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陝西省中葯產業發展規劃

陝西省中葯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1-01-02 12:58:13

1. 跪求國家對中葯種植,中葯產業規劃的扶持政策啊

十二五醫葯規劃中就著重提到中葯種植及中葯產業方面,詳情可上網搜下相關規劃內容。
中醫葯是中國的國粹,國家一定會大力扶持,而且醫葯方面中國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中醫葯,也有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如同仁堂、天士力、阿膠、片仔癀及雲南白葯等。
中醫葯發展的瓶頸就是中葯資源,現在農產品價格高漲,極端天氣變化無常,中葯資源更是深受影響,隨著野生資源的稀少,搞中葯種植從長遠看非常有前途。
選擇品種要注意:1.一定要選有價值、附加值比較高、種植技術有點難度的品種,當然也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的去發展品種,如蟲草技術到目前還未攻克,沒技術的話就不用去浪費時間和金錢了。 2.中葯種植是個長期的持續的投入,如果抱著急功近利想快速掙錢的念頭那最好不要去弄。3.選擇品種的時候要注意,中葯講究地道性,要結合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源等來綜合考慮,尤其是水,一定要有水,而且水質要看是否合適。
有了品種,而且能種植,接下來就要考慮銷售的問題,最好有專門的銷售渠道。中葯有價就是寶,無價當柴火還嫌麻煩。
所以,種植一般流程就是細致調研——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品種——種植、管理、加工——銷售。
一般的模式,自己建立個小基地,進行育種和種植試驗,成功了,總結經驗再擴大點規模,獲得更多經驗和種源,然後可以申請國家及地方資金向農民推廣,這樣才能把規模擴大,實行基地+農戶模式較為實用些。
以上為粗淺經驗,希望有用 贊同
0| 評論
2012-3-22 09:36 chinamoa | 二級
參考:2012 年度中葯材扶持項目申報指南
一、重點支持范圍

2012 年度中葯材扶持資金重點支持的范圍包括:

(一)中葯材規范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基地

圍繞關系全民健康的中葯大品種(含中葯飲片)和民族葯特

色品種,特別是中葯基本葯物和創新葯的支撐性原料葯材的保

障,扶持 27 個常用大宗和 11 個瀕危稀缺中葯材品種的規范化、

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

(二)中葯材供應保障平台

在全國中葯材主產區和重要集散地,建設集檢測、初加工、

貯存、配送、溯源等功能為一體的供應保障平台,實現生產基地

與中葯企業的有效對接,提高中葯材原料的質量安全和穩定供應

水平。

(三)2011 年度績效考評優秀項目(三)2011 年度績效考評優秀考評優秀項目

按照《中葯材扶持項目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實施辦法》對 2011,

年度執行情況良好、績效考評結果達到優秀的項目,予以滾動支

持,鼓勵項目單位努力提高項目實施成效

2. 中葯要如何發展

中葯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海外市場需求不斷上升

中葯企業經營現狀分析

2014-2018年品牌中葯收入增速始終維持在10%以上,2017
年開始逐季提升,2018Q1受流感影響收入增速大幅提高至20%以上。14-18年品牌中葯利潤增速維持在10%-30%,業績穩定。
而非品牌中葯17年開始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且利潤有所下滑。17年開始,品牌與非品牌中葯凈利率水平呈現分化趨勢,品牌中葯企業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中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分析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7500億元,同比增長21.1%。我們預計到2018年中國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0780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6.04%,2022年中醫葯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7680億元。

中國中葯材市場規模分析

2010年我國中葯材行業市場規模僅為232億元。到2016年我國中葯材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670億元。
2017年我國中葯材行業市場規模約746億元,同比2016年的670億元增長了11.3%。

1、政策支持

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做出了一系列具有中醫葯特點的重大制度創新,奠定未來中醫葯發展基礎。《「十三五」中醫葯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加快推動中醫葯的傳承與創新,實現中醫葯事業振興發展,並提出「完善中醫葯國際標准,形成不少於50項葯典標准和100項行業標准,實現20-30個中成葯品種的葯物注冊以及5-10個中成葯品種在歐美的葯品注冊;加強中醫葯研究的國際合作」等戰略目標,為中醫葯產品的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市場需求大

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與城鎮化、老齡化人口結構使得國民對醫葯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提升,疾病譜的變化也造成了醫葯消費結構的變化,過去以各類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的疾病譜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腦血管類疾病、消化類疾病為代表的各類與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病所取代,而中成葯對這些慢性病的治療效果已被不斷的實踐驗證,因此國內對中成葯的需求在未來將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中醫葯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要加強中醫葯的國際貿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穩步推進,中醫葯的海外市場需求也會逐步上升。

