對不是那麼出名的演員的中等預算故事片身上冒險:而由奧森·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另一些情況下,像霍華·霍克斯、希區柯克及法蘭克·卡普拉等堅定的導演們為了達到他們的藝術理念,而與片廠進行「斗爭」。

1939年是片廠制度的鼎盛時期,有很多經典電影在這一年發行,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驛馬車》、《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嘯山莊》、《天使之翼》、《異國鴛鴦》與《午夜》等。

黃金時代以來的電影中,現在被譽為經典的有:《卡薩布蘭卡》、《風雲人物》、《一夜風流》、原版《金剛》、《叛艦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紅河》與《大禮帽》等。

四、片廠制度的沒落

「小三」(環球影城,美國藝術家和哥倫比亞影業)沒有自己的劇院,拒絕分享同意裁判書。許多獨立製片人也對折衷和形成一個眾所周知的獨立運作電影製片人的體系,控告派拉蒙壟斷底特律劇院不滿意-因為派拉蒙通過控制演員,像鮑勃霍普,波萊特戈達德,維朗妮卡湖,貝蒂赫頓;

經紀人透露賓克羅斯比,艾倫拉德和長期為加里庫珀工作室工作的長期演員-自1942年開始。在二戰期間,五大電影公司沒有達到同意裁判書的要求,沒有發生重大後果。但是二戰結束後,在好萊塢反壟斷案中,他們作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終裁決主要製片廠電影院的所有權和影片發行是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結果,工作室開始釋放演員和技術人員通過與他們的合同。好萊塢主要的工作室改變了電影的模式,因為每個工作室都挺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演員陣容和創新團隊。

這導致了逐漸失去特色,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倫比亞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電影公司很快認識到這一點。

但是某些電影人,例如塞西爾B德米爾公司同演員的合同也是到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後或者電影使用相同的創意團隊,以至於德米勒電影無論是1932年製造還是1956年製造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個模式。並且每年電影製作的數量隨著平均預算猛增而下降,在行業策略上標志一個重大變化。

現在工作室目的在於生產娛樂,而這種娛樂是電視無法提供的: 壯觀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還開始出售部分電影膠片庫給其他公司去銷售電視。到1949年,所有大型電影製片廠放棄了他們劇院的所有權。

電視也有助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下降,因為它打破了電影業在美國娛樂界的霸權地位。盡管電影業在19世紀50年代隨著長期政府檢查制度淡化,在未來電影中能夠獲得一些影響力。在派拉蒙反壟斷案結束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不再擁有電影院,因此致使美國影片能夠在美國電影院不需要審查制度。

這補充了1952年奇跡在斯泰因公司同約瑟夫威爾遜事件的決定。 美國最高法院改變了其早期的立場。從1915年的相互電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業委員會的案件中,陳述了電影是藝術的形式,有權保護第一修正案;美國法律不再審查電影。

到1968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脅檢查後,其現在極大侵犯了美國電影協會,證明准則的起源已經同電影分級制度一起結束了。

五、新好萊塢和後經典電影

後經典電影這詞用來形容新好萊塢變化的故事敘述方式。人們認為新的劇本與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觀眾在經典時期培養起的期望:打亂的年份,以結局出人意料為特色的故事情節,主角與反派間模糊的台詞。

後經典故事敘述的本質展現在黑色電影中,如1955年《無因的反抗》,以及希區柯克情節支離破碎的《驚魂記》。

「新好萊塢」一詞用來描述新一代電影學院培養的導演的崛起。他們掌握了六十年代歐洲發展起來的技巧。1967年電影《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電影重振的開端,也意味著此後新一代電影,在票房上能夠取得成功。

好萊塢一直堅守製片人中心制的原則,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開創了導演和製片人融合的趨勢,形成導演資本制。

同時擔任電影製片人和導演的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盧卡斯、布萊恩·德·帕爾瑪、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萊德金、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開始拍攝向電影歷史致敬的影片,並發展了現有的電影體裁與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們的電影不僅受到好評,還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萊塢電影,例如邦尼與克萊德,逍遙騎士是成本較低的影片,沒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爾伯格與盧卡斯各自憑借《教父》,《大白鯊》以及《星際大戰》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有助於現代大片的產生,也吸引製片廠更加關注製作更多大片。