3、中醫葯+互聯網+人工智慧

近年來,智能葯房開始進入大中型醫療機構,在中西醫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用葯安全。智能中葯房系統的出現,更是解決了中醫醫療機構葯房需要「確保中葯配方顆粒與傳統中葯湯劑的葯效一致」、「提升配葯效率」、「方便患者服用中葯與提升用葯依從性」等痛點和棘手的問題。

4、推進中醫葯供給側改革

在中醫葯產業領域,從六大方面推進中醫葯供給側改革:從消費需求看,人們對中醫葯服務無論是質和量都產生了「井噴式」的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特徵日益明顯;從服務領域看,中醫葯服務正由主要提供葯事服務和醫療服務向提供融葯事、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於一體、全鏈條服務的方向發展;從服務供給看,中醫葯服務正從主要由政府舉辦向由政府和市場共同舉辦發展;從服務模式看,中醫葯服務正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發展;從服務產品來看,中醫養生產品、小型保健理療設備等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從國際形勢來看,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重視開發和利用中醫葯,對國內發展形成倒逼態勢。

未來,國家將著力推進中醫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中醫葯健康服務,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3. 國家對中葯種植,中葯產業規劃的扶持政策

十二五醫葯規劃中就著重提到中葯種植及中葯產業方面,詳情可上網搜下相關規劃內容。
中醫葯是中國的國粹,國家一定會大力扶持,而且醫葯方面中國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中醫葯,也有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如同仁堂、天士力、阿膠、片仔癀及雲南白葯等。
中醫葯發展的瓶頸就是中葯資源,現在農產品價格高漲,極端天氣變化無常,中葯資源更是深受影響,隨著野生資源的稀少,搞中葯種植從長遠看非常有前途。
選擇品種要注意:1.一定要選有價值、附加值比較高、種植技術有點難度的品種,當然也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的去發展品種,如蟲草技術到目前還未攻克,沒技術的話就不用去浪費時間和金錢了。 2.中葯種植是個長期的持續的投入,如果抱著急功近利想快速掙錢的念頭那最好不要去弄。3.選擇品種的時候要注意,中葯講究地道性,要結合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源等來綜合考慮,尤其是水,一定要有水,而且水質要看是否合適。
有了品種,而且能種植,接下來就要考慮銷售的問題,最好有專門的銷售渠道。中葯有價就是寶,無價當柴火還嫌麻煩。
所以,種植一般流程就是細致調研——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品種——種植、管理、加工——銷售。
一般的模式,自己建立個小基地,進行育種和種植試驗,成功了,總結經驗再擴大點規模,獲得更多經驗和種源,然後可以申請國家及地方資金向農民推廣,這樣才能把規模擴大,實行基地+農戶模式較為實用些。
以上為粗淺經驗,希望有用

4. 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內容

一、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長期以來,中醫葯和西醫葯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這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中醫葯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中醫葯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優勢。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對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葯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中醫葯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於萎縮;老中醫葯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中醫中葯發展不協調,野生中葯資源破壞嚴重;中醫葯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強中醫葯工作,開創中醫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
二、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葯服務的需求作為中醫葯工作的出發點。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優勢,推動繼承與創新,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與實踐,促進中醫中葯協調發展,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務。
(二)基本原則。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葯與西醫葯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中醫葯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政府扶持作用,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
三、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一)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包括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醫療機構)。大力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葯服務。在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中積極推廣使用中醫葯適宜技術。通過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大公立中醫醫院的改造建設力度,有條件的縣以上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設置中醫科和中葯房,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診療設備和必備中葯,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研究制訂中醫診療常規、出入院標准、用葯指南、臨床診療路徑、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標准等技術標准和規范,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規范診療、合理用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培育、培養一批名院、名科、名醫。推動中醫葯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
積極促進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或個體行醫,允許符合條件的葯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對其在服務准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
(二)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方法和技術。推動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人員准入條件和服務規范,加強引導和管理。
四、推進中醫葯繼承與創新
(一)做好中醫葯繼承工作。開展中醫葯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合信息資料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歷代醫家醫案,研究其學術思想、技術方法和診療經驗,總結中醫葯學重大學術創新規律。依託現有中醫葯機構設立一批當代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研究室,系統研究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技術專長。整理研究傳統中葯制葯技術和經驗,形成技術規范。挖掘整理民間醫葯知識和技術,加以總結和利用。
(二)加快中醫葯科技進步與創新。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整合中醫葯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葯科研基地特別是國家和省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支持中醫葯科技創新,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等系統研究,推動中葯新葯和中醫診療儀器、設備的研製開發,加強重大疾病的聯合攻關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葯防治研究。推行中醫葯科研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評審同行評議制度。
五、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
(一)改革中醫葯院校教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葯事業需要,規劃發展中醫葯院校教育。調整中醫葯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堅持以中醫葯專業為主體,按照中醫葯人才成長規律施教,強化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實踐技能培養。選擇部分高等中醫葯院校進行中醫臨床類本科生招生與培養改革試點。加強中醫葯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國家支持建設一批中醫葯重點學科、專業和課程,重點建設一批中醫臨床教學基地。
(二)完善中醫葯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總結中醫葯師承教育經驗,制訂師承教育標准和相關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豐富中醫葯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落實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與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妥善解決取得執業資格的師承人員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完善中醫葯繼續教育制度,健全繼續教育網路。
(三)加快中醫葯基層人才和技術骨乾的培養。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積極探索定向為農村培養中醫葯人才的措施。鼓勵基層中醫葯人員參加學歷教育以及符合條件的中醫執業醫師帶徒培訓。探索中醫執業醫師多點執業的辦法和形式。將農村具有中醫葯一技之長的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制訂實施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幹培養計劃,造就新一代中醫葯領軍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醫。鼓勵西醫師學習中醫,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人才。開展面向基層醫生的中醫葯基本知識與適宜技術培訓。
(四)完善中醫葯人才考核評價制度。制訂體現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評價標准,改進和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中的中醫葯專業考試方法和標准。建立國家中醫葯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展中醫葯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中醫葯人才激勵機制。
六、提升中葯產業發展水平
(一)促進中葯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對中葯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開展全國中葯資源普查,加強中葯資源監測和信息網路建設。保護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快種質資源庫建設,在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集中分布區建設保護區,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強珍稀瀕危品種保護、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進資源恢復與增長。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道地葯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葯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示範推廣。合理調控、依法監管中葯原材料出口。
(二)建設現代中葯工業和商業體系。加強中葯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制定有利於中葯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組織實施現代中葯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中葯企業優勢資源整合,建設現代中葯產業製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葯生產、流通企業。加大對中葯行業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的扶持與保護力度。優化中葯產品出口結構,提高中葯出口產品附加值,扶持中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三)加強中葯管理。完善中葯注冊管理,充分體現中葯特點,著力提高中葯新葯的質量和臨床療效。推進實施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中葯飲片生產質量和中葯材、中葯飲片流通監管。加強對醫療機構使用中葯飲片和配製中葯制劑的管理,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研製和應用特色中葯制劑。
七、加快民族醫葯發展
加強民族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改善就醫條件,滿足民族醫葯服務需求。加強民族醫葯教育,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民族醫葯人員素質。完善民族醫葯從業人員准入制度。加強民族醫葯繼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醫葯文獻的校勘、注釋和出版,開展民族醫特色診療技術、單驗方等整理研究,篩選推廣一批民族醫葯適宜技術。建設民族葯研發基地,促進民族醫葯產業發展。
八、繁榮發展中醫葯文化
將中醫葯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加強中醫葯文物、古跡保護,做好中醫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加大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力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造良好傳習條件。推進中醫葯機構文化建設,弘揚行業傳統職業道德。開展中醫葯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中醫葯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葯文化品牌。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葯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九、推動中醫葯走向世界
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傳統醫葯活動,進一步開展與外國政府間的中醫葯交流合作,扶持有條件的中醫葯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完善相關政策,積極拓展中醫葯服務貿易。在我國對外援助、政府合作項目中增加中醫葯項目。加強中醫葯知識和文化對外宣傳,促進國際傳播。
十、完善中醫葯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醫療衛生事業、醫葯產業發展要求,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葯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充分發揮中醫葯工作部際協調機製作用,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統籌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問題,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二)加大對中醫葯事業投入。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點支持開展中醫葯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葯人才培養。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傾斜政策,研究制訂有利於公立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葯特色優勢的具體補助辦法。完善相關財政補助政策,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葯適宜技術與服務。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支持中醫葯事業。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充分體現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
(三)醫療保障政策和基本葯物政策要鼓勵中醫葯服務的提供和使用。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葯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葯制劑納入報銷范圍。按照中西葯並重原則,合理確定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中的中葯品種,基本葯物的供應保障、價格制定、臨床應用、報銷比例要充分考慮中葯特點,鼓勵使用中葯。
(四)加強中醫葯法制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進中醫葯立法進程,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完善中醫葯專利審查標准和中葯品種保護制度,研究制訂中醫葯傳統知識保護名錄,逐步建立中醫葯傳統知識專門保護制度。加強中葯道地葯材原產地保護工作,將道地葯材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
(五)加強中醫葯行業管理。加強中醫葯行業統一規劃,按照中醫葯自身特點和規律管理中醫葯。推進中醫葯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綜合統計制度。推進中醫葯標准化建設,建立標准體系,推動我國中醫葯標准向國際標准轉化。嚴格中醫葯執法監督,嚴厲打擊假冒中醫名義非法行醫、發布虛假違法中醫中葯廣告以及制售假冒偽劣中葯行為。加強地方中醫葯管理機構建設,強化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水平。
國務院
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5. 《中醫葯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的發布,對醫葯產業有哪些影響