這些年輕導演的更多投入並沒有帶來好處。通常,他們把時間表排的太滿,預算超支,因此導致自己或攝影棚破產。最有名的兩個例子是科波拉的《舊愛新歡》,最典型的是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堂之門》,單是這部影片就使美國聯藝電影公司破產。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

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

(8)美國的電影產業發展的成功擴展閱讀:

今日好萊塢

一、運作特色

好萊塢電影常會有透過片廠(電影發行商)與製作人簽約合作的方式,分別讓片商負責販售的通路,而製作人則專注於電影本身,出產行銷全球的大型製作影片。

二、敘事美學

在好萊塢影片的劇情鋪陳,少有文化或語言的障礙,其主題多是可跨文化傳播的高概念電影,這樣的作品因為主題符合主流市場,故全球都容易推銷。因此現在好萊塢也成為世界許多地方電影的代名詞。

雖然此類電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評論者批判若獨尊高概念電影,會造成電影敘事風格如出一轍,了無新意,「是一種商業化和專斷化,最終將導致多樣化的消失。面對這樣的全球霸權,負責任的電影人和批評家應該讓眼光超越好萊塢,建設多元的電影模式」。

三、產業規模

美國因為電影相關的文化產業,造就了許多的工作機會與龐大的商機。據美國電影協會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電影業造就的就業總數超過220萬人,其中約有70萬名為直接的電影行業從業人員,另外150萬名為間接受雇支援電影製作工作的各種人員,2012年美國電影業收入為107億美元。

㈨ 為什麼美國科幻電影如此成功

一提到美國的科幻電影,幾乎所有人都會對其稱贊不已。的確,美國藝術家們憑借自己的強大資金保障和高端的科技水平,製作了許多高質量的科幻作品,其中包括《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終結者》(The Terminator)系列等硬科幻電影。拿2010年上映的一部影片《阿凡達》(Avatar)來說,在全球賺得了27億美元的票房。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2014年上映的《星際穿越》(Interstellar)更是憑借其精美的畫面和前沿的天體物理理論贏得了全球影迷的青睞。此外2015年上映的反應倫理道德的科幻電影如《機械姬》(Ex Machina)同樣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深思。總體來說,美國的科幻電影從故事情節、畫面渲染以及科學理論方面都體現的世界級水平。

一、美國的科幻電影成功的現實因素

美國科幻電影體現了世界級水平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首先便是科學理論的支撐。根據科幻文藝家Hubert?W?Frank的定義,「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故事」。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科幻電影是虛構的,但是它在原則上還是要符合一定的科學規律。也就是說,「科」要在此類電影中做理論支撐,而「幻」只是藝術表達手段,「科幻」就是將科學理論做一定程度上的藝術升華,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先進的科學理念。比如在《終結者2》(Terminator 2:Judgment Day)中曾經出現過一個「液體金屬機器人」的反派角色。它可以更具環境的需要變化成各種形態且有自動癒合的功能,正是這些奇特的功能使得少年時代約翰?康納(John Connor)的逃亡顯得異常艱辛。可能人們覺著液態金屬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事實上,雖然還是初級階段,但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了液態金屬,而且可以改變其形狀。在2015年3月23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官方網站上登出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液態金屬可在吞食少量物質後以可變形機器形態長時間高速運動,實現了無需外部電力的自主運動,從而為研製實用化智能馬達、血管機器人、流體泵送系統、柔性執行器乃至更為復雜的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在2004年上映的《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這一經典之作裡面就又運用到了一個科學概念溫鹽環流。又如在《星際穿越》中運用的「引力彈弓效應」使飛船僅用14個月就從火星飛往土星,而正常飛行卻需要數年;不僅如此,該片還大量使用了「蟲洞」理論及相對論,使看似不可思議的情節有了權威的科學支撐。所以說成功的科幻電影一定要以科學理論為基礎,這樣製作出來的電影才會讓人們感覺真實而非胡編亂造。而這也是為何「科」是「幻」的基礎。