人民的年報發布未來三年戰略規劃2020年居民數字收入翻番

6. 西北永新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規劃

在今後的發展中,永新集團結合各業務板塊發展實際,從全局、長遠考慮,確定出了今後發展的基本思路「4461工程」。即建設「四大園區(永新化工園區、隴神戎發葯業園區、永新國際商貿園區、永新管業園區)」,發展「四大產業(精細化工、現代中葯、商貿物流、新型管材)」,實施「六大戰略(科技驅動戰略、人才強企戰略、品牌塑造戰略、資本運營戰略、轉型跨越戰略、和諧發展戰略)」,創建「一個上市公司」。「4461工程」是永新的發展戰略目標,是永新發展的綱領,也是永新發展的宏偉藍圖。永新集團將以「4461工程」為指導,以核心業務帶動其它業務,以其它業務促進核心業務,繼續推行「永新·用心創造美」的企業理念,將 「精細化工」、「現代中葯」、「新型管材」、「商貿物流」四大業務板塊做強、做精。
「十二五」期間,永新集團積極實施「板塊支撐、主業帶動、多元並舉、科學發展」的戰略規劃,把精細化工產業作為主業重點,圍繞塗料化工產業鏈這條主線,上游向環保塗料原料產業鏈、下游向塗裝一體化延伸,做強做大精細化工產業;抓住隴神戎發擁有全國多個獨家知識產權產品的特色優勢,通過整合隴葯資源,培育在創業板上市,組建隴葯集團,大力發展現代中葯產業;盤活搬遷後老廠區120畝土地資源,開發建設50餘萬平方米蘭州東部高檔城市綜合體;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西北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管材生產基地;力爭把永新集團建成集精細化工、現代中葯、商貿物流、新型管材為一體的多元化支柱型現代化大企業集團。

7. 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文件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中醫葯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中共中回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答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
《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

8. 陝西醫葯市場的現狀,開發和維護的具體特點和方法

合作公司自己去市場調研。

陝西省生物醫葯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0—年)

我省生物醫葯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一是生物資源優勢。陝西是生物資源大省之一,秦巴山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蘊藏6000餘種生物資源,被譽為「生物基因庫」,已有丹參、山茱萸、天麻、絞股藍等四個品種通過了國家GAP認證,規范化種植面積達60萬畝;漢中的天麻、山茱萸、西洋參,安康的絞股藍、黃姜,商洛的丹參、桔梗等中葯材已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品種。這些為陝西發展生物醫葯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二是科技人才優勢。現設有生命科學專業的高等院校有8所,生物科學研究所4所,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葯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機構8個。第四軍醫大學、西北大學、西北農林科大、西安交大、陝師大是國家生命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擁有國家級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和重點實驗室13個,省級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14個,從事生物科研教學的專業技術人員近2萬人,在生物晶元、抗體葯物、生物技術裝備等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三是良好的產業基礎。陝西現有醫葯企業253家(其中規模以上醫葯企業158家),陝葯集團、楊森等一批優勢企業正成為全省醫葯產業的「領頭羊」,步長等3家企業進入中國制葯工業(銷售)百強榜。中葯加工能力和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4家制葯企業取得國家批准葯號300多種,10家中葯飲片企業通過GMP認證,醫葯中間體加工企業超過100家。黃姜、絞股藍、銀杏等中葯材有效成份的提取、純化技術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十一五」的前四年,全省規模以上醫葯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
「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生物醫葯行業的深度調整期,從我省生物醫葯產業發展來看,主要還存在整體規模偏小、結構調整不到位、創新主體間鏈條不連貫、研發投入不足、合同研發外包能力弱、成果轉化率較低、產業集聚度不高、種質資源底子不夠清楚、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不夠,以及醫葯企業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低、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突出問題。

發展目標

1、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建設和完善陝西省生物醫葯研究院等10大自主創新平台和西安楊凌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物醫葯企業孵化器、加速器、信息服務等10大公共服務平台;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實現產學研結合,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以上;擴大生物醫葯產業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引進30—50名新葯研發和管理高端人才,增強生物醫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產業布局趨於合理。以西安楊凌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承載,在西安高新區建設生物醫葯研發基地,在楊凌農業示範區建設生物醫葯生產基地,在陝南三市建設生物資源種植和中間體、原料葯加工生產基地,逐步形成以西安為核心區、楊凌為拓展區、陝南三市為輻射區的分工合理的生物醫葯產業研發、種植、生產基地。

3、產業規模逐步擴大。2010—2015年,重點支持3—5個二類和10個三類葯品獲得國家新葯證書並在省內企業實現產業化;培育2家銷售收入過百億元、5家銷售收入過50億元、20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大型生物醫葯企業。到2015年,生物醫葯產業增加值達到300億元。

重點任務
2010—2015年,依託陝葯集團、步長集團等一批生物醫葯企業和第四軍醫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的科教力量,充分發揮我省的資源、技術優勢,重點在生物檢測試劑、創新葯物、現代中葯和新型醫療器械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實施六大生物醫葯產業工程,將優勢生物醫葯資源轉變為優勢生物醫葯產業。
(一)生物檢測工程
大力開發預防、診斷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與健康的重大傳染病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積極開展肝炎、結核病、肺炎和出血熱等重大傳染病疫苗的升級換代,推進生物晶元技術在傳染病檢測、疑難病臨床檢測、葯物篩選、食品檢測、環保檢測等領域的應用,加強重大凝難病治療性疫苗的研究和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
專欄1 生物檢測試劑
進一步完善陝西省新型疫苗和陝西省微檢測系統兩個工程研究中心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1—2種重大凝難病治療性疫苗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力爭獲得國家新葯證書,積極推進宮頸癌免疫制劑、丙型肝炎疫苗及診斷試劑盒等新型疫苗的產業化;
加速生物晶元、金磁微粒生物檢測系統的產業化進程,促進P450酶在葯物篩選和臨床個體化用葯方面取得突破,開發3- 4種新型病原體診斷試劑並實現產業化。
(二)創新葯物工程
重點在治療性抗體、多肽合成葯物、不產生耐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急救葯物等我省優勢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創新葯物。推進緩釋、控釋、靶向、透皮、粘膜給葯制劑等各類新型制劑的開發和產業化,提高我省葯物制劑整體水平。
(三)現代中葯工程
按照國家GAP(中葯材種植質量管理規范)要求,加強我省道地中葯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制訂和完善中間體、原料葯和中葯飲片標准體系,利用超臨界萃取、分子蒸餾、超微粉碎、大孔樹脂吸附、生物色譜等現代分離純化技術,重點推進中葯提取物、中葯飲片、原料葯等中間體的研發和生產;開展中葯劑型的改造和二次創新,加快治療心血管、腫瘤、肝炎、骨質疏鬆、血液病、腎病、胃消化等疾病的中成葯開發,依託我省優勢原材料資源加大保健品開發力度,擴大市場規模,集中打造幾個著名品牌和一批知名企業。
(四)生物醫學工程
重點開發生物醫學材料、人造皮膚、人工骨、心臟起搏器等器件及制備技術;發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操作的社區和家用醫療器械;加大重大疾病的急救、診療、康復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力爭在關鍵技術、關鍵元器件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擴大我省醫療器械的銷售市場和出口創匯能力。

產業布局;

在西安高新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葯研究開發,加快建設生物醫葯創新研發平台和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等,鼓勵開發國家一、二類新葯和臨床新葯,輻射帶動全省生物醫葯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積極打造3平方公里全球生物醫葯研發服務外包基地,承接全球創新葯物研發,組織實施國家和全省重大創新葯物專項,培養新葯開發高端人才,孵化創新型生物醫葯企業等。
在楊凌示範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葯製造,加快建設5.5平方公里生物醫葯生產基地,積極開展現代中葯和保健產品的生產,加快推進一批生物醫葯產業化項目,扶持壯大一批醫葯企業,輻射帶動全省生物醫葯產業規模化發展。
在陝南三市重點開展生物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加快建設生物資源種植和中間體、原料葯加工生產基地,帶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閱讀全文

與陝西省中葯產業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