2.雄厚的資金保障。其次便是資金投入方面。毋容置疑,美國科幻電影的攝制擁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後盾,其每部優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資過億。還是以先前提到的《阿凡達》為例,「《阿凡達》的製作費用超過了2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宣傳費用等。」可以說,巨大的資金投入讓電影在特效製作及後期渲染上得到了提升,從而進一步從藝術表現上升華了主題。

二、美國的科幻電影成功的文化因素

如果說先進的科學理念巨額的投資是美國科幻電影成功的外部因素的話,文化因素則應該屬於內部因素。且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處於主導地位。同時,文化會對民族心理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向該民族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對事物的選擇施加持續性的影響。

1.美國的時間取向。美國學者弗洛倫薩?克拉克洪在1961年出版的《價值取向的變奏》一書認為有五種價值取向,其分別是人的天性取向,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時間取向,活動取向及社會關系取向。而在時間取向中,又分為過去取向、現在取向以及未來取向,並認為美國的時間取向屬於「未來型」。雖然在美國文化里也有「現在」和「過去」的影子,但是對「未來」的嚮往已經遠遠超過了對「現在」和「過去」的把握,因為美國人認為「來自過去的時間流(the temporal flow)在現時中略微緩行,但卻飛快向未來賓士」所以總體來說,美國社會傾向於「未來型」的時間取向。

2.從時間取向分析美國的科幻電影的成功。既然美國的時間取向屬於「未來型」,那麼在這種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國科幻電影大多數都和這種文化導向是吻合的。因為科幻電影是基於現實的科學對於未來發展的展望,美國人可以通過科幻電影合理想像目前某種科技可能會給將來的美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然後就可以對該種科技進行理性的評判。

在上世紀80、90年代拍攝《終結者》系列時,正逢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也正是意識到了有可能在將來人類會越來越離不開電腦而最終被電腦「天網」所統治,屆時啟示錄將由人類自己書寫。而電影中的大部分預測在當今的生活中正在發生。試想,在當今社會人們對電腦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以至於沒有電腦和網路人們就無法正常生活。另外,自上世紀越來越多的不明飛行物被「發現」以來,人類對於地球外生命越來越好奇。為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曾多次發射飛船試圖尋找外星人的蹤跡。但是,假如地球外生命的文明程度遠高於地球文明時會出現什麼狀況?如果他們是邪惡的,是好戰的種族,地球人又改何去何從呢?會不會再次出現象當年西方人入侵美洲、非洲時掠奪、殘殺當地民眾的慘劇呢?假如我們找到的地外生命是低等生命或發展程度低,我們會不會去掠奪他們呢?那麼人類到底該不該主動尋找外星人呢?正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和控制,美國人才會熱衷於科幻電影,所以類似於《外星人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等影片才廣受歡迎。同時,也正是在「未來型」為時間取向的影響下,對未來世界的渴望激發了眾多劇作家和導演的潛能,他們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和強大的藝術和科技手段為我們描繪了諸多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從一定程度上更加廣闊地打開了人們的想像力。

所以說,成功的科幻電影一定要通過對未來給現實或未來以啟迪,給民眾一個保護生態,保護地球重要性的啟示。而這正是科幻電影的精髓所在。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民眾酷愛科幻電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觀看電影作為茶餘飯後的娛樂活動。但是,人們已經不滿足於電影對於生活本身的描寫,逐漸開始轉向對想像力的刻畫。其中的代表便是科幻電影。而在科幻電影的世界中,美國正是通過其強大的資金和科技優勢保證了其科幻電影在娛樂性、藝術學及科學性的平衡結合,給觀眾以視覺和科技的盛宴。美國科幻電影的成功因素也是值得借鑒的。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藝術的表現手法也在不斷成熟。所以只要能在「科」與「幻」之間做到平衡勢必會拍攝出,甚至是超越美國科幻電影的作品。

閱讀全文

與美國的電影產業發展的成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